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下村(Couxia Cun)
由于村后有石山愁比村子高,故名愁下村。辖愁下桐林、桐木冲6个村民小组,共367户,1406人,总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57.6公顷。1950年设十字乡,属桂阳第四区管辖,1961年为人民公社,称愁下大队,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改制为愁下行政村。愁下属舂陵江镇,东与横塘接壤,南与双村相邻,西与西冲村毗邻,北与流峰镇西湖村相邻。省道X069线从村中间经过,山林2700亩,水田819亩。以种植烤烟、水稻为主,旱土以种植黄豆、玉米、花生为主,农户家庭有饲料养生猪和家禽的习惯。解放初,愁下村(CouxiaCun)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在公祠里,1996年在原村老大队部右侧建造了一栋二层楼200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综合教学楼。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31021109 | 423000 | -- | 查看 愁下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十字圩社区 |
十字圩居委会(Shizhixu Juweihui) 居委会位于十字圩。辖镇政府机关、初级中学、中心小学、信用社、卫生院、粮站、电信所等单位和居住于镇区非农人员组成。人口592,其中男288人,女304人。区内经济主要以农贸、汽修、商品零售、餐饮服务业为主,人均纯收入0.53万元,服务业年收入170多万元。文化站1家;幼儿园1家;中心小学1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中心学校1所。卫生院1个,卫生室2个。卫生厕所入户率100%,清洁自来水入户率100%;居民医疗参保率100%;有农村客运站和集贸市场一个。 |
余田社区 |
余田居委会(Yutian Xiang) 居委会位于余田圩,海拔260米。总人口1368人,总面积1平方公里。下辖余田圩,政府机关、初级中学、中心小学、邮政所、电信、移动、信用社、烟草站、供变电所、卫生院、畜牧站、敬老院等单位和居住于辖区非农人员组成,分布于街道和集贸市场所在的区域。区内经济主要以农贸、汽修、商品零售、酒店、餐饮服务业为主,工业总产值0.48亿元,人均纯收入1.8万元,服务业年收入3000万元。敬老院1家;文化站1家;幼儿园3家;中心小学1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级中学1所。卫生院1个,“120”救护车1台;卫生室2个。卫生厕所入户率100%,清洁自来水入户率100%;居民医疗参保率95%;加油站1个。省道X069线穿境而过,区内水泥路面2公里,京珠高速复线互通一处,供变电站1所,供电可靠率90%,有线电视入户率95%,固定电话入户率60﹪,宽带入户率50﹪,移动电话入户率100%。 |
飞仙桥社区 |
飞仙桥居委会(Feixianqiao Juweihui) 居委会位于飞仙圩。辖镇政府机关、初级中学、中心小学、信用社、卫生院、粮站、电信所等单位和居住于镇区非农人员组成。人口992,其中男541人,女451人。区内经济主要以农贸、汽修、商品零售、餐饮服务业为主,人均纯收入0.83万元,服务业年收入670多万元。文化站1家;幼儿园1家;中心小学1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中心学校1所。卫生院1个,卫生室2个。卫生厕所入户率100%,清洁自来水入户率100%;居民医疗参保率100%;有农村客运站和集贸市场一个。 |
古楼圩社区 |
古楼圩居委会(Gulouxu Juweihui) 居委会位于古楼圩。辖镇政府机关、初级中学、中心小学、信用社、卫生院、粮站、电信所等单位和居住于镇区非农人员组成。人口611,其中男316人,女295人。区内经济主要以农贸、汽修、商品零售、餐饮服务业为主,人均纯收入0.59万元,服务业年收入330多万元。文化站1家;幼儿园1家;中心小学1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中心学校1所。卫生院1个,卫生室2个。卫生厕所入户率100%,清洁自来水入户率100%;居民医疗参保率100%;有农村客运站和集贸市场一个。 |
上桥村 |
上桥村(Shangqiao Cun) 上桥村始祖刘子清八郎生于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殁于淳祐四年(公元1245年)。原籍江西省人氏,因随丘鹅颈兄弟避难逃往桂阳县。事先兄弟有约,遇汾即下于桥即止。此地距春陵河约两公里处,有一口泉水名曰永清泉,侧有一座祠庙名叫永安祠。祠内刻有一幅对联“白水长流一部真经驮白马,青峰高耸千层翠幕护青龙。”由此而出名,祠之侧有一座石拱桥,桥下溪水长流,涓涓不息。以桥为界,桥上头为上桥村,桥下头为下桥村。始祖之孙,元伯(公)于元朝初时,在上桥村胡方伯左宅旁择居生息,后裔延至今日。上世纪40年代前,上桥村属桂阳县西河区大新乡所辖;50年代改为桂阳县第四区金盆营所辖;60年代初期,改为余田人民公社上桥村连部,60年代末改为余田人民公社上桥大队,80年代更改为余田乡上桥(行政)村,沿袭至今。上桥村地处余田乡东北方。2011年末有人口880人,皆是汉族,刘姓。 村民以种植水稻、大豆、玉米、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而闻名。加上养殖业的发展,基本过着小康生活。上桥村四面环山,溪水从田垌中穿过,风景秀丽,锰矿储量丰富,水源完沛,土地肥沃。有水田650余亩,旱土700余亩。农作物、山林覆盖面积达9000千余亩。配备电视、电脑设备的远程教育活动室1间;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6%;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五保待遇数十人;群众体育活动场所1处,群众公益性活动场所1处,村级办公场所面积120平方米。农家书室1个,藏书800多册。上世纪90年代建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教学楼,较早修筑了长达2.5公里通乡水泥公路,做好了水井防护,进行垌田护理。 |
上塘村 |
上塘村(Shangtan Cun) “上塘”是“上海螺塘”的简称。始祖嫩少十五郎于公元1276年,自江西鹅颈丘西入湘躲避战乱。从西南走荆州湖南路(今湖南省)之桂阳郡西,来到地偏人稀,元兵难至的钟水中游的虞田(今余田)之北。此地当时是上下相连的两片水泽,上、下泽底低地水落成塘,故村名上、下海落塘。后人又叫做上、下海螺塘。有井,其水汹涌,取名“社山井”。始祖依山傍水筑宅,上海螺塘村自此开基。自明代起,上塘是桂阳郡西乡所辖之地。解放后,与下海螺塘合为一个大队,称海塘大队。公元1986年,随着人民公社改制,上塘分出独立为行政村,上塘村之名沿用至今。辖5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有人口600多人。 经济收入以种植烤烟、水稻和外出务工经商为主;旱土种植黄豆、玉米、花生为主。农户家庭有饲养生猪,家禽的习俗,量小、规模小。全村共有水田300亩,旱土面积500亩,山林1000亩。境内水井星罗密布,田垌中的小江活水绵绵。村前有一口百余平米的大池塘,内冒泉水,四季不干,传说可以直通龙宫。村里保存有建于明朝的“远公祠”村前有百余平米的大塘,入村石板路口今存有忠字门,是0时期的产物。村境内山系重叠,峰峦不断,苍松翠柏,四季如春,山峰形态各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2%;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五保待遇30多人;配备电视、电脑设施的远程教育活动室1间;数百年来,从上塘村迁居外乡、外县的支脉,繁衍成村者达26个村庄,学业有成、事业辉煌者众多,足以光宗耀祖,彪炳后世。解放初,义务教育学校办在公祠里。1996年,在入村公里右侧田垌中,建造一栋两层200余平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教学综合楼。2007年,通乡水泥公路建成。有卫生室一个,从业医生1名。“衡武高速”从村西面经过,距高速入口1.5公里。 |
海塘村 |
海塘村(Haitang Cun) 海塘村起源于宋末元初(约公元1277年),时元军与宋军在江南西路(今江西省)吉州与赣州诸县间反复激战。(李氏)子旺(公)携妻儿,自吉州太和县鹅颈丘西入湘躲避战乱。时湘江中下游已为元兵所占,便从西南走荆州湖南路(今湖南省)之桂阳郡西,来到地偏人稀,元兵难至的钟水中游的虞田(今余田)之北。此地当时是上下相连的两片水泽,下泽附近,山川秀丽,水丰、土肥,李子旺(公)即卜居下泽之滨,依山傍水筑宅,海螺塘村自此开基。随着人口日多,乃泻水泽造田,历经二十余系世,方有今日良田千顷,人口数千之福。宋亡,元朝立。蒙人称水泽为海,上、下泽底低地水落成塘,故村名上、下海落塘。后人又叫做上、下海螺塘者,乃音同字误也。下海落塘简称海塘,俗称下塘,与上海落塘的俗称“上塘”对应,后有支脉依托田土开庄定居,就地名自称“和坊”。 解放后,上、下螺塘、和坊三个自然村合称海塘大队。公元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改制,上塘分出独立为行政村,海塘村沿用至今。今海塘行政村,在余田乡正北方,离乡政府驻地1.5公里,辖海螺塘、和坊两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皆为李姓、汉族,2011年末有人口1412人。 主要经济作物是烤烟,粮食作物是水稻,其他有大豆、玉米等等。因为垌田土地肥沃,人们勤劳,村民生活历来富足。改革开放后,外出务工者多。有耕地面积1446亩;森林面积17500亩。海塘村地处鹿峰之北,壇山之东,奇山怪石,或石面流水,滴水有声;或修岩有形,巧夺天工。族谱载有山水八景,今仍有迹可循。数十年来,村庄建设日新月异,尊师重教之风蔚然。五十年代建四合院式学校一所,办过初中和完全小学。具有七百多年历史的海塘村,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有许多奇闻异事、动人传说,李正壁的故事广为流传。生长于斯的人们自古崇文尚武,五世祖文伯公授锦衣卫指挥使;德钦公以官生入储国学,初任渭阳县令,转授御史中丞。进士、举人历朝不断。有村小学一所,教师3名,小学适龄入学率100%;配备电视、电脑设备的远程教育活动室1间;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0%;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五保待遇数十人;群众体育活动场所1处,群众公益性活动场所1处,村级办公场所面积150平方米。农家书室1个,藏书800多册。1996年投资二十万多元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学校,今与上塘村小学合并为海塘小学,学子成名者层出不穷。2007年进村道路全程硬化。2011年,以捐款的筹资方式,在村头新盖一座礼堂(宗祠),集老年人活动室、农家书屋、红白喜事-与一体。 |
上冲村 |
上冲村(Shangchong Cun) 上冲村座落在舂陵江西岸,高峰庵及塔西麓,因地处田垌“冲”的上端而得名。上冲村从解放后至1979年前属于下冲村或下冲大队所辖,当时九个自然村,规模小,人口多,管理不便。1979年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分为上冲、下冲两个行政村。上冲村东面与下冲村相连,西北面与余田村、铁炉村相接,四个村共一条田垌,同一条水系。上冲村辖呼家(袁姓)、虎子带(侯姓)、爻山(曾姓)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有人口890人。 由于人均田土较多,水利条件较好,男女村民都有勤劳的优良传统,在自己的田土里精耕细作,所以自古以来是余田乡里有名的“余米”之村。共有山林面积960多亩,水田面积550亩,旱土面积370亩,蓄水面积约120亩。村前是连片的水田,田垌间的小江水路自源头的麻田水库、以下井水、自江龙村、经铁炉村,顺田垌中蜿蜒而来。村后是旱土和山林,苍松翠柏,杉木成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0.8%;配备电视、电脑、卫生接受设施的远程教育活动室1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五保待遇人员逐年有调整;村级办公楼面积100平方米;村级卫生室1所,从业人员1人。村民集资20余万元建造砖混结构小学一所;2008年,通乡水泥公路建设成功,饮用井水得到改造。 |
