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远市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地理坐标是东经133°40′08″至135°5′20″,北纬47°25′30″至48° 27′40″,是我国最东部的县级行政单位,也是我国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东北两面与俄罗斯隔黑龙江、乌苏里江相望,南邻饶河,西接同江。全县边境线长275千米。总面积6262.48平方千米。总人口11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抚远镇。邮编:156500。代码:230833。区号:0454。拼音:Fuyuan Xian。
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2℃,年平均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
行政区划
抚远县辖4个镇、5个乡:抚远镇、寒葱沟镇、浓桥镇、抓吉镇、通江乡、浓江乡、海青乡、别拉洪乡、鸭南乡;前哨农场、前锋农场、二道河农场。
历史沿革
抚远县,原名“绥远”,意为“绥抚边境”。后因与山西省绥远县重名,遂以县城附近之抚远山改名抚远县。秦汉属肃慎,魏晋属挹娄,唐属黑水都督府,辽属女真五国部,金属胡里改路,元属水达达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属吉林将军三姓副都统管辖。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于拉哈苏苏(今同江)设置临江州,隶属临江州管辖。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清廷照准,于临江州东境乌苏里江附近设置绥远州,隶属吉林省东北路道。同年12月30日(农历十一月十八日),吉林行省民政司使委派官员前往试办。绥远州设治委员席庆恩于1910年4月29日(清宣统二年三月二十日广到任视事”,并启用关防。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3月,按“府、厅、州名均改为县”的规定,改绥远州为绥远县。1914年 6月,隶属依兰道(东北路道改称)。1929年2月,撤销道制,由吉林省直辖。同年9月,因与山西省绥远县重名,行政院命令吉林省绥远县改为抚远县。因行文邮递失误,直至1930年1月始正式改称抚远县。是时,全县总人口7392人,为三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 年1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1938年将饶河县挠力河以北地区划归抚远县管辖。1945年“九三” 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划归松江省管辖。1951年4月,改为抚远特区。同年6月,将挠力河以北之东安镇等地划归饶河县管辖。1952年8月,恢复抚远县。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隶属黑龙江省合江专区。1959年4月,将富锦县同江区(包括同江、三村、乐业3个乡)划归抚远县管辖,并将同江区改为同江镇,抚远县人民委员会由抚远镇移驻同江镇。1965年8月,将西部的同江镇和乐业、三村、街津口、八岔公社及勤得利农场乡划归新设置的同江县管辖,抚远县人民委员会迁回抚远镇。1985年1月1日,合江地区正式撤销,划归佳木斯市领导。
1992年,抚远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祖国的东北角,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地带。南与饶河县毗邻,西与同江市接壤,北、东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分界,并与俄罗斯远东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伯力)隔江相望。全县总面积6262.5平方公里,边境线总长275 公里。全县共辖9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5.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2万人,占4 0%;满、朝鲜、赫哲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县政府驻地抚远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抚远县,原为绥远县,位于边境,为使此地能永远安抚、平定,故命名抚远。
唐代时,渤海的抚远府曾设置于这一带,金代为临江的辖境;明代归使犬部的黑哲喀喇所属;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伊加嘎地方设绥远州,隶属临江府管辖。民国二年(1913年)改绥远州为绥远县,划归吉林省依兰道所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绥远县更名为抚远县,直隶吉林省为三。等县,康德元年(1934年)伪满州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抚远县划归新设的三江省所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改东北为九省,将伪三江、东安两省合并为合江省,抚远县为合江省管辖。全国解放后,恢复东北三省,本县又归属于黑龙江省所辖。
?年,抚远县辖:抚远镇、浓桥镇、抓吉镇、别拉洪乡、海青乡、鸭南乡、浓江乡、通江乡、寒葱沟乡。
2000年,辖4个镇、5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747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抚远镇 20847 寒葱沟镇 5451 浓桥镇 5736 抓吉镇 4281 通江乡 2469 浓江乡 2341 海青乡 5071 别拉洪乡 2316 鸭南乡 1807 前锋农场虚拟乡 11577 前哨农场虚拟乡 11777 二道河农场虚拟乡 3801
抚远县辖五乡四镇,一个县属国营农场,一个县属国营渔场,三个省属国营农场,102个自然村。
地图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1万人 | 6262平方公里 | 230833 | 154000 | 0454 | 查看 抚远市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抚远镇 | 约2.1万人 | 160平方公里 |
---- |
查看 抚远镇谷歌卫星地图 |
寒葱沟镇 | 约7700人 | 225平方公里 |
---- |
查看 寒葱沟镇谷歌卫星地图 |
浓桥镇 | 约5400人 | 300平方公里 |
---- |
查看 浓桥镇谷歌卫星地图 |
乌苏镇 | 约4300人 | 276平方公里 |
---- |
查看 乌苏镇谷歌卫星地图 |
通江乡 | 约2600人 | ·抚远县旅游·抚远县特产·抚远县十大特产·抚远县十景·佳木斯 |
---- |
查看 通江乡谷歌卫星地图 |
浓江乡 | 0 | 0 | 双胜村 | 查看 浓江乡谷歌卫星地图 |
海清乡 | 0 | 1100平方公里 |
---- |
查看 海清乡谷歌卫星地图 |
别拉洪乡 | 约2000人 | 45平方公里 |
---- |
查看 别拉洪乡谷歌卫星地图 |
鸭南乡 | 约3000人 | 285平方公里 |
---- |
查看 鸭南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向阳区 |
