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南省 >>郴州 >> 桂阳县 >> 方元镇 >> 大塘村

大塘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大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塘村简介

  大塘村(Datan Cun)
  辖高寨、矮寨、石码寨、袁家、江口、大塘、辰岗村。四村一体。三座高山整相连,矮寨山脚东北方处一座有几百年历史的市场-大塘市场。是大塘村委会驻地,四个自然村共370户,人口1800人,水田844亩,旱土550亩,四个自然村横直3.5公里。退耕还林面积850亩,自然生态林2500亩,长岗自然村一座清朝遗产的清秀戏台。市场内有镇乡卫生院分院一座,大塘村新农合医疗室一个,其它个体卫生医疗室药店3个。东与小冲村为界,北以枫山、白沙村委会为界,西与嘉禾县相邻,南与临武县的三合乡木湾村为界。共有131户,人口550人。人平水田0.35亩,旱土0.5亩,几乎每年都要遭受洪灾。
  主要以烤烟种植为龙头产业,依靠大塘市场的优势发展经济。主要种植花生、黄豆、玉米为主,造林950余亩,退耕还林面积250亩。村中设新农合医疗站一个,一座幼儿园,大塘小学、辰岗小学,入学率100%。在辰岗组中有一清代清秀戏台。四个自然村都有通村公路,大塘至桂阳的专车日发五班车。在袁家、江口、大塘分别建立了自来水塔,农户都用上了自来水。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31021111 423000 -- 查看 大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塘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大塘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方元社区

  方元居委会(Fangyuan Juweihui)   居委会位于方元圩。辖镇政府机关、初级中学、中心小学、信用社、卫生院、粮站、电信所等单位和居住于镇区非农人员组成。人口895,其中男462人,女433人。区内经济主要以农贸、汽修、商品零售、餐饮服务业为主,人均纯收入0.86万元,服务业年收入770多万元。文化站1家;幼儿园1家;中心小学1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中心学校1所。卫生院1个,卫生室2个。卫生厕所入户率100%,清洁自来水入户率100%;居民医疗参保率100%;有农村客运站和集贸市场一个。   

燕塘社区

  燕塘居委会(Yangtan Juweihui)    居委会位于燕塘圩。辖镇政府机关、初级中学、中心小学、信用社、卫生院、粮站、电信所等单位和居住于镇区非农人员组成。人口594,其中男333人,女261人。区内经济主要以农贸、汽修、商品零售、餐饮服务业为主,人均纯收入0.63万元,服务业年收入370多万元。文化站1家;幼儿园1家;中心小学1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中心学校1所。卫生院1个,卫生室2个。卫生厕所入户率100%,清洁自来水入户率100%;居民医疗参保率100%;有农村客运站和集贸市场一个。   

岭背村

  岭背村(Lingbei Cun)   岭背村祖辈分别于1643年、1726年、1761年从本镇西溪刘族迁居至此。因村庄背靠青山,四面环山,故名“岭背”。村域位于方元镇西北方向,东与本镇方元村相邻,南与神背村、塘下村交界,西与横村相连,北与谷田村、锦里村相邻,距镇政府2.5公里。以前属方元大队管辖,1963年分拆成立岭背大队,1985年改为岭背村,村辖大井头、黄犬形、吊冲、白米塘、浪塘6个村民组,2011年全村206户,862人,土地面积6.3平方公里。村部设于老屋场组。   主要产业为林业、烤烟、西瓜、水稻、矿产品加工等,全村耕地面积760亩、年产稻谷260吨,2011年人均纯收入8200元。农家书屋一家,藏书2000册,配备电视机、DVD播放机、电脑远程教育室1间,村卫生室1所、卫生员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村卫生室1所、卫生员1人,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70%,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享受双定待遇5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7人,享受五保待遇4人。省道S322桂嘉高等级公路贯穿全村,水泥路贯通四个小组,白米塘、浪塘为沙石路。白米塘组有一座“白灵寺”。   

茅粟村

  茅粟村(Maoli Cun)   村原盛产茅粟,又是通往临武的要道,村有市场“茅粟圩”而得名,后更名为“茅粟村”。村域位于方元镇南部,东与桂阳县荷叶镇毗邻,南与临武县镇南乡五里村相接,西与秀里村隔水相望,北与林溪村、下龙村相连。距镇政府15公里。50年代时属于茅粟大队, 1985年改为茅粟村。村辖上井、中井、下井、成锦山同、罗卜王、茅粟圩、桃树下、岭背、年塘、菜支坪、毛力江、弯丘、平田、屋场山14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村336户,1789人,土地面积16平方公里。   主要产业为辣椒、西瓜、水稻,水田面积1100亩,旱地400亩。年产水稻600吨。 2011年农业总产值536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农家书屋1家,藏书1600册,组织活动中心一所,配备电脑及远程教育室1间,村卫生室1所,医护人员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安全用水率为80%,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8%,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0%。村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5岁,享受最低生活保障67人,享受五保待遇21人。村通水泥路,自北向南直穿屋场山、茅粟圩,小Ⅰ型水库1座,蓄水170万立方。   

秀里村

  秀里村(Xiuli Cun)   村古时绿树成荫,山清水秀,故名秀里(丽)。村域位于方元镇南部,东与本镇茅栗村相邻,南与临武县镇南乡五里村交界,西与临武县三合乡江山村相接,北与本镇林溪村相邻,距镇政府15公里。1952年属临武县香花乡管辖,1962年归入桂阳县方元乡辖区,成立秀里大队,1985年改为秀里村,村辖秀里一、秀里二组、秀里三组,上田一组、上田二组,杨梅岭,杨林,大路边,打地坳,下田,水冲11个村民组,240户,1125人,土地面积24平方公里。   主要产业为辣椒、魔芋,种植面积200亩,每年出产辣椒60吨,耕地面积830亩,水稻生产310吨。畜牧业以养猪、养禽为主,年出栏生猪1200头,年出笼家禽1400羽。2011年农业总产值540万元,人均纯收入4800元。村小学教学楼1栋,农村安全用水率为80%,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8%,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5%,农家书屋1家,藏书1267册。村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0岁,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3人,享受五保待遇10人。村通水泥公路、自来水饮水普及率60%。供电可靠率95%,电视综合覆盖率100%,移动电话入户率80%。   