下冲村 |
下冲村(Xiachong Cun) “下冲”以地处的田垌“冲”而言,本地人将两边是山,中间狭长的地带叫做“冲”。下冲村因地处“冲”的下端而得名,与“上冲”地名对应。自古上冲、下冲是为一体,或隶属一个大队,或建置一个村。公元1979年,上、下冲剥离,各自建制行政村。下冲村地处余田乡东面,东临舂陵河,西接上冲,北与马头村接壤。辖余冲(汤姓、郑姓);胡家(胡姓);中腰得、四台上、石祖上,土家下(皆是袁姓)。6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有人口1085人。 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水稻种植,兼作豆类、红薯、玉米等等。虽然傍河而居,但因河床较低,仍属干旱地区,外出务工、经商者较多。共有水田645亩,旱土460亩,小型水库6个。下冲村地处丘陵地带,西高东低,境内山势起伏不大,山山相连,连绵不断。下冲村因毗邻舂陵河,有5个村民小组是欧阳海灌区的移民户,公元1969年,按“向上靠”的方针择高地重建新村。距原居住地不远,田土基本没有变更。现有移民585人,一直享受国家移民政策补贴。上、下冲分设行政村后,各自建有学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村民外出增多,新建的校舍使用时间不长,与上冲合并办学。现有卫生室一个,缓解下冲村老幼病残老人看病问题,近些年未发生传染病病例,2011年参合人数达百分之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不断增多。2008年,通乡公路实现水泥硬化,每个自然村之间都有水泥路。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近几年新建民房30多栋,公共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
金坪村 |
金坪村(Jinping Cun) 金坪,原是圩名,取生意兴隆,金银满钵之意。清末及民国时期,由周边大姓村子集资开设,占地面积约二十余亩,全部是凉亭结构。时为集桂阳境内的樟木、荷叶、十字、浩塘、敖泉等乡的物质交际中心。 解放后的一段时间也叫金坪圩,七十年代改称金盆大队,辖金坪圩、李家、梁家、周家店等四个自然村,公元1984后改称金盆村。处余田乡政府北向二公里,下辖金盆圩、李家(李姓)、梁家(梁姓)、周家店(谭姓)等4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皆为汉族。2011年末有人口1350人。 村民大部以种植烤烟、水稻轮作为主,兼种大豆、玉米。烟农们都掌握了科学种粮、育烟的新技术,每年种烟不少于600余亩,产优质烟2400余担,产值250余万元。交售完烟叶后,全部烟田种水稻,产粮300余吨,产值84万元。 金坪村拥有山林面积2300余亩,高林面积约2000亩,旱土面积600余亩,水田600余亩。境内田地平整,山地广阔,溪涧纵横,一条数米宽的小河村前流过,水泥大马路贯穿全村,集交通水利之优势,有鱼米之乡之称。随着形势的发展,金坪圩旧貌变新颜。2011年,重建了一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教学楼。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扶助下,全村田间完成了秧水田配套工程,农业水利达到了自动化。 |
樟龙村 |
樟龙村(Zhanglong Cun) 樟龙村实名为江龙,先祖于明朝时入居此地,取此地水面宽阔,水中藏龙,并此地山势蜿蜒形似蛟龙之意,有龙尾自然村地名佐证。称“江龙”为本地方言音之误也。北面与敖泉镇接壤,东南西面与本镇的上桥村、金盆村、槐江村相连。辖龙尾(李、谭、贺姓)、樟木冲(李姓)、马店(李姓)、赐冲(李、朱姓)、磨石江(李)、寨背(新老两村,皆姓罗)、井冲(曾姓)等8个自然村6个姓氏11个村民小组,皆为汉族。几百年来,世代友好相处,安居乐业。2011年末有人口1596人。 村民靠种烤烟,种水稻为主要经济收入。烤烟是村民的经济支柱主业。近年来国家对田间机耕路,排灌渠的投入加大,多数烟田可以用小型拖拉机运输烟叶、肥料,节约了不少劳动力,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很多年轻劳动力到城里务工,其它养殖业也有声有色的发展起来了。有一个可以保证农田灌溉的江龙水库,也担负着余田乡其他周边的六个村的农田灌溉任务。小学适龄入学率100%;配备电视、电脑设备的远程教育活动室1间;群众公益性活动场所1处,村级办公场所面积100平方米。农家书室1个,藏书800多册。村里的五保户,特困户的补助金连年增加,生活有保障。2011年下半年60岁以上人口基础养老金的发放,还有新型合作医疗新政策的出台,报销比例加大。2011年末,8个自然村共用小学一所;有卫生室一个。因8个自然村居住地分散,最远两村组相距有4公里。自古交通基础差,2011年底村里的一条2.5公里的水泥硬化公路全线贯通,解决了七个组的交通问题。 |
觉山村 |
觉山村(Jueshan Cun) 觉山村族谱载:“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6年)谭氏(公)由桂郡同卜(居)西乡之乐家塘(今余田乡乐家塘自然村);数年后,叔正二(公)卜谭家坊;才(公)卜上觉山;明永乐年十四年(公元1417年)有支脉迁十字乡桐木冲村;谦叟(公)又卜下觉山而居,自此,根深枝茂。”距今约700年。据考证,觉山的“觉”是方言音译,“砍伐”之意。是为始祖开村时,砍伐山林树木、荆棘,拓荒造房立业。人民公社时隶属金盆大队所辖,70年代后建置觉山行政村。今觉山行政村在余田乡正北面,距乡政府驻地1.7公里。辖觉山(谭姓)、荒塘(谭姓)、上大冲尾(罗、李姓)、下大冲尾(李姓)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有人口数900多人,皆是汉族。 经济以烤烟为主。村里有水田450亩,旱土360亩。地下水源丰富,不需外援水。有开发价值的山系叫文家山,内有岩洞,只听见阴河潺潺,手电光无法照射到边,烛火因为缺氧而熄灭,洞内面积无法估计。觉山村风景秀丽,人文蔚起。生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的谭(公)金宝,授大明朝按察御史。今有村小学一所,村卫生室一个,读书,看病基本不花钱了。小学适龄入学率100%;配备电视、电脑设备的远程教育活动室1间;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2%;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五保待遇数十人;村级办公场所面积100平方米。农家书室1个,藏书500多册。觉山村民自古就勤劳善良,自强不息从未停止过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元1958年修筑了新银边水库;上世纪80年代修建南木冲水库;因荒塘之地的大井水系独特,侧耳可以听到潺潺的滴水声,在50——80年代不断地进行了修造。 |
铁炉村 |
铁炉村(Tielu Cun) 铁炉村始祖曾氏(公)于明正统(公元1436年)迁徙到此,迁来时村名叫“钯边”,随着人口的增长,开始发展铁匠手工业。据宗谱载,钯边村铁匠业在鼎盛时期达到近百座打铁炉,明朝的后期村名由原来的钯边改名为“铁炉”,一直沿用至今,历时约四百多年了。东接钟家村,北邻金盆村,南连上冲村,西与余田村接壤。辖铁炉(曾姓)、洲头山(曾姓)、牌楼下(曾姓)、太平坊(汤姓)石头湾(汤姓)5个自然村组成,13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有总人口2483人,全部为汉族。 村民以烤烟、水稻等等农作物为主。全村共有耕地面积约1183亩,旱土面积703亩,铁炉村是一个湘南常见的丘陵村庄,地形平坦,茂密葱绿的树木漫山遍野,稍稍放眼观望,丘岗、山地尽收眼底。全村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呈扇形分布。一条清澈而优美的小江从村内贯穿而过,“桂飞”公路与樟龙、槐江村公路交叉而过。现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处,群众管弦乐队1个, 2011年末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200人,村小学1所,村卫生室一个。铁炉、牌楼下、太平坊等自然村建有礼堂(宗祠),村村都通水泥公路,水田烟草配套工程也已完成。今存有其时为曾公而造的木质进士牌楼,牌楼下自然村也因此而得名。该牌楼气势恢宏,有桂阳州府“三个半牌楼”之一的声誉,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下桥村 |
下桥村(Xiaqiao Cun) 下桥村原名桥溪,始祖是在南宋时期从江西迁徙来的,始祖迁徙至此时,见这里距河不过一里之遥,一条蜿蜒的小溪,入河而流。小溪的出口处有座坚固的小桥,因流水的逆转,小桥下形成溪,故而取村名“桥溪”。古时桥溪,包括今上桥村。后来,桥溪村划分为上桥村和下桥村。上世纪40年代前属桂阳县西河区大新乡所辖;50年代改为桂阳县第四区金盆营所辖;60年代初期,改为余田人民公社下桥村连部,60年代末改为余田人民公社下桥大队,80年代更改为余田乡下桥(行政)村,沿用至今。今下桥(行政)村坐落在余田乡西北面,距离乡政府驻地2.5公里。东南连钟家村,西北与上桥村接壤。2011年末全村总人口1264人,刘姓,皆为汉族; 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8640亩,田土1350亩。村民以种植烤烟、水稻为主,全村年收入达三百多万元。下桥村两面环山,田垌直通舂陵河。形如凤翔振翅,龙腾峰峦,已探明有丰富的锰矿储量。村庄的后龙山,万木葱笼,层林尽染。村前烟云弥漫,溪水长流,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美的好地方。有村小学一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1.5%;配备电视、电脑、卫星接受的远程教育活动室1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五保待遇数十人;篮球场1个,村级卫生室1所,从业人员1人;农家书室1个,藏书1000余册。现已建成了下桥小学;青少年活动场所;自来水工程和入村水泥公路。 |
洞尾村 |
洞尾村(DongWei Cun) 村处舂陵江西岸大田洞的尾部,故名。地处丘陵山区,全村由四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组成(即神仙下自然村一、二组,栗坪自然村三组,洞尾自然村四、五组,化眉岭自然村六组)。 辖区位于舂陵江畔,余田河堤管理所。桂阳县丰达电站在本辖区内,电力、水源充足。林地面积覆盖全村,山清水秀,河岸绵延,是旅游和钓鱼的宝地。辖区现有人口1221人,以汉族为主。总耕地面积750亩,其中水田605亩,旱地145亩。全村人多田少的地方,80%以上劳动力外出打工、经商。粮食作物以水稻和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但由于基础较差,不能形成规模。洞尾村离镇政府驻地二公里余,桂阳至飞仙的通乡公路经洞尾村通过。2012年实现了组组通水泥公路,交通极为方便。 |
槐江村 |
