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镇位于兴国县西北部,东邻崇贤乡,南接潋江镇,西靠茶园乡,北界泰和县,距县城13公里。全镇面积236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老营盘、上密、墩坵、长迳、高湖、高多、高兴、黄群、水口、樟坑、启光、华坑、小春、新圩、山塘、文溪、合兴、蒙山、老圩、龙山),30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5万人;京九铁路、石吉高速、319国道穿境而过,具有独特的交通优势。
高兴镇素有“赣南三大名镇”之一的美誉,四面群山环抱,钟灵毓秀,风景优美,属典型的生态农业大镇。高兴镇红古底蕴浓厚,人杰地灵,是唐朝“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的出生地,其陵墓建在蒙山村塘下湖;亦曾是第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诞生了邱会作等六位开国将军。近年来,高兴镇先后被评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镇”、“全国小城镇经济开发综合示范镇”、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十大文明村镇”、“省级生态乡(镇)”。
高兴镇拥有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形成了“东片脐橙,西片甜橙,南片烟叶,北片油茶,中部花卉”的产业格局;创建了以比利时杜鹃、脐(甜)橙、杨梅、西甜瓜、葡萄、猕猴桃、枇杷等基地为主导的“十里花卉廊” 、“百顷苗木场”、“万亩脐橙园”精品农业观光园;建设了集竹篙山、通天岩、天鹅湖、九厅十八井、红色影视基地等为一体的生态风景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5.5万人 | 236平方公里 | 360732104 | 341000 | 0797 | 查看 高兴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上密村 | ·兴国县旅游·兴国县特产·兴国县十大特产·兴国县十景·兴国县 | 0 |
---- |
查看 上密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文溪村 | ·兴国县旅游·兴国县特产·兴国县十大特产·兴国县十景·兴国县 | 0 |
---- |
查看 文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龙山村 | ·兴国县旅游·兴国县特产·兴国县十大特产·兴国县十景·兴国县 | 0 |
---- |
查看 龙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墩坵村 | ·兴国县旅游·兴国县特产·兴国县十大特产·兴国县十景·兴国县 | 0 |
---- |
查看 墩坵村谷歌卫星地图 |
小春村 | ·兴国县旅游·兴国县特产·兴国县十大特产·兴国县十景·兴国县 | 0 |
---- |
查看 小春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圩村 | ·兴国县旅游·兴国县特产·兴国县十大特产·兴国县十景·兴国县 | 0 |
---- |
查看 新圩村谷歌卫星地图 |
启光村 | ·兴国县旅游·兴国县特产·兴国县十大特产·兴国县十景·兴国县 | 0 |
---- |
查看 启光村谷歌卫星地图 |
合兴村 | ·兴国县旅游·兴国县特产·兴国县十大特产·兴国县十景·兴国县 | 0 |
---- |
查看 合兴村谷歌卫星地图 |
老圩村 | ·兴国县旅游·兴国县特产·兴国县十大特产·兴国县十景·兴国县 | 0 |
---- |
查看 老圩村谷歌卫星地图 |
老营盘村 | ·兴国县旅游·兴国县特产·兴国县十大特产·兴国县十景·兴国县 | 0 |
---- |
查看 老营盘村谷歌卫星地图 |
山塘村 | ·兴国县旅游·兴国县特产·兴国县十大特产·兴国县十景·兴国县 | 0 |
---- |
查看 山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
长迳村 | ·兴国县旅游·兴国县特产·兴国县十大特产·兴国县十景·兴国县 | 0 |
---- |
查看 长迳村谷歌卫星地图 |
高多村 | ·兴国县旅游·兴国县特产·兴国县十大特产·兴国县十景·兴国县 | 0 |
---- |
查看 高多村谷歌卫星地图 |
黄群村 | ·兴国县旅游·兴国县特产·兴国县十大特产·兴国县十景·兴国县 | 0 |
---- |
查看 黄群村谷歌卫星地图 |
蒙山村 | ·兴国县旅游·兴国县特产·兴国县十大特产·兴国县十景·兴国县 | 0 |
---- |
查看 蒙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高湖村 | ·兴国县旅游·兴国县特产·兴国县十大特产·兴国县十景·兴国县 | 0 |
---- |
查看 高湖村谷歌卫星地图 |
高兴村 | ·兴国县旅游·兴国县特产·兴国县十大特产·兴国县十景·兴国县 | 0 |
---- |
查看 高兴村谷歌卫星地图 |
樟坑村 | ·兴国县旅游·兴国县特产·兴国县十大特产·兴国县十景·兴国县 | 0 |
---- |
查看 樟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华坑村 | ·兴国县旅游·兴国县特产·兴国县十大特产·兴国县十景·兴国县 | 0 |
---- |
查看 华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水口村 | ·兴国县旅游·兴国县特产·兴国县十大特产·兴国县十景·兴国县 | 0 |
---- |
查看 水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潋江镇 |
潋江镇位于兴国县境腹地,地处兴国县城,属丘陵平原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潋江镇由原潋江镇和五里亭乡于2000年4月合并而成,镇政府驻潋江大道,现有在岗干部职工102人,内退23人,退休42人,离休1人。 全镇辖12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192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12.7万余人,总面积51.6平方公里。辖有12所村小学,1所卫生院。交通便利,319国道、兴赣公路、京九铁路穿境而过,98%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农业以果业、灰鹅、烟叶、花卉、蔬菜为主导产业。工业以农副产品加工、建材、食品加工、针织、服装、玩具、电子为支柱。 一、农业 潋江镇共有耕地1.3万亩,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约为48:52,其中经济作物有烤烟、蔬菜、瓜果、花卉、玉米等。近几年,我镇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除把原有的灰鹅、水产养殖产业做大做强外,还重点培植了以凤凰村为中心的蔬菜产业,以洪门、罗廖为中心的水产养殖产业。组建了灰鹅购销、生猪贩运、养蜂、水产养殖、烤烟生产、无公害蔬菜生产、花卉苗木、果业生产、玉米生产等10个合作社。去年我镇种植烤烟500亩,收购烟叶 公斤,种植商品蔬菜3700亩,种植花卉120亩,种植玉米1100亩,出笼灰鹅72万羽,饲养种鹅1.85万羽,种植黑麦草1200亩。今年预计种植烤烟800亩,种植玉米1000亩,出笼灰鹅96万羽,种植商品蔬菜4000亩,生猪出栏3.4万头。今年我镇进一步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发展流通、加工、种养等各种层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和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产品流通和精深加工;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力争年内抓好5个以上的合作经济组织,着力解决小生产与新技术、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二、新农村建设 2004、2005年,我镇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各村抓了1-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镇党委、政府与县直挂点单位共筹资65万元,重点打造了罗廖村钟屋小区、坝南村刘屋小区、南外村同福小区等三大城乡结合型的新农村建设精品示范点。2005年“三清三改”中,共铺设村道14公里,进户道 2.12公里,改水1200户,改厕960间,“空心房”改造4580平方米。. |
