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丽水 >> 龙泉市 >> 上垟镇 >> 上源村

上源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上源村谷歌卫星地图)


上源村简介

  上源村地处浙闽交界,毗邻浦城、松溪、庆元,两省四县交界处。这里毛竹资源丰富,素有“竹海之乡”之美誉。
  上源村区域面积7.9平方千米,人口593人,160户。主要经济收入以经营毛竹为主,外出的在龙泉、上海等地经商为主。耕地面积673.7亩,森林面积19330亩,其中毛竹林面积5745亩。2014年村集体收入10。9万元。
  从村庄周边的古树、古民居、古廊桥、古堆基,足以证明历史的变迁,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上源村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
  毛竹和食用菌是上源村的主导产业。上源村拥有丰富的毛竹资源,全村共有毛竹林亩,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毛竹林,它成为了上源村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龙泉香菇名闻遐尔,享誉百年。上源村丰富的林木资源和优越的生态条件,使的食用菌成为了这里的主导产业,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上源村从2007年开始,得到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07年的整治村,08年的低产田改造、下山脱贫小区,09年的土地整理,10年、11年的“一事一议”等项目,使上源村的村容村貌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焕然一新的美丽乡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1181101 323000 -- 查看 上源村谷歌卫星地图

上源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上源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五都垟村

  五都垟村现有人口1269人,12个村民小组,348户,其中外出人口137人,耕地面积1246亩,山林面积12542亩,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8363元。由于村级组织战斗力不强造成基础设施改善较慢,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群众生产、村级生活困难,2012年被列为市后进村。   自从被列为上垟镇后进村以来,村两委干部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对村环境、经济、社会管理进行全方位的整改、提升。2012年初规划的实事全部完成。根据年初制定的规划,完成了连塘-岩山村毛竹机耕路5公里建设,方便村民生产运输。认真做好垃圾集中处理工作,保持村庄良好环境卫生面貌;村两委坚持公开、民主的原则对村办公楼进行整修施工,完成村办公楼的修缮工作;添置路灯30盏,完成北山岗变压器增容。认真完善村务管理制度,做到村务管理民主化、公开化、制度化。规范村级事务的议事决策程序,成立以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为主的监督评议机构,保证工作的透明度。   通过后进村转化治理一系列工程的建设,使五都垟村的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人民更富裕,确实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   

岱源村

  岱源村位于龙泉市上垟镇西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是一个相对闭塞的小山村。由5个自然村组成,下辖8个村民小组,共有201户713人,党员26人;耕地面积718.5亩,林地面积10804亩,其中毛竹林面积2392亩。村民收入大部分来自食用菌和毛竹种植。村内有李氏宗祠人文景点和龙窑遗址。   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成员的带领下,全村人民同舟共济、艰苦创业,共同致力于打造美丽、和谐乡村的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积极筹措资金,切实为民办事,共改造道路4.7公里,硬化道路4.7公里,亮化了村级面貌,方便了百姓出行,同时带动了村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加强防洪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村两委与全体村民齐心协力,共-建了25米长,3米高的堤坝,使岱源村的防洪措施更为完善,有利于确保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集中精力进行村庄整治巩固提升村建设。集中精力进行村庄整治巩固提升村建设,安装路灯7盏,粉刷外墙,清理河道1000米,农户改厕10户,既美化了环境,又提高了水质;同时对交通道路沿线、村主要道路及房前屋后作为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全面治理农村脏、乱、差的问题,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面貌。   岱源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新农村建设还存在差距,岱源村将继续再接再厉,进一步推动村庄发展和经济建设。   

丁源村

  丁源村位于龙泉市西边,管辖面积大约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5901亩,其中毛竹林面积3000余亩,耕地面积741亩。有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17人,有163户。两个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设一个党支部一个村委会,村两委会人员有7人,党员23人,预备党员5人,村民代表21人,2014年集体经济收入5.56万元。   近年来,在上级政府扶持、镇党委政府领导、村两委村民共同努力下,丁源村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丁源村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广泛宣传发动,整体安排部署,创新形式载体,强调落实到位,找准切入点,全面开展农村工作。毛竹林机耕路建造15公里,由上级部门补助,村民共同筹资,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农民经济收益,调动了村民积极性。2011年丁源村被列为整治村。在市农办指导下,共拆迁村内厕所80个,灰寮40个,建造公厕两个,使村环境卫生得到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改观,村庄形象得到提升。三、成立便民服务中心,做到村民有事有人办,方便了群众。医疗保险上交达到100%,养老保险达到60%以上。建立图书室、健身活动场所,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娱乐生活。四、2012年,丁源村被列为一事一议奖补项目村。总投资20余万元,征收土地300平方米,建造福寿堂、安装自来水、装修村会议室,进而提升了村庄基础设施。五、抓好村班子队伍建设。成立村民调解委员会、治安保护队。加强学习,不断提升班子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发动更多的党员干部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在以后的发展中,丁源村将会继续努力,争取将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经济发展、平安和谐的美丽乡村。   