向阳区辖6个街道:西林街道、保卫街道、桥南街道、西南岗街道、建设街道、长安街道。 历史沿革 向阳区一带,属佳木斯市的中心区域,也是老城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桦川县管辖。东北沦陷后,1937年划归佳木斯市管辖,设立中央区。其管辖范围,北起松花江,南至绥佳铁路线,东起中山街,西至德祥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设立第二区。 1956年夏,撤销区的建制,分设西林、保卫两个街道办事处;1958年1月,将两个街道合并设立长安区。1968年改称向阳区。 1992年,向阳区 佳木斯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佳木斯市城区中心,东与前进区接壤,南至四丰山水库与郊区毗邻,西与永红区分界,北临柳树岛二道河子。全境总面积23.8平方公里,全区共辖西林、保卫、桥南、南岗、柳树岛5个街道办事处。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9.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2万人;朝鲜、满、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区政府驻地光复路。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向阳区辖4个街道:保卫街道、西南岗街道、桥南街道、西林街道。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13414人。其中:西林街道 24610人、保卫街道 15077人、桥南街道 25470人、西南岗街道 48257人。 2004年,将永红区的建设街道办事处、长安街道办事处、友谊街道办事处的西站、北铁西、南铁西三个社区和郊区长青街道办事处的江南社区、万发社区、长青乡的长青村,四丰街道办事处的和平社区、四丰乡的新丰村划归向阳区管辖。调整后,永红区与向阳区的行政区域界线为:北起松花江南岸,沿红旗街向南至光复路,沿路向西至万新街,沿街向南至同三公路止。 地图 |
前进区 |
前进区位于佳木斯市区中部,辖区东起安庆路与东风区接壤,西至中山路与向阳区相邻,南至郊区四丰乡和平村,北邻松花江岸。呈长方形,面积13.72平方千米,全区总户数4.8万户、人口15.5万人。注:本站目前还没有2004年行政区划调整后新的面积人口区域范围的数据。 邮编:154002。代码:230804。拼音:Qianjin Qu。 行政区划 2005年,前进区辖:站前街道、永安街道、奋斗街道、南岗街道、亮子河街道、田园街道。 历史沿革 1958年1月,将永安、晓云两个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和平区。1961年1月,将东部地区划出,设立佳东区。1968年将和平区改称前进区。 1992年,前进区 佳木斯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佳木斯市城区中部,松花江南岸,东与东风区接壤,南与郊区四丰乡毗邻,西以中山街与向阳区分界,为市政府驻地。是佳木斯市老城区之一,总面积13.7平方公里。全区共辖奋斗、永安、站前、南岗、亮子河5个街道办事处。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 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9万人;满、朝鲜、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6%。区政府驻地长安路。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前进区建政于1946年,历经三区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平人民公社、前进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前进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改为前进区人民政府。 2000年,前进区辖5个街道。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55331人。其中:站前街道 32513人、永安街道 49427人、奋斗街道 32831人、南岗街道 36870人、亮子河街道 3690人。 原辖5个街道,41个社区:奋斗街道、永安街道、站前街道、南岗街道、亮子河街道。 2004年,将东风区佳南办事处的红霞、三江、宏达、双合四个社区划归前进区管辖;将郊区四丰乡的南岗村整建制划归前进区管辖。调整后,前进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东风区与前进区行政区域界线为:北起松花江南岸,沿杏林路向南至安庆街至同三公路止。 |
东风区 |
东风区面积53平方千米,人口10万人(2004年)。注:本站目前还没有2004年行政区划调整后新的面积人口区域范围的数据。 邮编:154005。代码:230805。拼音:Dongfeng Qu。 行政区划 东风区辖:建国街道、晓云街道、佳东街道、佳南街道、造纸街道、松江乡、建国乡。 历史沿革 东风区一带,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隶属佳木斯市第三区和第四区管辖。1956年夏,撤销区的建制,设立佳东街道办事处。1958年1月,并入和平区。1961年1月,由和平区划出部分区域,设立佳东区。1968年4月,改称东风区。 1992年,东风区 佳木斯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佳木斯市城区东部,东与郊区松江乡毗邻,南与桦川县接壤,西与前进区分界,北抵松花江。全境总面积52.9平方公里,为佳木斯市新兴的工业区之一。全区共辖佳东、建国、晓云、造纸、佳南5个街道办事处。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9.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4万人;朝鲜、满、回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区政府驻地建国路。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东风区辖5个街道:建国街道、晓云街道、佳东街道、佳南街道、造纸街道。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09587人。其中:晓云街道 26628人、佳东街道 21327人、造纸街道 27399人、佳南街道 17370人、建国街道 16863人。 2004年,将郊区的松江乡整建制划归东风区管辖;将东风区佳南办事处的红霞、三江、宏达、双合四个社区划归前进区管辖。调整后,东风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1个乡;东风区与前进区行政区域界线为:北起松花江南岸,沿杏林路向南至安庆街至同三公路止。 |
郊区 |
郊区面积756平方千米,人口30万人(2004年)。注:本站目前还没有2004年、2006年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后新的面积人口区域范围的数据。 区人民0驻友谊路。邮编:154004。代码:230811。拼音:Jiao Qu。 佳木斯市郊区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市区西南部,清代属三姓副都统管辖。清末,1909年(清宣统元年),划归桦川县管辖。东北沦陷后,1937年设置佳木斯市,将佳木斯近郊的竹板、三合、洋草川等十余个村屯划归佳木斯市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第三区,1952年改为第四区,1955年10月撤销区的建制。1956年3月,将桦川县的太平山、三家子、新华等6个村划归佳木斯市管辖。1957年11月,将桦川县的黑通、西格木、永安、裕太、大来、兴华6个乡及花园屯划归佳木斯市管辖。1958年3月8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置佳木斯市郊区。1968年7月,撤销郊区建制,所属农村公社由市直辖。1972年2月恢复郊区建制,管辖三合、松江、大来、永安、西格木等5个公社。