江背镇 |
江背镇,俗称江背洞,位于兴国县城东南面,距县城19公里,距赣州市98公里,319国道自东向西贯穿18公里.全镇辖10个行政村,194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328户,总人口23422 全镇土地总面积105平方公里,其中耕1.7万亩,山林面积9.9万亩. 江背镇属丘陵地带,气候宜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是著名的“江南草席之乡”。境内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均很丰富:莹石、硅、铁、红条石、矿泉水等极具开发潜力;江背草席、脐橙、灰鹅、生猪、花卉等产品闻名遐迩。镇办企业主要有草席厂、针织厂、玩具厂、机砖厂、莹石矿、红石场等。近年来,江背镇紧紧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开展工作,全镇圩镇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社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 江背镇-兰小波、镇长曾军威及二万三千多人民真诚欢迎各方有识之士前来江背镇投资、办厂、兴业。我们将竭诚营造最佳的投资环境,提供最优惠的政策,确保各方客商得到最好的投资回报。. |
古龙冈镇 |
古龙岗镇位于兴国县东北部,距离县城50公里,东与梅窖镇交界,南与樟木乡相接,西与兴莲、良村、南坑乡相邻,北靠兴江乡,与宁都、于都两县相距50多公里,是兴国县河东片最大的乡镇,樟青线、兴(国)陈(也)、古(龙冈)南(坑)公路在境内纵横交错,并接319国道以及泉南高速(古龙岗互通),又是兴国、宁都、于都三县的交通枢纽,为“三县七乡”的中心区域,素有“上兴国”、“东方明珠”的美誉。全镇总面积206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其中2个少数民族畲族村)和1个居委会,209个村小组,8481户农户,农业人口42410人。有耕地面积2.8399万亩,林地面积22.14万亩。 |
梅窖镇 |
梅窖镇位于兴国县东部,东与宁都交界,南与樟木及于都县毗邻,西北与古龙岗镇接壤。人民政府驻梅窖圩,邮政编码342432,距县城64千米。下辖梅窖村、寨脑村、三僚村、店山村、水南村、黄岭村、黄沙村7个行政村,86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25974人,其中农业人口24822人。土地总面积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667亩,山地7.43万亩。 1949年8月属第五区龙冈区,1952年11月调整为五区龙冈区公所,1958年12月属龙冈公社,1984年5月建乡为梅窖乡,1993年12月撤乡建镇为梅窖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石灰石、白云石、硅石、花岗岩、天然耐火石、大理石、铁矿石、滑石、水晶石、萤石、无烟煤等20余种,已开发的有煤、石灰石等。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生产粮食9235吨,人均353千克,其中水稻9070吨。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花生等,烟叶种植面积350亩,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245万亩,产量 105 吨,其中花生93吨,蔬菜种植面积2670亩,产量5298吨。畜牧业以生猪为主,生猪饲养量0.306万头,年末存栏0.109万头,牛饲养量0.22万头,年末存栏0.14万头,家禽饲养量23.07万羽。 梅窖镇历史文化悠久,是开国少将曾昭墟的故乡,三僚村因其独树一帜的风水文化,被海内外易学界誉为“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中国风水文化的诞生地”。2008年6月,三僚风水文化正式列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太平岩属迷宫式中型石灰岩溶洞,岩内洞穴巨大、结构复杂,已探明的有三层以上,有多处地下河,30多个洞穴中,大的有数百平方米,小的才几平方米;岩内钟乳石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惟妙惟肖的石莲、石榕、石桃,海市唇楼般的空中塔群,迁回曲折的“万里长城”,飞翠流丹,在灯光下变幻着令人目眩的五光十色,令人叹为观止。 以南方水泥、闽兴实业为龙头的矿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形势喜人,全镇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初具规模,随着南方水泥二期生产线顺利投产及第三期生产线的开工建设,梅窖镇工业产业发展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 |
高兴镇 |
高兴镇位于兴国县西北部,东邻崇贤乡,南接潋江镇,西靠茶园乡,北界泰和县,距县城13公里。全镇面积236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老营盘、上密、墩坵、长迳、高湖、高多、高兴、黄群、水口、樟坑、启光、华坑、小春、新圩、山塘、文溪、合兴、蒙山、老圩、龙山),30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5万人;京九铁路、石吉高速、319国道穿境而过,具有独特的交通优势。 高兴镇素有“赣南三大名镇”之一的美誉,四面群山环抱,钟灵毓秀,风景优美,属典型的生态农业大镇。高兴镇红古底蕴浓厚,人杰地灵,是唐朝“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的出生地,其陵墓建在蒙山村塘下湖;亦曾是第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诞生了邱会作等六位开国将军。近年来,高兴镇先后被评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镇”、“全国小城镇经济开发综合示范镇”、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十大文明村镇”、“省级生态乡(镇)”。 高兴镇拥有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形成了“东片脐橙,西片甜橙,南片烟叶,北片油茶,中部花卉”的产业格局;创建了以比利时杜鹃、脐(甜)橙、杨梅、西甜瓜、葡萄、猕猴桃、枇杷等基地为主导的“十里花卉廊” 、“百顷苗木场”、“万亩脐橙园”精品农业观光园;建设了集竹篙山、通天岩、天鹅湖、九厅十八井、红色影视基地等为一体的生态风景区。 |
良村镇 |
良村镇位于县境东北山区,东南西北分别与南坑乡、古龙岗镇、兴莲乡、城岗乡、枫边乡相邻,是兴国县第二批建制镇。镇政府驻地距离县城42公里,全镇辖15个村委会,分别为良村村、红星村、雄岗村、中洲村、亩元村、前村村、西岭村、约口村、岭下村、约溪村、上迳村、蕉坑村、龙升村、厚村村、群山村,210个村民小组。全镇人口24938人,面积189平方公里,有耕地1.8282万亩,山地20.8025万亩。 良村属于革命老区,在册革命烈士776名。是第三次反“围剿”主战场之一,1931年8月8日,毛泽东、朱德在取得良村大捷之后,在约溪村发布继续进攻的“八.八”命令,在中洲村召开过红一方面军前委会议。也是原中央军委工程兵部副政委、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李良汉少将的故乡。为了纪念在苏区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解放初期,在良村圩镇一处小山坡建有纪念塔一座,现已经修缮一新,供广大人民群众缅怀和瞻仰。目前,在建的还有良村镇革命烈士陵园,该陵园位于良村镇厚村村狭口,投资180余万,占地12.1亩。墓地202座。 良村地处山区,地域辽阔,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林业、矿业资源较为丰富。森林资源有松、杉、茶油、毛竹和阔叶林,森林覆盖率85%,超出全县平均水平,其中以国外松为主,面积2.5万亩,松脂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矿产资源有萤石、稀土、铁矿、金等萤石储量多、品位高。 