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丽水 >> 云和县 >> 紧水滩镇 >> 梓坊村

梓坊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梓坊村谷歌卫星地图)


梓坊村简介

  历史沿革:梓坊行政村始建于宋代(公元1127-1279年),座落龙泉溪东岸,地处沿溪谷地,原名"紫禁村",有36座埠头,72口古井,交通条件优越。10个自然村209户,974人,耕地面积772.5亩,林业用地10484亩,原村委驻地下村。系革命老区。自然村有下村、竹坑、满塘头、上吴、上张家、水碓坑、乌头坑、竹坑头、上叶草、下叶草等。有汤、陈、周、颜、刘、李、胡、林、张、杨等十大姓氏村民祖居本村。1983年因国家重点工程紧水滩电站的建设,淹没耕地628.3亩,移民迁往丽水市石牛乡42户196人,高溪乡15户73人,平原乡27户140人,水阁乡3户15人,富岭1户3人,本县云和镇70户306人,后靠33户125人,跨库16户112人,投亲靠友2户4人,全村合计移民193户862人。
  名胜古迹-宋代古窑址:梓坊村有宋代古窑址2座,即水碓坑古窑址和半山古窑址。1979年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组成考古工程队,在水碓坑附近发掘中,发现宋代烧造青瓷产品的古窑址,工场较为完整,并出土罕见的青瓷珍品:碗、盘、壶、花瓶等艺术品,与文献记载官窑相似,其中青瓷器皿"玲珑鸟食缸"属名贵产品,在我国很少发现。1981年考古研究所将此窑址及产品拍成科教片搬上了银幕。魁星楼(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建造在云和县通往龙泉县的古道上,是行人必经之地。建于清顺治年间,占地30平方米,正方形,8柱二层,重檐歇山顶、翼角起翘,雕刻精制,楼中间放有八角洞,二楼澡井中有魁星举笔,现已迁移山圹塆。同时有大雄殿、夫人殿(已迁往端坵)。恒光殿、平水大王殿、栏街殿、夫人中庙、哪吒殿、五谷神殿等遗址已被淹没。
  基本现状:梓坊村地处紧水滩镇的西南部,距镇政府水路10公里,公路28.5公里,距县城18公里。梓坊村是紧水滩库区新建的后靠移民村,全村现有村民230人,有党员12 人,村两委干部6人,5个村民小组。山林面积8675亩,其中村级4675亩;耕地70.2亩,其中移民人均耕地0.05亩。有6个自然村(即上叶草、下叶草、竹坑头、乌头坑、山塘塆、端秋)。全村的经济收入以渔业为主,林业为辅,渔业生产是我村的主导产业,也是紧水滩水库唯一的渔业专业村。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已有12户农民在县城办起了玩具加工厂,年产值超过千万元;5户农民在家办起了"渔家乐",全村近三分之一的农民在县城购买房子。经济收入名列全镇前茅。目前人均收入为5000元,村级集体经济为30000元。
  发展方向:梓坊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制定了近期奋斗目标(2008~2015年)。1、建设梓坊下山转移小区,占地面积500㎡,投资款80万元,将上叶草、下叶草、竹坑头、乌头坑等4个高山远山自然村34户128人搬迁到山塘塆,建成一个人口集中的梓坊村,实现资源共享,并对村庄进行综合整治。2、建设梓坊客货综合码头,停车场面积1000㎡,总投资450万元,成为库区水陆交通枢纽。3、建设和完善饮用水、广播电视、通讯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4、建设村级综合办公楼,集农村党员群众的教育、娱乐、服务为一体的村级活动中心。5、大力发展库区渔业资源和生产,局部形成以养殖捕捞、加工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以渔夫有机鱼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实行产、加、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6、大力发展旅游业,维护和开发原有的名胜古迹,鼓励和发动农民创办库区"渔家乐"等休闲产业。7、积极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县城转移,通过培训等各种方式,在县城创办玩具加工、来料加工的产业。8、到2015年力争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达到5万元以上。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1125107 323000 -- 查看 梓坊村谷歌卫星地图

梓坊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梓坊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垟后村

