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阳村坐落在松古平原北部边缘,村庄北部是就仙霞岭山脉,距离古市镇7.5公里,交通便捷。现有人口总户数434户,共计1175人。耕地面积823亩,茶园面积465亩。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和加工茶叶以及水果种植。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是茶园和山地发包。
山下阳村位于浙江省松阳县城西北方向10公里处。村庄布局宛如八卦迷宫,老屋鳞次栉比,巷弄曲曲折折,悬浮着一派盎然的古意,是一幅被现代文明遗落的历史画卷,让人在喧嚣之外感受到了一份恬静与自然。
山下阳村整体布局严谨合理,处处蕴涵着道教“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整个村庄与自然风水紧密结合,是松阳至今保存最完整的经过规划的古村落,对于研究松阳建筑的发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山下阳村表面上看成长方形布局,与一般的古村落大同小异,然而村庄中隐藏着无限玄机,走进村落仿佛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谜团。层出不穷的巷道将村庄分割成若干个“口”字建筑群,高大巍峨的马头墙使得巷道逼仄而幽深,一座座大屋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而连接的空间。山下阳村依地势缓缓抬高,利用水流的自然走向解决了排水难题,排水设施至今通畅。几十条密布的鹅卵石巷弄像村庄的脉络,深入浅出,纵横交错。卵石经过筛选,大小基本一致,日久天长,路面泛着-光泽。一条巷弄一转折,往往是一幢老宅的后门,或者是一垛隔扇墙,转过几个直角,又见一条通道,仿佛步入迷魂阵。
山下阳村最令人惊艳的建筑是风水塘。风水塘是村庄的地标,是村庄的公共活动中心,成半圆形横卧在村前,寓意“月亏即赢”的风水轮回道理。风水墙将风水塘严严实实地包围着,阻挡着自家风水外流。塘后凿有一眼水井,历经数百年不干涸,依旧清冽。这口看似普通的水井,正是古村的眼睛,它见证了山下阳村三百年来的兴衰。一条石砌的堤将水塘一分为二,堤的另一侧是一块正方形平地,它和风水塘是一组对应的建筑,取意“天圆地方”,它是当年村庄祭祀天地的场所。风水墙外是一口几近干涸的池塘,村落刚规划完毕时这里应该是一口荷塘,满塘的荷花预示着“家和万事兴”,让人对曾经的轻波碧影充满了猜想。风水塘为村庄注入灵气,池水中落着粉墙黛瓦的倒影,明明晃晃地将水乡风韵悉数坦落。几只鸭子跳进池塘“嘎嘎”地叫着,拨开粼粼波光,将一池粉墙黛瓦扯碎。村民从各自封闭的大屋中走出,汇聚到风水塘前,心情豁然开朗,内心的压抑一下散开。距离风水塘不足百步,潺潺地流淌着一条溪水,河埠头上三三两两的村民在这里洗菜、洗衣,妇女“啪啪”地捶衣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古老的石桥下植物葳蕤生长,两侧老屋沿溪一字排开,极具水乡气质。
以风水塘为核心的建筑群落是村庄的经典。正前方是巍峨的张氏祠堂,身后林立着古朴典雅的清代大屋、中西合璧的民国洋楼,马头墙高低起伏,勾勒出村庄嵯峨的历史轮廓。山下阳村的建筑群落类型丰富,气势恢弘,尤以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张氏祠堂最为典型,祠堂三进,高大规整,足以见证了张氏祖上的荣耀与富足。祠堂多处横梁上施有彩绘,多以民风、民俗等内容为主题,惟妙惟肖,密布着浓郁的历史信息。祠堂同时也是木雕的艺术长廊,各色牛腿、横梁、窗棂雕刻手法细致入微,线条流畅。祠堂以中国红为主色调,在时间的磨砺中色泽渐退,依然透出富丽堂皇的气质。宗祠在前,风水塘居中,张氏香火堂殿后,前后夹承风水,祈求天地、先祖供佑文运昌盛、家风兴旺。站在井边向四周眺望,村后是逶迤起伏的山峦,山峰似笔尖,倒映在池水中,仿佛笔尖蘸水,此时风水塘俨然成了墨池,所谓的“文笔蘸墨”风情在这里清晰凸现。风水塘前是开阔的田野,仿佛铺出一张硕大的宣纸。村庄右侧坐落着石贵山,三段起伏的山峰酷似笔架,“笔墨纸砚”齐全了,任由山下阳人书写自己的历史。