槐江村(Huaijiang Cun) 槐江,原名槐子江,罗氏村民聚族而居之地。罗氏始祖嫩少十五郎(字庆衍1226至1298年)因宋未遭金乱,从江西大和县鹅颈丘迁居上海螺塘(今上塘村),五世祖罗文仙(1367至1444年)移居在此,以槐树布满小江两岸而得名,已有600余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北接敖泉镇,南连本镇觉山,海塘,上塘村。村域面积约为7平方公里,辖槐子江(罗姓)、乌冲(匡姓)、小田(李姓)、大田源(李姓)5个自然村,2011年末总人口2600人。 明清时期,槐子江以冶铁出名,经济较为富足。(村边仍留下大量的铁炉渣)。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有水田160公顷,旱土80公顷。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大田源水库为小一型水库,水面约13公顷,库容约80万立方米。另有一座小二型水库,水面约2公顷,库容约10万立方米。村民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烤烟、水稻,兼作红薯、花生、大豆、蔬菜等。山林资源丰富。全村有山林约380公顷,其中风景林约20公顷,槐子江后龙山高285来,面积53.6公顷,为喀斯特地貌,怪石嶙峋,溶洞遍布,植被为混交原始次生林,多柏、松、栎、榛、橡等乔木、灌本,草本植物品种极为丰富,还有野生动物栖息,是一座生物基因宝库。槐江村属低山、丘陵地带,整体地势为北、南面高;中间低(皆是水田);北部最高为山地,是全村的水源涵养地;东南最低,是全村的水口和对外交通口。槐江村保存罗氏宗祠,松涛书院等古建筑。新建小学面积1200平方米,也是村民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村内还有小商店4个,卫生室1个。已接通高压电和程控电话,移动、联通信使用正常。有村小学一所,教师3名,小学适龄入学率100%;配备电视、电脑设备的远程教育活动室1间;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3%;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五保待遇数十人;群众公益性活动场所1处,村级办公场所面积100平方米。农家书室1个,藏书800多册。2011年,“京珠复线”从槐江村西侧贴身而过与县道X0069线实现互通,槐江村距“京珠复线”互通口不足6公里,对外交通便利。 |
匡家村 |
匡家村(Kuanjia Cun) 匡家村原名“山塘村”。 1986年,人民公社改制“乡政府”时,因桂阳县共有“三塘大队”村名有两个,便改名为“匡家(行政)村”,沿用至今。位于舂陵江镇东面,东邻文莲村,南连吉利村,西接九歧村,北交余田村。辖匡家、萧家、钟家三个自然村。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有人口1468人。 村民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劳务收入为主,人均纯收入7000多元。农业以种植业、养殖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黄豆、花生等,副业是养殖猪、养牛、家禽等。土地面积6.5平方千米,其旱土面积327亩,水田面积647亩。距村庄百步之遥的对门寨绵延近2公里,山中古木参天,怪石嶙峋,岩洞深幽,远处可见烟雾缭绕有“小桂林”之称。境内水利资源极为丰富,水系发源地的“犀牛井”水质清冽甘甜,深不可测,传闻先祖看见有犀牛栖息而得名。流量水渠宽1.2米,千百年来四季长流,源源不竭。灌溉匡家大部分自然村、组的水田和同一水系的吉利、大良、马头等村组的水田约千余亩,确保旱涝保收。是桂阳人俗称水系好的“三条半垌”中的“半条垌”。有村级小学校1所,村卫生室1个。匡家、钟家两个自然村新建礼堂各一栋;萧家自然村保存文物宗祠一座,在交通便利地段建设了新的村落。全村烟水配套工程总体优化,优质烟种植有了可持续发展。匡家村山地广阔富有森林资源,荒山造林历年积极参与。匡家村土地肥沃,山清水秀,地理位置重要,是余田乡西南、西北六个行政村的交通枢纽,是余田河坝(电站)的必经之路,2006年率先硬化公路,使得交通更为交通便利。 |
吉利村 |
吉利村(Jili Cun) 因吉利圩而得名。吉利圩,历朝历代都是余田乡吉利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吉利圩历史悠久,据清朝同治间大儒王闿运编篡的《桂阳直隶州志》记载,吉利圩已是县际较为繁荣的圩场,逢3、6、9日赶圩。赶圩时人山人海,物品琳琅满目,各类商铺、作坊井然有序。吉利圩的特产烟叶、黄豆等,吸引嘉禾县客商前来收购。民国时期,吉利乡管辖三塘、大安、码头片。解放后曾设吉利乡,乡政府驻地就在吉利圩,并在50至60年代设有卫生医疗机构,还兴建了供销,粮食站、食品站、烤烟收购站。今吉利村,在余田乡西南方,距余田乡政府驻地2.5公里。辖吉利圩(肖、郑、彭、胡等姓)、石花矿(欧阳姓)、水活头(匡姓)、塘边(刘姓)、冲德(刘姓)、阳家(欧阳姓)、龙山背(欧阳姓)、双元口(匡姓)等8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皆为汉族,2011年末有人口1856人。 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收入。种植业以水稻为主,人均产粮861千克;经济作物是烤烟、黄豆、花生等。养殖业以养猪、家禽为主,年出栏生猪200多头;劳务收入以外出务工、经商为主。全村有水田708亩,旱土1200亩。另有山林9000亩。吉利村山清水秀、物产富饶。葱葱山丘松柏翠绿,除有经济林茶仔、桐油树以外,还有珍贵树种,像水活头后龙山上的银杉,就有省林业厅人员常来采种。吉利村的几口井很奇特,如塘边、冲德两井大旱不断流,夏凉冬暖,水质甘甜清爽;水活头的牛形井通阴河,昼夜抽水水位不降;大旱时用该井水浇灌的禾田一年两季反而增产。吉利除盛产稻谷、杂粮、烤烟外,黄豆更是百里有名。 解放初期在阳家自然村西侧建初中一所,后又改办联合小学,2011年末 8个自然村仍共有一所小学;村卫生室一个。吉利村村村通公路,且于2005年水泥硬化,进桂阳城约1小时,现“衡武高速”经过水活头、石花塘自然村,第二标段入口距吉利村近在咫尺,交通极为方便。 |
钟家村 |
钟家村(Zhongjia Cun) “钟家”村人从江西省迁徙而来,以姓氏“钟”而取名,意为钟姓族人聚居之地。数代人后,有支脉外迁立业,今匡家村的钟家自然村、浩塘镇石马村钟家自然村皆是我钟家迁出的支脉。公元1950年至1952年属大和乡所辖;后属桥溪片所辖。公元1962年改置钟家大队;1981年改称钟家村,沿用至今。辖钟家(钟姓),上汾渡(百家姓),小田下(刘姓),江背(刘姓),李柏冲(李家、刘家、曾家)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有总人口981人,皆是汉族。东临舂陵河;南连下冲村;西与铁炉村接壤;北与下桥村相连。 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烤烟、果木等。畜牧业以生猪为主,年出栏生猪500余头。截止2011年末,植树造林上千亩,其中以经济果木,油茶林为主。全村共有山林面积4830亩,水田624亩,旱土293亩。钟家村属丘陵地区,地形分布主要为山岭,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探明有锰、煤等矿。上世纪60年代,修小田下水库,引舂陵河水储存;在舂陵河牛步湾段建电排一座,在较为集中旱土地安装了喷灌设施;把田垌中的井水源用涵管接到村口;80年代被定为县级“科技示范村”。在社会保障方面,赋和享受低保、享受社会养老保险人员得到相应的保障。上汾渡自然村是移民村,享受国家移民政策福利。全村新农合参合率百分之百。钟家村历来注重教育,公元1969年,在村子后山,进县城的公路边建造四合院式村小学,结束祠堂办学的历史。90年代初,村里筹款建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教学大楼,三层6间教室、6间教师宿舍。校园占地面积400多平米,校园里花草芳菲,绿树成荫。村内还设卫生室一所,便于村民方便医治,婴幼儿预防接种。 |
湾岭村 |
湾岭村(Wangling Cun) 因村只有一条湾湾曲曲的山岭小路可通而得名。1950年属洞尾大队管辖。1962年成立为汪岭大队,由8个村民小组组成。有6个自然村。(即汪岭刘家、汪岭李家、旺冲岭、三加拔、松树下、阳家)。辖区位于桂阳县的南北部,地处丘陵山区,西邻洪家村,北接长陵村相邻,是桂阳、嘉禾、新田三个县的交界之地,公路联通桂阳县和嘉禾县,交通便利。面积约50000平方米,总人口1352,以汉族为主。 村域经济以烤烟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和玉米为主,建有大小水库3座,山塘11座,灌溉面积千余亩。2007年湾岭村发展养殖业,大小建地上千平方米的规模养猪场5个、羊场1个、养鱼户3户,促进了该村的经济发展。辖区有学校2所、村卫生室1个、宗祠6个。该村距镇政府驻地2.5千米。辖区总耕地面积884亩,旱地352亩,林地占全村总面积的55%。 |
新窑村 |
新窑村(Xinyao Cun) 相传外地人在此开了一座陶窑故名“新窑”。由7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组成,即新要、谢家、上大山尾、下大山尾、-岭、神仙江下、梨山。本辖区位于桂阳县西北部,是桂阳、嘉禾、新田三县的交界处,东与本镇的官田村、南与本镇的梓木村、西与本镇的理坪村、北与本镇的苗元村交界,全村总面积15850亩,辖区现有人口1686人。地处丘陵山区,辖区内有舂陵江河流过,流水面宽120余米,源头是蓝山县——嘉禾县石桥镇辖区,河水直流湘江。 村域经济主要以种植业和发展渔业为主。其中本辖区的神仙江下基本是以散网打渔为生,上大山尾、下大山尾、-岭主要种植水稻,旱地上基本是种植果树,如杨梅、柿子、梨、桔子等。该村辖区内有小学二所,为了整合资源,最近几年已经全部转移到乡镇中心小学就读,另外有村卫生所1所,有医生2名,该卫生所为村民的就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2011年修通了村水泥公路,工程总造价90余万元。该村耕地面积1100余亩,有谢家水库一座能灌溉农田320余亩,另外有飞仙河坝及渠道经过境内,能灌溉农田150余亩。 |
官田村 |
官田村(Guantian Cun) 100年以前有位-死后埋于此地,故名官田。1979年9月成立官田大队,该大队由3个自然村(即官田、塘落虎、水口山),8个村民小组构成。辖区位于桂阳县的西北部,东与本镇的飞仙村、长隆村相邻,西南接本镇的新窑村,北连古楼乡苗元村,舂陵江纵贯官田村中部,南北纵长3000米。辖区现有人口1280人,汉族,地处丘陵山区。 村域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以大米、玉米为主,其中大米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85%。该村2000年国家拨款建设官田自然村水泥硬化公路,塘落虎村于2010年将通村公路铺好了沙石,促进了该村的经济发展。该村距原飞仙镇政府驻地1.5公里,交通便捷,通有水泥公路。总耕地面积为930亩,其中水田600亩,旱地300亩,林地占全村总面积的70%。 |
浮湖村 |
浮湖村(Fuhu Cun) 该村三面环水,像浮在水面一般,故名“浮湖”。 1975年系飞仙公社理坪大队,1976年更名为飞仙乡浮湖村,由6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组成(即王家、浮湖、枸杞平、平山、上刘塘、坛家)。辖区位于桂阳县的西南部,东与本镇的古楼办事处苗元村相邻,南与镇机关理坪村交界,西与新田县接壤,北与古楼办事处愁下村相连、全村总面积1200余亩,辖区现有人口910余人,全部为汉族。 辖区总耕地面积390余亩。其中水田258亩,旱地132亩,林地560余亩,粮食作物以大米为主辖区有村卫生室2个,宗祠2个。水泥硬化公路已完成1.5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村域经济主要是外出务工、经商。 |
理坪村 |
理坪村(Liping Cun) 位于三村交界处,一个古老的圩场,买卖很合理,而得名“理坪圩”。由理坪、沅坦、马坪、小江湾四个自然村组成,西与嘉禾县石桥镇交界,北与永州市新田县新隆镇相临,辖区东西跨3.5千米,南北而跨3千米,现有人口2300人,全是汉族,属丘陵地貌,村内有一条河即舂陵江,从沅坦流经马坪在小江湾与西河相遇,流往飞仙。 村域经济主要为种植业。粮食作物以大米和玉米为主,近年来个别农户形成特色种植,大面积承包户责任田与县农业局签订协议,从事杂0种,每年输送优质杂交品种几万公斤。辖区有一所小学,老师2名,在校学生100余人,幼儿园一所,幼师2人,入园儿童50人,村卫生所一个,医生一人。理坪村属三县两市交界之地,离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有开往郴州的班车, 1973年修建了一座河坝,从而解决了四个自然村的灌溉问题,除理坪十七、十八组的高岸田无法受益,其余的都是旱涝保收,为本村的农业发展起到了不替代的作用。辖区耕地面积近3000亩,旱地1000余亩,林地约占总面积近55%。 |
