礼贤村地处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贺村镇东南,位临46省道江广线边上,西依须江水,南接万青山村,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总面积6.76平方公里。全村有住户1372户,人口4871人,劳动力2445人。全村有耕地1642亩(其中水田1274亩,旱地368亩),山林1950亩。现有党员102人,村两委干部7人,分工交叉兼职,班子团结有战斗力。礼贤村系原礼贤乡政府所在地村,1992年乡镇撤扩并后,归属淤头镇管辖,2011行政区域调整并入隶属贺村镇管辖。礼贤村早在南宋咸淳年间开始设立礼贤县,有“咸淳古治”之称,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现存古迹、文物有城隍庙、《重建大平寺纪》石碑、礼贤老街建筑群等,其中城隍庙于1982年被列为江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企业的帮扶、支持下,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实施“八化”工程,从1996年开始,先后投入300多万元用于村庄建设,完成了一条河,二个塘,三条路,四个休闲广场,五个亭。安装路灯300余盏,村主要道路两旁绿化覆盖率达到100%。建成集农民夜校、图书室、乒乓球室、电子阅览室、党建工作室、会议室为一体的综合办公大楼,同时配有一个标准篮球场。配置健身器材2套,建设文化长廊和科普宣传栏,开办老年活动中心,为村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场所。2012年耗资100余万元建设礼贤文化广场,可容纳两千余人,是彰显古迹历史、发展传统文化的良好平台。在卫生整治方面,新建生态公厕10个,垃圾收集池50多个,聘请专职保洁员4名,垃圾日清日运,有效地改变了村容、村貌、村风。并先后荣获“浙江省绿化示范村”、“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级卫生村”、“文明村”、“衢州市生态示范村”、“衢州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衢州市五好农村党支部”、“江山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是江山市2010年“五村联创”指定村,2012年被评为“中国幸福乡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881121 | 324000 | -- | 查看 礼贤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永兴坞村 |
贺村镇永兴坞村位于江山市西南部,全村总人口927人,总户数248户,8个村民小组,党员总数27人,村两委成员5名,文书1名。全村土地面积2654亩,水田面积788亩,林地675亩。2009年村人均收入7721元,村集体总收入18万元。村内现有工厂化食用菌白菇生产基地以及清香梨、消防业等特色产业,也是江山市闻名的外出劳务输出村。 近几年来,在永兴坞村两委及全体村民的齐心协力下,永兴坞村逐步改变过去烂摊子、落后的面貌,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五好党支部、省绿色生态示范村、省科普示范村、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省特色文化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60多项荣誉称号。2009年永兴坞村成为江山市18个成功创建“中国幸福乡村”的行政村之一。 世外桃源,幸福村庄 永兴坞村原名林厅坞,因四周古木参天,身处森林中心而得名,后因一世祖淳和公,细看山形胜地,环山茂林,蔚然深秀,眺望江郎诸峰,村子形似“燕窝”,四口井象四个“燕蛋”,且路网似“女”字,此地定能永远兴旺,故更名“永兴坞”。走进村里,满眼皆绿,沿着1800米的主干道与环村绿化带,入口景点、莲心塘、秀海湖、文体广场、毛宅古居、石达开驻军遗址、镇福亭、文化会馆等将带您步入如梦如幻般的诗境。点缀其中的农妇塘边洗衣、小伙子的文体活动、小孩的嬉闹、老年人在文化会馆的闲谈娱乐、鹅鸭悠游于池塘中,一幅幅宁静安详的村民日常生活图,将让您领略世外桃源般的幸福村庄美图。 如诗如画的村庄美景、如梦如幻的桃源仙境、和谐安宁的日常生活场景、纯朴善良勤劳的村风民风,永兴坞村正在柔和地散发出“绿精灵”的光芒。 信息来源:乡风文明网 |
龙头村 |
龙头村 龙头村位于贺村镇西面,与江西省交界,总区域面积3.1平方公里,总人口1600人,党员27人,村民小组9个,由达塘头、东丰、龙井边等10个自然村组成。耕地面积1004亩,水田861亩,旱地145亩,山林123亩。院士郑树森的故乡。 |
南塘村 |
南塘村位于贺村镇的西南方,与江西省的玉山县交界,距贺村镇5公里 。本村有在册人口1439人,农户419户,由7个村民小组五个自然村组成。 |
山塘村 |
贺村镇山塘村是浙江省污水治理村、江山市特色生态养猪专业村、江山市综治维稳“一中心、二员、三室”规范化先进村和江山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本村多次荣获上级的各项荣誉,其中包括先进基层党组织、衢州市绿化示范村、富裕乡村等。 |
河东村 |