1980年将桦南县的高峰、陡沟生产大队和依兰县的西高峰生产大队划归佳木斯市郊区管辖,设置高峰公社。1983年7月,将松江公社划分为松江、四丰两个公社。1984年4月,将敖其公社划分为敖其、群胜两个乡,其它公社均改为乡的建制。1985年,将大来、敖其两个乡分别改为镇的建制。 1992年,佳木斯市郊区 佳木斯市管辖的市郊区。位于松花江南岸,从三面环绕城区,东与桦川县接壤,南与桦川、桦南县毗连,西南与依兰县分界,西北与汤原县隔江相望,北靠市区。全区总面积756平方公里,全区共辖2镇、7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1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万人;朝鲜、赫哲、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5%。区0驻市区友谊路。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郊区辖5个镇、10个乡:莲江口镇、长发镇、望江镇、敖其镇、大来镇、建国乡、松木河乡、平安乡、高峰乡、群胜乡、西格木乡、沿江乡、四丰乡、松江乡、长青乡。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305988人。其中:莲江口镇 17974人、望江镇 17784人、大来镇 15959人、敖其镇 14145人、长发镇 16222人、建国乡 12206人、松江乡 53527人、平安乡 15554人、长青乡 58818人、西格木乡 13402人、四丰乡 17544人、群胜乡 6530人、高锋乡 5761人、沿江乡 19660人、松木河乡 3814人;省莲江口水稻研究所虚拟乡 17088人。 2004年,市委、市0批准郊区和永红区合署办公。2004年,将郊区的松江乡整建制划归东风区管辖;将四丰乡的南岗村整建制划归前进区管辖;将长青街道办事处的江南社区、万发社区、长青乡的长青村,四丰街道办事处的和平社区、四丰乡的新丰村划归向阳区管辖。调整后,郊区辖4个街道办事处,12个乡镇。 2005年,郊区辖:佳西街道、友谊街道、大来镇、敖其镇、望江镇、长发镇、莲江口镇、长青乡、沿江乡、西格木乡、平安乡、四丰乡、群胜乡。 2006年7月27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黑龙江省调整佳木斯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06]63号):同意撤销佳木斯市永红区,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佳木斯市郊区管辖。郊区人民0驻友谊路。 地图 永红区 邮编:154003。代码:230802。拼音:Yonghong Qu。 永红区面积36平方千米,人口17万人(2004年)。注:本站目前还没有2004年行政区划调整后新的面积人口区域范围的数据。 清代晚期,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设置东兴镇(后称佳木斯镇),隶属三姓副都统管辖,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改隶依兰府。1909年(清宣统元年),划归桦川县,隶属第二区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人口日益增加,镇区面积不断扩大,改隶向化区管辖。东北沦陷后,1937年划归新设置的佳木斯市管辖,今永红区一带分属康德、城西两个区。1945年“ 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分别改为第三区和第一区,1947年将两个区合并改称第一区。1956 年夏,撤销区的建制,成立德祥、永泰、佳西3个街道办事处,为市属派出机构。1958年1月,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街道办事处,设立三合区,1968年改称永红区。 1992年,永红区 佳木斯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佳木斯市城区西部,松花江南岸,东与向阳区接壤,南、西与郊区毗邻,北抵松花江。永红区是佳木斯市城乡接合的城市边缘地区,全区总面积36平方公里,共辖有长安、佳西、友谊、建设4个街道办事处。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14.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5万人;回、满、朝鲜、赫哲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区0驻地西林路。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永红区辖4个街道:长安街道、佳西街道、建设街道、友谊街道。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75624人。其中:建设街道 51544人、长安街道 44092人、友谊街道 38522人、佳西街道 41466人。 2004年,市委、市0批准郊区和永红区合署办公。2004年,将永红区的建设街道办事处、长安街道办事处、友谊街道办事处的西站、北铁西、南铁西三个社区划归向阳区管辖。调整后,永红区辖3个街道办事处;永红区与向阳区的行政区域界线为:北起松花江南岸,沿红旗街向南至光复路,沿路向西至万新街,沿街向南至同三公路止。 2005年,永红区辖:佳西街道、友谊街道等。 2006年7月27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黑龙江省调整佳木斯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06]63号):同意撤销佳木斯市永红区,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佳木斯市郊区管辖。 |
桦南县 |
桦南县面积4416平方千米。总人口44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桦南镇。邮编:154400。代码:230822。区号:0454。拼音:Huanan Xian。 行政区划 桦南县辖6个镇、4个乡:驼腰子镇、石头河子镇、桦南镇、土龙山镇、孟家岗镇、闫家镇、金沙乡、梨树乡、明义乡、大八浪乡。县境内有:桦南林业局、桦南种畜场、曙光农场。 历史沿革 桦南,因从桦川县析置且地处桦川县之南,故名。清代属三姓副都统管辖。中华民国和东北沦陷时期,分属桦川县和依兰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10月,合江省政府决定,将桦川县南部的湖南营、孟家岗、石头河子等地区划出,设置桦南县。隶属合江省管辖。县政府驻湖南营镇。1948年6月1日,撤销依东县,将原依东县太平(今土龙山镇)、五道岗、金沙河3个区划归桦南县管辖。1949年5月,将合江省并入松江省,隶属松江省管辖。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划归新设之合江专区管辖。1956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桦南县,并入桦川县。1964年6月5日,国务院批准,恢复桦南县,以并入桦川县的原桦南县行政区域为桦南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委员会驻地的桦川镇改为桦南镇。隶属合江专区管辖。1985年1月1日,正式撤销合江地区,划归佳木斯市领导。 1992年,桦南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西部。北与佳木斯市、桦川县、集贤县接壤,东北与双鸭山市毗邻,东、南与宝清县、勃利县相连,西与依兰县以倭肯河、松木河为界。全县总面积4412平方公里。全县共辖6镇、13乡。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4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2万人;满、回、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5%。