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丽水 >> 缙云县 >> 壶镇镇

壶镇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壶镇镇谷歌卫星地图)


壶镇镇简介

壶镇镇  缙云县壶镇镇,位于瓯江支流好溪上游,丽水最北面,地处丽水、金华、台州三市的交界处,位于缙云、永康、磐安、仙居四县市腹地,是浙南三大古镇之一。距离县城25公里,镇域总面积228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其中外来人口2万),辖130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党支部202个。
  地理位置优越。35省道、42省道纵横贯通,南距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出口仅20公里。台金高速贯通后,壶镇有了高速出口,随着县城至壶镇一级公路、诸永高速的建成通车,壶镇交通便捷的优势更加明显。
  历史底蕴深厚。作为千年古镇,壶镇积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唐朝就有集市。这里有千年括苍古道,有始建于五代的九松寺,宋代的惠明寺、美化书院,有明朝的阮公点将台、尚书坊,清代的崇正书院碑等古建筑,昭示壶镇往日的辉煌。
  改革创新突出。壶镇镇先后荣获过“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镇”、“省先锋工程五好党委”等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是全国首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国家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浙江省综合改革试点镇、浙江省首批省级中心镇、江南十大经典小镇,目前壶镇正在努力争取成为全省20个重点培育的“小城市”之一。
  产业特色明显。形成了缝纫机、带锯床、工刃具、建材金属、炊具、棉纺织等主导产业,是“全国重要的家用和工业特种缝纫机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带锯床生产基地”、“浙江省机床工具品牌商标基地”。其中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产业被列入了全省21个块状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09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75.5亿元,财政收入2.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408元。工业企业总数达135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5家,超亿元企业14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家,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7个。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228平方公里 331122101 323000 -- 查看 壶镇镇谷歌卫星地图

壶镇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应庄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应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金竹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金竹村谷歌卫星地图
李坑口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李坑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潜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下潜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民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新民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范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新范村谷歌卫星地图
岩背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岩背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顿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南顿村谷歌卫星地图
杭川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杭川村谷歌卫星地图
苍源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苍源村谷歌卫星地图
湖川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湖川村谷歌卫星地图
双丰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双丰村谷歌卫星地图
好溪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好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左库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左库村谷歌卫星地图
团结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团结村谷歌卫星地图
农兴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农兴村谷歌卫星地图
明新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明新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施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西施村谷歌卫星地图
和美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和美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溪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龙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八桥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八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胡宅口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胡宅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赤羊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赤羊村谷歌卫星地图
桃源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桃源村谷歌卫星地图
姓汪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姓汪村谷歌卫星地图
和联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和联村谷歌卫星地图
吉安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吉安村谷歌卫星地图
宫前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宫前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岸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东岸村谷歌卫星地图
唐市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唐市村谷歌卫星地图
和睦村 ·缙云旅游·缙云特产·缙云十大特产·缙云十景·缙云名人·缙云 0

----

查看 和睦村谷歌卫星地图

壶镇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五云街道

五云镇  缙云县五云街道是城关镇,政治、文化、教育中心, 39个行政村、6个社区,6万常住人口、2万流动人口,是全县的人口集散地。所处交通地理位置优越,330国道、42省道和金温铁路穿城而过,缙云工业园区和五东工业园区距县城10公里和3公里。    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镇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近几年来,“三个文明”建设发展迅速,出现了社会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产业蓬勃向上的良好局面,被评为丽水市的“小康镇”。2007年实现工业产值12.19亿元,农业总产值0.1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270元,实现财政总收入7677.45万元。    展望未来,百舸争流,信心倍增。为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构建“四型缙云”的战略目标,五云镇委政府将立足镇情,求发展,拓新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认真实施“十一五”规划,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维护群众的共同利益,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努力实现五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新碧街道

  一、区域位置   浙江缙云工业园区,地处丽水北部,毗邻永康,于2003年3月开始规划建设,2006年3月被国家发改委、省政府审核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园区北距上海370公里、杭州220公里、义乌60公里,南距温州160公里。境内有金温高铁、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330国道、省道平黄公路、壶新一级公路,距金丽温、台金高速路口均在5分钟车程。商务交往与货物流通均十分方便,是整个丽水市最具发展前景与活力的地区之一。   二、园区现状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园区形成了比较适应当地环境承载能力、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科技创新优势的新材料、新能源、节能光源、电子电器和机械制造为主的产业体系。园区(新碧街道办事处)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其中外来人口3.4万,其中党员1795人;共有入园企业169家,竣工投产企业128家,规模以上企业93家,产值超亿元企业29家,超5亿元企业10家;园区内教育、医疗、供电、污水处理等市政配套设施齐全。目前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2家,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级企业研发技术中心8家,全年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9.2亿元。   2015年全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73.7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159.3亿元;累计实现工业投资10.2亿元;实际利用市外内资10.78亿元;浙商回归到位资金5.46亿元。工业园区成功申报提升为省级缙云经济开发区。   三、发展目标   按照园区新的控规要求,规划面积为22.02平方公里,新增用地面积17.86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面积约3.67平方公里,商住用地0.2平方公里,道路约1.8平方公里,绿化及其他用地12.19平方公里。同时调整了沿线主要道路两侧的用地功能,增加商住用地约1200亩。目前新的控规已通过县城乡规划委员会组织的省级有关专家评审,下步将按程序组织会审和报县政府审批。   根据《缙云县域总体规划》和《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园区功能定位为:缙云县中心城市现代化新城区、永武缙五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组团和丽水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行区。缙云工业园区以全省新一轮开发区整合优化提升工作为契机,目前已基本完成申报工作。提升后园区的核准面积将从原来的4.16平方公里扩大到8.06平方公里,有利于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园区向现代化、高集聚、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转变;有利于推动对外交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经济开发区”的品牌价值和对招商引资的助力作用;有利于推进加快转型升级,将能进一步明确生态工业的发展方向,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创新驱动。   四、办事环境   浙江缙云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为缙云县政府正科级派出机构。园区设有行政审批代办中心,对入园企业实行“零门槛审批,零距离服务”。目前,园区内设综合办、党群办、政策处理科、建设管理科等职能科室,总编制数为97(其中园区24、街道24、经济发展中心26、审批代办中心4、市政管理5、财政局1、统计局5、开发公司8),现有干部职工114人,其中党员干部87人。同时县国土、建设、行政执法等部门在园区均设有派驻机构,企业入驻园区涉及发改、土地、建设、环保、经贸等相关手续的办理由园区管委会全程代理,确保在特殊管理的区域内,不受外界各部门的干扰,形成主体单一、功能综合、权责相称、相对封闭的环境。   接下来,园区将按照强化责任使命、继续高点定位,调优完善规划、提升整体功能,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强化招商引资、狠抓项目落地,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行区和产城融合的模范区。   

