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丽水 >> 龙泉市

龙泉市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龙泉市谷歌卫星地图)


龙泉市简介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边境,自古人文昌盛,旧为“浙水东文献之邦”,史称 “衣冠文物甲于诸邑”,被誉为“处州十县好龙泉”,是著名的中国青瓷之都、中国宝剑之邦、中华灵芝第一乡和世界香菇栽培发源地。全市面积3059平方公里,人口29万,辖8镇7乡4个街道444个行政村12个社区。
  龙泉历史悠久,是剑瓷世界驰名的文化之名城。龙泉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置县,1990年12月撤县设市,青瓷文化、宝剑文化、香菇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陶瓷文化历史名城和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龙泉宝剑始创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而成为“中华第一剑”。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宋元,以“清澈如秋空、宁静似深海”的哥、弟窑瓷器享誉海内外,其中“哥窑”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宋代五大名窑。2006年龙泉宝剑锻制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双双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迄今为止全球唯一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2012年龙泉黑胎青瓷与哥窑论证会”认定:文献记载的哥窑就在浙江龙泉。龙泉也是中国香菇文化的发源地,人工栽培香菇的祖师爷“吴三公”是原龙泉龙岩村人,龙泉人何澹被称为“香菇文化之父”。自古以来,龙泉英才俊贤辈出,宋朝天圣至咸淳251年间,龙泉一县就出进士248名,是中国科举史上的一大奇观;宋代永嘉学派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叶适、南宋诗人叶绍翁均为龙泉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祖居地也在龙泉。
  龙泉山清水秀,是生态全国领先的养生之福城。龙泉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浙江省生态市和浙江省园林城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级别为优,主要生态指标处于全国前茅,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市”(县级市)。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4.2%,绿色覆盖3000平方公里,为浙江省最大的林区县(市)和第二大竹乡,被称为“浙南-”、“天然氧吧”,拥有林业用地398万亩,林木蓄积量1745万立方米,植物种类1800余种,年产商品材26万立方米,四项指标均居浙江省第一;200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报告》显示,龙泉生态环境质量在全国所有县(市、区)中排名第八,全国县级市排名第一;2007年龙泉空气质量在浙江省排名第一;2011年龙泉生态环境状况指数(IE值)高达106.2,列浙江省第一,城区空气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4860个,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龙泉水流三江,是山为长三角之巅的旅游之热城。境内山峦叠嶂、溪流纵横、风光秀丽,是浙江省钱塘江(乌溪江)、瓯江以及福建省闽江三江源头,全市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峰有110座,其中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主峰黄茅尖海拔 1929米,为“-第一高峰”,也是长三角最高峰,保护区内保持了原始森林风貌,被誉为“野生动物的乐园、珍稀植物的天堂”和“华东古老植物的摇篮”。全市有五级旅游资源单体4个,四级旅游资源单体8个,三级旅游资源单体30个,是“中国生态旅游最具魅力城市”。龙泉窑大窑窑址、青瓷博物馆、宝剑博物馆、青瓷宝剑苑、中国青瓷小镇等是文化旅游著名景区,披云山、昴山、天平山以及仙宫湖等均是生态旅游胜景。同时,龙泉青瓷、龙泉宝剑、香菇、黑木耳、灵芝及灵芝孢子粉、竹笋和高山蔬菜等都是旅游名品。
  龙泉活力迸发,是日益崛起浙闽赣的发展之新城。龙泉是浙西南交通枢纽,素有“瓯婺八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是浙江进入江西、福建两省的主要通道。而今,随着丽龙高速、龙庆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龙浦高速开工建设,我市的高速公路已全面融入长深、京台全国高速网;衢宁铁路(浙江衢州至福建宁德)已纳入国家规划,项目前期正加快推进;杭广高铁(杭州至广州)正在酝酿论证,龙泉已进入“新高速”和即将进入“新高铁”时代,成为北上融入长三角,南下承接海西区的重要“节点”。近年来,龙泉发挥生态、文化、资源等自身优势,紧抓机制改革、特别扶持、产业转型升级等新优势,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顺势而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先后成为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基地、全国十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市)、中国黑木耳之乡、全国林权制度改革示范县(市)、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市)。成为浙江省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正全面开展全国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改革试点、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和国家扶贫开发综合改革试点。当前,龙泉正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富有生机、充满活力,全市干部群众正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围绕“绿色崛起、科学跨越”的战略总要求,坚持走“改革创新、借力发展、特色竞争”的新路子,奋力打造“区域经济更具竞争力、机制体制更具创新力、发展主体更具创业力、社会进步更具精神力”、“居住在龙泉更有安全感、生活在龙泉更有幸福感、工作在龙泉更有成就感、走出龙泉更有自豪感”的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活力龙 幸福泉”。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8.85万人 3059平方公里 331181 323000 0578 查看 龙泉市谷歌卫星地图

