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丽水 >> 龙泉市 >> 八都镇 >> 松际村

松际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松际村谷歌卫星地图)


松际村简介

  八都镇松际村东接八都镇溪坪、双溪口村,南与八都镇小告村相接壤,西邻八都镇四村、小告村,北与八都镇四村相连。由于纬度较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松际村是一个有少数民族村,有少数民族35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5%,还有一个纯移民村民小组,下辖5个村民小组,共135户,总人口535人,党员27人,分布在松际、东音口、丁乃3个自然村,区域面积3.72平方公里,距集镇3公里,村的四面均为山林,山林面积4150亩,其中毛竹山3297亩,森林覆盖率达90%,全村山青林茂,山色宜人、自然风光优美;耕地面积747亩,人均耕地面积1.4亩;村域土壤60%属山地红壤土,旱地70%为黄土壤为主,水田均为水稻种植土壤,土质呈酸性,质地松软,土粒均匀,适宜林木、旱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村区主要道路硬化率达98%,自来水普及率100%,电话用户30户,电脑用户18户,手机普及率100%。农户新建住宅36户,建筑面积10800平方米。2013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818万元,人均收入达到8430元;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村两委班子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团结奋斗,乐于奉献,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和为村民做实事,实施了小流域治理和农田土地整理项目;新建公共厕所2座;通林区道路9处2.8公里,新建拓宽硬化道路1220米,村级办公场所建筑面积160平方米;水利设施防洪堤120米,防洪坝5处,排水三面光1100米;康庄大道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捷,给松际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1181100 323000 -- 查看 松际村谷歌卫星地图

松际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松际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高升村

  高升村位于龙泉市八都镇东南侧,与西街街道和兰巨乡接攘,距镇政府30余公里,区域面积2.63平方公里,下辖岙头、山坞、麦等自然村,全村162户、505人,村两委班子6人,党员19人,村民代表30人,有耕地面积855亩,山林2545亩,其中竹林面积1673亩,村民主要收入为种粮、山林及外出务工为主。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八都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两委干部团结实干,村里各项事业有限较大进展,2009年建成8公里的康庄路,2010完成村庄整治,通过村庄道路建设,逐步完善了村庄的基础设施,改变了村庄的环境面貌。   

东音村

  东音村下辖10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364亩,山林面积8547亩,人口924人,村两委共9人。  

枫锦村

  枫锦村位于八都镇西南方向,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交通便利,山村秀美,人杰地灵,村容整洁,乡民好客。全村7个村民小组,分三个自然村,共147户,521人口,党员21人,共有耕地面积    枫锦村与东音村、供际村、青山村、安田村、高大门村、白水村、高升村、小告村、二村村、三村村、四村村、新村村、大坦村、樟溪村、吴公村、际下村、龙竹村、石川村、双溪口村、章府会村、松渠村、一村村、署网村、白角村、松际村、野窖村、王圩村、溪坪村相邻。  

供际村

  龙泉市八都镇供际村,地处龙泉市八都镇西南最偏远的山村,位于53省道沿线,距市区32公里,全村共有农户111户,人口382人,全村区域面积2.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8亩   

青山村

  青山村下辖5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202亩,山林面积3611亩,人口1215人,村两委共10人。  

安田村

  八都镇安田村距离龙泉市区21公里,中心村四面环山,交通便利,村域面积18.92平方公里,共有321户1228人,其中新安江移民208人,少数民族407人,下辖7个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1586亩,林地面积10058亩,其中竹林面积4798亩,2010年经济总收入1795万元,人均纯收入5375万元,粮食产量650吨,香菇45吨,木耳80吨。    该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贯彻赏的-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本村的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立足本村实际,做强竹产业、抓好食用菌,发展农家乐。      进一步做大做强竹产业,将竹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列入村重要工作。制定了全村发展8000亩竹基地的目标,结合区位条件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统一规划,采取集中连片与零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田间地角、房前屋后、堤岸箐边广泛种植,集中连片建立人工竹林基地。到目前为止,全村已开发高效笋竹两用林2000多亩,新开发毛竹林2000多亩,经济收入达160多万元。   抓好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建立连片、规模、无公害的袋料黑木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基地带动全村农户生产,以示范推进产业发展。在基地的推动下,到2010年,全村发展黑木耳300万袋,产值达1500多万元。     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推进,基层组织日趋完善,经济社会稳步发展,2011年被列入全市旧村改造村。曾先后多次被评为丽水市、龙泉市先进党支部、五好党支部、丽水市先进模范集体、文明村和丽水市新农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高大门村