林溪村

  林溪村(Linxi Cun)   以“黄双林”和“告溪岭”两处自然村各取一字而得名。村域位于方元镇南部,东与本镇下龙村、茅粟村相连,南与秀里村相接,西与白沙村毗邻,北与长汾村相邻。距镇政府10公里。1964年由临武县广平公社划归方元公社,成立林溪大队和朋华大队,1965年合并为林溪大队,1985年改为林溪村。村辖毫口、成家湾、告溪岭、黄双林、潮水头、月华、新屋场7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2011年末,全村265户,1178人,土地面积6.8平方公里。   主要产业为辣椒、西瓜、水稻,水田面积1130亩,旱地920亩,年产水稻900吨,辣椒种植面积300亩,年产9万公斤。 2011年农业总产值650万元,人均纯收入6400元。农家书屋1家,藏书1100册,配备电脑及远程教育室1间,村卫生室1所,医护人员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安全用水率为90%,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0%。村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5岁,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8人,享受五保待遇6人。村通水泥路,自北向南直穿月华、告溪岭、成家湾。通组水泥路贯通新屋场、潮水头、黄双林,沙石路直入西湾、毫口。古城墙一座,长30米,宽3米,有上千年的方氏家谱1套,有称为一奇的“打喊井”一口。   

长汾村

  长汾村(Changfen Cun)   地处无义河岸,河水常流,人们称之汾水长流,而得名“长汾”。村域位于方元镇南部,东临本镇坪石村,南与林溪村相接,西与高桥村毗邻,北与本镇神背村相傍。距镇政府6公里。1966年改为长汾大队,1985年改为长汾村,村辖长汾、冲头门、冲头岭、岩流、竹枝、棕叶、木山同、欧家、新神背、东湾10个自然村、13个村民组。2011年末全村596户,2529人,土地面积16.9平方公里。   主要产业为烤烟、水稻、辣椒、西瓜,全村水田面积1713亩,旱地面积1380亩,单季晚稻为主,年产稻谷930吨,烤烟面积800亩,年产烤烟12万公斤,辣椒种植面积800亩,年产量20万公斤。2011年农业总产值1500万元,人均纯收入6000元。村部设有村活动室,配备电脑远程教育,农家书屋藏书1100册。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村卫生室2所、卫生员2人,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0%。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02人,享受五保待遇9人。村通水泥公路,自北向南直穿东湾、长汾、岩流3个自然村,砂石路贯通其他各组。外资容量360千瓦水能发电站一座。   

神背村

  神背村(Shenbei Cun)   因建村于老神堂背后而得名“老神背村”,后更名为“神背村”。村域位于方元镇西南部,东临方元村,南与长汾村相接,西与高桥村毗邻,北与塘下村相傍,村部设于神背组。距镇政府1.5公里。1958年归属塘下大队,1961年拆分成立光明大队,1966年改为神背大队,1985年改为神背村,村辖神背、光明、老下塘、新下塘4个自然村、5个村民组。2011年末全村206户,998人,土地面积6平方公里。   主要产业为农副业,全村水田面积687亩,人平0.69亩,单季晚稻为主,年产稻谷418吨,2011年农业总产值798万元,人均纯收入6000元。村部设有村活动室,配备电脑远程教育,农家书屋藏书300册。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村卫生室1所、卫生员1人,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60%,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8%,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0%。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0人,享受五保待遇1人。省道322线、厦蓉高速公路贯穿全村,东西横穿,交通便利,通组水泥路贯通神背、光明,沙石路直入新下塘、老下塘两个组。水利设施灌溉率达80%。远近闻名的地方特产“辣椒、西瓜”。   

下龙村

  下龙村(Xialong Cun)   因地处高山凹陷处,形似五马归槽得龙脉,遍地为石灰石,南北东西有几处岩洞为地下阴河,龙不离水,故得名“下龙”。村域位于方元镇南部,东与太和镇汪塘村相邻,南茅粟村相接,西与林溪村毗邻,北与坪石村相邻。村部设下龙组,距镇政府11公里。50年代时属于燕塘乡小冲大队,1964年划归方元公社茅粟大队, 1965年合并为林溪大队,1970年分拆成立下龙大队,1985年改为下龙村。村辖猫公形、半公形、社湾、下龙4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村112户,509人,土地面积4.5平方公里。   主要产业为辣椒、西瓜、水稻,水田面积270亩,旱地243亩,人平耕地面积1亩。年产水稻122吨。 2011年农业总产值142万元,人均纯收入2800元。农家书屋1家,藏书1600册,配备电脑及远程教育室1间,村卫生室1所,医护人员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安全用水率为85%,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0%。村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5岁,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0人,享受五保待遇3人。村通水泥路,自北向南直穿,沙石路直入半公形、社湾两组。下龙组有一棵三百余年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直径1.5米有余。   

横村村

  横村村(Hengcun Cun)   因村屋横成一排而得名。村域位于方元镇西部,东与塘下村相邻,南与六合村交界,西与关口村相连,北与锦里村相邻,距镇政府5公里。1963年成立横村大队,1985年改为横村村,村辖糯粉、横村、石街、勿冲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2011年全村185户,850人,土地面积3平方公里。   主要产业为烤烟、水稻。水稻面积920亩,年产稻谷460吨,烤烟面积450亩、年产烤烟6万公斤。2011年,生产总值300万元,人均纯收入3600元。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9%。享受高龄补贴14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3人,享受五保待遇1人。水泥路贯通横村、糯粉、石街3个自然村,砂石路通勿冲组。修建水渠4条,长约1100米。村有高山一座名叫“蔡家岭”,其山三面陡峭,一面倾斜,晴天站在高处能清晰看到相距20公里的桂阳东塔岭,还可能看到日出时的美景。   