山下阳村张氏源自福建,清初自龙泉迁徙而来,已经无从考证张氏先祖缘何举家迁徙?他们为什么要以承运风水的形制设计生息之地?设计村庄的建筑师是怎样一个神秘人物?张氏先祖如何聚积巨大的财富缔造出这座曾经繁华的村庄?这些问题也许成了永远无法揭开的谜团。据村庄老者述说,村庄布局形似美女图,风水塘处是美女的乳房,那么水井又成了0,滋润着村庄的成长。不容质疑,山下阳村的确是块风水宝地,采日月之精华,聚百年之地气。在农耕文明时代,山下阳村文气斐然、富庶一方。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24101 | 323000 | -- | 查看 山下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八村村 |
八村属松阳县古市镇。位于古市镇南面,辖下街及其两侧各弄、镇东南端及黄岗坑溪滩一带。2012年统计,有223户,864人。耕地926亩。1946年属古市镇,1958年属红光公社古市大队勤丰生产队,1959年改属古市公社古市管理区勤丰生产队,1961年从勤丰生产队分出,建为古市公社八大队。1981年因重名,更名为古八大队。1984年设行政村。古市镇蔬菜主要产地。 |
湖溪村 |
湖溪村位于松古盆地的古市镇卯山山庄边,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接古市镇源口村,南接塘头村,西与白角外村相邻,北毗著名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卯山森林公园,古市新开河绕村南而过。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共187户,484个人口,村域面积约2平方公里。本村距离古市镇政府驻地2公里,距县城12公里。 湖溪村历史悠久,交通条件较好,省道龙丽线距村口仅1300米,年年来、湖溪村村民十分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全村主要以种植茶叶、香菇、蔬菜、水果为主。村庄供电、电视、邮电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日致完善。 |
山下阳村 |
山下阳村坐落在松古平原北部边缘,村庄北部是就仙霞岭山脉,距离古市镇7.5公里,交通便捷。现有人口总户数434户,共计1175人。耕地面积823亩,茶园面积465亩。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和加工茶叶以及水果种植。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是茶园和山地发包。 山下阳村位于浙江省松阳县城西北方向10公里处。村庄布局宛如八卦迷宫,老屋鳞次栉比,巷弄曲曲折折,悬浮着一派盎然的古意,是一幅被现代文明遗落的历史画卷,让人在喧嚣之外感受到了一份恬静与自然。 山下阳村整体布局严谨合理,处处蕴涵着道教“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整个村庄与自然风水紧密结合,是松阳至今保存最完整的经过规划的古村落,对于研究松阳建筑的发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山下阳村表面上看成长方形布局,与一般的古村落大同小异,然而村庄中隐藏着无限玄机,走进村落仿佛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谜团。层出不穷的巷道将村庄分割成若干个“口”字建筑群,高大巍峨的马头墙使得巷道逼仄而幽深,一座座大屋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而连接的空间。山下阳村依地势缓缓抬高,利用水流的自然走向解决了排水难题,排水设施至今通畅。几十条密布的鹅卵石巷弄像村庄的脉络,深入浅出,纵横交错。卵石经过筛选,大小基本一致,日久天长,路面泛着-光泽。一条巷弄一转折,往往是一幢老宅的后门,或者是一垛隔扇墙,转过几个直角,又见一条通道,仿佛步入迷魂阵。 山下阳村最令人惊艳的建筑是风水塘。风水塘是村庄的地标,是村庄的公共活动中心,成半圆形横卧在村前,寓意“月亏即赢”的风水轮回道理。风水墙将风水塘严严实实地包围着,阻挡着自家风水外流。塘后凿有一眼水井,历经数百年不干涸,依旧清冽。这口看似普通的水井,正是古村的眼睛,它见证了山下阳村三百年来的兴衰。