龙泉市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龙渊街道 0 0 东升社区 金乐社区 大洋社区 城东社区 贤良社区 村头村 梧桐口村 桥坑村 一村村 五村村 临江村 石玄步村 徐山后村 沙潭村 大岭头村 四村村 白墓村 大丘田村 张村村 石马村 岭坤村 小白岸村 竹坑村 查看 龙渊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西街街道 约2.79万人 66.2平方公里 西新社区 清风社区 白云社区 七村村 新岭村 河村村 大千湾村 下樟村 宫头村 八村村 尖地村 河星村 栏下村 牛头岭村 新茶村 岩后村 蓁部村 周村村 东权村 里下畈村 九村村 查看 西街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剑池街道 约2.48万人 37.5平方公里 南秦社区 南大洋社区 水南社区 大沙社区 茶坦村 芳野村 吴处村 东岭村 宏山村 周际村 六村村 翁仁村 南秦村 张家村 石退村 和垄村 水南村 查看 剑池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塔石街道 约8300人 109平方公里 陈村村 山际口村 上坞村 岱根村 冷水亭村 黄土村 山后村 李山头村 横片村 季边村 山际村 枣槐岭村 瞿源村 南弄村 秋丰村 垟畈村 炉地垟村 查看 塔石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八都镇 约2.5万人 142.8平方公里 高升村 东音村 枫锦村 供际村 青山村 安田村 高大门村 小告村 二村村 三村村 四村村 新村村 大坦村 白水村 樟溪村 吴公村 际下村 龙竹村 石川村 双溪口村 章府会村 松渠村 一村村 署网村 白角村 松际村 野窖村 王圩村 溪坪村 查看 八都镇谷歌卫星地图
上垟镇 约1.61万人 162平方公里 五都垟村 岱源村 丁源村 供建村 横店村 上源村 社口村 双际村 昌岗村 五都楼村 花桥村 小黄南村 黄渡村 源底村 木岱口村 际岭村 中村村 生源村 木岱村 汤源村 查看 上垟镇谷歌卫星地图
小梅镇 0 97.22平方公里 上梅村 高坑村 立东村 郑边村 泥岭头村 梅一村 梅二村 梅三村 梅四村 骆庄村 叶乡村 大梅村 孙坑村 高际头村 洋岙头村 大窑村 金村村 黄南村 毛山头村 半边月村 西坑村 毛断村 大梅口村 查看 小梅镇谷歌卫星地图
查田镇 约1.61万人 122.36平方公里 住田村 查二村 横坑村 竹舟村 小查田村 下湾村 大樟村 青坑岙村 大樟岙村 赵麻圩村 圩头村 下圩村 溪西村 下保村 查三村 墩头村 大坑下村 石隆村 新丰村 青坑底村 小砻坑村 柘坑村 泉坑村 青坑村 溪口村 万山村 陈山村 东皇村 上墩村 查一村 吴田村 炉溪村 查看 查田镇谷歌卫星地图
安仁镇 0 207.9平方公里 黄泥岭村 岩头村 沈山头村 坑下村 亚叉丘村 张畈村 项边村 双岙村 胜岱村 花庵村 大丘另村 季山头村 湖尖下村 安仁口村 刘坊村 上际村 安民村 黄桶村 胜阳村 胜游村 胜源村 沈庄村 大源村 广田村 黄山下村 大舍村 水源头村 新建村 庄山村 谷坑村 胜湖村 李登村 梅坑村 查看 安仁镇谷歌卫星地图
锦溪镇 约1.03万人 162平方公里 肖庄村 下锦村 吴林村 山坑村 墙甲村 黄永村 贵坑村 半溪村 百里村 上锦村 中锦村 岭上村 岭根村 查看 锦溪镇谷歌卫星地图
住龙镇 约6200人 269.7平方公里 周调村 潘床村 龙星村 建平村 白岩村 建明村 水塔村 碧龙村 建胜村 住溪村 西井村 查看 住龙镇谷歌卫星地图
屏南镇 约1.1万人 285平方公里 坪田李村 干上村 金林村 金龙村 均何村 库租坑村 周岱村 南垟村 瑞竹垟村 石玄铺村 坪田叶村 横坑头村 地畲村 南溪口村 梧树垟村 上畲村 竹篷后村 车盘坑村 杉树根村 东山头村 垟顺村 百步村 均益村 南溪村 横溪村 均山村 塘山村 里洒村 查看 屏南镇谷歌卫星地图
兰巨乡 约1.63万人 155.7平方公里 上寮村 豫章村 大汪村 官埔洋村 大巨村 桐山村 上湾村 官田村 大赛村 蜜蜂岭村 仙仁村 朱坑村 空坑头村 梅地村 石坑口村 净信村 河川村 棕衣连村 张山村 查看 兰巨乡谷歌卫星地图
宝溪乡 约7200人 148平方公里 宝更村 龚岭村 车盂村 半岭村 溪源田村 塘源村 塘上村 坑里村 溪头村 高山村 竹垟村 查看 宝溪乡谷歌卫星地图
竹垟畲族乡 约7500人 101.5平方公里 际上村 红坞村 良溪村 罗墩村 金田村 山溪口村 局下村 五四村 后排岭村 盖竹村 查看 竹垟畲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道太乡 约991万人 351平方公里 道太村 大白岸村 下乾村 吴庄村 际头村 半坑村 锦安村 蛤湖村 坑口村 山石坑村 杨梅岭村 毛圩村 大苏村 朱山下村 何山头村 青田坑村 荷上畈村 李村村 西坑下村 夏安村 上坑村 王庄村 梨垟村 查看 道太乡谷歌卫星地图
岩樟乡 0 101平方公里 柳山头村 岱岭村 石坑村 坑源底村 查看 岩樟乡谷歌卫星地图
城北乡 约1.2万人 232.1平方公里 黄以村 仓坛村 村头沈村 李后村 东书村 方西村 河里村 季岱村 上垟村 外双溪村 万坑村 外埲村 金埠村 陂川村 南溪村 麻垟村 内双溪村 皂口村 大贵溪村 河坑塘村 大书村 鹤场村 吴岱村 溪下村 小岩村 源头村 库武村 刘山头村 上田村 查看 城北乡谷歌卫星地图
龙南乡 约2.17万人 212平方公里 黄万岱村 安和村 庵边村 北公村 岙头村 粗溪村 底村村 东坑村 大庄村 黄大坑村 上南坑村 蛟垟村 金川村 岭后村 龙案村 龙井村 麻竹坑村 青庄村 曲岱村 横川村 查看 龙南乡谷歌卫星地图