燕塘村

  燕塘村(Yangtan Cun)   燕塘村辖燕塘、党家塘、石山脚共三个然村。是原燕塘乡人民政府所在地。2011年末全村总人口1612人,耕地面积1412亩,林地面积4216亩。丘陵地形,地势略为东高西低。   耕地面积1412亩,其中水田面积1012亩,旱地面积400亩,以种植烤烟、水稻、玉米为主,2012年烤烟种植面积700余亩,水稻种植面积1012亩。2011年末村共有各类经商店铺60余家,经营涵盖:日化、生资、餐饮、维修、日用等。村中有文化站1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处,图书室1个,藏书2000余册,群众管弦乐队1个,村民自娱自乐彩调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末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园120人,村小学1所,中心校1所,在校学生800余人,专任教师6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学生600余人,专任教师70余人,村中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村中有卫生室1处,卫生院也在村中,全村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村中有篮球场1个、文化广场1处、年内安装健身器材,年轻人参加体育活动占绝大多数。有线电视入户率90%。农村低保户数24户,保障人口36人,国家补助各类优抚对象8人。村辖区内有S322线省道,厦蓉高速贯穿而过。2011年末有邮政代办所1处,移动用户260户,互联网用户40余户,固定电话30余户,联通用户120户。2008年建成农村客运站,日发县城班车20班次,村中有临武往郴州方向客车途经,每日10班次。   

锦里村

  锦里村(Jinli Cun)   山区地,一山接一山,山山相连,一条河流直川绕村而过,原名“井里”,因土地肥沃,树林丛生,山青水秀,又名“锦里”。村域位于方元镇西南部,东临谷田村,南与茅坪村、中和村毗邻,西接关口村,北与横村相傍,村部设于锦里自然村。距镇政府8公里。1958年与中和、关口、观山、茅坪为中和大队,1982年分拆为锦里大队,1985年改为锦里村。村辖锦里、红溪、旱禾、桥子、赤水岭、水窝岭、寒思风、坑下洞、星星9个自然村,共17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村430户,1920人,土地面积8.9平方公里。   主要产业为水稻、烤烟,全村耕地面积2440亩,人平1.23亩,烤烟面积1350亩;年产烤烟236200公斤,年产稻谷1220吨,2011年农业总产值1690万元,人均纯收入8646元。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是煤,永佳煤矿年产量7万吨。农家书屋一家,藏书520册,电脑一台。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村卫生室1所、卫生员1人,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7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8%,村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6岁。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2人,享受五保待遇14人。硬化水泥公路8公里,方元镇政府直通锦里村,烟水配套V型槽5000米,防洪渠2000米,机耕道2000米,烤房群60栋。辖区内古石桥一座,跨度20米、高10米,为市级保护古迹。桥子有一崇庆庵,古树成林,风景优美。稻谷米质软香,曾是贡米。   

关口村

  关口村(Guankou Cun)   因处于桂阳县和嘉禾县交界处,地势险要,环境复杂故名“关口”。村域位于方元镇所辖区西部,东与本镇锦里村相邻,南与嘉禾县普满乡向阳村该头下组交界,西与嘉禾县普满乡茶场接壤,北与本镇观山村毗邻,村部设于关口组,距镇政府12公里。1958年与观山合并成立关口大队,1962年拆分为关口大队,1985年又改为关口村。村辖关口、杨柳、力面、冲头、社下、猴子头、曹家7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村187户,723人,土地面积4平方公里。   主要产业为林业、烤烟、水稻,林地有1500万亩,主要产杉、松、楠竹,烤烟面积340亩,水稻面积730亩。2011年生产总值502万元,人均纯收入6930元。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村卫生室1所、卫生员1人,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68%,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8%。2011年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5%。村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2岁,享受双定待遇9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4人,享受五保待遇3人。水泥公路贯通冲头、关口组。辖区内有小Ⅰ型水库一座。新建烤房群12栋。百年以上的柿子树50余株,柿子香甜味美。   

观山村

  观山村(Guanshan Cun)   村立半山腰,能观看到观山村所辖的全部山林,而得名。村域方元镇所辖区西北部,东与本镇茅坪村、锦里村相邻,南与本镇关口村交界,西与嘉禾县相接,北与本县浩塘乡毗邻,村部设于观山自然村,距镇政府16公里。1958年成立关口大队,1962年拆分为观山大队,1985年又改为观山村。村辖观山、白水、架木、水源、苗儿、白泥、星火12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2011年末,全村360户,1700人,土地面积8.2平方公里。   主要产业为林业、烤烟、水稻,林地有1.6万亩。年产杉、松、楠竹2800立方,烤烟面积750亩,水稻面积1320亩。人均纯收入7000元。观山村人才辈出,现在各级部门工作人员54人,其中在高院工作1人,教育部工作1人,村内有农家书屋一家,藏书600册,配备电视机、DVD播放机、电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村卫生室1所、卫生员1人,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0%,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0%。2011年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0%。村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2岁,享受双定待遇4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5人,享受五保待遇8人。水泥公路贯通苗儿、观山、白水、架木、水源组。沙石路直入白泥、星火组。水源组修建有村民休闲场所、公厕。各组建有垃圾回收池。全村建礼堂3所,学校2所,烤房群3个,共60座。有5人围抱的千年古樟,千年柏树群,地下有丰富矿产资源。人造观山湖,群山遍岭的杉树林,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休闲的好去处。   

