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南省 >>益阳 >> 桃江县

桃江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桃江县谷歌卫星地图)


桃江县简介

   桃江乡地处龙南西北部,属城郊乡镇,东靠龙南镇、南连渡江镇、安基山林场、西北与全南县接壤,沿桃江河龙南段北段28公里与龙南镇划江而立。
  今桃江乡,明清时属洒源堡,建国初期分为水西乡和洒源乡,1958年合并称“桃江公社”,1984年改称桃江乡:现辖5个行政村,窑头村、水西坝村、洒口村、中源村、清源村。全乡共1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100多户,总人口18000多人,拥有国土面积81220公顷,共中林地面积:63883公顷,耕地面积615公顷。
  解放初期,乡政府设立在石桥桥上村小组,于66年发洪水后倒塌,当年兴建在石桥村桥头村小组(现住址)。2000年,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两改两建”工作要求,乡党委、乡政府决定在水西坝村规划土地17.6亩,用于兴建农民新村,同时兴建乡政府大楼。农民新村于2002年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建筑面积为7920平方米,入住农户66户。新乡政府大楼投资120多万元。建设面积均为1800多平方米,于2000年竣工投入使用。
  桃江乡“里三村、外二村”,“里三村”俗称“洒源”,由清源村、中源村、洒口村组成。洒源河流经全境,入流桃江河,沿河而上,村组、农户棋布其间,犹如“葫芦瓢”状的两边高,中间低的山地丘陵,境内岗峦起伏,地势由南西向东北倾斜,最高处高岘栋主峰海拔793.9米,最低处龙村坝海拔206.4米,在与信丰接壤处建有全县最大的水电站——龙头滩电站,总投资1.5亿元,装机容量2万千瓦,年发电量17520万度。“外二村”由窑头村、水西坝村组成,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延绵,逐成平地为耕地。
  全乡土地肥沃,气候温湿宜人,雨量充沛,平均气温在18℃—30℃,主要农作物稻谷、蚕桑、花生、红薯、大豆、大蒜。林木产品丰富,矿产资源品种较多,有钨、锆、铪、硅、稀土、花岗岩、大理石等。
  全乡有刘、徐、欧、郭、肖、林、廖、张、陈、巫、唐、容、余、凌、邝、胡、潘、罗、周、沈、温、朱、蔡、吴、谭、付、曾、王、袁、黄、邱、李、袁、彭、钟、叶、赖等三十七姓,以刘、王等姓为主,他们大都以战乱贫困等迁居以此,年代不一。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种以水稻、蚕桑、脐橙、养鱼、养猪、养牛、养羊等为主要产业,2005年农业总产值2890万元比1986年的460万元增长6倍,2005年乡财政收入316万元比1986年的51万元增长6倍。2005年全乡人均收入2126元比1986年的438元增长6倍,2005年人均居住面积33平方米比1986年的15平方米增加18平方米,户均自行车3辆,摩托车每100户72辆,电视、电话,每百户拥有量91部。
  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较大,境内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基本实现村村通,从2000年至2005年底先后投资650多万元修建改建硬化了桃洒公路、桃窑公路、水西坝环村公路、石樟公路、石桥头到大通行公路、中源至樟树公路、(桃洒公路至下左坑公路),修建了桃江至龙头滩电站公路、修筑桥梁5座,已建成县城至洒源圩的光缆13公里。
  加快了村部建设,近几年先后改建了水西坝村部、洒口村部、清源村部、中源村部等,建筑面积达1420平方米,投资49.5万元,窑头村部正在筹备规划之中,境内五个行政村全部进行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对56个村庄进行了村庄规划,有29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开展以“三清三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工作,并通过上级验收达标,水西坝容层示范点为精品样板之一,如今村村走新路、家家建新楼、处处有新貌。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83万人 2063平方公里 430922 413000 0737 查看 桃江县谷歌卫星地图