  高大门村位于53省道旁,交通便利,毛竹资源丰富,下辖8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447亩,山林面积7952亩,人口1273人,村两委共6人。  

小告村

  八都镇小告村位于八都镇东南方向,距镇政府1公里,交通方便。村域面积9.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62亩,林地面积10820亩,其中毛竹山面积6500余亩,村民以特色产业—竹、笋的生产,毛竹的粗加工,以及稻谷的生产为主产业,同时兼营食用菌和畜禽养殖产业。据年报统计,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25元,是比较典型的以山养山、以林富农、兴林富民的特色小村庄,也是我镇对毛竹山实施科学管理,实行竹笋两用林开发的最早实施村之一。小告村辖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313家农户1170个农业人口。村里组织健全,有村两委干部10名,党员46名,村两委干部团结协作,战斗力强,村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村民遵纪守法,邻里之间相处融洽,尊老爱幼,关心集体。近年来,村内无纠纷、无-、无-、无不良行为,移风易俗,相信科学,崇尚科技,无适龄学生辍学,,无刑事犯罪。98%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95以上%的农户参加政策性住房保险。由于农户发展的不平衡,据调查统计,目前我村处于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还有15户,23人。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万村联网  

二村村

  八都镇二村位于龙泉市西厢,是八都镇政府所在地,53省道穿村而过,区域面积1.1平方公里,是镇域经济、政治、交通、文化中心。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142户,总人口430人,党员21人。   二村户富村美,乡风文明,村内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等逐年完善,多次被评为五好达标村、民主法治村。十年前的二村是人口小村,由于田地不多,大多数村民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村集体经济薄弱。而如今二村已是经济强村,曾经外出的村民纷纷回村发展,借助中心村的地理和人口集聚优势,更多的村民弃农从商,广泛经营生产、生活服务行业,领先走上了小康之路。   近年来,二村通过“出租引资”和“招商引资”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从出租停车场和办公楼,到现在引进修车厂和连锁超市,二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近8万多元。   

三村村

  八都镇第三行政村,按集镇序列为定名,位于集镇西部。东与二村李家弄为界,南与二村辖区连接,西至新村村为邻,北至八都溪。全村总户数179户,总人口641人,区域面积1.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3亩,山林面积465亩。村民分别居住在长安西街、新安西路、振兴路、郭上地段。村委会驻长安西路,下辖4个村民小组。三村是原国民党中常委郭骥先生的故里(县志已列入名人)。  

四村村

  八都镇四村位于八都镇北部,东与溪坪村为邻,南面临溪,西边同章府会村接壤,北和竹垟乡为界。区域面积5.32平方公里,有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全村农户445人,人口1745人,耕地面积1638亩,山林面积5232亩,2012年村经济总收入4166万元,人均收入9542元。村两委干部12名,党员68名。主要产业是粮食生产、食用菌种植、和采矿业。有3家上规模的来料加工点,3家青瓷企业,3家笋竹、茶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规模企业砩矿有限公司、民族中学、农产品质量检测站、敬老院、新车站、八都镇老年文化体育中心、工业园区在四村。避灾小区、中心幼儿园、青瓷创意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规模建设相继落户在四村。省级中心镇的建设重点在四村,拓展空间在四村。   四村矿产丰富,地理条件优越,变通便捷,新53省道从东至西贯穿全村,高速互通建在四村高浦,优势明显,已经做好养生、休闲、温泉康疗项目考评和前期规划。2012年进行了村庄整治,建起了金石公园,提升了集镇景观,金石公园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吸引了大批跳广场舞、交谊舞的人群,成为八都的一个文化体育亮点。   

