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市镇地处瓯江上游,松古平原腹地,南距县城11公里,北邻遂昌县城15公里,建镇始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曾为松阳县县址所在地,是丽水市最古老的集镇,位居浙南四大古镇之首,素有“历史重镇”、“处州粮仓”之美称,是松阳县古市区域五乡一镇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是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镇域面积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万亩,全镇辖30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总人口2.2万人。200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06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76元。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始建县治。民国初为上、中、下3里及筏铺联合村。后合编为一镇。1930年复名古市镇。1949年仍称古市镇,为区属镇。1956年改为县属镇。1958年分设古市镇和红光公社古市大队。古市镇复为区属镇。1959年改为古市镇和古市公社古市管理区。1961年改为古市镇和古市公社。1970年古市公社并入古市镇。1980年复为县属镇。1992年撤区并乡,岗寺乡并入,仍称古市镇。.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47平方公里 | 331124101 | 323000 | 0578 | 查看 古市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八村村 | ·松阳旅游·松阳特产·松阳十大特产·松阳十景·松阳名人·丽水 | 0 |
---- |
查看 八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湖溪村 | ·松阳旅游·松阳特产·松阳十大特产·松阳十景·松阳名人·丽水 | 0 |
---- |
查看 湖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山下阳村 | ·松阳旅游·松阳特产·松阳十大特产·松阳十景·松阳名人·丽水 | 0 |
---- |
查看 山下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庄门村 | ·松阳旅游·松阳特产·松阳十大特产·松阳十景·松阳名人·丽水 | 0 |
---- |
查看 庄门村谷歌卫星地图 |
塘头村 | ·松阳旅游·松阳特产·松阳十大特产·松阳十景·松阳名人·丽水 | 0 |
---- |
查看 塘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下黄圩村 | ·松阳旅游·松阳特产·松阳十大特产·松阳十景·松阳名人·丽水 | 0 |
---- |
查看 下黄圩村谷歌卫星地图 |
筏铺村 | ·松阳旅游·松阳特产·松阳十大特产·松阳十景·松阳名人·丽水 | 0 |
---- |
查看 筏铺村谷歌卫星地图 |
六村村 | ·松阳旅游·松阳特产·松阳十大特产·松阳十景·松阳名人·丽水 | 0 |
---- |
查看 六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黄埠头村 | ·松阳旅游·松阳特产·松阳十大特产·松阳十景·松阳名人·丽水 | 0 |
---- |
查看 黄埠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东角垄村 | ·松阳旅游·松阳特产·松阳十大特产·松阳十景·松阳名人·丽水 | 0 |
---- |
查看 东角垄村谷歌卫星地图 |
谢树寮村 | ·松阳旅游·松阳特产·松阳十大特产·松阳十景·松阳名人·丽水 | 0 |
---- |
查看 谢树寮村谷歌卫星地图 |
黄圩村 | ·松阳旅游·松阳特产·松阳十大特产·松阳十景·松阳名人·丽水 | 0 |
---- |
查看 黄圩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下社村 | ·松阳旅游·松阳特产·松阳十大特产·松阳十景·松阳名人·丽水 | 0 |
---- |
查看 下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寺口村 | ·松阳旅游·松阳特产·松阳十大特产·松阳十景·松阳名人·丽水 | 0 |
---- |
查看 寺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十五里村 | ·松阳旅游·松阳特产·松阳十大特产·松阳十景·松阳名人·丽水 | 0 |
---- |
查看 十五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上河村 | ·松阳旅游·松阳特产·松阳十大特产·松阳十景·松阳名人·丽水 | 0 |