龙泉市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莲都区

    丽水市莲都区位于浙江省南部,瓯江中游。1986年3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丽水县,设立县级丽水市。2000年7月18日撤销县级丽水市,设立市辖莲都区。它依山傍水,在环山之中,形如莲瓣,宋代以后别名莲城,撤地建市设区后,定“莲都”为市辖区区名。莲都区是浙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502.10平方千米,是丽水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总人口37万人(2004年)。区人民政府驻解放街51号,邮编:323000。行政区划代码:331102。区号:0578。拼音:Liandu Qu。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莲都区主要平原有碧湖平原和城郊平原。丘陵面积857.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7%。莲都区境内山脉分属括苍山、洞宫山、仙霞岭山系,地形属浙南中山区,以丘陵山地为主,间有小块河谷平原。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21座,其中八面湖为最高峰,海拔1389米,最低处为下风化村河漫滩,海拔40米。   气候特点   莲都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2℃至18℃,年均降水量1474.1毫米,无霜期255天。日照年平均时数1783.2小时,年平均日照率40%。风向多为东南风或西北风。1980年以来最大风力(10分钟)风速19.3米/秒,最大降水量(24小时)128.9毫米。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龙卷风和冰雹。   水文状况   境内河流皆属瓯江水系,主要支流有好溪、小安溪、宣平溪、松阴溪4条。   自然资源   莲都区境内野生动物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黑麂、豹、鼋等,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穿山甲、大灵猫、白鹇、大鲵(娃娃鱼)等。野生植物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有伯乐树(钟萼木)、香果树、银杏、鹅掌秋、华东黄杉、长叶榧等6种。主要矿产有萤石、石英石、花岗岩、紫砂、陶土等。  

青田县

  青田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位于东经119度41分~120度26分和北纬27度56分~28度29分之间。东接温州,南连瑞安、文成,西临丽水、景宁,北靠缙云,全县总面积2493平方公里,丘陵低山有2228平方公里,占89.7%,河溪、塘、库124平方公里,占5%,平地132平方公里,占5.3%,故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青田县历史悠久,自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置县,至今已有1300多年,原来隶属处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温州专区。1963年5月改属丽水地区。2000年7月,丽水撤地设市,青田县隶属丽水市。据县志记载,青田因太鹤山下田产青芝,而取县名叫芝田,后改叫青田。   青田属山地丘陵地貌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8℃。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自然风景资源丰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相映生辉。最为突出的是“一江二石”。一江,指贯穿青田全境的瓯江;二石,指省级著名风景名胜区石门洞和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的青田石雕。   瓯江水碧似蓝,两岸风景如画,从古到今,潮来波涌,游人如织:传说我们的祖先轩辕曾驾舟从缙云来到青田,忘情地翻阅大自然的杰作石门瀑布,至今轩辕遗迹犹在;光武帝、宋高宗也曾在瓯江浪里飞舟,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 历代名宦豪客,如谢灵运、李白、王安石、秦观、沈括、文天祥、王十朋、陆游、高明、张孚敬、汤显祖、袁枚、阮元、朱彝尊、郭沫若等人,面对滔滔江水,或高歌“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或赞美一篙绿水,两岸青山……瓯江,是连接中华历史的通道,青田山川的骄傲!   石门洞是洞天福地,世外桃源,明代国师刘基少年时代曾在此读书研学。它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历代无数文人名士,写下许多动人的赞美诗文。一千多年前,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便将石门洞誉为“东南第一胜”。   青田之享有盛名,更因它创造了灿烂的石雕文化。很早以前,青田就有女娲补天遗石下凡变成石雕石的传说。近年来,青田石雕文化产业的强劲增长不仅有力推动了青田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且也带动了浙江文化大省的快速建设。随着青田石雕的多元化发展,逐渐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地域文化,获得了各种荣誉:2001年,成功入围中国四大名石评选;2002年,荣获国家颁发的原产地保护证明商标;2006年,荣获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大地理标志区域品牌”殊荣,同年,被列入浙江省“四个一批”重点文化产业。2009年成功创建了中国青田石雕文化4A旅游景区。   青田又是著名侨乡。青田人侨居国外已有300多年历史,现有华侨25万,遍布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侨华人为青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青田还是名人之乡,明代国师刘基、七君子之一章乃器、巾帼领袖-、还有南宋三朝宰相汤思退,国民党副总裁陈诚……他们如云环雾绕的奇峰,唤起人们寻源探秘的兴趣。   青田,多元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墨客、政坛要人无不赞美青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缙云县