新村村

  八都镇新村村位于八都集镇西大门,全村145户,总人口565人。耕地面积461亩,山林面积4385亩,区域面积3.74平方公里,新村的主导产业有大棚蔬菜、食用菌,蔬菜苗早在建国前就远销浙闽两省,畅销龙泉各地,成为蔬菜苗培育基地。在上世纪70年代就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队,新村是龙泉市大棚蔬菜的发祥地,为我市菜篮子工程作出了较大贡献。   改革开发30多年来,靠勤劳富裕起来的新村人,逐渐搬进了新区,建起了一个新的新村,住进了砖混结构的新房,看上了有线电视,安装了宽带,建立了新村人自己的网站,蔬菜产业四海扬名。   生活富裕了,他们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业余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多彩。现有门球队、气排球队、乒乓球队、篮球队、腰鼓队、军鼓队、文艺表演队、排舞队、舞狮队、舞龙队、医疗保健操队、佳木斯健身操队等文化体育活动队伍,天天有活动,经常参加丽水市、龙泉市和八都镇组织的各种体育赛事和文化体育活动,频频得奖,多次获一等奖。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利用,把传统制作技艺和现代工艺完美结合,三斌黄粿、松松黄粿品牌享誉浙南,龙泉闻名。   近年来,村两委非常重视以老年人为主体的全民体育工作,文化管理班子团结有力,村民积极投工,建起了全市一流的门球场、标准化的篮球场,室内外文化体育活动场地达2600多平方米。文化体育设施齐全,有各式文化体育队伍,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八都镇是全国亿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全国老年体育工作先进单位、首批省级体育强镇;新村是八都镇老年体育活动的缩影,是八都老年体育工作的一面旗帜,是八都全民体育健身的典范,对八都镇的文化体育工作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   

大坦村

  八都镇大坦村坐落在距八都镇政府四公里的53省道旁,全村有152户,620人。村内共青团、民兵、妇女、老人协会等组织健全,有村民小组8个,8名两委成员,30名党员。2013年人均收入10688元,有规模企业3家,家庭作坊17家。食用菌产业:香菇28万袋子、黑木耳45万袋,大坦是八都镇耕地面积最多的行政村,耕地面积701.7亩,山村面积2309亩,区域面积4.57平方公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邻里和谐,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美丽山村。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大坦村取得了累累硕果:龙泉市“先进党支部”、“文明村”、“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卫生村”、“三创型”先进集体、丽水市级“绿化示范村”等。村支部书记谢泽民同志也先后当选为丽水市第二届人大代表,龙泉市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同时被授予龙泉市优秀共产党员、三创型干部、市级优秀人大代表,连续四届被评为龙泉市“农村十佳勤劳致富带头人”。   

白水村

  白水村位于八都镇西南方向,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交通便利,山村秀美,人杰地灵,村容整洁,乡民好客。全村6个村民小组,分三个自然村,共108户,391人口,党员20人  

樟溪村

  樟溪村位于八都中心镇西南区,距镇中心3.7公里,全村有农户数246户,户籍人口数912人,分10个村民小组,中共党员34人,全村山林面积7200亩,其中毛竹林面积2027亩,区域面积7.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46亩,粮食产量500余吨,2011年经济总收入1480万元,人均纯收入6000元,食用菌生产200万袋,其中香菇85万袋,黑木耳115万袋,总产值将达700余万元。早在1984年村建办林场,由于成绩显著,曾被省林业厅评为先进单位,授奖旗一面,2000年列入小康村。   随着时代与形势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国家政府出台的扶持农民致富的政策越来越多,2005年新建了康庄路3.7公里,2006年实行了农田改造,新建防洪堤1300米,灌溉引水三面光渠道3000米,普及了全村村民的饮用自来水。2009-2010年出台了下山脱贫与旧村改造项目,全村有70%农户在自村建起了新房,形成了一个真正的新农村。同时还有30几户建房于八都镇中心,有近10户在龙泉购了新房,至今均已搬迁入居,家家户户安居乐业,其乐无穷。村委会也于2011年建办了村委办公大楼五植三层,用地面积290平方,建筑面积800余平方,总投资103万元。从2007年开始至今全村开通了竹林便道共七处,计路程25公理,便利了农户对林毛竹的交通运输,大大提高了林农的经济效益,全村通路基本得到硬化,同时也装上了村道路灯40余盏。   现今村两委团结一致为今后的樟溪村建设作了规划预算,有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要求在近五年当中建廊桥二座(外村平水王水口一座,内村村口一座),公厕二处,建办篮球场及各项活动场所的,还要求通往枫井村与白水村的三村连网康庄路建设3.5公里,进一步加强巩固水利建设,修整三面光引水渠道1000米,砌做防洪堤500米水坝二处,河道改造150米,提高村民饮用水质量,确保村民身心健康,樟溪村将会更加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生活越来越幸福。   