河东村位于贺村镇东南部,距江山市区13公里,区域总面积8平方公里,由坝贺、长坑、湖边3个村合并组成。现有户籍在册人口1969人,18个村民小组581户,1476个劳动力(其中男886人,女590人),74名党员。拥有耕地1661亩(其中水田1431亩,旱地230亩),林地173亩,水库1个,水塘15个,水域面积20亩。 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内外两溪绕境而过,水源丰富,村内植被良好,树种丰富,绿化率达60%以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人文资源深厚,留有明清年间建造的戴氏宗祠。 作为我市规模较大村,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招商引资、特色推进、借力发展”战略,“四大文明”建设取得较好成绩。2000年获江山市五好标兵支部,2004年获江山市文明村,2006、2007年获江山市“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获省绿化示范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
友爱村 |
友爱村位于贺村镇西部,距贺村镇3公里,区域总面积3平方公里,由坛树、拾岱、塘家垅、田里、新屋等7个自然村组成,现有户籍在册人口2003人,12个村民小组591户,1480个劳动力(其中男778人,女702人),50名党员,拥有耕地1414亩,林地1570亩,水库2个,水塘32个,水域面积130亩。 交通便捷,贺坛公路穿境而过,环境优美,境内山塘水库星罗其布,村内植被良好,树种丰富,绿化率达70%以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拥有水利、林木资源、茶叶等。 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招商引资,借力发展“战略”,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较好成绩,村容村貌发生较大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提高。 |
狮峰村 |
狮峰村位于贺村镇北面,区域面积约6平方公里,江贺公路、浙赣铁路横穿境内。全村分别由狮峰、实在、乌头石根、安山底、山寺垄等5个自然村组成。现有户籍在册人口1420人,8个村民小组368户,现有耕地面积559亩,园地面积320亩,林地面积2700亩,其他土地面积1987亩。 属贺村镇集镇村,境内交通和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分布界线清楚,其中狮峰以工业为重点,山寺垄以农业为主,主要产业为竹木加工、养猪等。作为我市首批规模调整村,近年来,村两委抓住市委、市政府的强镇战略,积极配合和引导镇党委、政府把贺村的重心北移,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先后被评为衢州市文明村,浙江省农业现代化示范村,浙江省文明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
严麻车村 |
严麻车村环境优美,道路清洁,群众和睦相处。严麻车总人口1640,位于江山市贺村镇南面,距镇区13公里,浙江——江西线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由严麻车,古塘圳,上瓦窑片区,下瓦窑片区,庙底等自然村组成,有8个村民小组,劳动力939人,党员39人,村两委成员8人,现有耕地822.2亩,水库3个,村民从事羽毛球加工,灭火器生产。 |
佛堂村 |
佛堂村位于贺村镇西部,距江山市区32公里,区域总面积2.27平方公里,由蒋宅、严家坞、中基、旧宅和后四垄、长垄及溪南湾等7个自然村组成。现有户籍在册人口1858人,8个村民小组566户,35名党员。拥有耕地881.7亩(其中水田782.7亩,旱地99亩,)林地1385亩,水库1个,水塘70个,水域面积46亩。 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村内植被良好,树种丰富,绿化率达50%以上。自然资源丰富,人文资源深厚,境内留有明朝建造的金川桥。美丽的神话,金花女传说出自佛堂村。 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四大文明”取得了较好成绩。2004年荣获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获得镇综合考核二等奖。 |
长埂村 |
长埂村位于贺村镇西面,交通相对便利,距江山市区25公里,区域总面积3.1平方公里,有长埂、长坑尾、培石里、背山、温塘边5个自然村组成。现有户籍在册人口1312人,8个村民小组,354户,658个劳动力(其中男360人、女298人),32名党员。拥有耕地675亩(其中水田638亩、旱地37亩),林地800亩,水塘45个,水域面积24亩。 |
水晶山底村 |
水晶山底村位于江山西部,与江西玉山交界。总人口1475人,414户,劳动力808人,党员37人,村两委成员4人,10个村民小组,30个村民代表,由毛家坞、周家坞、水晶山底、凤凰山、塘沿五个自然村组成。村区域总面积2.73平方公里,耕地1228亩、山1442亩、山塘水库共92亩。07年村集体年收入8.19万元,人均收入5761元,主要产业种养殖业。曾获得市级“文明村”称号。 |
耕读村 |
耕读村位于贺村镇西北,丘陵地貌,与大桥、坛石接壤,全村共305户,共1058人,分布在耕读、大石山底、竹青坞、青塘沿4个自然村,辖区面积3.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5亩,林地面积2042亩,园地面积255亩,水域面积160亩,共有大小山塘水库26座,峡口水库西干渠横穿大石山底、耕读、青塘沿三个自然村,总长度约800米,没有天然河道。村人均年收入19300元,主要来源于务工和建筑。近年来,先后获得了江山市首批“中国幸福乡村”、衢州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衢州市卫生先进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2014年11月已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2015年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2016年被评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等荣誉。 