梓木村 |
梓木村(Zimu Cun) 原村后有很多梓木树而得名。由两个自然村(梓木、石门下)、八个村民小组组成。辖区位于桂阳县的西南部,是桂阳、嘉禾两县的交界之地。东与清口村相邻,南与嘉禾县的歧峰村为界,西与沅溏村、马坪村相邻,北与新窑村相邻。辖区横跨9000米,南西北总长5.5千米,全村总面积8388亩,辖区现有人口1360人,汉族为主。 村域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较为单一,均以大米、玉米为主,大米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60%。梓木村地处丘陵山区,辖内有一个大中型水库,水库于1959年修成。1986年坝体加高,水库存水量可灌溉农田面积500亩,解决了两个自然村的灌溉难题。2003年两个自然村原来坑坑洼洼的沙路,干部带领村民们齐心协力集资、捐款,修成了水泥硬化马路,联通嘉禾、新田二县。2005年梓木村民把自发组织,将靠近水库山边的古井挖深、拓宽,用水渠地管将古井水送达梓木村,解决了了村民的饮水问题。辖内有一个大中型水库,水库于1959年修成。1986年坝体加高,水库存水量可灌溉农田面积500亩,解决了两个自然村的灌溉难题。辖区总耕地面积830亩,其中水田428亩,旱地402亩,林地占全村总面积的1260亩。 |
余田村 |
余田村(Yutian Cun) 古时期称“虞田”,属于山水地域名称。解放后,郴州经桂阳至嘉禾的省级公路从这里经过,余田之名盛起。公元1957年11月设立0余田乡委员会时首次以政区名称出现,取自境内水田面积大,粮食富余之意。1957年11月设立0余田乡委员会时首次以乡级政区名称出现,公元1949年至公元1989年为余田大队;公元1989年后更名为余田行政村,沿用至今。今余田村是一个自然村多,姓氏多的组合型行政村。辖殷家边(汤姓)、余田圩(汤姓)、麦冲(匡姓)、田里侯家(侯姓)、陈家(陈姓)、老阳乌塘、新阳乌塘(欧阳姓)、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有人口1878人。 村域经济以种植业为主,有不少企业。如液化气站;大型养猪场;砖厂;采石场;修车场;商场、超市等等。有水田1080亩,旱土800亩,山林近3000亩。各村有饮水井,殷家边汤家村西边的犀牛井水质上乘,政府机关及居委会居民生活饮用水皆出自该井,2005年已有水厂入住。老阳乌塘西有水库一个,可蓄水几十万立方米。大部份村民沿(桂阳至飞仙)公路旁居住,用上了自来水。村级小学1所,在校学生50人,专职教师3人,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86人,从业人员4人;小学适龄入学率100%;配备电视、电脑、卫星接受设备的远程教育活动室1间;村级卫生室1所,从业人员1人;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6%;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五保待遇数十人;群众公益性活动场所4处,村级办公场所面积100平方米。农家书室1个,藏书1000余册。新余田市场2004年建成,在余田圩公路边有商业楼一栋,二层近三百平方米。 |
洪家村 |
洪家村(Hongjia Cun) 因洪姓始居此地而得名。位于舂陵江镇机关办事处西南面,地处舂陵江镇通往加禾县的县道旁,东与本镇塔水村相邻,西南与加禾县石桥镇、本镇清口村相连,北与本镇汪岭村相接;全村辖三个自然村(即:洪家边、富利树下、平水)8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400余人。 经济以种植水稻、玉米和养殖业为主,现有上规模的养猪场三个,其中万头猪场两个、五千头猪场一个。新型红砖厂一个;新建陶业厂一个,已正式投产使用;这两个企业的发展大大解决了农村农民工就业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地方财政税收。2009年维修了一条2000多米三面光水渠和一座山塘塘坝加固工程,切实解决了全村几百亩农田灌溉问题;2010年新建了一栋两层村办公大楼;2011年全面实行了通村组水泥公路硬化建设;2012年正在实施土地平整发展现代农业工程,目前,工程进展顺利。2011年全面实行了通村组水泥公路硬化建设,各村组均修通公路。全村总面积3000余亩,其中水田面积573亩、旱土面积200余亩,山林面积2200余亩。 |
大莲村 |
大莲村(Dalian Cun) 在“大染”、“莲花塘”两自然村的头一字取名。“大染”之名始于元代。当年始祖于元大德十六年从嘉禾丰山迁徙到此,以开染布坊在此定居,建造有染布的大染缸而得名,“莲花塘”是田螺侯家支脉迁徙而来,距大染自然村西1公里处,共享一垌水田。因村后与吉利双园口自然村接壤处有一池塘,内有两块石头形似莲花,叫莲花塘。遂以此池塘名为村名。公元1953年组建“农业生产初级社”时,因为不足建置人口数量,将大染、莲花塘两个自然村合并,各取村名的第一个字为初级社名。公元1956—1959年,大莲与吉利、山塘、码头合并为吉利大队;1959年又将吉利大队分为吉利和码头两个大队,大莲和码头合为一个大队,称为码头大队;1965年又复设大莲大队;1984年改称大莲村,沿用至今。大莲村位于舂陵镇以东,东邻虎子带村,南连马头村,西接吉利村,北交余田村,共287户1194人。 经济作物主要是烤烟,村民种烟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种植经验,每年种植面积在700多亩,国家增税,农民增收,全仰仗烤烟。全村有水田816亩,旱土562亩,森林面积3563亩。大莲村垌田宽阔,水源富足。村子地势开阔,有“一眼看三庙”的古话(即站在村口可以看到田垌中的莲花庙、龙宫庙、水口庵)。村子境内的山系有著名的“一山四岭”即:观音山,茶坪岭、太子岭、刀背岭。海拔高度达400米,且林木葱茏,岩洞多。其中茶坪岭的岩洞形似大厅,发现了石桌、石凳等器皿,似仙家住过。有小学1所;有村卫生所1个。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0%;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五保待遇数十人;群众体育活动场所1处,群众公益性活动场所1处,村级办公场所面积120平方米。农家书室1个,藏书800多册。大莲村历史悠久,人文并茂。族谱载,村人刘方平,于公元1946年任浙江省长,继而任东三省省长。今保存有建于明代的公馆一栋,占地200米,戏台,厢房、灶屋俱全。解放后曾作为学校办至上世纪80年代。大莲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较好。上世纪90年代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100多平米的教学综合楼,一个标准的篮球场;2006年完成通村水泥公路;生态园、养殖场的开发,高效率利用了大山资源。 |
塔水村 |
塔水村(Tashui Cun) 村里有口井,很深无底,用麻锅塔下去,还是不见底,故名塔水。由五个自然村、九个生产队组成,即山边自然村、塔雷自然村、塔周自然村、下坳头自然村、上坳头自然村。辖区位于桂阳县的西南部,是桂嘉两县交界之地,南与嘉禾醒狮、南岸、李家村交界,东与嘉禾石塘村相邻,北连本镇甑井村,西交本镇洪家村。辖区南北横跨3000米,东西跨2000米。辖区现有人口2864人,以汉族为主。 村域经济主要以烤烟种植为主,该村种烟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种植技术。每年种植面积在500亩左右。为政府增税、农民增收做出了很大贡献。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花生为主,水稻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70%。辖区有小学一所,在校学生100人、老师3人;幼儿园一所,有教师3人,学龄儿童80余人;村卫生室1个,医生2人。2010年塔雷自然村修建了两座山塘,可灌溉农田200余亩,为周、雷自然村通上自来水,解决了居民的饮水问题。离镇政府5公里左右,交通便利,辖区各自然村均通公路。辖区内,山边小II型水库修建于1958年,坳头小II型水库修建于1962年。两座水库修建完工之后,对该村农田实现灌溉自流化,为该村水利及下游甑井村农田灌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辖区总耕地面积1480亩,其中水田1064亩,旱地416亩,林地占全村总面积70%。 |
社下村 |
社下村(Shexia Cun) 解放初期社下村,岩口村两村统称如意乡(51-55年),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地理位置是东与浩塘乡的史家桥村相邻、南与嘉禾县石桥乡的丰子溪村相邻、西与石桥乡的石塘村和本镇的甑井村相邻、北与本镇的岩口村相依,其中有县乡道公路和桂武高速公路从该村辖区穿过,交通非常便利,直到2011年该村的7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已发展将近2000口人 (其中邹氏人口占10%、雷氏人口占20%、胡氏人口占70%)。 村域经济主要以烤烟种植和粮食种植为主。粮食作物以大米和玉米为主,大米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80%,经济作物主要来源于烤烟种植,由于该村种烟历史悠久,又有一定的种植经验,每年种植面积在1200亩左右,2011年至2012年由烟农集资和烟草公司投资新建烤房群4座,共76栋,总造价达200多万元。村里有两个养猪场,一个养鸡场,一个养牛场和一个竹鼠养殖场,为该村个体经济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县乡道公路和桂武高速公路从该村辖区穿过,交通非常便利,个自然村均通公路。辖区总耕地面积1800余亩,其中水田1200亩,旱地600亩,林地占全村总面积的60%。 |
岩口村 |
岩口村(Yankou Cun) 相传村中岩洞的入口处像人嘴故名“岩口”,岩口村位于舂陵江镇东部,东与浩塘镇飘;塘村相邻,南与社下村毗邻,西与甑井村相连,北与小田村隔河相望,岩口村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有着优厚独特的自然条件。全村有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共计1548人,435户,汉族,地处丘陵山区,辖区内有一条河流流过(春陵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好地方。 村域经济主要以烤烟种植和粮食种植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和玉米为主,水稻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80%,经济作物主要为烤烟种植。该村有村卫生室2所,医生2人,为本村的村民就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有三个中型养殖猪场,在猪场老板的带领下,广大群众相继扩大养殖,共同走向致富之路。另外,有小二型水库一座——岩口毫口水库,水库的管理非常妥善,养鱼技术在此得到了很好的推广。该村交通便利,距镇政府6公里,距县城27公里,且是衡武高速的必经之地,现各自然村修好了公路,其中有三个自然村的公路得到了硬化,地理条件优势十分明显。该村耕地面积1500亩,其中,水田1100亩,旱地400亩,林地占全村总面积的80%。 |
甑井村 |
甑井村(Zengjing Cun) 因村前有口井像甑一样而得名。由七个自然村,九个村民小组组成,即:1组水井头、2组上地坪、3组下地坪、4-5组甑井、6-7组泮湶刘家、8组泮湶舒家、9组老人江下。辖区位于舂陵江镇西南部,是桂嘉两县交界处,东南与本镇岩口村、社下村相连,西与嘉禾县石塘村及本镇塔水村相连。全村现有人口1150人。 村域经济以烤烟和粮食种植为主。粮食作物以玉米、晚稻为主,经济作物以优烟为主,每年烟叶产量达1100担。2008年全村筹资120万元修建了烟水配套工程9500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辖区各自然村均通公路,2009年投资75万元完成了公路硬化2.5公里。水田面积568亩,旱地200亩。植树造林达200亩以上,现全村林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90%。 |
