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春镇位于成都市西北45公里处,距彭州市区5.8公里,距都江堰市30公里,距郫县25公幅员面积79.1平方公里,人口6.6万。丽春镇东接彭州市天彭镇,西与桂花镇相连,北靠隆丰镇,南与致和镇接壤。
丽春镇属彭州市的经济开发试验镇,1999年即被四川省政府列为“一条线”试点建设集镇。丽春镇原名丽春乡,宋时即以广植牡丹著称,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建场,遂以“美丽的春天”命名,是为丽春之名的由来,丽春场镇始建于民国24年,驻地名花街子,建场以来,因河水为患,场址三迁,初在北君平乡沙埂村,名汪家场,继迁至平桥东岳庙,罗汉寺一带,后又以现址花街子作场,直到现在。
丽春镇域内地势西北高于东南,相对高差为85米,其余都属湔江冲积平原,新开河,清白江支流由北至南纵贯境内,人民渠自西向东横穿镇域中南部,全镇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摄氏15.5度,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属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农作物产量稳定,多种经营有较大发展,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为主,分大春小春作物和晚秋作物三类。
丽春镇主导产业为建材、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粮油、茶叶、被服、运输以及饮食服务业等。
".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6.6万人 | 79.1平方公里 | 510182103 | 611930 | 028 | 查看 丽春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花棚社区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花棚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清河社区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清河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花街子社区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花街子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白鹤社区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白鹤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君平街社区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君平街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官渠社区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官渠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谭家场社区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谭家场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元义村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元义村谷歌卫星地图 |
保平村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保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塔子村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塔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土溪村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土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天顺村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天顺村谷歌卫星地图 |
青光村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青光村谷歌卫星地图 |
花草村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花草村谷歌卫星地图 |
联合村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联合村谷歌卫星地图 |
黄竹村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黄竹村谷歌卫星地图 |
