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丘田村是个小村,66户199人,原来居住在半山腰,近六年来,村民基本下山居住,建立了大丘田新村。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变,村民经济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60万元,人均收入497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8万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27001 | 323000 | -- | 查看 大丘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东升社区 |
东升社区东至环城东路,南至龙泉溪,西至剑川大道,北至贤良路,是新开发的以居住为主的新型社区。现有户籍人口2700人,住户约4336户,总人口约10540人;其中居民2537户6226人,农民926户2682人,暂住873户1632人。社区专职工作者4人,居民代表26人 |
金乐社区 |
龙渊街道金乐社区位于市中心,东至保中路,南至贤良路,西至新华街、清风路,北至九菇山、新村一带。党支部有直管党员73人,社区总面积0.88平方公里,辖区内有住户3012户,8455人(其中居民是2117户,5928人;农业485户,1485人;流动人口398户,1042人,户籍人口6170人2641户),辖区住区企事业单位22家,共建单位10个。社区办公场所面积约300平方米(2009年8月),内部设社区办公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场所、会议室等。 |
大洋社区 |
龙渊街道大洋社区位于龙泉市中心,东至环城东路,南至贤良路,西至剑川大道,北靠安青山,牛门岗,现有居民2397户,总人口7295人。社区成立以来,以共建为抓手,共驻共建,“老、妇、少”共建,整合社区资源,构建和谐社区。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下,驻区单位、社区干部、居民携手共建,您我共同努力,社区更加美丽,社区建设稳步发展,驻区单位、居民群众归属感、认同感明显加强,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得到充分发挥,社容社貌不断改观,居民素质不断提高,社区荣获丽水市文明社区,省级绿色社区、省级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丽水市社区党建专题《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协调机制》试点工作三等奖,丽水市柔力球比赛最佳奖,龙泉市创建卫生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重点镇(社区)太极,“双纪”联欢活动创新奖,龙泉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等奖等称号 |
城东社区 |
城东社区东至龙渊一村,南至龙泉溪,西至环城东路,北至牛门岗,现有居民住户602户,1870人,农村住户1036户,3112人,暂住户1210户,3630多人。总户数2848户,总人数8612人,设10个居民小组。本社区有低保户7户11人,残疾人8人,享受廉租房政策补贴5户。社区党支部有直辖党员27人,到社区登记的在职党员有176人.辖区内与大小企业40余家.共建单位8家(法院、建行、一中、国税、经贸、气象局、住房管理中心、人寿)。社区下设有三协、残疾人协会、救助站、服务站、妇女维权站,帮教调解小组、治安小组、社区共建委员会等组织。 |
贤良社区 |
贤良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2年11月20日,位于我市中心地段,东起保中路,南到江滨北路,西到新华街,北至贤良路,是一处正在改造的老城区。由于拆迁的历史原因,存在危房多、弃用公房多、外来务工人员多、下岗职工多、困难对象多的“五多”现象。城中村混居和城市改造的特有居住环境是本社区的鲜明特点。辖区内有常住人口1943户,5873人,户籍人口1593户,6193人,居民1211户,3968人,农业732户,1905人,店面351个。本社区有低保户18户26人,持证残疾人47人。下设15个居民小组,社区专职工作者4人。2002年9月份成立社区党支部,现有党员56人,党支部1个。共建单位9家。社区现已先后成立了社区老年协会、社区调解委员会、社区党员巡逻队、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社区计生协会等各项组织,并成立了社区救助站、服务站。社区自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与关心下,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创建新型文明社区为目标,以拓展服务为重点,积极地开展了社区治安、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计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等各项社区工作,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006年荣获“浙江省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2009年全省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示范社区居民委员会”、“2010年省级无-社区”、“2010年龙泉市第二届邻居节最受群众喜爱的邻居节活动奖”、“2011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等奖”、“丽水市‘五好’社区关协”、“龙泉市第三届邻居节组织奖”、“2012年丽水市邻居节最佳创意奖”“2013年龙泉市‘电大杯’社区广场舞比赛一等奖”等奖项。 |
村头村 |
走进村头村,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别墅式楼房,一条条宽敞笔直的道路,四周的环境非常整洁,一株株“四季桂”长年飘香……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向世人展开。 村头村给大家的第一印象是规划有序的村庄。据了解,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村头村两委就着手对村庄建设进行全面规划。2003年,村两委又重新对村庄建设规划进行了调整完善,严格划定工业区、居民住宅区和水源保护区。建设了村内两条水泥路,安装了村主要道路的路灯,建设防洪堤3000余米,购置了垃圾运送车2辆,设置固定垃圾桶24只。实施了道路硬化、村庄亮化、绿化和村两委办公楼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村民生活居住和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更为便利、整洁、优美的环境。 经济实力提高了,村头村不忘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2006年1月12日,村头村正式成立了“文化活动中心”,总面积约500平方米,设有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台球室、棋牌室、多功能室,有藏书2000多册,如今,去“文化活动中心”学习科学知识、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成了广大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工作之余的首选。