供建村

  供建村位于上垟镇西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11公里。全村由东罗坑、供建、冷水垅三个自然村组成,共有157户569人,其中少数民族50户230人,占总人口的43.3%。全村总面积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99亩,林地面积4050亩,其中毛竹林面积1463亩。2014年,全村总收入4.89万元。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建设新农村,供建村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利用丰富的毛竹资源,大力发展毛竹产业,培育了一个500亩的竹笋高产基地,做大做强毛竹深加工产业,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产业。通过村级实事的完成,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生活水平。2012年顺利完成村级实事三件:1、完成供建杆尾至木匀厂2.5公里竹林机耕路建设;2、新增路灯7盏;3、村办公楼瓦片翻新,门面装修,投资2万元。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将进一步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村域经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供建村建设成一个生态环境优美,人居环境良好,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横店村

  横店村位于上垟镇的西北部,与镇政府有22多公里,西与福建省蒲城县富岭镇交界,全村行政区域面积5.2平方公里,有4个自然村,总户数129户,489人,有村两委干部7名,党员14名,村民代表10人。拥有耕地面积474亩,山林总面积6324亩,其中毛竹林有2796亩,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自笋、竹及食用菌主导产业。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带领全村村民,苦干实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村里基础设施不断推进,村容村貌日新月异,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近三年来,装修了村会议室,购买了会议桌椅;每年康庄道路的8公里养护,落实养护各项制度并实行专人管理。2012年,总投入40余万元,对村庄进行全面整治,共拆除厕所、灰寮、猪圈共计49个。建立了卫生保洁制度,并落实了专门公厕保洁员和清运垃圾保洁员各1名。新浇灌村内道路水泥路面700米,公共场所硬化500余平方,建造了竹林机耕路7条,累计总长17.5公里,机耕路桥梁8座,完成农村饮用水工程,村内危房改造1000平方米。并在村内主要道路及公共场所安装了路灯16盏。对康庄道路8公里全线做护栏,基本实现道路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   

上源村

  上源村地处浙闽交界,毗邻浦城、松溪、庆元,两省四县交界处。这里毛竹资源丰富,素有“竹海之乡”之美誉。   上源村区域面积7.9平方千米,人口593人,160户。主要经济收入以经营毛竹为主,外出的在龙泉、上海等地经商为主。耕地面积673.7亩,森林面积19330亩,其中毛竹林面积5745亩。2014年村集体收入10。9万元。   从村庄周边的古树、古民居、古廊桥、古堆基,足以证明历史的变迁,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上源村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   毛竹和食用菌是上源村的主导产业。上源村拥有丰富的毛竹资源,全村共有毛竹林亩,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毛竹林,它成为了上源村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龙泉香菇名闻遐尔,享誉百年。上源村丰富的林木资源和优越的生态条件,使的食用菌成为了这里的主导产业,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上源村从2007年开始,得到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07年的整治村,08年的低产田改造、下山脱贫小区,09年的土地整理,10年、11年的“一事一议”等项目,使上源村的村容村貌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焕然一新的美丽乡村。   

社口村

  社口村位于上垟镇西面,东至木岱村,南至昌岗村,西至宝溪乡竹洋村,北至宝溪乡半岭村和塘上村。区域面积6公里,分为四个自然村,石华坑自然村、社口自然村、下保自然村、半直自然村。有八个小组,115户。总面积5311亩,耕地面积556亩、林地4703亩、毛竹林1974亩、果园37亩,总人口390人,党员14人、登记选民330人,外出务工人员85人,劳动力人数235人。   石华坑自然村3个小组165多人口全部搬迁塘上、木岱口、八都等地居住,社口2个小组、下保1小组基本居住在木岱、木岱口村,半直2个小组100多人口在原地居住。   以农业产业为主,主要出产粮食、香菇、黑木耳、杨梅、蜜桃、木材、毛竹等等。没集体山林,没厂矿企业,所以没集体经济收入。村里组织健全,两委干部团结,战斗力强,村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遵纪守法、邻里融洽、敬老爰幼、关心集体。   由于社口村地处偏避,交通不便,在上垟镇属于山区欠发达的一个行政村,距离全面小康还存在很大差距,布局零乱、规划滞后、房屋陈旧、脏乱差等问题比较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2012年凭借“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的东风,在上垟镇党委政府的部署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召开了多次村民代表座谈会,统一思想、设计规划、拟建项目、齐心协力、狠抓落实,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村庄整治整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面貌改变一新。   

