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黑龙江 >>黑河 >> 嫩江县

嫩江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嫩江县谷歌卫星地图)


嫩江县简介

    北安市面积6313平方千米。总人口47万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驻地邮编:164000。代码:231181。区号:0456。拼音:Bei"an Shi。
  行政区划
  
  北安市辖6个街道、5个镇、3个乡、1个民族乡:兆麟街道、和平街道、北岗街道、庆华街道、铁西街道、铁南街道、通北镇、赵光镇、海星镇、石泉镇、二井镇、城郊乡、东胜乡、杨家乡、主星朝鲜族乡。境内有:通北林业局、北安分局、长水河农场、赵光农场、红星农场、建设农场。
  历史沿革
  
  北安市驻地,因地处海伦北部,取北部安定之意,命名为北安村,后改北安镇。清末,1910年5月(清宣统二年四月),黑龙江全省垦务总局决定,于龙门镇(又称“老龙门”,今德都县境内)设龙门招垦局,始放毛荒。隶属海伦府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5月29日,临时省议会议决,将龙门招垦局改为龙门设治局,兼办招垦事宜。由黑龙江省直辖。1914年6月划归绥兰道管辖。1917年1月1日,依据省长公署令,将龙门设治局改升龙门县,为二等县。同年5月16日正式批准,并因与广东省龙门县重名,以其地原系龙门镇,改为龙镇县;县知事于7月14日启用龙镇县印,正式更名为龙镇县。后将县署迁至新龙门(今龙镇),由县名而取镇名,称“龙镇”。1929年2月,撤销绥兰道,改由省直辖。东北沦陷后,隶属黑龙江省。1932年12月,伪龙镇县公署迁至北安镇。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管辖。1939年1月1日,将龙镇县改为北安县。同年12月,改归新设之北安省管辖。北安街为北安省省会。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黑龙江省管辖,省政府驻北安县。1947年2月,成立黑嫩联合省,隶属第一专区;同年9月,黑嫩联合省分开,归黑龙江省管辖。1956年3月6日,撤销通北县,并入北安县,同时将北安县划归新设之绥化专区管辖。1958年8月,改隶嫩江专区。同年9月,撤销德都县,并入北安县。1960年1月7日,撤销北安县,设置北安市(县级),由黑河专区管辖。1963年6月29日,撤销北安市,恢复北安县和德都县。北安县仍隶于黑河专区。1982年12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北安县,设置北安市(县级),并同时恢复通北县。批文到省又有变化,经请示国务院于1983年4月28日批准,又将通北县撤销并入北安市。1983年5月,将北安县正式改为北安市。隶属黑河地区管辖。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通北县 位于黑龙江省北安市境南部。中华民国初年设治,隶属黑龙江省绥兰道。  通北县,地居通肯河北岸,为“海伦所属北字段”,“清时皇家围场地”。清末,1908年8月(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清廷准奏,拟设通北县,知县驻通肯河北,定名“通北”。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9月,设置海伦府通北稽垦局,“专理垦务”。翌年,省署派员查勘界址后,奉令将龙门续放安古镇、天乙公司、八旗生计地三段荒地划归通北稽垦局。1915年5月14日,奉令将原通北稽垦局改设通北设治局,选定周家地房为城基修筑衙署。隶属绥兰道辖。设治局辖区,东至萝北县界160里,西至克山设治局界10里,南至海伦县界75里,北至龙门设治局界45里,总面积约4200平方公里,人口1.8万余人。1916年12月29日,黑龙江省长公署训令,规定龙门、通北等设治局于1917年1月1日“实行改升县缺”,为三等县,隶属绥兰道。委任原通北设治局设治员熊良弼为代理通北县知事。代理知事于1月22日启用“通北县印”。县知事驻今赵光镇前进村。至1930年,通北县城“名为县城,实无城池”,县政府“房屋坍斜,院墙未筑”。东北沦陷后,始由黑龙江省管辖,1934年12月改隶龙江省,1939年6月划归新设之北安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46年4月,将拜泉县石泉区划归通北县,县政府迁驻通兴镇(后改通北镇)。1956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通北县,并入北安县。  1982年12月18日,国务院根据黑龙江省政府的请示批准,设置北安市的同时,恢复通北县。批文到省未实行。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又根据黑龙江省政府的请求,同意撤销通北县,并入北安市。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原名龙门、龙镇。地处祖国的北疆,北安之名,含有祈祷或寄希望于“北方平安”的意思。
  此地早在周以前为肃慎地;战国时期为貉地;汉代属秽地;后汉、三国时期为挹娄的属境;晋属寇漫汗;后魏、北齐属豆莫娄;隋属靺鞨黑水部;唐属黑水靺鞨;辽为生女真地;金属蒲与路境,明属奴儿干都司统辖的阿真国真卫;清属兴东道,为讷河厅辖境。民国三年(1914年)在龙门设置龙门设治局,后来龙门设治局开置为龙门县,并将县治移至其南的龙镇,民国五年(1916年)因与山西省龙门县重名,遂更名为龙镇县,属黑龙江省绥兰道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后,废除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为三等县。伪满洲国成立之初,仍承袭旧制。大同二年(1933年)六月县公所由龙镇迁至北安镇,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分为十四省,本县划属新设的龙江省管辖,康德五年(1938年)龙镇县更名为北安县,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省制改革,新增设北安,东安两省,北安县由龙江省划归北安省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北安县隶属黑龙江省。一九五六年将通北县并入,一九六〇年北安县升置为北安市,1964年北安市又降置为县,一九八三年经国务院批准再次复设北安市。
  1903年形成北安村,1914年,北安村称北安镇。1932年,设北安县。1939年,伪北安省成立,管辖以北安为中心的现黑龙江省北部广大地区。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北安光复。11月24日,北安成为当时的黑龙江省省会。(本段摘自“北安市政府网”)
  1982年12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北安县,设立北安市和通北县,以原北安县部分行政区域为北安市行政区域,以原合并于北安县的通北县行政区域为通北县行政区域。通北县人民政府驻通北镇。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通北县,将该县行政区域并入北安市。
  