仙都街道

  缙云县仙都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简称仙都管委会)和仙都街道办事处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管委会与街道合署办公,全面负责仙都风景区内的保护、规划、开发、建设及其他各项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职能;街道办事处管辖7个行政村,行政区域面积35.9平方公里,辖区内有派出所1家、小学1所、乡镇卫生院1家,街道总人口9862人,农民人均纯收入9388元。   近年来,仙都管委会(街道)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富民强县、幸福家园”工作目标,以建设缙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战略目标,按照“景政合一”、“景农合一”的旅游发展思路,全力建设旅游大平台,大力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旅游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在缙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14年仙都景区共接待游客213.96万人次,同比增长27.58%;实现门票收入2367.16万元,同比增长51.72%。缙云县入选“2014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仙都街道被评为“牵手·2014中国最美村镇”人文环境奖,仙都景区荣获同程网“2014年度最具网络人气旅游景区”。仙都景区还曾先后荣膺浙江省首批文明风景旅游区、浙江省十大生态旅游名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等荣誉称号,成为中国先秦史学会缙云黄帝文化研究基地,黄帝祭典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仙都旅游业的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壶镇镇

壶镇镇  缙云县壶镇镇,位于瓯江支流好溪上游,丽水最北面,地处丽水、金华、台州三市的交界处,位于缙云、永康、磐安、仙居四县市腹地,是浙南三大古镇之一。距离县城25公里,镇域总面积228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其中外来人口2万),辖130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党支部202个。   地理位置优越。35省道、42省道纵横贯通,南距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出口仅20公里。台金高速贯通后,壶镇有了高速出口,随着县城至壶镇一级公路、诸永高速的建成通车,壶镇交通便捷的优势更加明显。   历史底蕴深厚。作为千年古镇,壶镇积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唐朝就有集市。这里有千年括苍古道,有始建于五代的九松寺,宋代的惠明寺、美化书院,有明朝的阮公点将台、尚书坊,清代的崇正书院碑等古建筑,昭示壶镇往日的辉煌。   改革创新突出。壶镇镇先后荣获过“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镇”、“省先锋工程五好党委”等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是全国首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国家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浙江省综合改革试点镇、浙江省首批省级中心镇、江南十大经典小镇,目前壶镇正在努力争取成为全省20个重点培育的“小城市”之一。   产业特色明显。形成了缝纫机、带锯床、工刃具、建材金属、炊具、棉纺织等主导产业,是“全国重要的家用和工业特种缝纫机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带锯床生产基地”、“浙江省机床工具品牌商标基地”。其中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产业被列入了全省21个块状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09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75.5亿元,财政收入2.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408元。工业企业总数达135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5家,超亿元企业14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家,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7个。   

新建镇

  新建镇地处缙云县西部,距县城15公里,俗称缙云“西乡”,是钱塘江水系婺江支流的发源地之一,东紧靠330国道与新碧农管处乡接壤,南与莲都区双溪镇和本县七里乡相连,西与武义县交界,北与永康市西城街道办事处为邻。在2008年3月行政区划调整后,原新川乡、双川乡并入新建镇,全镇现有总面积216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新建村,分为新一、新二、新三、新四、新五、新六6个村。新建镇交通发达,金丽温高速公路自北向南穿境而过,总长度10多公里,通往丽水、武义道路方便,岩沿至新建一级公路建设正在规划当中。   人文概况。新建镇总人口7.1203万,辖8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29个党支部,2883名党员。新建是一个千年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汉唐时期就有人居住,是典型的鱼米之乡,现有我国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古民居——河阳古民居,属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也是缙云仙都旅游名胜区的主要景点之一。2009年古民居共接待游客1.35万人(次),门票收入12万元,实现旅游收入105万元。在2009年的7月份,缙云县编委已经下发文件要求成立缙云县河阳古民居保护开发管理处,接下来我们将抽调专门人员集中力量搞好本镇旅游业的深度开发。   经济发展。新建镇历来是全县的重点产粮区,新建麻鸭闻名全国,长年外出从事养殖业就有1.5万多人,被国务院授予“中国麻鸭之乡”称号,粮食、香菇、畜禽、蔬菜是农业上的四大支柱产业。新建工业主要以加工业为主,其主导产品有电动滑板车、摩托车配件、纺织品、灯管、电子元件等。镇党委、政府提出了以建设“工业发展强镇、生态绿色强镇、旅游休闲强镇、商贸集聚强镇、社会和谐强镇”的五强新建为目标,力争在全县“一主一副多点”的发展战略中率先崛起,通过积极壮大特色产业,着力加快构建和谐新建。   