为了给广大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创造休闲、健身的场所,2007年,村里投入30多万元,兴建龙泉市首个农民公园,该公园包括两个仿古亭、1500余米游步道、700余平方米的健身广场等,同时还添置了健身器材。 夏天的村头村之夜,凉风习习,村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吃完晚饭,大家都爱去农民公园散散步,碰到了熟人聊聊天,他们说:“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一些老年人,则喜欢在村里的六角亭里相聚,聊聊天,谈谈新闻,自得其乐。自去年起,村里的妇女陆续成立了腰鼓队、军鼓队,以及年轻人组成的舞狮队。每天晚上7时左右,妇女就会成群结伴地来到指定的场地练习,这时整个村头村都沉浸在悦耳激昂的鼓声中。负责人徐爱娥告诉记者:“在我们鼓队里,有媳妇带着婆婆来参加练习的,并且还有几位是外村妇女!”望着这些其乐融融的温馨美景,让记者忍不住感叹这个美丽村庄的生活是如此和谐与文明。 |
梧桐口村 |
龙渊街道梧桐口村距城区7.5公里,全村225户,780多人口,山林面积4540亩,也是原凤鸣乡最大的一个行政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以及街道干部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村广大村民群众,发扬精诚团结,求真务实的精神,积极开拓,勇于创新,从基础设施建设着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
桥坑村 |
龙渊街道桥坑村位于龙泉的东北部,与水南坞为邻.距城区5公里,交通较为方便.全村共有76户,290人口.2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劳动力190人。 |
一村村 |
龙渊街道一村属于城中村,位于市中心北面,全村总户数412户,总人口1426人,其中劳动人口945人。有后甸、马埠、黄棍3个自然村。山林面积1270亩,耕地面积419亩,2010年农民纯收入8200元。村民大部分以打工、种蔬菜为生计。 |
五村村 |
龙泉市龙渊街道五村村委会位于市区,交通便利,我们这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百姓和谐。 |
临江村 |
临江村位于龙渊街道东部,离城2公里,是龙泉至道太的公路沿线村,属紧水滩库区移民村。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80户,有620人(其中户籍在册人口128户445人,外来打工52户175人)。有山林面积97亩,耕地面积237亩。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加快,近几年引进大小企业20多家,大部分村民以运输业和到就近企业打工为主,200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551元。 |
石玄步村 |
石玄步村位于城区北面,共有73户294人。是我市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民族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有党员15人,村内有西社、西元、梅廖、万富灌、乌石玄下、石玄步、周连7个自然村。耕地面积252亩,其中水田247亩,山林面积7000亩,村内无主导产业,多年以来村民主要靠种田种菜为生,经济基础差。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25万元,人均收入5272元,村级集体收入0.8万元。 |
徐山后村 |
龙渊街道徐山后村地处市区东北角,海拨665米,距龙泉城区17公里。全村30户,123人,现有党员7名。耕地面积110亩、山林面积3968亩,其中毛竹林面积2500余亩。徐山后地域较阔,人口稀少,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村内有600多年历史的平水王庙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评为丽水市级生态文明村。徐山后经济收入以毛竹经营为主,外出务工为辅。近几年对交通较好的1000多亩低产毛竹林进行了抚育改造,使竹林产出不断提高。平时村内主要劳动力均进城务工,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9350元。近几年,徐山后投入400多万元,开通了13公里康庄路,投入8万元建成了自来水项目;开通了有线电视;移动电话基站;2011年投入40多万元进行了村庄整治,新建公厕一座,村内道路硬化800多米,拆除破旧房、露天厕所、灰棚等60多间,使村内环境得到较大改变,进一步改善了村内基础设施,村民生产生活进一步提高。 |
沙潭村 |
沙潭村 全村152户470人口,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237亩,山林面积6824亩。2009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6026元。几年来,在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基础建设基本完成,村民主要以水稻、蔬菜等种植业为主,由于村庄紧靠紧水滩库区,已成为人们垂钓休闲的好去处,村两委抓住这一发展的机遇,正在着手规划以休闲垂钓为主农家乐特色村,向集旅游、休闲、垂钓为一体的方向发展。 |
大岭头村 |
龙渊街道大岭头村离市区27公里,全村69户,6个村民小组,265人,分为四个自然村(黄弄原32户130人、洋坑10户35人、横田户14户50人、后庄13户50人),村低保户16人、五保户1人,残疾人6人,党员15人,其中预备党员2名。在白塔下山脱贫小区5户,村头购房有8户。在市里购房有8户。从事家庭小作坊6家,年产值200多万元,主要生产木制品加工,耕地面积375亩,山林面积2500亩,2009全村经济总收入276万元,村集体收入5万元,人均收入5134元。 |
四村村 |