江里村 |
江里村(Jiangli Cun) “江里”之名始于元朝末期,始祖(郑氏)迁徙途经(今江里老祖山)之地,见此处风水具好,遂在此结庐定居。因与舂陵江相距约一里之程,故取名为“江里”。解放初至公元1960年政府在江里村设文簿,辖片区十数个自然村。此后,散布于各处的“庄”逐渐并入较大的村庄,保留下来的庄就近划区建置,上江里、下江里合为江里行政村,“江里”实际意义缩小。随着人丁的增多,也为了便于生产经营管理,后裔子弟先后在东至寨背岭(今属小田村),西至狗爪边(今属栗坪村),南至增家冲等地的开“庄”(时为比村子小的自然村)定居,同时管辖河流十多公里。古时江里有“七十二个无名庄”之说,距舂陵河都在一里路程左右,今栗坪、增家、小田等村的郑姓者皆是一本之源。分布于桂阳县乃至湘南许多地域的郑姓者一般是“江里”人,所有还有“桂阳郑姓出江里”之说。辖上江里、下江里两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皆是郑姓。2011年末,在籍人口1241人。 经济作物以烤烟,黄豆、花生为主,年产烤烟上百吨。劳务收入以外出务工、经商为主。种植业以水稻为主,年产稻谷一百多吨;养殖业以养猪、养羊、家禽为主,区域内有中小型生猪养殖场3个,年出栏生猪上千头; 耕地面积1050亩,其中水田面积650亩,旱土400亩。行使管理权的山河面积715.8公顷。中小型水库三座。数百年来,江里族人开田耕种,并依靠舂陵河及两岸山岭,打鱼狩猎。在村里建造学堂,崇尚诗礼,尊老爱幼蔚然成风。修建戏台,丰富民众文艺生活,史载古时江里村有成了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福昆文秀班的戏班。村外兴建路亭供行人休憩。历经二十余世系,房系兴旺,人才辈出。村级卫生室1所,从业人员1人;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6%;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五保待遇数十人。解放以来,便民利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两个水库,高、低两条灌水渠道使江里村成为“鱼米之乡”;上世纪70年代,开垦出一条通乡沙石公路, 2011年,全程用混泥土硬化;改造、新修了三口水井。 |
长隆村 |
长隆村(Changlong Cun) 原名叫蓬莱村,后经几次更改才取名为现在的长隆村。地处镇西南部,山清水秀,距桂阳县县城33公里,距嘉禾县石桥镇6公里,与原飞仙镇政府所在地相邻,东与洞尾村,南与汪岭村,西与新窑村,北与飞仙居委会接壤。全村辖区6平方公里,3个自然村(下磨刀、大路边、长隆村)11个村民小组,人口1952人,530户。 长隆村是以水稻种植和劳务输出为主,畜牧业为铺。企业4个,包含2个陶瓷厂,一个砖厂和一个片石场,能解决就业人口几百人。辖区有小学1所,在校学生80多人,教师2人,有村卫生所一所,为村民小病小看提供了方便。新建村组织活动中心一栋(二层),占地面积250多平方米,共投资16万余元,中心内设图书馆一间,存书2000多册,方便和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集体耕地面积1138亩,其中水田面积869亩,旱土269亩,山林面积3750亩。。村里有几处景观,即犀牛洞、仙人指掌、犀牛脚印、蓬莱仙岛等。 |
清口村 |
清口村(Qingkou Cun) 原名“清溪”,村有清水小溪从塘井流出而得名,后避免同名而改为“清口”。 1958年7月系飞仙公社清溪大队,1971年6月更名为飞仙乡清溪村,1995年8月撤乡设镇,更名为清口村。清口村由三个自然村34个村民小组组成,(即塘尾、西塘下、清口)辖区位于桂阳县的西南部,是桂、嘉两县的交界之地,东与本镇的洪家村相邻,南与嘉禾县石桥镇的岐风村为界,西与本镇的枝木村、理萍村接壤,北与本镇的新瑶、官田村相连、辖区东面横跨1.6千米,南北纵长4.6千米。辖区现有人口6000余人,号称“湘南第一大村”。 村域经济主要以竹艺加工业和劳务输出为主。该村人平耕地不足0.3亩,人多地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3000余人,是该镇劳务经济最发达的村。村域经济以种植水稻和劳务为主,村里特产有竹器和环保砖。竹器加工是该村传统的手工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80%的劳动力熟悉制作竹片席、竹编席、竹麻将席、竹筛子等工艺,产品畅销广东、广西和港、澳。飞仙竹器工艺历史悠久,原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加工。改革开放后,飞仙镇人大量外出务工经商,目的地主要是广东沿海,其中清口及其附近村落多经营竹制品生意,并且由返乡村民成立了清口竹木工艺有限公司,该公司预计年产值可达3000余万元,可解决当地就业人员200余人。同时拥有环保砖厂2个,年纯收入可达400余万元。石料厂一个。辖区有小学一所,在校学生210余人,老师3名,有村卫生所2个,医生2人,一个为镇卫生院开设的,另外一个为本村的村民开设的,为村民就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通有水泥路,各自然村均通公路。辖区总耕地面积2610余亩。其中水田2400余亩,旱地210亩,山河8000余亩。 |
定心村 |
定心村(Dingxin Cun) 0从江西迁来,在此定居安下心来,故名“定心”,村委会驻定心,辖定心、塘边7个村民小组,276户,1191人,总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62.1公顷。1950年设十字乡,属桂阳四区管辖,1961年成立十字人民公社,称定心大队,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改制为定心行政村。定心位于舂陵江镇东南部,距政府驻地6.5公里,2009年通村公路用水泥硬化,2010年入组和环村路全部用水泥硬化,“衡武高速”从村东边经过,距高速入口1.5公里,东与余田毗邻,南靠茶林,西与陈江接壤,北与十字相邻,交通便利。全村有水田630亩,旱土301.5亩,山林1300亩,村域经济以种烤烟、水稻和外出务工为主,农作物有种植黄豆、玉米、花生。 |
坳下村 |
坳下村(Aoxia Cun) 村名因座落在三山之中,地处山坳之中故而取名坳下。1961年4月属石马大队, 1984年6月改为坳下村。村域位于舂陵江镇西部,东与古楼村相邻,南与石马村接界,西与石马村毗邻,北与四里镇田心村接壤。辖老屋场、新屋场、统水庄上等3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村144户485人,主姓为陈,陈姓占90%人口,总面积2.65平方公里。 村域经济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收入为主,工农业总产值1219万元,人均纯收入6420元。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养殖业以养猪、养牛羊为主,经济作物有烤烟、花生等。烤烟产量5万担。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79.8%;配备电视、电脑、卫生接受设施的远程教育活动室1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1人,五保待遇2人;乡道635线从东到西贯穿全境,通组水泥路2.3千米,供电普及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41%;固定电话用户9户,入户率1%,移动电话用户211人,电话互联网用户3人;自来水入户率80%。村内有小二型水库一座。米耕地面积396亩,其中水田291亩,旱土105亩,人平0.81亩;林地面积1188亩。辖区内有大量灰质岩石。有采石场两个。 |
桃田村 |
桃田村(Taotian Cun) 村境内田垅边多长桃树而得名。1961年4月属石马大队,1984年6月改为桃田村。村域位于舂陵江镇西北部,东与古楼村、石马村相邻,南与下梁村接界,西与四里镇河田村毗邻,北与四里镇田心村接壤。辖梓落水、曾家等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村204户680人,梓落水为刘姓、曾家为曾姓,总面积3.12平方公里。 村域经济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收入为主,农业总产值1860万元,人均纯收入6500元。种植业以水稻为主,年产稻谷1600吨,人均产粮861千克;经济作物有烤烟,花生等,烤烟产量71吨。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年出栏生猪200头;村级小学1所,在校学生100人,专职教师2人,小学适龄入学率100%;配备电视、电脑、卫星接受设备的远程教育活动室1间;村级卫生室1所,从业人员1人;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0.8%;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48人,五保待遇8人;群众体育活动场所1处,健身器材10套台,群众公益性活动场所1处,村级办公场所面积200平方米。农家书室1个,藏书2000册。通组水泥路1.6公里;供电普及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35%;固定电话用户10户,入户率3.6%,移动电话用户310人,电信互联网用户2户;自来水入户率85%;基本山塘1口。村水电站一座。烟水配套工程2000米耕地面积523亩,其中水田368亩,旱土155亩,人平0.78亩;林地面积1660亩。境内春陵江由北向南流过。 |
苗元村 |
苗元村(Miaoyuan Cun) 村域位于舂陵江镇西南部,东与官田村相邻,南与车溪村接界,西与双桥村毗邻,北与朱李村接壤。1961年4月设立苗元大队,1984年6月改为苗元村。辖苗竹园、黎头岭、清水坪、柏树下、龙江园、下愁、下愁等7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村510户1856人。总面积5.32平方公里。村域经济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收入为主,人均纯收入6023元。农业以种植水稻、烤烟为主,年产稻谷670吨,人均产粮 361千克;养殖业以养猪养羊养牛为主,年出栏生猪500头、鸡600只、羊200只、牛60头;村级小学1所,在校学生46人,专职教师2人,小学适龄入学率100%;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96%,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72%;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55人,五保待遇 13人。群众体育活动场所1处。通村组水泥路面4.5公里,通组沙石路面3公里;供电普及率100 %;移动电话用户812户,自来水入户率70%。烟水配套工程2000米。耕地面积1482亩,其中水田1112亩、旱土370亩,人平0.81亩,林地面积4460亩。种植安树800亩。 |
星塘村 |
星塘村(Xitan Cun) 村域位于舂陵江镇西北面,东与车溪村相邻,南与新田县新隆镇接界,西与新田县知市坪乡毗邻,北与双桥村接壤。1961年4月设星塘大队, 1984年6月改为星塘村。辖彭家、罗家等2个自然村十二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村476户1753人。总面积5.54平方公里。 村域经济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收入为主,人均纯收入6310元。农业以种植水稻、烤烟为主,年产稻谷683吨,人均产粮389千克;养殖业以养猪、牛、鸡为主,年出栏生猪230头、鸡750只、牛50头。村级小学1所,在校学生60人,专职教师2人,小学适龄入学率100%;配备电视、电脑、卫星接受设备的远程教育活动室1间;村级卫生室1所,从业人员1人;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2%;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78人,五保待遇11人;群众体育活动场所1处。通村组水泥路4.5公里,供电普及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40%;固定电话用户12户,入户率5%,移动电话用户860户,电信互联网用户2户;自来水入户率70%。耕地面积1490亩,其中水田1052亩、旱土438亩,人平0.85亩,林地面积3790亩。 |