一条石砌的堤将水塘一分为二,堤的另一侧是一块正方形平地,它和风水塘是一组对应的建筑,取意“天圆地方”,它是当年村庄祭祀天地的场所。风水墙外是一口几近干涸的池塘,村落刚规划完毕时这里应该是一口荷塘,满塘的荷花预示着“家和万事兴”,让人对曾经的轻波碧影充满了猜想。风水塘为村庄注入灵气,池水中落着粉墙黛瓦的倒影,明明晃晃地将水乡风韵悉数坦落。几只鸭子跳进池塘“嘎嘎”地叫着,拨开粼粼波光,将一池粉墙黛瓦扯碎。村民从各自封闭的大屋中走出,汇聚到风水塘前,心情豁然开朗,内心的压抑一下散开。距离风水塘不足百步,潺潺地流淌着一条溪水,河埠头上三三两两的村民在这里洗菜、洗衣,妇女“啪啪”地捶衣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古老的石桥下植物葳蕤生长,两侧老屋沿溪一字排开,极具水乡气质。 以风水塘为核心的建筑群落是村庄的经典。正前方是巍峨的张氏祠堂,身后林立着古朴典雅的清代大屋、中西合璧的民国洋楼,马头墙高低起伏,勾勒出村庄嵯峨的历史轮廓。山下阳村的建筑群落类型丰富,气势恢弘,尤以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张氏祠堂最为典型,祠堂三进,高大规整,足以见证了张氏祖上的荣耀与富足。祠堂多处横梁上施有彩绘,多以民风、民俗等内容为主题,惟妙惟肖,密布着浓郁的历史信息。祠堂同时也是木雕的艺术长廊,各色牛腿、横梁、窗棂雕刻手法细致入微,线条流畅。祠堂以中国红为主色调,在时间的磨砺中色泽渐退,依然透出富丽堂皇的气质。宗祠在前,风水塘居中,张氏香火堂殿后,前后夹承风水,祈求天地、先祖供佑文运昌盛、家风兴旺。站在井边向四周眺望,村后是逶迤起伏的山峦,山峰似笔尖,倒映在池水中,仿佛笔尖蘸水,此时风水塘俨然成了墨池,所谓的“文笔蘸墨”风情在这里清晰凸现。风水塘前是开阔的田野,仿佛铺出一张硕大的宣纸。村庄右侧坐落着石贵山,三段起伏的山峰酷似笔架,“笔墨纸砚”齐全了,任由山下阳人书写自己的历史。 山下阳村张氏源自福建,清初自龙泉迁徙而来,已经无从考证张氏先祖缘何举家迁徙?他们为什么要以承运风水的形制设计生息之地?设计村庄的建筑师是怎样一个神秘人物?张氏先祖如何聚积巨大的财富缔造出这座曾经繁华的村庄?这些问题也许成了永远无法揭开的谜团。据村庄老者述说,村庄布局形似美女图,风水塘处是美女的乳房,那么水井又成了0,滋润着村庄的成长。不容质疑,山下阳村的确是块风水宝地,采日月之精华,聚百年之地气。在农耕文明时代,山下阳村文气斐然、富庶一方。 |
庄门村 |
庄门村地处古市镇西北部,东临八都山脉,西依卯山脚,北面毗邻本县赤寿乡,号称古市镇的边疆。 庄门行政村由庄门、黄连山、卯山脚三个自然村组成,共有14个生产队,223户农户,705人口。现居住人口分别由庄门村原居住村民、遂昌湖山移民、梧桐源水库移民、谢村水库移民、景宁滩坑移民等5部分成员组成,其中遂昌湖山移民有38户120人,梧桐源水库移民有7户22人,谢村水库移民有2户8人,景宁滩坑移民有8户29人。村民姓氏主要有叶、赖、汪、周、郑、王等姓氏。尽管我村人口组成多源化,但我村民风纯朴,村民相处和谐。 村民基本以农业生产为主,全村共有农田715亩,山林面积5700亩,其中村统管山有1976亩,种有柑桔250亩,其中村集体30亩;梨25亩,桃15亩,脐橙60亩;板粟10亩,茶叶475亩,其中村集体150亩,竹笋29亩,村民以种植茶叶、水果为主导产业,也有少数村民长期外出务工,据统计,现有常年外出务工村民11户27人,外出务工村民以打工居多,外出务工收入约有50万元。全村总收入为429万元,村集体收入为1.0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为3413元。 村新一届领导班子7人组成,班子团结协作,坚强有力。村支书王立群,主任占永明,思想前卫,开拓进取。全村共有正式党员27名。在村主要干部和党员、村民的默契配合下,庄门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①村集体开发名优茶100亩,集体板栗山60亩改良为名优水果基地;②投入20万元拓宽黄连山公路路面加宽和卯山脚自然村的路面改造工程;③完成村庄规划;④投入7万元修建办公场所⑤实施康庄工程公路路面硬化。 因为年老多病缺乏劳动技术等原因,庄门村贫困人口也还不少,全村共有106户贫困户,其中集中在古市敬老院供养的有三户,还有13户为低保户。