  1992年,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松嫩平原边缘。东与绥棱县、逊克县接壤,南以通肯河与海伦市分界,西与拜泉县、克东县毗邻,北与德都县相连。全市总面积7194平方公里。全市共辖6个街道办事处、4个镇、8个乡。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4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2万人,占总人口的46.8%;满、朝鲜、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近万人,约占2.2%。市政府驻地市区交通路南段路西。 (根据《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1999年,北安市辖:(6个街道)、通北镇、赵光镇、石泉镇、海星镇、二井镇、石华乡、杨家乡、东胜乡、胜利乡、城郊乡、自民乡、主星鲜朝族乡。
  2000年,北安市辖6个街道、5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44247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兆麟街道 30308 和平街道 36762 庆华街道 29978 北岗街道 22576 铁南街道 15867 铁西街道 10344 通北镇 35450 二井子镇 11094 赵光镇 26248 石泉镇 17698 海星镇 15379 城郊乡 11660 胜利乡 9772 东胜乡 15618 自民乡 12988 杨家乡 20483 石华乡 17558 主星朝鲜族乡 4302 通北林业局虚拟镇 28133 长水河农场虚拟乡 13922 赵光农场虚拟乡 28539 建设农场虚拟乡 12932 红星农场虚拟乡 13523 北安农业研究所虚拟乡 1340  
  2001年,北安市辖:(6个街道)、二井镇、石泉镇、赵光镇、海星镇、通北镇、主星朝鲜族乡、杨家乡、东胜乡、城郊乡。
  2002年,北安市辖:(6个街道)、二井镇、石泉镇、赵光镇、海星镇、通北镇、主星朝鲜族乡、杨家乡、东胜乡、城郊乡。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47万人 6313平方公里 231121 164300 0456 查看 嫩江县谷歌卫星地图

嫩江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嫩江镇 约7.6万人 14平方公里 巨祥村 查看 嫩江镇谷歌卫星地图
伊拉哈镇 约3.4万人 1393平方公里