县政府驻地桦南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桦南县地处桦川县之南,故名桦南。本县设置较晚,解放后由桦川县析置。一九五六年曾一度撤销,并入桦川县,1964年重新恢复桦南县。 2000年,桦南县辖6个镇、13个乡:桦南镇、孟家岗镇、阎家镇、土龙山镇、驼腰子镇、石头河镇、庆发乡、民主乡、梨树乡、柳毛河乡、公心集乡、二道沟乡、三合乡、五道岗乡、金沙乡、明义乡、大八浪乡、八虎力乡、幸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2190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桦南镇 75490 土龙山镇 30868 孟家岗镇 19841 驼腰子镇 20105 石头河子镇 22402 阎家镇 17312 民主乡 17802 梨树乡 16510 庆发乡 12785 五道岗乡 15526 三合乡 10437 金沙乡 17441 明义乡 13003 八虎力乡 14826 柳毛河乡 16089 幸福乡 14479 大八浪乡 13348 二道沟乡 18238 公心集乡 13348 桦南林业局虚拟镇 29510 桦南曙光农场虚拟乡 12541 地图 |
桦川县 |
桦川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腹地,松花江下游南岸,东经130°16`-131°34′,北纬46°37`-47°14′之间。东与富锦市相邻,西与佳木斯市接壤,南与集贤、桦南两县相连,北与汤原、萝北、绥宾县隔江相望。全县幅员面积2268平方千米(“桦川政府网”),其中县属面积1779平方千米;总面积2260平方千米(《简册》)。总人口22万人(2004年) 全县总人口22万人,总户数64,000户,其中农户37,690户,农业人口145,760人。有汉、满、朝鲜、赫哲等民族。 县人民政府驻悦来镇。邮编:154300。代码:230826。区号:0454。拼音:Huachuan Xian。 全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山地少,平原广,一般海拔60-70米。年平均气温2.5°C,1月平均气温-24.4°C,7月平均气温22.5°C,年降水量476毫米,无霜期133天。 行政区划 桦川县辖4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长新街道、荣安街道、建民街道、团结街道;横头山镇、苏家店镇、悦来镇、新城镇、东河乡、梨丰乡、创业乡、星火朝鲜族乡、四马架乡。县境内有:江川农场、宝山农场。 历史沿革 桦川县名源于“桦皮川”。原指依兰府南境之桦皮川(今林口县刁翎镇),因其地桦树甚多,故名“桦皮川”。今桦川一带,辽属女真五国部之一的“越里笃”部(今悦兴乡万里河村附近),金属胡里改路,元属水达达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属三姓副都统管辖。1906 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分属依兰府和临江州。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吉林总督、巡抚奏准,于依兰府南境之“桦皮川”,设置桦川县。经派员勘察,该地“山深林密,胡匪出没,治安难防,不宜设治”,故移至依兰府东北之东兴镇(今佳木斯)设治。 1910年3月1日(清宣统二年正月二十日),桦川县设治委员到任,筹办设治事宜,4月4日(农历二月二十五日)启用关防。隶属吉林省东北路道。时逢东兴镇水灾,呈请省民政司核议,于同年8月批准,移治悦来镇。1911年4月(清宣统三年三月),设治委员到悦来镇丈放街基,修建衙署。中华民国成立后衙署落成,1912年11月,县署移至悦来镇。1914年6月,改隶依兰道。1929年2月,撤销道制,由吉林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同年伪县公署迁至佳木斯。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合江省。19 46年6月,将桦川县南部地区划出,设置桦南县。1947年11月,将富锦县西部的新城区划归桦川县管辖。1949年5月,合江省并入松江省,桦川县隶属松江省管辖。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隶属合江专区管辖。桦川县政府驻佳木斯市。1956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桦南县并入桦川县;将原桦川县的新城、悦来、太平、苏家店等4个区划归集贤县管辖,将长发区的太平山、三家子村,黑通区的新华、靠山村和建国区的蒙古力、新民村共6个村划归佳木斯市管辖。3月15日两县正式合并,县人民委员会驻地湖南营镇,同时改为桦川镇。1957年 11月23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桦川县的黑通、西格木、永安、裕太、大来岗、兴华6个乡和四合山乡的花园屯划归佳木斯市管辖。1958年2月,将集贤县的悦来镇和苏家店、孟家岗、丰年、中安、乌龙、新城、东林7个乡划归桦川县管辖。1959年3月,将悦来、新城、星火3个公社划归佳木斯市管辖。1964年5月30日,国务院批准,将佳木斯市所属的建国、星火、拉拉街、苏家店、悦来、中伏、梨树、新城、西格木、永安、大来岗11个公社划归桦川县(但西格木、永安、大来岗3个公社因距县城过远,仍由佳木斯市代管)。同年6月5日,国务院批准,恢复桦南县,以合并于桦川县的原桦南县行政区域为桦南县的行政区域,桦川县人民委员会迁回悦来镇。1985年1月,正式撤销合江地区,划归佳木斯市管辖。 1992年,桦川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岸。东与富锦市为邻,南与集贤、桦南二县毗连,西与佳木斯市接壤,北以松花江为界与汤原、萝北、绥滨三县隔江相望。全境为一沿江狭长形状,总面积2645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5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2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1万人,占17. 8%;朝鲜、满、回、蒙、赫哲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其中朝鲜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54%左右。县政府驻地悦来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桦川地县是由桦皮川而得名。 此地虞时为息慎地;周属肃慎地;汉晋时挹娄地;魏似后属勿吉;隋为靺鞨;唐属靺鞨的黑水部;辽属女真五国部;金属呼尔哈路;元为呼尔哈万户府管辖;明为努尔干都司统辖;清初属赫哲喀喇,后归属三姓管辖。宣统元年(1909年)于桦皮川设县,宣统二年(1910年)移驻佳木斯;民国元年(1912年)悦来镇落成,又因佳木斯水患,便将桦川县移置悦来镇,隶属于吉林省依兰府。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划属吉林省依兰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辖,桦川县隶属吉林省为三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公署官制,桦川仍归吉林省所辖,为乙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桦川县划归三江省所辖。在此后历次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中,此县均隶属于三江省。直至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了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桦川县被划归合江省管辖。