胡源乡

  胡源乡位于县东南部。乡政府驻地章村,在县城东南14.4公里。乡以原胡村、桃源二乡各取一字而得名。东界大源镇,南接大洋镇,西邻方溪乡和东渡镇,西北、东北分别与舒洪镇、溶江乡毗连。面积44.5平方公里。4573户,15153人,其中非农业521人。辖54自然村,分设11村民委员会,201村民组。建国初分胡村、章村二乡。1956年合并称胡源乡。1958年属盘溪公社为胡源管理区。1961年改称胡源公社。1982年分为胡村、桃源二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2年5月合并为今称。   自然条件 地形以丘陵为主,间有低山、中山分布。地势南部高,北部低。东部古方山海拔1216米,为境内最高峰。与舒洪镇、东渡镇交界的大学山海拔1005米,为西部高峰。山势陡峭,沟壑纵横。盘溪自南向北纵贯,沿溪形成狭长山谷,流急源短。由于水利工程的兴建,提高了抗旱能力,农田灌溉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气候湿润,光照较短。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216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山地面积大,但有林地比例少,植被较差。农业发展除丘间平畈以粮食生产为基础外,宜在平缓坡开发经济特产,大力发展经济林和牧业生产。主要地类占总面积比例:耕地6,8%,林地79.5%,水域1.9%。水田土壤以黄泥沙田、黄泥田为主。境内花岗岩矿资源丰富。   经济状况 全乡耕地4536亩,其中水田3321亩,种植水稻为主,其次小麦、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粮食总产量2467吨。经济作物油菜籽、茶叶、蚕桑、柑桔、杨梅、黄花菜等。年产茶叶10吨,柑桔等水果12吨,黄花菜5吨,药材16吨。林业用地5.3万亩,植被以松为主,次为杉木、毛竹。经济林油茶、板栗,年产油茶籽61吨。农业综合开发以蚕桑、香菇、板栗三大支柱。稳定蚕桑面积2000亩,年产蚕茧42吨;种植夏菇、花菇250万袋,年产香 菇108吨;板栗基地2000亩,年产栗27吨。生猪饲养量6303头,存栏牛283头,羊1664头,兔3030只,饲养家禽1.2万只。乡办企业有家具厂、编织厂、花岗岩制品厂、古方电站等。建有库容146万立方米水库1座,10万立方米以下水库7座,山塘322处,总蓄水量16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711亩。古方电站装机容量320千瓦,年发电量30万度。境内有盘溪流域二、三、四级电站,装机容量6400千瓦。五培坑村个人集资建起水电站,装机容量160千瓦,年发电量32万度。抱骨岭脚村为缙云县林场所在地。县城至木栗公路经驻地于境中部缘溪穿过。旬逢农历四、九为胡村集市日。   文教卫生 乡内小学2所,在校生561人。有卫生院、文化站、放映队、广播电视站。村建大会堂4座。省民政厅批准认定该乡为革命老区乡和革命老区村18个。文物于原古方塘边有“赤乌二年修”的刻石和“永乐八年八年十五修”石碑。在抱骨岭脚村后高山上有明成化二十三年(1437)“犯人田”摩崖,刻于花岗石上。   

