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丽水 >> 缙云县 >> 壶镇镇 >> 下潜村

下潜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下潜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潜村简介

  下潜村简介
  壶镇镇下潜村位于好溪河畔,磐缙公路侧42省道穿村而过,是永康、磐安、仙居三县交汇之地,是革命老区村,它以应、厉两姓为主,有三个以天然界为界得村民小组,330户,总人口781人。旱涝保收土地380亩,山林面积2739亩。自70年度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从缺粮村跃进余粮村,是全国首创的“小秧带泥插”之村,由中央国务院命名。
  下潜村自古就到是农业村,没有村办企业。依靠网络信息科技引到,开展一村一品活动,形成了水蜜桃为支柱产业,种粮、茶叶、办养猪场为辅的产业格局,村民在多渠道创收引到下得到实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下潜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南宋时期有户部尚书潜说友(公元1216—1277)曾编撰《咸淳临安志》100卷(存96卷)收入《四库全书》,善书法《两浙金石志》称其‘吉光片羽,世所罕见’封缙云郡开国男。现存尚书廊,紫金殿香火旺盛,受世人供奉。旅游胜地‘小龙潭’每逢过年过节,周末游客陆续不断,30-40年代参加革命的红军战士有30多名,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出卓越贡献。
  改革开放后,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办在的有钛制品厂、进发工具厂、油漆油墨厂、造纸厂、精瑞特钢厂,规模最大的占地50余亩年产值创亿元。使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转型为工业个人,经济收入大大增加,村民生活水平较大提高。
  近年来村容村貌得到较大变化。建成了长2.5公里宽5-7米路面硬化的环村路。村庄内道路也得到路面硬化,生活污水得到统一处理,村民饮水通过净化消毒,饮用安全的自来水。
  在以胡锦涛主席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改革开放、科技发展、富民强国的方针指导下,下潜村的明天会更美好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1122101 323000 -- 查看 下潜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潜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下潜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应庄村

