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胜村位于住龙镇西南,村处黄皮自然村,距镇政府所在地28.5公里,全村共92户,375人,耕地面积347亩,林地面积4.33万亩,村庄区域面积22平方公里。2005年我村集体收入7.04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4008元。
建胜村是革命老区村之一。早在1934年,红军就在建胜村建立了党员联系户,播下了革命种子。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村各项事业都取得长足的发展,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村委会大楼、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等设施齐全,并于2000年通过了丽水市小康村达标验收。
2004年建胜村到梨树坪的梨黄公路顺利竣工,改变了以往村民出行不便的状况,也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大力调整农产业结构,2005年发展高山蔬菜200亩,茶叶200亩,为我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5年我村开展了先锋工程创建工作和村庄整治工作,并顺利通过验收,整治工作被市里评为优秀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81106 | 323000 | -- | 查看 建胜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周调村 |
周调村在住龙镇西南边陲,邻遂昌龙洋乡,挨碧龙、白岩。辖周调、龙头坝、电桐头、茅草山、大坝、其坞、雷公滩、八角坑、十万山、大周寮10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周调,据传,因周围多苕草,取名周苕,方言“苕”与“调”同音,故名。2012年,耕地196亩,山林5.11万亩,5个村民小组,居民105户376人,人均收入9569元,工农业产值25308万元。1951年为住龙乡第七行政村,1961年改称周调大队,1984年5月改称周调行政村。1992年改属住龙镇。另有8个废村,石壁坑1969年迁居周调,牛角坑1972年迁居周调,冷水1958年迁居碧龙,垟排1968年迁居碧龙,中厂1975年迁居电桐头,洪清坑1977年迁居周调,箍桶源1977年迁居大坝,雷公坪1971年迁居周调。产木耳、木材等。 |
潘床村 |
潘床村是住龙镇最小的行政村,离集镇地12公里,海拨600米以上,是住龙镇唯一没有通村公路(未实施康庄工程)的偏远小山村。潘床村是革命老区所在地,在战争年代许多爱国人士积极参加革命,为住龙镇的红色革命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从2008年开始实施下山脱贫整村搬迁以来,共搬迁47户197人。2012年,山林2.26万亩,居民47户198人,人均收入7505元。2013年建设中的51省道通车后将贯穿全村。 |
龙星村 |
龙星村距龙泉市区西北25.5公里。辖潘床口、毛竹岗、高山、马岙岭、杨家里、山根里、澄坑源口、双渡垟、头渡溪、弯潭、下坞垄、干坑口1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住溪。1984年,耕地745亩,林地31819亩,居民188户808人。1951年为住龙乡第一行政村,1955年成立高级社称龙星社,1961年改称龙星大队,1984年5月改龙星行政村。另有3个废村,松树坝1958年迁居干坑口,七树塆1981年迁居双渡垟,百步岭1958年迁居弯潭。1992年改属住龙镇。产木材等。 |
建平村 |
建平村在镇政府下首,距镇政府2公里,辖杨梅岭、下寮、龙井、吴埠垟、乌律、道接、毛源、小毛源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杨梅岭,处山路上坡,道旁有杨梅树,故名。2011年,耕地608亩,林地3.47万亩,其中竹林500亩,居民225户816人,少数民族130人。1951年为住龙乡第三行政村,1961年以和平建设之意取名建平大队,1984年5月改建平行政村。1992年改属住龙镇。另有3个废村,老篷基1971年迁居下寮,大风砻1971年迁居乌律,大毛源1974年迁居龙井。产木材、食用菌等。 |
白岩村 |
白岩村在镇政府西北面42公里。因村有岩石色白,故名。1984年村民68户242人,耕地204亩,林地14600亩。2010年人均收入6817元。1982年属碧龙大队,1983年1月分出建立白岩大队,1984年5月改称白岩行政村,属住龙乡。1992年改属住龙镇。产木材、茶叶等。 |
建明村 |
建明村属浙江省龙泉市住龙镇,位于市西北边陲,乌溪江上游,系浙闽两省和龙(泉)遂(昌)浦(城)边界林区。距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龙渊镇59公里。近几年来,以科技为先导,以林业为基地,抓住林产工业,由此促进农业、交通、水电、文教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富裕,被誉为浙南工业村。 |
水塔村 |
水塔村简介 在建设过程中,水塔村按照“村美、户富、班子强”的要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围绕小康示范的主题,重点突出三大特色: ——传承革命传统,弘扬老区文化。(一九三九年四月,中共浙江省处属地区首次代表大会在水塔召开,同年10月,省委第一部电台安装在水塔村水碓坑,并先后在水塔举办了三期党员干部训练班,是龙泉市最著名的革命老区。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协调发展。(位于钱江源涵养林区内,是钱江源头之一,水塔生态沟以完好的植被保护和优美的环境,给人回归自然的感觉,中央4台和浙江卫视多次来此采风,在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绿色能源小水电,开发中药材、茶叶等生态效益农业。)。 ——充分发扬老区人民淳朴善良、邻里和睦、讲究卫生整洁的良好民风。 在实施过程中,村两委齐心协力,带领群众完成了村委会大楼修建,有线电视、自来水,道路硬化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全村在物质、精神、政治、生态文明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