茅坪村

  茅坪村(Maoping Cun)   因地形平坦,茅草生长茂盛而得名。村域位于山环水绕之中,东与本镇中和村相邻,南与本镇锦里村交界,西与本镇观山村接壤,北与仁义镇相邻,距镇政府9公里。1952年为中和大队,1982年分拆成为新塘大队,1984年改为茅坪大队,1985年又改为茅坪村。村辖茅坪一、二组、甫子口、石头山、新塘一、二组、长山、洋布、乔麦、石山背、革命一、二组12个村民组,9个自然村。2011年末,全村326户,1462人,土地面积8.6平方公里。   主要产业为烤烟,种植面积1500亩,收入600万元。全村水田面积1445亩。2011年种植晚稻1445亩,出产稻谷750吨。林地面积15000亩,主要种植马尾松、杉树。2011年农业总产值1305万元,人均纯收入9000元。农家书屋一家,藏书1700册,配备电视机、DVD播放机、电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村卫生室1所、卫生员1人,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80%,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2011年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0%。村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2岁,享受双定待遇2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9人,享受五保待遇1人。   

中和村

  中和村(Zhonghe Cun)    村处几个大自然村中间,昔日设有圩场,得名“中和圩”,去“圩”字为名。村域位于方元镇西部,东与本镇谷田村相连,南与岭背村相接,西与锦里村相毗邻,北与茅坪村相邻。距镇政府8公里。1959年成立中和大队, 1979年改为中和村。村辖中和、闫家、大塘美、太坪、岩头、燕子、杉山10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2011年末,全村312户,1581人,土地面积4平方公里。   主要产业为水稻、西瓜、烤烟,水田面积1417亩,旱地面积355亩,年产稻谷637吨,烤烟种植面积1052亩,年产烤烟168000公斤。2011年农业总产值1467万元,人均纯收入6800元。农家书屋1家,藏书1300册,配备电视、电脑及远程教育室1间,村卫生室1所,医护人员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安全用水率为90%,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0%。村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5岁,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0人,享受五保待遇11人。村通水泥路,自东向西穿大塘美、闫家、中和圩。古石拱桥1座,名为“武家桥”。   

谷田村

  谷田村(Gutian Cun)   原名叫“火田村”,后因袁隆平的科学杂交水稻高产丰收后,良田盛产稻谷改名为“谷田村”。村域位于方元镇西北部,东与本县的富阳村相连,南与本镇方元村相接,西与岭背村交界,北与中和村相邻。距镇政府2.5公里。1962年成立团结大队,后成立“火田村”,1990年改为谷田村,村辖西溪、上谷田、下谷田、塘边、下料、老屋场、野鹅塘15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2011年末,全村545户,2343人,土地面积6平方公里。   主要产业为水稻、烤烟,耕地面积2743亩,年产烤烟2800担,年产稻谷174万斤。2011年农业总产值2060万元,人均纯收入8800元。农家书屋1家,藏书800册,配备电视、电脑及远程教育室1间,村卫生室2所,医护人员2人,村小学教学楼1栋,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安全用水率为85%,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9%。村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0岁,享受最低生活保障78人,享受五保待遇14人。省道322线、桂嘉高等级公路东西贯穿,通组水泥路有14个村民小组,建设和美村娱乐场所,球场2座。千年古柏8株,下料有一座庵,原名叫“福寿庵”,现在改名为“海峰庵”。   

塘下村

  塘下村(Tangxia Cun)   因靠水塘边建宅设村,故名“塘下”。村域位于方元镇西部,东临神背村,南与高桥村毗邻,西接本镇横村,北与本镇岭背村相傍,村部设于塘下村小学内。距镇政府2.5公里。1958年成立塘下大队,1985年改为塘下村,村辖塘下一、二、三组,球冲一、二、三组、侯居室一、二组、马巷、小泥、朱家塘11个村民组,6个自然村。2011年末全村480户,1800人,土地面积8平方公里。   主要产业为水稻、烤烟,全村耕地面积1443亩,其中水田1103亩、旱土340亩,人平0.8亩,年产烤烟2000余担、年产稻谷800吨,2011年农业总产值829万元,人均纯收入7000元。村部设有村活动室,配备电脑远程教育,农家书屋藏书1200册。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村卫生室1所、卫生员1人,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70%,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0%。享受最低生活保障90人,享受五保待遇10人。省道322线、桂嘉高等级公路、厦蓉高速公路贯穿全村,交通便利。小型水库3座。辖区内拥有千笋石林的湘南锰矿,仿古的文化大戏台,百亩南方苹果生产基地。   

下邓村

  下邓村(XiadenCun)   村地处桂阳县城的西面,地名四都下邓村,祖先为下邓村费尽心思,集思广益,对下邓村所管辖区地进行全面规划,低地造田,高地作旱土,某地建住宅,山、水、田、林、路等等都有一定安排。为了美化村子,造就七星拱月、三龙抢珠,村前两头筑了两口塘作为下邓村龙神的眼珠子,水秀山青,美如画卷的村子。   山林的培育和管理:分两部分,各房头管理零星及远一些的山,片片绿葱葱的杉树木木材,分批砍载,用之不完;另一部分由村集体管理村后村旁,靠村近的山,都是抱不到的大杉树木约有千来亩,其中有一株杉树王,高二十丈,直径达二米多,就这株杉树锯坑木二百多根。在人民公社期间,县林业局派一支砍伐队在下邓村锯了三年多坑木,运往各地铁道上。在村旁北面,地势较高的低洼地建筑了一口大塘,蓄水量近十万立方,常年有四连车水大的井水流出,井水水质好,浇灌下邓村大部分农田,每年产鱼一万余斤,鱼鲜味美,横直百里闻名,高一点价都愿买此塘鱼。近20年来未排淤,因此井水流量变小了。村前两头各建一口山塘,一可村子防火,二可调节气候。(清朝中期)白沙村井水未减,从下邓村后背有条水渠直通达门前两口塘,真是水声流动声,空气特清新;由此可见,万物需要水,任一项无水都不行,现在这代应为下代开发水源,把下邓村地下水源开发出来,只要干群一心,群策群力,把霜层层的地下水挖出为下邓村今后用水打下基础。村前石路的建筑:就村前这段石板路,长700余米,且高6米,宽3米,靠村又无石山取石,最近的也有三公里。   

