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黑龙江 >>佳木斯 >> 抚远市 >> 寒葱沟镇

寒葱沟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寒葱沟镇谷歌卫星地图)


寒葱沟镇简介

  抚远县寒葱沟镇是抚远县最大的一个镇。全镇下辖7个行政村,总户数1424户,总人口7658人,其中农业人口6645人,在全镇占有很大的比重。全镇区域面积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万亩。因此,长久以来农业一直作为镇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畜牧业已在当地占有越来越重的位置,各类牲畜特别是优质肉牛“西门塔尔”的养殖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全镇的种养比例日趋合理。
  寒葱沟镇位于抚远县西南43公里处,该镇周边分别毗邻浓桥镇、别拉洪乡、鸭南乡、国营前哨农场、二道河农场和前峰农场,是连接“一镇两乡三农场”的交通本枢纽和经济贸易中心。2000年,寒葱沟镇被列为市级小城镇建设试点单位。之后的三年内,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通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寒葱沟镇的各项事业迅速发展起来。现在的寒葱沟,已是一个白色路面贯穿东西、街道民房规划合理,经济事业稳步发展的示范型乡镇。当前的寒葱沟镇中心大道,已达到了净、绿、亮、畅的高标准,并且将逐渐发展成为一条集餐饮、服务、批发、加工等多种行业为一体的商贸街。
  今年,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有关精神的指导下,寒葱沟镇确定了“龙头带改革、双色促发展”的即定方针。“龙头”指的是镇所在地的蔬菜生产基地。这个基地通过两年的建设,已初具15栋日光温室的规模,总投资额超过了120万元。年初,15栋温室全部正常投产,预计当年可创纯利润30余万元。这不仅解决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通过农业专家的指导,使一部分农民掌握了蔬菜种植技术,走上致富路。而更多的农户则是从此走出了农业种植业调整不增收的误区。从这方面看,蔬菜基地的建成投产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它确实能够发挥“龙头”产业的积极作用。而所得的“双色”,是绿色和特色的简称。“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我镇在“双色”工程的落实上,着实下了大力气。今年,全镇范围内扩大了无公害大豆的种植面积,由以前的两万亩,增加到四万亩;而特色经济作物红黄豆的种植面积由五千亩增加到今年的一万亩。在此基础上,寒葱沟镇还在小范围内试种了白芍、黄芪、天麻等中草药,既丰富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几届党政班子和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寒葱沟镇的各项事业已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而全镇人民坚信,寒葱沟镇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225平方公里 230833101 154000 0454 查看 寒葱沟镇谷歌卫星地图

寒葱沟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寒葱沟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抚远镇

  抚远镇隶属抚远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黑龙江南岸,北于俄罗斯隔江相望。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三面环山,一面傍水,占地面积160平方公里,是抚远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资源优势。镇所辖两个街道办事处,九个居民委和红光、河西两个村民委员会。全镇总户6609户,总人口20364人,大部分人口属汉族,满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占3%。镇所辖红光、河西两个村共有人口789人,耕地面积27800亩。其中红光村耕地面积250亩,以种植蔬菜为主,河西村耕地面积27550亩,以种植大豆为主。镇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0元,农村人均收入2694元。   一、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如今的“鱼米之乡”   抚远镇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无霜期平均为150天,年有效积温2200℃,年平均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肥沃的土质,充足的光照,适宜的雨量,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没有污染的水源,滋润灌溉着上万亩良田,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天然保证。14万平方米的蔬菜大棚,2万平方米的温室,年产蔬菜量达120吨,产值78万元,粮豆薯总产量达2980吨,产值达447万元。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和开发利用,今天的抚远镇农业正在向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阔步迈进。抚远镇,原名“伊力嘎”赫哲语为“金色的鱼滩”之意。抚远镇水域资源辽阔,东起石头卧子,西止大滩,南止亮子村,是一个天然的鱼场,盛产鲟、鳇、大马哈及“三花五罗”等30多种经济鱼类,是我国名优特鱼的主要产区。生产的鲟、鳇鱼子酱及鲟、鳇鱼系列产品远销欧美、日本、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每到鱼汛期,江上樯帆敝空,百舸争流,蔚为壮观。   二、强大的口岸优势为抚远镇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抚远镇是抚远县府所在镇,随着抚远口岸的快速发展,为抚远镇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抚远港距远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哈巴罗夫斯克仅65公里,距出海口仅960公里,是江海联运的始发港,五千吨至一万吨级海船从抚远港经俄出海直达日本仅需6天时间,到达美国、加拿大也分别比天津、上海等港口近1500至2000公里。.  

