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湾社区地处津市原窑坡工业区,辖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驻社区企事业单位有7家,辖居民小组12个,常驻人口2557户5434人。近年来,通过做大社区优势资源文章,全面推动了文明和谐社区建设,先后被授予省级“和谐示范社区”常德市“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平安社区”、“充分就业社区”、“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一流的社区平台。2005年,在有关领导的关心和部门的支持下,筹资50万元建成了省内一流的社区服务中心。中心内设有242平方米的服务大厅,室外辟有3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广场。社区工作基本实现了办事大厅化、办公电脑化、服务系列化,基本满足了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充分的就业港湾。津市市实施公有企业改制后,文家湾社区先后接纳下岗失业人员1274人。面对巨大的再就业压力,通过培植再就业基地、发展再就业实体、扩大再就业公益岗位、实施再就业技能培训,初步形成了工业生产、商业营销、文化娱乐、便民服务、清洁卫生、托老扶幼等社区再就业项目,累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086人,就业安置率达85%以上。
健全的党建体系。社区党建工作紧跟改革发展步伐,主动承载公有企业改制、城乡一体化改革过程中的党务管理重任,以鼎新革故的精神,创造出了“把党总支部建到社区、把党支部建到小区、把党小组建到楼栋”的党建新模式,在社区党总支部下面共新建了5个党支部,167名党员全部找到了组织。
文明和谐的家园。社区坚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文明创建作为第一要务、把让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建立爱心超市、组织志愿者义工队、开展市直单位“三联三创”结对帮扶,使特困居民生活做到了应保尽保、应帮全帮。组建老年艺术团、棋牌协会、书画协会、老年健身协会、门球协会等文体组织,实现了社区文体活动天天有、群众文体活动节年年办,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使文明和谐成为了社区最大的亮点。文家湾社区正在阔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30781004 | 415000 | -- | 查看 文家湾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文家湾社区 |
文家湾社区地处津市原窑坡工业区,辖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驻社区企事业单位有7家,辖居民小组12个,常驻人口2557户5434人。近年来,通过做大社区优势资源文章,全面推动了文明和谐社区建设,先后被授予省级“和谐示范社区”常德市“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平安社区”、“充分就业社区”、“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一流的社区平台。2005年,在有关领导的关心和部门的支持下,筹资50万元建成了省内一流的社区服务中心。中心内设有242平方米的服务大厅,室外辟有3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广场。社区工作基本实现了办事大厅化、办公电脑化、服务系列化,基本满足了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充分的就业港湾。津市市实施公有企业改制后,文家湾社区先后接纳下岗失业人员1274人。面对巨大的再就业压力,通过培植再就业基地、发展再就业实体、扩大再就业公益岗位、实施再就业技能培训,初步形成了工业生产、商业营销、文化娱乐、便民服务、清洁卫生、托老扶幼等社区再就业项目,累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086人,就业安置率达85%以上。 健全的党建体系。社区党建工作紧跟改革发展步伐,主动承载公有企业改制、城乡一体化改革过程中的党务管理重任,以鼎新革故的精神,创造出了“把党总支部建到社区、把党支部建到小区、把党小组建到楼栋”的党建新模式,在社区党总支部下面共新建了5个党支部,167名党员全部找到了组织。 文明和谐的家园。社区坚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文明创建作为第一要务、把让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建立爱心超市、组织志愿者义工队、开展市直单位“三联三创”结对帮扶,使特困居民生活做到了应保尽保、应帮全帮。组建老年艺术团、棋牌协会、书画协会、老年健身协会、门球协会等文体组织,实现了社区文体活动天天有、群众文体活动节年年办,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使文明和谐成为了社区最大的亮点。文家湾社区正在阔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
燕子窝社区 |
