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市西街街道岩后村位于市区西北部近郊,距城区约9公里,与下樟村白云岩名胜风景区相距仅1.5公里,整个村庄坐落在林茂翠竹怀抱之中,四周云雾缭绕,仿佛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全村拥有山林面积6552亩,耕地面积465亩,总人口323人。
岩后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据《叶氏宗谱》记载,南宋诗人叶绍翁为避难过继岩后叶昱为子,曾在岩后吟有《秋日游龙井》、《闻顶山徐道人改卜》、其《游园不值》:“0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为千古名句。岩后村被认为是叶绍翁故居,整村历代传唱叶绍翁的山歌至今。叶氏传统民俗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至今还保留着血多民间习俗,其中上梁习俗被列入龙泉市第二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岩后村自热风光奇异秀美,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入村水口古木红枫映红天际,村中叶氏“石林世家”香火堂古朴典雅,五老仙坛、鸳鸯枫、叶绍翁洗笔池旧址等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村边四周景观奇异,有龙井、石笋、子女窟、夫妻岩、石棺等30多个景点。
近年来,岩后村村两委班子团结干事,村民勤劳致富,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生态保护又优又美的发展路子。积极开展“三改”、“三化”和“三清”工作,是县级村庄整治村、县级卫生村;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近五年内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被评定为县级生态村。文明风尚良好,做到“四无一有”,几年来没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情况。
今后三年,岩后村将继续保护、弘扬好叶绍翁文化,并按要求规划实施,做好省级整治村和生态示范村建设。修建好村石林世家,建好两个亭(五老仙坛,纳材岙)。完成下樟至岩后路的绿化和周村桥头至岩后村公路的道路硬化。做好乌斜自然村下乡脱贫迁移和绿化工作。创办五户设施齐全的农家乐,提升农家乐软硬件,将岩后村建成一个山美、水美、村美、人美的秀丽山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81002 | 323000 | -- | 查看 岩后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西新社区 |
西街街道西新社区东起公园路,西至西大桥,南至龙泉溪,北靠乌石山,是典型的老城区,有常住人口2955户,7949人。社区党总下辖5个党支部,有党员126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西新社区有共建单位10个。 |
清风社区 |
西街街道清风社区地处市中心,东起新华街,南连龙泉溪,西接公园路,北靠九姑山。社区现有居民2032户,6598人,共建单位8个。党支部现有党员65人,辖区内在职党员181人。 |
白云社区 |
白云社区地处城区最西端属城郊结合部,东起西大桥,南至龙泉溪,西接上凉亭,北靠凤凰山,社区现有居民1415户,总人数3782人,65岁以上的老人188人,70岁以上的老人98人,在册党员46人,在职党员54人,流动党员12人,社区低保户16户,残疾人26人,小组长、楼院长16人,暂住流动人口约800人。社区共建单位有市府办、市农办、市公路段、市交通局、公安森林分局、城投公司单位6家。社区在街道办事处、社区办的领导下,共建单位大力协作,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方针。发挥党总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各项工作卓有成效。 |
七村村 |
七村现有村民小组4组,村户数231户,总人口655人,村党员数27人,村民代表数24人,村集体年收入30元,年均人收入1.1万元,现耕地面积100亩左右,山林面积288亩。 七村坐落龙泉老城区,属主要城中村之一,主要分为:苍松路实验小学后面,新华街(老市政府)上首以及华楼街市民广场对面新建农民联建房216植三个区块居住生活。七村原坐落龙泉城区的农田现已被国家征用完毕,全村村民已成为失地农民,现主要靠从事第三产业谋生。 七村村委会位于中山路中山旅馆内,现办公场所条件较差,目前正在计划要求选址建新的村委会。已建成简易村级办公场所、村民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同时,建成规范性社会服务管理站和相应的各项社会管理制度,切实实行依法治村,并且,由村级集体统一承担村民医疗保险、住房保险等其它社会保障费用,建立和完善村民社会保障体系。 |
新岭村 |
龙泉市西街街道新岭村位于市区西部与八都相邻,距城区约9公里,现有125户,444人,耕地面积425亩,林地面积2163亩,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563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0。47万元。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街道党工委的关心支持下,新岭村根据本村自然特点和客观现状,大力发展竹笋两用林基地和食用菌生产,不断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2004年被评为龙泉市小康村,2005年被评为“五好”党支部,同时,建立中外合资浙江聚珍园食品有限公司百万袋,香菇、木耳标准基地。2007年被评为龙泉市整治村。 |