全镇以农为主、农林兼收。农业主种水稻,粮食产量一直居高,油茶林面积辽阔,现在正在进行低产油茶林改造。每年出产烟叶20万斤以上,生猪出栏6700头以上。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逐渐形成了“田里种烟叶、山上栽油茶、栏里养生猪”的新型产业格局。以龙升村为中心的“万亩桂花”基地,目前已达到3000亩的规模,种植丹桂等珍贵品种桂树20万余棵。金银花种植也首次引进试种成功,目前已经种植100多亩,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种植烟叶1100余亩,重点发展西岭村、厚村村两个烟叶千担村。 良村还是人文重地,文化之乡。作为第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良村镇完好保存了1931年毛泽东发布“八.八”命令的约溪万寿宫、红三军团休整遗址慈云庵、岭下村战斗遗址等多处革命历史旧址。2011年9月中央电视台七套《苦难辉煌》栏目组专门前来我镇拍摄了革命历史系列片。此外,还有修建于1955年的红军烈士纪念塔,至今仍然完好保存,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良村地处山区,民风淳朴,许多传统风俗得到较好的保留,例如每年农历八月上半月的“赶戏”风俗,上迳、龙升等村部分村民在住宅大门悬挂傩面具等。良村镇还是兴国山歌的兴盛地,中央电视台《客家足迹行》栏目曾于2012年6月来良村录制兴国山歌专题节目。 |
龙口镇 |
龙口镇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南部,有兴国“南大门”之称,东与社富、赣县三溪乡接壤;南与赣县南塘相接;西与赣县田村、白鹭交界;北与埠头、永丰相连。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17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 129个村民小组,人口22492人,面积66 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6.25万亩,耕地面积13242亩。居民通用客家话,客家文化浓郁。 历史由来 苏区时,1930年属兴国县三区(燕山)龙口、来溪、燕山乡。解放前夕属赣县南塘区(后改为龙口区)龙口乡和兴国县大同乡。解放初属赣县龙口区(后改为社富区)龙口、留村乡和兴国县埠头区塘背乡。1954年12月赣县龙口、留村2乡划归兴国县。1957年合并为龙口乡。1958年成立塘背公社,1961年改称龙口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1997年1月撤乡设镇。 地理优势 地处丘陵地带,境内地形起伏,层峦叠嶂,四面环山。境内最高峰金桥山位于来溪村海拔485.6米,最低点位于睦埠村海拔127.9米。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为17.8℃,1月平均气温18℃,极端最低气湿-6.3℃;7月平均气温29℃,极端最高气温39.6℃。年平均无霜期为284天,最长达290天,最短23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567小时,年总辐射126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26天(一般为2月1日~12月20日)。年平均降雨量为1515.6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65天,最多达173天(1997年),最少为150天(1986年)。极端年最大雨量2320毫米(1997年),极端年最少雨量946毫米(1986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7月最多。 境内最大的河流为平固江,流经境内文院、中岭、丰溪、龙口、睦埠等五个村。 资源优势 资源丰富、矿产有铀、稀土、大理石、高岭土、粘土、红条石、莹石等10多种,其中高岭土、粘土储量列全县前列。 主要经济作物 耕地面积13242亩,人均0.592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畜牧业以生猪、黑羽绿壳蛋鸡为主。渔业以鱼苗养殖为主。主要集中于龙口镇留村村。种植业以桂花和脐(甜)橙为主。桂花种植主要集中于文院村。龙口镇曾为县内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经治理及“一大四小”工程后,森林覆盖率达68.1%。松脂林、毛竹林、杉木林储量丰富。果业以脐橙、甜柚、蜜桔、桃、李、梨为主,农业主产粮食、甘蔗、烟叶等,养殖业以灰鹅、生猪、鱼类闻名;山区松脂林、毛竹林、杉木林储量巨大。 经济来源 农业 耕地面积13242亩,人均0.592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畜牧业以生猪、黑羽绿壳蛋鸡为主。渔业以鱼苗养殖为主。主要集中于龙口镇留村村。种植业以桂花和脐(甜)橙为主。桂花种植主要集中于文院村。龙口镇曾为县内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经治理及“一大四小”工程后,森林覆盖率达68.1%。松脂林、毛竹林、杉木林储量丰富。 工业 辖区内有石场二个。砖厂一个。 财政金融 辖区内有中国邮政储蓄、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开设了储蓄所。 人文特色 在十个村都建有农家书屋。主要文化艺术团队有丰溪村舞狮队和来溪村腰鼓队。 旅游景观 来溪村金桥寺。 |
兴江乡 |
兴江乡地处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北角,距兴国县城约100公里,全乡总面积156平方公里。辖江口、陈也等2个居委会,南村、桐林、大岭、塘背、小溪、江口、塅水、垇背、杉村、墅田、陈也等11个村委会,17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4万。有初中、中心小学2所,村小11所。陈也村极负盛名,画眉坳钨矿坐落在该村,80年代经济腾飞,素有兴国小香港之称。前身称为陈也镇,后因画眉坳钨矿萧条,并入兴江乡,现称陈也村,乡民多为梅窖三僚搬迁至此,以曾姓居多,为陈也第一大姓氏,竹叶排现仍有陈也曾姓第一大宗祠。 兴江乡距京九铁路66公里,离319国道10公里;大黄公路(大坑至黄陂)穿境而过,与宁都县黄陂、青塘,本县的古龙岗、梅告等乡镇相接。兴江乡有16万亩山地面积,坡度多在20度以内,土壤保肥保水性能好,土质松厚。水资源丰富:兴江乡属山区乡,广阔的林地面积使全乡水利资源十分充足。据勘查,南村河流,小溪河流、桐林河流、坳背河流等水利均可兴建小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在1000千瓦以上。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开发种植脐橙等果业,具有广阔的山地开发前景。矿产资源丰富:经过地质矿产勘探,全乡矿产品蕴含丰富,有钨、铜、钼、金、银、稀土、磁铁矿、铝土矿、高岭土、钾长石、莹石、硅矿等20余种地下宝藏。主要矿产:钾长石、石英石、铝土矿、花岗岩、莹石、钨矿、铜矿、磁铁矿。 |
樟木乡 |
樟木乡位于兴国县城东部,距县城38公里,319国道、323省道穿境而过,与3县5乡相接,国土面积76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新城村、源坑村、樟木村、螺形村、肖南村、塘埠村、牛岭村),96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968户,总人口15278人,耕地面积7088亩,林地面积87547亩。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小乡镇。 清乾隆十五年,樟木乡称幕山圩,是当时全县11个圩市之一。民国时称公正乡,又称樟木山圩,建国后该称现名至今。 樟木乡境内交通、通讯便利;国家二级公路319国道贯通辖内新城村;省级323省道(樟青公路)穿境而过;辖区内村村通水泥公路。樟木乡境内资源较为丰富,储有的石英砂、白云石、方解石、莹石、煤、铁矿等二十余种矿产资源。拥有绞股蓝、荸荠、红芽芋、黄元米国、生姜等特色农产品。 樟木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唐有户部尚书谢肇,明有工部尚书李迈,左监臣谢世安。为共和国捐躯的英烈562人,被授于少将军衔的谢立全、钟炳昌将军也是樟木人。 |
东村乡 |