耕读村突出特点:一是风景秀美。耕读不仅有个儒雅的好名字,而且有着绝色的好风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丰富。不仅坐拥名山(大石山)、峻岭(湖塘岭)、大湖(海棠湖)、涌泉(龙洞泉),而且又占尽古刹(康皇庙)、奇石(棋盘石)、妙山(五碗饭山)、西周古遗址、清代古民居,以及参天古树,公路和水系两旁绿化达到100%,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38.9%,村庄农舍依山面湖、天女散花般地撒落在大石山脚,掩映在参天古树和成排成行的绿荫之中。耕读像一首诗,美得让人心疼;耕读像一幅画,美得让人陶醉;耕读像一支歌,美得让人留恋。“人在绿中、屋在林中、村在画中”正是耕读村的真实写照。二是交通便利。耕读村由北向南依附耕(耕读)严(严麻车)公路发展,总体呈带状分布,整体地势西高东低。东侧2公里有205国道,可以快速地与常山县、浦城县等外县、外省沟通;村北有江(江山)大(大桥)公路穿村而过;村中有耕(耕读)严(严麻车)公路纵穿而过,把江山市区、江西省的玉山、广丰等县的部分乡镇,以及江山的坛石、大桥、新塘边等乡镇联系在一起。在建的杭长客专也依附在村边,峡口水库西干渠也通村而过。三是人文荟萃,名人辈出。耕读村前的山丘上,有西周文化遗址,足见耕读历史之悠久。湖塘岭上的康皇庙香火很旺,在江山、常山、玉山(江西)都素负盛名,每年的农历七月廿二,都有上万人来此顶礼膜拜。著名的人物有刘家福农民起义军的“军师”、国民党少将刘方雄、贝林集团董事长郑积勤、还有科级及以上干部7人。 耕读村今后工作的目标是把打造成一个在江山市以及周边省市拥有相当知名度、美誉度的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品质高企的国家级美丽宜居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村。 耕读村-----欢迎您! |
东山头村 |
东山头村自2008年由原东山头村与环山村合并后,命名为东山头村,由东山头、达徐、环山、新塘、胡家、新塘垄、打铁山等七个自然村,分十四个生产队组成。全村共有558户,总人口2045人。全村区域总面积9180亩,其中耕地面积1819亩、山林面积1053亩、水面面积80亩、园地面积574亩。全村共有中共党员78名,有86户养猪专业户,是一个较早的养猪专业村。 是中部工业园区开发的中心村,2014年合并了胡家和打铁山两个自然村,目前由环山、达徐、东山头、新塘和新塘垄5个自然村组成,生产队、户数、党员数区域面积不变,总人口2336人,耕地面积1209亩,山林面积850亩园地面积62亩;自2009年开始在中部开发区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至今建造了占地面积63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的村物业经济综合楼,年租金收入达30万左右;亮化和硬化了各自然村内的主干道、清洁了全村范围内卫生、方便了交通、保障了生活、改变了面貌、并根据需要拆迁安置了胡家和打铁山两个自然村,各自然村村庄都得到了全面、合理的规划,全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全面提高。但是,惜日的养猪专业村,却成了污染整治的重点村。 |
敖坪村 |
敖坪村位于江山市贺村镇东面,距镇区3公里,贺(村)清(湖)县级公路(俗称小贺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由敖坪、坂头、积库、鸽山、朱坞弄、松毛岗、连里、毛家坞八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2641人,有24个村民小组,党员88人,村两委成员8人。村有耕地2507亩、山地面积296亩、水域面积150亩。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600元,劳动力人数1678人,外出务工人数682人,低收入农户数42人,低保户42人。 |
后源村 |
后源村位于贺村镇西部,浙赣铁路,浙西第一站新塘边火车站旁,区域总面积2平方公里,由东山坞、东山打猎山头、后源、后塘等5个自然村组成,现有户籍在册人口1346人,6个村民小组,635户,833个劳动力(其中男429人,女404人),32名党员,拥有耕地面积852亩(其中水田782亩,旱地70亩),林地883亩,水库4个,水塘14个,水域面积40亩。 交通便捷,浙赣铁路,吴村至淤头线连接205国道穿境而过,环境优美,境内山塘星罗其布,吴山坂溪水势平缓,村内植被良好,树种丰富,绿化率达50%以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人文资源深厚,留有吴家祠堂,周家祠堂等景点。 |
大贤坂村 |
贺村镇大贤坂村,位于贺村镇东面,距贺村镇政府1公里,距江山城10公里左右。全村现有户籍在册人口2540人,总劳动力1440人,其中男劳动力705人,女劳动力735人,外出劳动力794人,党员85名,村辖下25个村民小组,共783户。全村村域面积6571亩,拥有耕地总面积2070亩,其中水田1700余亩,旱地370亩,林地1000余亩 |
幸福村 |