河村村 |
龙泉市西街街道河村位于龙泉市西大桥往上,距城区约5公里,地理条件优越,现有265户,891人,耕地面积733亩,林地面积8804亩,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15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3。45万元。 河村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龙泉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稳步推进,为河村带来了发展机遇和空间。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街道党工委的关心支持下,河村正在积极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开发“香樟园”项目,发展旅游业,扎实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
大千湾村 |
龙泉市西街街道大千湾村距城区约15公里,现有67户,310人,耕地面积226亩,林地面积700亩,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48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0。5万元。 |
下樟村 |
下樟村史称“云坞古村,”距龙泉市区7公里,生态环境优异,秀水奇岩怪石、白云茂林修竹,宛若人间仙境,恰似世外桃源,有白云飞瀑、七星潭、古樟、古民居等。该村历史名人较多,文化底蕴浓,村风、民风淳朴,宋代名士管师复隐居于此,“满坞白云耕不尽,一潭明月钓无痕”,描尽了该村田园风光的无限意境;清代诗人吴志健也有诗述“村林桑拓绿荫齐,满坞云深夕照低,布谷一声春雨足,陇头耕破落花泥”,近代史上有下樟邑人郑玉奎早年参加革命,抗战时期曾任江南新四军繁昌总局参谋,“皖南事变”被捕后英勇就义。秀美的田园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农家乐旅游的去好处。全村共有61户215人,拥有农田368亩,山林面积5860亩,其中毛竹山5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 近几年来,下樟村在市委、市政府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关心支持下,村两委积极带领全体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根据本村自然资源特点和客观现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村庄历史文化潜力,保护和整合生态环境资源,确立生态文化旅游兴村的发展思路。通过招商引资,借鸡生蛋的发展举措,发展旅游业,开设农家乐,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名村。2003至2007年期间曾被评为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 省“乡风文明村”、省“文化示范村”、省“农家乐特色示范村”、 “浙江100佳美丽乡村”、丽水市“文明村”、丽水市“文化名村”等荣誉称号。 |
宫头村 |
来到龙泉市西街街道宫头村这个城乡结合村,有一种身处世外桃源的错觉。宫头村背靠风景秀丽的凤凰山,面对老虎岗山,清澈、平缓的锦溪从村前流淌而过,山环绕着水,水倒映着山,而村庄则在山水间熟睡着。只有偶尔从山林传来的鸟鸣,打破这分宁静。 宫头村因万寿宫而得名,先有万寿宫,然后才有宫头村。目前,全村共有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20户738人。宫头历来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名胜古迹众多。凤凰山、姜家大院、吴三春故居等无不引人思古之幽情。 凤凰山位于宫头村后,其“凤岗迎晖”曾与“灵溪风月”、“剑池雨霁”等被列为龙泉14大景点。与此同时,站在铁扇公主庙处,还能眺望城区全景。宫头村人有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全村人就开始在凤凰山造林,并订立了严格的村规民约。如今,凤凰山上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的森林成了市郊的天然氧吧,吸引无数的市民前往锻炼,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画面。 “快点走,学唱越剧时间到了。”每当夜幕降临,姜家大屋里就传出了阵阵优美动听的越剧声,将越剧搬到现实中的是60岁的村民黄伟芳。村里的一大群妇女不仅是黄伟芳的铁杆“粉丝”,而且也是她的“学生”。黄伟芳告诉笔者:“在古色古香的姜家大屋唱戏别有一番意境。”姜家大屋为明代建筑,至今已有480年,系明代清官叶溥故居。该屋除部分为后世子孙修缮外,大部分保持了原貌,雕梁画栋依旧,令人称奇。 当人们深深被《梁祝》的故事所感动时,殊不知,在宫头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有着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敢爱敢恨的宫头女子吴三春将爱情吟出千古绝唱。现如今,吴三春故居虽然被岁月所湮灭,但门前的石板还在,夏日的夜晚,常有老人坐谈高机与吴三春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高机与吴三春”这个堪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于2010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宫头村党支部书记林上龙告诉笔者,近年来,村两委围绕“服务群众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要求,带领党员群众团结干事、创业创新,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10506元;先后获得了龙泉市文化示范村、龙泉文化名村、小康村、“五好”达标村等称号。同时,建成了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老年人文体中心等场所,还组建了腰鼓队、军鼓队、舞狮队等文化队伍,并多次应邀参加各类大型活动表演,进一步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