---- |
查看 上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西屏街道 |
西屏街道是松阳县城所在地,是松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松古盆地东南部,东距丽水68公里,东北距金华市121公里。交通便捷,50省道纵贯境域,建设中的龙丽高速公路将把松阳融入了浙江省4小时经济圈。全镇总面积104平方公里,下辖西屏、阳溪、水南3个办事处,有6个社区居委会,行政村52个,总人口57111人。2005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84 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57亿元,工业总产值 10.27亿元,全年实现税收24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496元。西屏山奇水秀不仅自然条件优越,而且是一个有着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镇。瓯江支流松荫溪穿城而过,城西、城南有“望松观日”、“石笋仙踪”、“百仞云峰”、“双童积雪”、“石空飞瀑”等景点;城西2公里处有始建于北宋、现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的“延庆寺塔”;西屏是宋代四大女词人之一张玉娘的出生地,现存历史遗迹——鹦鹉冢。西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改革开放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更是迅速发展,先后被评为浙江省东海明珠文化镇、山花乡镇、工业强镇、市级教育强镇、市级文明镇等。. |
水南街道 |
331124002001 121 独山社区 331124002002 121 云峰社区 331124002200 220 竹溪村委会 331124002201 220 新溪村委会 331124002202 220 市口村委会 331124002203 220 潘村村委会 331124002204 220 岩西村委会 331124002205 220 桥头村委会 331124002206 220 清路村委会 331124002207 220 郑弄口村委会 331124002208 122 南山村委会 331124002209 220 横山村委会 331124002210 220 踏埠头村委会 331124002211 220 程徐村 331124002212 121 水南村委会 331124002213 122 青龙村委会 331124002214 220 岩下村委会 331124002215 122 塘寮村委会 331124002216 220 东岗寮村委会 331124002217 220 安乐山村委会 331124002218 122 瓦窑头村委会 331124002219 220 寺岭下村委会 |
望松街道 |
望松街道位于松阳县中北部,距县城3.2千米,东邻西屏街道,南连叶村乡、斋坦乡,西毗古市镇,北连武义和遂昌县。街道办事处驻地乌丼村,1946年为望松乡。1950年析置四都、王村两乡。1956年两乡复并望松乡。1958年改为红旗公社望松大队。1964年析置塘后公社。1984年复称望松乡。2012年4月19日按照《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松阳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文件,撤销望松乡建制改由县政府直辖,调整后设立望松街道。 望松街道坚持把“转型升级”作为工业克难发展的重要目标,引导企业项目和生产线向生态环保、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明显等方向转型。 望松街道以“建设休闲养生望松”为发展方向,培育和发展生态旅游业、养生养老业和旅游服务业。辖内有始于清同治年间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家大院,被誉为“木雕艺术博物馆”。每日观光旅客络绎不绝。 |
古市镇 |
古市镇地处瓯江上游,松古平原腹地,南距县城11公里,北邻遂昌县城15公里,建镇始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曾为松阳县县址所在地,是丽水市最古老的集镇,位居浙南四大古镇之首,素有“历史重镇”、“处州粮仓”之美称,是松阳县古市区域五乡一镇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是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镇域面积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万亩,全镇辖30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总人口2.2万人。200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06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76元。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始建县治。民国初为上、中、下3里及筏铺联合村。后合编为一镇。1930年复名古市镇。1949年仍称古市镇,为区属镇。1956年改为县属镇。1958年分设古市镇和红光公社古市大队。古市镇复为区属镇。1959年改为古市镇和古市公社古市管理区。1961年改为古市镇和古市公社。1970年古市公社并入古市镇。1980年复为县属镇。1992年撤区并乡,岗寺乡并入,仍称古市镇。. |