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又将此县划归黑龙江省管辖。 2000年,桦川县辖4个镇、8个乡:悦来镇、苏家店镇、新城镇、横头山镇、星火朝鲜族乡、东河乡、梨丰乡、中伏乡、悦兴乡、创业乡、四马架乡、永胜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8541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悦来镇 38202 新城镇 14435 苏家店镇 16493 横头山镇 14595 悦兴乡 11879 东河乡 9524 梨丰乡 14811 中伏乡 9780 创业乡 17880 星火乡 3581 四马架乡 8761 永胜乡 8783 江川农场虚拟乡 12812 宝川农场虚拟乡 3876 桦川县辖9个乡镇,105个行政村,161个自然屯,6个国营农、林、牧场:悦来镇、苏家店镇、新城镇、横头山镇、星火朝鲜族乡、东河乡、梨丰乡、创业乡、四马架乡。 乡镇简介 【悦来镇】 是桦川县城所在地,距佳市30千米。全镇辖区面积196平方千米,全镇总人口6.7万人。 【横头山镇】 人口1.8万,区内有两个国营林场,两个县属农场,辖10个行政村,21个自然屯。 【苏家店镇】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西部,属平原地区,北邻哈同公路,南与集贤县相连,西距佳木斯市区45千米,全镇辖11个行政村,18个自然屯,总人21,000人,农业人口19,144人,全镇总面积123平方千米。 【新城镇】 共有19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268平方米,总人口27600人。 【东河乡】 位于桦川县东部,东邻二九一农场,南邻集贤县,西接梨丰乡,北靠松花江。全乡面积143.1平方千米,约占全县十七分之一。辖7个行政村,13个自然屯。乡政府所在地九阳村,距县城50千米。全乡人口10,445人,其中:农业人口9,985人。总户数2,946户,其中:农业户2,779户。 【创业乡】 距市区仅20千米,全乡共有10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28平方千米,总人口18000人。 【梨丰乡】 面积240平方千米,人口18,316人(其中农业人口15,110人),8个行政村,17个自然屯。 【四马架乡】 地处桦川县西南部,东与集贤县接壤,西邻佳木斯郊区。全乡总面积162平方千米,约占全县的十六分之一;乡政府设于四马架村,距县城35千米,位于佳木斯东南13.5千米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30°34′,北纬46°40′。全乡共17个行政村32个自然屯,总人口21,493人。 【星火朝鲜民族乡】 位于桦川县城区西南方向,地理坐标东经130°34′—131°16′,北纬46°31′—47°14′。东与创业乡接壤,西邻佳木斯19千米,北临松花江3千米,南靠304国道,东距桦川县城所在地14千米。总面积为33.6平方千米。全乡6个行政村,1428户、总人口5408人,朝鲜民族率为100%。 地图 |
汤原县 |
汤原县面积3230平方千米。总人口27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汤原镇。邮编:154700。代码:230828。区号:0454。拼音:Tangyuan Xian。 行政区划 汤原县辖4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香兰镇、鹤立镇、竹帘镇、汤原镇、汤旺朝鲜族乡、胜利乡、吉祥乡、振兴乡、太平川乡、永发乡。县境内有:鹤立林业局、香兰监狱、汤原农场、梧桐河农场。 历史沿革 汤原县,以汤旺河得名。汤旺河,史称“土温水”、“屯河”、“桃温水”,谐音为“ 屯”,清末称“吞河”、“汤旺河”。汤旺,一说满语意为“岛子“,一说满语为“晨光” 之意。设治时因地处汤旺河平原,故以“汤原”名县。周属肃慎,汉属靺貊,唐属黑水靺鞨,辽为女真五国部盆奴里地,金属蒲峪路屯河猛安,元初为辽阳行省开元路,中叶以后属水达达路桃温万户府,明属奴儿干都司屯河卫。清代前期,归黑龙江将军辖区呼兰城守尉管辖;中叶以后,改归吉林将军辖区三姓副都统管辖。1904年8月(清光绪三十年七月),于汤旺河荒段设立汤旺河荒务行局,出放官荒,招户开垦。1905年12月24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奉旨于汤旺河设置汤原县。初隶吉林省依兰府,1908年6月(清光绪三十四年五月)改归黑龙江省兴东兵备道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6月,裁撤兴东道,直隶黑龙江省。1914年6月,划归绥兰道管辖。1929年2月,撤销道的建制,直属黑龙江省。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1934年12月改隶三江省管辖。1939年6月,将格节河、青黑山线以东地区划归新设置的鹤立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合江省管辖。1948年初,将舒乐河乡划归依兰县。同年10月,撤销鹤立县,并入汤原县。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改隶松江省管辖。1952年10月,将汤原县第五区(南岔)划出,设置伊春县。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隶属合江专区管辖。1957年3月和11月,分两次将峻德、永发、吉祥、振兴4 个乡划给鹤岗市。1959年1月,又将裕德乡和鹤立镇划归鹤岗市。1964年5月30日,国务院批准,将鹤岗市所属的鹤立镇和吉祥、裕德、永发、振兴4个公社,以及梧桐河、鹤立河、伏尔基河3个农场划归汤原县管辖。1985年1月1日,正式撤销合江地区,划归佳木斯市领导。 1992年,汤原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西部,松花江中游北岸。北抵鹤岗市,东北与萝北县接壤,东、南与桦川县、佳木斯市、依兰县毗连,西邻伊春市。全县总面积4051平方公里。全县共辖5镇、11乡。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33.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万人;朝鲜、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8%。县政府驻地汤原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鹤立县 位于黑龙江省汤原县境东部。伪满始设县的建制,隶属三江省管辖。 鹤立县,以鹤立河得名。清末,黑龙江总督、巡抚曾奏请于鹤立冈设置鹤冈县,隶属兴东道。虽拟“即设”,但人口稀少,未能成行。中华民国年间,鹤岗农、商代表联名呈请要求将“汤原之鹤岗镇分区设治”,黑龙江省政府以“库储空乏”,令复“暂从缓议”。东北沦陷后,1939年6月1日,伪满公布,“以三江省汤原县及萝北县区域之一部,设置鹤立县”,伪县公署驻鹤立镇,隶属三江省。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1945年12月,经合江省政府批准,将鹤立县所属兴山镇划出改设兴山市,由鹤立县领导。1946年4月,兴山市改由合江省管辖。同年9月,复将兴山市改由鹤立县领导。1947年2月,合江省政府于鹤立镇设立第四专员公署,将鹤立县及兴山市同时划归第四专区管辖。同年7月,撤销第四专区,鹤立县改由合江省管辖。1948年10月1日,合江省政府发布《布告》,经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将汤原、鹤立两县合并为汤原县。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旧名三合屯,土名汤旺河。汤原之名是于清光绪三十三年设县时采用的名称。其来源于境内的汤旺河。场旺河金代为上温水、陶温水,元代为桃温水,明代为吞河,上述皆为一音之转,即满语“晨光”之意。又因汤旺河流域千里平原,故名汤原。 此地许多资料记载,古时无籍可考,按其沿革而论,只不过数十年的历史。