八村村 |
西街街道八村现有298户968人,耕地面积83亩,山林面积804亩。近年来八村两委带领和引导全体村民,不断开拓村办、户办、联办等多种产业经济模式,努力发展服务性第三产业,积极探索失地农民自谋职业,稳定转型新路子。以“开展创先争优、打造实力强村”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建村级综合办公大楼1750余平方米,创办集体经营菜市场,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壮大,村民生活日益提高。2014村集体经济收入112.9万元。现已建成八村农村新村公寓300余植,同时基本实现失地农民养老、医疗、住房等各项社会保险全覆盖。 |
尖地村 |
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西街街道尖地村是丽水市一个自然村、毗连新岭村、栏下村、清风社区、牛头岭村,水美,社会和谐稳定,广聚人气。全村总户数有131户,人口490人,山林面积4660亩,耕地面积582亩。 |
河星村 |
西街街道河星村是龙泉市委市政府安排的滩坑电站移民安置新建村,位于龙泉市西大桥往上凤凰路边与河村村相邻,距城区约3公里,村头至村尾跨度约500米,全村有新建洋房55幢、487植,300户,总人口1109人,5个村民小组,有耕农田462亩,山地317亩,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789元。 几年来,河星村在市委市政府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关心支持下,积极与浙江大学合作,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建立西街街道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绿峰河星种苗繁育中心、腾达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河星金观音乐茶叶生产基地等四大基地,一个龙泉最具魅力的生态农业产业带已初具规模。大力发展苗木、蔬菜和金观音茶叶特色产业,并鼓励农民开展来料加工业,有较大规模的来料加工点两家,为村解决了就业人员240多人,不断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 |
栏下村 |
栏下村是西街街道西南方最偏远的山村,离市区13公里。全村共有158户,556人,村民小组6个,耕地面积607亩,山地面积2104亩。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8261元。 栏下村自然风光秀美,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 一条长8公里的康庄大道贯穿全村,房屋沿着道路两旁依山而建,错错落落。1500多亩的毛竹林,形成翠绿的竹海,整个村子淹没在竹海中若隐若现,村容整洁。农户之间连接的多为泥石路,有着古村落的风貌。村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村民收入以种粮、毛竹、食用菌培植、及本鸡饲养为主。 |
牛头岭村 |
牛头岭村位于龙泉市西街街道的西北近郊,离市区约7公里,盘踞53省道旁,全村共有133户,人口527人。耕地面积354亩,林地面积2102亩。全村以粮食种植、食用菌生产加工为主要收入,2014年村农民人均收入8274元。 |
新茶村 |
新茶村自然风光奇异秀美,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村位于市区西北部近郊大山半山腰上,距城区约11公里,53省道沿线,海拔253米,森林覆盖率93%,山地比例96%,九山半水半分田。有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6个,总户数123户,总人口470人,耕地面积389亩,水田367亩,旱地22亩,山林面积2183亩,毛竹林1500亩,人均收入4565元。 村四周竹海环抱,松涛阵阵,一年四季草木常青,春来山花烂漫,夏至清凉如水,秋到硕果累累,冬临银装素裹。村内农闲时炊烟袅袅,农忙时家家木耳飘香,房舍齐整,道路洁净通达,农户的生活恬淡安宁,民风淳朴、祥和。新茶村有如绿色海洋中的小小的港湾,有如浙西南高山中的一颗明珠,静静守候于日升月落之中,呈现出典型的山水田园的风光。 |
岩后村 |
龙泉市西街街道岩后村位于市区西北部近郊,距城区约9公里,与下樟村白云岩名胜风景区相距仅1.5公里,整个村庄坐落在林茂翠竹怀抱之中,四周云雾缭绕,仿佛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全村拥有山林面积6552亩,耕地面积465亩,总人口323人。 岩后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据《叶氏宗谱》记载,南宋诗人叶绍翁为避难过继岩后叶昱为子,曾在岩后吟有《秋日游龙井》、《闻顶山徐道人改卜》、其《游园不值》:“0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为千古名句。岩后村被认为是叶绍翁故居,整村历代传唱叶绍翁的山歌至今。