花果村

  花果村(Huaguo Cun)   杨家大队盛产杨梅板栗而得名,一九六五年一场关于搞果木种植的社教运动轰轰烈烈的在该地开展,因此而改名为花果大队。东与大塘神干相邻,南与临武县三合乡南力村接壤,西与嘉禾龙潭镇的井水头和大泉、杨梅滩隔河相望,北与周家村毗邻,有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若1132人,流动人口465人,其中男性615人,女性517人,14岁以下人口有305人,15-64岁的有718人,65岁以上的有99人,总人口中全部是汉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为千分之十,死亡率为千分之四,人口自然增长率千分之六,该村地形状况属丘陵地区,地形分布主要为山岭,境内有淘家河(无义河)横贯南北,自然形成与嘉禾县交界的自然分界线。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探明的有铅、锌、铜、铁、锰等矿。目前境内有投资3千余万元的花果铅锌铜矿已正式运营投产采矿。该村耕地面积有1千余亩,人均耕地面积有1亩之多,其中水田原面积500余亩,旱地面积700余亩,国土开发可利用耕地面积2千来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及果木等。畜牧业以山羊、生猪,可年饲养山羊1千余头,出栏生猪500余头,截止2011年末全年造林1千余亩,其中经济果木,油茶林500余亩。2011年末享有城镇低保22户,人口40人,参加新农合人口918人,享有社会养老保险人口613人,该村境内有省道328线,还有厦蓉高速公路横贯该村,境内盛产土板栗和杨梅,还有红眼花生机器水果而闻名,因此有花果山之美称。   

周家村

  周家村(Zhoujia Cun)   周家村一九八五年属大塘公社燕塘大队管辖,一九七九年九月撤分建周家大队由六个自然村七个村民小组组成,(即周家一、组性、陈家、高溪、鱼落岭、坑下冲、新麻地)辖区位于桂阳县的西南部,是桂、嘉两县的交界之地,东与花果村、枫山村相邻南与嘉禾县龙潭镇的石破头村、罗家塘村、行廊镇的猴宅村及茶场以陶家河(黄狮江河)为界,辖区东面横跨3千米,南北纵长2.5千米,全村总面积11250 亩。辖区现有人口1293人,以汉族为主,2011年出生人口11人,死亡4人,地处丘陵山区,辖区内有一条河流(陶家河)河流水面宽40余米,源头从临武县香花岭三十六湾途经我辖区5千米,河水直流湘江。辖区的新麻地、坑下冲于一九六三年、一九0年周家拨款先后在河道内修建了两座拦河坝,安装了两台灌溉水轮泵站,从而解决了两个自然村多年来的水利难关,能灌溉农田400余亩,一九七O直由于嘉县普满乡在上游黄沙寺修建了一座自流灌溉的拦河坝,渠道途经我境内从而机械排水变成自流灌溉。二OO三年,坑下冲的水轮泵排灌站改为发电站,装机250千瓦机组,两台,为沿岸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辖区总耕地面积1121亩。其中水田864亩,旱地257亩,林地占全村总面积的60%,粮食作物以水稻和玉米为主,水稻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80%,经济作物主要来源烤烟种植,由于周家村种烟历史悠久,有一定的种植经验,每年种植面积在800亩。辖区有小学一所,在校学生110人,老师2名,幼儿园一所有教师4名,学龄儿童145人,有村卫生所2个,医生3人为周家村的村民就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省道S322线公路从辖区通过正在修建的夏蓉高速公路也从我辖区穿插经过,一九八七年修建完工的郴嘉铁路也经过该村。   

麻地村

  麻地村(Madi Cun)   因种苧蔴产业而取名,简称麻地村。麻地村东与元里村双元自然村山土相连,东南与周家村新麻地自然村山土相连,南与新麻地自然村山土相连,西南与嘉禾县行廊镇茶场山土田相连,西北与嘉禾普满石角塘村山土相连,北与嘉禾普满石角塘村石积窗自然村山水田土相连,东北与嘉禾普满塘溪村山水田土相连。5个村民小组,共2个自然村,麻地自然村,新桥自然村,总人口979人,在外打工长住城镇人口325人,城镇化率为37%,另有流动人口65人,总人口中,男493人,占50.36%,女486人,占49.64%,14岁以下249人,占25.4%,15——64岁641人,占65.4%,65岁以上89人,占9.09%。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千米,总面积1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9千平方千米,占90%,水域1千平方千米,占10%,人口密度为10.2平方千米1人。耕地面积696亩,人均0.7亩,可利用草地面积100亩,林地面积90亩,粮食以水稻、玉米为主。2011年末累计造林1000亩,其中防护林50亩,经济林350亩,竹林40亩,林木覆盖率达到90%,活立木蓄积量1万立方米。   

元里村

  元里村(Yuangli Cun)   元里村东与燕塘村田土相邻,西与下燕村迟丘相并,南与麻地村周家村山水相隔,北与嘉禾县普满乡太坪村距50米之差,田土相连。元里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包括元里、双元、太坪、山寺下),全村总户447户,总人口2081口,耕地面积1640亩,其中水田1043亩,林地3000余亩。   从燕塘村通往元里大队的公路,总长7000余米,宽4.5米,占田面积45亩。开挖荒山500多亩,建立大队林场。改建了一座小Ⅱ型水库(向阳水库),蓄水量达25万立方。种植烤烟面积700余亩,郴州至嘉禾高等级公路绕村通车。全乡烟草配套排洪工程基本完善。农网改建、退耕还林、农业粮补、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困难户低保待遇等等。   