根据一户一干部结对帮扶政策,现我村干部党员致富能人已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通过为贫困户提高生产技术、致富信息、资金贷款等帮扶措施,使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我村还制订了“五年规划”:①本村源内(小黄坑呢)整村搬迁,宅基地复垦;②村庄整治,安装路灯,改善本民饮用水;③逐步实施村庄规划,小流域治理,滩地开田工程;④新办专业合作社,改造优良品种,扩大优良品种种植面积。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结合本村实际,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关怀指导下,通过大家努力,我们村定能成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庄门。 |
塘头村 |
塘头村本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共有8人,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015人,村两委班子一般,由于自然村多分散,加之本村前无滩后无山,是一个经济空壳村,办事较难,2009年在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村书记主任的努力,新建500余米康庄路。该村在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农业基础设施、村庄整治、社会治安、村民福利等各项工作以待加强。 |
下黄圩村 |
下黄圩村经旧村改造后,现如今:村民新宅高楼云集,崭新且舒适;家家用上自来水,卫生且安全;康庄之路到家门,干净且便捷。 走进下黄圩村,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望无际的茶园,让人顿时间心旷神怡。一条溪流从村间穿过,哗啦啦的水声给村增添了活力。一棵棵老村高高的耸立在村口,见证着下黄圩村的历史。四通八达的村间小巷,千回路转,别有一番古老的味道。 下黄圩村村两委班子整体团结,战斗力强,不断促进村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 |
筏铺村 |
筏铺村位于松阳县古市镇西面,处于三乡交界之地。本村共有272户,人口786人,外出劳动力78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800余亩,其中茶叶面积420亩,果园面积125亩。种植茶叶、蔬菜等农作物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全村年经济总收入600多万元,年人均收入为4644元。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本村被授予了省级“示范村”、“文明村”的称号。古市筏铺茶青市场是松阳县最大的茶青交易市场。本村的下山移民小区是我县松古盆地万人下山移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规划,安置点占地总面积300亩,其中一期工程占地100亩,计划安排336户,居住人口1000人,其中住宅197户,沿街商住楼139间,目前已安置新处乡、谢村乡184户农户。筏铺下山移民安置点是松阳县最大的移民点。 |
六村村 |
六村属松阳县古市镇。位于古市镇城区,辖大井头弄附近,前街、下街一段街道及附近各弄。2012年统计,有147户,609人。耕地579亩。1946年属古市镇,1958年属红光公社古市大队勤丰生产队,1959年改属古市公社古市管理区勤丰生产队,1961年从勤丰生产队分出,建为古市公社六大队。1981年因重名,更名为古六大队,1984年改设行政村。特产烟叶、茶叶。 |
黄埠头村 |
黄埠头村属松阳县古市镇。位于55省道和过境公路中间,离县城8公里,离古市镇3.5公里,辖黄埠头自然村,行政村以驻地命名。2012年统计,有157户,418人。耕地394亩。1946年属仑溪乡,1952年属岗下乡,1956年属岗寺乡,1958年属红光公社岗寺大队联盟生产队,1959年改属古市公社岗寺管理区联盟生产队,1961年从联盟生产队分出,建为岗寺公社黄埠头大队。1984年改设行政村属岗寺乡。1992年岗寺乡并入古市镇,改属古市镇。特产油菜、茶叶、蚕茧。 |