双际村

  双际村现有人口647人,8个村民小组,173户,其中外出人口347人,耕地面积723.5亩,山林面积11643亩。   为加快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双际村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帮扶下,通过多种措施提升村两委战斗力,增强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一是通过培训增强两委带头能力。通过组织村两委参加农村经济发展培训,以提升村两委带头致富的能力,从而提升村两委战斗力。   二是发展新党员补充新血液。针对党支部常年不发展新党员,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现象,严格遵照党员发展的基本流程,培养了1名入党积极分子,为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壮大村庄经济。投资1.5万元对村会议室内外墙装修,改变村委会落后破败的面貌。投资12万元新建竹林机耕路三条:下畈---山千湾、下畈----后湾、岩山岙----大湾,提高村民的山林价值。为方便村民出行,投资2.5万元对7.5公里康庄路进行维护。长久大力扶植发展食用菌和毛竹产业,以“科技进农村”的现场培训努力提高产业水平,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四是建立健全各项村级规章制度。制定出各项规范村两委工作开展的规章制度,确定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并做到制度上墙。   在村两委的带领,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双际村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昌岗村

  昌岗村位于龙泉市上垟镇西南方向,毗邻宝溪乡,距镇政府11公里,全村面积70公顷。辖武下、昌岗、处石玄、石层、麦须、烟撩坪六个自然村。全村5个村民小组,共有260户,950人,全村党员23人,是龙泉市重点扶贫村。   地处高山地区,山林面积8251亩,山林人均面积相对较多,木材、竹子、种植香菇、木耳成为主要经济来源。全村共有耕地面积876亩,人均面积有限,种植水稻成为经济副业,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8019元。各自然村分散,交通不便,通公路的自然村3个,全村共有水泥路面6公里。   村内玉华山上有千年古庙一座,景色秀丽,古树林立,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为市重点保护文物。每年农历6月19日举行祭祀活动,全市各地香客慕名而来,来往香客络绎不绝,成为一件重大的活动。   虽然昌岗村条件不优越,但通过村两委的多年努力,村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村民的生活质量也所有提升。在今后的发展中,昌岗村一定会再接再厉,改造出更加舒适、整洁的新农村环境。   

五都楼村

  五都楼村位于上垟镇中部,查供线穿村而过,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全村有2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298户1021人,总面积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53亩,森林面积8947亩,其中毛竹林面积3210亩。2014年,全村集体收入12。93万元。   为了加快五都楼村的发展步伐,2010年,上垟镇将列为后进村进行整顿转化,规范日常监管制度,建立健全村级重大事项“一事一议”制度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以“村规民约”的方式,着力健全完善民主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后进村管理工作办法,完善村务决策,有效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   2012年,党支部书记朱作仁,村委会主任刘昌武争取项目资金,新建了村组织活动场所和聚餐点,目前村内部设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村情百宝箱工作室、村文化室,大大改善了村集体活动场所,夯实了基层组织战斗力。   目前,已完成全村污水处理,实行危旧房改造53户,拆除猪栏、厕所85座、灰寮20多个,新建公厕2座、老人休闲亭2个。同时以发展林业产业为抓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规范集体山林承包合同等措施,使村集体林木每年为集体经济增收10多万元。在抓好基础设施、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组建腰鼓队、舞狮队,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极大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   

花桥村

  花桥村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274户,人口111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有8户25人。全村正式党员36名,村党支部书记陈章弟(13857080998、660995),委员:钟章文(661881)、郑自培(668411)、郑德清(15990885280)、叶承宝(15990400557);村委会主任雷章宝(13777691182),委员:吴世文(15990455973)、王根菊(13646889972)。花桥村组织健全,村两委干部团结协作,战斗力强,村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生活相对宽裕,能遵纪守法,邻里之间相处融洽,尊老爱幼,关心集体;多年来,村内无纠纷、无-、无-、无不良行为,移风易俗,相信科学,崇尚科技,无适龄学生辍学,无刑事犯罪,98%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2007年花桥村经济总收入601.8万元,其中一产444万元、二产58万元、三产99.8万元,劳务收入有155万元,集体收入10.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070元;2008年村经济总收入777万元,其中一产554万元、二产88万元、三产135万元,劳务收入有185万元,集体收入10.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300元;2009年村经济总收入837万元,其中一产615万元、二产88万元、三产134万元,劳务收入有185万元,集体收入10.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808元。从以上数据得知,花桥村是比较典型的以山养山,以林富农,兴林富民的特色村庄;农民收入以林木毛竹收入、食用菌生产、劳务输出为主,收入增长也得益于近年来食用菌生产的效益提升。  