  缙云始建于公元696年,距今1300多年历史。县域面积1503平方公里,人口46万,下辖7镇8乡3个街道,253个行政村,素有“黄帝缙云,人间仙都”的美誉。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7.3亿元,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5亿元,财政总收入17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390亿元。缙云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城”来概括:   一是宜居之城。缙云是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级生态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5%以上,全年95%以上优良天气,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各县市区第37位,全省第14位,入选2014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和2014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30强。全县百岁老人数量居全市第一,90岁以上老人1800多位,80周岁以上老人上万人,远超全国长寿之乡评定标准,全市最长寿的百岁老人朱金娟110岁居住在我县壶镇赤羊村。民间俗语有云:“缙云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多走几趟,百岁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养生福地、长寿之乡。   二是宜业之城。作为全市率先发展的地区,境内330国道、金丽温高速和金温铁路纵贯南北,台金高速横跨东西,规划中的金台高铁穿境而过,是全市交通最发达的县(市、区)之一。缙云是全市的工业强县,传统优势产业带锯床、缝纫机、环形灯管等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左右,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工业亩产率接近发达地区水平。缙云人走南闯北,商贾意识浓厚。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批农民走出山门养殖麻鸭,形成“四万鸭农闯天下”的经济奇观。如今,县委县政府鼓励百姓创业、干部干事,大力发展“家家乐、家家做、家家店”“三个家家”,积极打造“缙云烧饼师傅”品牌,“缙云烧饼”获市级地方标准规范立项,走进央视“中国早餐”栏目,让“炉传三百世,饼香五千年”的缙云烧饼有了新的畅想,小烧饼做出了大产业。2014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6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16元。近年来,我们还努力争取了低丘缓坡开发、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小城市培育等一批国家级、省级试点,逐步走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快车道。   三是宜游之城。缙云是省级旅游经济强县,拥有仙都和黄龙两个国家级4-景区、386个旅游资源单体,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66个。仙都还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兼具仙人和帝王之气,区内标志性景观鼎湖峰高170.8米,状如春笋直刺云天。位于县域西部的河阳古民居是“-一带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全国罕见。悠久的历史孕育了黄帝、婺剧、石头三大文化。缙云是我国南方黄帝祭祀中心和黄帝文化辐射中心,祭祀轩辕黄帝典礼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缙云婺剧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地方特色使其成为缙云丰富民俗文化的代表。缙云凝灰石探明储量全国第一,老城区有着“石街、石桥、石房”的独特建筑风貌,被誉为“千年古石城”。   四是宜学之城。缙云崇学之风兴盛,“耕读家风”源远流长,缙云百姓虽节衣缩食,亦必供子女读书,据考证,共出了184名进士。清光绪《缙云县志》记载,自唐到清立传人物就达578人。现今,教育已成为缙云最响亮的牌子之一,每年重点本科上线人数均占全市1/3强,2008年成功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缙云中学也成为了全市高中教育的一张金名片。   今后一个时期,缙云县将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指导思想,着力推进“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加快建设和谐美丽好缙云,力争在全面建成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征程上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遂昌县

