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黑龙江 >>黑河 >> 嫩江县 >> 海江镇

海江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海江镇谷歌卫星地图)


海江镇简介

  嫩江县辖镇。1949年为区,1956年置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5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南部。面积334平方公里,人口2.6万。嫩林、嫩多铁路过境,齐黑、嫩漠公路经境内。辖长江、长华、江塔、曙光、红星、胜利、五星、嫩光、沿江、东风、中心、幸福12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修配、粮油加工等厂。农业主产小麦、大豆,兼产马铃薯、甜菜。省属嫩江农场在境内。.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6万人 334平方公里 231121104 164300 0456 查看 海江镇谷歌卫星地图

海江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海江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嫩江镇

  嫩江县辖镇。县府驻地。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筑城,为清代北方重镇,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沙俄烧毁。1961年置镇。位于县境西南部。面积14平方公里,人口7.6万。富嫩、嫩林、嫩多铁路在此接轨,齐黑公路经此,嫩江通货轮。辖5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以商贸、建材、运输、机械、酿酒、制糖、毛纺、食品等行业为主。.  

伊拉哈镇

  嫩江县辖镇。1958年建伊拉哈公社,1984年置乡,1985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南部。面积1393平方公里,人口3.4万。富嫩铁路过境并设站,齐黑公路经此。辖五四、红嫩、三星、新太、辰光、山湾、五一、古城、黎明、新化、兴隆、新丰、展望、永发14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食品加工、农机修配等厂。农业主产小麦、大豆、玉米,兼产甜菜。.  

双山镇

  嫩江县辖镇。1984年置镇。位于县境西南部。面积85平方公里,人口0.5万。富嫩铁路过境并设站,齐黑公路经此。辖展新、双旺、双富、双兴、双山、蔡家窑、北强、青山、普通、双跃1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制糖、乳制品、皮革、毛纺、农机修配等厂。农业主产小麦、大豆、甜菜。.  

多宝山镇

海江镇

  嫩江县辖镇。1949年为区,1956年置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5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南部。面积334平方公里,人口2.6万。嫩林、嫩多铁路过境,齐黑、嫩漠公路经境内。辖长江、长华、江塔、曙光、红星、胜利、五星、嫩光、沿江、东风、中心、幸福12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修配、粮油加工等厂。农业主产小麦、大豆,兼产马铃薯、甜菜。省属嫩江农场在境内。.  

前进镇

  嫩江县辖乡。1949年为区,1956年置前进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南部,嫩江东岸。面积243平方公里,人口2.2万。嫩林铁路过境,齐黑公路经此。辖保胜、中原、联合、前进、繁荣、新华、利民、祯祥、青石、东升、永胜、吉祥、文质13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制油、面粉加工等厂。农业主产小麦、大豆、玉米,兼产甜菜、马铃薯。.  

长福镇

  嫩江县辖乡。1949年为区,1956年置长福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南部。面积365平方公里,人口1.9万。齐黑公路过境。辖东岗、丰收、德发、富起、红旗、中合、巨胜、爱国、新发、光辉、德信、靠山、永丰、长发、云龙、长庆1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具、木材加工等厂。农业主产小麦、大豆,兼产甜菜、马铃薯。养柞蚕业亦盛。.  

科洛镇

  嫩江县辖乡。1958年建科洛公社,1984年置乡。位于县境南部。面积2032平方公里,人口1.2万。齐黑公路过境。辖合发、双东、科新、双泉、地营子、双丰、石头沟、科洛、科后、西土窑子、东明、双发、柏根黑13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农具、粮油加工等厂。农业主产小麦、大豆,兼产甜菜、木耳。省属山河农场在境内。.  

临江乡

  嫩江县辖乡。1956年置临江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南部。面积458平方公里,人口1.8万。通公路。辖马鞍山、庆华、多金、丹凤、四合、赤卫、博尔气、铁古拉、芦苇泡、桦木、北江、江南、小石砬、大石砬、奋斗、龙原、庆丰、新江1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粉丝加工等厂。农业主产小麦、大豆、马铃薯。盛产淡水鱼。.  