垟后村  垟后村位于风景秀丽的紧水滩水库北岸,距离云和县城约27公里,是一个移民后靠村。全村11户33人,山林面积1651亩,耕地面积7亩,人均收入4872元。  

金水坑村

  金水坑村位于云和县城北部,距县城18公里,全村以紧水库区为依托,与紧水滩水利发电厂相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镇政府驻地,系金水坑工地移民村。全村由3个自然村组成,共有73户,171人,其中党员16人。耕地面积59.18亩,山林面积5577亩,生态公益林面积3069亩。经济收入以劳务输出和发展库区渔业养殖为主,村民年人均收入3567元。   近年来,金水坑村党支部、村委会抓住发展机遇,与时俱进,凭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村建设。村两委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为契机,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同时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做好村庄规划,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建设,四个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石浦村

  石浦村位于云和县城北,距县城18公里,全村以紧水库区为依托,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全村共有194户,652人,其中党员30人。耕地面积456亩,山林面积4976亩。 经济收入以劳务输出和种植香菇为主,以发展禽类(鸭)养殖为辅,村民年人均收入2268元。     近年来,石浦村党支部、村委会抓住发展机遇,与时俱进,凭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村建设。村两委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为契机,促进香菇种植产业化发展;同时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做好村庄规划,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建设,四个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梓坊村

  历史沿革:梓坊行政村始建于宋代(公元1127-1279年),座落龙泉溪东岸,地处沿溪谷地,原名"紫禁村",有36座埠头,72口古井,交通条件优越。10个自然村209户,974人,耕地面积772.5亩,林业用地10484亩,原村委驻地下村。系革命老区。自然村有下村、竹坑、满塘头、上吴、上张家、水碓坑、乌头坑、竹坑头、上叶草、下叶草等。有汤、陈、周、颜、刘、李、胡、林、张、杨等十大姓氏村民祖居本村。1983年因国家重点工程紧水滩电站的建设,淹没耕地628.3亩,移民迁往丽水市石牛乡42户196人,高溪乡15户73人,平原乡27户140人,水阁乡3户15人,富岭1户3人,本县云和镇70户306人,后靠33户125人,跨库16户112人,投亲靠友2户4人,全村合计移民193户862人。   名胜古迹-宋代古窑址:梓坊村有宋代古窑址2座,即水碓坑古窑址和半山古窑址。1979年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组成考古工程队,在水碓坑附近发掘中,发现宋代烧造青瓷产品的古窑址,工场较为完整,并出土罕见的青瓷珍品:碗、盘、壶、花瓶等艺术品,与文献记载官窑相似,其中青瓷器皿"玲珑鸟食缸"属名贵产品,在我国很少发现。1981年考古研究所将此窑址及产品拍成科教片搬上了银幕。魁星楼(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建造在云和县通往龙泉县的古道上,是行人必经之地。建于清顺治年间,占地30平方米,正方形,8柱二层,重檐歇山顶、翼角起翘,雕刻精制,楼中间放有八角洞,二楼澡井中有魁星举笔,现已迁移山圹塆。同时有大雄殿、夫人殿(已迁往端坵)。恒光殿、平水大王殿、栏街殿、夫人中庙、哪吒殿、五谷神殿等遗址已被淹没。   基本现状:梓坊村地处紧水滩镇的西南部,距镇政府水路10公里,公路28.5公里,距县城18公里。梓坊村是紧水滩库区新建的后靠移民村,全村现有村民230人,有党员12 人,村两委干部6人,5个村民小组。山林面积8675亩,其中村级4675亩;耕地70.2亩,其中移民人均耕地0.05亩。有6个自然村(即上叶草、下叶草、竹坑头、乌头坑、山塘塆、端秋)。全村的经济收入以渔业为主,林业为辅,渔业生产是我村的主导产业,也是紧水滩水库唯一的渔业专业村。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已有12户农民在县城办起了玩具加工厂,年产值超过千万元;5户农民在家办起了"渔家乐",全村近三分之一的农民在县城购买房子。经济收入名列全镇前茅。目前人均收入为5000元,村级集体经济为30000元。   发展方向:梓坊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制定了近期奋斗目标(2008~2015年)。1、建设梓坊下山转移小区,占地面积500㎡,投资款80万元,将上叶草、下叶草、竹坑头、乌头坑等4个高山远山自然村34户128人搬迁到山塘塆,建成一个人口集中的梓坊村,实现资源共享,并对村庄进行综合整治。2、建设梓坊客货综合码头,停车场面积1000㎡,总投资450万元,成为库区水陆交通枢纽。3、建设和完善饮用水、广播电视、通讯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4、建设村级综合办公楼,集农村党员群众的教育、娱乐、服务为一体的村级活动中心。5、大力发展库区渔业资源和生产,局部形成以养殖捕捞、加工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以渔夫有机鱼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实行产、加、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6、大力发展旅游业,维护和开发原有的名胜古迹,鼓励和发动农民创办库区"渔家乐"等休闲产业。7、积极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县城转移,通过培训等各种方式,在县城创办玩具加工、来料加工的产业。8、到2015年力争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达到5万元以上。   