幸福村位于江山市贺村镇集镇边缘,距市区12公里,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处于本市的西北部。人口众多、粮田较少、居住分散,全村现有572户,现有总人口1959人,由9个自然村(连塘、泉塘边、下水碓、毛家墩、妙湾垄、上麦岭、下麦岭、上仓屋、红旗岭)组成,村部中心点设于妙湾垄自然村205国道边。全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423亩(其中水田面积1243亩,旱地面积180亩),林地面积130亩,河流两条,东西两面各有一条,小水库2个,水塘26个,水面总面积50亩。 一、交通便利,处于浙赣铁路边,贺吴公路横跨村中心4个自然村,205国道穿越妙湾垄中心村而过,是发展工业平台的好时机,也是近年来对发展经济的一个好机遇。目前现有木材加工厂70多家,塑料管件厂3家,小水泥预制厂5家,太阳能厂1家,实木门厂1家,食用炼油厂1家,矿山基建石资源丰富,基建石开发1家,来料加工2家,目前以工业平台为契机正加速发展。 二、农民人均净收入7426元,全村男女劳动力1261人,其中男劳力639人,女劳力622人,出国日本、新加坡打工的有6人,长期出省外打工的108人,出市外打工的有136人,本市打工的有360人,从事运输业、商品饮食服务业的180人,为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三、种植养殖业也是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有种植10多年的大棚露天西瓜和香瓜的传统经验,有养鸡专业户7家,年自养量达17万只,养猪专业户11户,年出栏数达4200头,养蜂专业户6户,共有1200箱蜂,带动了一批农民的致富。 四、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有支部、村委两套班子五人组成,全村共有正式党员50名,预备党员1名,考察党员1名;民情档案室1个,计划生育协会1个,委员200名;幸福完全小学1个,建筑面积1220平方米,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教师10名,现有学生298人;幸福幼儿园1个,幼儿教师5个,学生180人。 五、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地提高,实现了户户有彩电和手机,目前拥有空调150多个,小车60余辆,电脑180多部。目前,随着兴工强镇平台的不断推进,村两委借助于强劲东风,正拟定一个以205国道边妙湾垄自然村和村部为中心点,扩大中心村建设,抓好规划设施,建造农村农民新住宅点,逐步改造老住宅点,为创建中国幸福乡村而努力迈进。 |
富益村 |
富益村位于贺村镇郊区2公里处。由前坞、荷兰坂、长塘岗、富塘四个自然村组成。东至友爱村,西至幸福村,南至贺村集镇,北至205国道边。全村有住户445户,人口1625人,外来务工150多人。全村有耕地1270亩,山林1680余亩,村民小组15个,村民代表34位,正式党员50人。2007年人均收入6200元。 |
山底村 |
贺村镇山底村位于江山市南部,贺村镇的西部,距市区20公里,区域面积4010.4亩,由王坞、黄家丰、山底、外山底、家坞山、达山底6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人口1782人,10个村民小组,504户农户,常住的有442户,1538人,劳动力1076人,党员42人。全村拥有水田1423亩,旱地210亩,山场1684亩,水面63亩. |
丰益村 |
丰益村紧邻贺村镇区,205国道、46省道和浙赣铁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优越。全村辖6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共251户,878人,其中党员37名。全村有农田178亩,旱地229亩,山场150亩。近年来所获得的县级以上荣誉如下:03年被江山农村信用合作联合社授予信用村03年被中共江山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05年被中共江山市委评为电气化铁路改进先进集体二等奖 |
八里坂村 |
八里坂村位于贺村镇南部,距离市区16公里,区域总面积10平方公里。由周家社、花园社、八里坂社组成。现有户籍在册人口2159人,17个村民小组,645户,1251个劳动力,79名党员。有水田1577亩、旱地120亩、山场1316亩。200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7万元左右,主要靠出租、承包各类自然资源。全村人均收入7030元,主要从事畜牧养殖业。 交通便捷,新46省道穿境而过,江山港从村边流过,水利资源丰富。由于地理位置优越,46省道边上的连华山工业开发区已被市政府列为议事日程,届时欢迎有识之士来投资开发、共谋发展。 |
淤头村 |
淤头村位于浙江省江山市贺村镇,利用地处集镇的区位优势,做好壮大集体经济的文章,使近年来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都有五六十万元,村集体的固定资产达到了500多万元。淤头村还利用地处集镇的区位优势,在2000年建造了淤头农贸市场。市场里的40多间店面及160多个摊位,每年又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的固定收入。淤头村的区位优势更吸引了企业主来投资办厂,从而使集体紧邻新老205国道边的地势较平坦的山场,也身价倍增。已租赁出的55亩山场,年租金就达到15万元以上。 此外,淤头村还通过搞好林木和土地流转及出租苗木基地等措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其中年初以来至今,集体经济的各项收入已达到50多万元。有了钱后好办事。淤头村去年以来就已投入150多万元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其中投资60万元,在村文体活动广场建造了集贤亭、篮球场、乒乓球场、健身路径等;投资近80万元(不包括农户出资部分),实施了农民饮用水工程;投资10多万元,进行了“两线”整治及村庄绿化美化洁化等。据悉,还将投资60多万元资金,拓宽并硬化村中心至和村地方的道路等建设,将淤头村打造成周边一流的美丽村庄。 |
礼贤村 |