联兴乡

  嫩江县辖乡。1956年置联兴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部,嫩江东岸。面积781平方公里,人口1.2万。嫩漠公路过境。辖东宁、永兴、北兴、合兴、联兴、振兴、哈什太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大豆、水稻,兼产甜菜、马铃薯。盛产淡水鱼。.  

白云乡

  嫩江县辖乡。1971年置垦区,1973年建白云公社,1984年置乡。位于县境东南部,科洛河北岸。面积458平方公里,人口0.9万。通公路。辖东发、治国、清泉、北原、东海、聚宝、长江、治强、农林、青山、民旺、核山、宗山、民生、宝山、社良、西岗、山场、富强、白云、云河、民乐、民富、青海、新建、云山2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木材加工等厂。农业主产小麦、大豆、甜菜。特产有黑木耳、山野菜。畜牧业以牛、羊为主。.  

塔溪乡

  嫩江县辖乡。1971年建垦区,1973年改塔溪公社,1984年置乡。位于县境东部。面积1760平方公里,人口0.7万。齐黑公路横贯南境。辖光明、四站、塔河、沐河、兴安城、杨树、西荒、德永、二十里河、水明、孙家、田家、塔丰、四合、大卜场、大条子、河北、塔溪1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粮油加工和农机具修配等厂。农业主产小麦、马铃薯。特产有木耳。.  

霍龙门乡

  嫩江县辖乡。1949年为区,1956年置霍龙门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北部。面积1155平方公里,人口0.5万。嫩多铁路过境,嫩漠公路经西境。辖河西、窝窝、前屯、南街、后屯、北岗、霍龙门沟、新立、饶山、红岩、霍北、新升、依克特、石灰窑、二道坎1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大豆、马铃薯。.  

长江乡

   嫩江县长江乡位于嫩江县西北部,嫩江与门鲁河交汇处三角地带,距县城 75 公里。始建于 2006 年,总面积 592 平方公里,下设 7 个行政村和嫩江县门鲁河种畜场,总人口 10966 人,有耕地 60000 亩。  