东村乡位于兴国县东部山区,是兴国长冈水库库淹区,东邻樟木乡,南毗江背镇,西连鼎龙乡,北界兴莲乡。乡政府驻地春江村,距县城31公里。 总体概况——全乡总面积85平方公里,有林地95000亩,耕地面积8188亩,其中水田7640亩,旱地548亩。辖7个行政村(坝子、齐心、澄江、春江、东村、小洞、东坪),110个村民小组。全乡共有4479户18608人,其中农业户3855户,农业人口17971人。 历史人文——东村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为共和国捐躯的英烈771人,被授于少将军衔的东村籍人有杨汉林、黄朝天、曾克林、曾晓安将军,其中曾克林、曾晓安父子将军是东村乡齐心村人。 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东村乡有东龙寺,这里曾是苏维埃时期的造币厂;全境森林覆盖率高达70%,空气质量好,水资源充裕。 矿产等资源情况——有铁、铅锌、煤矸石、钾、黄金等,水利资源充足,建有1座小型水电站(东兴电站),总装机容量2400千瓦。 产业发展情况——农业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农业产业有脐橙、水产、油茶、茶叶(铁观音)等。有脐橙3500亩、油茶4500亩、茶叶600亩,红肉蜜柚1000亩、桂花400亩、养殖灰鹅2000羽、荸荠100亩等特色产业。 |
兴莲乡 |
兴莲乡位于兴国县东北部,距县城42公里,东抵古龙岗、樟木,南接东村,西与鼎龙、城岗接壤,北与良村毗邻,泉南高速石吉段穿境而过,辖8个村,126个村民小组,4358户农户,21591人。全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有耕地1.11万亩(其中水田 l.03万亩),山地12.9万亩,整个地形是群山环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山区乡,从空中鸟瞰如一朵开放的莲花,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农业主种水稻,林业有油茶、竹、木,农林兼作,是县内粮食、油茶、竹、木主产区之一。 兴莲乡物产富饶,已探明有煤炭、稀土、萤石等多种矿产资源;同时还有松杉、毛竹等地表资源和可供开发的山地资源,有发展前景看好的脐橙、油茶、生猪、肉牛、肉兔等农产品。 兴莲乡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被毛泽东同志称为“终于打着了一个好仗”的第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红色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中央兵工厂旧址群便坐落在兴莲乡官田村,是中央红军第一个兵工厂所在地,是苏区时期中共规模最大、设备最全、技术最先进、实力最雄厚的兵工厂,被誉为“人民军工发祥地”,同时被定位为军工教育基地,对外免费开放,是兴国县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不仅如此,兴莲乡境内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林木葱郁,莲蓬古寺是县内有名的游览胜地。市场繁荣,圩镇内楼宅店房鳞次栉比,街道路面宽敞整洁,白天商贾云集,晚上灯火辉煌,已成为兴国县最繁华的乡镇集贸市场之一。此外兴莲乡交通便利,与319国道相接的兴-东公路穿境而过,同时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
杰村乡 |
杰村乡位于兴国县城东南部,东南西北四面分别与于都县马安乡、社富乡、埠头乡、江背镇相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2公里,全乡辖曾田、里丰、横江、古镜、含田、和平、韶溪、白石,杰村9个村民委员会,131个村民小组。全乡人口21030人,面积112平方公里,有耕地1.6万亩,山地15万亩。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全乡最高峰为云峰嶂海拨达1081.9米。 杰村历史上属于赣县,1930年4月,杰村-,成立杰村乡,隶属于兴国县第一区(东一区)。1954年冬划归兴国县,为社富区的杰村、含田、里村、高石、和平等乡。1957年合并为杰村乡,1958年为杰村公社,1984年改为杰村乡至今。 农业主种水稻、次为花生、生姜、红薯、大豆等,果业主种脐橙,还有葡萄、杨梅、枇杷、李子、柿子等,养殖主要有生猪、灰鹅、鸭子、鸡、鱼等。境内蕴藏丰富的矿产和水利资源,有丰富的钨、莹石、钾、钼、铅、锌、铀等矿产资源,目前已经开采的有钨、莹石、硅等矿,全乡建有5个小水电发电站,装机容量达1800千瓦。 |
社富乡 |
社富乡地处兴国县正南部。位于北纬26.05~26.01,东径115.175~115.29。东邻于都县仙下乡;南毗于都县岭背乡、贡江镇;西界赣县三溪乡、兴国龙口镇;北接兴国埠头乡、杰村乡。乡政府驻地社富村圩镇,距兴国县人民政府驻地潋江镇32公里,距赣州市章贡区88.8公里。全乡辖15个村民委员会(五龙村、黄岗村、桂江村、稠村村、社富村、纸帮村、鹭溪村、横溪村、双龙村、东韶村、溪源村、金龙村、留龙村、九山村、廖下村)330个村民小组,全乡土地总面积17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6万亩。占总面积9.6%,山地面积16.7万亩;占总面积65.5%,村庄、道路面积3.85万亩,占总面积14.9%。 社富乡的由来及历史: 社富乡:古名为社埠墟。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250余年历史。清同治《赣县志》载:“该郡(赣州)外设市二十一,墟二十。”其中有社埠墟,排第三。民间传说,昔时钟、陈、赖、巫、易、白、罗、蓝、吕、韩十姓富商共同协议在今址开发新圩,取名曰“十坊”墟。开墟时,锣鼓、鞭炮震响,有只苍鹰刚好叼蛇从上空飞过,受到惊吓,口松蛇掉,刚好落在鼓上,大家认为这是天赐吉兆,将墟名作“蛇鼓墟”,谐音“社埠墟”。后人更名为“社富圩”。 1954年12月,社富区15个乡从赣县划归兴国县管辖。为兴国县第14区。2001年5月,留龙乡撤并社富乡,社富乡所辖行政村由13个增加到20个。2003年7月进行了撤并村工作,原里湖村并入鹭溪村,原里源村并入社富村,原杨梅、桃树、三星村并入九山村,至今固定为15个村。 人文景观 社富境内钟灵毓秀,有不少人文景观。简介为东韶古祠古村落、九山红军古战场和葫芦嵊、社富圩狮子崖和名小吃索粉、盛产野生莼菜的莲花塘、桂江石造围屋,双龙箬坑红军医院旧址和无名烈士墓地,佛教圣寺乌云山、还有金龙千年古树“桂花王”。 历史名人 社富有开国将军陈美福、北大巨子陈泮藻、开国功臣大渡河勇士丁振愈、威扬中原丁声扬、现役将军蔡世民、平民厅长谢秀琦。 |
埠头乡 |
埠头乡位于兴国县城南郊的平江河畔,属丘陵地带,气候温湿宜人,是传统的农业大乡、果业大乡和人文大乡。埠头乡位于江西省兴国县城城郊,东西南北四面分别与江背镇、永丰乡、兴国县城和社富乡相邻。乡政府驻地距驻地县城2.5公里,全乡辖14个村:埠头村、廖溪村、龙砂村、垓上村、玉口村、旺口村、枫林村、程水村、西霞村、蕉田村、桐溪村、渣江村、大禾村、凤岗村,214个村民小组,8324户农户,4.1万人。国土面积92平方公里,农业用地面积8.49万亩,其中有耕地2.38万亩,山地6.11万亩。近年来,埠头乡先后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集体”、“全省畜牧业百强乡镇”、“全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乡镇”、“全市防汛抗旱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埠头乡垓上村被评为“第三届全国文明村镇”。 1、开埠较早,人文较鼎盛。埠头原名大马埠,城区拓展前,距县城8里,又名八里街,是兴国到赣州的水路第一站,人流和物流都比较繁忙。埠头又名“儒林乡”、“力行乡”,历史上文风荟萃,儒家文化盛行,自古人才辈出,先后涌现出了宋代“一门八进士”的李氏家族、民国时期的草坪王氏一族等。埠头是兴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开端,著名的羊山会议是兴国党组织从遭受挫折到恢复发展的转折点。埠头是苏区模范乡,当年埠头1.5万人口,有5200多青壮年参军参战,936人为革命捐躯。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涌现了4位开国将军:钟国楚,曾任江苏省委书记,南京军区顾问;黄文明,曾任军委工程兵特种工程部政委;钟生溢,曾任河南、湖北军区副政委,是“三渡乌江”的勇士;王屏,曾任装甲兵副政委。埠头还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1934年10月17日,由陈伯钧带领的红五军团13师从埠头曲冽出发,踏上漫漫征途。