景林村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景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合江村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合江村谷歌卫星地图 |
蒲阳村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蒲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天鹅村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天鹅村谷歌卫星地图 |
碧鸡村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碧鸡村谷歌卫星地图 |
红旗村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红旗村谷歌卫星地图 |
跃进村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跃进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东风村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东风村谷歌卫星地图 |
长廊村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长廊村谷歌卫星地图 |
黄龙村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黄龙村谷歌卫星地图 |
黄鹤村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黄鹤村谷歌卫星地图 |
利和村 | ·彭州旅游·彭州特产·彭州十大特产·彭州十景·彭州名人·彭州 | 0 |
---- |
查看 利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天彭镇 |
一、城镇概况 天彭镇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距成都市区21.3公里,是彭州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全镇幅员面积8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148亩,总人口约1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万人,非农业人口9.4万,是彭州市的第一中心城镇。 二、自然资源 天彭镇属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有利于发展农业。年平均气温15.7oC,最冷月份为1月,极端最低气温-6.2oC;最热月份为7月,极端最高气温36.9oC。年降水量900~1300毫米,年日照数在1100~1400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27天,湿度较大,通常在80%左右。 水系有沱江、岷江两大水系贯穿镇域。北面为沱江水系湔江,源出北部高山区,由北向南汇入岷江水系的人民渠。岷江水系的青白江由西向东横贯全境,与湔江分流各河道相交,形成水利网络,地下水极为丰富。 三、历史沿革 天彭镇源起乾隆年间,“天彭”系对山岳之称而得名。建国后1950年彭县人民政府成立,全县划分5个行政区。1950年1月24日正式建为中心镇,隶属彭县第一区。同年6月改建为彭县第8区,隶属彭县。1952年6月改为第8区人民政府,1954年改建为彭县第六区区公所,1956年改建为城关镇人民委员会,1969年1月18日建立城关镇革命委员会,1978年恢复城关镇人民委员会,1981年全国地名普查,镇正式更名为彭县天彭镇,隶属彭县直辖区级镇。2004年9月合并西郊、利安两镇,成立天彭镇中心镇,是彭州市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四、社会资源 全镇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23,5000万元,农业总产值1,6598万元,乡镇企业5321个,实现销售收入11,7800万元,利税4005万元,其中产销额上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6个,上100万元以上的企业27个。农民人均纯收入3900元,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东南西北均有一级公路相通,成彭高速公路的竣工通车,为全镇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村镇体系现状 1.空间结构 全镇已初步形成城区、中心村、基层村三级的体系。城区是全镇的中心,社区18个,中心村场镇1个,基层村33个,自东、北、西三方以村道同中心城区联系起来,整个村镇体系以单中心的放射状结构。. |
龙门山镇 |