玉岩镇 |
(一)地理位置与面积玉岩镇位于县西南边境,与遂昌县相连,距县城61千米,北接谢村乡,东连新处乡、叶村乡、竹源乡和大东坝镇,南面与安民乡、枫坪乡交界,西与遂昌县土安口乡相邻,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浙西南古镇,又是革命老根据地镇,留有红军标语等多处革命遗址。镇政府所在地为玉岩村,全镇总面积134平方千米,所辖玉岩、根坑、道惠口三个办事处,32个行政村,有耕地面积598.6公顷,多为山间梯田,有山林面积10927.53公顷,其中毛竹山1747.87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多。(二)气候、水文玉岩镇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交替明显,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暖春早,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全年平均气温16.6℃,最高气温在7月,平均27.2℃,最低气温为1月,平均5.3℃,年降水量可达1500—2000毫米,最高年降水量达2647.3毫米(1975年),最少年1221.6毫米(1979年)。年太阳辐射量每平方厘米85—100千卡。(三)自然资源玉岩镇地势中间高、两头低,最高处高济尖海拔1423米。以高济尖至洋坑坳东西向为分界线,境内两大水系贯穿全镇。大坑源发源于洋坑坳,由北往南,经洋坑,汇集周安、梨步坑水源至玉岩,在玉岩、溪口、沙丘、排居口又汇集交塘源、枫坪源,途径召楼、余叶、坳头,汇入小港注入松荫溪,是松荫溪主要支流之一;另一水系,由南向北,经白沙岗、烧火坑、程岭根,汇集程源头、程路的水源,经道惠口,注入谢村源水库,最后汇入松荫溪。玉岩镇境内山高地少,海拔在千米以上的山峰有40余座。镇政府驻地海拔400米,海拔在700米以上的村庄有14个,其中周安村海拔1030米,为全县村庄之最高。玉岩有着丰富的水利资源、矿产资源和竹木资源,交通较便利,县三环线的外环线公路穿镇而过。二、建置沿革(一)历史沿革:玉岩因附近有白色岩石(高岭土叶腊石)而得名。清末属玉岩镇,1930年撤镇编为玉岩乡,1940年坑岭乡并入玉岩乡,1958年建为卫星公社玉岩大队,1959年改为玉岩公社玉岩管理区,1985年5月撤玉岩乡建为玉岩镇,1992年3月,实行“撤区、扩镇、并乡”,交塘乡并入玉岩镇,镇政府驻地玉岩村。(二)行政村和人口分布:全镇所辖三个办事处,32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139个生产队。至2005年底,全镇总人口为12689人,户数为3735户,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95人。. |
象溪镇 |
象溪镇于1992年建镇,相传有巨石似大象雄踞于松荫溪畔而得名。这是一个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新兴城镇,地处浙南桃花源入口,浙江绿谷腹地,距离县城21公里,东临板桥乡、裕溪乡,南邻云和县,西连大东坝镇,北与西屏镇、三都乡接壤。地处北纬28?9?—28?36?,东经119?12?—119?20?之间。南北宽16.6公里,东西约14公里,全镇地域面积124km2,耕地面积6972亩,山林面积14.5万亩,总人口1.5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328人,主要为畲族,下辖3个办事处35个行政村。 建镇14年来,勤劳质朴的象溪镇人民在“-”的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工业强镇,农业兴镇”发展战略,负重拼搏,开拓进取,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形成了以矿产品开采加工、竹木制品、活性炭、建材水电开发等为主的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和以板栗、脐橙、名茶为主导的效益农业区域化格局,成为“浙江板栗之乡”和“浙江脐橙之乡”。2005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2.9亿,完成财政税收2875 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841 元,曾荣获2004年、2005年度全县乡镇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荣获省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和市先进基层党委。