外洋村

  外洋行政村位于紧水滩镇政府北部,辖外洋、油坑、湾河等4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609人,劳动力403个,36名党员,2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有21户50人,低保户18户28人(其中绝对贫困户1户),五保户8户(8人)。全村共分10个村民小组,拥有耕地537亩,山林面积5583亩。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发展油茶2236亩,茶叶180亩,干水果2504亩,种植高山蔬菜200余亩,是本镇油茶生产重点村。   

田垟村

  田垟村位于紧水滩镇政府西北面,四周环山,自然资源丰富。由7个自然村组成,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全村有121户、411人,其中党员19人,耕地面积44.23亩,山林面积3557亩。经济收入以劳务输出和发展西瓜种植为主,香菇种植和经济作物林收入为辅,村民年人均收入4796元。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按照"-"的实际要求,以服务人民为己任,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主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推进本村的经济建设,为本村村民脱贫奔小康出谋划策。全村依靠山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西瓜种植,增加农民收入。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村两委还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为契机,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多方筹措资金,落实康庄工程养路,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菖蒲砻村

  菖蒲砻村位于紧水滩镇政府东面,距离云和县城12公里,由7个自然村组成,是一个工地移民村。依山傍水,以石塘水库为依托,与53省道公路相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全村有136户、445人,其中党员19人,耕地面积 253 亩,山林面积3885亩。经济收入以劳务输出和种植香菇为主,以发展禽类(鸭)养殖为辅。村民年人均收入4971元。   近年来,村两委一班干部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按照"-"的实际要求,以服务人民为己任,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主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推进本村的经济建设,为本村村民脱贫奔小康出谋划策。 2008年村民人均收入达 4971元,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村两委还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为契机,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做好村庄规划,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文明建设卓有成效。自2005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县级"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小康村"、"民主法治村"、"整治村"。  

莲塘村

  莲塘村距镇政府15公里,是一个比较偏僻的村,康庄公路正在建设中。全村共有78户,254人,其中党员13人。耕地面积398亩,山林面积7868亩。 经济收入以劳务输出和种植业为主,以发展养殖业为辅,上年村民年人均收入4569元。   近年来,莲塘村党支部、村委会抓住发展机遇,与时俱进,大力发展村建设。村两委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为契机,促进种植向产业化发展;同时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做好村庄规划,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建设,四个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田铺村

  田铺村位于云和湖以北,距离县城45公里,全村现有人口174户,638人(其中有后靠移民153人),分布在9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75%的人外出务工,留守的百余人皆为老人,有低保户11户20人,残疾人4人,五保户2户,2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375亩,(其中半数粮田是靠天田),山地面积7000多亩。  

渡蛟村

  渡蛟村现人口106人,38户,按1个村民组织小组分布。全村有80%人口外出打工、经商,留守在村的大多是老人。有低保户、五保户2户2人,0党员8名,村民代表24人。全村耕地0.0042万亩,林地0.8977万亩,水面面积0.0825万亩,以发展水产养殖、油茶和柑桔种植为主。  

桃子坑村

  桃子坑村位于云和湖以北,距离县城45公里,全村共有1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135户,现有人口511人。常住本村人口94人,外出人口417人,其中在县外13人,有育龄夫妇85对。全村共有山林面积13757.64亩,其中集体4596亩,毛竹山2008亩,村集体年固定收入仅靠1160亩的生态公益林补助款,耕地面积368.20亩。本村于1991年建成田铺至桃子坑2.2公里的机耕路,2004年动工兴建乡政府至桃子坑9.58公里的康庄路,于2006年底完成路面硬化工程。2008年本村人均收入3235元。  

乌弄坑村

乌弄坑村  乌弄坑村基本情况   乌弄坑村地处紧水滩镇东北方向,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县城17公里。辖2个自然村,2村民小组,总户数67户,总人口210人,党员16名。村两委班子6人,有山林面积3827亩,耕地面积166亩。农村富余劳动力150人,主要分布在云和镇、丽水等地,从事服务打工行业。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种植木耳、吊瓜为主,养殖鸡鸭为辅。村两委抓住发展机遇,与时俱进,凭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为契机,促进黑木耳种植产业化发展,目前种植木耳80万段,2010年新种植吊瓜基地80多亩,发展禽类(鸭)养殖8家1000多只。在县城劳务输出近100多人。毛竹、林木、油茶等经济林种植和管理。   近年来,该村两委通过多渠道筹措投入30万元资金,修建了村中心桥,改善了50多年未实现的梦想,安装了路灯,规划了整村搬迁,并在今年实施农业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等建设,工程投资额达到250多万元。   该村获得2010年度县级绿化示范村。   