四村基本情况 龙渊街道四村坐落在龙泉市中心,分别居住在莱茵小区、东景小区、五粒石玄一带,共有225户675人。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以及街道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村广大村民群众,发扬精诚团结,求真务实的精神,积极开拓,勇于创新,从基础设施建设着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2009年村集体收入12万元,村经济总收入886万元,人均收入6385元。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近几年来,四村的土地逐年被征用,大多村民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党支部、村委会紧紧抓住城市区域优先发展机遇,本着“抓稳定、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开拓创新,以壮大集体经济为目标,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为目的,努力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 村两委在近十年的发展中,着重从创建集体公益事业,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入手,发展各项事业。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努力争取了“三、四村综合市场”建设项目,并投资近100万元建造了村老年活动中心及配套设施建设,今年又投资120万元建造村委综合大楼。同时,新建了住宅280多植,建筑面积达60000多平方米,完成小区道路硬化3000多米,使85%以上的农户住进了新房,改善了居住环境,真正做到了村民安居乐业。 经过几年的努力,四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单一以种粮为主业的村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经营模式发展的村,村民生活由温饱型步入小康水平。今后三年,村两委将着重建设村综合市场项目,以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努力把四村建设成稳定、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白墓村 |
龙泉市龙渊街道白墓村离市区30华里,全村126户,4个村民小组,452人,耕地面积160亩,山林面积18477亩,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08万元,村集体收入4万元,人均收入6040元。 |
大丘田村 |
大丘田村是个小村,66户199人,原来居住在半山腰,近六年来,村民基本下山居住,建立了大丘田新村。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变,村民经济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60万元,人均收入497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8万元。 |
张村村 |
张村村位于市区5公里,全村共有168户683人,分四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有山林面积5032亩,耕地面积503亩。近几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业强市、旅游兴市”、“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团结一致,带领全村村民苦干实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896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490元,集体经济收入在5.7万元。 |
石马村 |
龙泉市龙渊街道石马村位于龙泉市区北隅海拔665m的半山坡上,整个村庄屋后竹海连绵,村前沟壑险奇,四周群山环抱,村中阡陌纵横。虽然离城仅14公里,但一踏入石马境内,那宛若世外桃园的田园风光让人一下子就沉浸其中,城市的喧嚣、工作的压力等仿佛在不经意间已荡然无存。 石马全村共10个村民小组198户779人,拥有耕地面积664亩,山林面积24663亩(其中毛竹林7000亩,经济林100亩)。2007全村经济总收入1100万元,村集体收入7万元,人均收入4282元。 石马建村时间并不是不长,传清康熙29年间,郑六公次子甲义公由松阳县迁居到当时的龙泉县北石马,在这儿繁衍生息。但石马村流传数百年的制珞笋技艺和元霄“抢灯(丁)”习俗却是名声在外,吸引着众多游客“聚焦”石马。 |
岭坤村 |
龙渊街道岭坤村地处龙泉市西部,东与石玄步相邻, 南与龙渊街道五村相邻, 西与西街街道九村交界,北与石马毗邻,距城区5公里,全村3个自然村,96户382人。近几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业强市、旅游兴市”、“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团结一致,带领全村村民苦干实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111元 |
小白岸村 |
龙泉市龙渊街道小白岸村座落在城区的东北方向,离城区10公里,交通较为方便,是县道沈村线的必经之路,全村居住分散,分坊坪、小白岸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全村136户,539人,劳动力342人,党员22名,村民代表19名。耕地面积247亩,山林面积3543亩。种、养殖业是本村的主导产业,2008年单一的蔬菜产业全村总收入达到40多万元。近几年来,本村大力发展工业,全村办起了木制品、宝剑等加工厂20多家,年产值达500百多万元,安排全村剩余劳动力200多人; 2008年村集体收入1052万元,人均收入5826元。 几年来,村两委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为民办实事。(1)浇灌村内水泥道路3000多米;(2) 2007年投入46.98万元,从11.57公里外引水进村安装了自来水;(3)投资40多万元,对犬槽丘水库进行除险加固;(4)完成白沙大桥接线工程的路面硬化;(5)投资10万元对村内主线道路进行拓宽硬化(6)投资3.5万元对坊坪自然村安装自来水。 近年来,全村做到“四无”即:无刑事案件发生、无--事件、无封建迷信活动、无“-”活动。村治保、调解组织健全,并充分发挥作用,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发展。 2001年成为小康村;2004年被评为龙泉市级先进党支部、五好达标村、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村;2005年被授予丽水市级文明村、龙泉市级卫生村、龙泉市级先进党支部;同年省级“整治”村和“先锋”工程通过验收;2005年评为丽水市级文明村;2008年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被为龙泉市首届十佳农村好搭档。 |
竹坑村 |
竹坑村位于51省道沿线,距市区8公里。分为竹坑一个中心村和山岱、大堂畈两个自然村。全村共157户678人,其中困难户51户。全村山林面积共10290亩,09年村集中收入9万元。竹坑村通过多年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以黑木耳为主的特产农业产业群,09年全村共计生产食用菌黑木耳130多万袋,0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6500多元。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竹坑村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村内未建有集体经济平台,村集体活动资金溃乏;二是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与落后的基础设施矛盾日益突显,机耕路、山塘水库等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亟需新建与修缮。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