----

查看 伊拉哈镇谷歌卫星地图
双山镇 约5000人 85平方公里

----

查看 双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多宝山镇 约4000人 1577平方公里

----

查看 多宝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海江镇 约2.6万人 334平方公里

----

查看 海江镇谷歌卫星地图
前进镇 约2.2万人 243平方公里

----

查看 前进镇谷歌卫星地图
长福镇 约1.9万人 365平方公里

----

查看 长福镇谷歌卫星地图
科洛镇 约1.2万人 2032平方公里

----

查看 科洛镇谷歌卫星地图
临江乡 约1.8万人 458平方公里 铁古砬村 查看 临江乡谷歌卫星地图
联兴乡 约1.2万人 781平方公里

----

查看 联兴乡谷歌卫星地图
白云乡 约9000人 458平方公里

----

查看 白云乡谷歌卫星地图
塔溪乡 约7000人 1760平方公里

----

查看 塔溪乡谷歌卫星地图
霍龙门乡 约5000人 1155平方公里

----

查看 霍龙门乡谷歌卫星地图
长江乡 约1.1万人 592平方公里

----

查看 长江乡谷歌卫星地图
鹤山农场 约1.2万人 563平方公里

----

查看 鹤山农场谷歌卫星地图
大西江农场 0 379平方公里

----

查看 大西江农场谷歌卫星地图
尖山农场 约1.4万人 ·嫩江县旅游·嫩江县特产·嫩江县十大特产·嫩江县十景·嫩江县

----

查看 尖山农场谷歌卫星地图
荣军农场 约1.02万人 ·嫩江县旅游·嫩江县特产·嫩江县十大特产·嫩江县十景·嫩江县

----

查看 荣军农场谷歌卫星地图
红五月农场 约1.02万人 ·嫩江县旅游·嫩江县特产·嫩江县十大特产·嫩江县十景·嫩江县

----

查看 红五月农场谷歌卫星地图
七星泡农场 约1.5万人 726平方公里

----

查看 七星泡农场谷歌卫星地图
嫩江农场 约1.5万人 509平方公里

----

查看 嫩江农场谷歌卫星地图
山河农场 约1.44万人 754平方公里

----

查看 山河农场谷歌卫星地图
嫩北农场 0 0

----

查看 嫩北农场谷歌卫星地图
建边农场 0 0

----

查看 建边农场谷歌卫星地图

嫩江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爱辉区

   爱辉区面积1443平方千米(注:简册上爱辉区面积数据和区划示意图上不相符。根据2002年出版的黑龙江省地图册中的数额黑河市区面积为13994平方千米)。总人口20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164300。代码:231102。区号:0456。拼音:Aihui Qu。   行政区划      爱辉区辖4个街道、3个镇、8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花园街道、兴安街道、海兰街道、西兴街道、西岗子镇、爱辉镇、罕达汽镇、幸福乡、四嘉子满族乡、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上马厂乡、张地营子乡、西峰山乡、新生鄂伦春族乡、二站乡。境内有:宋集屯煤矿、西岗子煤矿、东方红煤矿、种畜场、第二良种场、罕达汽金矿、五道沟金矿、大平林场、七二七林场、望峰林场、卡伦山林场、胜山林场、二站林场、三站林场、大岭林场、桦皮窑林场、滨南林场、江防林场、木耳汽金矿、湖通河金矿、黑河农场、西岗子试验林场、锦河农场。   历史沿革      1993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3]12号):撤销黑河地区,设立黑河市(地级);撤销黑河市,设立黑河市爱辉区,新设的黑河市和爱辉区人民政府均驻原黑河市市区内。   1999年,爱辉区辖:(4个街道)、爱辉镇、西岗子镇、罕达汽镇、幸福乡、张地营子乡、上马场乡、西峰山乡、二站乡、北师河乡、金水乡、新生鄂伦春族乡、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四嘉子满族乡。   2000年,爱辉区辖4个街道、3个镇、10个乡:海兰街道、花园街道、兴安街道、西兴街道、爱辉镇、西岗子镇、罕达汽镇、幸福乡、张地营子乡、二站乡、北师河乡、新生鄂伦春族乡、四嘉子满族乡、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上马厂乡、西峰山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9276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花园街道 39107 兴安街道 28225 海兰街道 21043 西兴街道 24329 西岗子镇 13145 爱辉镇 8842 罕达汽镇 4801 幸福乡 16067 四嘉子满族乡 4734 二站乡 3007 金水乡 3035 张地营子乡 5433 北师河乡 1170 西峰山乡 2634 新生鄂伦春族乡 1504 坤河达斡尔满族乡 2509 上马厂乡 4524 锦河农场虚拟乡 8655    2001年,爱辉区辖:(4个街道)、张地营子乡、西峰山乡、上马厂乡、四嘉子满族乡、二站乡、罕达气镇、新生鄂伦春族乡、幸福乡、西岗子镇、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爱辉镇。   2002年,爱辉区辖:(4个街道)、西岗子镇、爱辉镇、张地营子乡、西峰山乡、上马厂乡、四嘉子满族乡、二站乡、罕达气镇、新生鄂伦春族乡、幸福乡、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      爱辉县、黑河市(县级)历史沿革   黑河市,原称“大黑河屯”。“大黑河屯”是区别“小黑河屯”的称呼。“黑河”名称的由来,一说因其濒临黑龙江,黑龙江又名“黑水”,亦称“黑河”;一说蒙古语“安巴萨哈连”,意为“大黑河”。   黑河市由爱辉县演变而来。爱辉,原称“瑷珲”,取名于瑷珲河,亦作“艾浑”、“艾浒”、“爱呼”等。“瑷珲”为达斡尔语,意为“可畏”。1956年为更改生僻字地名,将“瑷珲”改为“爱辉”。黑河一带,唐分属室韦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辽属东京道室韦部,金归蒲峪路管辖,元属开元路,明归奴儿干都司,清属黑龙江将军管辖。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黑龙江将军衙门由江东旧瑷珲城迁往江西新建瑷珲城(亦称黑龙江城,今黑河市爱辉镇)。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迁往墨尔根城(今嫩江县城),留副都统一员驻守。