目前,在外担任要职的乡贤众多,原中宣部副部长、国家文广局局长王太华就是埠头村人。 2、地处城郊,区位有优势。埠头是县城的南大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仅2.5公里。319国道、兴江公路和京九铁路贯穿全乡,火车站座落在埠头的大禾村。规划中的昌吉赣高速铁路连接线及建设中的兴国至赣县茅店高速公路连接线也途经埠头,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区位条件凸显出了埠头的区位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为各种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硬件环境。 3、地势平坦,农业是主导。全乡三分之二是丘陵,三分之一是河流冲积平原,农业基础好,90年代之前是全县的粮蔗主产区。全乡产业以果业、水稻、烤烟、水产、生猪、灰鹅为主,基本形成了东部果业,中部水产、花卉、生猪,西部烟叶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其中,东部水果四季飘香,主要以脐橙、杨梅、葡萄、布朗李、翠赣梨等为主,在枫林、程水两村建成全县最大的万亩脐橙观光园,实现总产值2000万元。全乡鱼塘面积3300亩,其中千亩级鱼塘一个。生猪、灰鹅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年出栏生猪达到3000头,出笼家禽2.5万羽。西部烤烟种植面积达到300亩,年收购烟叶12万斤。 4、资源丰富,生态较优美。埠头乡矿产资源丰富,有钨、萤石、瓷土、花岗岩等10余种矿产资源。丰富的红壤和紫色页岩是生产砖、瓦、瓷砖等建材的极好材料。全乡现有企业27家,其中食品加工厂4家,制衣厂6家,砖厂7家,采石场3家,花木场2家,污水处理厂1家,制药厂1家以及防水材料厂、农机修配厂等。同时,境内古色、红色、绿色旅游资源交相辉映,是旅游、休闲、观光的好地方。古有省级保护文物——朱华宝塔;红有羊山龙华古寺,这里曾是苏维埃时期共产党活动的旧址,著名的“羊山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同时羊山又是兼具宗教和生态于一体的风景区,是登山休闲的好去处。埠头全境森林覆盖达率达70%以上,空气质量好,水资源充裕,程水村被评为全省首批乡村旅游示范点。 |
永丰乡 |
永丰乡位于兴国县西南方向,东邻埠头乡、龙口镇,南界赣县田村镇、白鹭乡,西连均村乡,北接隆坪乡、高兴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地理优越,资源丰富。全乡辖17个行政村,233个村民小组,7560户,人口36850。乡政府驻地永丰圩,距县城17公里,至兴国县火车站14公里。 永丰乡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全乡总面积16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5615亩(其中旱地为3469亩,水田为22146亩),山地163480亩,土壤以沙质土为主,全乡河网密布,共有永丰河、洙坊河、凌源河、茶石河、蕉溪河,河流全长36公里。 永丰,历史悠久,清咸丰三年(1853),由十姓人集资建圩于现址对面沙滩上,后迁此永丰圩。喻地形为“莲叶遮龟”,以永远丰盛夙愿取名。1958年设公社,1984年建乡换届改社称乡。 永丰人杰地灵,境内有名胜古迹阳冈岭,系新石器时代晚期和裔、西周时期遗址,位于马良村阳冈岭,面积7万平方米,1982年发现,采有石器宣、斧、锛及夹沙红陶、灰陶、硬陶三件。遗址东部有印纹陶窑一处,北部有半穴居遗址3处,有“平固”县令墓葬1处,是客家文化发祥地之一。另有位于茶石村的窑棚背汉墓,在窑棚背遗址东边,座西向东,为短甬道砖室墓,仅存墓底和部分墓壁,墓用青色花纹砖平砌。有将军马泽迎、陈昉仁、杨卓、谢国仪4名,长征老干部肖鹏、谢特山、舒光彩3名,有红军老战士26人,烈士1282人。 永丰物产丰富,拥有江西省最大的高岭土资源和优质的稀土资源,经赣南地调大队勘察,永丰高岭土C+D级储量296万吨,其中C级储量71万吨,D级储量225万吨,1级品矿石77万吨。可以分选出不同粒级的云母粉、云母屑系列产品和石英砂及尾砂等产品。该矿体裸露地表,形态简单,品位、厚度稳定,完全适于露天开采。永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盛产水稻、脐橙、蜜梨、茶油、生猪、灰鹅等,是全县的油茶之乡、蜜梨之乡。 |
隆坪乡 |
隆坪乡位于兴国县城西北部,东与高兴镇接壤,南与永丰乡相连,西与均村乡毗邻,北与茶园乡相接。乡政府驻地隆坪圩,距县城19.2公里,乡辖8个行政村(隆坪、高园、龙下、吾立、牛迳、兰溪、鳌源、咸潭),91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13620人,其中农业人口10729人,总户数2465户,劳动力4000余人。全乡面积55.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561.1亩,人均耕地0.99亩;山地面积64715.2亩,占全乡面积的86%。 (一)历史沿革 解放前夕为兴国县隆坪乡;解放初为均村区隆坪乡;1958年成立隆坪公社;1960年并入永丰公社;1961年恢复隆坪公社;1968年并入永丰公社;1984年成立隆坪乡,辖隆坪、高园、龙下、合龙、吾立、牛径、兰溪、鳌源、咸潭9个行政村;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中,撤销了合龙村,并入龙下村;至今辖8个行政村。 (二)资源优势 隆坪乡属丘陵地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季凉爽,年降水量1600毫米。森林覆盖率为80%,有林业用地24700亩,活林木蓄积10000立方米。盛产杉木、油茶、茶叶、毛竹等林木产品,并有着储量丰富的萤石、石英石、长石、晶体硅等矿物资源,其中萤石储量达近300万吨,在华东六省一市的储量最大,储量位居全省第一。 全乡交通便利,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319国道和京九铁路货运站距乡镇13公里。通信技术发达,程控电话、移动、联通等通信网络覆盖全乡。 (三)社会经济情况 我乡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上以油茶、百合、灰鹅、生姜、生猪、水产、脐橙、甜橙逐步成为主导产业,加大政策扶持,规模扩展。到目前为止,我乡新开发流转油茶基地1800余亩;新种植油茶2000亩;种植百合100余户,达300余亩,每亩产量达2000余斤,实现产值480万元,其它种植大户正在不断增加,我乡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得到了壮大。油茶面积达6000亩,年出(存)栏生猪12300头,水产面积达1100亩左右,脐橙面积达600余亩,甜橙可达200亩。工业企业主要以萤石矿开采加工为主,引进有中化萤石矿业公司,萤石远销日本欧美市场,已成为我县出口创汇拳头产品,年创利税2500多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400多人。全乡乡镇企业32户,有小水电开发、服装、食品加工、冶金加工等二、三产业落户隆坪,总产值达4800万元,工业总产值4500万元。 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加大,城市设施功能逐步完善。全乡已有完整的小学、中学教育体系。同时,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稳定等公共事业全面发展。 (四)人文特色 隆坪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有关资料考证,兴国山歌的发源地就在高园村的上洛。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著名的隆坪农民暴-动就在隆坪村这块红色沃土上点燃,现木子坳组仍保存有纪念碑革命旧址,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 (五)旅游景观 群山环绕。山峰叠峦,气温宜人,且名胜古迹多,是隆坪旅游的主要吸人之处。 ——隆坪秦峨山寺,座落于鳌源村。有秦峨山仙境等多处名胜古迹风景区,是避暑旅游的好去处,境内群山环绕。山峰叠峦,气温宜人。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无不为之倾动,留下许多绝世篇章。欧阳平将军在《故乡颂》中这样写道:“秦皇二山互比高,无数沟峦绿滔滔,天翻地覆故乡景,齐奔小康新乐潮”。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大变化的感慨之情。 ——皇封山,座落于高园村,海拔816.3米,为全乡第二巅峰,有公路至山顶,山顶庙宇祥和安宁,庙前井水长久不息,听说能祛百病。山上胜景宜人,夏季上山,凉风习习,芳草满坡,菊花、兰花相映成趣;秋季上山,极目远眺,依稀可见县城伦廓、火车站等景,令人心旷神怡。 ——背石水库,库面3000多平方米,清波荡漾,岸边柳枝拂波,四周青山倒映,幽雅别致。 |