舒洪镇

  一、概况   (一)位置与面积 舒洪镇位于缙云县中部,北纬28?38?,东经120?08?,离县城9公里。镇以驻地村名。东临溶江乡,东南连胡源乡,西南接东渡镇,西与西北毗五云镇,东北界东方镇。舒洪盘地海拔162米,下园村悬藤山自然村最高海拔为800米,起伏极大。全镇总面积65.2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舒洪机关巷23号。   地形以丘陵为主,间有河谷平原,局部为低山。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白水山)1083米。   (二)气候与水文 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一般。镇东有源自越王山之水的贞溪入境,东南有古方山源头下贞溪汇合。入好溪,属瓯江水系。山岙库塘遍布,水利条件较优。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265天,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自然灾害以高温、台风为主,冰雹次之。2003年绝对最高气温43℃,日最高气温≧36℃达60天。   (三)自然资源 舒洪镇土地类型比较齐全,平缓坡多,光照充足。丘间平畈宜种植粮食,丘陵区域重点开发园地经济。主要地类占总面积比例:耕地6.1%,林地76.1%,水域2.1%。植被以松、杉、竹、茶为主,兼育桔、梅、栗等。   已探明和开发的矿种有:膨润土、萤石、沸石、页岩、凝灰岩矿等。主要分布在仙都山脉的洪岭脚、蟠龙、舒洪等村。   二、建制沿革   建国初期分昆坑、舒洪二乡。1956年二乡合并成昆洪乡。1958年为昆洪管理区,属盘溪公社。1966年0开始改名“红旗”公社。1979年由姓王驻地迁至舒洪振兴东路4号,名山背。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舒洪公社。1984年复乡建制为舒洪乡。1985年8月省政府批准为建制镇。1992年5月撤区扩镇,镇政府移至原盘溪区公所驻地,挂牌办公。现辖20个行政村,171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筹)。人口1776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76人。   三、经济状况   (一)农业 全镇耕地面积5457亩。其中:水田4988亩,旱地469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其次为小麦、玉米、茶叶、蚕桑、药材、黄花菜、香菇等。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436.1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066元(年报统计)。   (二)工业 镇工业小区位于镇区东面的螺蛳岩村,金华—仙居—丽水二条省道公路交汇处,交通便利,水源丰富,用电充足。通过招商引资,已有浙江鸿顺实业、浙江正达模具、佰鑫涂料、雷力磨料磨具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驻足生产,规模效益连年翻番。小区道路建设、电力线路、路灯安装均已完成。征地170亩的中外合资浙江正达模具有限公司一期工程(90亩)全部完成、投产。   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有力的招商引资工作,吸引了县内外投资者。全新的服务意识,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的实施,以及涉及企业事项的全程代理工作,成为企业的坚强后盾。截止2004年,镇内共有各类企业72家,工业总产值达到3亿元。   (三)商业 舒洪是盘溪流域经济贸易的集散中心,镇上设有酒家、旅馆、粮店、百货等。商业活动包括批发、零售、农特产集散、衣、食、住、行、娱等。每逢二、七为集市日。   (四)金融 镇内设有农业银行分理处、农村合作信用社、邮政储蓄所等机构。本着为民服务的宗旨,抓存款、促贷款、增效益,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壮大资金实力、加强信贷管理为重点,建立诚信服务。   四、社会状况   (一)教育 舒洪小学的前身是民国时期区立的“招贤学校”,现为镇中心小学。主体教学楼由台胞舒寿福捐赠人民币95万元,政府投资70万元,于2001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现有1—5个年级共有教室32间,学生830人,教师51人。驻地内有省级重点综合高中1所(盘溪中学),共有初中班12个,学生575人,教师38人;高中班30个,学生1663人,教师109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50人),职工23人。   2000年,舒洪镇被丽水地区行政公署评定为“教育强镇”。   2003年,舒洪镇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评定为省级教育强镇。   (二)医院 舒洪中心医院前身为盘溪区卫生院,始建于1956年8月,1959年迁今址。面积6亩,其中工作用地2600平方米,病床20张,职工49人。设有化验室、手术室、心电图、B超、超声波、胃镜、血生化分析仪等。2004年与钭氏伤科合作,增添了综合治疗设备。现有农村卫生室9个,人员12人。分布于各主要村庄,是医院的延伸部分。   (三)邮电 1960年为邮政所,1984年改为邮政支局,1998年从原址机关巷15号迁至振兴东路电信大楼,分为邮政、电信二家。现有固定电话3900部,宽带网电脑130台。   (四)电视广播 50年代装有线广播,至1980年普及。1995年改为广播电视站。1997年后安装有线电视,至2004年底共有用户2500户,布及全镇16个行政村。   

大洋镇

  大洋镇位于缙云县的东南部。镇政府驻地前村,在县城东南39公里。镇以境内有“大洋山”而得名。东与仙居县和永嘉县毗连,西南与青田县交界,西与石笕乡相邻,北与大源镇、胡源乡、方溪乡接壤。面积150平方公里,5134户,16283人(其中非农业313户,380人),分设27个村民委员会。2008年2月,撤消南溪乡、木栗乡建制,行政区域调整后,将其行政区域与原大洋镇合并成立新的大洋镇。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生态立镇、绿色兴镇、旅游强镇”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地形以中山为主,地势为全县最高,平均海拔800米以上。群山绵延,奇峰迭起,涧谷幽深。其中大洋山主峰1500.6米,为括苍山脉最高峰。镇政府驻地前村为地势平缓的盆地。气候温凉,夏季可为避暑胜地。境内有库容1520万立方米的大洋水库,有装机600千瓦的盘溪一级电站。是国家4-风景名胜区仙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景点有大洋山日出(云海)、高山明珠——大洋水库、风动岩、寨背、灵宵岩、双蛇洞、仙人头、乌龟赶海、洞罐岩和西殿等。大洋山为盘溪、永安溪及周围山涧发源地,分属欧江、灵江和楠溪江水系。降水量充沛,水资源为全县最丰富,虽然水利设施不全,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仍能为林木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年平均气温13.5°C ,无霜期202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789毫米。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种类繁多,自然植被完整,面积大,珍稀树种分布集中。山多地少。矿产以花岗岩贮量较大。五(云)塔(下)公路经驻地前村于境内斜贯。    全镇有耕地11467.68亩,其中水田6015.78亩,主要种植高山蔬菜、马铃薯、水稻等,林地209023亩,主要以松杉树为主,次为厚朴杜仲等木本药材,以及杉木、毛竹。2007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0703.9万元。发展高山蔬菜8000亩(其中茭白5000多亩),实现产值500万元,夏菇300万袋,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高山花卉400亩(盆花占40%,种球复种占25%,兰花占35%),实现产值500万元。现已形成几大基地,高山蔬菜基地8000亩,夏菇基地300万袋,高山花卉基地450亩,板栗基地1500亩,杉木基地3800亩,有机茶叶基地300亩,木本药材(厚朴、杜仲为主)基地8000亩。镇内有九年制大洋学校一所,小学两所,大洋学校近年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吸引了镇外、县外广大学子前来求学。   