1908年8月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裁撤副都统,设置瑷珲兵备道,同时于瑷珲城设置瑷珲直隶厅,于大黑河屯设置黑河府,同属瑷珲道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6月26日,因黑龙江省财政异常困难,决定裁撤黑河府,并入瑷珲直隶厅;瑷珲道移驻大黑河,改称黑河道。1913年1月23日,黑龙江省都督府令,将瑷珲直隶厅改为瑷珲县,驻瑷珲城,隶属黑河道。1929年2月,裁撤黑河道,瑷珲县隶属黑河市政筹备处。东北沦陷后,1933年5月,撤销黑河市政筹备处。同年9月,伪瑷珲县公署迁驻黑河。1934年12月,伪满于黑河设置黑河省,瑷珲县改归黑河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瑷珲县划归黑龙江省管辖。同年11月,成立黑河地区行政办事处,瑷珲县归黑河地区管辖。1947年2月,黑嫩联合省成立后,归第五专区管辖;同年9月黑嫩省分开,第五专区恢复为黑河专区,仍隶黑河专区。1956年12月11日,国务院批准,为更改生僻字地名,将瑷珲县改为爱辉县。1959年将西南部的霍龙门乡划归嫩江县。1980年11月1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黑河市(县级),以原爱辉县的黑河镇、幸福公社和西岗子公社的西岗子煤矿、宋集屯煤矿、东方红煤矿的行政区域为黑河市的行政区域。隶属黑河地区。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爱辉县,并入黑河市。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瑷珲地名系满语“可畏”之意,一名艾浑、爱呼、艾浒。以境内的艾虎河(一名鼎河,今苏联境内的藏嘎河)故名。   此地远在周以前为肃慎地;汉至三国时期为挹娄地;晋时入寇漫汗;后魏、北齐属豆莫娄国;隋时分属靺鞨黑水及北室韦地;唐同之;五代至辽属五国部;金为扶余路的辖境;元时为斡赤斤分地,后属开元路;明时在此设置考郎兀、忽里吉山、巴忽鲁等卫。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为抗击沙皇俄国的入侵,于黑龙江左岸(今苏联境内的维笑勒依村)设置镇守黑龙江等处的将军,筑城驻兵,任命抗俄名将萨布素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黑龙江将军移驻江右岸的达呼尔族城堡一托尔加城(今爱珲公社)并称此地为新爱珲城,又名黑龙江城,将军及副都统均移驻新爱珲城。而江左岸的城堡称旧爱珲,设城守尉镇守,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根据将军萨布素关于墨尔根“首尾易制”的奏请,黑龙江将军驻地移至墨尔根城,黑龙江城由城守尉驻守。庚子事变后,暧珲、黑河及黑龙江右岸的各都市均为俄军占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归还后,清政府复设瑷珲副都统,同时又设置了兴东道,二者以逊河为界。同年在黑河设交涉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撤消交涉局,并于此地设置黑河副部统府,黑河副都统府设立后的第二年,即宣统元年(1909年)撤消瑷珲副部统府。以兵备道代之,道台驻瑷珲,与此同时设置瑷珲厅。民国元年(1912年)黑河副都统府撤消,所管事务均移交瑷珲厅及兵备道管理,同年改兵备道为观察使,并移驻黑河。民国二年(1913年)改接泽厅为瑷珲县,此后观察使改为道尹,称之为黑河道尹,瑷珲县为黑河道所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辖,本县直隶黑龙江省为一等县。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县公署由瑷珲移驻大黑河。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一日,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黑河管公署,此地为黑河省省会所在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将伪北安,黑河二省合并为黑龙江省,本县划归黑龙江省所辖。   1980年11月1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黑河市,以爱辉县的黑河镇、幸福公社和西岗子公社的西岗子煤矿、宋集屯煤矿、东方红煤矿为其行政区域。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爱辉县,将该县行政区域并入黑河市。   1992年,黑河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黑龙江上游右岸。北与呼玛县为邻,西与嫩江县毗连,南与孙吴县接壤,东以黑龙江为界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海兰泡)隔江相望。全市总面积13994平方公里。全市共辖4个街道办事处和12个乡、镇。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15.8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27万人;满、达斡尔、蒙古、朝鲜、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9%。市政府驻地市区中央街路南。 (根据《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建国后的行政区划(1949年~1983年) (根据《爱辉县志》)   1949年建国后,全县划为黑河城区、爱辉区、四嘉子区、西岗子区、张地营子区、罕达汽区、霍龙门区,共7个行政区,辖8个街、28个行政村、137个自然屯。   1950年,将霍龙门区并入罕达汽区,全县由原来7个行政区变为6个行政区,共辖48个行政村。   1956年4月,实行撤区划乡,撤销原来的四嘉子、爱辉、西岗子、张地营子的区级机构。因黑河镇人口多,对私营工商业改造任务繁重,罕达汽地处山区,乡村分散,又是新区,所以仍保留黑河镇区和罕达汽区,撤区划分乡后的行政区划见(《爱辉县志》相关表格)。   1957年区、乡又有所变化,见(《爱辉县志》相关表格)。   1958年,人民公社的建立,实行了乡社合一,它既是行政单位又是经济单位。当时,全县有:黑河镇人民公社、火箭人民公社(后改称幸福人民公社)、四嘉子人民公社、爱辉人民公社、西岗子人民公社、上马厂人民公社、张地营子人民公社、罕达汽人民公社、新生人民公社。   1965年5月,新建二站人民公社。1977年1月,新建西峰山人民公社。1979年9月,新建北师河人民公社。1980年12月,黑河镇、幸福公社分出,组建黑河市。1983年,爱辉县撤销前行政区划见(《爱辉县志》相关表格)。   