桃江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修山镇 约3.5万人 93平方公里

----

查看 修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鸬鹚渡镇 约3300人 109平方公里

----

查看 鸬鹚渡镇谷歌卫星地图
石牛江镇 约3.49万人 ·桃江旅游·桃江特产·桃江十大特产·桃江十景·桃江名人·桃江

----

查看 石牛江镇谷歌卫星地图
牛田镇 约3.38万人 71平方公里

----

查看 牛田镇谷歌卫星地图
松木塘镇 0 228平方公里

----

查看 松木塘镇谷歌卫星地图
桃花江镇 约10.1万人 72平方公里

----

查看 桃花江镇谷歌卫星地图
灰山港镇 约6.8万人 106平方公里

----

查看 灰山港镇谷歌卫星地图
武潭镇 约5.66万人 165平方公里

----

查看 武潭镇谷歌卫星地图
马迹塘镇 约4.43万人 167平方公里

----

查看 马迹塘镇谷歌卫星地图
三堂街镇 0 0

----

查看 三堂街镇谷歌卫星地图
大栗港镇 约4.267万人 121.4平方公里

----

查看 大栗港镇谷歌卫星地图
高桥乡 约3.07万人 96平方公里

----

查看 高桥乡谷歌卫星地图
沾溪乡 约2.65万人 ·桃江旅游·桃江特产·桃江十大特产·桃江十景·桃江名人·桃江

----

查看 沾溪乡谷歌卫星地图
鲊埠回族乡 约1.9万人 ·桃江旅游·桃江特产·桃江十大特产·桃江十景·桃江名人·桃江

----

查看 鲊埠回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浮丘山乡 约2.65万人 60平方公里

----

查看 浮丘山乡谷歌卫星地图

桃江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资阳区

   资阳区位于益阳市中心城区资水北岸,人口42万,面积680平方公里。   资阳区辖2个街道、5个镇、1个乡:大码头街道、汽车路街道、长春镇、新桥河镇、迎风桥镇、沙头镇、茈湖口镇、张家塞乡。   工商业基础雄厚。工业拥有电子、轻工、化工、冶金、机械、纺织、食品等10多个门类;商业形成了“十场十厦四条街”商贸群体,有家润多、爱丽丝、金都等三家大型综合超市和商业步行街。农业开发潜力巨大,盛产稻米、苎麻、柑桔、水产、湘莲。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迅速发展,水陆交通形成密集网络。   围绕区域经济推进民营化、社会事业推进产业化和基层稳定推进民主法制化的“三化”基本思路和“结构效益、开放兴区、龙头带动、人才科技”四大发展战略,奉行“只要来资阳,一切保顺畅”的宗旨,坚持“互惠互利、先予后收、先让后得”的原则,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来资阳做客投资,创业发财。   