龙门山镇位于彭州市北部山区,距彭州市区40公里,有省级成白公路相贯其间,并有小火车(彭白铁路)通往市区。全镇幅员面积368平方公里,全境皆山,层峦叠障,磅礴巍峨。最高太子城海拔4,812米,山麓平地海拔也达1,073米。北接阿坝州,西连都江堰,东邻什邡县,南靠小鱼洞镇,龙门山镇清代末设场,因境内矿藏丰富,取“宝藏与焉”之义,故名宝兴场。民国于此设乡,以驻地得名宝兴乡。1990年撤乡建镇取名龙门山镇,镇人民政府驻地白水河。 龙门山镇景色宜人。境内风光奇异,山水秀丽。被游人誉为“天然大空调”的避暑胜地──国家级风景旅游区九峰山、银厂沟,具有壮、险、秀、幽的风格,有峡谷栈道、龙潭飞瀑、彩虹幻影、奇峰怪石、原始森林、云海佛光等,四季有景,别具情趣,是旅游、疗养、度假之胜地。 龙门山镇资源丰富。境内处于龙门山脉的过渡地带,雨量充足,物产丰富,林木茂密。森林覆盖率达56%,木材蓄积量21万立方米,盛产名贵中药材和山珍植物,还有国宝大熊猫等珍奇动物。矿藏有铜、镍、铁、磷、沙金、石棉、石墨、滑石、石灰石、蛇纹石、石英石、花岗石、无烟煤等。 龙门山镇能源充足。境内处沱江水系湔江上游,又是龙门山断裂带,山泉多、水流急、落差大,水利资源丰富,是兴办小水电的最佳境地。目前,全镇已建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居全国乡镇前列,被誉为小水电之乡。 龙门山镇设施齐全。村村通公路,还有彭白铁路纵贯南北,交通十分便利。全镇经济和各项事业迅速发展。龙门山镇,山青、水青、人更亲。是投资开发的“风水宝地”。. |
新兴镇 |
新兴镇(又名海窝子)位于彭州市西北部龙门山,地处湔江河畔,距彭州市20公里,东经103o47’45""~103o53’50"",北纬度31o04’45""~31o09’50""之间,东邻葛仙山镇,西接磁峰镇,南接丹景山镇,北靠通济镇,境内南北长9.4公里,东西宽9.7公里,海拔高程752.6米至1281.8米;山丘坝俱全,幅员面积31.5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2个社区,驻镇单位10余个,人口1,562人『雷康注:?』,其中非农业人口2,130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以煤、耐火材料、石料为主;有煤矿企业19个,矸砖厂7个,加油站3个,汽车修理厂13个,农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土豆等为主,经济林以黄柏、黄花犁、核桃、板粟、樱桃为主,境内有淡水鱼500余亩,西部最大的鲟鱼人工繁殖基地,此项获2004年农业部丰收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彭州市龙头企业。 新兴镇地处湔江河谷小盆地中心,为古蜀王国开国中心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蜀蚕丛后远古时代黄河上游羌族的一个支派,后来,一部份人从高原地区向南迁徒,自岷山进入岷江居这一支就是蜀族祖先。蜀王柏氏建国于“瞿上”,即今“海窝子”。 瞿上古国历史悠久;龙怀寺、金城寺、花庙坪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前唐四杰”之一,唐代大诗人王勃曾留碑文于龙怀寺,清代蜀中才子李调元游古龙怀寺时盛赞王勃: 碧山丹岑烟树攒,龙怀山本似龙蟠。 蜀中寺碣多石迹,只数初唐王子安。 阳平观位于新兴镇光辉村,始建于东汉未年,属中国道教二十四治之首,1994年,由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元天倡导恢复的阳平观已初见规模,特别是近年来由香港飞雁洞主持刘松飞出资5000多万元,新建的八卦亭,气势磅礴、金碧辉煌,被王勃誉为“蓬莱仙居、香城宝地”,同时被誉为“东方耶路撒冷”。. |
丽春镇 |
丽春镇位于成都市西北45公里处,距彭州市区5.8公里,距都江堰市30公里,距郫县25公幅员面积79.1平方公里,人口6.6万。丽春镇东接彭州市天彭镇,西与桂花镇相连,北靠隆丰镇,南与致和镇接壤。 丽春镇属彭州市的经济开发试验镇,1999年即被四川省政府列为“一条线”试点建设集镇。丽春镇原名丽春乡,宋时即以广植牡丹著称,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建场,遂以“美丽的春天”命名,是为丽春之名的由来,丽春场镇始建于民国24年,驻地名花街子,建场以来,因河水为患,场址三迁,初在北君平乡沙埂村,名汪家场,继迁至平桥东岳庙,罗汉寺一带,后又以现址花街子作场,直到现在。 丽春镇域内地势西北高于东南,相对高差为85米,其余都属湔江冲积平原,新开河,清白江支流由北至南纵贯境内,人民渠自西向东横穿镇域中南部,全镇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摄氏15.5度,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属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农作物产量稳定,多种经营有较大发展,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为主,分大春小春作物和晚秋作物三类。 丽春镇主导产业为建材、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粮油、茶叶、被服、运输以及饮食服务业等。 ". |
九尺镇 |