嫩江县

    北安市面积6313平方千米。总人口47万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驻地邮编:164000。代码:231181。区号:0456。拼音:Bei"an Shi。   行政区划      北安市辖6个街道、5个镇、3个乡、1个民族乡:兆麟街道、和平街道、北岗街道、庆华街道、铁西街道、铁南街道、通北镇、赵光镇、海星镇、石泉镇、二井镇、城郊乡、东胜乡、杨家乡、主星朝鲜族乡。境内有:通北林业局、北安分局、长水河农场、赵光农场、红星农场、建设农场。   历史沿革      北安市驻地,因地处海伦北部,取北部安定之意,命名为北安村,后改北安镇。清末,1910年5月(清宣统二年四月),黑龙江全省垦务总局决定,于龙门镇(又称“老龙门”,今德都县境内)设龙门招垦局,始放毛荒。隶属海伦府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5月29日,临时省议会议决,将龙门招垦局改为龙门设治局,兼办招垦事宜。由黑龙江省直辖。1914年6月划归绥兰道管辖。1917年1月1日,依据省长公署令,将龙门设治局改升龙门县,为二等县。同年5月16日正式批准,并因与广东省龙门县重名,以其地原系龙门镇,改为龙镇县;县知事于7月14日启用龙镇县印,正式更名为龙镇县。后将县署迁至新龙门(今龙镇),由县名而取镇名,称“龙镇”。1929年2月,撤销绥兰道,改由省直辖。东北沦陷后,隶属黑龙江省。1932年12月,伪龙镇县公署迁至北安镇。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管辖。1939年1月1日,将龙镇县改为北安县。同年12月,改归新设之北安省管辖。北安街为北安省省会。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黑龙江省管辖,省政府驻北安县。1947年2月,成立黑嫩联合省,隶属第一专区;同年9月,黑嫩联合省分开,归黑龙江省管辖。1956年3月6日,撤销通北县,并入北安县,同时将北安县划归新设之绥化专区管辖。1958年8月,改隶嫩江专区。同年9月,撤销德都县,并入北安县。1960年1月7日,撤销北安县,设置北安市(县级),由黑河专区管辖。1963年6月29日,撤销北安市,恢复北安县和德都县。北安县仍隶于黑河专区。1982年12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北安县,设置北安市(县级),并同时恢复通北县。批文到省又有变化,经请示国务院于1983年4月28日批准,又将通北县撤销并入北安市。1983年5月,将北安县正式改为北安市。隶属黑河地区管辖。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通北县 位于黑龙江省北安市境南部。中华民国初年设治,隶属黑龙江省绥兰道。  通北县,地居通肯河北岸,为“海伦所属北字段”,“清时皇家围场地”。清末,1908年8月(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清廷准奏,拟设通北县,知县驻通肯河北,定名“通北”。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9月,设置海伦府通北稽垦局,“专理垦务”。翌年,省署派员查勘界址后,奉令将龙门续放安古镇、天乙公司、八旗生计地三段荒地划归通北稽垦局。1915年5月14日,奉令将原通北稽垦局改设通北设治局,选定周家地房为城基修筑衙署。隶属绥兰道辖。设治局辖区,东至萝北县界160里,西至克山设治局界10里,南至海伦县界75里,北至龙门设治局界45里,总面积约4200平方公里,人口1.8万余人。1916年12月29日,黑龙江省长公署训令,规定龙门、通北等设治局于1917年1月1日“实行改升县缺”,为三等县,隶属绥兰道。委任原通北设治局设治员熊良弼为代理通北县知事。代理知事于1月22日启用“通北县印”。县知事驻今赵光镇前进村。至1930年,通北县城“名为县城,实无城池”,县政府“房屋坍斜,院墙未筑”。东北沦陷后,始由黑龙江省管辖,1934年12月改隶龙江省,1939年6月划归新设之北安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46年4月,将拜泉县石泉区划归通北县,县政府迁驻通兴镇(后改通北镇)。1956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通北县,并入北安县。  1982年12月18日,国务院根据黑龙江省政府的请示批准,设置北安市的同时,恢复通北县。批文到省未实行。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又根据黑龙江省政府的请求,同意撤销通北县,并入北安市。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原名龙门、龙镇。地处祖国的北疆,北安之名,含有祈祷或寄希望于“北方平安”的意思。   此地早在周以前为肃慎地;战国时期为貉地;汉代属秽地;后汉、三国时期为挹娄的属境;晋属寇漫汗;后魏、北齐属豆莫娄;隋属靺鞨黑水部;唐属黑水靺鞨;辽为生女真地;金属蒲与路境,明属奴儿干都司统辖的阿真国真卫;清属兴东道,为讷河厅辖境。民国三年(1914年)在龙门设置龙门设治局,后来龙门设治局开置为龙门县,并将县治移至其南的龙镇,民国五年(1916年)因与山西省龙门县重名,遂更名为龙镇县,属黑龙江省绥兰道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后,废除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为三等县。伪满洲国成立之初,仍承袭旧制。大同二年(1933年)六月县公所由龙镇迁至北安镇,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分为十四省,本县划属新设的龙江省管辖,康德五年(1938年)龙镇县更名为北安县,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省制改革,新增设北安,东安两省,北安县由龙江省划归北安省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北安县隶属黑龙江省。一九五六年将通北县并入,一九六〇年北安县升置为北安市,1964年北安市又降置为县,一九八三年经国务院批准再次复设北安市。   1903年形成北安村,1914年,北安村称北安镇。1932年,设北安县。1939年,伪北安省成立,管辖以北安为中心的现黑龙江省北部广大地区。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北安光复。11月24日,北安成为当时的黑龙江省省会。(本段摘自“北安市政府网”)   1982年12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北安县,设立北安市和通北县,以原北安县部分行政区域为北安市行政区域,以原合并于北安县的通北县行政区域为通北县行政区域。通北县人民政府驻通北镇。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通北县,将该县行政区域并入北安市。      1992年,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松嫩平原边缘。东与绥棱县、逊克县接壤,南以通肯河与海伦市分界,西与拜泉县、克东县毗邻,北与德都县相连。全市总面积7194平方公里。全市共辖6个街道办事处、4个镇、8个乡。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4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2万人,占总人口的46.8%;满、朝鲜、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近万人,约占2.2%。市政府驻地市区交通路南段路西。 (根据《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1999年,北安市辖:(6个街道)、通北镇、赵光镇、石泉镇、海星镇、二井镇、石华乡、杨家乡、东胜乡、胜利乡、城郊乡、自民乡、主星鲜朝族乡。   2000年,北安市辖6个街道、5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44247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兆麟街道 30308 和平街道 36762 庆华街道 29978 北岗街道 22576 铁南街道 15867 铁西街道 10344 通北镇 35450 二井子镇 11094 赵光镇 26248 石泉镇 17698 海星镇 15379 城郊乡 11660 胜利乡 9772 东胜乡 15618 自民乡 12988 杨家乡 20483 石华乡 17558 主星朝鲜族乡 4302 通北林业局虚拟镇 28133 长水河农场虚拟乡 13922 赵光农场虚拟乡 28539 建设农场虚拟乡 12932 红星农场虚拟乡 13523 北安农业研究所虚拟乡 1340     2001年,北安市辖:(6个街道)、二井镇、石泉镇、赵光镇、海星镇、通北镇、主星朝鲜族乡、杨家乡、东胜乡、城郊乡。   2002年,北安市辖:(6个街道)、二井镇、石泉镇、赵光镇、海星镇、通北镇、主星朝鲜族乡、杨家乡、东胜乡、城郊乡。      