  应庄村   壶镇镇应庄村位于壶镇镇政府西北,距县城30公里,距壶镇中心仅1公里,交通便捷。全村有1个村民小组,409户,1020人,其中党员25人,耕地面积497亩,林地面积282亩,是缙云县生态示范村之一。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1、健全制度,取信于民。为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制定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办事原则。村双委干部和村民代表从制度入手,照章办事,制订村委各项规章制度发放给村民代表和每个党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为人民群众利益着想。   2、为了规范村级计划生育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国家、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村规民约。近几年来,在村双委干部的努力工作下,全村计划生育各项措施都能落实到实处,没有发生超生,无计划外早婚早育现象,实行计划生育已成为村民自觉行为。   3、教育发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崇尚文明、崇尚教育已成为广大村民的良好风气,九年制义务教育已深入人心。全村学龄幼儿入园、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   4、社会治安环境良好。全村提倡移风易俗,崇尚文明。近年来,村民有事都找村干部商量,做到邻里和睦,关系融洽,相互体谅,村风民风较好,没有-、迷信、-活动,红白喜事从简,无铺张浪费。村成立治保组织,进行定期、不定期巡逻,狠抓村庄自我防范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近年来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村庄处处呈现出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   5、消防工作。认真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消防安全培训活动,加强消防安全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近年来,应庄村没有发生各类重大伤亡事故。   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提高   村双委建设均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要求,真正地体现以党支部为核心,村民委员会为依托,各类组织共同服务于村庄建设的组织体系,基本达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目标,受到群众一致的肯定和表扬。   1、村务管理制度健全,规则透明。凡牵涉到村民的公共利益的相关事项,均经双委班子集体研究,党员、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并建立规范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经济建设项目投资等都实行公开招标,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有效地杜绝暗箱操作,不做违背村民意愿的事。   2、村双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强。党支部能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积极推动和实现“五好”(好班子、好机制、好制度、好队伍、好路子)要求,能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勇于开拓,在群众中的威信高。村里青、妇、治保、调解、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配套组织健全,班子分工合理,团结协作,工作透明,村民生活秩序稳定,群众对村双委班子的工作业绩较为满意。   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1、植树绿化,美化环境。公共场所、农民住宅之间因地制宜的设立了绿化带,房前房后都栽花栽树,给村庄增添了绿色生机,同时培养了村民爱护环境、美化家园的良好习惯。   2、及时处置生产、生活废弃物。村里在村庄主干道旁放置了垃圾箱,每天及时收集、清运生活垃圾和生产废弃物,由村保洁员运送到村垃圾填埋场统一处理。同时,村里还依据村庄规划,实施生活、生产污水净化工程。全村已基本建成健全的排污管道,集中处理污水,根据无公害农作物生产规程要求,村民种植的农作物普遍提倡施用有机肥。   2、移风易俗,保护生态资源。为了有效保护山林,保护生态资源,绝大部分村民家庭,都使用家用炊具和液化气代替柴火。目前,应庄村山林保护良好,绿树成荫,林木资源丰富。村民移风易俗,新农村有了新风范。   工作措施   1、领导重视,齐抓共管。为抓好村庄整治工作,村里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计划,落实了实施专案,专门负责示范村建设。县、镇两级组织部门都抽出得力干部,协助做好工作,真正形成了领导统一、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2、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为切实推进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的各项工作,真正把措施落到实处,使村庄整治工作得到村民理解和支持,使双委干部首先统一大家思想认识做起,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到先进地方参观学习,让广大村民充分认识到创建全面小康示范村既是一项造福群众的好事,也是实现城镇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3、动员广泛,户晓民愿。通过广泛宣传,使村民明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并非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一个通过全体村民共同努力,就能够实现的现实目标。村里分别召开谈心会、恳谈会、智囊会,先后多次召开了党员、村民代表及村民会议,通过公开栏、宣传栏、发放通告等方式,让群众真正了解开展全面小康示范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促使群众人人参与村庄整洁,使创建活动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   4、计划周密,方法灵活。我们以示范村创建为中心,拟定好工作计划,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先后建成一批村内公益设施,村民房前房后实行“包绿化、包卫生、包秩序”,垃圾清运、河塘整洁、公厕改建等由村集体出资承担,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5、措施得力,干部心齐。清理村内违章搭建的简易棚和露天粪缸是示范村创建中难度较大的工作之一。村干部统一思想后,带头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亲戚关系,分头做好拆迁户的思想工作,努力减轻清障拆违工作阻力,通过周到细致的思想工作,使清理违章搭建工作顺利完成。   6、尽心尽力,讲求实效。为使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真正抓出成效,给群众创造一个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村双委本着精打细算、经济投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功能实用、环境美化的原则,根据技术部门的统一规划,落实建设资金对村庄进行彻底整改,取得较好实效。   7、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整治成果。根据村庄整治工作成果,村里对每一个整治内容都制定了相应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整治成果。同时,在集体整治工作之后,进行查漏补缺,对一些遗漏工作,继续做好整治工作。   下步打算   1、按照《应庄村规划》,对现有的旧房进行全面改造,使全村面貌再有质的飞跃,加快推进城镇一体化进程。   2、要在经济、环境、治安、服务、医疗、文化、基层党建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应庄村经过整治,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由于实施时间仓促、工作经验不足、资金缺乏,还有待于今后不断探索,我们将以全面创建县级小康示范村为契机,理清思路,挖掘潜力,为把应庄村建设成为村美、户富、班子强的现代化农村社区而努力奋斗。  