松阳县

  松阳地处浙西南山区,瓯江上游,隶属丽水市。县域面积1406平方公里,总人口24.06万,辖3街道5镇11乡401个行政村。全县“八山一水一分田”,县域中部松古平原是浙西南最大的山间盆地,主要河流松阴溪由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汇入瓯江。县情特点可用五句话来概括:   松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松阳县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建县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距今1800多年历史,是丽水市建制最早的县。松阳历史上曾是处州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农耕经济独领处州十县-,农耕文化积淀深厚,是华东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体系保留最完整和乡土文化传承最好的地区之一。县内有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西屏),50个村进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是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之一。县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庆寺塔、普济桥,省级文保单位黄家大院、进士牌坊、三庙(文庙、武庙、城隍庙)、刘氏祖居门楼、石仓乡土建筑等大批历史文物遗存。松阳自古人文鼎盛,人杰辈出,涌现了唐代越国公、道教天师、养生鼻祖叶法善,“宋代四大女词人”张玉娘,南宋左丞相叶梦得,明《永乐大典》总编撰王景等杰出人士,保存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松阳高腔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松阳还是革命老根据地县,1935年刘英、粟裕率领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松阳创立以安岱后为中心的浙西南革0据地,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仅存的八个根据地之一,安岱后村被誉为“浙西南井岗山”。   松阳是浙南桃源胜地。松阳是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组成部分,自古有“桃花源”美誉。唐代诗人王维曾写下了“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的动人诗句,宋代状元沈晦更是初至松阳就发出“惟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的由衷赞叹,并从此定居松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10天,水质达标率100%,是浙江省生态县、浙江省园林城市、浙江省森林城市。全县山水秀丽、田园秀美,良田千顷,物产丰饶,形成“百里乡村百里茶、一路山水一路景”的美景。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还使松阳成为“处州粮仓”,吸引了无数中原世族大家和闽粤族群迁居落户,使松阳成为赖、黄、瞿、劳、丰、蒋等11个姓氏的郡望之地,是江南叶姓和包拯后裔的主要发祥地,石仓还是浙江省最大的客家族群聚居地。   松阳是生态绿茶之乡。松阳是“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中国绿茶集散地”。松阳自古盛产茶叶,唐代已成贡品,1929年获得西湖博览会一等奖。近年来,通过实施茶叶全产业链发展工程,松阳已跻身全国茶产业十强县。全县有茶园11.73万亩,形成“全县40%人口从事茶产业、50%农民收入来自茶产业、60%农业产值源于茶产业”的良好格局,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中国茶文化之乡。“松阳银猴”是浙江省十大名茶、中华文化名茶,是全国驰名商标、浙江区域名牌,成为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浙南茶叶市场是“中国绿茶第一市”、全国绿茶价格指数发布市场和全国百强商品贸易市场。茶产业已经成为浙江省示范性全产业链。   松阳是文化养生胜地。松阳是“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名县”。按照打造“长三角田园休闲旅游胜地”的目标,我们以田园风情省级旅游度假区为平台,已经建成箬寮原始林4A旅游景区、松阴溪国家水利风景区、卯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高等级旅游景区。松阳还是以摄影写生为主题的艺术创作胜地,每年吸引着数十万计的美术家、摄影家和学子前来艺术创作、社会实践。四都寨头摄影休闲园是国内第一个摄影主题休闲园,乡村798文化创意园与与全国200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全县已建成8条摄影写生线路和一批画家村、摄影村。   松阳是幸福和美家园。松阳全面推进“田园松阳”建设,积极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化名县、开放兴县”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发展田园经济、培育田园城市、建设田园乡村、保护田园生态、经营田园风光、弘扬田园文化,加快建设生活富裕、家园秀美、人文和谐的田园松阳。松阳已成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法治建设先进县、省法治建设示范县、省文明县城、省卫生县城、省教育强县、省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县、省双拥模范城,连续十年成为省级平安县,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稳步提高。  