礼贤村地处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贺村镇东南,位临46省道江广线边上,西依须江水,南接万青山村,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总面积6.76平方公里。全村有住户1372户,人口4871人,劳动力2445人。全村有耕地1642亩(其中水田1274亩,旱地368亩),山林1950亩。现有党员102人,村两委干部7人,分工交叉兼职,班子团结有战斗力。礼贤村系原礼贤乡政府所在地村,1992年乡镇撤扩并后,归属淤头镇管辖,2011行政区域调整并入隶属贺村镇管辖。礼贤村早在南宋咸淳年间开始设立礼贤县,有“咸淳古治”之称,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现存古迹、文物有城隍庙、《重建大平寺纪》石碑、礼贤老街建筑群等,其中城隍庙于1982年被列为江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企业的帮扶、支持下,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实施“八化”工程,从1996年开始,先后投入300多万元用于村庄建设,完成了一条河,二个塘,三条路,四个休闲广场,五个亭。安装路灯300余盏,村主要道路两旁绿化覆盖率达到100%。建成集农民夜校、图书室、乒乓球室、电子阅览室、党建工作室、会议室为一体的综合办公大楼,同时配有一个标准篮球场。配置健身器材2套,建设文化长廊和科普宣传栏,开办老年活动中心,为村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场所。2012年耗资100余万元建设礼贤文化广场,可容纳两千余人,是彰显古迹历史、发展传统文化的良好平台。在卫生整治方面,新建生态公厕10个,垃圾收集池50多个,聘请专职保洁员4名,垃圾日清日运,有效地改变了村容、村貌、村风。并先后荣获“浙江省绿化示范村”、“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级卫生村”、“文明村”、“衢州市生态示范村”、“衢州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衢州市五好农村党支部”、“江山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是江山市2010年“五村联创”指定村,2012年被评为“中国幸福乡村”。 |
华塔村 |
华塔村全村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五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人口1085人。200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 华塔村与江山市中部重镇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淤头村所在地隔江相望,交通十分便利,毗邻连华山经济开发区。村里有投资1千多万元体育用品厂一家,木材加工厂13家,标准化白菇基地一个。2009年,能繁母猪存栏1140头,年出售商品猪18000头,是畜牧业发展的强村。地理位置优越,是投资置业的黄金宝地。 |
陈塘村 |
1、村情:陈塘村位于淤头镇东面,在46省道和京台高速接0叉处,地理位置优越,自2006年开始,被划入中部开发园区,陈塘村共有人口819人,分为陈塘边和陈塘坞两个自然村,5个生产队。常住人口235户,623人,有496个劳动力。2、人口结构:全村共有人口819人,劳动力496人,外出人口196人。3、村民风貌:陈塘村民遵纪守法,自觉履行各项权利和义务,村风文明,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积极参加村级活动,全村村民团结互助,共同致富,积极从事生猪养殖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努力使陈塘村建设成为和谐幸福乡村。 |
通贤村 |
通贤村位于淤头镇东部,公路交通便利,距市区20公里。全村区域面积3.2平方公里,其中中心村建成面积1.5平方公里,总人口2002人。2010年人均收入586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2万元。通贤村村民遵纪守法,自觉履行各项权利和义务,村风文明,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积极参加村级活动,全村村民团结互助,共同致富,积极从事生猪养殖、食用菌、茶叶种植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努力使通贤村建设成为和谐幸福乡村。村内在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010年通贤村荣获“和谐乡村”称号。 |
万青山村 |
万青山村位于淤头镇东南部,万青山村由原万青山底村、车家坞村二个村合并而成。辖7个村民组,352户,960人。现有1个村党支部,党员26人。村民代表24人。村干部5人。-----区位优势:北依205国道,距48省道8公里,距江山市区20公里。-----资源优势:劳力资源充裕,且具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劳力400人,其中男260人,女140人;水资源较为丰富。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特色支柱产业:建有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年产优质粮(稻谷),建有万青山村农业合作社。-----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传统产业优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力争工农业产值年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8%。村党总支书记郑贞富、村委会主任周朝荣携全村广大干群热忱欢迎四海宾朋前来观光考察、投资兴业! |