金竹村

  金一:位于壶镇镇东上游7.2公里河谷平畈,海拔230米。下设6个村民小组,另辖后坑1个自然村;全村人口共有215户,619人。企业有浙江山雁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通公路。解放初为金竹行政村,属雁门乡。1956年属雁岭乡,1958年为金竹生产队,1961年建立金竹一生产大队,属雁岭公社,1981年属雁门乡,1984为金竹一村民委员会,属雁门乡;1992年5月撤并后,属雁岭乡。2008年3月雁岭乡撤并后,属壶镇镇。2010年行政村规划后,属金竹行政村,属壶镇镇。   金二:位于壶镇镇东上游7.2公里河谷平畈,海拔230米。下设6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共有214户,613人。通公路。解放初为金竹行政村,属雁门乡。1956年属雁岭乡,1958年为金竹生产队,1961年建立金竹二生产大队,属雁岭公社,1981年属雁门乡,1984为金竹二村民委员会,属雁门乡;1992年5月撤并后,属雁岭乡。2008年3月雁岭乡撤并后,属壶镇镇。2010年行政村规划后,属金竹行政村,属壶镇镇。   金三:位于金竹村中分4个村委会之三,面积2.9平方公里。下设8个村民小组,另辖南宅口、杨村2个自然村;全村人口共有188户,532人;耕地面积259亩,林地3742亩;通公路。解放初为金竹行政村,属雁门乡。1956年属雁岭乡,1958年为金竹生产队,1961年建立金竹三生产大队,属雁岭公社,1981年属雁门乡,1984为金竹三村民委员会,属雁门乡;1992年5月撤并后,属雁岭乡。2008年3月雁岭乡撤并后,属壶镇镇。2010年行政村规划后,属金竹行政村,属壶镇镇。   金四:位于金竹村中分4个村委会之四,面积3.3平方公里。下设9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共有180户,527人。;耕地面积207亩,林地4411亩;产元胡、蚕桑、桔、桃、梨、李子;通公路、程控电话、有限电视、自来水。系革命老区村。解放初为金竹行政村,属雁门乡。1956年属雁岭乡,1958年为金竹生产队,1961年建立金竹四生产大队,属雁岭公社,1981年属雁门乡,1984为金竹四村民委员会,属雁门乡;1992年5月撤并后,属雁岭乡。2008年3月雁岭乡撤并后,属壶镇镇。2010年行政村规划后,属金竹行政村,属壶镇镇。   大岩坑:位于金竹西侧2.5公里处,海拔240米。下设3个村民小组,另辖外坑、底坑、外坑3个自然村;全村人口共有82户,241人。通公路。耕地面积145亩,主种水稻;耕地1569亩,产元胡、蚕桑、桔等。解放初为大岩坑行政村,属雁门乡。1956年属雁岭乡,1958年为大岩坑生产队,1961年建立大岩坑生产大队,属雁岭公社,1981年属雁门乡,1984为大岩坑村民委员会,属雁门乡;1992年5月撤并后,属雁岭乡。2008年3月雁岭乡撤并后,属壶镇镇。2010年12月行政村规划后,为大岩坑行政村,属壶镇镇。2010年行政村规划后,属金竹行政村,属壶镇镇。  

李坑口村

  李坑口村位于壶镇镇东北10公里处,42省道旁。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150户357人,有正式党员22名。其耕地面积101亩,山林面积1962亩。村民小组已安装了有线电视、固定电话和宽带。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8970元。  

下潜村

  下潜村简介   壶镇镇下潜村位于好溪河畔,磐缙公路侧42省道穿村而过,是永康、磐安、仙居三县交汇之地,是革命老区村,它以应、厉两姓为主,有三个以天然界为界得村民小组,330户,总人口781人。旱涝保收土地380亩,山林面积2739亩。自70年度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从缺粮村跃进余粮村,是全国首创的“小秧带泥插”之村,由中央国务院命名。   下潜村自古就到是农业村,没有村办企业。依靠网络信息科技引到,开展一村一品活动,形成了水蜜桃为支柱产业,种粮、茶叶、办养猪场为辅的产业格局,村民在多渠道创收引到下得到实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下潜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南宋时期有户部尚书潜说友(公元1216—1277)曾编撰《咸淳临安志》100卷(存96卷)收入《四库全书》,善书法《两浙金石志》称其‘吉光片羽,世所罕见’封缙云郡开国男。现存尚书廊,紫金殿香火旺盛,受世人供奉。旅游胜地‘小龙潭’每逢过年过节,周末游客陆续不断,30-40年代参加革命的红军战士有30多名,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出卓越贡献。   改革开放后,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办在的有钛制品厂、进发工具厂、油漆油墨厂、造纸厂、精瑞特钢厂,规模最大的占地50余亩年产值创亿元。使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转型为工业个人,经济收入大大增加,村民生活水平较大提高。   近年来村容村貌得到较大变化。建成了长2.5公里宽5-7米路面硬化的环村路。村庄内道路也得到路面硬化,生活污水得到统一处理,村民饮水通过净化消毒,饮用安全的自来水。   在以胡锦涛主席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改革开放、科技发展、富民强国的方针指导下,下潜村的明天会更美好  