2006年,象溪镇党委、政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招商引资、重点工程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平安创建、安全生产、文明村镇建设、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信访综治、党风廉政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又取得了长足进展,以党政班子成员挂钩包村、村级组织分类指导和“分类住村 联心创好”为内容的乡镇运行新机制使象溪镇农村的各项工作走上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象溪人民正以崭新的风貌,饱满的热情,抢抓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辉煌。. |
大东坝镇 |
(一)位置与面积:大东坝镇人民政府驻地大东坝村,位于松阳县城西南22公里,东邻象溪镇,南与云和接壤,西接玉岩镇,北靠西屏镇。全镇行政区面积206平方千米,现有林地面积19047公顷,耕地520.2公顷。 (二)气候、水文:多年平均气温16.8摄氏度,月平均最高气候33.1摄氏度(7月),月平均最低气温1.4摄氏度(1月),极端最高气温40.1摄氏度(1961年7月23日),极端最低气温-9.9摄氏度(1983年12月31日);多年平均水汽压在16.7hpa,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多年平均蒸发是122.5mm(蒸发皿直径为20cm),多年平均风速1.1m/s,实测最大风速16.0m/s,相对风向NNW。本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以上。水系分布:小港源位于县城南部为松荫溪最大支流,发源于西南部枫坪乡老虎坳村南,溪水由西南流向东北,在大东坝镇的西山村港口自然村注入松荫溪。沿途支流主要26条,流程63公里,集水面积497平方公里,天然落差865米,中下游洪水期河宽50-150米。境内水系分布涉及同属于小港源的三大支流:石仓源、洋坑源及安民源。境内山塘水库3座。南岭环武夷山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主流从西南至东北,上中游河道狭窄,坡降较大,已建和在建电站十多座。河道开阔,河水深稳,曾行舟船。大东坝村以上集雨432平方公里。 (三)自然资源:本区属中低山区峡谷地段,山峦起伏,地势陡峻,河流曲折,境内平川宜粮,丘陵宜茶及水果,高山宜林,河谷深切,河床坡降较大,两岸基岩大多裸露。广泛分布侏罗系上统的火山碎屑岩。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交通便利,港玉公路(港口——玉岩)、下金公路(下宅街——金村)贯穿全镇。 (四)历史沿革:清顺治八年(1654)称移风乡。民国17年(1928)为松阳县第五区。民国23~25年(1934~1936)设石仓、百步、横樟、五部、安民五乡;1952年8月,撤石仓并入靖居区;1958年,设红星公社管理委员会,辖石仓、汶东、横樟生产大队;1959年4月,改为石仓公社;1962年1月,将石仓、汶东、横樟公社并为县直属石仓公社。. |
新兴镇 |
2013区划调整:根据《浙江省政府关于同意设立松阳县新兴镇的批复》文件,松阳县撤销新兴乡、新处乡、谢村乡建制,合并建立新兴镇,下辖44个行政村。 新兴镇地处松阳西北边境,距县城14.4公里,北邻遂昌县,西连谢村乡,南接古市镇,东与赤寿乡隔松荫溪相望,辖区总面积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987亩,山林面积44152亩,下辖20个行政村,9814人。乡政府内设5个办公室,现有在职干部31名,其中副科以上干部9人。新兴是名茶之乡,全乡现有茶园11497亩(人均茶叶面积1.2亩),2003年万亩名优茶生产基地被认定为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有一个占地3000㎡的标准化茶青市场,市场年交易额超5000万元,2002年该市场被评为丽水市龙头市场。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47家,2005年茶叶总产量达到1478吨,总产值达到4434万元。全乡90%的农民从事茶叶生产经营,农民收入80%以上来自茶叶产业。制茶工艺先进,产品主要有银猴龙剑、银猴白茶、松阳越玉兰、松阳香茶等。新兴是省级生态示范乡。境内以平原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年无霜期达240天,雨量充沛,土层深厚,森林覆盖率高达75%,工业污染少,自然环境优越。