寒葱沟镇

  抚远县寒葱沟镇是抚远县最大的一个镇。全镇下辖7个行政村,总户数1424户,总人口7658人,其中农业人口6645人,在全镇占有很大的比重。全镇区域面积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万亩。因此,长久以来农业一直作为镇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畜牧业已在当地占有越来越重的位置,各类牲畜特别是优质肉牛“西门塔尔”的养殖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全镇的种养比例日趋合理。   寒葱沟镇位于抚远县西南43公里处,该镇周边分别毗邻浓桥镇、别拉洪乡、鸭南乡、国营前哨农场、二道河农场和前峰农场,是连接“一镇两乡三农场”的交通本枢纽和经济贸易中心。2000年,寒葱沟镇被列为市级小城镇建设试点单位。之后的三年内,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通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寒葱沟镇的各项事业迅速发展起来。现在的寒葱沟,已是一个白色路面贯穿东西、街道民房规划合理,经济事业稳步发展的示范型乡镇。当前的寒葱沟镇中心大道,已达到了净、绿、亮、畅的高标准,并且将逐渐发展成为一条集餐饮、服务、批发、加工等多种行业为一体的商贸街。   今年,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有关精神的指导下,寒葱沟镇确定了“龙头带改革、双色促发展”的即定方针。“龙头”指的是镇所在地的蔬菜生产基地。这个基地通过两年的建设,已初具15栋日光温室的规模,总投资额超过了120万元。年初,15栋温室全部正常投产,预计当年可创纯利润30余万元。这不仅解决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通过农业专家的指导,使一部分农民掌握了蔬菜种植技术,走上致富路。而更多的农户则是从此走出了农业种植业调整不增收的误区。从这方面看,蔬菜基地的建成投产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它确实能够发挥“龙头”产业的积极作用。而所得的“双色”,是绿色和特色的简称。“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我镇在“双色”工程的落实上,着实下了大力气。今年,全镇范围内扩大了无公害大豆的种植面积,由以前的两万亩,增加到四万亩;而特色经济作物红黄豆的种植面积由五千亩增加到今年的一万亩。在此基础上,寒葱沟镇还在小范围内试种了白芍、黄芪、天麻等中草药,既丰富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几届党政班子和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寒葱沟镇的各项事业已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而全镇人民坚信,寒葱沟镇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浓桥镇