九尺镇位于彭州城区东南,距市区8公里,幅员面积27.68平方公里。镇辖社区2个、行政村9个、农业合作社151个,总人口29799人。2005年,全镇乡镇企业增加值14922万元,农业增加值7890万元,增长6.1%;农民人纯收入达4496元,较上年增加484元,增长率达12%。 一、农业和农村工作 2005年,全镇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其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00人,取得绿证70人;职业技能培训410人,取得技能资格证书361人;农民就业前引导培训806人。实现生猪出栏4.5万头,小家禽出栏135万只,畜牧业总产值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4496万元,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了484元,增长率达12%。 大力发展九尺镇小家禽产业经济,2005年成立了九尺镇家禽业联合社和九尺家禽联合会2个规范化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立了孵抱、宰杀、腌卤等分会,会员人数达120人,农村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吸纳农民务工520人。在双土、金沙等村新引进发展制种和养殖业土地承包业主3个,实现新流转土地250亩。 二、招商引资和工业工作 2005年,全镇工业经济运行良好,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14922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0975万元。成功引进了成都草字坡食品有限公司、金州禽业有限公司、金固机械厂等项目3个,到位资金2700万元。 引导农民外出务工,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达10000人,引导失地农民就业100人。 三、城镇建设 1、加快实施国家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项目,完成了九尺镇滨河路餐饮文化一条街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了成都市计委和四川省计委验收。 2、按照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的思路启动了滨河路集中区和鹿鹤村农民安置点建设。 3、加大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10万元完成九尺镇滨河路城镇沼气净化池238立方米的建设;城镇内居民建房23户,建筑面积3640平方米;投资5万元完成镇中心广场1500平方米改造;扩建原九尺镇小家禽专业市场25亩,新建天宝桥竹木市场8亩;完成鹿鹤巷、新民巷道路硬化。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继续实施“普高”工程,解决好农民群众、社区居民及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问题。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项目,投入160多万元,在金沙村征地17亩,建标准化小学一所。. |
濛阳镇 |
濛阳镇位于成都市北郊、彭州市东南部,距成都市区22公里、绕城高速公路16公里。濛阳镇地处成都市辖区内彭州、青白江、新都和德阳市辖区内什邡、广汉等几市县交界处,幅员面积82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人,辖21个村、7个社区居委会;城镇建成区面积1.5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万人,流动人口超过1万人。是医药宗师唐宗海、川剧大师阳友鹤、抗日名将李宗舫、革命先烈杨达的故乡。 悠悠濛江水哺万千濛州人万年不衰,沧桑濛州城育代代濛阳人千年不息。在1400年的浩荡文明史中,濛阳以其独特凝聚力和辐射力,成为古代重要商业物资集散地,成为彭州市最大的区域中心镇,将成为一颗在成都北郊冉冉升起的明珠。 濛阳镇历史悠久,素有“濛州左都、天彭重镇”之称。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濛州,领九陇、清城、郫县;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濛州所辖县改隶蜀郡;唐初,改蜀郡为益州,复置濛州;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分益州之九陇、绵竹、导江三县置濛州;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因位于濛江之北改置濛阳县,隶属于益州;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置彭州,辖濛阳县;历经唐、宋、元、明四朝,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彭州改州为县,濛阳也改县为镇,称濛阳镇至今。2004年,濛阳镇与三邑镇、竹瓦镇合并为现濛阳镇,并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2005年初,濛阳镇被确定为成都市14个优先发展重点镇之一。濛阳镇拥有距今3000年的商周文化遗址和濛阳古城遗址,拥有江西会馆、福建会馆、湖广会馆等文化场所,是医药宗师唐宗海、川剧大师阳友鹤、抗日名将李宗舫、革命先烈杨达等名人志士的故乡。 境内名胜古迹纵多,歌谣“东塔南桥西石头,北街有个魁星楼”简单概括了濛阳境内东塔、南桥、西石头、魁星楼四大主要古迹。但是由于历史上的人为破坏,许多文化古迹都损坏严重。近年来,濛阳镇充分利用历史资源,正积极对遗址进行重建或修复。最为著名的要属濛阳镇青龙村境内的距今3000年的商周文化遗址,与闻名全国的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同在一个台地之上,遗址总面积达1平方公里,先后在该遗址出土了数十件青铜器,包括刻有精美纹饰的青铜酒器和大量青铜兵器,属于距今3000年左右的商末周初时期之物。. |