大南山村

大南山村  大南山村基本情况   大南山村地处大源乡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距县城50公里。辖3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9户,总人口196人,党员12名。山林面积2910亩,耕地面积159亩。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80人,主要分布在云和等地,从事木质玩具行业。主要分布在云和县城等地,从事玩具行业为主。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外出创业(打工)收入为主,种植业、林业收入为辅。外出人员中在县城创办玩具厂的有2户,年产值达80万元,其余外出人员主要在县城打工。留守劳动力主要从事吊瓜、油茶和水稻种植。其中吊瓜种植面积约80亩,亩产值3000元,可创收24万元;全村有油茶面积约1500亩,可增加收入20万元。    近年来,该村投入700多万资金,修建了田铺到大南山12.6公里的康庄公路,2011年6月,康庄公路路面硬化全部完成。大南山列入大源乡2011年村庄整治计划,制定了一系列村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徐湖村

徐湖村  基本情况:徐湖村村地处紧水滩镇北面,东与大牛村相邻,南与大源村相邻,北与松阳县大东坝镇大内阴村相邻,西与田铺村相邻,距县城39.5公里。辖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68户,总人口612人。山林面积11019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7268亩。全村现有党员17名。2010年人均收入5820元。   产业发展状况:全村的经济收入以外出务工创业等收入为主,农业种植业收入为辅。近几年全村农业主导产业有茶叶、吊瓜,现全村有茶叶种植面积280多亩、吊瓜种植面积320多亩,并以吊瓜套种茶叶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全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外出打工创业,主要从事服务类、加工类等行业。   基础设施建设状况:近年来,徐湖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投入500多万元资金,开展了土地整理、农村危旧房改造,修建了康庄公路6.5公里等基础设施,徐湖村被列入2011年村庄整治村   荣誉:2010年县级村级组织运转示范村   

大源村

大源村  大源村基本情况   大源村位于紧水滩库区以北、距县城40公里,该村是大源乡人口最多的一个行政村,村域面积7.3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884亩,山林面积5174亩。辖1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301户1154人,外出人口占全村人口的65%,现有劳动力836人,外出劳动力454人。全村现有党员23人。   大源村农民收入主要来源是外出务工和种植业。是个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空壳村,2010年人均收入5924元。外出务工人员中,有5户在县城办厂,年产值达800万元。近年来发展吊瓜、油茶种植,现有吊瓜200亩、白茶120亩。油茶山面积3000多亩,占全乡的27.2%。   近年来,该村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相继投入3万余元修建黄垟自来水工程,投入4万元安装路灯,投入1万元进行村庄绿化,投入8万元进行防洪堤修建,投入1万余元安装了健身器材。    大源村2010年获得县级绿化示范村。  

饭甑砻村

  饭甑砻村基本情况   饭甑砻村地处紧水滩镇西北方向,离镇政府所在地35公里,水路15公里,距县城40公里。是紧水滩镇最偏僻的村,辖4个自然村,4村民小组,全村共有66户、241人,党员12名。村两委成员6人,有山林面积9878亩,耕地面积145亩。农村富余劳动力180人,主要分布在云和等地,从事木制玩具加工生产和服务行业。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劳务输出、兴办木制玩具厂和林业生产为主,以发展养殖业为辅。目前,该村上规模的木制玩具厂有8家,年产值达12000多万元。林业生产以用材林为主,基地造林3000多亩,玩具原料林造林1000多亩,通过村民传统的林木经营管理办法,每年就林业单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就1000元以上,林业经济效益收入可观。另外还有部分年老的在家养殖土家鸡鸭,每年可以出售300多羽,年收入可达4万多元。   近年来,该村投入40万元资金,修建了村庄道路3公里,新建村级办公楼,改善了村民办事会议的场所,安装路灯20盏,新建垃圾收集池2个,购买垃圾桶15只,改善村庄环境卫生的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饭甑砻村获得2010年度绿化示范村、2010年丽水市兴林富民示范村。  