云和县

  云和县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地处浙西南,位于瓯江上游。县域总面积984平方公里,辖4街道3镇3乡,168个行政村,总人口11.2万。其县情有以下特点:   1.区位条件特殊。云和与首都北京同经度,与珠穆朗玛峰同纬度,为丽水的地理中心。瓯江自西向东蜿蜒52公里穿越县域,将云和分成南、北两大部分。区域交通优势明显,G25长深高速、S34龙丽温高速及52省道、53省道穿境而过,距丽水高铁站约30分钟车程,距规划建设中的丽水机场约20分钟车程。   2.生态环境优美。云和自古被喻为“洞宫福地”,山水资源独具特色,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8%,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7.6%,即使是人口集中的城区,空气负氧离子平均浓度为每立方厘米1391个以上,达到“非常清新”的标准,境内38.7平方公里水域的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二类标准以上,综合环境质量列全国第10位,是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为丽水市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被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和浙江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小城市培育试点。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其中,仙宫湖是浙江省第三大人工湖;云和梯田是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获评“中国特色旅游最佳湿地”、“中国美丽田园”,并被美国CNN评为中国最美的40个景点之一。云和湖仙宫景区和云和梯田景区均为国家4-景区。   3.县域文化多元。云和置县与明朝银矿开采有关,盛时设有银矿13处、银官局2处,云和银矿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和是全省13个少数民族重点县之一,有2个畲族乡、27个畲族行政村、畲族人口9千多人。还有新安江、紧水滩等库区移民1.8万余人,客家人1.5万余人,构成了云和多元、兼容的移民文化。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42年5月至1945年9月,民国浙江省政府迁驻云和,共迁入70余家行政机构、39个-机构和34家工商企业,国立英士大学、之江大学等高校纷纷入迁,著名文化人士冯雪峰、潘天寿等云集云和,对整个县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产业特色明显。目前云和已初步形成了一产以食用菌、茶叶、水干果为主导,二产以木制玩具、轴承、阀门为主导,三产以生态旅游、商贸物流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其中,木制玩具是云和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先后被冠以“中国木制玩具之乡”和“中国木制玩具城”。全县共有木制玩具生产企业754家,木制玩具产品达十大类、上千个系列、数万个品种,产品畅销世界7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同类产品的近50%、浙江省的70%,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木制玩具生产、出口基地,是全国首个出口木制产品国家级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全国首批八个国家级质量安全示范区之一。   5.物产资源丰富。云和雪梨具有500多年的种植历史,有“中华名果”之称,是全市首个通过气候品质认证的农产品,“云和雪梨酒”曾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铜质奖章。云和黑木耳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云和湖有机鱼是浙江省第二大有机鱼品牌。小顺石“色彩变幻丰富、透明度高,受刀温润”,深受印界、雕刻界青睐。   6.发展战略独特。2001年,云和县委、县政府针对县情实际,提出并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把县城作为县域增长极来建立和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目前,全县实现35%的农民下山转移、70%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74%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居住、92.5%的学生集中在县城就读、95%的企业集中在县城发展,并先后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平安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十佳金融生态示范县”、“省级教育强县”、“省级示范文明县城”、“省级生态县”、“省级体育强县”、“省级信用县”、“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实现平安建设“九连冠”,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银鼎”,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达79.25岁、位居全市第一。如今,作为“云和现象”的“小县大城”发展战略被广为关注,入选浙江省十大发展模式,获得“2012中国十大社会管理创新奖”。在《国家治理》杂志对浙江省58个县(市、区)现代治理能力评价中,我县列第三名。   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77亿元,增长3.6%;实现工业总产值113亿元,增长4.6%;实现旅游收入15.38亿元,增长30.6%;实现财政总收入6.82亿元,增长8.8%,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66亿元,增长9.8%;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26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89元,增长11.8%。  

庆元县

  一、地理位置   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地处北纬27°25′—27°51′,东经118°50′—119°30′之间。东、南、西三面与福建寿宁、政和、松溪3县交界,北与浙江省龙泉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接壤。南北长49千米,东西宽67千米,总面积1898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地松源街道,距丽水市210千米,距杭州市532千米。   二、地形地貌   庆元地形属浙西南中山区,有溪谷、盆地、丘陵、低山、中山等多种地貌,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为洞宫山脉所踞,多崇山峻岭、深谷陡坡,海拔1500米以上山峰有23座,主峰百山祖海拔1856.7米,为浙江省第二高峰,百山祖北麓斋郎村海拔1210米,是全县最高居民点,山间盆(谷)相对高度海拔600米—800米;西南部和中部是仙霞岭——枫岭余脉,地势较东、北部平缓,谷地较宽,山间盆(谷)地相对高度海拔330—600米,新窑村海拔240米,是全县最低点。   三、溪流湖泊   庆元县境之内有大小溪流926条,较大的有松源溪(总长59千米,支流202条)、安溪(总长16千米,支流87条)、竹口溪(总长29千米,支流87条)、南阳溪(总长44千米,支流115条)、左溪(总长26千米,支流142条)、西溪(总长26千米,支流51条)、八炉溪(总长25千米,支流55条)。分布在东部地区的南阳溪、左溪向东流入瓯江,西部地区的松源溪、安溪、竹口溪向西南流入闽江,东南部的西溪、八炉溪向东南注入交溪(福安江),有“水流两省达三江”之说。   县内较大的人工湖泊(水库)有兰溪桥水库(水域面积70公顷)、马蹄岙水库(25公顷)、大岩坑水库(41公顷)、左溪水库(83公顷)。   四、气候特征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气候总体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就局部而言,东、北部气温较之西南部和中部低,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最宜于香菇等菌类生长。   五、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土地面积189800公顷,其中林业用地167796.3公顷、农业耕地15283.01公顷、溪流水域2733.2公顷,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   2、森林资源   拥有庆元林场、营林公司、产业公司等国有林场和一批乡(镇)、村集体林,各地还营建菇木、竹笋、柑橘、锥栗、厚朴、山苍子等经济林基地。全县16万余公顷山林有林木蓄积量846万立方米,立竹量5452040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86%,是浙江省8个林业重点县之一。   3、水力资源   全县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8万千瓦,多年电能70219万千瓦时,已开发装机18.739万千瓦时。   4、矿产资源   境内矿种有23种,其中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铅、锌、钨、钼、锡、铀以及稀土等11种,非金属矿有煤、磷、高岭土、叶蜡石、钾长石、石英、白云母、水晶、大理岩、花岗岩、砖瓦用全风化泥岩、黄砂等12种,已开发利用的矿种有11种,其中金属矿2种,非金属矿9种,正在开采的矿种有5种,均为非金属矿产。   5、生物资源   有动物100多种,植物2000多种。珍稀动物有华南虎、短尾猴、狲猴、穿山甲、黑熊、金猫、云豹、金钱豹、大灵猫、獐鬣羚、黄腹角雉、鸳鸯、相思鸟、大鲵(娃娃鱼)等。珍稀植物有百山祖冷杉、钟萼木、香果树、福建柏、银杏、鹅掌楸、华东黄杉、长叶榧树、天竺桂、沉小樟、短萼黄莲、八角莲、天麻、油杉、银钟花、黄杉木兰、凹叶厚朴、天女花、花梨木、斗枫荷、南方铁杉等。珍贵菌类植物有香菇、木耳、牛肝蕈、灰树花蕈、竹荪、岩蕈、茯苓等。   6、旅游资源   庆元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2005年5月,在全国2348个县(市、区)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联评中被评为“中国生活环境第一县”。2008年1月,庆元县又以木拱廊桥数量最多、保存最好,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廊桥之乡”,国家AAA-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山祖,国家级森林公园巾子峰,神奇东溪龙井,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大济进士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举水月山村,江根乡双苗尖以及中国香菇博物馆、廊桥博物馆等,都是庆元寻幽猎奇、休闲养生、观光揽胜的好去处。   六、行政区划   庆元县下辖濛洲、松源、屏都3个街道,竹口、黄田、荷地、左溪、贤良5个镇,安南、隆宫、五大堡、岭头、百山祖、淤上、张村、江根、官塘、龙溪、举水、合湖12个乡,共20个乡级政区;辖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45个村民委员会;下设62个居民小组,1718个村民小组。   七、人口与民族   庆元县有汉族和畲族、蒙古族、苗族、彝族、侗族、土家族、壮族、满族、回族、藏族、布衣族、朝鲜族、仡佬族、维吾尔族、瑶族、拉祜族、佤族等17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2096人,17个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20个乡镇(街道),以畲族人口为主,其中濛洲街道上、黄田镇最为集中。全县有道岗村、西演村、东西村、李村村、大坑村、蔡段村、山根村、库山村、龙井面村等9个少数民族村。   2014年末,全县户籍人口20.65万人,比上年增加129人。其中,男性人口10.67万人,女性人口9.98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7%和48.3%。全年出生人口2398人,出生率为11.6‰;死亡人口1527人,死亡率为7.4‰;自然增长率为4.2‰。全县常住人口是13.8万人。   