赫山区

   赫山区位于湘中偏北,是益阳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人口87.7万,面积1303.2平方公里,辖5街道11镇8乡,区府驻赫山庙。交通十分便捷。国道319线和省道308线穿境而过,石(门)长(沙)铁路与洛(阳)湛(江)铁路在此交汇。长(沙)常(德)高速公路将赫山与长沙黄花机场连为一体,相距仅1小时车程。水路沿资江达洞庭湖,外通长江,内联湘、沅、澧水,可航运1000吨级货轮。区域内通讯、电力、供水、教育、体育、娱乐和商业服务等城市设施配套齐全。城区三星级以上宾馆8家,并拥有全省一流的大型体育场馆和国际高尔夫球场。   赫山区物产资源丰富,素有“银益阳”和“鱼米之乡”的美称,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鱼、猪生产基地。境内有稀土、赤铁、石煤、金、铜、石灰石等18种矿产资源,铈、钛、铋等稀土产品远销国外。劳动力资源十分充裕,全区有剩余劳动力近12万人,人均工资600元/月左右。赫山区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厚,唐代诗僧齐已,清代名臣胡林翼,均乡籍于此;现代有赫山人引为自豪的“三周一叶”,即著名史学家周谷城、评论家周扬、著名作家周立波、青年革命作家叶紫。名胜古迹遍布全区。关羽“单刀赴会”于大渡口,裴休诵经讲道于栖霞寺。龙洲书院、箴言书院书香缭绕,人才辈出。现在的赫山人更为重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区内有大中专院校8所,年毕业学生人数近2万人,为赫山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力保障。   工业经济稳步发展。通过多年的培育,赫山已形成了电子、机械、医药、建材、竹器、大米、包装、食品、服饰、商贸等10大支柱产业。兰溪米市闻名全国,年加工销售大米2亿公斤;松花皮蛋、朱砂盐蛋,“油中王”食用油、“粒粒晶”优质有机米畅销五洲四海;水竹凉席、保健席、“益鑫泰”麻纺织品走俏神州大地;花乡农家乐、渔家乐享誉省内外。工业按照“一园两线一廊”的发展布局,已初步形成拥有17平方公里的龙岭工业园为核心的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棉麻纺织产业基地;以319国道、308省道为轴心的建材、竹器、包装、米业等产业群发展基地;以新河走廊为主的高能耗产业发展基地。商贸业以新建的商业步行街为龙头,银城大市场、朝阳大市场、桥南大市场等综合市场与针织批发市场、朝阳汽车市场等专业市场相得益彰。   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对投资项目实行全程代理服务。所有外来投资企业在筹建及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政府部门的各种行政审批手续,均可委托全程代理服务中心无偿代办,并限时办结。区内所有重点投资项目和所有外来投资项目实行区级领导负责督办制,着力优化经济建设软环境,保证投资者合法权益。   自然地理   巍巍青秀山,滔滔资江水,有2200余年历史的古县新区——赫山区,位于湖南省中部偏北,地居富饶的洞庭湖西缘和资水尾闾,地理坐标为:北纬28度16分至28度53分,东经112度11分至112度43分。东邻湘阴、望城两县,南界宁乡县,西接桃江县,北望资阳区。   “背靠雪峰观湖浩,半成湖色半成山。”这是对赫山地貌的真实写照。由于赫山区位于雪峰山隆起与洞庭湖凹陷交接处,西南山丘起伏,东北江湖交错。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呈三级阶梯状倾斜递降,地面高程大部分在海拔100米以下,区境以平原为主,山、丘、岗地貌齐全,具有“一分丘山两分岗,五分平原两水乡”的特点。最高点为沧水铺镇南部之碧云峰,海拔502米,全区地势比降为1.3%。雪峰山余脉在区境西南部402平方公里范围内呈钳形集结,突起为高埠,地势起伏较大,切割深度50—150米,有18座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峰;中部地面起伏平缓,丘岗与平原相间并列,地表切割微弱;东北部为滨湖平原,平坦开阔,耕地连片,河湖广布,土壤肥沃,为全区主要农产品基地。   赫山区水资源总量333.28亿立方米,由大气降水、过境客水和地下水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全区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17.5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过境客水总量228.62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87.12亿立方米。水能总蕴藏量15346千瓦,可开发量5722千瓦。   区境水系发达,有长度5公里以上河流40条。多数自南或西南流向北及东北,呈树枝状分布,分属于资水、湘水及洞庭湖三大水系。区内流域总面积1363平方公里,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5条。   资水   资水发源广西资源县,从谢林港镇仙峰村磨盘石入区境,自西向东径流,区内干流长51公里。从甘溪港分支,尾闾入湖洪道3条,东支毛角口河,经南湖洲、白马寺,出临资口,与湘水西支相汇,四季皆可通航,外达长江。资水两岸堤防坚固,河洲潭甚多,益阳段有大小深潭(河漕)35处,其中从新桥河至茈湖口有河潭19处,从毛角口至八字哨有河潭6处,从甘溪港至洪合湖有河潭10处。最大河潭为余家嘴,面积450亩。最深为白鹿潭,深29米。资水尾闾河潭是多种鱼类良好的栖息、越冬场所。   志溪河   发源于宁乡县沩山下铁冲乡新塘村,流经桃江县,从金紫滩进入区内,自南向北径流,全长65公里,坡降1.06‰。区内长40公里,一级支流有杜溪、白竹山河、七里江、道林河、石笋河、洋溪江、桐树港、湖冲河、谢林港河、石马山河。下游两岸为申家滩垸、北峰山垸。志溪河流域面积626平方公里,区内流域面积40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76亿立方米。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4514.2千瓦,可开发量3212千瓦。水能开发历史悠久。民国21年(1932),金紫滩以下,沿河设有提水筒车(提水设施)36处,水碾(以水作动力碾米)31处。新中国成立后,从1958年起,实行河道梯级开发,区内建有船闸10处、水轮泵站3处、小水电站3处。   赫山区内湖泊主要是17个内湖,即防洪大堤垸内呈封闭状态的湖泊。   东烂泥湖   原名来仪湖,为区内第一大内湖。位于区东部欧江岔镇,面积1.15万亩,形态规则,湖底一般高程26米。西部过双庆库与斋芦哑河相连,西北经芦花江闸与凤凰湖衔接,东侧与车马江河、柳龙河贯通。湖水从新泉寺闸入湘水。湖泊总控制面积814平方公里。环湖为区内牌口乡、欧江岔镇、泉交河镇、凤凰湖乡和湘阴县车马乡。湖内水体理化性状好,酸碱度为7,湖底淤泥深厚,腐蚀殖含量3.5%。水草丰茂,底栖及浮游生物多,苦草每平方米鲜重7.5公斤,属富营养型湖泊。并兼调蓄、水运,可调蓄水量770万立方米。   鹿角湖   又名陆家湖、六甲湖,是当时围垦凤凰湖后益阳县内第二大内湖。南起芦花江,北至西林港,呈长袋形,面积7100亩。湖汊较多,湖底一般高程26米,可调蓄水量313.70万立方米。湖水从芦花江闸入东烂泥湖,再由新泉寺入湘水。   