下燕村

  下燕村(Xiaya Cun)   因毗邻原燕塘乡政府下方而取名为“下燕村”,位于桂嘉公路旁,东与青坪接壤,南与燕塘为邻,西与元里村为界,北以嘉禾向阳大队为界。2011年末有下燕村一至六个村民组,及干背岭自然村共七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1108人。总人口中男性418人,占49.2%;女性520人,占50.8%;65岁以上人口90人,占15%;14岁以上210人,占5%。2011年人口出生率1%,死亡率0.3%。属南方温带季风区中的大陆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春夏雨季适宜,秋冬干燥、湿冷,最高温6-8月气温30℃左右,最低温1-2月10℃左右。   耕地面积984亩,人均0.8亩,其中水浇地784亩,以种植烤烟、水稻为主;旱土200亩,以种植玉米、花生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328头,年末存栏300头,家禽饲养量2700多羽。2011年末在家务农人数300多人,外出务工人员500多人。2011年末有村小学一所,在校生48人,专任教师1人。2011年末有村卫生室一所、医生一名、床位二张,全村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2011年农村低生活保障户数18户,人数24人,人月均60元,支出18280,五保户7人,农村新型养老保险248户,人数482人。村里有一条桂嘉公路高等级公路。   

青坪村

  青坪村(Qingping Cun)   东与横村、南与燕塘村、西与下燕村,北与嘉禾县普满乡向阳村为邻。青坪村辖5个自然村,划为5个村民小组;即塘前1组,太坪洞老村二组,太坪洞农村3组,青草凤4组,矿家岭5组。2011年末人口1123人男570人,女553人。人口出生率为8%、死亡率为4.4%,人口自然增加率为3.6%。辖区东西距离为3公里,南北距离为3.5公里在,总面积为10.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06人。有耕地1300亩,人均1.1亩,其中水田800亩,主产烤烟、水稻。2011年粮食为300万吨,种植烤烟700亩,收入242万元。2011年年末植树造林1500亩(杉木、松木)。   

坪石村

  坪石村(Pingshi Cun)   此村庄周围有一条小溪,长年溪水长流,故名“坪溪岭”,又因村立于石山上一空旷的坪,又叫“坪石岭”,后去“岭”字为“坪石村”。村域位于方元镇东南部,东与太和镇珠塘村相邻,南下龙村相接,西与长汾村毗邻,北与下廊村相邻。村部设坪石小学,距镇政府6公里。1958年成立坪溪岭大队, 1985年改为坪石村。村辖西边江、东边江、黄家庄、坳头山、冲下坪何家、冲下坪郭家、上头岭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村326户,1098人,土地面积7.2平方公里。   主要产业为辣椒、西瓜、水稻,水田面积560亩,旱地840亩。 2011年农业总产值439万元,人均纯收入4000元。农家书屋1家,藏书1624册,配备电视机,VCD播放机,电脑及远程教育室1间,村卫生室1所,医护人员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安全用水率为90%,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0%。村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5岁,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5人,享受五保待遇2人。村通水泥路,自北向南直穿。远近闻名的坪石土特产辣椒、西瓜。   

高桥村

  高桥村(Gaoqiao Cun)   辖有13个大小自然村庄:上高桥、下高桥、塘弯头、松柏、枣子坪、鲁塘美、下富乐、上富乐、寨家坪、伯公平、野文冲、刘家庄、金瓜庄,16个生产小组。全村总人口1600余人,高桥村是位居九嶷山之东南岑支脉,香花(邦王岑)之北麓,其支脉以西山川丘陵地带,地形复杂,纵横6余里,分布在山顶和山脚居食之生,东与长汾村、林溪村相邻(南岑支脉之东),南与本乡白沙村、上邓村相邻,西与下邓村、六合村相邻,北与塘下村(马巷自然村)相邻。   村位居在嶙峋天际青山赤地周围,山清水秀,土壤肥沃,易于各类生物繁衍生息,宜种植多种经济作物(如辣椒、生姜、磨芋、白茹等)。有一座学校历史悠久,培养无数文才人仕,为社会、人民,作出不少贡献,现已改建。教学楼改变了在校任教老师的居住环境,促进了后裔子孙入学就读学生的完美室所,为以后晚辈培训更多文才学仕。村内还设卫生室一所,便于高桥村民众身体欠舒,方便医治,解决了民众许多困难,促进了人民身体健康长寿快乐。高桥村设有广播有线网台一座,每家每户有电视、影碟看,随时可看到国家新形变化、新闻广播、戏彩、歌曲、名调、电影、时事邓,每年解除民众心闷之困。富有本,每家每户电器锅炉、洗衣机、冰箱。全村民众衣食住都有所提高在于交通,先祖石道更公路十余公路水泥道,串通各自然村通达国道,从行驶方便自由,购买不少大中小型车辆,及摩托车无数在这宽阔的道途行驰。至于水利灾害未从得到完美解决,望实现美梦。   

方元村

  方元村(Fangyuan Cun)   清朝年间,因姓氏派别分割,一夜间商铺奠基24栋,成方。随后相继在商铺外围续建40多栋房屋,为圆。故名“方圆”,后谐音简称“方元”。村域位于镇政府中心,东与本黄沙坪街道相连,南与本镇下廊村相接,西与本镇神背村、岭背村相交,北与谷田村相邻。1962年成立方元大队,1990年改为方元村,村辖方元圩一二三组、下彭一二组、上彭、解放、代下一二组、王家、东江、上肖、下肖、永坪一二组16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2011年末,全村660户,2840人,土地面积10平方公里。   主要产业为水稻、烤烟,基本农田1658亩,旱地348亩,人平耕地面积0.7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2780万元,人均纯收入8600元。农家书屋1家,藏书1600册,配备电视、电脑及远程教育室1间,村卫生室3所,医护人员5人,村小学教学楼1栋,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安全用水率为90%,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0%。村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0岁,享受最低生活保障75人,享受五保待遇9人。省道322线、桂嘉高等级公路、厦蓉高速公路东西贯穿,交通便利。中型水库1座。方元水库座落村辖区,库容量1680万方,水源直供县城居民饮用水和工业用水,是夏天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上邓村