小黄南村

  小黄南村距龙泉市区52公里,查供线贯穿全村,柏小线连接庆元县,是原泗源乡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212户733人,耕地面积567亩,森林面积7323亩,其中毛竹林面积3557亩,村庄四周群山环绕,毛竹终年翠绿,享有“竹海”美称。   近年来,小黄南村充分发挥优势,做好“毛竹”文章,通过高效笋竹两用林的建设,逐步走出一条依托毛竹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路。同时,村两委团结实干,开拓进取,通过533亩的集体山的有效经营不断壮大集体经济。2006年,村集体经济达12.7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6670元,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被丽水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新农村示范村”、被龙泉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同时还获得“文化示范村”、“卫生村”、“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小黄南村两委成员6名,其中党员6名,平均年龄53岁,为多年来的老干部,经验丰富,威信高,能做事,在成绩面前,勇于前进。   小黄南今年将通过以下几点抓“以林富农”,一是通过“做规划、建基地、抓培训、搞示范”,建成了市级毛竹高效示范园区1个,面积200余亩;二是将毛竹产业建设建设重点由技术推广向“强化基地设施建设提效益”转移,规划建毛竹林机耕路建设2公里;三是注重竹制品加工企业的培育,形成了以工促农的良好态势,有效促进了竹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四是抓培训,邀请专家给林农上培训课,提高林农的生产技术,提高亩产值。  

黄渡村

  黄渡村是上垟镇较大的行政村,距镇所在地4公里,距龙泉市区40公里.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248户,906人,党员23名.有耕地面积963.5亩,山林面积8768亩,其中毛竹面积2011亩.而茶叶和山茶油更是我村的特色产业  

源底村

  源底村历史悠久,是我市人口第一大村,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有辛亥革命先驱徐仰山先生的故居,有明清古民居建筑群,素有龙泉西乡好源底之美称,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源底村原来有一座桥,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年久失修,给源底村村民的出行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重新修桥势在必行,这也是源底村2000多位村民多年来的心愿。   去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源底村村民群策群力,通过自行集资、义务投工投劳、向部门单位争取资金等方式,源底村大桥终于于去年1月开工建设,大桥总投资120余万元,全长60米,宽8米。   

木岱口村

  (一)木岱口行政村1951年为岱垟乡第二行政村,1961年改称木岱口大队,1984年5月改名为木岱口行政村。1989年12月,撤乡建镇,由岱垟乡改为上垟镇后,木岱口村就作为上垟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二)木岱口行政村下辖有:木岱口自然村、上垟自然村、炉窑塆自然村。   1、木岱口自然村驻地以地处木岱溪水出口处名为木岱口。该村原名睦川村,“有和顺宛转之势,悦性亲人之意”。明弘治间吴姓迁此后,改名为木岱口。村庄基本轮廓呈三角形,三面环水,北面傍山,有睦川即景诗云:“路入蚕丛曲径斜,画桥西岸有人家。门迥绿绕双川合,屋傍青山万木遮。俗古民农追沕穆,地灵形象献琵琶。春深三月桃花暖,疑是仙源好放槎。”   2、上垟自然村村:据传三、四百年千村附近森林茂密,乌鸦群集,上垟村下首西北岸为一片田垟,群鸦啄食田间,俗称“乌鸦落垟”,故名上垟。该自然村为木岱口、源底等村村民居住,以木岱口村为主。与上垟镇青瓷园区相连接。   3、炉窑塆自然村位于53省道丽浦线边上,四面环山,村南有龙泉青瓷厂一分厂。   

际岭村

  际岭村位于上垟镇四源,与小梅镇接壤。这里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总面积8.9平方公里,人口365人,管辖一个自然村——横坑自然村。   毛竹和食用菌是际岭村的主导产业。上垟镇有6.2万亩的毛竹林,竹资源成为了上垟镇农民提供了永不枯竭的财源,素有“毛竹之乡”的称号。际岭村也拥有丰富的毛竹资源,全村共有毛竹林3471亩,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毛竹林,它成为了际岭村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而连绵不绝的青翠竹海也成为了际岭村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龙泉香菇名闻遐尔,享誉百年。际岭村丰富的林木资源和优越的生态条件,使的食用菌成为了这里的主导产业,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中村村