鹤山农场

  鹤山农场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南麓,美丽的嫩江之畔。位于嫩江县、五大连池市和讷河市境内。地理坐标是:北纬48°43ˊ~49°03ˊ,东经124°56ˊ~126°21ˊ。南与嫩江县的伊拉哈镇和讷河县的老莱镇接壤,北与嫩江县前进、长福乡相望,东与头道岭林场相邻,西为齐铁农场、老莱农场、大西江农场。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25.5公里。是全国著名的黑土地带,总面积563平方公里,人口1.2万人,其中职工0.6万人,辖16个生产队,,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之一。   属于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是典型的旱地农作物生产区。气候特点是春季多风,夏季暂短炎热,秋季降温快,冬季漫长寒冷。最高温度36℃左右,最低温度-38℃左右。年≥10℃积温在2000-2300℃,无霜期115-120天。年降雨量500-600毫米,多集中在7、8月间。   -   土壤类型   土壤类型以黑土为主,占总面积65.2%,耕地呈弱酸性,PH值在6.5—7.0之间,有机质在4-6%之间,土质肥沃,地力均衡。适合优质大麦、小麦、大豆、等作物的生长。   场区水资源丰富,流经场区有8条河流,总长217公里。农场还建有四座水库。地下水位在100-200米之间,透水力好,适合种植麦、豆、甜菜等作物。   鹤山农场现有土地总面积85.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6.2万亩。2007年总播种面积46.2万亩。其中:小麦115710亩,占25%;大麦18510亩,占4%;大豆185130亩,占40%;芸豆72375亩,占15.6%;籽实玉米30000亩,占6.5%;青贮玉米15000亩,占3.25%;沙棘7000亩,占1.5%;甜菜5600亩,占1.2%;其它13500亩,占2.95%(包括:白瓜子4500亩、水飞蓟1500亩、圆葱1500亩、马铃薯3000亩、向日葵3000亩)。鹤山农场现有13个管理区和1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子公司)。农场总人口21600人,从业人员11579人,农业从业人员8587人,管理人员351人,技术人员610人,其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90人,农艺师16人,助理农艺师46人。农场设有生产科、农机科等生产管理部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种子公司、种子加工厂、气象站等服务部门。各管理区、作业区都配备专职农业技术员和农机技术员。现有大中型轮式拖拉机46台,其中:8420轮式拖拉机2台,7820轮式拖4台,M160轮式拖拉机32台,链轨式拖拉机73台,各种收获机101台。配套农机具1788套,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100%。发挥生态优势,创建绿色家园。农场多年来,继续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以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开发为突破口,加大开发力度,扩大生产规模,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农业之路。把农场建设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农场先后进行了绿色和有机产品的申请认证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绿色产品认证面积10.15万亩,其中:绿色大豆6万亩、小麦2万亩、芸豆2万亩、圆葱0.15万亩。圆葱以其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口感上佳出口俄罗斯,出口创汇40万美元。通过国际有机组织认证面积19万亩。农场还建有60多栋蔬菜大棚,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无公害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为百姓提供放心的,健康的食品。鹤山农场现有粮食处理中心2座,种子加工厂1座,粮食仓储能力20000吨。粮食处理中心有烘干塔4座,日可烘干粮食1200 吨。投资200余万元建成拥有2套种子系列加工线,4台大豆精选机,3台种子包衣机。科技实验小区有火焰光度计、722分光光度计、酸度计、通风厨、电热鼓风干燥箱、恒温培养箱、恒温震荡机、真空泵、白金钳锅、茂福炉等土肥化验仪器,能够进行土壤肥力化验,实现测土配方施肥。   鹤山农场拥有非常优越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环境优势,10万亩草场、18万亩山林、水资源总量0.6亿立方米(其中有8条自然河流穿场而过,流经长度217公里),4座自然水库蓄水总量达1400万立方米,且无任何工业污染。农场生产现已实现种植全面标准化、作业全程机械化、田间全部林网化。  

大西江农场

   大西江农场位于黑龙江嫩江县境内南端地处小兴安岭南麓,嫩江东岸,嫩江县九三分局境内。农场占地总面积37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4万亩,草原9万亩,水面1万亩,林地14万亩。农场下辖19个场直企事业单位和6个农业机械化管理区(规划为四个畜牧养殖区),有4575户居民,总人口近1.2万人。   有齐黑公路从场内贯通,交通便利。农场地势东高西低。土地总面积345平方公里。农场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蒙古族、朝鲜族、满族、达斡尔族。   矿产资源有玄武岩、花岗岩、页岩、流纹斑岩等;土特产有榛子、蘑菇、蕨菜、木耳、黄花菜等;药材有龙胆、桔梗、沙参、赤芍、柴胡、贝母等;野生动物有蛇、狐狸、野猪、狍子、狼等10余种。    大西江农场建成垦区首家100栋别墅小区   -   经济发展情况   2009年农场实现粮豆薯总产7.4万吨,实现生产总值3.47亿元,比上年增了19.24%,经营利润1200万元,人均纯收入10907元,第一产业生产总值2.17亿元,第二产业0.45亿元,第三产业0.8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4.20%、28.57%、26.86%。自来水入户率达100%;电话、电传初步形成网络;电视台开设20余套电视节目和自办节目。   -   农业生产情况   一是努力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因地制宜扩大甜菜、马铃薯、玉米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实现种植业结构提档升级;   二是在提升旱作农业标准化水平上下功夫,坚持良种配良法,实施农艺栽培措施和农机作业双向标准化,使农艺措施更具科学化、合理化,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目的,提高粮食单产。   三是实施保护性耕作,土壤耕作方式已由原来翻、耙、耢的方式向免耕保护性耕作方式转变,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减少碾压遍数,增加了土壤通透性,大大地提高耕地质量。四是加强飞机场建设,提高航化服务质量,喷施各类防病、防虫、促早熟叶面肥,为作物健身防病,促进促进早熟,为农产品实现增产增效做好服务。   2009年实现小麦单产351公斤,超历史,粮豆薯总产7.4万吨,产量又上新台阶。   畜牧业发展情况   抓住完达山乳业在九三建设日处理鲜奶1000吨乳品加工企业的契机,实施推进规模经营和科技兴牧战略。大力度推进实现2009年奶牛存栏5113头,鲜奶产量12778吨  