车溪村 |
车溪村(Chexi Cun) 村域位于舂陵江镇西部,东与本乡苗元村相邻,南与新田县新隆镇接界,西与星塘村毗邻,北与双桥村接壤。1961年4月设车溪大队,1984年6月改为车溪村。辖荷车溪、坝头等2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村483户1772人,88%为张姓。总面积4.58平方公里。 村域经济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收入为主,人均纯收入7180元。农业以种植水稻、烤烟为主,年产烤烟4万担;养殖业以养猪、鸡为主。村级小学1所,在校学生53人,专职教师3人;村级卫生室1所,从业人员1人;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3%;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88人,五保待遇12人;群众体育活动场所1处,村级办公楼面积220平方米。通村组水泥路4.6公里;供电普及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52%;固定电话用户13户,移动电话用户932户,电信互联网用户2户;自来水入户率60%;基本山塘2座。烟水配套工程1000米,U型水渠3000米。耕地面积1559亩,其中水田1134亩、旱土424亩,人平0.88亩,林地面积4677亩。建水电站一座。 |
双桥村 |
双桥村(Shunaqiao Cun) 春陵江水由西北向东南穿过全村,因在春陵江上建有两座古桥,故此命名,位于舂陵江镇西北部,东与朱李村相邻,南与车溪村、星塘村接界,西与新田县知市坪乡毗邻,北与下梁村接壤。1961年4月设立双桥大队,1984年6月改为双桥村。辖阳家、陈家、柏家等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村398户1423人,面积4.48平方公里。 村域经济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收入为主,人均纯收入 6310元。农业以种植水稻、烤烟为主,年产烤烟6万担;养殖业以养猪养羊为主,年出栏生猪200头;村级小学1所,在校学生40人,专职教师2人;小学适龄入学率100%;配备电视、电脑、卫星接受设备的远程教育活动室1间;村级卫生室1所,从业人员1人;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1%;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83人,五保待遇14人;群众体育活动场所1处,村级办公楼面积300平方米。农家书室1个,藏书3000册。通村水泥路4.8公里,供电普及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60%;固定电话用户20户,移动电话用户600户,电信互联网用户2户;自来水入户率62%。耕地面积1095亩,其中水田711亩、旱土384亩,人平0.77亩,林地面积3285亩。 |
下梁村 |
下梁村(Xialiang Cun) 座落在春陵江畔,村域位于舂陵江镇北部,东与朱李村相邻,南与双桥村接界,西与新田县毗邻,北与桃田村接壤。境内有原省五监(七里坪监狱)旧址。1961年4月设立下梁大队,1984年6月改为下梁村。辖山下边、下梁、上梁等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村421户1459人,山下边自然村都系刘姓,下梁及上梁户主都姓梁,面积6.95平方公里。村域经济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收入为主,地域内有陶瓷厂两个,年产值1200万元,磨菇种植基地一个,种植面积达60亩,年产值200余万元,旺农特色红薯蔬菜合作社一个,种植面积600亩,人均纯收入8830元。种植业以水稻为主,年产稻谷220 吨,人均产粮309千克;养殖业以养猪养羊为主,区域内有生猪养殖场12个,年出栏生猪5000余头;经济作物以烤烟,花生为主,年产烤烟102万担。山下边有红砖厂一个,年产值400万元。村级卫生室1所,从业人员1人;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1%;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81人,五保待遇9人;群众体育活动场所1处,群众以益性活动场所1处。通组水泥路7.5公里;供电普及率100%;电视入户率100%;移动电话用户805户,自来水入户率95%;小二型水库一座。境内七里坪建有集中供水厂一座。 全村有耕地面积1267亩,全村其中水田846亩,旱土421亩,人平0.87亩,林地面积3885亩。 |
朱李村 |
朱李村(Zuli Cun) 由朱姓、李姓两大姓组成,故名朱李村。1961年4月设立朱李大队,1984年6月改为朱李村。村域位于舂陵江镇西北部,东与五一村相邻,南与苗元村、双桥村接界,西与下梁村毗邻,北与古楼村接壤。辖朱家、李家、黄泥岗、庄上等4个自然村9个村小组。2011年末,全村456户1642人,朱家自然村为朱姓、李家都为李姓、黄泥岗为侯姓,面积5.5平方公里。 村域经济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收入为主,人均纯收入8622元。农业以种植水稻、烤烟为主,年产烤烟80吨;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年出栏生猪520头、羊100只;村级小学1所,小学适龄入学率100%;配备电视、电脑、卫星接受设备的远程教育活动室1间;村级卫生室1所,从业人员1人;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1%;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89人,五保待遇14人;群众体育活动场所1处,群众公益性活动场所1处,村级办公楼面积200平方米。农家书室1个,藏书3000册。通组水泥路2.2公里;供电普及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55%;移动电话用户812 户,自来水入户率90%;有小二型水库一座,。烟水配套工程1000米,耕地面积1469亩,其中水田1002亩、旱土467亩,人平0.88亩,林地面积4407亩,种植安树1000亩。 |
五一村 |
五一村(Wuyi Cun) 以劳动者的节日而取名。村域位于舂陵江镇西北部,东与陈江村相邻,南与朱李村、苗元村接界,西与古楼村毗邻,北与久长村接壤。1961年4月设立五一大队,1984年6月改为五一村。辖何家、刘家、铁炉头、庄上等4个自然村十二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村612户2019人,何家自然村为何姓;刘家、铁炉头及庄上等三个自然村为刘姓。面积8.22平方公里。 村域经济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收入为主,人均纯收入6820元。农业以种植水稻作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花生为主,年产烤烟5万担。养殖业以养猪、牛、羊为主,年出栏生猪500头、羊300只。小学适龄入学率100%;配备电视、电脑、卫星接受设备的远程教育活动室1间;村级卫生室1所,从业人员1人;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6%;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85人,五保待遇20人;群众体育活动场所1处,群众公益性活动场所3处,村级办公楼面积330平方米。通村水泥路5.8公里,供电普及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85%;移动电话用户1052户,自来水入户率83%;小一型水库一座,基本山塘3口。烟水配套工程2500米耕地面积1514亩,其中水田1009亩、旱土504亩,人平0.75亩,林地面积4542亩,其中安树种植面积600亩。 |
石马村 |
石马村(Shima Cun) 稻田中有一块大石头像匹马,故名“石马村”。1961年设立石马大队。1986年改为石马村。村域位于舂陵江镇西北部,东与古楼村相邻,南与桃田村接界,西交四里镇田心村。距辖石马村一个自然村六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村255户870人,全村主姓为谢姓,面积4.71平方公里。 村域经济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收入为主,工农业总产值2192万元,人均纯收入6300元。农业以种植水稻烤烟为主,经济作物有烤烟、花生,烤烟产量7万担。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2%;配备电视、电脑、卫星接受设施的远程教育活动室1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4人,五保待遇9人;群众体育活动场所1处,群众公益性活动场所3处;农家书屋1个,藏书3000册;村级办公楼面积380平方米;村级卫生室1所,从业人员1人。乡道635线从东到西贯穿全境,通组水泥路面2.0千米;供电普及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52%;固定电话用户36户,入户率9%,移动电话用户356人,电信互联网用户23户;自来水入户率95%。耕地面积713亩,其中水田490亩,旱土223亩,人平0.82亩;林地面积2139亩。 |
西冲村 |
西冲村(Sicon Cun) 位于山冲西侧故名“西村”。村域位于舂陵江镇北部,东与双林村相邻,南与古楼村相邻,西与坳下村毗邻,北与坳下村接壤。辖上西冲、下西冲、黄西冲、吴家等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村296户1020人,全村有刘、陈两姓,总面积4.03平方公里。 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花生等,烤烟产量8万担,养殖业以养猪、养牛羊为主。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1%;配备电视、电脑、卫星接受设备的远程教育活动室1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62人,五保待遇5人;群众体育活动场所(篮球场)1个,群众公益性活动场所1处;农家书屋1个,藏书3000册.通组水泥路面2.2千米;供电普及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76%;固定电话用户11户,入户率1%,移动电话用户310人,电信互联网用户2户;自来水入户率70%。耕地面积714亩,其中水田561亩,旱土153亩,人平0.75亩;林地面积2142亩。辖区内有大量灰质岩石。有采石场一个。 |
久长村 |