通济镇 |
通济镇位于彭州市西北部,距彭州市25公里,距成都市65公里,是彭州市西部山区的一个中心场镇,也是三河七场的中心地,东界葛仙山镇,西接小渔洞镇,南连新兴镇、磁丰镇,北邻龙门山镇、白鹿镇。 通济镇在清代属西乡梯云里,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驻地向家场,后因避湔江水患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始迁于今址。 取其地处“三河七场”的中心,湔江渡口的要津并有接济交通发展经济之意,命名为通济场。原来是彭州市山区文化经济的中心,商品交流的集散地。1992年撤乡建镇,1992年将思文乡并入。 通济镇幅员面积73.5平方公里,农业以粮食、林业、食用菌、三木药材为优势,工业以煤炭、矿石、建材的采掘、加工业为主。 通济镇地处龙脉山褶断带及青藏高原冰川漂砾层所形成的丘陵、低山带,镇域内地质地貌复杂,湔江、甘溪河、麻柳河、白鹿河,“一江三河”贯穿境内。 通济镇属严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0C,年降水量1300毫米,夏无酷暑,秋多阴雨,冬无严寒,主要风向为西北风。 通济镇有十分丰富的矿产、水利、林业、药材资源,其中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河流纵横,三条河流贯穿全境,水资源比较丰富,镇内有凤鸣桥梯级电站和镇办天台山电站,通济镇有林地上万余亩,彭州市国营林场座落境内,年木材采伐量可达万立方米以上。通济镇还是彭州市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有食用菌,木耳、姬菇、香茹、金针茹等 。还有丰富的""三木""药材,雪山大豆、洋芋、黄瓜、蕨苔、黄花、竹等土特产。". |
丹景山镇 |
丹景山镇幅员面积64.4平方公里,是四川省第一批百镇试点镇,又是四川省战时人口疏散基地。原名九陇镇,因九陇山而名,即关口到唐昌的横山子。《太平寰宇记》说:“九陇山至永昌连亘至县界,曲曲而九折也。”古老的湔江滚滚南流,蜿蜒如带;巍然屹立的寿阳山、牛心山,夹江对峙。九陇镇坐落在彭州市北面,13公里的湔江出山口,雄居湔江分流之堰首,扼山区七场之门户,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地形非常险要,故人们又称她“关口”。 丹景山镇历史悠久。相传,两三千年前,蜀族先民就在这里立国兴邑,垦创农业。以九陇为中心的古繁、郫、瞿上地区是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古天府之国农业经济的摇篮。在南北朝至宋朝的几百年间,曾在这里设九陇郡、县治所。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里成了附近区、乡、镇交流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的中心,越来越引人瞩目。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87年1月8日正式成立了九陇镇。由于九陇自唐朝以来,广种牡丹至今,诗人陆游在牡丹谱中说:“牡丹在中州洛阳第一,在蜀天彭第一。”因此九陇又称牡丹之乡。 该镇地处平原与山地过渡之地,物产丰富。主要种植水稻、大蒜、玉米、小麦、蔬菜等农作物,并以国家推广的“两高一优”农作物为主。林地主要种植松、青杠、千丈、桤木、桦树及经济林木、其中果树(桃、李、梨、枣、彭州柚等),被彭州市列为干果生产基地。现有水库,主要养殖鲤鱼、鲢鱼、鲫鱼、草鱼等,并在不同水域开展养鸭、鹅及旅游等项目。 境内丹景山现为省级风景旅游区,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牡丹观赏基地,主要以牡丹文化、佛教、道教文化,休闲娱乐为主。著名景点有金华寺、净水寺、审魂殿、圣迹寺、牡丹园、杜鹃园、丹霞园等18处。每年春节庙会和4月中旬牡丹花会期间,游人如潮,各种歌会、舞会、擂台赛更吸引人,游客达数十万人次。境内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比较著名的有佛教胜迹有金华寺、净水寺,佛山古寺、法藏寺、天池寺、圣迹寺、白衣庵(尼)、上三昧、中三昧、下三昧;道教审魂殿、真武宫;天主教马桑经堂。特别是新建的佛山古寺,占地40余亩,大雄宝殿尺寸较一般的大殿大,所供菩萨上百尊,皆为汉白玉所雕刻,最重的达10余吨重,堪称中华一绝。 |
隆丰镇 |