逊克县

   逊克县面积17020平方千米。总人口10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边疆镇(原为奇克镇)。邮编:164400。代码:231123。区号:0456。拼音:Xunke Xian。   行政区划      逊克县辖2个镇、5个乡、2个民族乡:奇克街道;边疆镇、逊河镇、干岔子乡、松树沟乡、车陆乡、新鄂鄂伦春族乡、新兴鄂伦春族乡、克林乡、宝山乡。境内有:良种场、种畜场、道干林场、干岔子林场、新立林场、三间房林场、逊克农场。   历史沿革      逊克县名,由逊河和奇克两县合并时,各取原县名一字组成。逊河县,因逊河得名。“逊河”,又称“逊别拉河”。“逊别拉”为满语,“逊”为“奶浆”之意,“别拉”为“河”。奇克县,因山得名。境内有一山称之为“奇克勒”,后转音为“奇克特”,简称“奇克”。   逊克一带,清代,属黑龙江副都统辖区,为鄂伦春族游牧地。清末,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于逊河地方设置毕拉尔路鄂伦春协领公署,管理鄂伦春族事务。1909年(清宣统元年),于奇克勒设置卡伦,隶属瑷珲兵备道。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毕拉尔路鄂伦春协领公署驻车陆。1915年6月2日批准,撤销奇克特卡伦,改设奇克特县佐,隶属瑷珲县。1916年5月15日,设置逊河稽垦局。1928年11月27日,黑龙江省长公署令,将逊河稽垦局改为逊河设治局,隶属黑河道。1929年2月11日,将奇克特县佐改升奇克设治局;同年3月15日,将奇克设治局改为奇克县,县政府驻奇克镇,为三等县。由黑龙江省直辖。1931年9月15日,黑龙江省政府咨请将逊河设治局改设为县。翌年5月10日,内务部批准设置逊河县,7月1日正式“将局改县”。隶黑龙江省管辖。东北沦陷后,1934年12月,两县均划归新设之黑河省管辖。1943年7月1日,将逊河县和奇克县合并为逊克县,隶属黑河省。伪县公署驻逊河镇,并在奇克镇设逊克县公署奇克办事处。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归黑龙江省管辖。1946年6月,县政府迁驻奇克镇。同年9月,改归黑河专区管辖。1947年5月,撤销乌云县,并入逊克县,改设乌云区。1951年全县总人口1.93万人。1965年12月,将富饶公社(原乌云区)之大部划归嘉荫县。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逊克之名,取逊河、奇克的各一字故名。   本县由逊河、奇克、乌云三县合并而成。   逊河县之名来源于逊必拉河。此地远在周以前为肃慎地。汉至三国时期属挹娄地;隋时为靺鞨黑水部及室韦地;唐仍之;辽时为生女真地;金时属扶余路的辖境;元时为斡赤斤分地,属开元路管辖;明时为速温河卫所辖。清设毕拉尔路协领,后拟设车陆厅,隶属兴东道。民国五年(1916年)八月设逊河稽垦局,把民开垦,由爱珲、龙镇来的移民先后定居于逊河流域,由于移民日增,民国十七年(1928年)稽垦局升置为逊河设治局。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辖,逊河设治局直隶黑龙江省。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由设治局升置逊河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黑河省公署,逊河县隶属黑河省。康德十年(1943年)十月设置东满总省和兴安总省的同时,将逊河、奇克两县合并为逊克县。仍为黑河省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复设逊河、奇克两县。均隶属黑龙江省。解放后由逊河、奇克、乌云三县合并为沙克县。   奇克旧名奇克特,系鄂伦春语“薪屋”之意。此地元代之前的沿革与逊河县基本相同。明代属巴忽警卫和额克卫地,清宣统元年,黑龙江沿岸实行卡伦制,于奇克特设初代卡官,属瑷珲厅的辖境。民国四年(1915年)改置县位。为援理所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月置设治局,同年改为奇克县,直隶黑龙江省为三等县,其后沿革与逊河县大致相同。   乌云县名以地濒乌云河故名。元代前沿革与沙河县基本相同。明代分属弗河卫,哈里分卫五延所、五因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拟于乌云河设治,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直至民国五年始置设治局,民国十八年(1929年)乌云没治局改为乌云县,直隶黑龙江省为三等县,其后沿革与逊河县大致相同。   1992年,逊克县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北麓,黑龙江右岸。东与嘉荫县接壤,南与伊春市及绥棱县为邻,西与北安市、德都县、孙吴县毗连,北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隔江相望,国境线长140公里。全县总面积17344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1个乡、镇,其中以鄂伦春族为主体的民族乡2个。全县有汉、鄂伦春、满、蒙古、达斡尔等民族。1992年全县总人口8.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万人。县政府驻地奇克镇。 (根据《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1999年,逊克县辖:奇克镇、逊河镇、阿廷河乡、克林乡、宝山乡、松树沟乡、车陆乡、边疆乡、干岔子乡、大平台乡、新兴鄂伦春族乡、新鄂鄂伦春族乡。   2000年,逊克县辖2个镇、10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0181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奇克镇 23877 逊河镇 10573 边疆乡 9443 车陆乡 8191 干岔子乡 9051 松树沟乡 6229 新鄂鄂伦春族乡 2251 新兴鄂伦春族乡 1360 宝山乡 5136 克林乡 2157 阿廷河乡 1274 大平台乡 1601 逊克农场虚拟乡 20673    2001年,逊克县辖:边疆镇、逊河镇、干岔子乡、松树沟乡、车陆乡、克林乡、宝山乡、新兴鄂伦春族乡、新鄂鄂伦春族乡。   2002年,逊克县辖:边疆镇、逊河镇、干岔子乡、松树沟乡、车陆乡、克林乡、宝山乡、新兴鄂伦春族乡、新鄂鄂伦春族乡。      地图         附录:《逊克县志》中一些相关资料 (注:本站转载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使用,文字以原书为准。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   逊河、奇克合并后行政区划     伪满康德10年(1943年)7月,逊河、奇克两县合并为逊克县,仍继续保持原来的保甲制行政区划。自伪满康德11年(1944年)1月起,实行街村制。将并县前原逊河、奇克两县的4个保,划分为逊河、奇克、干岔子、松树沟等4个行政村(原逊河县的双河镇保并入逊河村)。村政权称村公所,所辖自然屯,仍以并县前各保公所管辖的自然屯为基础。   1946年7月,逊克县人民政府,将全县划分为奇克、干岔子、逊河、松树沟4个区。区政府所辖村(屯)(见《逊克县志》相关表格)。   1947年春撤销乌云县,划归逊克县管辖,改设乌云区。辖乌云、旧城基、雪水温、腰屯、小河沿、新安、福民、常家、道干、库尔滨、隆安11个行政村。   1949年冬,全县完成区、村政权建设后,至1956年3月,行政区划为5个区、30个行政村,下辖18个街、76个自然屯。   第一区(奇克区)辖奇克村、常胜村、曹地营子村、南岗村、索地营子村、小丁子村、戴地营子村,共7个行政村。下辖4个街道、15个自然屯。   第二区(干岔子区)辖干岔子村、西地营子村、沂洲府村、何地营子村,共4个行政村。下辖13个自然屯。   第三区(逊河区)辖逊河村、七站村、东新村、双河镇村、对头村、新立村,共6个行政村。下辖4个街道、15个自然屯。   第四区(车陆区)辖车陆村、两间房村、库尔滨村、道干村、福民村、二龙河村、松树沟村,共7个行政村。下辖19个自然屯。   第五区(乌云区)辖乌云村、旧城村、雪水温村、隆安村、常家村、腰屯村,共6个行政村。下辖10个街道、13个自然屯。   1956年4月,经中共黑河地委批准撤区划乡,将原来的5个区划分为:奇克、百合(原一区曹地营子村)、边疆、三合(原三区对头村)、七站、车陆、松树沟、二龙河、建设(原四区库尔滨村)、乌云、雪水温、河沿、民族(新建鄂伦春民族乡)等共16个乡,分管全县76个村。   1957年2月,根据精简精神,经黑河专员公署批准,将原16个乡合并为10个乡,即奇克镇、边疆乡、干岔子乡、逊河乡、三合乡、车陆乡、松树沟乡、乌云乡、雪水温乡、鄂伦春民族乡。   1958年9月,实现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全县建成奇克镇、干岔子、逊河、松树沟、车陆、乌云6个人民公社。共有17个管理区(生产大队),分组102个生产队,此后直至1983年。   20多年来社队变化情况(见《逊克县志》相关表格)。   1983年7月,在干岔子公社搞政社分开建乡试点,首先建立了干岔子乡人民政府。1984年4月,全县各公社一律改建为乡。其中逊河公社改建为逊河镇。全县计有:2个镇(奇克镇、逊河镇)、9个乡(边疆、干岔子、松树沟、车陆、新兴、新鄂、宝山、克林、阿廷河)、1个垦区(大平台垦区)。下辖18个街道居民委员会(奇克镇12个、逊河镇6个)、5个农业居民委(奇克镇属)、100个村民委员会、6个生产队(大平台垦区管理)。 1984年4月政社分开后,逊克县行政区划(见《逊克县志》相关表格)。   