久长村(Changju Cun) 建村时祝愿“永久长存”而得名。村域位于舂陵江镇北部,东与黄土村相邻,南与五一村接界,西与古楼村毗邻,北与陈家村接壤,辖久长、新屋场等2个自然村六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村301户981人,92%为侯姓,总面积4.2平方公里。 村域经济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收入为主。工农业总产值2177万元,人均纯收入6720元;农业以水稻、烤烟为主,年产烤烟7万担。养殖业以养猪、养牛羊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花生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1.5%;配备电视、电脑、卫星接受的远程教育活动室1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8人,五保待遇10人;群众体育活动场所(篮球场)1个,群众公益性活动场所1处,村级办公楼面积600平方米;村级卫生室1所,从业人员1人;农家书室1个,藏书3000册。县道635线从东到西贯穿全境,通组水泥路1.5千米;供电普及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81%;固定电话用户31户,入户率10%,移动电话用户500人,电信互联网用户41户;自来水入户率100%。村内有小二型水库一座,烟水配套工程1200米。全村2011年度有耕地面积711亩,其中水田462亩,旱土249亩,人平0.72亩;林地面积1930亩。境内有陶土等矿产资源。 |
古楼村 |
古楼村(Gulou Cun) 因圩坪有一古式楼房,楼上挂一大鼓,逢圩击鼓以示热闹,故名“鼓楼圩”去“圩”字为村名。村域位于舂陵江镇西北部,东与久长村相邻,南与五一村接界,西与桃田村、石马村毗邻,北与西冲村接壤。辖古楼圩、坛活头等二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村486户1936人,总面积5.75平方公里。 村域经济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花生等,养殖业以养猪、养牛羊为主,商贸业以集市、运输、商业零售为主。2009年扩建新市集贸市场,2011年末有小商户108家,年交易额1760万元;运输业年收入在510万元。耕地面积1201亩,其中水田890亩,旱土311亩,人均0.62亩;林地面积2140亩。辖区内有大量灰质岩石。有采石场一个。乡中心小学1所,在校学生612人,专职教师39人;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207人,专职教师17人。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145人,专职幼师1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村卫生室1所,从业人员2人;乡卫生院1所,专业从业人员12名,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1.3%;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64人,五保待遇13人。农家书室1个,藏书3500册。邮政所一所;信用社一所;烟草站一所。配备电视、电脑、卫星接受设备的远程教育活动室1间。邮政所一所,建成群众体育运动场所(篮球场)4个,群众公益性活动场所5处,村级办公楼面积400平方米。县道635线从东到西贯穿全境,通组水泥路面5.4千米;供电普及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75%;固定电话用户52户,入户率10%;移动电话用户1095人,电信互联网用户56户;自来水入户率100%。小二型水库1座,基本山塘3口。 |
马头村 |
马头村(Matou Cun) 马头村实际村名“马投江”(今存有古代路碑为证)。袁氏族谱载:(余田)袁氏始祖在下冲村“中腰得”之地开村立基后,先后娶五房妻,生十三子,称“五母十三子”。其中一子在马投江之地开村立住。“马投江”这个地名源于一个传说。相传一匹骏马奔跑到此,无路可走了,便投了江而死,先人将此地叫做“马投江”。也不知什么时候,演变成现在的“马头”了,还有叫“码头”者,皆为音同字误公元1956—1959年,马头与吉利、山塘、大莲等自然村合并为吉利大队;1959年大莲和马头从吉利大队分出,合称为马头大队;1965年马头与大莲剥离,设马头大队。相距3公里之内的李家自然村、陈家自然村、下坪自然村与马投江自然村并称马头大队;1984年改称马头村,沿用至今。现称马头行政村,在余田乡南面,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辖下坪(欧阳姓),陈家(陈姓),李家(李姓),马头江(袁姓)等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村总人口1583人。 公元1971年,李家、马投江两个自然村(即7、8、9、10组)移民,择高地重建新村,一直享受国家移民政策补贴。村民以种植水稻、烤烟为主,虽然毗邻舂陵河,但因河床较高,仍属干旱地区。因为地处河畔不同的山势,且自然村之间相距较远,村之间的交通过去是石板路,至今还是泥沙路、田间小路。2000年,村小学撤并,保留有村卫生室一个,从业医生1人。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0%;配备电脑设备的远程教育活动室1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五保待遇人员逐年有所调整。2010年,水泥公路铺成。马头江自然村人正筹款规划,一栋占地690平方米的祠堂(包含老年活动中心,娱乐休闲方式一体)正在建设中。 |
陈江村 |
陈江村(Chenjian Cun) 以“陈家坊”、“江家边”两自然村各取一字而得名,村委会驻陈家坊,江家边等11个村民小组,378户,1650人,总面积3.93平方公里,耕地60.06公顷。1950年设十字乡,属桂阳四区管辖,1961年成立十字人民公社,称陈江大队,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改制为陈江行政村。 陈江行位于舂陵江镇北部,距政府驻地6公里,省道X069线从江家边村经过,十古公路从陈家坊北面田洞穿插而过,交通便利,东与十字村接壤,南与茶林村相邻,西长久村毗邻,北交大市村。水利等自然条件优越,全村共有水田630亩,旱土270.9亩,山林2700亩,村北面有小二型水库1座,水田以种植烤烟、水稻为主,旱土以种植黄豆、玉米、花生为主,农户家庭有饲养生猪、家禽的,养牛、养羊规模不大。解放初期,义务教育学校办在村里的公祠里,1996年陈江村通过选址,在村前左侧的一个空坪上建造了一栋三层楼400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综合教学楼。 |
小田村 |
小田村(Xiaotian Cun) 因地形复杂,田块小而得名。始祖欧阳氏于明洪武年间迁居于此,因山水地名而得村名。清朝时,舂陵江水运是为主要运输通道。该段河有一渡口名叫孙家渡,是古嘉禾经桂阳州府往广东挑盐的主要干道,也是桂阳北半县人到嘉禾花子寨挑煤的必经渡口。随着过往客商的增多,周边村民便在渡口西向百步之遥设圩场,名曰仁和圩。上世纪50年代,依圩名建置仁和大队。至80年代,人民公社改制乡(镇),因桂阳县有银河乡(口语称呼相同),所以仁和大队更名为小田村,一直沿用至今。 今小田行政村位于舂陵江镇南边,紧邻舂陵江。东与码头村接壤,南与岩口村相连,西接江里村,北连吉利村。辖仁和圩(郑姓、欧阳姓),小田(欧阳),寨背岭(郑姓),孙家(孙姓)4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有人口1317人。 村民以种植水稻、烤烟为主,兼做豆类。虽然毗邻舂陵河,但因河床较高(尤其是寨背岭自然村),仍属干旱地区。分田到户后,村民外出打工、定居者颇多,留下一座座古村默默地打发岁月。共有山林面积4796亩,水田888亩,旱土289亩。一栋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200多平米欧阳氏宗祠至今保存完好,宗祠前面的三眼古井也是当年开凿,用青条石构筑,至今水源充足,甘甜清冽。距孙家自然村2公里远的孙家寨,占地上百亩,壁垒森严,凭一块石板进寨。其来历和没落传说颇多,甚至于与三国东吴相关的传说也有。今存围墙石基,石筑的门洞。今有村小学1所,在校学生不足10人,专职教师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5%;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五保待遇共20多人;村级卫生室1所,从业人员1人。公元1997年耗资—万元建两层钢筋混凝结构的教学楼一栋,面积214平米。2011年,通村实现水泥硬化。 |
增加村 |
增加村(Zengjia Cun) 增加村,原名增加冲,“冲”即山冲,本地人将两边是高山,中间狭长的地带叫做“冲”。此冲两边有两个“庄”(较小的自然村),皆是江里郑姓支脉,居江里村垌田之顶端,南面的庄叫做“寨下”,背面的庄叫“咖籽树下”,上世纪60年之前,皆属建置在江里的政区所辖。“-”结束后,设初级社“大队”时,因为周边乡镇叫“寨下”之名的村庄多,且“咖籽树下”之名拗口,就以“增加大队”之名建制。南面的自然村叫增加4队;北面的自然村叫增加3队。旧时村名鲜有人知,“增加”之名沿用至今。“新屋场”是一个新迁居的自然村,刘姓,属本乡吉利塘边自然村支脉。在此辟地开村时命名“新屋场”,与祖居的塘边老屋场对应,表示是新迁居他地,不忘祖居之意。因为村西面有一井名叫龙井,“新屋场”的村民也把自己村子叫“龙井”。上世纪50年代属吉利营所辖。60年代,初级社建制大队时,划归增加大队所辖。位于舂陵镇西南,东接吉利塘边自然村,南连江里村,西与十字乡窝山自然村接壤,北邻吉利水活头自然村。辖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有总人口680人,皆是汉族。 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烤烟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兼做黄豆、花生、玉米,加上外出劳务。全村共有水田358亩,旱土180亩,山林980亩。西面一座小二型水库(增加冲3队水库),可储水2千立方米。解放初期建造的余田河坝高灌渠渡槽从3组村后经过,井水水源充足,2011年有小学1所,专任教师2名,在校学生30余名,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有村卫生室一个,全村参合人数600多人,参合率95%。 |
栗坪村 |
栗坪村(Liping Cun) 原为一片杂木山后种植粟子而名。上世纪60年之前,皆属建置在江里的政区所辖。今栗坪行政村,在余田乡西南,居舂陵河沿岸一带,余田河坝建在村南向百米之内。村域位于舂陵江镇东南面,东连江里村,南接九岐村,西、北面邻舂陵河及部分江里村土地。辖6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总人口780人皆属汉族、郑姓。 主要经济收入来自于烤烟,生猪饲养和外出劳务。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还有植黄豆、花生等等。全村耕地面积4474.1亩,其中水田741.4亩,旱土442.1亩,林地2074.8亩,牧草地483.5亩,工矿用地84.1亩。栗坪村建制较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皆以江里村为中心。解放后,在栗坪自然村建有学校,但因自然村之间交通不便,开办完全小学的时间不长,三、四年级基本都在江里就读,2000年,村小撤并,学生入江里村小学就读。现有卫生室一个,缓解栗坪村村老幼病残老人看病问题,近些年未发生传染病病例,2011年参合人数达百分之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不断增多。境内山势起伏较大,山体陡峭,山山相连,连绵不断。虽然毗邻大河,但因河床较低,实为干旱地区。2011年,矮星岭、栗坪、洲头等自然村的通乡公路实现水泥硬化,但是自然村之间交通基本靠步行,且山路蜿蜒崎岖。 |
横塘村 |
横塘村(Hengtang cun) 辖区村庄都在一个横冲里,且围成一个塘的形状而得名,村委会驻玳塘,辖玳塘、湾得、黎家、侯家、张家13个村民小组,共538户,1958人,总面积5.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4.27公顷。1950年设十字乡属桂阳四区管辖,1961年为十字公社,称横塘大队,1984年人民公社改制为横塘行政村,横塘之名沿用至今。东邻蔓池村,南与十字村接壤,西与愁下相邻,北与流峰镇的龙桥村毗邻。在横塘最尾端的一个自然村侯家修建了座小一型水库,蓄水16立方米,叫塘尾水库,库内有井,其水汹涌,东、南两面是山,依山傍水,山青水秀。全村共有水田1100亩,旱土314.5亩,山林3500亩,水田以种植烤烟、水稻为主,旱土以种植黄豆、玉米、花生、红薯为主,农户家庭有饲养生猪和家禽的习俗,规模小、量小。解放初,村义务教育学校都办在村里祠堂里,1969年大队初新建了一栋200平方米教室,1996年在玳塘村旁新建了一栋三层460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综合教学楼。 |