隆丰镇地处彭州市北部距,彭州市3公里,距成都市44公里,属于“天府之国”的腹心地带。镇政府驻地隆丰场距成都市44公里。省道成(都)白(水河)公路,彭(州)白(水河)铁路呈南北纵贯全境,交通十分方便,是通往省级风景名胜丹景山、九峰山、银厂沟的必经之道。全镇幅员面积47平方公里。这里,物华天宝,交通方便,经济、文化发达,享有“川剧之乡”,“兰花之乡”和“大蒜之乡”的美称,被市委,市政府列为优先发展经济“一条线”乡镇,被列为市首批加快小城镇建设重点镇,连续两年被列为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地区,并被推荐为全国文化模范乡镇。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镇政府驻地隆丰场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取“发达兴隆,人寿年丰”之意故名。历来是彭州西山7场之门户、商品交易之中心、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建国以来,隆丰镇行政区划有过两次变化:1955年8月撤区并乡,隆丰、堋口合二为一名隆丰;1992年10月撤区并乡建镇,将百贤、楠木、九陇三镇的11个村划入隆丰镇。 资源丰富,经济繁荣。隆丰镇山、丘、坝皆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湔江支流7条河渠由北向南纵穿全境,全镇自流灌溉,旱劳保收,是“天府金彭”重要粮仓和副食品及中药材生产基地。矿藏富有白泥、砂石和天然气等,尤其天然气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该镇现已形成了以建筑工程、建材,医药、化工,机械加工、食品加工、商品流通为主支柱产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近年来,隆丰镇根据本地自然生态条件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三高”农业,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区,并先后建立了小麦商品粮,优质蔬菜、中药材、彭州柚、食用菌、五倍子,蚕桑等商品基地,其中,大蒜、蒜台盛销西北、东北各省,享誉全国,素有“中国大蒜、蒜台第一乡”之称。 对外开放,加强合作。自改革开放以采,全镇已先后同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友好人士及商社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台湾同胞也在我镇投资千万建立了“亿资建材厂”。 以花为媒,广交朋友。隆丰镇人民爱花种花,蔚然成风,千家万户广种兰花。“大红朱砂”、“金鸡黄”名晶闻名国内外。兰花已成为隆丰镇的一个“特色生产”,从而具有“兰花之乡”美称。 ". |
敖平镇 |
敖平镇位于彭州市城区东北、小石河北岸,东接什邡市。1985年镇、乡合并仍名敖平镇。幅员面积33.83平方公里,年未耕地面积28736亩,辖敖家场2个社区和平安、曙光、石泉、双凤、下泉、中泉、凤鹤、枷担、定光、漆树、石音、济泉、民主、罗林、方桥、高河、河北17个村。总户数9013户,总人口32986人。境内敖(平)关(口)公路与彭什公路呈“丁”字形相连,是川西旅游环线的重要通道。我镇2001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川芎之乡”,1998年被成都市命名为“风筝之乡”。 镇内经济发展基础设施齐备,投资环境良好。天燃气到镇;有线电视网络、电话已进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络覆盖全境;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网点遍布镇区主要街道,是彭州市北部第三区片镇的商贸物流中心。 全镇地势平坦,河渠纵横,人民渠横贯南北,地下水资源丰富,耕地以水田为主,土壤肥沃,自流灌溉,有利于精耕细作,气候宜人,全年无霜期长。全镇年种植川芎面积达12607亩,总产达3156吨,是敖平镇的特色农业。 目前,镇现有镇政府、高完中、小学、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邮政支局、供电所、工商所、电信支局、中心派出所、农行营业所、农村信用合作社、四川省粮食储备库等单位。镇内上规模企业有四川省敖平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重点企业有金绿山珍食品有限公司、四川省彭州香花醋厂、彭州川西醋厂、成都瑞嘉橡胶制品有限公司、彭州市敖平九陇网袋厂、彭州顺昌液化气有限责任公司、彭州市众益蔬菜包装厂。 在企业发展上,敖平镇党委政府以抓川芎经济、醋业经济为主线,预备建成“中国川芎第一镇”、“西南食用醋之乡”,以川芎经济、醋业经济带动全镇的经济发展,并形成特色;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以开发“滨河绿色长廊”、“移民新区”为重点,建敖平商业新区。目前新区规划详规已出台,建设初具规模,连接两岸的跨人民渠大桥正在修建。在农业发展上,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在巩固主要经济作物川芎、山露、叶烟、食用菌的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添新品种,创造新亮点。 现在,敖平镇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契机,依靠科技兴镇,从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三个方面入手,加快敖平镇发展步伐,建新和谐新敖平。. |