尖山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九三农场管理局。位于嫩江县境南部,场部距嫩江县城35公里。尖山农场,因场区内有一座呈尖形的死火山(吐莫葛山)得名。原为八一五农场第三作业区,建于1949年。1953年与伊拉哈农场的一、六分场合并,成立九三荣军农场九三分场。1958年于吐莫葛山附近建立尖山分场,翌年并人九三分场。1962年3月,九三农场下属各分场独立,将九三分场更名为“尖山农场”。   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大豆、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都位于国家优势农作物产业带规划的优势产业区之内。黑土层厚度一般在30-60cm,有机质含量5-6%。全场32万亩耕 尖山农场地年生产优质强筋小麦3万吨以上、高油高蛋白大豆2万吨以上、优质杂粮1万吨,均为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   现代化装备   农场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万千瓦,动力机械主要以160马力以上大型胶轮拖拉机为主,收获机主要以1075型号收获机为主,农业机械化程度达98%以上,每年除完成本场32万亩耕地耕作任务外,还能组织农机跨区作业30万亩。   民营经济   农场民营经济发展迅猛,以奶牛、肉牛、猪、羊、鹿、禽为主业的养殖业,以药材、杂粮等各种经济作物为主的种植业已经达到批量生产的规模。农场拥有工商运建服企业14家,全部转换为民有民营和股份经营。该场的种子公司、机械厂、种衣剂厂等5家企业,资产均超过500万元,是垦区内外的知名企业。种衣剂、大豆精选机等产品畅销垦区内外,交通运输、五小加工、商品流通等各业协调发展,日益呈现出百业兴旺的发展局面。   社会建设   农场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拥有“两基”达标的现代化的中小学校两所,均为垦区示范化标准学校。拥有设备齐全,技术精良的职工医院一座,能够满足职工小病不出场的愿望。农场小城镇建设发展迅猛,近几年农场投入和拉动社会资金1.2亿元建设了10万平方米综合住宅楼,有近半的职工喜迁楼居。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健身广场、步行街等文体活动场所及设施一应俱全。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小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壮有所为。   -   耕地与人口   第四十九团。1975年将四十八团并人四十九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改称尖山农场,隶属九三农场管理局。尖山农场地处小兴安岭西南麓的丘陵漫岗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全场土地面积60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8.6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和甜菜等,1992年粮食总产量4.9万吨。累计造林4.1万亩,基本实现了大地林网化。1992年农业总产值5430万元。场办工业有机修厂、粮油加工厂、制砖厂等。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1.4万人,场部所在地尖山镇聚居人口4782人,已发展成为农垦小城镇。-   -   农场历史   尖山农场始建于1949年,经过58年的开发与建设,经过几代垦荒人的耕耘和付出,勤劳智慧的尖山人已经把一片野兽出没、杳无人烟的亘古荒原改造成了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并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现农场辖区面积60万亩,其中耕地32万亩,总人口14000人。农场下设10个管理区,年生产粮豆7万吨,年实现社会总产值3亿元,人均年收入9200元,连续三年进入垦区各农场综合排名前十强,是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工作先进场。-   -   地理位置   尖山农场位于东经125°19′53″至125°47′15″,北纬48°46′55″到49°1′18″之间,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大兴安岭南麓向前延伸的丘陵地带,属嫩江县和讷河两县境内,该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   农场因境内有一座海拔419米高的休眠火山――吐莫葛山而得名, 吐莫葛在当地蒙语中是“火山喷发”的意思。现该火山仍然屹立,内含丰富的火山灰和地下优质矿泉水资源。-   -   自然资源   农场自然资源丰富,天然林和人工林面积达11万亩,草原面积6万亩,水面2000亩。农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坚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已经建设成4万亩绿色食品基地,场内没有制造污染的工业企业,保持了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以植树造林为载体,在全场实施了“绿满尖山、共建家园”生态富民工程,场在林中的生态格局已初步形成。 [4]  