孙吴县

   孙吴县面积4454平方千米。总人口10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孙吴镇。邮编:164200。代码:231124。区号:0456。拼音:Sunwu Xian。   行政区划      孙吴县辖2个镇、8个乡、1个民族乡:城区街道;孙吴镇、辰清镇、西兴乡、沿江满族乡、腰屯乡、卧牛河乡、群山乡、奋斗乡、红旗乡、正阳山乡、清溪乡。良种场、种畜场、前进林场、大河口林场、正阳林场、平山林场、沿江林场、辰清林场、红旗林场、向阳林场、红色边疆农场。   历史沿革      孙吴县名源于驻地名称。相传此地原有孙、吴两姓人居住,故命名“孙吴”。原为瑷珲县境内的一个村落,后划归龙镇县。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于孙吴一带安插武装移民。1935年11月1日,北(安)黑(河)铁路辰清(今孙吴县南境)至黑河段通车,在此设立孙吴站。日本殖民主义者视孙吴为战略要地,1937年12月1日,将瑷珲县和龙镇县各划出一部分区域,设置孙吴县,伪县公署驻孙吴街。隶属黑河省。1940年5月,将奇克县的西霍勒莫津、东霍勒莫津、东地营子等村落划归孙吴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由黑龙江省管辖。1946年2月,划归黑河专区(始称地区)管辖。1947年2月至9月,改隶黑嫩省第五专区(原黑河专区)管辖。黑嫩两省分开后,仍归黑龙江省黑河专区管辖。1951年全县总人口1.03万人,为丁等县。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孙吴之称的由来,据说在很久以前,有孙、吴二姓居住于此,故名孙吴。   此地原属瑷珲县地,是一个极小的村落,日伪时期,日本武装移民于此地开拓,并设置青少年义勇队孙吴训练所,北黑线铁路通车后,在此地设一驿站,自此以后逐渐发展起来。康德四年(1937年〕由瑷珲县析出,设置孙吴县,隶属黑龙江省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黑河、北安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孙吴县为黑龙江省所辖。      1992年,孙吴县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山脉北麓。北抵黑河市,东与逊克县毗连,南与德都县接壤,西与嫩江县为邻,东北以黑龙江为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国境线长37公里。全县总面积4154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4个乡、镇,有汉、满、达斡尔、蒙古、鄂伦春等民族。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7.9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万人。县政府驻地孙吴镇。 (根据《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1999年,孙吴县辖:孙吴镇、辰清镇、四季镇、奋斗乡、群山乡、腰屯乡、兴北乡、卧牛河乡、西兴乡、红旗乡、向阳乡、清溪乡、正阳山乡、沿江满族达斡尔族乡。   2000年,孙吴县辖2个镇、1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9586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孙吴镇 34183 辰清镇 4755 红旗乡 2665 奋斗乡 4298 西兴乡 5852 清溪乡 2474 正阳山乡 3570 向阳乡 1536 兴北乡 6742 腰屯乡 6008 沿江满族达斡尔族乡 7303 卧牛河乡 3426 群山乡 3339 红色边疆农场虚拟乡 9716    2001年,孙吴县辖:孙吴镇、西兴乡、清溪乡、正阳山乡、红旗乡、辰清镇、奋斗乡、群山乡、卧牛河乡、沿江满族达斡尔族乡、腰屯乡。   2002年,孙吴县辖:孙吴镇、西兴乡、清溪乡、正阳山乡、红旗乡、辰清镇、奋斗乡、群山乡、卧牛河乡、沿江满族达斡尔族乡、腰屯乡。      地图   