但《黑龙江志稿》记载:汤原县地周以前属肃慎地;战国属貉地;汉属秽地;后汉至晋为扶余国的属地;后魏、北齐归勿吉;隋唐属靺鞨黑水部;辽属五国部中之一的盆奴里国旋属汤河兵马司及五国节度使;金代归属屯河猛安;元为斡赤斤分地属桃温军民万户府管辖;明属奴儿干都司统辖,并设置屯(一作吞)河卫、扎里卫;清时属黑龙江管辖,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垦务局,归属巴彦州;三十三年(1907年)设县,这时的县尚未独立出来,仍隶属于巴彦州。宣统元年(1909年)才开始成为独立的行政区域;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划属黑龙江省绥兰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直接归省管辖,汤原直隶于黑龙江省,为三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汤原仍隶属黑龙江省,为丙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本县划属三江省;在此后的历次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中,均隶属于三江省;直至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汤原划属合江省管辖,全国解放后,恢复东三省,又划归黑龙江省。 ?年,汤原县辖:汤原镇、香兰镇、鹤立镇、竹帘乡、汤旺朝鲜族乡、黑金河乡、永发乡、裕德乡、吉祥乡、振兴乡、太平川乡、胜利乡、正阳乡。 2000年,汤原县辖4个镇、9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2840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汤原镇 42177 鹤立镇 20168 香兰镇 26957 竹帘镇 12996 正阳乡 16436 胜利乡 12826 黑金河乡 5318 太平川乡 8023 吉祥乡 14499 振兴乡 10640 永发乡 7956 裕德乡 9464 汤旺乡 8527 省鹤立林业局虚拟镇 10644 省香兰监狱虚拟乡 6615 省汤原农场虚拟乡 5249 省梧桐河农场虚拟乡 9910 |
抚远市 |
抚远市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地理坐标是东经133°40′08″至135°5′20″,北纬47°25′30″至48° 27′40″,是我国最东部的县级行政单位,也是我国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东北两面与俄罗斯隔黑龙江、乌苏里江相望,南邻饶河,西接同江。全县边境线长275千米。总面积6262.48平方千米。总人口11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抚远镇。邮编:156500。代码:230833。区号:0454。拼音:Fuyuan Xian。 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2℃,年平均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 行政区划 抚远县辖4个镇、5个乡:抚远镇、寒葱沟镇、浓桥镇、抓吉镇、通江乡、浓江乡、海青乡、别拉洪乡、鸭南乡;前哨农场、前锋农场、二道河农场。 历史沿革 抚远县,原名“绥远”,意为“绥抚边境”。后因与山西省绥远县重名,遂以县城附近之抚远山改名抚远县。秦汉属肃慎,魏晋属挹娄,唐属黑水都督府,辽属女真五国部,金属胡里改路,元属水达达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属吉林将军三姓副都统管辖。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于拉哈苏苏(今同江)设置临江州,隶属临江州管辖。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清廷照准,于临江州东境乌苏里江附近设置绥远州,隶属吉林省东北路道。同年12月30日(农历十一月十八日),吉林行省民政司使委派官员前往试办。绥远州设治委员席庆恩于1910年4月29日(清宣统二年三月二十日广到任视事”,并启用关防。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3月,按“府、厅、州名均改为县”的规定,改绥远州为绥远县。1914年 6月,隶属依兰道(东北路道改称)。1929年2月,撤销道制,由吉林省直辖。同年9月,因与山西省绥远县重名,行政院命令吉林省绥远县改为抚远县。因行文邮递失误,直至1930年1月始正式改称抚远县。是时,全县总人口7392人,为三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 年1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1938年将饶河县挠力河以北地区划归抚远县管辖。1945年“九三” 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划归松江省管辖。1951年4月,改为抚远特区。同年6月,将挠力河以北之东安镇等地划归饶河县管辖。1952年8月,恢复抚远县。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隶属黑龙江省合江专区。1959年4月,将富锦县同江区(包括同江、三村、乐业3个乡)划归抚远县管辖,并将同江区改为同江镇,抚远县人民委员会由抚远镇移驻同江镇。1965年8月,将西部的同江镇和乐业、三村、街津口、八岔公社及勤得利农场乡划归新设置的同江县管辖,抚远县人民委员会迁回抚远镇。1985年1月1日,合江地区正式撤销,划归佳木斯市领导。 1992年,抚远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祖国的东北角,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地带。南与饶河县毗邻,西与同江市接壤,北、东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分界,并与俄罗斯远东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伯力)隔江相望。全县总面积6262.5平方公里,边境线总长275 公里。全县共辖9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5.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2万人,占4 0%;满、朝鲜、赫哲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县政府驻地抚远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抚远县,原为绥远县,位于边境,为使此地能永远安抚、平定,故命名抚远。 唐代时,渤海的抚远府曾设置于这一带,金代为临江的辖境;明代归使犬部的黑哲喀喇所属;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伊加嘎地方设绥远州,隶属临江府管辖。民国二年(1913年)改绥远州为绥远县,划归吉林省依兰道所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绥远县更名为抚远县,直隶吉林省为三。等县,康德元年(1934年)伪满州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抚远县划归新设的三江省所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改东北为九省,将伪三江、东安两省合并为合江省,抚远县为合江省管辖。全国解放后,恢复东北三省,本县又归属于黑龙江省所辖。 ?年,抚远县辖:抚远镇、浓桥镇、抓吉镇、别拉洪乡、海青乡、鸭南乡、浓江乡、通江乡、寒葱沟乡。 2000年,辖4个镇、5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747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抚远镇 20847 寒葱沟镇 5451 浓桥镇 5736 抓吉镇 4281 通江乡 2469 浓江乡 2341 海青乡 5071 别拉洪乡 2316 鸭南乡 1807 前锋农场虚拟乡 11577 前哨农场虚拟乡 11777 二道河农场虚拟乡 3801 抚远县辖五乡四镇,一个县属国营农场,一个县属国营渔场,三个省属国营农场,102个自然村。 地图 |