荣军农场

   荣军农场为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九三农场管理局。位于嫩江县与讷河市交界处,场部距嫩江县城45公里。荣军农场,因建场人员是东北解放战争中负伤致残的荣誉军人而得名。   -   发展   1949年4月,齐齐哈尔市荣军学校政治部主任郝光浓(革命残废军人)挑选自愿参加、思想进步的26名荣军(革命残废军人),前往镇赉县东屏区试办荣军农场。隶属黑龙江省民政厅荣军管理处。经勘察,在嫩江西岸五棵树地区建场,先用畜力开荒1500亩,并播种525亩。同年10月,根据荣军工作委员会关于组织荣军扩大生产和发展机械农场的决定精神,经省民政厅荣管处批准,将东屏农场交当地政府经营,人员迁至土地条件较好的嫩江县伊拉哈区向阳堡东沟,由财政拨款重建机械农场,场部设在马家窝棚(今奶牛一场)。因农场西靠伊拉哈站,易名为“黑龙江省伊拉哈荣军农场”,同年12月20日举行建场典礼。到1950年发展到6个分场,安置残废等级较轻和慢性病治愈军人745人。1953年2月,荣军农场与九三农场合并改为“九三荣军机械农场”,原荣军农场改为第五作业区。合并前,在农场中参加生产的荣军大部分复员返回原籍,少数重返前线参战,余200余人集体转业。   1956年4月改为九三荣军农场五分场。1958年4月,经省农场管理厅批准,原九三荣军农场五分场独立,恢复荣军农场名称。同年10月,“场社合并”,荣军农场改称“九三人民公社荣军作业区”。1959年1月,将荣军作业区改为国营荣军农场。1961年7月,将红五月农场两个生产队划归荣军农场,编为第八、第十生队。1962年10月,荣军农场独立核算,隶属九三农垦局领导。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产设兵团,编为第五师第五十一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仍称荣军农场,隶属九三农场管理局。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1.02万人。   -   环境   荣军农场场区位于小兴安岭南麓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丘陵漫岗,波状起伏,南部丘陵地区有天然次生林地及草地。全场土地面积35.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8.8万亩,林地面积9万亩。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甜菜等,畜牧业饲养黄牛、奶牛等,1992年粮食总产量3.6万吨,农业总产值4000多万元。场办工业有毛纺、粮油加工、木材加工、农机修造、制砖厂等,毛纺厂生产的毛毯远销东南亚各国。   场部位于嫩江县双山车站东南12公里,已形成农垦小镇,1992年总人口已达6218人。  

红五月农场

    红五月农场地处小兴安岭西南麓的南阳河畔,位于讷河市境内,西接嫩江县,东邻五大连池市,总人口10 175人,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同时有满、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土地总面积3.13万公顷,其中:1.15万公顷优质耕地、0.4万公顷草原、0.8万公顷林地,自然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200余种。农场下辖5个管理区、1个科研站和15 个直属企事业单位,是一个拥有资产总额1.08亿元,农、林、牧、渔一体的国有中型农垦企业,年生产粮豆经5万余吨,主要产品有:小麦、玉米、大豆和多种经济作物,现已发展成为一个社会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备的现代化综合型农垦新城。    矿物资源有石英沙、型沙、河流石、黄粘土等;动物资源有马鹿、梅花鹿、狐、貉、狼等20余种;土特产有木耳、蘑菇、榛子等;药材有贝母、五味子、刺五加、白勺等十余种。   红五月人民经过52年的开发建设,在这片流金的沃土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付出了艰辛,收获了希望,使昔日的亘古荒原变成了今天的万顷良田。农场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和科学管理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拥有农机总动力1.37万千瓦,农业生产以大面积机械化作业为主。红五月农场在兵团时期,曾被农垦部定为全国农业机械化样板场;曾被省政府树为“全省农业战线”二十面红旗单位之一。改革开放后,曾被农牧渔业部和省政府先后评为全面发展的先进农场。2007年,被省农垦总局评为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和先进学习型组织。近年,农场加速了生态园林型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基本实现了“城在林中、林在园中、园在景中、景在画中”的规划构想。  