赫山区百亩面积以上内湖(哑河)表   全区属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性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热丰富,雨量充沛,盛夏较热,冬季较冷,春暖迟,秋季短,夏季多偏南风,其它季节偏北为主导风向,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小,地区差异明显。年平均气温16.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9℃,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5℃,气温年较差24.5℃,高于同纬度地区;日较差年平均7.3℃,低于同纬度地区,尤以夏季昼夜温差小。年无霜期272天。年日照1553.7小时,太阳辐射总量103.73千卡/小时。年雨量1432.8毫米(mm),降水时空分布于4—8月,这段时间雨水集中,年平均雨量844.5毫米,占全年雨量的58.9%。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干燥度0.71,2—5月为湿季,7—9月为干季,10—1月及6月为过渡季节。   历史沿革   赫山区因区内有闻名的“赫山庙”而得名,成立于1994年4月7日。   益阳县(赫山区前身)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在此生活。新石器时代,先民在洞庭湖滨、资水沿岸依岗面水,聚群而居。青铜器时代,村落渐趋密集,先民用石、木器具农耕,农牧业开始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益阳属楚,为楚国屯兵储粮据点。   秦统一六国后,置益阳县。因地处益水(今资水)之北而得名。建县初,行政区域面积约2.18万平方公里。县治设于资水北岸白马山。   西汉初年,农业生产逐渐开发,贯通东西的古驿道开始形成。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大中大夫陆贾从京都长安出使南越,途经益阳,住资水南岸铁铺岭南山(为纪念陆贾,此山后名陆贾山)。“文景之治”出现繁荣景象。   三国时期,益阳为兵家所必争,先后为蜀、吴属地,今有诸葛井、鲁肃堤、马良湖、甘宁垒等遗址。孙权欲取荆州,派鲁肃领兵拒关羽于益阳,两军对峙资水,关羽单刀赴会于大渡口。   西晋、南北朝时期,巴蜀流民徙入荆湘,县境人口日增。东晋宁康元年(373),佛教传入,南派领袖惠远禅师分别在青秀山、会龙山修建清修寺和宝泉寺(明代更名栖霞寺)。道教始传,道徒驻浮邱山修道。   唐朝推行均田令,县境经济逐渐恢复。“贞观之治”时,经济繁荣,稻谷、麻、茶叶及竹木生产闻名海内。佛教盛行,朝廷派大将尉迟敬德来县修建龙牙寺和龙安寺,寺庙发展到24处,有佛教徒1600余人,清修寺、白鹿寺、广法寺、西峰寺为益阳“四大丛林”。荆南节度使裴休(后为宰相)曾讲学于白鹿寺。邑人高僧齐己,为晚唐著名诗人,有822首诗作传世。   宋代,今羊舞岭、珠波塘、石笋一带瓷窑业兴起,县治成为湘西北竹木及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文化繁荣,始建学宫于县治,创南轩讲塾于青秀山,理学大师朱熹、宰相李纲、名士苏轼等,或来讲塾讲学,广授生徒;或来清修寺、白鹿寺等地揽胜,吟诗作赋。南宋时,封建压迫加剧,洞庭湖区以钟相为首举行农民起义。建炎三年(1129),起义军攻克益阳县治,杀守令袁显。   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挽围河皮、油麻等12个小垸,湖区筑堤围垸自此开始。元贞元年(1295),益阳县民有万户,升格为州。元末,连年征战杀戮,水灾为患,州境人口剧减,土地荒芜。   明洪武十四年(1368),益阳降州为县。洪武至永乐年间,江西吉安、吉水等地来县移民落户的达271族,时称“洪武落业”。明代中叶,城镇分布和行政区划大体定型,全县分设23厢里。嘉靖三十年(1551),知县刘激创建龙洲书院于县治南岸龟台山,兴办兰溪等20多所社学,并拓县治故址修筑城墙,县城初具规模。万历十年(1582),兰溪、泉交河、沧水铺发展为农村工商集市。明代末期,县境连遭水、旱、疫灾,人口减少,社会衰退。   清代,全县行政区域面积约3180平方公里,仍设23厢里。“康乾盛世”,朝廷奖励农耕,耕地扩大到84万多亩。湖区始种双季稻,稻谷产量迅速增长。嘉庆年间,县境已为“生齿滋盛”、“地辟人稠”之区,稻谷、鱼、猪、竹木自给有余,正常年景外销稻谷10—20万石。嘉庆以后,清廷腐败,地主阶级趁机兼并土地,佃农受到极其苛重的剥削,阶级和-激化。   清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流入,社会衰退。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克县城,将益阳县改名“得胜县”。后“红巾军”、“红黑会”、“哥老会”,等相继起事,但均遭官府镇压。   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覆灭,县内拥戴共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   民国元年(1912),国民党益阳分支部成立,次年,被湖南督军汤芗铭下令解散。之后军阀混战,县境成为拉据地带,政局不稳,经济衰退。   1924年6月,夏曦、欧阳笛渔、欧阳泽等地下党员在兰溪全家堤建立湖南省第一个中共农村支部。1926年10月,中共益阳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   民国中期,先后修建长(沙)常(德)公路益阳段和益(阳)沅(江)简易公路。民国19年,湖南省政府列益阳为一等县。   1949年8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49军146师进驻县城,益阳和平解放,8月18日,中共益阳县委员会、县人民政府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全县撤销乡、保行政建制,设12个区,315个乡,成立区、乡人民政府。   1958年,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县建立13个人民公社。   1968年3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9年,设立县人大和县政协,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和人民公社,设县、乡(镇)人民政府。   1994年,随着益阳地区改建为益阳市,文明古老的益阳县改设为益阳市赫山区。1994年4月7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4]17号):(1)销益阳地区、益阳市和益阳县,设立益阳市(地级)。(2)益阳市新设资阳区和赫山区。资阳区辖原益阳市的汽车路、大码头、城内、大水坪4个街道办事处和新桥河、迎丰桥两个镇及长春、香铺仑、李昌港、过鹿坪、杨林坳5个乡,原益阳县的沙头镇、茈湖口镇、张家塞乡,区人民政府驻原益阳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大码头街道办事处。赫山区辖原益阳市的黄泥湖、金花湖两个乡和桃花仑、会龙山两个街道办事处,原益阳县的赫山、衡龙桥、沧水铺、欧江岔、泉交河、兰溪、八字哨、泥江口、新市渡、谢林港10个镇和提卡子、岳家桥、大泉、樊家庙、白石塘、槐奇岭、珠波塘、上湖、牌口、张家塘、羊舞岭、羊角、石笋、笔架山、泞湖、烂泥湖、千家洲、天成垸、邓石桥19个乡,区人民政府驻原益阳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赫山镇。   2000年,赫山区辖5个街道、11个镇、8个乡。