均村乡 |
均村乡位于兴国县城最西端,距县城32公里,与吉安市的万安、泰和两县交界,素有“一脚踏三县”之称,苏维埃时期是扬殷县城所在地。既是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又是少数民族(畲族)散居乡,是全县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乡。全乡总面积193平方公里,土地面积28.7万亩,其中山地20.6万亩(公益长防林7.1万亩),耕地l.6万亩,辖19个行政村,304个村民小组,现有8646户农户,人口41683人;劳动力27630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达12900多人,占总劳力的的72%,是劳务输出大乡。全乡共有中小学34所,在校学生8097人,其中:初中1所,完小16所,村小1所,一师一校教学点16所;拥有乡级卫生院一所;已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程控电话;通讯信号覆盖率达95%;县城至圩镇有兴(国)万(安)公路穿境而过,已全面实现油(砼)路,已有19个行政村的通村公路实现硬化,交通方便,信息较灵。圩镇位于境内中部河湾西岸,有南北走向、东西走向Y型街道三条,集镇面积约2平方公里,人口已达10000多人,农历双日为圩期,因毗邻万安、赣县、泰和三县,市场繁荣,人气旺盛,属县境西部的中心集镇。圩镇海拔高度230米,均村海拔高度最高点1161.5米。农田土壤以蟮泥田为主,山地土壤以千枚岩棕红壤占多数,面积达16万亩。 均村乡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唐末940年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查,均村曾一地多名,一共有几个名称:金溪、均溪、金村、均村市、均村、龙泉乡、大足乡、杨殷县、精诚乡,建国后,均村这个名称一直沿用。1933年7月至1935年2月曾有以著名烈士杨殷命名的杨殷县历史;曾有一街两治的分二半奇特划界(嘉靖年间均村街分二半归兴国、万安二个县管理)。 |
茶园乡 |
茶园乡地处兴国县城西北部,东毗隆坪乡,南接高兴镇,西邻均村乡,北界泰和县。乡政府驻地——茶园圩距县城36公里,是兴国西部的边远山区乡。全乡辖匡坊村、富足村、孔目村、茶园村、全坑村、河背村、罗坑村、六科村、义渡村、豪兴村、教富村、里溪村12个行政村,124个村小组,总户数4521户,人口20932人,国土面积1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3万亩,山地面积1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0%。有着丰富的林木资源和矿产资源,是县内主要用材林和经济林产区。盛产杉木、油茶、茶叶、毛竹等林木产品,有油茶林8.5万亩,所产茶油以质好量多而享誉全省;优质红薯基地3630亩,特产倒蒸蕃薯干因色如琥珀、味若甘醴、柔韧适口、保健美容而享誉全省乃至全国,是有名的油茶之乡和红薯干之乡。 民生事业阔步前行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茶园乡吃透乡情,突出重点,实施了危旧土坯房改造、敬老院重建、中小学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农电网改造、卫生院改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22个民生项目,在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等方面措施有力,成效明显,极大改善了民生保障薄弱状况。 产业发展蒸蒸日上 做大做强传统特色产业,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茶园乡大力扶持油茶和红薯干产业发展,促进两大特色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茶园乡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200亩花卉苗木基地、500亩台湾甜笋基地、20亩蔬菜基地、1000亩林药基地、1000亩红豆杉基地,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新产业,拓宽致富渠道。同时,投资概算4.5个亿、由中电投作为投资主体实施的茶园风电场项目顺利推进。这一项目的实施将充分开发利用茶园风能资源,项目所在的茶园乡十八排也将成为集高山草甸风光、红色文化、风车景观于一体的旅游新去处。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为扭转交通条件落后的状况,茶园乡与交通部门对接,规划并实施了茶园经六科出县公路、茶园至均村公路、罗坑桥重建、茶园大道等交通项目,总投资额达680余万元,形成了茶园与县城、与外乡的循环通道,方便了群众出行与货物运输,有效扭转了交通不便的劣势。启动实施了下街河堤、幸福新村防洪堤、小水利工程、灌溉水渠工程等水利工程建设,有效提高了防洪灌溉能力。启动实施了圩镇整治工程,现已完成道路硬化、供排水设施、路灯安装、店铺招牌规范,圩镇面貌焕然一新。 |
崇贤乡 |
崇贤乡位于兴国县北部山区,距县城30公里。北与吉安东固畲族毗邻,西与吉安泰和县老营盘镇接壤,东连枫边乡,南连方太乡、高兴镇。总面积189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崇贤村、崇义村、三角村、霞光村、太平村、齐分村、东风村、贺堂村、大龙村、龙潭村、北胜村、上沔村),133个村民小组,全乡5407户,24923人。耕地总面积24729亩,山林面积203100亩。崇贤乡主要经济收入有粮、茶油、杉木、毛竹、脐橙、茶叶等,特色经济有脐橙、杂交水稻制种、钨矿、铀、硅等。 1、产业稳步发展。稳步发展常规农业,用好用活用足现有政策,同时从崇贤乡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文章,着力实施“两千两万”工程,即在山上打造万亩脐橙林(平原村)、万亩油茶林(山区村),山下打造千亩制种基地(平原村)、千亩茶叶基地(山区村)。如今,脐橙、油茶、茶叶、制种等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对乡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日渐明显。 2、电信、交通网络日趋完善。电信、交通等乡村硬件建设取得了较好发展。一是做到光纤网络、有线电视“村村通”。二是下大力气完成水泥硬化路面村村通工程。尤其是近年投入400余万元修建通村水泥公路2条,总长13.5公里,其中龙潭村至上沔村公路总长10.9公里,此路的修建,使3个行政村,近4000人告别了肩挑手提的年代。 3、圩镇建设初具规模。崇贤乡一直把圩镇建设当成一项重头戏来抓,积极进行圩镇建设与整治,圩镇环境更加优美。重点抓好“洁”、“畅”、“亮”三个工程:一是实施卫生洁化工程,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疏通排水排污沟渠,整治卫生死角;二是实施畅通工程,进一步规范汽车、摩托车停放及圩日摊点摆放,实现道路畅通化。三是安装太阳能路灯,亮化整个圩镇。 4、资源丰富、景观优越、人才辈出。崇贤乡林木及矿产资源丰富。全乡有6个行政村为山区村,且辖内有均福山森林公园,树林茂密,鸟语花香;且钨矿、铀、硅等矿产资源丰富,极具经济价值。崇贤境内还有闻名遐尔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著名的“龙下仙人瀑布”、“赣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白石乡农民协会讲习班(万寿宫)”、“兴国祖山—覆笥山”、“第三次反围剿”方石岭战斗旧址、兴国县农民革命武装暴-动第一枪—崇贤农民革命暴-动所在地以及“仙人丫寺庙”等都非常有名气。崇贤乡人才辈出,是“将军县”里的“将军乡”。如李仕才、毛会义、李呈瑞、邹衍等,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如:谢象晃、李挺、刘岱、钟平、胡波、俞增林、李章洪等多人。 |
枫边乡 |