  浓桥镇位于抚远县中部平原地区,距县城23公里,南与前哨农场接壤,东至东方第一镇抓吉镇,西与同江市为邻,是抚远县对外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公路四通八达。   浓桥镇地域管辖面积300平方公里,设9个行政村,1400户,5421人,党员164人,其中农业人口3400人,农民党员105人。全镇耕地面积12万亩,是全县重点农业生产基地之一,拥有大型机械103台,其中联合收割机20台,中型机械46台,小四轮精量点播机715套。   浓桥镇是全县大豆主立区,大豆面积占总面积的85%以上。2003年,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提出的发展“四型”经济的要求,在“绿色”和“特色”上做文章,建立绿色大豆示范基地两个,其种植绿色大豆2万亩,全镇无公害大豆面积达4万亩。亚麻等经济作物突破5000亩。   除广袤的黑土地外,浓桥镇还拥有极为丰富的草原资源、林业资源、野生动物资源、中草药资源和山野菜资源。镇域内旖旎的黑鱼泡河、清水河、浓江河三条水系与浩浩荡荡的黑龙江交汇贯通,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水面和泡沼。丰富的水草资源,为发展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提供了巨大的天然牧场。全镇现有牛2500头,猪3200头,羊3481只,禽40000只。有万只鸡、百头牛、百头猪专业户各一户,百只羊专业户18户。   按照“你发财、我发展”“放水养鱼”的指导思想,浓桥镇党委、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与此同时,大力加强镇、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招商引资环境,目前全镇村屯通电、通路、通邮率达100%,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达90%以上。村屯自来水工程正在全面实施,三年内可实现村村吃上自来水。投资上百万的镇内商服街建设工程己全面启动,它的建成势必会拉动全镇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   在“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原则指导下,2002年浓桥镇工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30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2000吨;人均收入2700元,分别比2000年、2001年增长12.8%和8%。获得了全县党建目标管理一类单位。经济工作一类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类单位、目标责任考评一类单位、计划生育一类单位等五项“全县第一”的荣誉。.  

乌苏镇

  一、基本情况   乌苏镇位于黑龙江省最东北角,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地带,东部和北部隔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和俄边陲镇卡杂相望,西部与别拉洪乡,南部与海青乡接壤。抓吉镇有14个自然村,总人口4320人。区域面积276平方公里,林原面积800亩,耕地面积8.3万亩,草原面积2.8万亩。   抓吉镇是我国最早见到太阳的行政镇,素有“东方第一镇”美称,辖区内还有全国闻名的旅游胜景—乌苏镇,该镇距抓吉镇8公里,乌苏镇上驻扎着边防哨所曾经被-同志命名为“英雄的东方第一哨”驻军在乌苏镇哨所的官兵,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嘉奖。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   以改革统揽全局,抓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经济的发展,2002年,抓吉镇农业生产在前三年连续受灾的基础上,全年粮豆薯产量达到80000吨,畜牧业继续走引联带进、引联与自繁,放母还犊相结合的发展之路,重点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到2002年黄牛存栏1650头,生猪存栏2000头,羊存栏600只,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乡镇企业健康稳步发展,完成总产值30万元。   农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农作物有大豆、小麦、水稻、玉米、杂粮、薯类。为加快基地建设步伐,2001年又新扩建标准化温室大棚面积2000平方米。农村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新进展,村屯道路基本实现沙石化,极大方便了农业生产的进行。全镇七个行政村通讯实现了程控化,程控电话入户率达63%。1998年所有村屯顺利接通了国电,实现了国电联网,率先实现了无电村。   水产资源丰富,辖区内水域面积达17万亩(含河面、泡沼等)盛产的鲟鳇鱼、大马哈鱼(鲑鱼)驰名中外,是大马哈鱼的故乡。更有“三花五罗”、鲤、鲫、鲢、鲶等种类繁多的江杂鱼,因其鱼质好、产量高,在我省负有盛名。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泡沼为发展鱼、鸭、鹅等养殖(禽)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正期待着开拓者开发利用。.  