总人口831114人,各乡镇人口: 赫山街道 60148 桃花仑街道 50132 金银山街道 41652 会龙山街道 31316 朝阳街道 31042 兰溪镇 33309 八字哨镇 28319 龙光桥镇 63900 泉交河镇 44518 欧江岔 镇 37724 沧水铺镇 46009 衡龙桥镇 44480 岳家桥镇 47318 泥江口镇 31053 谢林港镇 32022 新市渡镇 21356 千家洲乡 27361 羊角乡 19934 牌口乡 23002 笔架山乡 27427 白石塘乡 23908 樊家庙乡 24696 石笋乡 21293 黄泥湖乡 19195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4年,赫山区辖5个街道、11个镇、9个乡。   2005年,赫山区部分乡镇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将羊角乡、千家洲乡和兰溪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兰溪镇,镇人民政府驻河边路(原兰溪镇人民政府驻地)(另一说法:镇人民政府驻尹家坝);将石笋乡和龙光桥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龙光桥镇,镇人民政府驻龙光桥(原龙光桥镇人民政府驻地);将白石塘乡和衡龙桥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衡龙桥镇,并将岳家桥镇的青竹塘村划归新的衡龙桥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衡龙桥(原衡龙桥镇人民政府驻地);将樊家庙乡和泥江口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泥江口镇,镇人民政府驻泥江口(原泥江口镇人民政府驻地);将凤凰湖乡和笔架山乡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笔架山乡,乡人民政府驻张家塘;将黄泥湖乡与会龙桥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新的会龙山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会龙山(原会龙山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地)。   风土人情   龙灯花鼓,是赫山湖乡农民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期间,一种最热烈、最隆重、最流行的民间群众文化活动,它历史悠久,是群众喜闻乐见,男女老少皆爱的自娱自乐形式。   龙灯花鼓,由布龙、牌灯、地花鼓、鼓乐队四部分组成,它能在镇街平地演出,更能走村串户。其-演出的程序是:队伍的最前面,是一位头扎红头巾的小伙子,手舞火流星开路。火流星是用一个园形铁丝笼,在笼内装上待燃的木炭,用铁丝系绳握在手中,在空中飞动,炭火迎风,越烧越旺,似火红流星飞舞夜空,展示吉祥喜庆。流星之后,是四个人手举的两排长方形牌灯,每个牌灯上写着四个醒目的红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以此来祈祷丰收,庆贺新春。牌灯之后,是一条摇头摆尾,威武雄壮,由11个青壮年舞的黄色红边布龙,布龙身后,是一面两人抬打的桶鼓和大锣。紧跟着的是一丑一旦的地花鼓,带唢呐的打击乐队,边行进边吹打,为龙灯花鼓奏乐助兴,队伍每到一家,四盏牌灯排列大门两边,布龙进堂屋拜绕一圈,然后跃出堂屋,在地坪中央表演龙舞,或表演“黄龙过江”,或上演“金龙出洞”,舞到精彩处,房主要放鞭炮丢红包,以示奖励和慰问。龙舞过后,地花鼓又在欢乐的唢呐中闪亮登场,人少在堂屋中演出,人多则在地坪中演出。一旦一丑,边舞边唱,旦角扭动水蛇腰,柔情脉脉,含蓄迷人。丑角行着矮子步,活泼放荡,滑稽可笑。撩人的动作,逗人的唱词,引得观众捧腹大笑不止,使观看的人越聚越多,里三层外三层,地坪里人头攒动,水泄不通,演到看到精彩处,房主要主动放鞭炮鼓励或丢红包慰劳。龙灯花鼓队演后出门,房东又要放一挂鞭炮,欢送队伍到另一家演出。   赫山农民对地花鼓情有独钟,因为它生长在湖乡热土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土生土长的一朵民间文艺之花,它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百看不厌,常看常新。之所以取名为地花鼓,是因为它演员不多,道具简单,演出灵便,不需要搭建舞台,在农家堂屋,屋场地坪,均可舞唱。地花鼓,一般是一旦一丑的对子花鼓,或两旦一丑、两丑一旦的三人花鼓。其曲调都是采茶调、望郎调、洗菜心、拜新年等欢乐悦耳曲调,词意多为歌唱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乡土气息浓厚。在表演上讲究唱、作、吟、舞四种基本功。两人中以旦为主角,旦高丑低,旦行丑随,旦角表演要含蓄端庄,柔情脉脉,小丑表演要活泼放荡,滑稽可笑,力争做到:“小丑脸抖嘴歪鼻动功,舞眉弄眼妙趣生,纸扇飞舞随意转,上蹦下跳矮步行,小旦起步风摆柳,手出兰花柳叶巾,低头抿嘴眼传情,轻移漫步舞丝巾”。两人手舞足蹈,一唱一和,一问一答,语言诙谐,动作滑稽,看得观众如痴如醉。   赫山地花鼓,以伴奏乐器来区分,有“唢呐花鼓”和“弦子花鼓”。弦子花鼓以锣鼓钗和大筒伴奏,曲调柔和,唱腔轻快。唢呐花鼓以唢呐锣鼓、大筒伴奏,以唢呐唱主角,演唱起来,曲调热烈欢快,高吭激昂,使田野村庄充满了喜庆气氛。所以这两种形式的花鼓,赫山人更钟情于热情奔放、大吹大闹的唢呐花鼓,觉得唢呐吹出了赫山人的豪情壮志,也吹出了赫山人向往美好未来的心声。   经济概况   2005年,赫山区经济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全区完成GDP43.5亿元,同比增长12%,发展速度比上年快1.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4亿元,同比增长33.5%,工业增加值8.3亿元、农林牧渔业产值19.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2%、8.6%。   经济发展质量提高。财政总收入26015万元,同口径净增4128万元,超额完成了人大会议确定的任务,比上年实际增长18.9%。财政收支结构优化,税收收入占到财政总收入的91%,地方财政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上年结转收入共计38584万元。当年本级财政支出、上解支出合计37985万元,收支结余689万元。金银山、衡龙桥、欧江岔、兰溪等10个乡镇街道被评为“财政往来结算先进单位”。“益阳橡机”、“汉森制药”实现税收超1000万元,“益阳电信”等21个单位税收超100万元。居民收入增长创历史新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平纯收入分别达8610元、3303元,同比分别增长3.1%、8.8%。免征农业税、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民直接受益3293万元。   经济发展环境明显好转。水利、交通、电力、通信、小城镇、农村改水、改厕累计投入7500多万元,城乡基础设施大有改善。被省政府授予“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区)”和“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区)”、供电局被评为“国家电网公司文明单位”、水利局被省水利厅授予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文化局被评为全国农村电影工作先进集体、统计局被评为全国经济普查先进单位。