  上邓村(Shangden Cun)   南与白沙村交界,东与林溪山顶倒水为界,西和大塘、枫山村为毗,北与下邓村相连。村设有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业人口1300人。全村有耕地1299亩,其中水田1064亩,旱土235亩,育林地2100亩。全村有极少婚迁的少数民族,其余为汉族,全村98%属邓氏门中。全村大部分地形平坦,但枫木组、羊山头组地形复杂,从白沙村的杨柳窝至高桥村的上、下富乐,山体陡峭,山山相连,连绵不断,上邓村南高北低,田洞一马平川。羊山头组宝岭北与高桥相连,南与白沙为邻,北面与高桥交界处有一座石头,从远看像一条狗,本地人取名狗头石,上邓后龙山,山中林木葱葱,树木都是稀少的树种,山的形状就像一只老虎坐落在上邓村的后面。70年代末,上邓和下邓村分离后,教育事业一路提高,1992年新建教学楼一座,前面操坪达1000平米。2010年创办了学前班、幼儿园,授课老师3名,学生达60名。上邓村人口相对集中,因原来村医年纪大,2010年上邓村引进职业医师一名,上邓村医疗、卫生事业得到长远发展。2011年村参合人数达98%。孕妇住院分娩,妇女体检,儿童免疫接种都达到国家标准。1990年开通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达95%以上,2009年又开通了有线宽带。2011年底,享受低生活保障38户,共58人,五保户14人,大病救助4人,危房改造3间,参战人员补助3人。2007年和下邓村对黄土井至上邓路段进行硬化工程,总投入120万元,村民人平负担280元。2011年修建上邓至羊山头沙石路,投资30万元。到2011年7月正式通车。   

白沙村

  白沙村(Baisha Cun)   白沙村位于燕塘东南面,是原国营三五煤矿(现改制后为鸿达能源公司北风井)所在地,东与林溪村相邻,南与秀里村交界,西与小冲村为毗,北与上邓村接辖。辖区设有六个村民小组,现有农业人口1150人,其中白沙组320人,盐沙岭自然村分二组有360人,上前背170人,杨柳窝组80人。   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736亩,其中水田547亩,旱土189亩,育林地2800亩,生态林3400亩,白沙村唯有一座三五水库,与上邓村共有,可灌溉下游农田1500亩。村矿产资源富足,地下蕴藏着大量的矿产品,现已查明发现的就有:煤、铁、锰、硫、金、铅、铜、锡、钨、锌、石灰岩等矿物质,火炭是郴州市较大的储藏量之一,原国营三五煤矿现已更名为鸿达能源有限公司从70年代初至今挖掘原煤达四十余年之久。且在挖掘中探明深部资源更为丰富。杨柳窝的宝岭系黄沙坪矿带,深层蕴藏大量的铅锌铜锡银等有色金属矿,山峰表面露头矿物可见,白沙组后龙山银沙锰矿零散凸现。本村大部分人口宅住高山,受强阳光照射,早晚温差独特的地理和风大雾密的环境劣势,无法获取烤烟生产支柱产业的政策支持,80-90年代这里的主要经济收入来自于烤烟生产和生猪饲养,跟随市场经济的发展,烤烟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迈进,在这水资源贫乏,风大温低的环境下,不太适应本产业的发展。至2006年后本村已弃种烟叶,目前大部分资金来源来自于劳务输出和种植传统作物魔芋、姜,以一季中稻维护原有的生产。70年代白沙在与小冲村分村后,教育事业日益俱升,原把学校办在家门口,现已实行“一村一校”,91年白沙村新建教学楼三所,白沙组、盐沙石岭、上下前背,三地各主学校,现归上下前背中的点就读,有任教老师一名,授课小学一、二年级,在校学生21人。白沙村人口居住稀散,以卫生院预防疾病为主,90年一名乡村医生在本村内开设诊所,缓解本村老幼病残老人看病问题,近些年未发生传染病病例。2011年参合人数10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计划生育村为主,免费婚检率100%,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100%。2011年底本村已享受低生活保障数14户,计21人,享受国家五保户供给补助数9人,农村医疗援助人数13人,其中大额补助2人,大额补助的医疗费每人达5万以上,因火灾烧毁住房一间,由政府出资1万元,危房改建一户享受政府补助八千元,义务兵优抚对象2人,参战人员补助一人均享受着国家规定的优抚政策。2009年白沙村对大塘至白沙13.4km通村公路段进行了硬化,上前背下白沙进村道路也得到接壤和硬化,此项工程总投入96.8万元,村民人平负担800余元。使全村80%的人口享受着交通便利。白沙村原属明、清时期的京广要道,这里尚存当时的石板古道,从嘉禾县普满乡近至桂阳县荷叶镇、路幅广阔,称之“马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草亭是当时繁华交通的象征。《蓅雨亭》和《望远亭》遗址依然犹在。传说中愚公来往此地,困惑时摔跤,两个脚印,落入石板,留至今日清晰可见。其掉下的泪水成为涌泉,乃至清泉喷出。   

小冲村

  小冲村(Xiacon Cun)   小冲村俗称小冲头村,因先祖择小山冲巷泉流出之首座小山埠而居,故得名。东与本镇白沙村的盐沙石岭自然村和秀里村相接,南与临武县三合乡江山村相连,南与临武县三合乡的新甘塘村毗邻,西南与临武县三合乡的木湾村相邻,西与本乡花果村相接,西北与本乡大塘村相连,北及东北面与本乡白沙村的上、下前背自然村相邻。全村共13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小冲头、新屋场、坪石头、大冲、岩口新村、麻石窝),桂阳县鸿达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其辖区内。一九六〇年前,小冲大队辖管现在的大塘村、白沙村、上邓村、下邓村、以及方元镇的茅栗村湾丘自然村、下龙村、秀里村的水冲自然村。2011年末,全村592户,人口2523人,村委会设在小冲头自然村。村南面有一条小溪,发源于境内石壁下,流经临武县三合乡,嘉禾县石坡头、普满,以及桂阳县舂陵江镇、敖泉镇直下舂陵江。全村有山塘57口,小Ⅱ型水库两座(蓄水总量76万方)。境内目前探明的矿藏有煤、锰等,分布在炭干岭至石壁下一带。山窝冲炭干岭两井口,从清朝到现在的鸿达能源有限公司开采百余年。   耕地面积1980亩,人均0.78亩,可利用林地面积 6000余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辣椒、生姜、西瓜等。牧业有生猪为主,渔业以养鱼为主。2011年有学前班1所,在班幼儿38人,专任教师2人,小学1所,在校生108人,专任教师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村卫生室2所,专业卫生人员5人。1998年建成的有线电视台一个,入户400余户。交通运输,2006年修建燕塘至小冲村鸿达能源公司7.2公里的标准乡道,有运输车辆86台。村内环村公路水泥硬化5公里,实现了组组通。2003年建成了自来水厂,有井水10眼,供水3.6万吨。2011年其中小冲头自然村用电变压的由100KVA增容到200KVA。2009年,硬化了村操场、篮球场、羽毛球场,2011年整修了大塘口和庙背活动场,及井头园水井及池塘。   