枫边乡位于兴国县北部,是赣州市最北端。东邻良村镇,南接城岗乡、方太乡,西与崇贤乡和吉安市青原区东固乡接攘,北与永丰县龙岗少数民族乡毗邻,乡人民政府驻设枫边村。全乡辖12个行政村,14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379人,国土面积149平方公里,有山地16.7万亩,耕地11500.7亩,为典型的“山多、田少、生态好”好的林业乡。境内的大乌山海拔1204.3米,是兴国境内第一高峰,现存有抗元英雄文天祥题写的“永镇江南”牌匾。 枫边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民生工程突飞猛进。修建了全县第一条四级县乡公路—城枫公路;开通了阻隔千年的断头公路—枫边乡到永丰县龙岗乡公路,按“三高”要求进行了15年“三横两纵”的圩镇建设总体规划;枫边中学、中心小学已建设成为教学设施完善、学风浓厚的花园式校园;新建了枫边医院门诊大楼,开通了中国电信宽带、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络,程控电话用户及上网用户大幅度增升;完善了水坝、渠道、农村电网、有线电视、农村合作医疗、新农民知识培训等民生工程。 枫边乡经济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境内工业、农业、服务业三种产业齐头并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均纯收入不断增长;如今枫边乡正在以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姿态与全国各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目前已引进外商投资企业7家,其中落户县工业园的企业—环球连华礼服厂,固定资产投资已达3660万元。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辖区内有一所中心小学,一所中学即枫边中学,枫边中学连续多年荣获全县农村初中综合评估第一名的好成绩;枫边乡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如今已为国家培养了上千人,且在社会中大有作为。 枫边乡林业资源丰富,产业结构完善。森林覆盖率为86.3%,盛产杉、松、竹等林产品和竹笋、香茹等农副产品,是兴国县的最主要林产品基地。尤其是枫边油茶独具特色、全身是宝,在海拔上千米的自然环境下生长,天然浑成,绿色无污染,营养结构全面。全乡有活立木4.86万立方米、毛竹林1.5万亩、油茶林5.1万亩、成园落叶果1200多亩;枫边乡产业结构完善,已初步形成烤烟、制种、油茶、灰鹅、生猪等主导产业;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种有硅、钨、稀土等及矿泉水资源。 枫边乡旅游事业前景灿烂,农家风情别开生面。枫边乡拥有兴国四大书院之一“宝贤书院”,身入其中,学经读史、缅怀先贤,感知兴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兴国县四大少数民族村之一——社坪少数民族村,这里可以欣赏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赞叹畲汉是一家的民族情怀;有兴国县最高山、抗元英雄文天祥题名“永镇江南”的历史名山—大乌山,明朝大臣解缙曾在这题写牌匾。站在境内的至高点,驻足远眺,可以看到云雾如白龙盘旋,众山似刀枪林立的景观;河溪的农历6月15日传统节日——“食新节”,是兴国县唯一的地方特色传统节日,相当于我国传统春节,在这里可以享受美味佳肴和倾听关于罗衣秀才的美丽传说;石印村的“山阳塞”,为典型的山区客家古建筑集区,建于悬崖险陡处,此处楼室亭台,别具一格;西林阳斜岭水库,青山绿水,相映成辉,烟波浩淼,如诗如画,是休闲、自娱、避暑、踏青、垂钓的理想场所;海丰境内“九万高”仙境海拔1000余米,系明代寺院遗址,重建于2000年,山下溪流清澈,瀑布急湍,沿岸怪石嶙峋,茂林修竹,鸟语花香,是登山缆景、避署之良地;兴国山歌,为枫边乡传统山区文化,音律韵调,颇有特色。 枫边乡土特产远近闻名,“吃”文化渊远流长。枫边乡地形独特,空气清新,水质矿物质丰富,环境无污染,昼夜温差大,这些特点决定了枫边独特的“吃”文化。特产“香禾子黄年米果”香滑适口,“倒蒸红薯干”色如琥珀、味若蜂蜜、柔韧鲜甜,“芝麻擂茶”风味别致,“枫边红烧肉”肥而不腻,“黄酒、曲酒”醇香芬芳,“四星望月”别出心裁,除此之外,枫边的“霉鱼干”,“霉豆腐”,“笋干”,“腊肉”,“腊胡鸭”,“杨梅酒”等都独具地方特色。枫边人热忱好客,贵宾到来,不喝白酒,不喝啤酒,而是上好的家酿黄酒或曲酒或杨梅酒,上的菜不是工业制品,全是农家风味,纯天然的健康食品。 枫边乡资源丰富、气候怡人,环境优美,民风纯朴,是投资开发、旅游、居家、休闲的胜地。 |
南坑乡 |
南坑乡,位于兴国县境东北部边沿山区,总面积128平方公里。东界兴江乡及宁都县黄陂镇,南邻古龙岗镇,西接良村镇,北靠永丰县君埠乡和宁都县大沽乡。乡政府驻地南坑圩,距兴国县城72公里。全乡辖6个村民委员会,122个村民小组, 2589户, 10387人。南坑乡是典型的丘陵地带,山多地少,耕地面积8491亩(人均0.817亩),林地总面积16.6583万亩(人均16.04亩);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0℃左右。 南坑乡是兴国县林业乡,林业、矿藏、水资源丰富;山上主要有杉木、松树、毛竹等;矿产资源主要以铁、钼、钨矿为主,且储量丰富;全乡水资源储量也极为丰富,降雨充沛,年降水量可达1600毫米,并且山势陡峭,水流落差很大,目前有水电站五座,装机容量达1040千瓦时。南坑乡物产丰富,农业山上主要以油茶、毛竹为主,山下主要以烟叶、水稻为主;茶油、茶叶、松香、笋干、蜂蜜、金桔、药材、竹木家具等已成为远近闻名特产,有“油茶之乡”和“毛竹之乡”的美誉。南坑乡风景如画,景色怡人,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有记录的烈士达422名之多,现有中将陈勇,一直为国防和后备建设输送力量。 |
城岗乡 |
城岗乡位于兴国县东北部,南邻鼎龙乡,北接良村镇、枫边乡,东连兴莲乡,是一个交通枢纽之地,枫边、良村、南坑等乡镇均须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上属北部中心城镇,距县城40公里。全乡总面积144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198个村民小组,其中耕地面积1.84万亩、山地面积15.77万亩,全乡农户共有6325户,总人口26544人。 近年来,城岗乡依托北部中心乡镇的区位优势,紧紧围绕建设北部示范乡镇的发展理念,以“绿色环保、商贸繁荣、文化城岗”的发展思路,突出“精准扶贫”、“信访维稳”为重点,统筹推进“六大工程”,全乡面貌欣欣向荣。 历史篇 城岗乡古称宝成乡,于明朝初年开圩,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嘉靖年间即为全县十八个圩镇之一,是古代兴国的一个商贸重镇。民国时期,宝成乡改名城岗乡,下辖八保,故现在也称"城岗八保"。城岗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着人们难以忘记的红色记忆。白石村是第五次反围剿战场,2006至2007年中央电视台曾在此拍摄电视剧《那时花开》,并有古建筑"都云武使祠"供人们参观。 人文篇 城岗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明朝著名清官海瑞,时任兴国知县时,曾在凌陈直通回龙村修建了一条长约数公里的“海公渠”;建于清嘉庆十年的“真君”古庙“万寿宫”,至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为省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见证着回龙村灿烂与辉煌过往的“九厅十八井”为明朝年间建筑,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是当地客籍肖姓人族居之地,至今虽显破败,但依然保存完整。 资源篇 城岗乡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山区有松、杉、毛竹、油茶等用材林和经济林,矿产资源有钨、莹石、铁、稀土等。近年来,全乡着力发展烟叶、脐橙、甜橙、油茶、家禽养殖等主导产业资源,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工业方面有一座装机500kw的电站、 “宝石山”矿泉水厂、一座民营加油站、10余家服装加工厂和多家木材加工小市场。 绿色篇 城岗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带,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温和适宜的气候滋养着境内一草一木,全乡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在全县位列前茅。 