景宁县

  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处浙江南部,为“革命老区县”。县域面积1950平方公里,现辖2个街道、4个镇、15个乡,总人口17.31万,其中畲族人口1.91万,占11%,并有藏、苗、彝、侗、黎等少数民族。   树民族团结典范。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浙江省畲族主要发祥地。设县以来,景宁坚持“两个共同”,出台《景宁畲族自治县自治条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扶持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条例、文件,切实加大对民族群众和民族聚居区发展的倾斜,强化少数民族群众教育、医疗、就业、住房以及人才培养、干部选拔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先后7个单位和个人荣获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并被国家民委授为“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   建畲族文化中心。长期以来,景宁的畲族歌舞、服饰、语言、医药、习俗等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得到较好地传承和发展,编制出台《全国畲族文化总部发展规划》,现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省级名录19项,市级名录33项,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畲族民间歌舞)”。一年一度的“中国畲乡三月三”活动成为畲乡重要民族文化窗口,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最具特色民族节庆”。大型畲族风情舞蹈诗《千年山哈》作为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浙江省唯一参演剧目,获得表演金奖,并成功推向市场,引领畲族文化产业化发展。   保自然生态净土。景宁有林地226万亩,其中重点生态公益林12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76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8.2%,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县、省级森林城市,95%的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Ⅱ类以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五。景宁旅游资源多样,拥有“云中大漈”和“中国畲乡之窗——大均”两个国家AAA-景区以及“华东第一峡”炉西峡、“华东最大高山湿地”望东垟高山湿地、九龙省级地质公园等一批优质旅游资源,是浙南生态休闲养生旅游黄金目的地,先后荣膺“中国国际旅游文化目的地”、“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名县”、“中华最佳文化生态旅游胜地”等称号。   兴山区特色产业。景宁以近期茶叶、中期毛竹、远期香榧的主导产业发展思路,引领山区产业转型发展。早在1915年与国酒茅台一道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惠明茶重放异彩,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再夺金奖,并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4平方公里的工业“飞地”——丽景民族工业园,作为国家民委异地扶贫开发试验区,享有“东部环境,西部政策”独特优势,娃哈哈、伊利等多家知名企业进驻。157座总装机容量31.94万千瓦的各型水电站矗立山间,占全省可开发装机容量十分之一的水力资源得到科学利用,先后荣获首个“中国农村水电之乡”、首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   今后一个时期,景宁将牢牢锁定习近平总书记对景宁提出的“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三县并举”(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文化名县)发展战略,以“五个发展”(集聚发展、统筹发展、文化发展、改革发展、和谐发展)为落脚点,以“四个新区”(新园区、新城区、新景区、新山区)建设为总抓手,积极推进民族经济和畲族文化“两个总部”建设,全力打造“中国畲乡、小县名城”。  