乌鹰垄村 |
江山市淤头镇乌鹰垄村,位于江山西南部须江边。距江山县城25公里,新建205国道串村而过,村域面积2.5平方公里,行政村1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8个,户数311户,人口1062人。山林面积1857亩,粮田面积752亩,村民人均收入5051元。常住人口223户,675人,有516个劳动力。2、人口结构:全村共有人口1062人,劳动力516人,外出人口387人。3、村民风貌:乌鹰垄村民遵纪守法,自觉履行各项权利和义务,村风文明,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积极参加村级活动,全村村民团结互助,共同致富,积极从事生猪养殖、食用菌、茶叶种植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努力使乌鹰垄村建设成为和谐幸福乡村。 |
棠坂村 |
棠坂村地处老205国道、淤八线边,交通便利,由原棠坂、朱角塘峰、水角塘头三个村合并而成。总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2711亩,耕地1511亩。670户,总人口2217人,2011年人均收入6650元,有18个村民小组,40个村民代表,67个党员。2010年被命名为衢州市绿化示范村、2011年被命名为江山市文明村。原棠坂自然村仅1200人的小村庄,以毛氏为主,是清漾毛氏之后裔。古代以8尚书82进士闻名整个江南,近现代博士名人辈出,已知博士11人,硕士40多人,教授几十人,大专以上学历有几百人,如此小村,人才辈出,是个名副其实的博士村。“发愤忘餐求学,勤俭朴实治家;严己厚人立身,光明磊落做人;清正廉洁奉公,赤胆忠心为国;坚持一日三省,力求日有长进。”是棠坂人的祖训,棠坂村正在挖掘、研究棠坂博士文化精髓,探讨风水文化、崇儒尚学风气、孝文化等;其博士文化的内涵,精华的展示,必将激励人们奋进。棠坂人正在以高标准、高起点,筹建一流的博士文化村。“江山博士文化村”棠坂欢迎你。 |
达埂村 |
达埂村始终以“-”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村人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成立文明村创建领导班子,定了详细的创建计划。近年来,全村经济不断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干群关系良好,民风淳朴,村容整洁,全村范围内形成了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围。一、加强支部领导,深化创建活动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村两委紧紧围绕创建活动,突出了党支部在创建过程中的突出作用,成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统一部署。二、深入思想宣传,树立良好风气牢固树立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法制等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深入广泛开展“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活动,引导青少年认真学习法律法规,自觉遵纪守法村规,教育引领群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杜绝黄、赌、毒,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家庭成员尊老爱幼,勤俭持家。三、突出环境整治,优化村容村貌在村支部的带领下,指定专人负责达埂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形成了应对环境治理的多项制度,聘用专职人员负责清理沿路两侧的环境卫生。四、注重治安稳定、创造和谐环境始终坚持以“防打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全面落实,认真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利用广播、黑板、宣传栏、标语、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在群众中开展普法教育,使广大村民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学法、知法、用法、守法蔚然成风。总之,通过文明村创建活动,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村民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今后,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创新,真抓实干,通过全体干群的共同努力,把达埂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全村的文明创建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
寺后村 |