近年来以“双建设、双整治”、“康庄工程”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为载体,深入开展了生态示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创建工作成效明显,2005年通过省级生态乡验收,2005年内孟村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村。新兴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乡。全乡现有24个党支部、428名党员。近年来,通过“先锋工程”创建党员素质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2001年乡党委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04年端口等10个村通过了 “先锋工程” 县先进村党支部验收,乡党委获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锋工程省级五好乡镇党委荣誉称号,内孟村党支部被评为市级先进党支部。新兴是初级小康乡。2001年成为松阳县首批小康乡,2002年被定为丽水市小康示范乡。2005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26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367元,处于全县前列。新的发展阶段、新的起点,勤劳质朴的新兴人民正在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和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同心同德,励精图治,满怀豪情,开拓前进,努力开创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
叶村乡 |
叶村乡位于松阳县中部,距县城2千米,北接斋坛乡,东北与望松、西屏交界,西面与新处乡相邻,南面与竹源乡相连,乡人民政府驻地叶村村,1992年12月搬入现驻地河头村,全乡总面积4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536公顷、林地面积2660公顷。境内水系分布涉及同属于松阴溪的两大支流:竹溪源、东坞源,河头纳南岸东坞源之水,寺岭下纳南岸竹溪源之水。松阴溪贯该乡东部,上与斋坛大路村相连,经官田、叶村、河头、寺岭下等4村,约2千米。境内山塘、水库5处,其中最大的为东坞水库,水库集雨面积52平方千米,正常库容1339万立方米,供应县城西屏镇和郊区生活、工业用水及叶村乡、斋坛乡、樟溪乡、竹源乡、西屏镇4乡1镇农田灌溉用水。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西部为高山,千米以上高山有6座。山地占总面积67.6%,耕地占面积11.7%。李等经济作物规模大。该乡交通便利,瓦东公路、江南公路贯穿全乡。全乡辖行政村17个,自然村35个,生产队115个。至2004年底,全乡总人口8160人,户数2663户,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77人。. |
斋坛乡 |
(一)地理位置:斋坛乡位于松古平原中部、松阴溪南岸,距县政府驻地西屏镇5.6公里,东倚望松乡、南邻叶村乡、西靠新处乡,北接樟溪乡。全乡总面积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175亩,林地21675亩。(二)自然环境:斋坛乡位于松古平原中部,地势平坦,地势西部高,东部低,由西向东倾斜。交通便利,横穿乡境的王斋公路直通省道龙丽公路,江南公路纵贯斋坛乡,连接叶村、樟溪两乡,正在建设中的龙丽高速公路斜贯乡境。水利灌溉通畅,东关源横贯乡境北,松阴溪流经斋坛乡东部,较大的水利工程有东坞水库北干渠道、京梁堰、梁下堰,担负着全乡8000余亩农田的灌溉任务。近年来,投资2000万元对全乡5000亩中低产田进行了改造。1998年建成了丽水市首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京梁508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三)历史沿革:1961年沿称斋石玄 公所,由叶村管理区划出。1965所改称斋坦人民公所。1968年建立斋坦公社革委会。1981年改为斋坛管委会。1984年改称斋坦乡政府。1985年更名为现在的斋坛乡。(四)行政村和人口分布:全乡辖14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143个村民小组,2828户,总人口854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人。全乡现有劳动力 5581个,其中转移 636 个,主要在杭州、温州等地从事经商、服务等行业。. |
三都乡 |
松阳县辖乡。1949年称三都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0公里。面积61平方公里,人口0.8万。松(阳)里(庄)公路过境,并与泉(址)碗(寮)公路连接。辖里庄、周山头、黄岭根、呈回、淡竹、紫草、水竹、岭上、上源、上田、尹源、下田、上庄、酉田、后湾、毛源、杨家堂、松庄18个村委会。农业以种植水稻、番薯、高山蔬菜为主。工业以木材加工为主。林业以营造松、杉、毛竹、油茶为主。盛产高山蔬菜。所产生姜、大蒜闻名县内外。. |