磁峰镇 |
磁峰镇位于川西北边沿,是四川省彭州市的边塞重镇。全镇幅员面积5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5483亩,林地36112亩;有长住居民5070余户,达18060多人;辖11个行政村,1个场镇社区。 磁峰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千古奇镇之称。一、有“地质科学迷宫”和“自然科学宝库”之称。西北高山为冰川漂砾群,形成飞来峰、溶洞、漏斗、冰臼等千奇百怪的形状;中部为层积岩(老年山脉);莲花湖周围及土溪河延续部分为火山爆发及老年山脉延续的沙页岩混合体,集板块构造学说、漂移学说、火山爆发冲击学说为一体。二、悠久而璀璨的历史文化。境内鹿坪子、庙子坪、桐子园、木瓜园、大石门等地均属蜀人先祖鱼凫、杜宇繁衍生息之地,(见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境内皇城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杜伏威筑垣建城之地,也是朱元璋孙女厚葬之地;右崖还有宋绍兴二年摩崖石刻载文。境内还有唐、宋、元“金城窑”的白瓷遗址,有两亿多年前的恐龙化石脚印,有宋代斗拱建筑,有名冠世界的千年茶花树,有洞壁石刻的蝌蚪文,有汉至宋的石棺等。三、是一个集自然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天然氧吧。磁峰镇山舞龙蛇,蜿蜒奔腾,飞瀑流泻,鸟语花香,且冬暖夏凉,四季如春,有“世外桃园”之称。境内丹景后山,翠竹长廊,奇花异石,翠峦迭嶂,曲径通幽,至莲花湖,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华舸争流,百鸟竞飞,耳目一新,心旷神怡,能使人忘悲祛忧,化疾为康,无愧于一个庞大的天然氧吧。四、西部旅游环线上的明珠。若经桂花,该镇距彭州23公里,成都60公里,都江堰24公里,并西邻都江堰双遗产及龙池森林公园、虹口自然保护区,北倚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银厂沟、九峰山、回龙沟和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水河国家森林大公园,东眺古唐胜迹丹景山,南视平畴绿野的成都平原,可谓旅游黄金线上的明珠。 尔来磁峰,可春赏花、夏品果、秋观叶、冬望雪。目前,丹景后山及莲花湖已纳入彭州市大旅游发展规划,即将建成的新彭白公路(彭州—白水河)将横穿磁峰,大大改善磁峰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竭诚欢迎各界有志之士前来投资发展。 ". |
桂花镇 |
" 桂花镇位于彭州市的西部。距彭州市18公里,都江堰市17公里。东与隆丰镇交界、南靠都江堰市的天马镇、西依都江堰市的驾虹乡、北接磁丰镇。幅员面积64平方公里。 桂花镇丰乐场是三国历史著名人物张松故里,境内蒲阳河畔的三圣寺就是张松的故居,现在是我镇的重点旅游开发项目,这里古树参天,四面环水,又几百棵楠木树,遮天蔽日,高大挺拔,是罕见的楠木树林景观。 桂花镇山丘坝齐全,地理位置优越,水源丰富,蒲阳河、土溪河、桐麻河流经全境,在桂花场附近有占地近600亩的罗汉洞水库,内有罗汉寺,有近480米的天然溶洞,洞内有清晰可见的石佛,库区周围绿树成阴,景致宜人,是最佳的旅游休闲的理想去处。 新建的川西旅游环线贯穿全境,同庆桂路相连,构成了桂花镇省道、县道、村道相互交通的道路网。境内有大型水电站──红石桥水电站、电子工业部三十所、大型奶牛场,各类建材厂。 桂花镇素有“西蜀陶瓷之乡”的美称,该镇生产陶瓷制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1521年前,明嘉靖年间,土溪河畔瓦子坝建立了第一座土陶窑—嘉靖窑。桂花工艺陶瓷,以其古朴典雅的风格,深受国外的赞赏。仅花饰一项,就有粑、堆、刻、画、剔、镂、刷、印、嵌等。其传统工艺粑花在全国陶瓷行业中勘为绝技,独树一帜。 该镇琉璃瓦厂、土陶厂的陶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各国。 ". |
军乐镇 |
军乐镇位于彭州市北部,距离城区6公里,总面积32.7平方公里。人口2.7万。彭什公路人民渠自南向北穿境而过,蒙阳河、杨柳分干渠,马牧河、小石河与之交错,形成一道天然的亮丽风景线。 翻开历史,军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素以“三国屯兵重镇”,“香水井”等著称,是蜀中名小吃“军屯锅魁”的发源地,该镇被列为省级小城镇试点镇。 军乐有着丰富的资源,全镇村村通电话、光纤电视。该镇农业基础稳固,除粮食作物外,开发了国家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特色种植初具规模,种植各类蔬菜,已逐步形成无公害蔬菜优势。 军乐各种配套设施齐备:师资力量雄厚,高质量的教学为各类学校不断输送人才,具有先进设备的卫生院24小时热情服务。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军乐人大胆开拓、锐意进取的精神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青睐。三友陶瓷厂、巨匠陶瓷厂、成都联强瓷器有限公司、金星编织袋厂、晶鑫冰糖厂、成都川丽特种养殖有限公司、彭州皇后食品有限公司、彭州市安栏化工厂军乐分厂等企业先后落户我镇。 |
三界镇 |