新民村

  新民村   在壶镇大桥西端。面积约0.5平方公里。设5个村民小组,辖壶镇大桥西端好溪西岸。295户,822人。多赵姓。耕地177亩,林地45亩。通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通公路。   据《五云赵氏宗谱》载,明中叶赵珉从湖川迁。原有大路街自然村,以其地古为仙居通永康干道而得名。解放后为大路街、溪沿店二村,属壶镇镇。1961年合并建立大队,为表示群众参加新的体制形式,取名新民大队,属壶镇公社。1983年改为新民村民委员会,属壶镇镇,沿用至今。  

新范村

  新范村位于浙南丽水缙云壶镇镇横跨好溪,交通便利,溪东区域位于壶镇新汽车站的对面,距县城三十一公里,与磐安仙居永康三县市相连接,四通八达,是一个商贸为支柱产业的重点村。   全村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整洁的硬化道路,有水电气等生活设施以及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乒乓球室等各类休闲设施。   全村有328户,总人口2317人包括外来人口1230人,其中党员30人,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8829元,村集体收入92.06万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壶镇工业的发展,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以及房屋租赁等服务业,第三产业越来越成为的支柱产业。经过几年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多次被省、市、县、镇评为先进村、示范村、明星村、超千万村、十强村、省文化示范村、省无-村以及各类示范村等称号,在经济的发展大潮中,我们正走上新台阶而努力。  

岩背村

  岩背村不是以“石”命名,而以“岩”命名,宗谱上也称“岩上”。其实,她既在石头之上,又在瀑布之上。而之所以以“岩”命名,是因为“岩”的名气远在“瀑”之上。岩背的“岩”,名曰“百丈岩”。其形犹如雄狮,高踞村口,威猛异常。岩顶有水飘然而下,秀美自不必说,只是不能长年不涸,倒是岩脚飞瀑更为可观。岩脚又何来飞瀑呢?这也不必奇怪,因为是两条水流。岩脚水流是鞠溪主流,比岩顶水流流程要长,流量要足。那是从大山深处而来,经过岩背村时,在中间亮亮地一划,还将几座石拱桥也连接起来了。然而来到百丈岩前,却遇上了满涧石头。于是便一会儿披岩成帘,一会儿跌水成潭。就这样七旋八转,在一个叫石门槛的地方,突然来一个跌水。这跌水大约只有10来米光景。不必说,这样的瀑布寻常得很。然而以下一段山涧,大约总有二三十米吧?却是以全石为底,而且一律作45度倾斜,那真是油光溜滑的,任大小石头都搁不住。于是便涧水飞泻,满涧白雪。即使是枯水时节,仍然是长长的一条白练。岩涧一侧是茂密的树林,有古道从林间蜿蜒而上。这就是普通岭古道,村人称为“岩前岭”。早在唐代初年,就有智威和尚踏着石级去了天台。他是岭脚金竹村人,显然,此地风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多年以后,成为佛教天台宗六祖的他,还“飞锡五百里”,重来此地考察建寺基址。不过,他终究是“六祖”了,不再是只身打坐念佛的和尚,肩负着弘扬天台宗的使命,所以就嫌地方过于狭窄,不得已改而在石龙山建造法华寺,也就是后来的惠明寺。比较起来,宋代的朱熹便自不同,他毕竟是做学问的,虽然当时与台州知府唐仲友打官司,数度在普通岭上匆匆而行,但是最终还是坐得下来——百丈岩顶有座小庙,可以称得上是瀑上庙,供奉的就是这位老先生,人称“朱相公”,他可是岩背村人的保护神呢!说起朱相公,自然就要说岩背村刘金氏始祖,他可是一边踩着普通岭石级,一边看着百丈岩飞瀑而来的。那是南宋初年的事。他姓刘,原居仙都下洋,本想前往台州做事,不想因为贪看风景,却将赶路时间给耽误了。于是便在岩背村住了下来,而且做了岩背人的女婿。岩背人姓金,祖先从仙居而来。不必说,其后刘金氏子孙发达,只是对朱熹却也不曾相识。然而有一年,天遇大旱,村人前往仙居徐山殿求雨。这徐山殿,供奉的是“朱相公”,也就是朱熹。当年,朱熹任官儒学提举,兼管对官员的督察和民间的赈灾之事,因而百姓多有感念。且说当日,村人迎了“朱相公”的香火一路而来,而乌云也就尾随而至,旋即大雨滂沱,旱情很快得到解除。于是,村人又是演戏,又是叠罗汉。但是几天以后,当欢送朱相公回府时,这位老先生却不肯走了:小小一个香案,连八抬大轿还抬不动。于是请求降神指示,却说是看上百丈岩风光了,其情形与普陀山的不肯去观音院颇为相似。直到今天,村人每年都还要为朱相公举办农历“六月六”庙会呢!至于岩背村的其他情形,在此也不必细述。总之村不大,100多户人家,屋是石屋,树是古树,田是梯田,还有普通岭古道。古道旧为担盐古道,与苍岭古道齐名,如今至仙居郑桥,20来里路段依然保持完好。离村不远的岭颠有“石子堆”,那是在云端之上,地处缙云、仙居两县交界。石子有两堆,分置两县一侧,大者如拳,小者如栗。相传行人置石于此,可保诸事如意。为此,笔者曾作句云:山自雾0,水从天上来。盆田望空叠,曲路通天台。金鸡啼昏晓,野花绕宅开。远客怀石子,投向哪一堆?   交通:岩背——壶镇有定时班车  