东渡镇

  东渡镇位于县西南部。镇政府驻地东渡,在县缄南3.5公里。镇以驻地村名。东邻舒洪镇和胡源乡,南靠方溪乡,西与西南界丽水市,西北连七里乡,jC接五云镇。面积127.8平方公里。11273户,33390人(畲族11人,壮族3人,蒙族2人),其中非农业647人。辖156自然村,分设55村民委员会,414村民组。1949年建政时分崇文、东溪、吴岭、天美、正美乡,均属城区。1956年撤区并乡,崇文、东溪合并为城南乡;天美、正美合并为新美乡,还有吴岭乡,均为县直属乡。1958年属五云公社,分城南、新美、吴岭管理区。 1961年改称城南、新美公社,吴岭管理区撤销,所属大部(南部)并人城南公社。1980年械南公社析出昔东溪乡属地,另建长坑公社。1982年新美公社一分为二,分别称兆岸公社、方川公社。1984年恢复乡建制,分城南、长坑、兆岸、方川乡,属新设的城郊区。1992年5月区撤销,四乡合并为今称的建制镇。   自然条件 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中部多为丘间平畈。地势东南部和西北部高、中部低。最高海拔1005米,最低诲拔120米。土地类型较全,丘间平畈宜发展粮食生产为主,重点开发园地经济特产;低山宜发展毛竹、油茶和杉木。主要地类占总面积比例:耕地 7.8%,林地78.8甲o,水域2.6%。好溪自北向南于境中西部纵贯,盘溪于东北部入境,自东向西横贯,至兰口汇好溪。沿溪两岸水利条件较好。年平均气温17.2~C,无霜期245天,年平均降水量1437毫米。水田土壤以黄泥沙田、泥沙田、黄泥田、洪积泥沙田为主。矿产有吴岭村周围的花岗岩矿,金谷村附近有萤石矿,境东北有凝灰岩矿分布。   经济状况 全镇耕地14926亩,其中水田13473亩,种植水稻为主,小麦、玉米、大豆、番薯次之。粮食总产量9439吨。经济物产油茶籽、茶叶、蚕桑、柑桔、桃、李子、杨梅、梨和 香菇等。其中柑桔3536亩,年产量1786吨,居全县之首,以及桃李等水果年产量410吨,合计2196吨,占全县水果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茶叶111吨,为县主要产地之一;蚕茧15吨,香菇422.8吨。林业用地149229亩,植被以松为主,杉木、毛竹次之。经济林油茶1.73万亩,年产油茶籽231.6吨,为县重点产区之一;板栗年产23.9吨。生猪饲养量19911头,存栏牛931头,羊1347头,兔1410只,饲养家禽12万多只。集体和个体企业有车用仪表厂、铸钢{闸门铸件厂)、塑料玻璃厂、工艺厂、丝织厂、竹木工艺厂等,。东渡有木材市场;方川农历旬逢一、六为集市日。330国道公路和金温铁路于境中穿过。缙丽复线公路自东渡于西部过境。境内另有公路自兰口至石松分岔通方溪、石笕;向东北达舒洪接县道。   文教卫生 镇内初中4所,学生1478人;小学30所,学生2000人;幼儿园11所,卫生院4所,文化站、放映队、广播电视站。村村通广播。22个村建有影剧院和大会堂。境中堰头村周围风景秀丽,素有“小仙都”之称,为仙都风景名胜点之一。文物有兆岸进士厅;兰口村东的康乐庙;兰口村凤凰山上的郑汝壁墓及石碑;桃花岭古道以及桃花洞碑刻4方;东渡况爽桥(现为东渡大桥);马碲湾连珠桥、利通桥;金湖村建于宋建隆元年(960)的石刹灵峰寺,村北翠屏山上有明代“白云洞”摩崖;兆岸村西南山崖上有明隆庆瘐午(1570)“钟翁路”刻石;1976年在方川村北拾得为新石器时代遗存的磨制石刀、石斧各一把。   

东方镇

  东方镇位于缙云县东北部,好溪沿岸。镇所在地胪膛,距县城15公里,东毗壶镇镇、前路乡、三溪乡,南邻舒洪镇,西连国家级风景区——仙都,北界永康市。面积81平方公里,人口2.4万,辖90个自然村,分设34个村民委员会。1992年建镇,由原东金乡、胪膛乡、靖岳乡三乡合并为镇,成为全县的工业重镇、农业大镇和教育强镇。    地形以丘陵为主,中部和西北部为河谷盆地,东南少部为低山分布。地势东南较高,与舒洪镇交界的马鞍山海拔1006米。西南、西北较低,平均海拔在180米左右。好溪由东北向西南于境西北部斜贯;汉溪于境中自南向北折西注入好溪。水库、山塘、堰坝俱全,大部农田可引好溪水灌溉,水利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245天,处降水量1437毫米。东半部气温和降水量稍低。农业发展宜以粮、畜、鸭为主,大力发展园地经济。林业宜发展薪炭林、水土保持林和低山用材林。主要地类占总面积比例:耕地9.7%,林地72.8%,水域4.4%。水田土壤以黄泥沙田、泥沙田为主。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好溪东侧天井山有贮藏量大的沸石矿和珍珠岩矿;东北部凝灰岩矿贮量较大。    2004年,东方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723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2150万元,同比增长27%,农业总产值5085万元,同比增长9%,财政总收入671.89万元,同比增长23%,农民人均收入3611元。东方工业近几年快速发展,有大小企业250多家,已初步形成竹制品加工、造纸包装、矿石开采加工、金属制造、饲料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农业种植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蚕桑是农业的支柱产业,产量质量均居全县之首,成为江南蚕桑重镇之一。    东方镇现有初中1所,小学3所,幼儿园11所,卫生院3所,私营田氏伤科医院——伤科一绝,村村通广播电视,28个村开通有线电视,邮电通信发展迅速,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区——狮子岩景点,长兰湖休闲山庄,山坑垂钓中心。被省民政厅批准认定老区村7个,1935年工农红军挺进师某部经过汤畈、深渡村时,在墙上写下了“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等标语25条,字迹尚清晰,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改革开放,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生态立县、开放兴县”三大发展战略,以“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富一方百姓、建一方文明”为宗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环境进一步优化,镇党委、政府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县级先进集体。东方人民热情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投资经商,旅游观光,共创东方美好的明天。   

