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册上。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南3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1497人。耕地面积2731亩。金大定年间(1161-1189),有豪富陈姓,所属农田方圆达数十里,租种其田者众多,具名成册,其村取名册上。又据明正德十年(1515)万公碑记载,西册上村为栅上,后演变为册上村。明末(约1644年)分成东西两村,西册上村居西,取名西册上。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30626200 | 071000 | -- | 查看 西册上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小任村 |
小任。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5公里处,地势较平坦,多为褐土,少为沙壤土。人口489人。耕地面积938亩。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有秦姓等户人家由山西小兴州迁此落户建村。为取仁义之意,取名仁村,清乾隆年间(约1783年),又分为大、小两村,小任村较小,取名小仁。因“仁”、“任”同意,后演变为小任。 |
北大位村 |
北大位。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6公里处,地势平坦,多为褐土,少为沙壤土。人口1703人,为满、汉混居,其中满族占50%以上。耕地面积2261亩。相传明嘉靖年间(1522-1566),北大位村陈姓人在朝内居官“大卫”,有钱有势,土地很多,取名大卫村。民国初(约1912年),官方为收租方便,将北大位村分成两部分,位居北部的名为北大卫。后以同音字演变为北大位。 |
南大位村 |
南大位。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5公里处,地势平坦,多为褐土,少为沙壤土。人口1097人。耕地面积2380亩。相传明嘉靖年间(1522-1566),南大位村陈姓人在朝内居官大卫,有钱有势,土地很多,取名大卫村。民国初(约1912年),官方为收租方便,将南大位村分成两部分,位居南部的名为南大位。后以同音字演变为南大位。 |
吴村村 |
吴村。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6公里处,地势较平坦,多为褐土,少为沙壤土。人口2103人。耕地面积3140亩。相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有张、王、韩三姓人家由山西大宁县迁居此地,立庄于田候村北五里处,取名五里。后建庙更名为吴村。 |
田侯村 |
田侯。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北2公里处,地势较平坦,多为褐土,少为沙壤土。人口3239人。耕地面积4422亩。相传金大定年间(1161-1189),有杨、张、谷三姓人家迁居此处,繁衍成村。因田侯村位于大田村后,故取名田后,后改写为田侯。 |
东五里窑村 |
东五里窑。辖4个自然村,人口967人。耕地面积1100亩。①东五里窑。东五里窑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2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质土。为东五里窑村委会驻地。清初(约1636年),韩、耿二姓人家于此地筑窑烧砖为业。因距定兴城东关五里,借此得名五里窑。又因东五里窑村位于窑东,解放后更名为东五里窑。②西五里窑。西五里窑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1.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质土。据查清咸丰二年(1852),马姓人家由安平县、杨姓人家由田侯迁居此定居,筑窑烧砖为业。因在东五里窑西侧,故取名西五里窑。③郭家亭。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北2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明末清初(1628-1644),此处是郭家坟地,建有四望亭一座,后有人在此定居建村,借此取名郭家亭。④郭坊。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0.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清乾隆年间(1736-1796),张士芳由山西逃荒至此,与几户穷人为财主看园种菜,遂称锅伙。1938年更名为郭坊。 |
东落堡村 |
东落堡村。辖两个自然村。①东落堡。位于东落堡乡政府驻地西偏南4公里处,地势平坦,多为褐土,少为沙壤土。人口4669人,除满族180人外,余为汉族。耕地面积6190亩。为东落堡村委会驻地。据传唐末宋初(960年前后),此地临河,有人于河底挖出一石娘娘,人皆称宝,借此取名落宝。后改写为落堡。为区别于西落堡而定名为东落堡。②落堡新村。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3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有280人。隶属东落堡村委会。1958年,城关公社在此地开办农、林、畜牧场,故名“三场”。1973年东落堡部分村民迁居此地,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落堡新村。 |
大任村 |
大任。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4.5公里处,地势较平坦,多为褐土,少为沙壤土。人口1417人。耕地面积2390亩。明永乐年间(1403-1424),有秦姓等户人家由山西小兴州迁此落户建村。为取仁义之意,取名仁村,清乾隆年间(约1783年),又分为大、小两村,大任村较大,取名大仁。因“仁”、“任”同意,后演变为大任。 |
东引村 |
东引。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南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少为沙壤土。人口2917人。耕地面积4107亩。据明朝刘太监祖坟碑文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于、刘、李三姓人家由山西小兴州迁来,落户于东泉寺西,后来向寺东发展,繁衍成村,故取名东引。 |
西陈家庄村 |
西陈家庄。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南0.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529人。耕地面积450亩。据《定兴县志》载,西陈家庄村为明熹宗皇帝(1621-1627)生母陈皇太君的故里,由其姓氏取名陈家庄。因本县有两个陈家庄,西陈家庄村在西,于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西陈家庄。 |
西相盖村 |
西相盖。辖两个自然村。①西相盖。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南2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1339人。耕地面积1932亩。为西相盖村委会驻地。据传说,该地五龙圣母庙有一井,舜王淘井,被其弟象将井口盖上,欲加害以谋其政,故借此取名象盖。1939年分成东西两村,西相盖村在西,故为西象盖。“相”“象”同音,后演变为西相盖。②郭家坟。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南2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50人。清末(约1911年),有刘姓人家为郭家看守坟墓,后繁衍成村,取名郭家坟。 |
东相盖村 |
东相盖。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南1.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少为沙壤土。人口898人。耕地面积1240亩。据传说,该地五龙圣母庙有一井,舜王淘井,被其弟象将井口盖上,欲加害以谋其政,故借此取名象盖。1939年分成东西两村,东相盖村在东,故为东象盖。“相”“象”同音,后演变为东相盖。 |
东册上村 |
东册上。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南3.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1352人。耕地面积1885亩。金大定年间(1161-1189),有豪富陈姓,所属农田方圆达数十里,租种其田者众多,具名成册,其村取名册上。又据明正德十年(1515)万公碑记载,东册上村为栅上村。后演变为册上村。明末(约1644年)分成东西两村,东册上村居东,取名东册上。 |
西册上村 |
西册上。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南3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1497人。耕地面积2731亩。金大定年间(1161-1189),有豪富陈姓,所属农田方圆达数十里,租种其田者众多,具名成册,其村取名册上。又据明正德十年(1515)万公碑记载,西册上村为栅上,后演变为册上村。明末(约1644年)分成东西两村,西册上村居西,取名西册上。 |
南引村 |
南引。辖两个自然村。①南引。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南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有1371人。耕地面积2130亩。为南引村委会驻地。相传唐末(约907年),此地原有兴教寺一座,后被洪水冲毁,又于寺址东北一里处重建,村民向寺南迁移,繁衍成村,故取名南引。②南引庄。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南4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有190人,属南引村委会管辖。明朝中期(约1450年左右),此地由看守刘爷庙的韩姓人家开始定居,后发展成村。因距南引村近,故取名南引庄。 |
大田村 |
大田。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北0.5公里处,地势较平坦,多为褐土,少为沙壤土。人口1884人,汉族。耕地面积1560亩。据大田村庙宇碑文记载,北宋时期,这里有三街、六市,村大田多,故名大田。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