南顿村

  南顿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壶镇西南1.2公里。面积0.8平方公里。设10个村民小组,辖南顿1自然村。473户,1459人。耕地343亩,园地5亩,林地45亩。通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通公路。   光绪《缙云县志》载,原分二村,即分“上蔡”和“下蔡”。民国以后即属一个行政村。解放后为南顿行政村,属赤岩乡;1956年属三联乡;1958年为生产队,属三联管理区;1961年建立南顿大队,属三联公社;1984年为南顿村民委员会,属三联乡;1992年因撤扩并,属壶镇镇至今。  

杭川村

  杭川村位于缙云县壶镇镇西北方向,是一个2010年刚刚成立的新村,由壶镇镇原宅塘和新兴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与永康市舟山镇交界。面积约2.8平方公里,人口900多人。  

苍源村

  苍源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壶镇镇东2.5公里,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将附近的11个村合并在一起,取其位于括苍源头之意,称为苍源村。所辖黄秧树、苍岭脚、后湖、后叶、前山、项宅、仁旦、杨梅园、五里牌、凤凰山、羊上11个自然村,东至黄秧树、南到苍岭脚、西至五里牌、北到仁旦,村地辽阔。有人口3804人,1517户,是行政村规模调整之后壶镇人口最多的村,面积8.2平方公里,有党员213人。耕地2092亩,林地6681亩,园地60亩。  

湖川村

湖川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壶镇北1.4公里。面积约1平方公里。设8个村民小组,辖湖川1自然村。462户,1191人。多赵姓。耕地377亩,林地625亩。通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通公路。系革命老区村。系丽水地区第一个年产值超亿元村。1996年授予县文明村。1995年民政部授予“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称号。   因驻地湖川而得名。解放后为湖川行政村,属雅湖乡;1956年属三联乡;1958年为湖川生产队,属三联管理区;1961年为湖川大队,属三联公社;1984年建立湖川村民委员会,属三联乡;1992年改属壶镇镇至今。   

双丰村

双丰村  双丰村位于壶镇镇南部,距镇政府2.5公里,由里隆和麻里洞2个自然村组成。村域总面积约为2.2平方公里,共 300 户792人,全村共有党员20名,2007年村集体收入21.29万元。   双丰村里隆自然村不少土地被征用,但山地多,那里空气新鲜,无污染。1998年冬,该村因地制宜建立了700亩的水果基地。但由于缺乏管理,收益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2003年,在有关部门支持下,成立了水果专业合作社有限公司,注册了高山绿谷牌商标,并培育出“里布龙”、“红发大李”及“早凤凰”、“艳红水密”等水果新品种,经市和国家农业部检测,结果显示,该村水果完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要求。在2003年、2004年省农业博览会上,评为优质奖。全村600人口的里隆自然村,目前水果基地已发展到2000亩,年增收50万元,使里隆走上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水果致富路。   双丰村麻里洞自然村解放初为麻里洞行政村,属石井乡;1956年属三合乡;1958年称麻里洞生产队,属三合管理区;1961年建立麻里洞大队,属三合公社;1981年属浣溪公社;1984年为麻里洞村民委员会,属浣溪乡;1992年5月撤扩并后,改属壶镇镇至今,201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并入双丰村。  