大塘村

  大塘村(Datan Cun)   辖高寨、矮寨、石码寨、袁家、江口、大塘、辰岗村。四村一体。三座高山整相连,矮寨山脚东北方处一座有几百年历史的市场-大塘市场。是大塘村委会驻地,四个自然村共370户,人口1800人,水田844亩,旱土550亩,四个自然村横直3.5公里。退耕还林面积850亩,自然生态林2500亩,长岗自然村一座清朝遗产的清秀戏台。市场内有镇乡卫生院分院一座,大塘村新农合医疗室一个,其它个体卫生医疗室药店3个。东与小冲村为界,北以枫山、白沙村委会为界,西与嘉禾县相邻,南与临武县的三合乡木湾村为界。共有131户,人口550人。人平水田0.35亩,旱土0.5亩,几乎每年都要遭受洪灾。   主要以烤烟种植为龙头产业,依靠大塘市场的优势发展经济。主要种植花生、黄豆、玉米为主,造林950余亩,退耕还林面积250亩。村中设新农合医疗站一个,一座幼儿园,大塘小学、辰岗小学,入学率100%。在辰岗组中有一清代清秀戏台。四个自然村都有通村公路,大塘至桂阳的专车日发五班车。在袁家、江口、大塘分别建立了自来水塔,农户都用上了自来水。   

枫山村

  枫山村(Fengshang Cun)   东南与大塘相邻,西南与花果相连,西北与周家、燕塘接壤,北与下邓毗邻,全村45平方公里,距镇政府6公里,下辖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48户,总人口1348人,耕地面积1988亩,其中水田面积1188亩。总人口中男性680人,女性668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8‰,人口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长率2‰。   水利条件十分优越,北有一座小二型水库(五里水库),可储水10万立方米,东南一座小二型水库(邓家冲水库),可储水10万立方米,小河两条,西北一条约3公里长,东南一条约2.5公里,两河在村西南相汇,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旱灾,年均发生一次,主要发生在5月至7月,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6年7·15洪涝灾害,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达百余万元。2011年末耕地面积1988亩,人均1.47亩,林地2687亩,经济收入主要以烤烟为主,玉米其次,经济十分活跃。2011年有小学2所,专任教师2名,在校学生50余名,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2011年全村参合人数1280人人,参合率95%,政府范围内住院补偿率100%,实际补偿100%。2011年末全村电视覆盖率1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7户,39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0人。   

下廊村

  下廊村(Xialang Cun)   村处大村庄的下方,街道很长,故名。村域位于方元镇东南部,东临黄沙坪街道羊角村,南与坪石村相接,西与长汾村毗邻,北与方元村相连。距镇政府2公里。1965年成立为下廊大队,1985年改为下廊村。村辖下廊、龙家坪、上山坳、桃子山、东家湾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村340户,1328人,土地面积7.2平方公里。   主要产业为辣椒、生姜,水田面积620亩,人平0.5亩。 2011年农业总产值800万元,人均纯收入6000元。党员活动室1间,农家书屋1家,藏书430册,配备电脑及远程教育室1间,村卫生室2所,医护人员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安全用水率为30%,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9%,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9%。村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5岁,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3人,享受五保待遇9人。村水泥路通龙家坪、东家湾,环村水泥路贯穿下廊和李家井组。桃花溪山庄一座,桃花观光风景区,红军桃基地年产脆蜜桃20万斤。   

六合村

  六合村(Liuhe Cun)   六合村以“六合圩”得名。东与高桥村、南与下邓村、西与燕塘村、北与横村为邻,原有一条唯一通往嘉禾、蓝山、临武必经之道,很久以前,周边六个村集中于货币交换中心点,赶“六合圩”,50年代立过乡政府六合乡,简称六合圩村。六合村6个自然村,划为8个村民小组,即六合1、2组、长林山3组、黄土井4组、黄庄5组、蔡家6、7组(蔡伦故居)、胜利8组。2011年末人口1230人,男690,女540人,人口出生率为9‰,死亡率5‰,人口自然增长率4‰,本辖区东西距离4公里,南北距离4公里,总面积为12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10人。   本村地处丘陵,东底西高,由黄土井至黄庄一条小溪流,每逢大雨季节,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水灾,本村南面大约200亩水田,每逢干旱季节都无法得到保障,现在惠农政策逐步改善。位于黄庄组有一个湘南锰矿,已开采了很多年,属国家著名矿产,现还在开采,产品闻名世界,大有开发价值。本村有耕地面积1200亩,人均1亩,其中水田800亩,主产烤烟、水稻,2011年粮食300万吨,种植烤烟400亩,收人120万元,2011年末植树造林1000亩。60年代建立六合小学及卫生室,2011年末有幼儿园一所,在校生100人,专业教师两人,卫生服务中心一所,专业卫生员1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医疗1万人次以上。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42户67人,新农合参合率为95%,解决了最低生活保障。六合村交通便利,现三条公路跨村而过,即厦蓉高速,省道,桂嘉公路,山青水秀,人杰地灵,风俗人情较好,大有发展前途。   


大塘村特产大全




大塘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