经济环境投诉纠纷38件,比上年下降32%,办结率100%。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环保、气象、国土、监察、审计等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水平都有新的提高。   第一产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区粮食总产量41.95万吨,增加0.44万吨,增长1.05%;油料2290吨,增长27.9%;茶叶1984吨,增长24.0%;蔬菜20.61万吨,增长0.6%;出栏牲猪82.71万头,增长21.4%;出栏牛0.8万头,增长3.9%;出笼家禽251万羽,增长10.1%;水产品产量1.5万吨,下降11.7%。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2.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04千公顷,增长1.5%,其中:谷物68.9千公顷,增长1.1%。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面积有所增长。种植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6.6%。养殖业发展快速。养殖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8.2%,拉动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   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据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区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7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3%。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全区为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共投入资金1700万元。已完工水利建设工程329处,完成土石方15.2万立方米,新建山塘6处,山塘扩容19处,渠道清淤5条2430米。农业机械总动力86226台,57.86万千瓦,分别增加3267台、44752千瓦,增长4%、8.4%;完成造林面积2940公顷,增长14.5%,幼林抚育面积3千公顷,零星植树30千公顷,增长3.4%。   第二产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区工业增加值84860万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39389万元,增长39.4%。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3550万元,增长11.3%;集体工业增加值7077万元,增长55.1%;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28762万元,增长40.1 %。重点行业增长加快,有色金属、电子元件、建材、化工、机械制造等几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达31511万元,增长39.2%,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2%。规模以下工业同步发展,全区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45471万元,增长8.1%。全区形成了以编织袋加工、味姜加工、竹制品加工、机械制造、大米加工、槟榔加工等特色行业,并形成了一定规模。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大米加工51520吨,增长184.1%;配合饲料48062吨,增长426.2 %;水泥82.97万吨,增长12.7 %;中成药704吨,增长60.6 %;饮料酒6300千升,增长80.1%;电子元件2534亿件,增长78.1%。   规模工业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54895万元,增长55.5%;产品销售率为100.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2445万元,增长84.5%。利税总额8084万元,增长73.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8.6%,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迅速。全年建筑业产值115497万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2569万元,增长23.3 %。   第三产业:   商品市场繁荣活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309万元,增长13.5 %。其中城市零售额192785万元,增长15.5%;农村零售额37524万元,增长9.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01681万元,增长11.9%;餐饮业24747万元,增长17.5%;其他行业3881万元,增长17.2%。以住房、通讯器材等为代表的新兴消费引领消费市场快速增长。2005年,石油、家电、中西药品、通迅器材零售额分别增长59.8%、41.5%、35.6 %和28.6%。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显示出巨大活力,全区3家限额以上连锁商业企业商品零售额24125万元,增长35.7 %。   市场物价整体上扬。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0%。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99%,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3.6%。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实际利用外资1159万美元,下降20.6%,实际利用区外资金181432万元, 增长89.1%。通过以商招商、园区招商、专业招商共引进“新滨湖”、“华港油脂”、“金立手机”、“金大地”、“链条厂”等项目107个,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1个,到位外资801万美元。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全区拥有载重汽车1458辆,增长12.3%,农用运输车1817辆,增长46.2%,机动运输船51艘,增长4.5%。全社会客货周转量687089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1%。   邮电事业迅速发展。全社会邮电业务总量9967万元,增长11.4%。农村电话用户9.6万户。   