七星泡农场

  七星泡农场以大岔气沟的连续7个自然水泡命名。1955年9月,由黑龙江省公安厅勘察建立。位于黑龙江省讷河市、五大连池市、嫩江县交界处,行政区划归属嫩江县农场总面积,占地面积860296亩,耕地面积427417亩。土壤肥沃,有利耕作。   七星泡农场位于讷河市、五大连池市、嫩江县交界处,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分局最大的农场。农场行政区划归属嫩江县。农场地理坐标为东经125 °42′22" —126 °10‘37“,北纬48°42′00" —49°09’O6″。属于地形第三级范围内。最高处海拔415 米,最低海拔270 米,地势南高北低,属于坡度缓冲的丘陵地形。东部与南部自然林密度大,向北逐步疏散。由于农场内五条河、沟的存在,自然形成四道丘陵漫岗。土壤自然肥力较强,黑土层较厚,物理结构良好,有利于农业耕作,但由于土质疏松,易导致水土流失。七星泡农场,以此地大岔气沟的连续7个自然水泡定名。   -   简史   1955年9月,由黑龙江省公安厅勘察建立黑龙江省第二十九-支队,对外称“七星泡农场”。1959年2月,将虎山、格球山两个-农场并人;1962年又将原格球山农场分出单设。1969年,在押犯全部调出,将七星泡农场改为安置知识青年为主的国营农场。1970年4月,正式划归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北安分局领导。1976年2月,划归九三农场管理局。1984年划回省-局管辖。1986年又划归省农场总局管理,仍隶属九三农场管理局。   -   规模   七星泡农场场区地貌属小兴安岭余脉丘陵地带,波状起伏。全场场区土地面积7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2万亩,主产小麦、大豆,1992年粮食总产量7.08万吨。以农为主,兼营畜牧、渔业,最高年产鲜鱼25万公斤,肉蛋总产量4700吨。1992年全场农业总产值6779万元。场办工业有农机修造厂、粮油加工厂、肉食品加工厂、罐头厂、建材厂等。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1.5万人。场部所在地七星泡有人口3650人,已形成农垦小城镇。   农场总面积,1999年划界落界为860296亩,耕地面积427417亩。职工总数为5244人。农场下属农业生产队29个,1999年开始实行规模生产队和自营生产队两种管理体制,由农场和农场党委统一领导,截至2000年,规模生产队有12个,自营生产队有17个,规模生产队在生产上归农业公司管理;自营生产队在生产上归属自营经济开发公司管理。  

嫩江农场

  嫩江农场地处小兴安岭山脉西南麓,位于九三分局东北57公里,嫩江县东南38公里处,北隔公路由北向南贯穿场区,交通方便。总面积5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万亩,林地面积5万亩,草原19万亩,水面6150亩。土地属全国著名黑土地带,盛产钾长石、石英、粘土、硫化铁等矿产;五味子、佛手参等药材;榛子、木耳、蘑菇等10余种土特产品。农场辖20个生产队、1个农业科研站和17个企事业单位,1997年底全场总人口为12869人。   Nenjiang Farm    嫩江农场森林公园  嫩江农场 黑龙江省嫩江农场地处松嫩平原,小兴安岭西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25°33′、北纬48°53′,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分局的中型国有农业企业。位于嫩江县境东南部科洛河左岸,场部距嫩江县城38公里。1955年,黑龙江省公安厅在此建立-农场(第三十一-支队),对外称“嫩江农场”。1959年将三岗农场并入,改隶嫩江县领导,1969年划归省农场管理局。1972年,改隶北安农场管理局,1975年划归九三农场管理局。1984年划回省-局领导,1986年重又划归九三农场管理局。农场下设5个农牧分场,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1.5万人。嫩江农场地处小兴安岭向松嫩平原延伸地带,土地集中连片,适于机械化作业。场区土地面积7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7万亩。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主要种植小麦、大豆,1992年粮食总产量4.9万吨。畜牧业以养猪和养奶牛为主,1990年奶牛存栏1049头,生猪出栏2803头。1992年农业总产值5331万元。场办工业有粮油加工、淀粉加工、农机修造厂等。场部所在地聚居人口3530人,交通比较方便,嫩(江)北(安)公路由此通过,已形成农垦小镇。  