大源镇

  大源镇位于县城东部,由原来的章源、新化、岭后三个乡合并组成;位于县城东部,东邻仙居,南接大洋,西与溶江、胡源乡为邻,北与双溪口乡、仙居县为界,距330国道、距缙云县城35公里。全镇辖有38个行政村,有蒙古、哈尼、苗族、彝族、壮族、布衣、土家、畲族等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1人),是革命老区镇;镇所在地大源村;海拔257.19米,全镇地域面积93.2平方公里,人口21681人口;有耕地面积25970亩(其中水田5920亩),山林面积89400亩;境内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永安溪自南向北蛇行境内,折东流入仙居县境内,属灵江水系,溪水清澈,林木葱翠,空气清新,环境宜人。   历史沿革:   建国初分大源、小章、越陈、稠门、岭后五个乡,均属缙仙区。1956年大源、小章合并为章源乡,越陈、稠门合并为新化乡;1958年属缙仙公社,分章源、新化、岭后管理区;1984年改称章源、新化、岭后公社;1962年5月缙仙区撤销后隶属盘溪区;1984年恢复乡建制,分章源、新化、岭后乡。1992年5月浙江省境内实行“撤区、扩镇、并乡”,三乡合并为建制镇,取名――大源镇。省民政厅批准认定该镇为革命老区镇和38个革命老区村。缙云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本镇雅亭村建立。   经济状况:   2005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0500万元,工业总产值3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500元。坚持“山、田、水”并举,“种、养、加”结合方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壮大茶叶、蚕桑两大支柱经济作物产业,全镇已拥有茶叶基地6000亩,年产值949万元;   高山茶树   蚕桑4800亩,年产值360万元。大源的高山茶叶在杭州、宁波等地享有盛誉,有着广阔的市场。山羊、鹅鸭等特色养殖业得到大力发展,全镇山羊存栏4500多头,鹅鸭6.5万多羽。小水电开发和外来加工业是大源镇工业发展的一大特色。镇内有7座小水电站,其中普化电站的发电机组是-总理亲手特批,专门设计并赠送给革命老区镇,支持老区人民建设,是故该电站又称“七.一”电站。2004年引进引进了1000万元建设投资吾山电站;2005年重点工程沙坑电站大坝已顺利建设之中。   

七里乡

  位于县城西北部,东南与县城五云镇接壤,东北与城北乡毗邻,西南与东渡镇、丽水市相连,西北与新建镇邻界。330国道贯穿,地理位置优越,1992年5月由原城西乡、黄店乡、小筠乡三乡“撤扩并”建制。辖区面积61.4平方公里,有37个行政村,人口18809人。   乡属大茅山林场,占地800亩,主产杉木,现在蓄积3000立方。   大棚蔬菜被誉为“放心菜”。杜村生产杨梅已有几百年历史,年产量5万公斤,以个大味甜闻名四方。位于330国道两旁的金弄汽配市场1993年始建,长达一公里,有店面百余间。   全乡有287个畲族人,型坑村是畲族聚居地,有畲族20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0%。   

前路乡

  前路乡位于县东北部。乡政府驻地前路,在县城东北23公里。乡以驻地村名。东界仙居县,南连三溪乡,西接东方镇,北邻壶镇镇。面积43.3平方公里。2926户,9245人。其中非农业146人。辖21自然村,分设15村民委员会,82村民组。建国初称景云乡,1956年与漳溪、石井2乡并为三合乡。1958年为壶镇公社三合管理区。1961年改称三合公社。1981年从三合公社析出单独建立前路公社。1984年改称前路乡至今不变。   自然条件 地形以低山为主,部分中山分布。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最高海拔1196米,最低海拔234米。气候由于受海拔高和地势的影响,境内亦有差异。东南部比西北部气温要低,日照短,降水量大。西北部年平均气温17~C,无霜期215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373毫米。河流主要有漳溪,山涧多。水利设施较好,山塘水库广布,大部农田能早涝保收。山地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在东南部宜以林、牧为主;西北部以粮为主,宜同时开发园地经济特产。主要地类占总面积比例:耕地7.1%,林地72.8%,水域2.4%。水田土壤以黄泥沙田为主。梅树岙村附近有萤石矿。   经济状况 全乡耕地4611亩,其中水田4293亩,种植水稻为主,次为小麦、玉米、番薯、大豆等。粮食总产量1983吨。经济作物油菜籽、茶叶、蚕桑、茭白、元胡、杨梅、李子等。其中有茶叶基地1500亩,年产茶叶23吨,并开始向名优质茶转化,引进福鼎大白茶200亩;蚕桑基地1000亩,年产蚕茧13吨;茭白基地2000亩,产品销往杭州、萧山、椒江、江苏、常熟等10个省市,产值达400万元。此外,年产杨梅等水果28吨,香菇64吨,元胡6.3吨。林业用地47738亩,植被以松为主,毛竹、杉木、灌丛次之。经济林油茶、油桐、板栗。1990年以来发展了万亩杉木基地,500亩板栗基地,年产栗已有10吨。年产油茶籽15吨。生猪饲养量4257头,存栏牛196头,羊194头,饲养家禽8558只。乡村及个体企业有缝纫机厂、竹木加工厂、烟花火炮厂等。建有库容87万立方米和35万立方米水库各1座,小水库5座,山塘311处,总蓄水量13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679亩。从壶镇通大集公路经驻地。   文教卫生 乡内初中1所,学生381人;小学?所,学生555人;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49人。有卫生院、文化站、放映队、广播电视站。村村通广播。村建大会堂10座。省民政厅批准认定该乡为革命老区乡和革命老区村10个。文物有“白茅云衙坊”,为省级文保单位。   