梅山村

梅山村  梅山村基本情况   梅山村地处紧水滩镇西南方向,距乡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距县城28公里。辖13个自然村,8村民小组。总户数103户,总人口371人,党员15名。村两委干部6人.山林面积9504亩,耕地面积359亩。农村富余劳动力280人,主要分布在云和、丽水等地,从事服务行业。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劳务输出和发展林业种植为主,油茶、油菜种植和经济作物林为辅。全村依靠山林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进本村的经济建设,大力发展油菜、油茶种植和原料林造林。2010年全村种植油菜80多亩,油茶改造200多亩,完成玩具原料林造林1000余亩。村民三分之二人口在云和、丽水等务工,已有5户农民在县城办起了玩具加工厂,年产值超过千万元.    近年来,该村投入100多万元资金,修建了5.48公里的康庄公路路基和路面工程,新建垃圾收集池3个,购买垃圾桶20只,改善村庄环境卫生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村委办公楼,改善了村民办事会议的场所。  

龙渡村

龙渡村  龙渡村基本情况   龙渡村地处紧水滩镇西南方向,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县城26公里。辖6个自然村,4村民小组。是紧水滩库区新建的后靠移民村,总户数50户,总人口129人,党员9名。村两委干部10人. 2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有7户9人,低保户5户8人,五保户2户(2人)。山林面积3086亩,耕地面积73亩。农村富余劳动力80人,主要分布在云和镇等地,从事服务打工行业。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劳务输出和茶叶种植为主,以养殖农家鸡鸭为辅。近年来,在县移办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茶叶种植100余亩,近三分之二人口劳务输出到县城务工,还有少部分家庭在家种稻和养殖农家鸡鸭200多羽。    近年来,通过村两委的多方筹措投入30多万元资金,修建了村庄道路硬化、村委办公楼修理、路灯安装和新建垃圾收集池3个,购买垃圾桶15只,改善村庄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龙门村

龙门村  龙门村基本情况   龙门村地处紧水滩镇西北方向,位于紧水滩电站水库南岸,距乡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县城26公里。是龙门公社所在地,该村由紧水滩水库后靠移民于1984年建成,辖6个自然村,5村民小组,总户数61户,总人口196人,党员12名。村两委干部6人,有山林面积2433亩,耕地面积12.56亩。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和水产养殖业为主,农副产品为辅。龙门村充分利用云和湖青山绿水、奇峰异彩的旅游资源和水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和水产养殖业,现已有23家星级农家乐经营户,从事旅游观光、餐饮、垂钓等活动,年收入达数百万元。   近年来,该村投入300多万元资金,对村庄和环境进行了规划和整治,修建了龙门中心客运站,修理村级办公楼。龙门旅游码头建设,其成为库区紧水滩仙宫景区一带的水陆交通枢纽,发动农户创办农家乐23家,对各家修建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完善饮用水、广播电视、文化通讯及卫生公共服务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    龙门村获得2009年度绿化示范村、2010年度先进党支部。  

枫桶岗村

枫桶岗村  枫桶岗村基本情况   枫桶岗村地处紧水滩镇正北方向,距乡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距县城24公里。辖8个自然村,4村民小组,总户数63户,总人口252人。山林面积22178亩,耕地面积238亩。党员16名。村两委干部6人,农村富余劳动力180人,主要分布在云和镇等地,从事玩具厂打工行业。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劳务输出和种植油茶、茶叶为主,以发展养殖业为辅。建设村集体油茶新品种基地100多亩,茶叶种植120多亩,劳务输出主要在云和县城和丽水打工服务业为主,以乡村养殖田螺、农家鸡鸭等农副产品为辅。今后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为契机,促进种植向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该村抓住发展机遇,与时俱进,大力发展村建设。投入60多万元资金,修建了康庄公路5.5公里、村庄机耕路3.5公里,新建村庄停车场,安装村庄路灯。同时,做好村庄规划,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建设。   

大牛村

  大牛村是由8个自然村组成的分散小山村,7个村民小组,159户、582人。山林总面积20337亩,耕地面积400亩,人均耕地0.69亩,人均收入3310元,村集体收入5万余元。近年来,村民积极响应县委乡政府“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努力实现下山转移,到目前为止,全村共转移进城28户,68人。 大牛村与垟后村、金水坑村、石浦村、梓坊村、外洋村、田垟村、菖蒲砻村、莲塘村、田铺村、渡蛟村、桃子坑村、乌弄坑村、大南山村、徐湖村、大源村、饭甑砻村、梅山村、龙渡村、龙门村、枫桶岗村相邻。  


梓坊村特产大全




梓坊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