叶氏传统民俗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至今还保留着血多民间习俗,其中上梁习俗被列入龙泉市第二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岩后村自热风光奇异秀美,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入村水口古木红枫映红天际,村中叶氏“石林世家”香火堂古朴典雅,五老仙坛、鸳鸯枫、叶绍翁洗笔池旧址等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村边四周景观奇异,有龙井、石笋、子女窟、夫妻岩、石棺等30多个景点。 近年来,岩后村村两委班子团结干事,村民勤劳致富,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生态保护又优又美的发展路子。积极开展“三改”、“三化”和“三清”工作,是县级村庄整治村、县级卫生村;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近五年内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被评定为县级生态村。文明风尚良好,做到“四无一有”,几年来没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情况。 今后三年,岩后村将继续保护、弘扬好叶绍翁文化,并按要求规划实施,做好省级整治村和生态示范村建设。修建好村石林世家,建好两个亭(五老仙坛,纳材岙)。完成下樟至岩后路的绿化和周村桥头至岩后村公路的道路硬化。做好乌斜自然村下乡脱贫迁移和绿化工作。创办五户设施齐全的农家乐,提升农家乐软硬件,将岩后村建成一个山美、水美、村美、人美的秀丽山村。 |
蓁部村 |
蓁部村位于西街街道西部,离市区约9公里。全村共有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20户农家,448人,耕地面积588亩,山林面积3137亩。 蓁部村自然风光秀美,村庄四周青山环抱,村内树木葱茏,涓涓小溪穿村而过,村容整洁,村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 上蓁部自然村是行政村所在地,村民大部份在家从事农业生产,而下蓁部自然村村民却喜欢外出务工经商,他们把农田租给留受的农户耕作。 在国家福民政策的扶持和西街街道的关怀重视下,蓁部村通过后进村帮扶整转、省级整治村、市级生态村、以及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建设,村容村貌换一新,交通、通讯、卫生、居住环境等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蓁部村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有离城较近的区位优势,有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尚待开发的宝地。 |
周村村 |
西街街道周村村位于城区西北部,离城区6公里,全村共有村民组10个,180户,730人。耕地面积586亩,山林面积12168亩,其中毛竹林3600亩,食用菌、毛竹为村主导产业。周村村共有党员32名,其中女党员6名占18%。村两委主要干部10名,村民代表40人。 |
东权村 |
西街街道东权村距城区2公里,交通便利,有107户,391人,有耕地面积668亩,山林面积2837亩,人均收入9000元。东权村人口集中,以打工为主。村山清水秀,环境整洁,2015年被评为省级生态示范村。 |
里下畈村 |
西街街道里下畈村属城区结合部村,离城区3.5公里。全村共有115户,460人,其中外出人口107人,5个村民小组,322个劳动力,其中外出劳动力70人,耕地面积288亩,山林面积2329亩,辖区内有5个企业,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806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17万元,全村有20个党员。低保户6户12人,残疾人8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食用菌种植和外出务工,全村有25户做木耳共25.8万袋。 里下畈村自然风光奇异秀美,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53省道、51省道及锦溪穿村而过。锦溪从村子中间流趟过,灌溉着两旁农田。两岸的青山秀丽多姿,千姿百态,江水随着山势的变化,九曲盘折。村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村容整洁,30%的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40%的农户从事打工。是人居环境非常好的村落。 |
九村村 |
西街街道九村范围为文化路至大泽阳,村委会坐落于西街街道办事处对面,属龙泉市区城中村。全村现有常住人口1192人,其中党员44人,共441户。九村内共分两个下面和大泽阳两个自然村,全村共有耕地580亩,山林面积5700亩。多年来,九村在两委带领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开拓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找寻新的致富方向,不断完善全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持久动力。2014年全村实现人均年收入13241元,村经济收入24.85万元。在2015年,村内270植征迁安置房工程正式动工建设,为促进广大村民安居乐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九村积极创办农家书屋、老年娱乐活动中心等设施,不断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满足村民精神生活需要。随着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的建立和“村民百宝箱”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村内的管理也更加的规范、民主,使九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