燕子窝社区占地面积270公顷,常住人口2062户,377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08人,农业人口1865人,辖区内有企事业单位9家,其中招商引资的民营企业2家,是一个既有农村又有城市的城乡混合性社区。 自2002年由原燕子窝居委会、芦家台居委会、芦家村三家单位合并组建以来,社区本着民思我想,民求我应,民需我做,民困我解,民难我帮的服务宗旨,开拓进取,务实创新。一是兴建了高标准的社区服务大楼。社区服务大楼投资60余万元,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各种服务设施齐全,有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居民文化活动中心等,环境优美,为居民办事休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活动场地。二是狠抓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城区和农村道路4000米,疏通沟渠2000米,维修水库1座、堰塘2口,社区共投资近20万元,很好地解决了居民群众行路难和农业发展保产增收的问题。三是优化了企业发展环境。盐化工业板块落户社区后,拆迁了居民153户、506人,征用了土地237.5亩,调处了群众与企业的纠纷30余起,目前企业运转正常,群众安居乐业。四是解决了-的就业与生活出路问题。几年来,社区穷尽办法,兴办了就业实体2个,使93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筹资1.5万元解决了困难党员、特困户的系列困难,有147户、207人进入了社会最低生活保障。 |
丝绸社区 |
丝绸社区地处津市市南入城口,东起襄窑路,西连关山村,南与嘉山工业新区接壤,北邻湖南中联重科车桥有限公司,辖区占地191万平方米,有常驻居民1317户,2965人,下设7个居民小组,5个基层党支部,有党员138人,辖区内有天颐气体、江山建材、光华兔业、益林纺织、宏力纺织、万盛茧丝绸、德力生物等工业企业,有生产工人1500余人。 丝绸社区由原窑坡渡乡董家村与原丝绸院居委会于2002年12月合并组建。新的丝绸社区党总支部一班人在市委、市政府和街道党工委的关心和支持下不等不靠,艰苦创业,自筹资金25万元装修改造了800平方米的社区办公楼,添置了现代化的办公设施,新建了16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和35平方米的政策宣传橱窗,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和休闲娱乐场所。 社区多方筹资150万元新建了一个占地3500平方米创我市一流的集贸市场,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购物场所,为部分失业人员提供了再就业岗位。 社区建设完善了“一中心、五网络”,综治管理体系,社区治安状况良好,综治和计生工作多次被评为市先进单位,社区建设被常德市委、市政府评为“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社区不断坚强党组织建设,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党员学习,提升党员素质,经常组织党员外出参观学习,增强党员的荣誉感、使命感,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未来几年,丝绸社区将以“关爱社区、服务居民”为宗旨,以创建一流社区为目标,加大社区党组织建设和社区经济建设力度,做到管理上台阶、服务上水平,为创建美丽、和谐新社区进一步努力。 |
湖桥社区 |
湖桥社区居委会于2003年8月28日成立,位于孟姜女大道东西两侧,占地4平方公里,居民小组17个,常住人口1755户,4325人,低保对象29人。现有工作人员5名,担负着社区工作六大职能:社区党组织建设、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社区就业与再就业、社区社会保障、社区城市管理、社区计划生育。 2004年由各部门共同筹资10万元,改建了18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配置了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现代化办公设施,设立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窗口,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 社区成立了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下设老年门球协会、棋牌协会、健身艺术团、交谊舞协会、乒乓球队等五个老年文体活动组织。 社区居委会的服务宗旨是:求是高效,一流服务。 |
大旗村 |
大旗村位于津市西部,东与新洲镇杉堰村毗邻,南与灵泉镇关桥村接壤,西与澧县澧南垸隔河相望,北和关山村相依,地势北高南低,是典型的丘岗村。辖区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9亩,其中水田939亩,林地2800多亩,其中项目造林1181亩。大旗村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业人口798人,以种粮为主,兼种花生、棉花等农作物。 |
关山村 |
关山村位于津市西部,东与丝绸社区交界,南与大旗村交界,西与澧县澧南镇一水之隔,北与澧县澧澹乡一水之隔。辖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有15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425户,1425人。 欣欣向荣 关山村以农业为主,盛产粮、棉、油料和其它经济作物,改革开放以来,郊区农村坚持按照服务城市,富余农民,发展城郊型农业的思路,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多种经营面积增大,品种增多,产量增长,农民增收,第二、三产业发展快,畜牧养殖已形成规模,是全市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年出栏肉牛500余头。 休闲旅游 关山村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集山川湖泊平原于一身,风景蔚为壮观,南北诸峰纳云吐雾,笼秀积翠,北山与市森林公园相连,西为平原,二广高速公路横穿关山,道水汇集澧水交叉处,河流蜿蜒曲折,可谓山清水秀,风景别致。关山山川形胜天造地设,不乏旅游之处,历史悠久,不乏名声之地,由此关山而得史。“关山村”为澧州八大景观之一。 今天,绿色的关山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绿色关山”的名片熠熠生辉。 关山,一个绿色,人文,和谐完美的村庄,一个难以拒绝的吸引,一方值得品味的神奇之地。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