愁下村 |
愁下村(Couxia Cun) 由于村后有石山愁比村子高,故名愁下村。辖愁下桐林、桐木冲6个村民小组,共367户,1406人,总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57.6公顷。1950年设十字乡,属桂阳第四区管辖,1961年为人民公社,称愁下大队,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改制为愁下行政村。愁下属舂陵江镇,东与横塘接壤,南与双村相邻,西与西冲村毗邻,北与流峰镇西湖村相邻。省道X069线从村中间经过,山林2700亩,水田819亩。以种植烤烟、水稻为主,旱土以种植黄豆、玉米、花生为主,农户家庭有饲料养生猪和家禽的习惯。解放初,愁下村(CouxiaCun)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在公祠里,1996年在原村老大队部右侧建造了一栋二层楼200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综合教学楼。 |
蔓池村 |
蔓池村(Manchi Cun) 建村时,村前有池塘,种植蔓子,故名“蔓池塘”,村委会驻蔓池塘,辖蔓池塘、上蔓池塘、新庄上、脚下等6个村民小组,245户,909人,总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42公顷。1950年设十字乡,属桂阳四区管辖, 1961年成立十字人民公社,称蔓池大队,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改制为蔓池行政村。 蔓池位于舂陵江镇北部,东与上塘镇毗邻,南与歧石相邻,西与十字接壤,北靠横塘村。 2009年村级公路用水泥硬化,“衡武高速”从村委会办公大楼侧面经过,距高速入口2.5公里,此处山川秀丽,土地肥沃,全村共有水田450亩,旱土180亩,山林1500亩,村域经济以种烤烟、水稻和外出务工为主,农作物以种植黄豆、玉米、花生为主,农户家庭有饲养生猪、家禽的习俗,规模不大、量小。解放初,蔓池村义务教育学校办村老大队部里,1996年选址在今高速公路旁,建造了一栋二层楼300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综合教学楼。 |
大市村 |
大市村(Dashi Cun) 过去村中有一茶亭,亭中有观大士神台,故名“大士村”后同音称大市,村委会称大市、淡家坊6个村民小组,248户,1030人,总面积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7公顷。 大市村属舂陵江镇,东与双林接壤,南与陈江村相邻,西与古楼村毗邻,北与双林村接壤,村前1千米与村后100米有2座小型水库,田洞中间有1条1500米长、宽4米的排洪灌溉水渠,从上至下直穿而过,全村有水田420亩,旱土205.5亩,山林1600亩,土地肥沃,水田以种植烤烟、水稻为主,旱土以种植黄豆、玉米、花生为主,部分农户有饲养生猪、家禽的习俗。 |
十字村 |
十字村(Shizi Cun) 因桂阳通新田、嘉禾通衡阳两条公路在此汇成十字形而得名,村委会驻十字圩,辖十字圩、西塘尾、尖嘴下、周家山村民小组,416户,1671人,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57公顷。1950年设十字乡,属桂阳四区管辖,1961年成立十字人民公社,称十字大队,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改制为十字行政村,现属舂陵江镇管辖。 交通便利,省道X069线从此经过,距“衡武高速”入口3.5公里,东与蔓池村接壤,南靠定心,西与陈江相邻,北与秋石下毗邻。全村共有水田580亩,旱土275亩,山林1700亩,水田以种烤烟、水稻为主,旱土以种植黄豆、玉米、花生为主,部分农户有饲养生猪、家禽的习俗。解放初,十字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在大队部一栋瓦平房里, 1996年随着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在公路边的右下方,建造了一栋三层楼360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综合教学楼。 |
黄土村 |
黄土村(Huangtu Cun) 因村周围山上都为黄土地而得名,村委会驻黄土,辖黄土、龙泉湾、长社、罗家井10个村民小组,510户,2008人,总面积4.4平方公里,耕地77.47公顷。1950年设十字乡,属桂阳四区管辖,1961年成立十字人民公社,称黄土大队,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改制为黄土行政村。黄土村属舂陵江镇管辖,距政府驻地6.5公里,省道X069线从村门口经过,2011年4.5公里入组公路用水泥硬化,东与茶林相邻,北与陈江村接壤,西与飞仙村毗邻,交通便利,全村共有水田840亩,旱土322.05亩,山林3200亩,水田以种植烤烟、水稻为主,旱土以种植黄豆、玉米、花生为主,少数农户家庭有饲养生猪、家畜习俗。 |
柏家村 |
柏家村(Baijia Cun) 村境内多柏树,故名。辖柏家、李家、石林圩、下埠、淡家等13个村民小组,386户,1505人,总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73公顷。1950年设十字乡,属桂阳四区管辖,1961年成立十字人民公社,称柏家大队,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改制为柏家行政村。 柏家村位于舂陵江镇东北部,距政府驻地5.5公里,省道X069线从村北面经过,2010年全村1.8公里环村路用水泥硬化。东与九歧村接壤,南与飞仙村毗邻,西接官田村,北与黄土相邻,村南边是舂陵江畔,地势平坦。全村共有水田750亩,旱土345亩,山林1800亩,水田以种植烤烟、水稻为主,旱土以种植黄豆、玉米、花生为主,少数农户有饲养生猪为主,但规模不大。 |
九歧村 |
九歧村(Jiuqi Cun) 原名“谢家”,1958年大队化时避免与板桥乡谢家大队同名,而改为“九歧”,村委会驻谢家湾,辖谢家湾、九歧、凹山等8个村民小组,287户,1124人,总面积4.1平方公里,耕地53.6公顷。1950年设十字乡,属桂阳四区管辖,1961年成立十字人民公社,称九歧大队,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改制为九歧行政村。九歧村处于舂陵江镇东部部,距政府驻地6.5公里,从省道X069线入村约3.7公里,2007年3.7公里用水泥硬化,水泥路2.5公里依舂陵江河边一路而下。东与曾家村毗邻,南与神仙下对面,西与柏家相邻,北与茶林接壤,山青水秀,依山傍水,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全村有水田530亩,旱土274亩,山林1500亩,水田以种烤烟、水稻为主,旱土以种植黄豆、玉米、花生为主,部分农户有饲养生猪、家禽的习俗。 |
歧石村 |
歧石村(Qishi Cun) 周围有山,村建在山歧间,故名“歧石”,村委会驻歧石,辖歧石、庄上9个村民小组,313户,1191人,总面积3.1平方公里,耕地72.7公顷。1950年设十字乡,属桂阳四区管辖,1961年成立十字人民公社,称歧石大队,1984年人民公社改制后为歧石行政村。歧石位于舂陵江镇东南部,距政府驻地3.5公里,省道X069线从村南而过,“衡武高速”从村东面经过,距高速公路入口200米,东与海塘村毗邻,南与九歧接壤,西与茶林村相邻,北交上塘村,省道X069线和衡武高速在此汇集成十字路口,村级公路用水泥硬化,交通十分便利,高速公路上面有一座小二型水库,库内有水井,此处三面环山,山川秀丽,土地肥沃,全村共有水田650亩,旱土440.5亩,山林1700亩,水田以种植烤烟、水稻为主,旱土以种植黄豆、玉米、花生为主,农户家庭少数有饲养生猪、家禽的习俗。 |
茶林村 |
茶林村(Chalin Cun) 因过去茶树多而得名,村委会驻茶林,辖茶林、山下4个村民小组,251户,976人,总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48.9公顷。1950年设十字乡,属桂阳四区管辖,1961年成立十字人民公社,称茶林大队,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改制为茶林行政村。 茶林属舂陵江镇东北面,距政府驻地6.5公里,2008年村级公路1.2公里用水泥硬化,省道X069线从村南面经过,东与歧石村接壤,南靠柏家,西与黄土毗邻,北与定心相邻,山青水秀。全村共有水田520亩,旱土213.5亩,山林1500亩,水田以种烤烟、水稻为主,旱土以种植黄豆、玉米、花生为主,农户家庭有饲养生猪、家禽的习俗,但量小。 解放初,茶林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在宗祠里,条件十分简陋,1997年在离村宗祠100米左下方的田洞中,建造了一栋二层楼200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综合教学楼。 |
飞仙村 |
飞仙村(Feixian Cun) 从飞仙桥去“桥”字为名。1979年9月成立飞仙大队,由4个自然村(即飞仙、杨梅冲、铁炉、上埠)、12个村民小组组成。辖区位于桂阳县的西北部,是桂阳、嘉禾、新田三县的交界之地。东与本镇柏家村相邻,南与本镇长隆村相连,西与本镇官田村相邻,北本镇黄土村相邻。辖区面积1平方千米,现有人口1668人,以汉族为主。 飞仙村地处丘陵山区,建有3座基本山塘,均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灌溉面积约300亩。2007年,在县委新农村工作队的带领下,群众筹资筹劳,硬化了通往上埠和铁炉两个自然村的公路。2009年,一、二、三组村民筹资新建礼堂一座。2010年在县委新农村工作队的关心支持下,在上埠村新修了水井,解决了该村安全饮水问题。村设有卫生室1所,配备从业医师1名。辖区总耕地面积1025亩,其中水田740亩,旱土285亩,林地面积2300亩,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较为单一,以种植水稻、玉米、大豆为主,水稻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70%。飞仙圩位于村内,是物质集散地和商品交易中心,商业较为繁荣。舂陵江流经飞仙村,飞仙桥横跨江面,是个交通便捷、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村落。 |
双林村 |
双林村(Shuanglin Cun) 因村原位于一片松柏树下而得名,村委会驻下双林,辖下双林、上双林、大水桥7个村民小组,335户,1116人,总面积3.8平方公里,耕地52.9公顷。1950年设十字乡,属桂阳第四区管辖,1961年成立人民公社,称双林大队,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改制为双林行政村。属舂陵江镇管辖,东与愁下村接壤,南与十字村相邻,西靠大市村,北与西冲村毗邻;村级公路与水渠顺路而下直至校门口,上双林左侧有一水渠由北向南而下,直达村公路水渠,形成一个T字型水渠灌溉枢纽,可谓水、路两通,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整体灌溉有章可循。全村共有水田510亩,旱土283.5亩,山林2000亩,水田以种植烤烟、水稻为主,旱土以种植黄豆、玉米、花生为主,农户家庭有饲料养生猪和家禽的习俗,部分农户已投身种植水果、油茶树开发。解放初,双林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在吃食堂饭的旧房子,只是简单维修就在屋内上课,1996年在离村前右侧50米的空坪上,修建了一栋二层楼210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综合教学楼。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