龙泉市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边境,自古人文昌盛,旧为“浙水东文献之邦”,史称 “衣冠文物甲于诸邑”,被誉为“处州十县好龙泉”,是著名的中国青瓷之都、中国宝剑之邦、中华灵芝第一乡和世界香菇栽培发源地。全市面积3059平方公里,人口29万,辖8镇7乡4个街道444个行政村12个社区。   龙泉历史悠久,是剑瓷世界驰名的文化之名城。龙泉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置县,1990年12月撤县设市,青瓷文化、宝剑文化、香菇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陶瓷文化历史名城和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龙泉宝剑始创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而成为“中华第一剑”。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宋元,以“清澈如秋空、宁静似深海”的哥、弟窑瓷器享誉海内外,其中“哥窑”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宋代五大名窑。2006年龙泉宝剑锻制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双双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迄今为止全球唯一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2012年龙泉黑胎青瓷与哥窑论证会”认定:文献记载的哥窑就在浙江龙泉。龙泉也是中国香菇文化的发源地,人工栽培香菇的祖师爷“吴三公”是原龙泉龙岩村人,龙泉人何澹被称为“香菇文化之父”。自古以来,龙泉英才俊贤辈出,宋朝天圣至咸淳251年间,龙泉一县就出进士248名,是中国科举史上的一大奇观;宋代永嘉学派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叶适、南宋诗人叶绍翁均为龙泉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祖居地也在龙泉。   龙泉山清水秀,是生态全国领先的养生之福城。龙泉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浙江省生态市和浙江省园林城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级别为优,主要生态指标处于全国前茅,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市”(县级市)。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4.2%,绿色覆盖3000平方公里,为浙江省最大的林区县(市)和第二大竹乡,被称为“浙南-”、“天然氧吧”,拥有林业用地398万亩,林木蓄积量1745万立方米,植物种类1800余种,年产商品材26万立方米,四项指标均居浙江省第一;200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报告》显示,龙泉生态环境质量在全国所有县(市、区)中排名第八,全国县级市排名第一;2007年龙泉空气质量在浙江省排名第一;2011年龙泉生态环境状况指数(IE值)高达106.2,列浙江省第一,城区空气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4860个,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龙泉水流三江,是山为长三角之巅的旅游之热城。境内山峦叠嶂、溪流纵横、风光秀丽,是浙江省钱塘江(乌溪江)、瓯江以及福建省闽江三江源头,全市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峰有110座,其中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主峰黄茅尖海拔 1929米,为“-第一高峰”,也是长三角最高峰,保护区内保持了原始森林风貌,被誉为“野生动物的乐园、珍稀植物的天堂”和“华东古老植物的摇篮”。全市有五级旅游资源单体4个,四级旅游资源单体8个,三级旅游资源单体30个,是“中国生态旅游最具魅力城市”。龙泉窑大窑窑址、青瓷博物馆、宝剑博物馆、青瓷宝剑苑、中国青瓷小镇等是文化旅游著名景区,披云山、昴山、天平山以及仙宫湖等均是生态旅游胜景。同时,龙泉青瓷、龙泉宝剑、香菇、黑木耳、灵芝及灵芝孢子粉、竹笋和高山蔬菜等都是旅游名品。   龙泉活力迸发,是日益崛起浙闽赣的发展之新城。龙泉是浙西南交通枢纽,素有“瓯婺八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是浙江进入江西、福建两省的主要通道。而今,随着丽龙高速、龙庆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龙浦高速开工建设,我市的高速公路已全面融入长深、京台全国高速网;衢宁铁路(浙江衢州至福建宁德)已纳入国家规划,项目前期正加快推进;杭广高铁(杭州至广州)正在酝酿论证,龙泉已进入“新高速”和即将进入“新高铁”时代,成为北上融入长三角,南下承接海西区的重要“节点”。近年来,龙泉发挥生态、文化、资源等自身优势,紧抓机制改革、特别扶持、产业转型升级等新优势,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顺势而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先后成为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基地、全国十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市)、中国黑木耳之乡、全国林权制度改革示范县(市)、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市)。成为浙江省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正全面开展全国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改革试点、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和国家扶贫开发综合改革试点。当前,龙泉正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富有生机、充满活力,全市干部群众正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围绕“绿色崛起、科学跨越”的战略总要求,坚持走“改革创新、借力发展、特色竞争”的新路子,奋力打造“区域经济更具竞争力、机制体制更具创新力、发展主体更具创业力、社会进步更具精神力”、“居住在龙泉更有安全感、生活在龙泉更有幸福感、工作在龙泉更有成就感、走出龙泉更有自豪感”的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活力龙 幸福泉”。  


龙泉市特产大全




龙泉市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