吴公村

  八都镇吴公行政村,位于八都镇东北部,距镇区10公里。东至松渠村为界,南至溪坪村为邻,西至竹垟畲族乡辖区,北与署网村连接。全村总户数225户、总人口945人、有少数民族、新安江移民和本地老居民组成。全村区域面积2.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94亩,山林面积6050亩。村民分别居住在中心村.新庄.龟背、杉木塆、罗成后、小弄(原为木垄,演变成小弄)、洋泓、塆坞坪等自然村。吴公(因地形似蜈蚣而得名蜈蚣村,为便于书写之故,1983年演变为吴公村)自然村。原甫坞自然村现已迁移成废村,村委会设中心村,下辖9个村民小组。村民以产粮、林木、毛竹、香菇、木耳为主。   清属西宁乡九都三部,1938年属瀑云乡。   1951年为瀑云乡第五行政村,   1961年改称瀑云公社吴公大队,   1992年撤区扩镇改称八都镇吴公行政村至今。   

际下村

  八都镇际下村位于龙泉市城西南,距市区20公里,全村区域面积5.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91亩,林地面积6113亩,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02户,355人,实际居住已达500多户,2000多人,食用菌、优质稻米是际下的主导产业,全村有党员16名,两委人员6名,交通条件较差,距53省道有7公里。  

龙竹村

  龙竹村位于八都镇北面,东与王圩村、南与署网村、西与岭根村、北与岭上村毗邻。距八都镇政府15公里,松岭公路穿梭而过。   全村共有223户、745人,10个村民小组,分布在淡竹、新田、岙下三个自然村,区域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165亩,山林面积为2371亩,其中毛竹林面积1088亩。人均收入10000元。   

石川村

  八都镇石川行政村,位于八都镇东南部,距镇区15公里(其中,53省道丽浦线至石坑自然村乡道7.6公里康庄路,2007年建造)。东至西街街道辖区为界,南至际下村为邻,西与松渠街连接,北至高大门村。1938年属凤云乡,1951年划旭瀑云乡为第一行政村,1961年改称瀑云公社石坑大队,1982年因重名更名石川大队,1984年改称石川行政村,1992年撤区扩镇后瀑云乡并入八都镇改称为八都镇石川行政村至今。全村总户数221户、总人口847人,辖三个自然村分为二个网格管理,有党员22名、村两委干部10名,村级组织配套健全。区域4.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5亩,山林面积4506亩(其中:竹林面积3208亩)。村民分别居住在石坑(因境内奇岩怪石、有一小川冠石于川上得名)、张高岭(因山主姓张、地处山路上坡高处而得名)、官山寮(旧时因建寮棚于官(众)山而得名)自然村内。村委会驻石坑自然村内,下辖9个村民小组。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竹、笋产业和食用菌的生产和加工。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完成了土地整理、康庄道路建设、新建竹林机耕路20余公里。村两委干部团结,广大干部群众对办实事的积极性高涨。2012年和2013年被列为市级中心村培育村。2013年启动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村两委带领全村村民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目标,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努力把石川村建设成为村容整洁、民风和谐、”的美丽、幸福市级中心村。  

双溪口村

  双溪口村位于龙泉市区西部,距龙泉城区仅16公里,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地处八都溪与桑溪交汇处,有自然山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高(达93%)、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一个“天然氧吧”。辖区总面积5.88平方公里,人口总数904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规模生产、科学指导为抓手,以市场为导向,将大力发展香菇和黑木耳产业,拓宽致富门路,全年可带动100余户农民增收。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适合香菇木耳生产所需要的温度条件。的冬闲稻田资源丰富(1000多亩),水源充足,可利用水稻收获后的空闲季节生产食用菌。菌类收获后剩下的种植废料是很好的有机肥,再施用到农田,使农业废弃物得到“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循环利用,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章府会村

  章府会村总人口112户,452人。区域面积2.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9.6亩,山里面积2160亩,人均纯收入5841元.  

松渠村

  龙泉市八都镇松渠村位于龙泉市城西,距市区15公里,53省道沿村而过,交通便捷。全村区域面积6.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93亩,林地面积6367亩,辖8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400户、1550人,实际居住已达500多户、2000多人,全村劳动力860人,食用菌、优质稻米、蔬菜和西瓜是松渠村的主导产业,2009年实现经济总收入4028万元,人均收入6806元,香菇105万段,黑木耳90万段,全村有低收入农户42户  

一村村

  农业人口321户1189人,区域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55亩,人均纯收入5450元。  