北安市

   北安市隶属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的县级市,位于黑龙江省正北方,总面积7194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城乡人口各半。辖区内有省、黑河市直单位42个。   北安市地处黑河最南端,城区设铁南、庆华、兆麟、铁西、和平、北岗6个街道办事处,辖131个居民委员会,人口13.6万余人。农村设通北、赵光、海星、石泉4个镇和胜利、建华、自民、东胜、城郊、杨家、石华、主星8个乡、178个村。市区内有首都钢铁公司北安庆华工具厂、新生机械厂、北安发电厂、北安电业局、北安农管局、省第三医院、北安农校等。   北安是黑龙江农垦总局北安分局的驻地,境内有北安农管局所辖的赵光、红星、建设、长水河、二龙山农场五分场5个国营农场和通北林业局所辖16个国营林场以及17个部队农场。   汉族为主,有满、达斡尔、蒙古、回、朝鲜、锡伯、鄂温克等22个少数民族,共1.24万。   地理概况   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正北方,总面积7194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 城乡人口各半。市辖6个街道办事处,9个乡镇。辖区内有中、省、黑河市直单位42个。北安市东与绥棱县、逊克县接壤,西与克东、拜泉县毗邻,南隔通肯河与海伦市相望,北与五大连池市交界,地处北纬47°35′-48°33′、东经126°16′-127°53′之间。全市总面积71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3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74%;林地344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8.27%;草原433平方公里,水面73平方公里,可垦荒地40平方公里。全市大部分为湖相沉积,地质成矿条件较差。发现有黄铁、石英砂、建筑用砂、蓝铁质、磷、耐火粘土、中石煤等矿。在广阔的山区里,有着极为丰富的山产品:榛子、木耳、蘑菇、猴头、蕨菜、金针菜等;药材有人参、鹿茸、黄芪、贝母、五味子等;珍贵的禽兽有飞龙、猞猁、貂、水獭等。   境内有乌裕尔河、南北河、通肯河,共有支流26条,总长953公里。   北安市地处寒温带,属于季风控制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春初、秋末受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偏北风多,降雨量少,空气干燥,气候寒冷。春末、夏季、秋初多受南来暖空气、蒙古低压影响,多偏南风、气温高,降水多而集中,空气湿润。常年平均气温0.2℃,最低气温-42.2℃,最高气温37.6℃。无霜期90-130天,全年平均日照2624小时,年降水量500-700毫米。   历史沿革   北安市驻地,因地处海伦北部,取北部安定之意,命名为北安村,后改北安镇。清末,1910年5月(清宣统二年四月),黑龙江全省垦务总局决定,于龙门镇(又称“老龙门”,今德都县境内)设龙门招垦局,始放毛荒。隶属海伦府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5月29日,临时省议会议决,将龙门招垦局改为龙门设治局,兼办招垦事宜。由黑龙江省直辖。1914年6月划归绥兰道管辖。1917年1月1日,依据省长公署令,将龙门设治局改升龙门县,为二等县。同年5月16日正式批准,并因与广东省龙门县重名,以其地原系龙门镇,改为龙镇县;县知事于7月14日启用龙镇县印,正式更名为龙镇县。后将县署迁至新龙门(今龙镇),由县名而取镇名,称“龙镇”。1929年2月,撤销绥兰道,改由省直辖。东北沦陷后,隶属黑龙江省。1932年12月,伪龙镇县公署迁至北安镇。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管辖。1939年1月1日,将龙镇县改为北安县。同年12月,改归新设之北安省管辖。北安街为北安省省会。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黑龙江省管辖,省政府驻北安县。1947年2月,成立黑嫩联合省,隶属第一专区;同年9月,黑嫩联合省分开,归黑龙江省管辖。1956年3月6日,撤销通北县,并入北安县,同时将北安县划归新设之绥化专区管辖。1958年8月,改隶嫩江专区。同年9月,撤销德都县,并入北安县。1960年1月7日,撤销北安县,设置北安市(县级),由黑河专区管辖。1963年6月29日,撤销北安市,恢复北安县和德都县。北安县仍隶于黑河专区。1982年12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北安县,设置北安市(县级),并同时恢复通北县。批文到省又有变化,经请示国务院于1983年4月28日批准,又将通北县撤销并入北安市。1983年5月,将北安县正式改为北安市。隶属黑河地区管辖。   区位优势   北安市地处黑龙江省北部的中心地带,滨北、齐北、北黑三条铁路干线和黑大、碾北、绥北、鹤嫩四条公路干线以及北五高等级公路在北安交汇,是我国最北部的交通枢纽,是由黑河通往俄罗斯及东欧国家旅贸大通道的必经中转站,毗邻天然火山博物馆五大连池。建国前和建国初曾两度作为省会城市,1991年国家计委在《国土规划纲要》中,把北安列为二级发展极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随着电力、邮政、通讯事业的发展,逐步成为黑龙江省北部的电力供应、邮政转运和信息的传输中心。   特色农业   北安市地处松嫩平原向兴安山地过渡的中间地带,土地肥沃,农业是市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市属耕地面积130万亩,主要盛产大豆、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甜菜、亚麻及杂粮杂豆.特别是高油高蛋白大豆的主产区,已被列入黑龙江省大豆振兴计划。全市草原面积285万亩,发展畜牧业优势明显。2002年,九三油脂集团,完达山乳业集团落户北安,大豆、奶牛两大产业龙头带基地的产业化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良好,非常适宜绿色食品生产。已注册的具有绿色食品标识的"清水源”牌大米、“玉铃”牌速冻马铃薯食品和“圣园”牌油豆角。   工业基础   全市有工业企业205户,其中冰凌啤酒有限公司、进发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三九永安药业、飞龙动物制药厂、海圣彩钢板厂、庆华科技开发公司等已成为全市工业骨干企业,已初步形成机械、冶金、化工、食品、建材、医药为主的工业体系。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北安市围绕“富民强市”战略目标,抢 抓机遇、锐意进取,使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综合实力明显增长。大豆、奶牛两大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和农 民增收的有力保证,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重现生机活力,个体私营 经济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一”,外经贸、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金星乳业集团、中谷集团、北京奥内特集团、九三油脂集团、建三江东北亚集团、完达山乳业集团、黑龙江省益民集团先后落户北安,项目建设成为市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功能的日趋完善和社会事业协调的发展,   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五大连池市

  五大连池市的前身是原德都县,1963年建制。1983年原德都县所属五大连池镇被划为行政区域,成立原五大连池市。1996年原德都县与原五大连池市合并成立新五大连池市,原德都县撤销,原五大连池市区域成立风景区管理局,由五大连池市代管。2000年撤销管理局成立管委会,隶属黑河市。   五大连池市行政区划面积9874平方公里,占黑河市总面积14%。总人口37万人,占黑河市总人口的21%。其中市属人口21万人(农业人口15万人),有汉、满、回、蒙等28个民族。辖7乡3镇1个街道办事处,105个行政村。区域内有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1个森工局、4个监狱(所)、8个国营农场、11个部队农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跨四、五、六3个积温带,有效积温2316.4度,无霜期119天,年平均降水量515.7毫米。   五大连池市区域内农林、矿泉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也比较独特。农林资源:共有耕地458万亩(统计口径280万亩,其中市属215万亩),草原220万亩,林地583万亩,水面19万亩,是全国500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之一、国家优质专用小麦原良种繁育基地、全省大豆振兴计划示范市和柞蚕生产基地。用材林总蓄积量2000万立方米,是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投资3.4亿元在讷谟尔河上游建设了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养鱼、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山口水利枢纽,是国家大(Ⅱ)型水利枢纽工程,库容近10亿立方米,水面84平方公里,有冷水鱼48种,主要有鲤鱼、鲢鱼和高白鲑,是我国继新疆塞里木湖之后第二个移殖高白鲑鱼获得成功的水域,系列水产品已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具备养殖优质、高效鱼种的条件。矿泉资源:五大连池天然矿泉是世界“三大冷泉”之一,有重碳酸和偏硅酸两种矿泉水,特别是偏硅酸矿泉水储量丰富,为矿泉白酒、啤酒、饮品、酱油、醋等系列产品开发提供了条件。1996年我市被命名为“中国矿泉水之乡”,1999年将偏硅酸矿泉水引入市区作为市民生活饮用水,五大连池成为继法国维希之后世界第二、亚洲第一个矿泉城。另外,我市的天然苏打水资源也比较丰富,纯天然,品质高,分布广,具备规模开发的条件。旅游资源:区域内有荣获世界地质公园、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两项世界级桂冠和十几项国家级荣誉的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以漂流、探险旅游闻名的大沾河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最大的森林湿地;有被评为国家AA-旅游区、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的山口湖风景区,具有原始、生态、自然的特点。山口湖与世界地质公园、大沾河国家森林公园交相呼应,具备综合性旅游休闲产业开发的潜力。五大连池市2007年被评为“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和“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2008年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20强”,2009年被评为“中国品牌旅游城市”和“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市”,2010年被评为“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城市”,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嫩江县特产大全




嫩江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