好溪村

好溪村  好溪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壶镇2.6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交通便利,村庄基础设施完善,主要村干道路基本全部实现硬化,水电气等生活设施以及老年活动中心、娱乐等各类休闲设施较为齐全。通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2005年以来,在村双委的带动下,依靠全村村民不懈努力,村经济收入逐年稳步提高,200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6723元。自2006年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先后被评为“丽水市生态示范村”,“丽水市绿化示范村”,“浙江省小康建设示范村”。   我村的绿化示范村创建工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的领导和关心下,我村两委人员以“-”思想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契机,把创建绿化示范村的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把绿化美化村庄列入新农村建设的设计项目,力求村庄绿化与新农村建设的道路硬化、环境优化、路灯亮化等相协调,同步发展。经过一年多的工作,村庄的美化、绿化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全村宜林荒山绿化率达到100%,全村河旁、路旁、公园、闲地都进行了绿化植树、养花种草,总面积达到3600平方米,人均绿地达到6平方米,建城区村庄绿化率6%,庭院绿化率95%。经过村庄整治和绿化示范村创建后的好溪已是一个充满生机、环境优美、道路平整、村庄整洁、令人称美的乡村。  

左库村

  壶镇镇左库村座落于磐缙公路边,交通条件优越,本村发展水果的历史悠久,自1984年起就开始引进水蜜桃种植。目前水蜜桃发展有1500多亩,每年出售量为3000吨左右,产值达500多万。成为我村的经济支柱产业,是各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缙云县生产水蜜桃的核心区。为了进一步开发水蜜桃产业,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能力,2009年在左库村两委会成员的带动下,组建了雁门果业专业合作社,并在工商部门进行了登记注册。合作社以“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为宗旨,明确了“提高种植水平、拓展产品销路、增加社员收入”工作目标。   

团结村

  团结村离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地处平原,交通便利,地理环境良好。全村户籍数830户,户籍人口数2217人,耕地面积1094亩,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全村经济发展迅速,有个体商业20家,厂办企业54家,幼儿园3所,小学1所,饮食店3家,卫生室3家,极大地方便村民的日常生活,村民主要收入以务工经商为主,以农业和畜牧业为辅,村民安居乐业,过着安稳生活。   

农兴村

  农兴村位于壶镇镇解放街东端,东经120度15分,北纬28度48分,辖壶镇镇上街头,解放初为东兴、福兴两个行政村,1961年合并为农兴大队,1983年改为农兴村村民委员会,属壶镇镇,以驻地村民得名,一直沿用至今。   农兴村属行政村,是群众的自治组织,辖区范围内设有9个村民小组,分别为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九组。目前人口有1021人,共有住户403户,村辖四至范围:东:五里牌,西:中兴村,南:迎祥村,北:工联村,面积约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76亩,村通公路,通程控电话、有线电视、互联光缆、自来水等。   农兴村有名人故居一处:辛亥革命浙江会党(龙华会)首领、光复处州任军政分府都督吕逢樵(又名东升,乳名唐良)故居。  

明新村

  明新村   壶镇镇明新村位于括苍山脉壶镇镇好溪河岸,壶镇镇东大门,距镇政府所在地仅1公里,交通便捷。2010年经行政规划调整后,由原石明堂村和下新屋村行政合并组成,现有石明堂、小淘滩、下新屋3个自然村,原石明堂村为中心村,面积2.9平方公里,耕地530亩,山林2404亩。村民多为卢姓,现有在籍农户493户,人口1167人,其中党员48人。近年来,在上级有关单位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双委励精图治,带领广大村民团结协作、不断创新,各项工作大踏步推进,先后完成康庄工程、村庄自来水工程及公厕改造等工程,今年以来,以实现旧村整治为目标,多项工作全面开展,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风文明进一步提高,目前,明新村已提出2011年市文化示范村、县生态文明村申报。在村双委的带领下,明新村正以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西施村

  西施村   壶镇镇西施村位于壶镇镇东北角,全村座落于群山之中,四季分明,景色优美,距离县城60公里,壶镇镇中心20公里。全村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如老年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健身娱乐场所等等。2010年经行政规划调整后,由上朱村、道门村、西施村行政合并而成,西施村为中心村。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村名多为施姓。有在籍农户716户,人口1957人,其中党员81人。近年来在镇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双委励精图治的带领下,广大村民团结协作,先后完成康庄工程、村庄自来水工程、垃圾中转站建设等工程……  