商贸篇 近年来,全乡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凝心聚力,务实作为,实现了经济总量做大、增幅提升、工作跨越的目标,尤其是大力发展商贸,着力打造北部中心商贸重镇已具雏形。一是招商引资工作成绩喜人,通过“以商招商、以友招商、以诚招商”等方式,引进各类企业12个、资金1.3亿元;二是圩镇面貌焕然一新,通过不断扩大圩镇规模,实现圩镇品味提升。目前城岗圩圩镇建设面积达1平方公里,圩镇街道总长8200米,住户456户、店面523家,其中有297户从农村迁移到圩镇居住或经商,圩镇总人口数达到2800多人;三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兴建了农民综合文化站及农民文化广场,完成了圩镇自来水网改造工程,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到组公路硬化率51.2%,实现了村村通固定和移动电话。为全乡经济事业腾飞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发展篇 我乡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经济建设,近年来,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扎实推进,社会总体和谐稳定。 1.新建白石、正气、下洲等村肉牛养殖基地2个,养殖肉牛50头; 2.在下洲发展千亩油茶,流转山地3085亩; 3.结合各村特色种养业,积极成立了专业种养合作社20家,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新格局,有效地带动了当地贫困人口致富的积极性; 4.大力发展烟叶产业,近一年来新增面积712亩,新建烤房21栋,烟叶产量达到了20.08万斤,烟叶产业初具规模,农民致富有了新途径。 |
方太乡 |
方太乡位于兴国县北部,距兴国县城30公里,全乡国土面积89平方公里。东临城岗乡,南接鼎龙乡、长冈乡、高兴镇,西毗崇贤乡,北接枫边乡,距京九铁路、319国道13公里,省道上三线从西至东贯穿乡境12公里,石吉高速公路南穿乡境3.72公里。全乡辖宝石、富坑、黄丰、方太、井口、井下、百丈、分水等8个行政村、有118个村民小组、农户3718户、人口1.6万人,耕地面积1.46万亩、山地面积9.21万亩,其中公益林面积4.86万亩。方太乡因南枕海拔907米的方山岭,古属“太平乡”,历来为鱼米之乡,民风纯朴,寓有“方山岭下,太平盛世”之意。 全乡农业种植业有水稻、花生、脐橙、生姜、烟叶、茶叶、金银花等;方太乡万亩脐橙观光园位于方太乡中部,是全县脐橙观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总面积1.2万亩,已成园面积7200亩,分为四大片区,辐射方太、富坑、井口、黄丰等8个行政村、28个种植基地,年产1300万斤,因此方太也被誉为兴国的“脐橙之乡”;养殖业有生猪、灰鹅和肉兔;林业以松、杉、油茶为主;矿产品主要包括陶土矿、硅矿、高岭土等;风景秀丽,风光旎人,丹霞地貌的旅游胜地“宝石仙境”座落在方太乡宝石村;百丈泉矿泉水源产自方太。 |
鼎龙乡 |
鼎龙乡位于兴国县境中部,距县城20公里,乡境内有石吉高速至县城的连接线5.2公里,东邻东村乡、兴莲乡、长冈水库;南西至长冈乡、园岭林场;北靠方太乡、城岗乡。鼎龙乡政府驻鼎龙圩镇,也是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交通中心。 鼎龙圩原名龙岗头,据传唐禧宗年间钟民所建,一九二七年0会头子纵火焚烧万寿宫戏台,蔓延烧毁店铺达三分之二,民国六十年(一九二七年)恢复街铺,重建万寿宫,因圩背三座似龙影的小山,形成“三足鼎立”,从此改称“鼎龙”圩。1970年长岗水库建成,圩镇搬至西侧小山岗,即为现在的鼎龙圩。鼎龙圩镇驻有乡政府、派出所、邮电所、工商分局、供电所、信用社、供销社、中学、中心小学、卫生院等行政事业单位。全乡辖13个行政村,18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户数6066户,农业总人口26691人,非农业人口680人,总面积117平方公里。 一、农业 鼎龙乡共有耕地1.6767万亩,山地面积11.9303万亩,现有库湾养殖水体10个。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指导各村制定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规划,全乡规划鼎龙、田溪、麦鹅、石含、石源、杞下、杨村、杞下、古顺村以发展脐橙、制种、生猪、大棚菜为主,库区村发展灰鹅、肉兔、水产养殖业为主。 二、工业 1、我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萤石、重稀土、铁砂、铅锌矿、铌钽矿、水晶石、砂金、高岭土、花岗石、红叶岩石材等,中国石化集团三美矿业有限公司在我乡杨村设有萤石精选厂。 2、水利资源丰富:全乡有四个发电站,成龙发电站、鼎龙大河迳电站、联兴水电站、十八湾电站。 三、交通 全乡交通四通八达,石吉高速公路途经我乡区域内总长19.115公里,在我乡杞下村设有高速进出口。村村通水泥公路,水上交通方便快捷,有相对完善的渡客运码头。 四、文教卫生 拥有全县一流的农村初级中学1所,有教职工70人,学生1146人,小学13所,教职工108人,学生2678人,幼儿园6所,在校生596人,卫生院2所,设有杨村分院,医务人员36人,拥有微电脑婴儿培养箱等设施。 五、名胜古迹,旅游景区、景点等 1、灵山——冰心洞位于兴国县城东10公里的长冈乡合富村境内丹霞地风景区,与丹霞湖相邻。原名“玉山”,因山岩中有金观音、金香炉各1座,“求神甚灵”而更名“灵山”,古代有兴国第一胜景之称。景区有竹笋圩、仙桃、芒锤石、读书岩等奇峰异石;冰心洞还是1928年4月中共兴国县区委传达“八七”会议精神的“冰心洞会议”革命旧址;芒锤石是“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的江善忠烈士跳崖之处;读书岩是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隐居深谷读书的地方。 2、长冈水库——旅游景点位于鼎龙圩东侧,水面面积20000多亩,长约15公里,两岸青山绿水,湖光十色,有似龟蛇锁大江的风景区,每逢圩日,几十艘大小船只来往穿梭,夏天可乘快艇或客船观赏游览水库景点——冰心洞、丹霞湖、朗山寺、长冈电站等,是避暑休闲的好地方。 3、中国工农红军总医院旧址(沈阳医科大学的诞生地)座落在有“小井冈”之称的鼎龙乡茶岭村。老一辈革命家彭德怀、腾代远、曾山、博古来过这地方,该院旧址有关部门及解放军总医院等单位多次前来考察,现已被兴国县文化局、纪念馆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还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鼎龙革命烈士公墓、马脑寨、方山古寺等景点。 党政办公室电话:0797-5278001 |
长冈乡 |
长冈乡位于兴国县城北郊,距县城3公里。全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75万亩,林地1.03万亩。全乡辖13个行政村,9630户农户,总人口4.2万人。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是历史红。长冈乡是毛泽东同志称赞为创造了“第一等工作”的苏区模范乡,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发源地。苏区时期,全县8万多人参军参战,长冈乡就有5000多人,为国捐躯姓名可考的烈士1518名,家家支持参军参战,户户都是烈士后代。长冈乡是兴国县将军最多的乡镇,诞生了温玉成等7位开国将军,改革开放后授衔的有谢名苞等2位少将。可以说,长冈乡是烈士县里的烈士乡,将军县里的将军乡。 二是资源丰。水利资源方面有国家大型水库长冈水库,其它小型水库8座;旅游资源有山水相接、佳木葱茏的丹霞湖,道教名山冰心洞,佛教古刹灵山寺,钟绍京夜读岩等。红色资源有毛主席长冈乡调查纪念馆、毛主席旧居、长冈乡调查会址等。 三是底蕴厚。长冈乡人杰地灵,人文底蕴丰厚。代表人物有清朝与冯子材一道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提督将军邹复胜、清光绪年间的江南提督建威将军李占椿;有书法家、参与康有为“公车上 书”、先后任国民政府代理内务部长、江西省长的谢远涵;有苏区时创造兴国、瑞金两个县的模范县委书记谢名仁;除9位共和国将军外,还有4位省部级干部。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