三溪乡

  三溪乡位于缙云县东部,地处括苍山脚。东界仙居县湫山乡,南邻双溪口乡,西接东方镇,北靠前路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后吴村,离县城45公里,距壶镇23公里,省道临(海)石(柱)线贯穿全境。境内地势险要、崇山横亘、峻岭绵延、龙溪蜿蜒、漴漂飞瀑、林木葱翠,形成西高东低、西面环山、风景秀丽的小盆地。   乡辖盛园、西应、牛大坑、井南、后吴、东雅宅、厚仁、范坑、西潘、东陈、东俞、李公坑十二个行政村。全乡人口7743人,耕地面积3217亩、人均收入2845元。2004年被0丽水市委、丽水市人民政府评为小康乡,后吴村2005年被评为省级文明示范村。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干部带头,全民参与,通过村庄整治、修建公园、编制城建规划等措施,逐步改善农村面貌;以农业科技为依托、以市场行情为导向,稳步由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由粮食作物转向经济作物,不断合理产业结构;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学习,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积极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根据我乡富余劳动力多的实际情况,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劳动力当作一项资本进行动作,通过动员、引导、培训、传、帮、带等各种形式使大家转变和提高认识,放下粮食包袱转向第三产业和外出就业。据不完全统计,我乡外出务工人员近3000人,外出务工收入近2000万元,外出务工已成为我乡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面对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地理位置偏僻等客观条件,大家齐心合力,克服重重困难,使全乡经济取得了健康稳步的发展。2006年全乡实现工业总产值1078万元,实现农业总产值1960万元,综合经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06年大事件:   1. 投资280万元对西应、盛园两村进行土地整理,新增耕地220亩,受益农田996亩。   2. 在盛园、西应、东雅宅、厚仁等村进行土地复垦总计面积78亩,已全面竣工。   3. 厚仁、西潘、东俞、东陈四村投资690多万元的“康庄工程”立项。   4. 投资190万元的南坑水库进行增容和除险加固进行了测量设计。   5. 总投资300万元小流域治理工程已展开。   6. 厚仁村通过“双整治”验收。   特色产业   通过理清思路、举办培训、政府引导、农民响应等措施,充分利用我乡的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积极推广板栗、茶叶、杨梅、油茶、高山蔬菜等高效作物的种植,我乡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全乡园地面积8956亩,其中茶叶园1967亩,油茶园2988亩,板栗园2656亩,杨梅园565亩。先后建成了板栗、茶叶、杨梅三大示范基地,培育了茶叶、油茶、高山蔬菜三大拳头产品,成立了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了宝来丽姜茶和升达茶叶二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几年的发展,一村一品初步形成,各村经济特点和优势农产品逐步显现,特色乡域经济逐渐形成。   

溶江乡

  溶江乡位于缙云县东部,乡政府驻地洪坑桥村,是个革命老区乡,距县城20公里。1992年由雅江、溶溪两乡合并而成,东临双溪口乡,东南界大源镇,西南接胡源乡,西连舒洪镇,北毗三溪乡,区域总面积50平方公里。2007年人口15771人,辖29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148个村民小组。   2007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192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806万元,农业总产值5386万元;实现国税收入52.58万元,地税收入12.18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   自然条件   地形以丘陵为主,间有低山。地势南北两端高,中部为丘间平畈。海拔一般在250-500米之间。西北部与舒洪镇交界的白水山为最高,海拔1083米。河流于流源出越王山,东自双溪口水道经境中与渚溪流汇合后,向西流舒洪镇境人贞溪。由于源短流急,季节性强,农田灌溉依靠山塘水库为主。南部地层以岩性土类分布为主,易风化侵蚀而造成水土流失,植被很差。荒山疏林面积大,水源短缺,水利条件差,农田易受早。由于地势的影响,境内气温和降水量均有差异。南部气温略低。年平均气温17’12,无霜期216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505.1毫米。农业发展宜以粮食生产为基础。主要地类占总面积比例:耕地7%,林地68.7%,水域1.9%。水田土壤以黄泥沙田、紫泥沙田为主。   经济   农业:蚕桑、茶叶、黄花菜为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兰花、土柿、杨梅种植发展很快,现已形成茶叶、蚕桑、高山蔬菜、土柿、黄花菜、兰花等六大农业基地。2007年,全乡粮食播种面积10076亩,新发展蚕桑57亩,累计面积2176亩,产值420万元;新发展黄花菜100亩,累计面积3600亩,产值400万元;新发展茶叶123亩,累计面积1559亩,产值600万元。   工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806万元,国税收入52.28万元,地税收入12.18万元。缙云县仪表件厂为我乡骨干企业,主要产品为摩托仪表配件。   第三产业:外出开办浴室为具有溶江传统和特色的农村劳动力异地致富亮点,全乡共有300多户农户以亲帮亲、邻带邻的方式开出开办浴室,遍及浙、沪、苏、赣、皖等地。来料加工在该乡有广泛的基础,2007年全乡有30人以上规模加工点十多个,经纪人十多人,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发放加工费300多万元。   科教文卫    乡内小学2所,分别为溶溪小学和雅江小学。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省民政厅批准认定该乡为革命老区乡和革命老区村18个。风景名胜有岩门,为仙都风景区景点。古迹有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61)的古刹栖真寺和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的定明寺。   