和美村

  和美村为201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合并设立的新行政村之一,位于距离壶镇镇东面10.5公里的山腰上,海拔484米;下设新宅、桂村、麻园、大塘四个自然村。行政村驻地桂村自然村,全村总面积约为6.5平方公里,共有461户,1203人,其中党员62人。主要姓氏有周、卢、宋、黄、许、叶等。耕地面积约700亩,主种水稻;林地7122亩;主要经济作物有水蜜桃、杨梅、板栗、茶叶、柿、元胡等,并设立了桂村水果市场。大塘大塘自然村位于壶镇镇的东面的山腰,距离壶镇镇10.5公里,属和美行政村。东面为坡地,南面临山,西面靠山,北面为桂村自然村。海拔540米,面积约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4亩,林地539亩。下设3个村民小组,共112户,289人,多宋姓。麻园麻园自然村位于壶镇镇的东面的山腰,距离壶镇镇10.2公里,属和美行政村。东面为杨柳树村,南面为坡地,西面临山,北面为新宅村,海拔408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9亩,林地1373亩。下设1个村民小组,共39户,108人,多叶、许姓。桂村桂村自然村位于壶镇镇东面的山腰,距离壶镇镇10.5公里,属和美行政村。东面为坡地,南面为大塘村,西面临山,北面为新宅村。海拔484米,面积约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90亩,林地3717亩。下设4个村民小组,共187户,485人,多黄姓。新宅新宅自然村位于壶镇镇的东面的浅谷,距离壶镇镇9.8公里,属和美行政村。东面为坡地,南面为麻园村,西面临山,北面为下鲁村。海拔363米,面积约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90亩,林地1493亩。下设3个村民小组,共123户,321人,多周、卢姓。  

龙溪村

  龙溪村地处壶镇镇东北方,距镇政府有35余公里。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人口575人,户数248户,全村耕地265亩,园地293亩,林地10300亩。2011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0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200元。全村党员总数33人。  

八桥村

  八桥村   行政村驻地距离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面。因由八个自然村组成,八个自然村之间都有桥梁相联,有团结、联合的意思。共有9.9个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87亩,山林面积11170亩,1273人口,主要是汉族,拥有党员78名。多姓朱、秦、陈、张等。主要作物为水稻,经济作物有桃、栗子、蚕桑、元胡、浙贝等。八桥村下属自然村赤旧自然村有一著名的风景区,名为赤旧风景区,风景区内建立龙门山庄,对外经营,风景优美。  

胡宅口村

  壶镇镇胡宅口村位于壶镇镇中,好溪河畔,背靠群山,距县城35公里,距壶镇中心3公里,是壶镇镇的南大门,是壶镇至永康的必经之路,交通便捷。全村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整洁的硬化道路,有水电气等生活设施以及老年活动中心、村健身娱乐场所等各类休闲设施,全村有431户,1060人,耕地面积39亩。  

赤羊村

  赤羊村chiyang。辖赤溪、羊母田。村委地在赤溪。取赤溪、羊母田各一个字为名。位于壶镇东北4.5公里丘间,海拔243米至423米。村舍呈点块状和复合型聚落。332户,923人,耕地595亩,园地1408亩,林地4155亩。   【赤溪】位于壶镇东北4.5公里丘间。村中有狭窄的小溪流称“尺溪”,溪边山土呈红色,故“尺溪”演变为“赤溪”。海拔243米。点状聚落。212户,637人。村民有蔡、郭、谢等姓。耕地370亩,园地1071亩,林地2586亩。解放后为赤溪行政村,属括麓乡;1956年为赤溪农业生产合作社,属白麓乡;1958年为赤溪生产队,属白六管理区;1961年建立赤溪大队,属白六公社;1984年为赤溪村民委员会,属白六乡;1992年改属壶镇镇至今。2011年1月并赤溪村。通公路。   【羊母田】位于壶镇东5.8公里括苍山间。始由后叶村人居此放羊谋生而得名。因地处偏僻,人迹罕至,历次战乱兵燹未殃及。“太平天国”期间,县人俗称“长毛反”,全县各地遭灾,有“天下全反遍,羊上、羊母田不见”之民谣。海拔423米。村舍呈点块状复合型、阶梯型聚落。人口286人,120户,有卢、严、叶、朱等姓。耕地225亩,林地1569亩,园地337亩。解放初为羊母田行政村,属括麓乡;1956年属白麓乡;1958年为羊母田生产队,属白六管理区;1961年建立羊母田大队,属白六公社;1981年3月属括苍公社。1984年为羊母田村民委员会,属括苍乡。1992年改属壶镇镇至今。2011年1月并赤羊村。  