竹源乡 |
位置与面积:竹源乡位于县境中部,东邻县城西屏镇、南临大东坝、西接玉岩镇、北与叶村乡毗邻,乡人民政府原驻地小竹溪村,1996年搬入现驻地小竹溪村创古基,全乡面积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529亩、林地75229亩。 气候、水文: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8℃,平均最高气温17.8℃,平均最低气温10.5℃,极端最高气温33.1℃,极端最低气温-6.7℃,全年各月平均气温一月最低为4.3℃;七月最高为23.7℃,比县城西屏镇气温约低5℃。年平均降水量1532mm,年平均相对湿度82%。发源自周岭根村的黄庄源、发源于后畲的泮殿源和发源于小竹溪的小竹溪源汇合成竹溪源至叶村寺岭下出口注入松荫溪。境内水库1处,集雨面积38 平方公里,正常库容60万立方米,竹溪源是县城自来水厂的重要饮用水取水源。 自然资源:地势西部高,东部低,由西向东倾斜,西南多山延绵。山地占总面积87%,耕地占总面积4 %。全乡境内已发现铅、锌、银、铜、高岭土等矿产资源。 特色产业:竹源人采松脂历史久远,近年来全乡有近3600多人外出采脂或办松脂加工厂,在全国十四个省(市)建有大小松脂加工厂100多家,他们每年从外地带回大量的资金,是竹源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部分,松脂行业成为竹源的一大支柱产业。竹源另一支柱产业是竹笋两用林。目前全乡已建立竹笋两用林基地2648亩,其中,毛竹高效益经营试验示范林934亩。 行政村和人口分布:全乡辖11个行政村、62个村民小组。至2004年底,全乡总人口6511人,户数1917户,有1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汉族人口总数0.3%,非农业人口34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平均130人。. |
四都乡 |
四都乡地处县城东北,乡人民政府驻地下包村,距县城10公里,东北与武义县接壤,西南面与本县西屏镇、望松乡、三都乡相邻。全乡总面积约47平方公里,村庄平均海拔700余米。耕地面积1988亩,林地面积51997亩,森林覆盖率达78.9%,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区乡镇。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164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401万元,工业总产值24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049元,系2003年省定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乡镇之一。四都乡是传统的山区农业乡镇,主导产业为高山蔬菜,2005年高山蔬菜种植总面积5220亩。近年来,该乡以“绿色兴乡,生态立乡”发展战略为指导,逐步形成了以毛猪、土鸡、山羊等为主的生态养殖业,高山有机茶,花卉,药材等区域特色产业。 四都乡辖11个行政村,1083户,3499人口。其中5个村通公路,4个村通机耕路,2个村不通路,多数村庄位于层峦叠嶂的深山里,自然条件恶劣,村级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不便。为改善山区农民的生存现状,该乡党委、政府按照“高山移民异地脱贫,集聚人口建设城镇”的总体思路,遵循“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于2002年开始实施下山脱贫工程,2003年在县城西屏镇西坌村西岗背建成四都乡下山移民新村,新村总用地面积30528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共安置章田、柘坑两村34户,162人口,二期工程安置103户,425余人口,覆盖全乡11个行政村。2004年7月,建立了0四都乡下山移民小区联合支部委员会,为小区建设营造了坚实的基层组织堡垒。. |
赤寿乡 |
赤寿乡位于松阳县北部,与遂昌县毗邻,省道龙丽公路从境内穿越而过,交通便利。乡人民政府驻章家村,距县城西北14.9公里,面积53平方公里。辖界首、狮子口、赤四、赤三、章家、择子山、朝阳、红连、半古月、墙里、龙下、楼塘、大川、叶川头、梧桐口、卯山后、黄坑口、黄山头、田岗等19个行政村,人口10432人,其中畲族人口200余人,耕地面积10411亩,山林面积43128亩,山林以中低山丘陵为主。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10425万元,人均收入3630元。茶叶、水果为该乡的农业主导产业,特别是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本地地理、资源、区位优势,发展名优茶8783亩,取得较明显的经济效益,所产“松阳银猴”茶曾多次在国内国际获奖,1998年该乡被评为“浙江名茶之乡”,现在全乡名优茶种植呈现了迅猛的发展态势。