山河农场

   山河农场是1955年由省公安厅建立的-农场。1959年,将科洛河农场并人山河农场(即黑龙江省第34-支队)。1962年3月,划归嫩江县管辖。1963年改隶嫩江地区-局,1968年下放给嫩江县领导。1972年收归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隶属黑河分局。1974年9月,将乐山农场并人山河农场。1976年2月,划归省农场总局管理,隶属九三农场管理局。1984年划归黑龙    山河农场  江省司法厅-局,1986年复又划归省农场总局管理,仍隶九三农场管理局。山河农场场区地处小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多为丘陵漫岗。全场土地面积113.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9.1万亩,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兼种甜菜、马铃薯等。1992年粮食总产量4.1万吨,农业总产值达5099万元。场办工业有机械修配、粮油加工、制砖厂等。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1.44万人,场部所在地山河镇已形成为农垦小城镇。   -   基本简介   山河农场位于嫩江县境内,距嫩江县45公里,总占地面积7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2万亩,总人口1.23万人,职工4268人。黑嫩(黑河至嫩江)、黑齐(黑河至齐齐哈尔)公路从场部穿过,农场与嫩江县之间交通便利。近年来,山河农场与嫩江县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带动、和谐发展”原则指导下,通过场县联动、工农结合、粮牧并举、兴企活商,在农机跨区作业、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事业共同发展等方面携手开展场县共建,有力地推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了农业、农机、社会事业等多领域的深层次合作共建。以大机具跨区作业为载体,实行农机共建;以标准化农田经营为重点,实行农业共建;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实行产业化共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纽带,实行城镇化共建;以人才资源为切入点,实行人才共建;以教育医疗为重心,实行社会事业共建。场县共建促进了土地的规模经营和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农业机械使用效率、农业的标准化水平和农业产业化水平,闯出了一条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路子,取得了积极效果。   

嫩北农场

   嫩北农场,因其地居嫩江县境北部得名,是1955年9月省公安厅建立的-农场。1959年将柏根里、门鲁河两个农场并入嫩北农场(即黑龙江省第33-支队)。1968年下放给嫩江县管辖,1972年收归省国营农场管理局管理,隶属黑河分局,为地方国营农场。1976年2月,划归省农场总局管理,隶属九三农场管理局。1984年划归省司法厅-局,1986年重归省农场总局管理,仍隶九三农场管理局。嫩北农场地处小兴安岭北段西麓向松嫩平原过渡的低山丘陵地带。全场土地面积91.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9.6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1992年粮食总产量4万吨。副业生产主要养禽、养蚕、养蜂等。1992年农业总产值4883万元。场办工业有农机修造、酿酒、制材厂等。全场总人口约1.4万人。场部所在地已发展成为农垦重镇。  

建边农场

   建边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九三农场管理局。位于嫩江县境北部,嫩江东岸。场部所在地距嫩江县城90公里。建边农场,建于1964年,因居于祖国边疆而得名,意为“建设边疆”。隶属黑龙江省农垦厅管理。1968年6月,下放给嫩江县领导。1972年,收归省国营农场管理局管理,隶属黑河分局。1976年划归省农场总局,隶属九三农场管理局。建边农场场区地处小兴安岭北段西麓,属低山丘陵地带,是黑龙江垦区最北部的农场之一。全场土地面积12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8.3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是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的机械农场。盛产蜂蜜。全场总人口约1万人,场部所在地已形成农垦小镇。  


海江镇特产大全




海江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