通江乡

  一、乡镇概况   抚远县通江乡地处祖国东北边陲,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地带。北部于俄罗斯远东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哈巴罗夫斯克一江之隔,东部于俄罗斯边陲重镇卡杂隔江相望。与俄罗斯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江的边境线长达29公里。新建成的全长32公里的抚远—乌卡国际通道纵贯乡辖区25公里;西临国家一类口岸—抚远口岸5公里,东南距祖国东方第一镇乌苏镇2公里,南部分别于抓吉镇、浓江乡接壤,全乡共11个自然村屯,2001年合并为7个行政村屯,总户数为780户,总人口2579人。乡辖区面积为104万亩(含-),其中耕地面积9万亩,水域面积17万亩,森林面积为12万亩,其余面积为湿地、草原。   二、乡镇特色   通江乡属中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集中,雨量充沛,气候湿热,光照充足。是一个资源丰富,蕴藏着巨大开发潜力和充满着无限商机的农业乡。   通江乡是一个土地资源丰富的农业型乡,现在可耕地面积9万亩,人均占有耕地35亩。主要农作物以大豆、水稻、小麦、玉米、杂粮和蔬菜(薯)菜为主,随着我国加“WTO”,通江乡党委、政府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强力推进蔬菜、绿色水稻、肉牛(羊)养殖三大基地建设,现已初步建成以东红村为主的县级蔬菜基地,产品除满足抚远市场需求外,部分产品已出口销往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正在推进之中的东发村绿色水稻基地建设,其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技术等到诸方面,已积累了一定基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以东安村为主的肉牛(羊)养殖基地建设起步较快,为了使养殖基地尽快成规模,上档次,乡党委、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养殖业户优先扶植,一是引进有资金、会管理的养殖大户来通江乡共同开发养殖业,带动当地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二是针对农民发展养殖业项目缺少启动资金的实际问题,乡紧紧抓住国家扶贫开发机遇,多方争取筹措资金,采取了放乳(牛)还犊的优惠政策;现已引进建成养殖项目有-宝绒山羊养殖基地,规模已达300头以上。肉牛养殖现已达人均一头以上,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动人画面在这里经故变为现实。.  

浓江乡

  乡机关现有在编机关干部26人共中党员10人,副科级以上干部8人,退休和二线干部9人。全乡财政收入87.7万元,农业总收入810万元。乡卫生院是国际红十字协会装备起来的,属于设备较为先进,技术比较全面,医疗水平绞高的乡红十字医院,医院共有干部职工15人,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医疗保健的需要。全乡共有5所学校,学校教师64人,学生372人,乡中心校和生德库村小学是标准的教学楼,满足了适龄儿童就近就地上学的要求,无一名适龄儿童辍学。驻军某部四团团部就在乡直所在地,军民共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2001年浓江乡被评为省级双拥工作先进乡。   浓江乡属三江平原冲积带,低于平均海拔34米,多为平原地带,地质主要是由页岩、火山岩和花岗岩构成。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属半湿润地区,最高气温达41.6℃,最低气温-30℃左右,无霜其在11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在500—600毫米,温度相对较高,季风性气候十分显著。植被覆盖率较高,湿地、草地、苇地面积较广,开发潜力较大,预期效益十分可观。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可开发利用土地较多,土质相当肥沃,主要以黑土、黑钙土、草甸土及白浆土为主。主要树种有红松、樟子松、黄菠萝、水曲柳、蒙古栎等。还有满山遍野的各种野菜和野果:薇菜、蕨菜、黄花菜、蘑菇、松籽、山核桃、榛子、猴头蘑等。野生动物有马鹿、狍子、雪兔、狐狸、野猪、林蛙、白天鹅、野雉、野鸭等。土特产鹅蜂蜜、秫秸、苫房草、柳条、笤条等。矿产资源鹅耐火粘土,云母、黄粘土、玄武岩、花岗岩等,蕴藏量十分丰富。名优特鱼种类繁多,鹅36种鱼品:有鲤鱼、鲫鱼、草鱼、鲢鱼、鲇鱼、泥鳅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淡水鱼类。在浓江河水面兴建的大力加湖水力工程,不仅能使浓江河沿岸的耕地免遭洪涝之灾,更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湖区旅游业。   浓江乡民族以汉族居多,少数民族有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赫哲族等。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人口增长趋于平缓,人均文化意识得到明显改变,社会意识和道德意识也有了进步。.  