工业以建材业为主,其中松阳红砖厂、子山新型墙体材料厂、丽安新型墙体材料厂是全县三家最大的制砖企业,酿酒企业——万泉五加皮酒厂所产的五加皮酒目前已出口韩国等国家。有界首古文化村、万寿山等名胜。万寿山是有名的风景区,相传明太祖、清高宗曾至此,汤显祖有诗云:“来去山前朝暮霞,金光片片石莲花,如今万岁山朝北,不似南巡望翠华”。该山怪石嶙峋,峭岩壁立,林木葱茏,风光旖旎。旧时,山中有“石莲屏、飞佛洞、石杖峰、响石廊、落霞亭、五松岭、放生池、双鱼池、双鱼滩、滴玉岩、德馨阁”等十景。除古建筑久废,其余景观依然风韵犹存。主峰形似狮子张口吼叫,开口处内可容百余人,俗称“狮子口”,附近村庄因此而得名。光绪年间,乡人结寮避乱于此,又称小桃源,取桃园避秦之意。山内还存有奇特的崖墓景观。. |
樟溪乡 |
樟溪乡位于松古平原腹地,松阳西北部,距县城11公里,离省道龙丽公路3公里,辖区面积31平方公里,耕地8073亩,林地20500亩,辖22个行政村49个自然村,总人口10088人,2005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5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257元。境内山青水秀,风光绮丽,物产丰富,人民安乐,属省级生态示范乡,市级小康乡。樟溪数千年的农耕文化积淀丰厚,农村生产生活习俗地方特色浓郁,民风淳朴。农作物晒红烟自古闻名遐迩,早在1921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樟溪乡大徐村选送的烟叶一举夺得金奖,为松阳赢得荣誉。土法制红糖别具特色。境内有1800余年历史的文物保护单位——法昌寺。兰家村的清利公祠、馒头山的香火堂、西源的郑宗祠等文物都弥足珍贵。近年来,樟溪乡党委、政府确立了“诚信立乡、绿色兴乡、开放富乡、产业强乡”战略,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全力扶持工业经济发展,积极孵化新兴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茶叶产业化后来居上,1998年被评为“浙江省名茶之乡”,全乡现有名优茶6000余亩,茶叶加工企业80余户,“碧云天”茶业合作社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加工“百强企业”,“碧云天”茶叶通过了中国茶科所的“有机茶”认证,“万寿龙剑”、“绿福”两大品牌也颇具市场知名度。2005年山东济南茶叶博览会上“碧云天”和“万寿龙剑”又分获金奖和优质奖。全乡平原村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的现代田园格局。山区森林资源丰富,笋竹两用林、生态养殖发展迅速。黄田山观日、杨岭脚垂钓、法昌寺朝佛、西源牧羊、茶园采茶、水库赏鹅为内容的观光旅游等第三产业初显端倪。. |
枫坪乡 |
(一)位置与面积 枫坪乡地处松阳县城西南部,箬寮岘北部山麓河谷平地,东北邻玉岩镇、南邻龙泉城北乡、西连遂昌安口乡,辖17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地枫坪村,距县城63公里。全乡总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7公顷,林地面积7160公顷,其中毛竹山面积1540公顷。 (二)地形地貌 在地质构造上,枫坪乡处于全国东南部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南端,“华夏古陆”的东北端。境内山地层叠,奇峰屹立,地层参差,构造复杂,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境内出露的地层单元主要有:前震旦系陈蔡群,如高亭等地;侏罗系下侏罗统枫坪组,东北自玉岩向西南延伸到遂昌、龙泉,出露约30平方公里。主要为河湖相碎屑岩,以灰白、灰黄、灰绿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岩为主,夹少量薄层透镜状泥岩和岩质页岩。 (三)气象与水文 境内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四季中春秋季短,夏冬季长,季节特征明显。全年平均气温16-17℃,最高气温7月,最低气温为1月。降水量1500—1700毫米,降水日数61天,年太阳辐射量每平方厘米85—105千卡,年日照时数1840小时,年无霜期236天。境内有属于小港溪的支流:枫坪溪。枫坪溪源于西南部枫坪乡龙虎坳村南,由西南向东北横贯该乡中部,沿途纳粗垄坑、南坑、岩坑、洋庄源、西坑、根下源、丁坑源、下坑诸水,经枫坪乡政府驻地向东北,纳山坑、大山源之水,至排居口村,与来自玉岩、交塘大源坑水相汇合,约15公里。境内山塘、水库2处。 (四)历史沿革 枫坪乡以驻地枫坪村得名。清末,属布和下乡。1934年属玉岩区,分根安乡、枫树斗乡、高吉乡,1944年合为高亭乡和枫坪乡,1946年,合为枫亭乡。1950年,扩编为根下、高吉、枫坪三乡。1956年,撤区并乡,根下、高吉两乡并入枫坪乡,驻地枫坪村。1958年,乡级建制改为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枫坪乡属卫星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枫坪生产大队。1983年,实行行政社分设,原人民公社复改为枫坪乡,1992年进行“撤、扩、并”后,保留枫坪乡至今。. |