东角垄村 |
东角垄村属松阳县古市镇。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1.6公里。辖东角垄自然村。行政村以驻地命名。曾名千垄。2012年统计,有177户,708人。耕地781亩。1946年属仑溪乡,1952年属庄门乡,1960年底划入古市公社古市管理区,1961年改为古市公社东角垄大队。1984年设行政村属古市镇。特产烟叶。 |
谢树寮村 |
谢树寮村属松阳县古市镇。距县城约10公里,辖谢树寮、樟树下、社公塔、大路上、林家、许家6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谢树寮自然村。2012年统计,有151户426人,耕地296亩,山地295亩。1946年属仑溪乡,1952年属岗下乡,1956年属岗寺乡,1958年属红光公社岗寺大队联盟生产队,1959年改属古市公社岗寺管理区联盟生产队,1961年从联盟生产队分出,建为岗寺公社谢树寮大队。1984年改设行政村属岗寺乡。1992年岗寺乡并入古市镇,改属古市镇。特产茶叶,油菜、烟叶、柑桔。 |
黄圩村 |
黄圩村属松阳县古市镇。位于古市镇南面,距离古市镇政府驻地1.5公里,辖黄圩、四家头、红梨寮、上角大坛、下角5个自然村。行政村驻地黄圩自然村。2012年全村360户,985人。耕地774亩。1946年属仑溪乡,1952年属岗下乡,1956年属岗寺乡,1958年建为红光公社岗寺大队黄圩生产队,1959年改为古市公社岗寺管理区黄圩生产队,1961年改为岗寺公社黄圩大队,1962年黄圩大队分出下黄圩,仍为黄圩大队。1984年改设行政村属岗寺乡。1992年岗寺乡并入古市镇,改属古市镇。特产油菜,烟叶、茶叶、水果、蚕茧。 |
下社村 |
下社村属松阳县古市镇。位于古市镇西面,距离古松一级公路约500米,辖下社、王家、大垄口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下社村。2012年统计,有175户462人,耕地507亩。1946年属仑溪乡,1952年属寺口乡,1956年属岗寺乡,1958年属红光公社岗寺大队胜利生产队,1959年改属古市公社岗寺管理区胜利生产队,1961年从胜利生产队分出,建为岗寺公社下社大队。1984年改设行政村属岗寺乡。1992年岗寺乡并入古市镇,改属古市镇。产油菜、烟叶、茶叶,蚕茧。 |
寺口村 |
寺口村属松阳县古市镇。位于古市镇东面,距离过境公路300米,辖寺口、应店、外窑岗3个自然村。行政村驻寺口自然村。2012年统计,有267户702人。耕地841亩。1946年属仑溪乡,1952年属寺口乡,1956年属岗寺乡,1958年属红光公社岗寺大队联盟生产队,1959年改属古市公社岗寺管理区联盟生产队,1961年从联盟生产队分出,建为岗寺公社寺口大队。1984年改设行政村属岗寺乡。1992年岗寺乡并入古市镇,改属古市镇。特产油菜籽、茶叶、烟叶,白梨、蚕茧。 |
十五里村 |
十五里村属松阳县古市镇。位于松古平原腹地,距古市镇政府驻地4.5公里,距县城7.5公里,辖十五里、谢家、纪家、坑岸岗山、永村山、谷垄塔六个自然村。行政村以驻地十五里自然村命名。2012年统计,有350户950人,耕地976亩。1946年属仑溪乡,1952年属王村乡,1956年属岗寺乡,1958年属红光公社岗寺大队联盟生产队,1959年改属属古市公社岗寺管理区联盟生产队,1961年从联盟生产队分出,建为岗寺公社十五里大队。1984年改设行政村属岗寺乡。1992年岗寺乡并入古市镇,改属古市镇。特产油菜、茶叶、烟叶、蚕茧。 |
上河村 |
上河村距松阳县城11公里,距古市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全村现有280户695人,村民小组11个,党员35名,村两委班子8人,其中支委会4人,村委会4人,为节点村。党支部书记王龙根,村委会主任何卫剑(新当选)。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7.02万元,每年固定收入3.04万元,主要来自山林租赁、土地出租。人均收入9372元。村主要产业为茶叶300亩,甲鱼养殖50亩。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