碧龙村 |
碧龙村是革命老区龙(泉)遂(昌)县委驻地,古老且美丽...... 地理环境 碧龙村位于龙泉西北边陲,座落在:北部营盘山向大广岭延伸到小九龙山脉与南部福青山向阴山尖、乌阴尖、马鞍后山至十万山之间碧龙溪中部的山间盆地。其地理位置为东经28.2395度,北纬118.2395度,海拔485米。 |
建胜村 |
建胜村位于住龙镇西南,村处黄皮自然村,距镇政府所在地28.5公里,全村共92户,375人,耕地面积347亩,林地面积4.33万亩,村庄区域面积22平方公里。2005年我村集体收入7.04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4008元。 建胜村是革命老区村之一。早在1934年,红军就在建胜村建立了党员联系户,播下了革命种子。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村各项事业都取得长足的发展,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村委会大楼、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等设施齐全,并于2000年通过了丽水市小康村达标验收。 2004年建胜村到梨树坪的梨黄公路顺利竣工,改变了以往村民出行不便的状况,也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大力调整农产业结构,2005年发展高山蔬菜200亩,茶叶200亩,为我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5年我村开展了先锋工程创建工作和村庄整治工作,并顺利通过验收,整治工作被市里评为优秀村。 |
住溪村 |
住溪,美曰其名,因全村沿居在美丽的乌溪江溪流边上而得名。这里既有着明、清时期商旅繁华的的迹象,又印记着当年红月,同时又散发着当今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的气息。住溪还因民风淳朴、农舍齐整、环境清洁、村庄优美、村民勤劳而闻名于全市内外。 住溪村系住龙镇政府驻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市的重点革命老区。全村分为5个自然村,305户,1038人,人均年约收入3342元,有山林面积1.73万亩,耕地515亩。全村有党员24人,村民代表30人,村两委及配套组织健全。如今全村已基本上实现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通电视。 住溪是我市重点的革命老区,这里曾是0龙浦县委驻地,早在1934年,粟裕、刘英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浙西南时就根扎于此,开展了影响深远 的革命斗争,并在此建立了最早的县一级苏维埃政权。前不久,本村村民项彩华老人为红军保存子弹七十年的故事在央视七套播出后,更提升了住溪革命老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改革开放以来,住溪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群众生活和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内交通、自来水、高压电、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率先完成,还盖起了现代化的村委办公大楼。而今的住溪村领导班子团结实干,群众安居乐业,干群齐心协力,正在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朝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迈进! |
西井村 |
西井村地处龙泉市西南部浙闽边境,与福建浦城县交界,距住龙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辖西坑、井惠2个自然村。在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704年,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后裔范玄宇带领全家五个儿子,从福建省上杭县太拔乡坪坑村迁移至此,该处西面依山傍水,风水很好,范玄宇就在西面一个水坑旁建房定居,取名“西坑”。他们在此地开山耕种靛青(一种染布原料),套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以杂粮野菜糊口,生活十分艰苦。“西坑”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自玄宇公传下十几代子孙,目前村内有范氏后代二百余人。1931-1933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由洪家云率领的一师五十五团二营(加强营)在地处浙闽赣边境的西井村开展活动。此后,刘英、粟裕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近师也驻扎于此。1936年6月,以许信焜为书记的中共浙西南特委以西井天星寺为驻地,并在范家祠堂召开特委会议,会议决定恢复中共龙(泉)浦(城)县委,建立中共龙(泉)遂(昌)县委。新中国成立以后,由黄陂、潘床、井惠、西坑四个自然村合并成为建胜大队。1987年,西坑、井惠两个自然村从建胜村划分出来,成立西井村。1992年改属住龙镇。1999年,西井村被列为我市第一个百万亩生态公益林示范村。2000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2013年87户366人,耕地80亩,山林4.5万亩。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