  中村村共有2个自然村195户707人,7个村民小组,党支部3人,党员21人,村委会3人,村民代表28人,监督理财小组3人。全村辖区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1.7亩,林地7310亩,其中毛竹林5207亩。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829亩,总产量328吨;生产香菇9万袋、黑木耳30万袋共26吨。全村全年总收入45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340万元、第二产业14万元、第三产业102万元,村集体收入6.52万元,人均收入5742元。2002年全村步入小康村行列,并成为五好达标村;2006年,中村村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10年被评为抗洪救灾先进集体。   中村村的主导产业以毛竹和食用菌为主,其次是务工经商和服务业等收入。中村村拥有丰富的毛竹资源,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毛竹林,它也成为了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连绵不绝的青翠竹海也成为了中村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龙泉香菇名闻遐尔,享誉百年。中村村丰富的林木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近年来,中村村充分利用搞好科普栏宣传,发放《农业知识》、《科技致富》等农技书籍,邀请科技人员下乡举办培训等形式,提高农民种植食用菌的技术。因此,中村村产出的香菇外形美、质量高、口感好,畅销市场,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另一条重要渠道。   村两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利用生态资源丰富,充分发挥社会的良好风气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经过努力,中村村现已实现“五化”:主要道路“硬化”,村庄环境“美化”,村庄周围“绿化”,夜间路灯“亮化”,农户卫生“现代化”。全村共建造4条竹林机耕路15公里;村内道路硬化1500多米;装修了村会议室,购买了会议桌椅。每年都落实专人管理,给村民的出行带来很大的方便。此外,今年还进行了丽水市兴林富民示范村建设和生态文明村建设:进一步美化绿化亮化了村容村貌;建好一个生态文明宣传栏、一个文化活动室和一个室外活动场地,方便村民健身娱乐。   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全村上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定能将中村村建成交通便捷、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村民富裕、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型社会主义文化新农村  

生源村

  生源村慨况   村庄四周群山环绕,生态环境优美,毛竹资源特别丰富。近年来,村民收入不断增长,安居乐业,文化设施不断健全,群众文化气氛浓厚,建有腰鼓、军鼓队、舞蹈队各一支。各项工作都走在全镇前列,2006年通过整治村验收,被龙泉市委评为五好党支部,被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卫生村、文化示范村。村两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利用生态资源丰富,充分发挥社会的良好风气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努力将生源村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村。  

木岱村

  木岱村慨况   全村共2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368户,1316人;村里组织健全,村两委干部团结协作,战斗力强,村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村民遵纪守法,邻里之间相处融洽,尊老爱幼,关心集体。多年来,村内无纠纷,无-,无-,无不良行为,移风易俗,相信科学,崇尚科技。无刑事犯罪,98%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耕地面积1379.5亩;林地面积20698亩,其中毛竹面积3165亩。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02万元,实现人均收入5703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毛竹、香菇主导产业,其次为务工、经商、服务等行业。木岱村2001年步入小康村,2004年被评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村,2006年度被评为先锋工程村,2007年创建科普示范村。  

汤源村

  汤源村地处浙闽边界,位于龙泉市上垟镇南部,西部与福建省松溪县接壤,距离上垟镇约18公里,距离龙泉市56公里,海拔640米左右,是一个比较落后闭塞的山区。一个自然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农户122户439人;现有耕地292亩,人均耕地面积0.67,亩;山林面积7438亩,人均16.98亩;竹林面积5873亩,人均13.41亩。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58万元,大部分来自竹产业。   2012年,汤源村通过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解决了布局零乱、规划滞后、房屋陈旧、“脏、乱、差”等问题,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村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汤源村拥有丰富的毛竹资源,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毛竹林,它成为了汤源村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为更好地发展生态农业,全村共建设了毛竹林机耕路16公里,为今后毛竹林的进一步开发建设打下基础。在做好毛竹抚育的同时,努力发展食用菌生产、发展竹林养鸡项目、开展农家乐经营。   为了加强群众文化生活建设,汤源村相继成立了村老年协会、腰鼓队、业余乐队、乐器班及其他文化娱乐表演活动队,大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通过村两委的多年努力,汤源村的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民收入得到明显增加,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总体生活质量有质的飞跃,村民综合幸福指数得到明显提升。   


上源村特产大全




上源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