同江市 |
同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与黑龙江两江交汇处南岸,东接抚远县,南与富锦市、 饶河县为邻,西临松花江与绥滨县相连,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相望,边境线长1 70公里。总面积6300平方公里,辖4镇6乡。境内有黑龙江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管辖的洪河农场,前进农场,浓江农场,鸭绿河农场,青龙山农场,勤得利农场,总人口1 7万,是我国“六小”民族之一赫哲族主要聚居地。 同江市经济地理位置处于东北亚地区中、日、俄、韩经济核心地带,是我国沿边开放带上重要的国际口岸城市,也是黑龙江省东北部对俄及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的窗口和桥梁,是国际物流中转、贸易及加工中心。 口岸经贸 同江是国家一类口岸,对俄贸易有现汇贸易、旅游贸易、经济合作等多种形式。l986至2002年,全市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额12亿美元,执行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22项,派出劳务人员6500人次,口岸累计实现进出口货运量143万吨,客运量17万人次。2003年进出口贸易额1.92亿美元,口岸货 运量23.2万吨,居黑龙江省第三位,客运量1.9万人次。2004一年全市经贸企业达l55家,进口产品主要有 木材、化工原料、废旧钢材、有色金属等,出口产品主要有果蔬、粮食、肉类、建材、建筑装饰材料、家具、服装、鞋帽、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进出口贸易额3.04亿美元,口岸货运量39.39万吨,居黑龙江省第二位,客运量3万余人次。在俄5个州、区从事 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种养殖、工程承包、餐饮服务企业32家,在俄19个城市有5100多人从事民贸,年销售额近10亿元人民币。 经过全面建设和不断发展,同江口岸环境日臻完善。现有东港、西港两个作业区。西港位于市区3.5公里,距俄下列港35公里,距哈巴港272公里,距黑龙江出海口尼古拉耶夫斯克市1140公里,距日本酒田港l 900公里。港区占地面积1 7.7万平方米,有5个000吨级深水泊位和1个粮食专用码头,有仓储库、货场、装卸设备、联检查验等设施和铁路专用线,货物吞吐能力100万吨,是中外国际船舶进出松花江河运口岸的必经之路,也是江海联运的始发港。东港位于市区东北38公里哈鱼岛西北端,隔黑龙江与俄下列港相对,运距3公里,距比罗比詹市l 20公里,距哈巴港240公里。港区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有联检楼、气垫船基地、轮渡码头、货场等设施和同江至东港铁路专用线。目前,东港夏季有船舶客货运输、汽车轮渡运输,冬季有冰上汽车运输、流冰期有气垫船运输。 为建设大口岸,开辟国际运输大通道,发展大经贸,实现“以港兴市,外经贸牵动,南联北开,网络延伸”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同江港正在改扩建。西港新建5个千吨级泊位,改造3个原有泊位,年吞吐能力将达到1 50一200万吨。东港新建泊位11个,其中滚装码头3个泊位、江海联运码头2个泊位、散货及件杂码头6个泊位,增加散货堆场、装箱堆场及装卸作业区,年吞吐能力将达到400万吨。 交通运输 同江是同江至海南三亚公路的北端起止点。 “同三”公路贯穿同江镇、向阳乡和乐业镇; 同江至抚远县高等级公路从青河乡、临江镇、八岔乡、银川乡境内穿过;同江至哈鱼岛公路(白色路面)从 三村镇境内穿过;同江至街津口旅游区公路(白色路面)直达街津口赫-族乡,公路总里程已达到621 公里。公路运输客运有直达佳木斯、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的客车;货物运输四通八达,并已开通直达 俄罗斯下列宁斯阔耶、比罗比詹、哈巴罗夫斯克等地的国际运输通道。铁路运输国铁福前线向阳川至同江地方铁路于005年建成通车,同江至哈鱼岛铁路专用线正在建设中,2005年底将投入运营。为构筑东北亚 国际贸易大通道,同江市正在积极筹建哈鱼岛至俄下列港之间跨江铁路大桥,届时同江铁路将与素有欧亚 第一大路桥之称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水路运输沿松花江(内江)上行可达佳木斯、哈尔滨、吉林等城市;沿黑龙江(界江)上行可达黑河市,下行经俄罗斯下列宁斯阔耶、哈巴罗夫斯克、共青城、尼古拉耶 夫斯克(庙街)入鞑靼海峡,可抵达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及太平洋沿岸地区。江海联运至日本酒田在时间、运费和运距上比绕经大连港分别省1/2、1/3和 1/4,首航于1993年;至美国、加拿大分别比天津、上海等港口近1 500至2000公里,这条航线被称为 “黄金水道”。航空运输距佳木斯飞机场210公里,距省会哈尔滨市638公里,距地区中心城市佳木斯市 225公里。 农业发展 同江是国家确定的63个重点粮棉和畜牧基地之一。现有耕地320万亩,建有鸭北、新发、卧牛 河、清水河、鸭绿河、永红、永祥和三江口水稻、大豆小区及绿色水稻、优质大豆生产基地,主要农作物大豆年产量30万吨,水稻43万吨;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椒样薄荷、爱碧丝瓜、甜叶菊及中药材等,并建有生产基地。有天然牧草地1 32万亩,适宜黄牛、肉羊等规模养殖,全市目前肉牛饲养量4万头,羊饲养量4万只。境内有两江十三河及大量泡沼,水域面积38万亩,有鱼类1 6科73种,主要有黑龙江野鲤、大白鱼、草鱼、鲫鱼和名贵的“三花五罗”、鲟鳇鱼、鲑鱼等,渔业养殖面积达到3万亩。有林地73万亩,有杨、桦、椴、松等十多个树种,拥有山药材229种总贮量300万公斤。矿产资源初步探明的有锰、铬、铜、镍、钛、镓、钒矿化点和高岭土、褐煤、石灰石、石英石、钾长石矿床及储量丰富的建筑用石、砂料。有1.2l亿立方米可作化工原料的草碳资源和贮量较大、品质优良的矿泉水资源有待开发。 民营经济 同江民营经济发展步伐较快。2004年,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925户,经营总收入达35280万元,民营企业发展到135户,经营总收入达224-00万元。工业产品主要有啤酒、白酒、熊胆酒、精制米、食品、发电、空心砖、饲料、木制品等,涉及食品工业、建材工业、饲料工业、能源工业、木材工业、机电产品等几大行业。木材加工业是同江市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新兴工业。依托俄罗斯远东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同江规划建设了木材加工园区,已入驻企业上百家,木材加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将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木材加工基地。 |
富锦市 |