南县

   南县地处湘鄂两省边陲,洞庭湖区腹地,介于东经112°10′53″—112°49′06″,北纬29°03′03″—29°31′37″之间,东西跨62.78公里,南北跨52.73公里,版土面积1075平方公里。   南县北与湖北省石首、公安、松滋相连,西接常德市的安乡、汉寿两县,东临岳阳市的华容县,南与益阳市的沅江市隔河相望,东南与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南湾湖、千山红等几大农(渔)场连成一片,为湖南省36个边境县之一。   县城南洲镇东距沿长江开放城市岳阳100公里,南离省会长沙200公里,北到长江黄金水道30公里。   南县地处长江中下游,系洞庭湖新淤之地。地势自西向东南微倾,平均海拔28.8米,高差不足10米,除明山、寄山两处山岗外,一马平川,属于典型的平原地形。境内土地肥沃,5条自然江河流贯其中,域内河渠纵横,湖塘密布,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有“洞庭明珠”之誉。  

桃江县

   桃江乡地处龙南西北部,属城郊乡镇,东靠龙南镇、南连渡江镇、安基山林场、西北与全南县接壤,沿桃江河龙南段北段28公里与龙南镇划江而立。   今桃江乡,明清时属洒源堡,建国初期分为水西乡和洒源乡,1958年合并称“桃江公社”,1984年改称桃江乡:现辖5个行政村,窑头村、水西坝村、洒口村、中源村、清源村。全乡共1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100多户,总人口18000多人,拥有国土面积81220公顷,共中林地面积:63883公顷,耕地面积615公顷。   解放初期,乡政府设立在石桥桥上村小组,于66年发洪水后倒塌,当年兴建在石桥村桥头村小组(现住址)。2000年,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两改两建”工作要求,乡党委、乡政府决定在水西坝村规划土地17.6亩,用于兴建农民新村,同时兴建乡政府大楼。农民新村于2002年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建筑面积为7920平方米,入住农户66户。新乡政府大楼投资120多万元。建设面积均为1800多平方米,于2000年竣工投入使用。   桃江乡“里三村、外二村”,“里三村”俗称“洒源”,由清源村、中源村、洒口村组成。洒源河流经全境,入流桃江河,沿河而上,村组、农户棋布其间,犹如“葫芦瓢”状的两边高,中间低的山地丘陵,境内岗峦起伏,地势由南西向东北倾斜,最高处高岘栋主峰海拔793.9米,最低处龙村坝海拔206.4米,在与信丰接壤处建有全县最大的水电站——龙头滩电站,总投资1.5亿元,装机容量2万千瓦,年发电量17520万度。“外二村”由窑头村、水西坝村组成,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延绵,逐成平地为耕地。   全乡土地肥沃,气候温湿宜人,雨量充沛,平均气温在18℃—30℃,主要农作物稻谷、蚕桑、花生、红薯、大豆、大蒜。林木产品丰富,矿产资源品种较多,有钨、锆、铪、硅、稀土、花岗岩、大理石等。   全乡有刘、徐、欧、郭、肖、林、廖、张、陈、巫、唐、容、余、凌、邝、胡、潘、罗、周、沈、温、朱、蔡、吴、谭、付、曾、王、袁、黄、邱、李、袁、彭、钟、叶、赖等三十七姓,以刘、王等姓为主,他们大都以战乱贫困等迁居以此,年代不一。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种以水稻、蚕桑、脐橙、养鱼、养猪、养牛、养羊等为主要产业,2005年农业总产值2890万元比1986年的460万元增长6倍,2005年乡财政收入316万元比1986年的51万元增长6倍。2005年全乡人均收入2126元比1986年的438元增长6倍,2005年人均居住面积33平方米比1986年的15平方米增加18平方米,户均自行车3辆,摩托车每100户72辆,电视、电话,每百户拥有量91部。   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较大,境内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基本实现村村通,从2000年至2005年底先后投资650多万元修建改建硬化了桃洒公路、桃窑公路、水西坝环村公路、石樟公路、石桥头到大通行公路、中源至樟树公路、(桃洒公路至下左坑公路),修建了桃江至龙头滩电站公路、修筑桥梁5座,已建成县城至洒源圩的光缆13公里。   加快了村部建设,近几年先后改建了水西坝村部、洒口村部、清源村部、中源村部等,建筑面积达1420平方米,投资49.5万元,窑头村部正在筹备规划之中,境内五个行政村全部进行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对56个村庄进行了村庄规划,有29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开展以“三清三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工作,并通过上级验收达标,水西坝容层示范点为精品样板之一,如今村村走新路、家家建新楼、处处有新貌。   