寺后村位于贺村镇西部8公里处、距江山市区20公里。区域总面积2平方公里,由寺后、书山院、南圳口等四个自然村组成。现有在册人口780人、4个村民小组、215户、劳动力460人(其中男248人、女212人)、党员20人。拥有耕地面积489亩(其中水田433亩、旱地65亩),亩水库1个,水塘20个,水域面积35亩。工业总产值80万元,人均纯收入9300元。 寺后村原属吴村镇所在地,是集贸易、文化为一体的集结地。吴贺公路、耕严公路、吴山公路穿境而过。村道硬化率达80%,交通环境优越。山林资源丰富,拥有个约40亩的苗木基地。近年还招商引进了温氏养殖场,把寺后村的农民致富步子又迈进了一个步伐,有规模的养猪养殖场2家。 近年来,寺后村通过实施“招商引资、特色推进、借力发展”的战略,在“四大文明”建设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 |
淤前村 |
淤前村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淤头镇北大门,是一个由原溪滩、前江、西念村合并为新村,人口1864,536户,11个村民小组,党员61人,村两委成员6名,文书1名。土地面积1878亩,其中水面面积1103亩,林地面积575亩,2008年村人均收入5564元,村集体总收入11万地,现有10多家木材加工厂,10多家以企业带动模式的养鸡专业户,同时坐落于交通便利的新老205国道及46省道五通口,更多的土地资源有待开发与利用。 2008年原溪滩片进行了村庄整治,安装了农民饮用水,新建公厕2座,农户化粪池改造、露天厕所拆除、村庄绿化、村庄道路硬化,更加提升了村容村貌。2009年前江片进行了村庄整治,得到了农户的肯定与认可。 |
青塘尾村 |
青塘尾村位于贺村镇西南面,与新塘边镇相邻,是2011年度江山市中国幸福乡村美丽乡村创建村之一。清朝嘉庆年间,村民在此掘井定居,并逐渐发展成现在的规模。全村区域总面积1.19平方公里,由青塘尾、长塘角、竹丰三个自然村组成,现有6个村民小组、358户、1298人,650亩水田、65亩旱地。2010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8957元。近年来,通过中国幸福乡村单项村创建,全村“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美丽乡村初具雏型,并形成以大泉井为代表的古井文化特色生态村。先后被授予衢州市生态示范村、镇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是江山市首批16个“中国幸福乡村文明乡村”之一。 |
三塘村 |
三塘村位于贺村镇西部,距江山市区20公里,区域总面积1.88平方公里,由三塘、严村桥头、安边垄、巨家坂等四个自然村组成,现在有在册人口1173人,7个村民小组326户,720个劳动力(其中男子370个,女350个),24名党员。拥有耕地850亩(其中水田750亩,旱地100亩),林地山场880亩,水塘10个,水域面积80亩。三塘村交通便捷,淤毛公路穿境而过,环境优美,路灯亮化,林山资源丰富,拥有一个苗木基地,村内植被良好,绿化率较高,人文资源深厚,拥有规模的毛猪养殖场5家。近年来,三塘村通过实施“招商引资,特色推进,借力发展”的战略,在“四大文明”建设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连续多年村支部是五星级支部,在镇年度考核中均名列前茅。 |
吴村村 |
吴村村位于贺村镇西部7公里处、距江山市区19公里。区域总面积3.6平方公里,由吴村、桥头、过路塘、社贤尾等四个自然村组成。现有在册人口1585人、8个村民小组、440户、劳动力850人(其中男442人、女408人)、党员45人。拥有耕地面积1120亩(其中水田970亩、旱地150亩),林地山场1100亩,水库1个,水塘15个,水域面积37亩。工业总产值1000万元,人均纯收入7161元。吴村村原属吴村镇所在地,是集贸易、文化为一体的集结地。吴贺公路、耕严公路、吴山公路穿境而过。村道硬化率达80%,交通环境优越。山林资源丰富,拥有两个约400亩的苗木基地。又是江山市最大的羽毛球产地之一,拥有羽毛球厂10多家,出口创汇率达60%以上。有规模养殖场6家。近年来,吴村村通过实施“招商引资、特色推进、借力发展”的战略,在“四大文明”建设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2004年荣获市级文明村,2007年获得市级先进基层党支部,历年在贺村镇行政村每年考核中名列前茅。 |
湖前村 |
湖前村位于江山市贺村镇东面,距镇区4公里,贺(村)清(湖)县级公路(俗称小贺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由湖前、中份、下份、上陈、贺敖五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2102人,有20个村民小组,党员67人,村两委成员8人。村有山场1000多亩,内滩180亩,耕地1898亩。村集体年平均收入达2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800元。先后获得衢州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衢州市特色文化村、衢州市绿化示范村、衢州市远程教育示范点、江山市养猪专业村等光荣称号。二、产业特点湖前村是典型的农业村,产业主要以农业产业为主,主要有:1、生猪养殖产业早在1982年,现任湖前村党支部书记的徐建华就开始养殖良种母猪。在他的带动下,湖前村2007年的母猪存栏量达2000多头,按每头5000元净利润的保守估计,可增加人均收入5000多元。在近20年的生猪养殖过程中,湖前人经历了起起落落,接受了很多教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逐步认识到粗放发展生猪饲养带来的环境代价和产业瓶颈,在思想上也开始寻求发展与环境、发展与生活之间的平衡点。1999年开始,湖前村就开始将“养殖区与生活区分开布局”的设想付诸实施。经过几年的努力,已有十多户养殖户把养殖场从生活区外移至养殖小区。 |
溪淤村 |