富锦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岸。西起东经131°25′的福山大坝、大肚泡子,与桦川、集贤县毗连;东至东经133°26′的长尾巴林,与饶河县、同江市为邻;南起北纬46°45′的七星河,与宝清县接壤;北至北纬47°37′的松花江,与绥滨县隔江相望。全境东西180千米,南北92千米。总面积8227平方千米;其中市属面积4907平方千米,占59.6%;建三江农垦分局3个国营农场和红兴隆农垦分局的部分生产队面积3320平方千米,占40.4%。 全市总人口450592人,其中市属374534人,省属国营农场76058人。共有19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6.4%,满族人口占3.21%,回族人口占0.15%,朝鲜族人口占0.13%,其他少数民族占0.11%。 市人民政府驻富锦镇。邮编:156100。代码:230882。区号:0454。拼音:Fujin Shi。 行政区划 富锦市辖11个镇:富锦镇、长安镇、砚山镇、头林镇、兴隆岗镇、宏胜镇、向阳川镇、二龙山镇、上街基镇、锦山镇、大榆树镇。市境内有:建三江分局、七星农场、大兴农场、创业农场。 【富锦镇】 城区设有13个社区,50个居民小组,450个居民组,总人口110100人,建成区面积14.2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富锦,原名“富克锦”,由明代“弗提卫”或“福题希卫”转音。清代称“富提新”(又作“福替新”)、“福题希”,赫哲语,意为“高岗”。清末,汉语称“富克锦”。周属肃慎,汉属挹娄,唐属黑水都督府,辽属女真五国部,金属胡里改路,元属水达达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属三姓副都统辖区。1882年(清光绪八年),于戛尔当屯(今富锦市区西3公里)添设富克锦协领,归三姓(今依兰县)副都统领属。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临江州于富克锦县城设置分防巡检。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吉林巡抚奏准,以富克锦巡检升改富锦县,驻富克锦城,隶属临江府(由临江州升改);同时,裁撤协领。同年9月,改隶东北路道。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6月,东北路道改为依兰道,由依兰道管辖。1929年2月,裁撤依兰道,由吉林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战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1946年1月,合江省于富锦县城设立富锦专区,管辖富锦等6县。同年6月1日,撤销富锦专区,同时合江省政府决定,将西南部的集贤、三道岗地区划出,设置集贤县。1947年11月,将西部的新城区划归桦川县管辖。19 49年1月6日,合江省政府令,将同江县并入富锦县,并划为同江区。同年5月,合江省并入松江省,富锦县隶属松江省。同年6月23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将绥滨县并入富锦县。195 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富锦县隶属黑龙江省合江专区。1959年4月24日,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富锦县的同江区划归抚远县管辖。1963年12月30日,国务院批准,将松花江北绥滨地区划出,恢复绥滨县。翌年3月,富锦、绥滨两县正式分开。1985年1月,合江地区与佳木斯市合并,划归佳木斯市领导。1988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富锦县,设立富锦市(县级),为省辖市,由佳木斯市代管。 1992年,富锦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中部,松花江下游南岸。东北与同江市为邻,东与饶河县接壤,南与宝清县、友谊县相连,西界桦川县,北与绥滨县隔江相望。全市总面积8229平方公里,共辖9镇、9乡,另有3个省属国营农场。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 41.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4万人;满、回、朝鲜、赫哲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市政府驻地富锦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富锦之称源于明代的富提希卫和清代的富克锦。“富提希”、“富克锦”皆系赫哲语“岗”之意。 此地原为靺鞨地,金代为黑哲(即赫哲)族所据,辽代属五国部,位于哈尔库马草原之北,松花江岸至今尚存辽代五国部越里吉城的遗迹。明代为富提希卫(亦称福替新)所辖,清初为黑斤人本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于三姓地方设协领,雍正十年(1732年)设置三姓副都统,此地为三姓副都统管辖,光绪八年(1882年)设置富锦协领,仍属三姓副都统管辖,光绪三十二年(19O6年)划属临江州管辖,后置分防巡检。宣统元年(1909年)改升富锦县,民国初年,国民政府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制。将东北划分为三省十道,富锦县划归吉林省依兰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辖,富锦县直隶吉林省为三等县。伪满州国成立之初仍承袭旧制,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改行帝制后,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三江省公署,将富锦县由吉林省划归三江省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三江、东安两省合并为合江省,富锦县为合江省所辖,解放后,恢复东三省富锦划属黑龙江省管辖。 富锦历史悠久,周属南慎部,唐属黑水都督府,辽属东京道女真五国部,金属上京胡里改路,元属辽阳行省水达达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永乐七年(1409年)设弗提卫,清为三姓副都统辖区,光绪八年(1882年)在嘎尔当设富克锦协领衙,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置巡检司属临江州,宣统元年(1909年)设富锦县,民国21年(1932年)6月日本侵占富锦后,称富锦县公署,1945年8月12日富锦解放,是年12月7日成立富锦县民主政府,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富锦县人民政府。1988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民[1988]行批19号)撤县建市。被列为省辖计划、财政单列县级市。 2000年,富锦市辖10个镇、8个乡:富锦镇、头林镇、宏胜镇、二龙山镇、长安镇、砚山镇、锦山镇、兴隆岗镇、向阳川镇、西安镇、大榆树乡、富民乡、新建乡、隆川乡、永福乡、上街基乡、择林乡、二道岗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2057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富锦镇 98082 向阳川镇 14809 二龙山镇 24586 长安镇 17879 西安镇 13429 锦山镇 22676 砚山镇 18755 头林镇 15821 兴隆岗镇 13212 宏胜镇 12791 大榆树乡 14448 富民乡 10244 择林乡 8697 永福乡 10204 新建乡 9867 上街基乡 9964 二道岗乡 9736 隆川乡 10478 建三江管理局虚拟镇 15535 七星农场虚拟乡 39377 大兴农场虚拟乡 15018 创业农场虚拟乡 14971 2003年,西安镇人民政府驻地由西安村迁至清化村,西安镇同时更名为上街基镇(黑民办函[2003]70号)。 富锦市辖11镇,266个村民委员会:富锦镇、二龙山镇、向阳川镇、锦山镇、头林镇、兴隆岗镇、宏胜镇、上街基镇、砚山镇、长安镇和大榆树镇。境内还有建三江农垦分局及其七星、大兴、创业3个省属国营农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