安化县

   安化,地处湘中偏北,资水中游,雪峰山脉北端。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2%。辖17个镇、12个乡、1个建镇实验区。县总人口95.1万,有汉、土家、苗、蒙古等26个民族。县城位于资水中游北岸东坪镇,隶属益阳地区,东距省会长沙240公里。   行政区划   安化下辖东坪镇、清塘铺镇、梅城镇、仙溪镇、大福镇、长塘镇、羊角塘镇、冷市镇、小淹镇、江南镇、柘溪镇、马路口镇、奎溪镇、烟溪镇、渠江镇、平口镇、乐安镇、滔溪镇、高明乡、龙塘乡、田庄乡、南金乡、古楼乡等乡镇,总人口95.1万。   历史沿革   安化古称“梅山蛮地”,土著多为瑶族,是名闻遐迩的梅山文化发祥地,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置县,有近千年历史。   安化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境内东周古村落与旧石器遗址的相继发现,证明距今1.5万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安化为古梅山之域,汉属益阳县地。唐僖宗光启二年(886),梅山峒蛮断邵州道,不与朝廷通。直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朝廷收复梅山,置安化县。据史料统计,自宋到清,安化通过科举考中进士以上14人,举人117人。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有:清代两江总督陶澍、云贵总督罗饶典、著名书法家黄自元。20世纪初,李燮和、李唐等最早参加华兴会、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成为当时叱吒风云的人物。从大革命到解放战争的几十年革命斗争中,姚炳南、卢天放、刘肇经等大批革命志士前赴后继,共有389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代伟人毛泽东先后于1917年和1925年在安化进行社会调查和开展农民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安化英才辈出,胡吉主、谭望初被先后评为全国林业劳动模范,世界羽毛冠军唐九红、龚智超、龚睿娜、黄穗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  

沅江市

   沅江市位于湖南省北部,濒临洞庭湖滨。全市面积2071平方公里,人口72万。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7℃。   沅江建县已有1500年历史,是洞庭湖区最早的县治之一,1988年县改市。市区湖泊清澈,有东方“威尼斯”之称,是湖乡著名旅游城市。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沅江突出的优势。悠久的历史使沅江拥有璀璨丰蕴的人文古迹,独特的自然环境赋予沅江丽质天生的山水美景。南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拥有亚洲最大的天然芦苇荡,是中国中南部待开发的风景名胜之一。湖中岛赤山、明朗山上的汉墓和原始社会遗迹表明了洞庭湖区悠久的人类文明,特别是赤山“砾石三棱大尖状器”的发现将洞庭湖人类文明上延到十万年以前。城区附近,面积达18.6平方公里的胭脂湖、后江湖,岸芷汀兰,鱼翔浅底,春夏秋冬景色各异,晴雨风雪各有情致。使沅江成为游览胜地。   沅江综合经济实力较为雄厚。改革开放20年来,沅江国民经济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主要经济指标位居湖南省县级城市前列。沅江农村是著名的农作物高产区和全国农产品商品基地,素有鱼米之乡、苎麻之乡,芦苇之乡的美称。沅江鲜鱼、柑桔产量居湖南省第一位,苎麻、芦苇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沅江工业综合优势显著,机械纺织、化工农药、轻工食品,建材造纸是沅江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   沅江交通便捷。陆路有一级公路与益阳相连,距离仅26公里,水路有高速客轮直达长江。沅江港口年吞吐量100万吨,是湖南四大港口之一,千吨级码头正在兴建。沅江城市整体服务功能较为完善。中国麻类研究所、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均在沅江境内。   自然地理   境内丘、岗、平地貌类型齐全,以平原为主,河网纵横。地势西高东低,西南为环湖岗地,沿湖蜿曲多汊湾,岗岭在海拔100多米上下。全市最高点庵子岭海拔115.7米。北部为河湖沉积物形成的平原。低平开阔,沟渠交织,海拔30米左右。东南部为南洞庭湖的一部分。万子湖、东南湖等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淤积洲滩鳞鳞相切。东北部为沼泽芦洲。全境呈“三分水面三分洲,三分垸田一分丘。最高处赤山,海拔117米。滨湖一带多沼泽、浅滩和洲渚。   沅江市主要湖泊有漉湖、东南湖、万子湖、目平湖。每逢汛期,水位上涨,湖面呈现水天相连,一望无涯的景象。沅江、澧水尾闾在市境内,主要河道有白沙长河、赤磊洪道和蒿竹河。境内河流25条,汇集湘、资、沅、澧四水。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7条。河流总长206公里。河网密度10公里/平方公里,有湖泊154个,其中垸内84个,垸外70个,河湖相通,连续成网。年平均降水的地表径流量为6.3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达4.16亿立方米。   沅江市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湖区气候特色。光热充足,降水适中。平均气温16.9℃。1月平均气温4.3℃,7月平均气温29.1℃。年平均日照数为1743.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322毫米。多集中在4~6月。无霜期276天。地区多洪闹灾害天气。  


桃江县特产大全




桃江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