板桥畲族乡 |
(一)位置与面积:板桥畲族乡位于松阳县东部(北纬28。27’,东经119。39’),距县城37千米,距丽水市区42千米,东邻丽水市莲都区丽新畲族乡、高溪乡,南连裕溪乡、西邻象溪镇,北接三都乡。全乡总面积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1公顷,林地2044公顷。(二)气候、水文:全乡诸水汇合于桐榔村,95%的地表水流入莲都区境内的宣平溪。历年主导风向,夏天为东南风,秋冬为西北风。夏秋季节短,而春冬季节长。年平均气温约17摄氏度,年平均无霜期250天,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三)自然资源:地势自西向东北倾斜,700米以上山峰有6座;四面山峦叠起,环抱全乡,中部为丘陵地带。东南隅桐榔村三条溪坑上下交汇处有狭-地,整体属半山区。乡范围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经省、市地质部门多次探测主要有铜、钼、铅锌及辉绿岩矿等,乡境内还有大面积的稀土矿区。主要岩石为变质岩,是古生代前泥盘系岩石,是县内出露最古老的地层,主要岩石有片麻岩及混合岩石,植被条件较好,土壤层较厚,属黄红壤的红松泥,土质深厚,立地条件较好,气候适宜,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有利于茶叶、油茶的发展,是全省茶叶的一类适生区,特别适宜发展有机茶。. |
裕溪乡 |
一、概况裕溪乡位于松阳县东南边境,东邻丽水市,南连云和县。乡人民政府驻地金村圩,距县城28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6个少数民族村,105个村民小组,1902户,6215人,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2273元。二、建制沿革民国时期属裕后乡,1950年设裕溪乡。1956年与霭溪乡并为联溪乡。公社化后,先后为先锋公社联溪大队、靖居公社联溪管理区、联溪公社,1984年更名为裕溪乡,一直至今。三、特色农业 全乡经济以农业为主,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下,特色农业板栗、山茶油生产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分别注册了戈新牌板栗和仰天湖牌山茶油两个商标。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得到培育和发展,吊瓜以其易管理、效益高而深受广大农户的喜爱,2005发展吊瓜1500余亩,同时成立了全县首个吊瓜专业合作社—松阳县绿秀吊瓜专业合作社,是全县最大的吊瓜生产基地。. |
安民乡 |
安民因箬寮原始林之所在,还有那本描述浙西南革命史的《箬寮风雷》,因而又名箬寮之乡。这里有上千亩成片野生猴头杜鹃林和奇异的野生动植物与有江南第一涧之称的大基背瀑布群等神奇的天然景观会让你无法抗拒0;红色古寨的人文景观、革命史迹会令你慕名而至。箬寮之乡――安民地处浙西南山区,位于松阳县城西南,乡政府所在地大潘坑村,距县城54公里。与龙泉市、云和县毗邻,和枫坪乡、玉岩镇、大东坝镇接壤。乡域面积96平方公里,有苏马坪、乌弄、台坑、曹竹、大泮坑、李坑、大横坑、安岱后8个行政村和30个自然村,全乡总人口3735人。有林地面积111522亩,耕地2050亩。境内多为高山区,四周群峰连绵,立体气候明显。平均海拔700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春秋季短,夏冬季长,年平均气温为17—12摄氏度,夏季气温特别低,不超过28摄氏度,气候凉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3%,空气含氧量高,是夏日避暑胜地、冬季观雪佳点。乡党委、政府提出了“扬生态资源之优势,建旅游绿色之乡”的发展战略目标,围绕着“生态立乡、绿色兴乡、旅游强乡”“三乡”并举的发展理念,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旅游业。2003年迈入小康乡行列。200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44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638元。2005年,安民乡积极实施红色旅游项目,大力发展“农家乐”大众化旅游。乡境内的箬寮岘景区已于2001年9月开发建成对外营运。还有安岱后浙西南革0据地已开发成红色古寨,于2003年11月对外开放。2003年12月底安民电站一级、二级的建成并网发电,计划随之进行招商引资开发库区旅游和烂浆湖高山湖泊,实现“四位一体”的旅游规划。预示着安民乡将以绿色产业为该乡的经济支柱,成为真正的旅游绿色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