海清乡

  一、基本概况   海青乡紧紧依傍于乌苏里江畔西岸,抚远县东南部,距抚远县城98公里,辖区总面积1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万亩(含农场),人口总数5500人,户数1520户,行政村屯9个(自然村屯19个)。   优势:海青乡有丰富的水草资源和渔业资源,可加快我乡的养殖业和畜牧业发展,在发展绿色产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劣势:距县城较远,运输不便,物质差价大,涝洼地较多,种植经营较单一,经济结构分配不合理。   二、特色   1、生态旅游   我乡有三处天然野生荷花泡,分别位于四合村、永安村、海兴村,同时我乡又在海丰村李兴有河利用天然河流修建近20万平方米的水库,岸边建造了楼房,可供游人旅游、休闲、度假、垂钓,尤其夏季,此地景色更为一绝。   2、畜牧业   我乡现有三处黄牛饲养基地(姜明里岗、海兴、海丰),已初具形成规模,准备在海兴村落实3000亩退耕还草面积建设一座千头牛饲养规模的黄牛养殖基地,搞绿色畜牧养殖,与有黄牛存栏1222头,其中绿色黄牛1000头;生猪存栏1495头,其中绿色1000头;山绵羊存栏811只,其中绿色811只;家禽存栏9562只,绿色大鹅1200只。   3、绿色产业   我乡鹅工厂化水稻育秧基地三处,大棚50栋,可种植绿色水稻15000亩。绿色水产养殖基地二处,有效不面32万平方米。   4、水产养殖业   ①在海丰村建设一座有效水面12万平方米的绿色水产养殖基地;   ②在海兴村利用原有10万平方米有效水面养鱼池进一步完善建设,初步形成立体养殖框架,为发展我乡绿色水产养殖奠定基础。.  

别拉洪乡

  抚远县辖乡。1969年为生产建设兵团向阳团,1970年并入海青公社,1974年析建向阳公社,1982年更名别拉洪公社,1984年置别拉洪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60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人口0.2万。通公路。辖利兴、利强、民丰、利民、利华、民富、利国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大豆。.  

鸭南乡

  一、基本情况   鸭南乡位于抚远县城西南部,地处浓江河与鸭绿河之间的国家级三江自然保护区腹地。南与寒葱沟镇相邻,西与鸭绿河农场相接,北与同江市隔河相望,东与浓桥镇接壤。辖区28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8.4万亩,其中大豆5.1万亩,水稻3.15万亩,其它经济作物1500亩。这里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丰富,草木茂盛,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无污染,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常见的野生动物有狍子、狼、鹿、大雁、野鸡等。无霜期为115―135天,积温2300℃,全年平均降水660毫米,属于湿润型大陆季风气候。鸭南乡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耕地集中连片,机械化作业程度较高。适合发展多种种植业及畜牧养殖业、旅游业等。   经过国家的两次综合开发,鸭南乡已成为初具规模的省级绿色水稻示范区,其中A级绿色水稻已达1.5万亩,AA级绿色水稻150亩,而且大部分水稻生产已达到机械化作业水平。同时六个行政村正向养牛示范村方向发展。另外,黄芪、白芍、天麻、板兰根等中草药,白瓜籽、亚麻等经济作物也逐步被农民引进,面积不断扩大。目前,我乡已初步形成了以绿色水稻生产为基础,大力发展养殖业,开发经济作物,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各业协调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乡党委、政府积极谋划经济发展思路,扎扎实实的做大,做活“绿色”、“特色”的文章,带领全乡群众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使我乡成为安全乡、文明乡、小康乡。乡党委、政府也多次被评为市级“六个好”党委标兵,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先进乡。   二、行政区划人口   鸭南乡1990年立项开发,1992年建乡,是抚远县最晚建立的乡,下辖六个行政村,全乡749户,人口2910人。这里长期居住的民族主要有汉族、蒙古族等。   三、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   鸭南乡自1999年二次综合开发以来,把发展绿色水稻生产作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切入点,充优发挥资源,地缘优势,明确经济发展思路,加大工作力度,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乡绿色水稻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筹建了三个工厂化育秧基地小区,建成工厂化育秧大棚57栋,育秧面积21546平方米。2001年全乡绿色水稻总产750万公斤,仅此一项全乡人均增收1200元。同进我乡也先后涌现出,朱万昌、张吉友、刘义等一批绿色水田千亩示范户。.  


寒葱沟镇特产大全




寒葱沟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