双溪口乡

  双溪口乡位于缙云县东部,距县城21公里。东临仙居县,南连大源镇,西、西南接溶江乡,北邻三溪乡,面积32平方公里。全乡21个行政村,41个自然村,117个村民小组,4034户,11689人。双溪口乡为革命老区乡,21个行政村中有15个村为革命老区村,占71.43%。    自然条件: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双溪口一带为丘间小盆地,海拔为250—500米之间。河流由东、南、北三面山涧于双溪口汇合,西流溶江乡。农田以山塘水库灌溉为主。东北部水源短缺,大部分农田因为“靠天田”,易受干旱。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无霜期216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505毫米。西南部林地少,水土流失较严重。东北部山地资源丰富,宜以林牧为主。主要地类占总面积比例耕地9.8%,林地65.6%,水域1.5%。水田土壤以黄泥土、紫沙田、狭谷泥沙田为主,矿产有铀矿点。   经济状况:双溪口乡是一个“工农并举,以农为主”的二类乡镇。农业经济主要做好“五个一千工程”,即发展1000亩提子基地、1000万袋食用菌基地、1000亩高山云雾茶基地、1000亩水果基地、1000亩台湾甜玉米基地。目前,全乡已发展甜玉米834亩,茶叶1208亩,各种水果2031.5亩,食用菌303万袋,葡萄181.5亩,油茶2267亩,特色农业已成为全乡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工业经济主要体现在来料加工上。全乡有3000来名男女老少加入来料加工队伍,年加工收入有800余万元,形成了邻里连动、村村互动的良好局面。   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双溪口乡党委、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狠抓特色,紧紧围绕“四型缙云”建设总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7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40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890万元,工业总产值2511万元;完成国税36万元,地税5.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960元,计划生育率达93.43%。全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各项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该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形势,双溪口乡党委政府决定进一步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抓住机遇、克服困难、提高效率、狠抓落实,带领全乡人民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努力为建设和谐新双溪而努力奋斗。   

方溪乡

  方溪乡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南部,与大洋镇、胡源乡、石笕乡、东渡镇及莲都区的严鸟乡相毗邻,是省政府命名的革命老区乡。乡政府驻地方溪村,离县城30公里,面积33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人口4753人。    方溪乡地势高低悬殊,村落分布最高海拔725米,最低183米(上陆村)。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多雨,年平均气温12—10摄氏度,无霜期210—230日,降水量1800毫米,土层深,质地疏松,以黄泥沙田、黄泥田为主。耕地面积2147亩,山林面积40769亩。2000年9月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00个重点贫困乡镇之一。该乡积极引导农民利用方溪的高山气候优势,种植高山蔬菜、干鲜水果、蚕桑、中药材等效益农业,到目前为止,全乡已发展高山蔬菜800亩(以黄瓜、生姜、长缸豆为主),笋竹两用林5000亩,厚朴1500亩,蚕桑1500亩。    方溪乡的农民素来就有外出务工的传统,全乡有80%的青壮年外出就业,有进工厂务工的、经商的、当个体户经营旅馆餐饮业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经营旅馆餐饮业。在五云镇电力路拥有的30家小宾馆中,由方溪农民经营的就有25家,成了地地道道的“方溪一条街”了。几年来,通过乡政府的因势利导和宾馆的业主们在摸爬滚打中积累的经验和财富,让“亲带亲,邻带邻,朋友带朋友”的模式,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扩展规模,逐渐向杭州、义乌、金华、永康、温州等大中城市迈进,成了方溪乡农民异地创业脱贫致富的一大亮点,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优秀典范。   

石笕乡

  石笕乡位于县南部。乡政府驻地石笕,在县城东南20公里。乡以驻地村名。东与大洋镇毗邻,南与青田县交界,西与丽水市接壤,北与方溪乡相连。面积53.4平方公里。2451户,7792人(畲族3,黎、傣、彝族各1),其中非农业96人。辖38自然村,分设19村民委员会,87村民组。建国初称石笕乡,屑大洋区。1958年属大洋公社为石笕管理区。1961年改石笕公社。1984年恢复石笕乡名,归城郊区管辖。1992年5月区撤销,乡名不变。   自然条件 地势东南部较高,海拔千米以上山峰10余座,为中山地形;西北部晦拔在 500—800米之间,为低山地形。森林资源丰富,宜发展毛竹、油茶、用材林及畜牧业生产。主要地类占总面积比例:耕地4.5%,林地86.3%,水域0.7%。山区气候多变,温差较大,降水量充足。年平均气沮不足14℃,年大于4℃在202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以上。水源短缺,水利条件较差。水田土壤以黄泥田、黄泥沙田为主。   经济状况 全乡耕地3637亩,其中水田3209亩,种植水稻为主,次以玉米、马铃薯、番薯、大豆。粮食总产量1869吨。经济作物有油菜籽,年产茶叶32吨,蚕茧11吨,香菇160吨,水果29吨,白术等中药材13吨。林业用地6,9万亩,植被以松为主,次为杉木、阔叶混交林、毛竹。经济林有油茶9640亩,年产油茶籽343吨,为全县主要产地。农业综合开发:保蚕桑,扩香菇,拓展笋竹两用林、板栗和油茶基地。已发展笋竹两用林450亩,板栗550亩。生猪饲养量5383头,存栏牛589头,羊610头,兔1124只,饲养家禽23886只,养蜂118箱。乡村及个体企业有包装材料厂等,年产值257万元。建有小水库6座,山塘80处,总蓄水量10。8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156亩。公路通县城。   文教卫生 乡内初中1所,学生255人;小学10所,学生574人;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40人。有卫生院、文化站、放映队、广播电视站。村村通广播。石笕建有电视小差转台。村建大会堂2座。石笕村内有署“咸丰五年”建的“种德桥”,长22.5米,宽3.4米,块石拱。桥正中山花桥墩上下游方向,分别刻有“聚秀”、“钟灵”字样。省民政厅批准认定梨树鸟村和栋头村为革命老区村。   


壶镇镇特产大全




壶镇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