署网村

署网村  八都镇署网畲族村,离城区22公里,面积2.58平方公里,有耕田645亩,山林面积3000亩,有4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01户401人,其中少数民族就有292人。由于村内各个自然村分散,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资源欠缺,曾经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村集体基本上没有一分钱收入,成为“零收入”村,2007年、2008年两年被评为市低收入村。而如今,署网村在八都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村支部书记雷雨法、村委主任雷伟明一班人团结一心,带领村民进行新农村建设。  

白角村

  龙泉市八都镇白角村,位于八都镇南窖管理区,所辖下庄儿、白角、谷山三个自然村,耕地面积825亩,山林面积9647亩。全村人口165户638人,分为6个村民小组,其中村两委5人,党员22人,全年人均收入7624元,属于低收入农户集中村。   在江南文化的核心地带——苏杭地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日渐消亡。然而,在浙西南的瓯江上游,却隐藏着两百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白角村的下庄儿便是那典型的传统村落。由于这里山环水绕、偏居一隅,才有幸保存着绵延千年的耕读文化烙印。在下庄儿自然村,你会感受到村中小溪流淌所传递出的美妙气息,也能从那百年红豆杉上看到村落的久远。踏上白角村这片土地,能让你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感受大自然的一方宁静。白角村,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继续发展前行。   

松际村

  八都镇松际村东接八都镇溪坪、双溪口村,南与八都镇小告村相接壤,西邻八都镇四村、小告村,北与八都镇四村相连。由于纬度较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松际村是一个有少数民族村,有少数民族35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5%,还有一个纯移民村民小组,下辖5个村民小组,共135户,总人口535人,党员27人,分布在松际、东音口、丁乃3个自然村,区域面积3.72平方公里,距集镇3公里,村的四面均为山林,山林面积4150亩,其中毛竹山3297亩,森林覆盖率达90%,全村山青林茂,山色宜人、自然风光优美;耕地面积747亩,人均耕地面积1.4亩;村域土壤60%属山地红壤土,旱地70%为黄土壤为主,水田均为水稻种植土壤,土质呈酸性,质地松软,土粒均匀,适宜林木、旱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村区主要道路硬化率达98%,自来水普及率100%,电话用户30户,电脑用户18户,手机普及率100%。农户新建住宅36户,建筑面积10800平方米。2013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818万元,人均收入达到8430元;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村两委班子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团结奋斗,乐于奉献,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和为村民做实事,实施了小流域治理和农田土地整理项目;新建公共厕所2座;通林区道路9处2.8公里,新建拓宽硬化道路1220米,村级办公场所建筑面积160平方米;水利设施防洪堤120米,防洪坝5处,排水三面光1100米;康庄大道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捷,给松际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野窖村

  野窖村,“撤、扩、并”前为原南告乡所在地,距八都镇政府8公里,准四级公路连接外界,全村13个村民小组,375户,1371个人口,党员43名、村两委干部10名,村级组织配套健全。有耕地面积1419亩,山林面积11026亩(其中:竹林面积6081亩),辖五个自然村。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885元。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竹、笋产业和食用菌的生产和加工。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完成了土地整理、康庄道路建设、安装了路灯60多少盏、竹林机耕路20余公里,村内有小学、幼儿园和卫生院各一所,有室内、室外老人活动健身场所各一个。村两委干部团结,广大干部群众对办实事的积极性高涨。2012年实施低产田改造防洪堤建设项目;2013年创建省级整治村和省级中心村,新建了村综合办公楼;2014年动工建造野窖至查田上墩公路。  

王圩村

  王圩村位于八都镇东北部,距镇区13公里,东至青山村为界,南至吴公村为邻,西与署网村连接,北至龙竹村为界。全村总户数92户、总人口330人,区域2.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4亩,山林面积约2700亩。村民分别居住在突背、王圩自然村内,原山塆儿自然村现已迁移成废村。村委会驻王圩自然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1992年撤区扩镇后瀑云乡并入八都镇改称八都镇王圩行政村至今。村民以产粮、林木、毛竹、香菇、木耳为主。  

溪坪村

  溪坪村位于八都镇政府东北部,距镇中心4公里,53省道沿村而过,交通便利。区域面积4.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69亩,山林面积5206亩,三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78户、692人,劳动力391人,其中新安江移民302人,占总人口43.9%,畲民275人,占总人口40%,2013年人均纯收入9472元。食用菌是主导产业,全村党员21名,村党支部成员3名,村委会成员3名,两委干部团结实干,村风文明,村民淳朴。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基础设施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都有很大提高。   


松际村特产大全




松际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