溪淤村属于贺村镇集镇村,全村由上溪淤、下溪淤、山前坂三个较大的自然村组成,区域面积约1.26平方公里。江贺公路浙赣铁路穿村而过,村东有通小清湖的小贺线,村西有通吴村的贺吴线。溪淤村商贸区位优势明显:贺村农贸市场、贺村牛市场,均在境内;产业分布界线清楚:其中,山前坂以竹木加工的工业为重点,上、下溪淤以商贸为主。现有人口1488人,10个村民小组403户。现有耕地面积100亩,林地90亩,园地18亩,其他土地面积700亩。2011年村集体收入55.5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827元。 |
贺村村 |
贺村村位于贺村镇中心,距江山市区12公里,区域总面积7268亩,由贺村、坞里、落马坂、赵家山底、塘北垄、贺村山嘴、外拾贷和喇叭安等8个自然村组成。现有户籍在册人口2343人,20个村民小组734户,1402个劳动力(其中男689人,女713人),84名党员。拥有耕地1150亩(其中水田950亩,旱地200亩),林地1557亩,水库2个,水塘35个,水域面积385亩。交通便捷,老205国道和46省道穿境而过。环境优美,境内山塘水库星罗其布,江山溪贺村段水势平缓,村内植被良好,树种丰富,绿化率达50%以上。 |
中心社区 |
贺村镇居委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隶属贺村人民公社。当时贺村交通便利,地理优势明显,商贸发达,也是军事战略要地。因此,省内外驻贺村部门单位较多,分配到贺村工作的居民干部也较多,涉及到各行各业。后来贺村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抽调几名工作人成立居民管理委员会,其待遇由各单位自负,实行联合办公形式。直至八十年代初期成立了专门的居民委员会,有了专职工作人员,贺村镇居民管理委员会,其待遇由各单位自负,实行联合办公形式。直至八十年代初期成立了专门的居民委员会,有了专职工作人员,贺村镇居民委员会算正式成立,其简称“贺村居委”。当时居委的主要工作是管理个单位成家立业的家庭户,同时分管镇区的卫生工作(包括收卫生费)。居委会以介绍职业和自办企业来维持日常开支,居委会只有三人,管理的人口数也只有几百人。由于九十年代政治经济体质改革的深入,驻贺村部门单位的撤销和大部分企业破产改制,造成大量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一下子便涌进了居委会,所有的社会事物压向居委,给居委造出来很大的压力。一九九四年时由于居委的公章遗矢,原支部书记便将名称改为“贺村镇第一居民委员会”一直沿用至今。 贺村镇自一九九八年被列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以来,只有一大批“小城镇户口”转到居委,且大部分为妇女与儿童,更增加了居委会的负担,尤其是计划生育工作,居委曾经人事问题脱节六七年无人管理。居委支部也从当时的4人增加到19人,为此引起了贺村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
诗坊村 |
诗坊村位于贺村西北角,辖6各自然村、1761人。诗坊村环境优美、交通便捷,205国道穿境而过,盛产高粱,农家自酿的高粱酒具有教香浓郁、回味绵长的特点,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近年来,诗坊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两委积极有为,立足自身、借助外力,着力改善村容村貌,从后进村一跃成为发展后劲十足的新农村。 |
贺山头村 |
贺村镇贺山头村位于吴村片东边淤头镇交界处,由贺山头、干坝坞、毛圳、麻车坞4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总人口1873人,469户人家,党员42人,村集体收入12万元。近几年来,贺山头多次被县政府和乡政府评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得到了极大的鼓舞。目前,贺山头正在努力摆脱后进村,努力实现整个村的生活生产水平,争取实现“中国幸福乡村”的荣誉称号。 |
市上村 |
1、村情:市上村位于贺村镇南部,205国道与石弄线交界处,交通便捷。全村区域面积3.65平方公里,9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505户,人口1923人。耕地面积1211亩。2、人口结构:全村共有人口1923人,劳动力1194人,外出人口694人。3、村民风貌:市上村村民遵纪守法,自觉履行各项权利和义务,村风文明,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积极参加村级活动,全村村民团结互助,共同致富,积极从事生猪养殖、食用菌、茶叶种植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努力使市上村建设成为和谐幸福乡村,2011年度被评为“文明乡村”,2012年度被评为“美丽乡村”。 |
高路村 |
高路村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中部,淤头镇北面,205国道旁边,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全村区域面积1.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32亩,共6个自然村,总人口1448人,其中农业人口1440人,总户数440户,村民小组14个,党员50名,村民代表32名,全村姓氏以严为主,是江山市内严氏聚集地之一。 去年村人均纯收入6554元/人,村集体经济收入27.8万元,完成村工业总产值800万元。现村庄路面硬化2.65公里,基本上完成村道路网建设。村主要以养殖业、木材加工业、蔬菜种植为主,养殖规模户27户,各类厂32个,蔬菜种植基地63亩。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