桃源村

  桃源村是由陶滩、元古、上田、五丰、后寮、子草、宝坑、水碓坑、流陶、新城这十个自然村合并成的行政村,中心村为元古自然村。其中后寮、子草、宝坑、水碓坑、流陶、新城为下山脱贫自然村。  

姓汪村

  姓汪村在村双委班子的领导下积极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中。村标识性建筑水塔、粉刷一新的排屋、正在建设的休闲场地、建设中的新房、富裕的农村生活。  

和联村

  和联村简介   缙云县壶镇镇和联村行政村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左右,由社后、观坛庙、大溪滩、芦西四个自然村组建而成,面积约2.5平方公里。共有591户,1473人,耕地578亩,山林1891亩。漳溪、好溪依村环绕,台金高速横贯而过,地域条件优越。大溪滩窑山遗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文气息浓厚,村民以耕作经商为主,土面条加工远近闻名,生活水平居全镇中等以上,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是一个和谐的新农村。  

吉安村

  吉安村位于壶镇镇东南方向,距镇政府驻地壶镇1公里。耕地521亩,林地118亩。面积约1平方公里。2011年1月,因行政村规模调整,将东山自然村与迎祥自然村合并为吉安行政村。共有537户,1385人,均为汉族,村民多陈、潘、李、朱、赵姓。曾有传统的烧纸缸、钵等陶器手工业。主种水稻,工业以机械配件加工为主。  

宫前村

  宫前村简介   宫前村(社区)位于浙南丽水缙云壶镇镇东南边,距离壶镇镇4公里,是壶镇镇唯一一个培育的中心村,同时也是个革命老区。社区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整洁的硬化道路,有水电气等生活设施以及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乒乓球室等各类休闲设施。全村有1350户,总人口3543人,其中党员99人,建有一个社区管理委员会,建有放心示范商店、社区办公室、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等,初步形成了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和谐社会社区新局面。  

东岸村

  在壶镇镇东北14公里谷地,海拔253米,点块状聚落多姓卢,东毗磐安县,通公路。解放初为潜陈行政村,属成合乡,1953年属新民乡,1958年为潜陈生产大队,属新民管理区,1961年建立上东岸大队,属新民公社。1981年在地名普查中,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更名为上东岸大队,属白竹公社。1984年为上东岸村民委员会,属白竹乡至2008年上半年,2008年下半年属壶镇镇至今。因西频好溪而得名东岸,1981年地名普查中与别地重名,遂地处好溪上游而更今名面积为1。7平方公里设8个村民小组,辖上东岸一个自然村,196户457人,耕地208亩,主要种植水稻,林地1931亩,产贝母、元胡、白术等中药材及蚕桑、梨、玉米、香菇。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  

唐市村

  唐市村距镇政府所在地14公里,地理环境良好。由上、中、下村和赤背村四个自然村组成。海拔250米。多姓朱。设有小学、幼儿园、卫生院等。系革命老区。旧称棠溪。相传,旧时村内溪两旁棠梨树很多,故名棠溪。后为祈祷它能为民众造福,遂取名棠慈。解放后为书写方便,逐渐以其方言谐音演化为唐市。村民主要收入以种水稻为主,并产元胡、茶叶、蚕桑。村民空闲多外出经商、打工,村民生活安稳,是缙云县市级生态示范村之一。  

和睦村

  和睦村位于浙西南工业重镇壶镇镇镇北角,距离镇中心3公里路程,8米宽的水泥路面直通和睦中心村,新建的湖川初中就在村头,为以后和睦村各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201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之后由原和睦村、美里村组成新的和睦村,新和睦村有6个自然村,新一届村两委也更加有能力、更充满活力。新和睦村现有总人口1405,共368户,2010年度村民人均收入4516元。主产业为农业,经济作物主要种植雷竹、无公害茭白。在壶镇镇小城市试点培育的带动下,在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和睦村将不断的发展,努力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下潜村特产大全




下潜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