三界镇位于彭州市东北部,幅员面积42.3平方公里,人口3.3万,距彭州市区17公里处,东与什邡、广汉两市毗邻,南邻蒙阳镇,西靠九尺镇、军乐镇、升平镇,北与敖平镇隔河相望,是一个以种植蔬菜和养殖小家禽而闻名的农业大镇全镇,尤以莴笋种植规模大、品质优而畅销省内外,2001年被有关部门授为“四川省莴笋特产之乡”,2003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命名为“四川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全镇地势平坦,天然气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电力充足,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现已建成食品、蔬菜加工、机械铸造、建辅建材、制药为支柱的工业企业,并建立粮、油、果、蔬菜、畜禽等商品生产基地,建立起水、电、气、路、通讯等基础配套设施及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社会服务体系,是西南地区有名的蔬菜生产基地,闻名省内外的养殖之乡。 ". |
小鱼洞镇 |
小鱼洞镇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湔江河上游的腹心地带,位于彭州市西北山区32公里,距成都72公里。东邻通济镇,南连磁峰镇,西与都江堰接壤,北靠大宝镇,东南与新兴接壤。平均海拔1,000米至1,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3oC,年降水量1100毫米。全镇幅员面积81.3平方公里,以汉族为主,有回、藏、羌等四个少数民族。境内交通便利,有成(都)白(水河)公路,彭(州)白(水河)铁路贯穿全境,具有古典建筑风格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是国家级龙门山风景区丹景山─阳平观─银厂沟旅游线上的一个亮点集镇。 小鱼洞古名丙穴,是古蜀族的发祥地,公元1600年建场,清代康雍年间(公元1662年~1734年)形成集市取小鱼洞为场镇。乾隆45年(公元1780年)场镇被洪水冲毁,次年迁址重建,更名复兴场。1983年以前按中国历史的变革称谓叫复兴公社。1983年始名小鱼洞乡,2001年6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新建为小鱼洞镇。 小鱼洞镇土地肥沃,林木葱郁,矿藏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产无烟煤、石灰石,还有铜、金、铁、石英、方介石、花岗石等矿产资源,林木主要有杉、云杉、楠木、香樟、桉树、椿芽、黄柏、杜仲、厚朴等。竹类产品也很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洋芋、小麦、大豆、红薯等,近年来大力发展以茶叶、天麻、川芎、杜仲、黄柏、厚朴、食用菌为主的经济作物。 镇境内有成都最大的瀑布群──蟠龙谷瀑布群,谷内古树差天,鸟语花香,流水潺潺,瀑布众多,其中大飞水瀑布落差达100多米,飞流直下,蔚为壮观,是探险观光的好去处。 该镇利用特殊的地下水资源,近年来大力发展冷水鱼养殖,养殖基地现已初具规模,生产的红鳟、金鳟、三纹鱼等产品,通过空运销往各大城市,并出口创汇。 ". |
红岩镇 |
红岩镇位于彭州市东北部,距彭州城区18公里,东北与什邡市的民主、湔底接壤,西南与我市敖平镇、葛仙山镇相邻,幅员面积38.7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和1个社居委会,总人口1.67万。境内: 地形地貌独特 山丘坝俱全,北部群山起伏,竹树苍郁,南部平涛沃野,河渠纵横。 自然资源丰富 有年产3万吨的八角煤矿、年产3000万匹的页岩砖厂、年产5万吨的葛仙牌水泥厂,电力资源充足,境内有成都官仓电力有限公司和德阳市明珠电力有限公司。 风景秀丽迷人 南有省重点保护文物的千年古塔,北有冰川飘砾遗迹和葛仙山溶洞群,中部有千亩梨花坪生态园区,三月举办“梨花会”,繁花似锦,景色迷人,八月举办“梨子节”,硕果累累,满载而归。 交通运输便利 川西旅游环线-彭什公路穿境而过,往北经什邡可直达德阳市,往南经彭州市到成都仅39公里。 农副产品繁多 有年产2500万袋的木耳种植基地,1500亩优质西瓜基地,1000亩的水稻制种基地,600亩优质牧草基地,2000亩的黄姜、黄柏、黄连等山木药材生产基地。 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亚中制药”、“罗玉兰种植园”、“四川力克斯獭兔养殖有限公司”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先后落户红岩,今年又引进了投资300余万元,集木耳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百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场镇规划建设管理井然有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2003年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2005年又实现村村通电话工程,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红岩镇党委政府将以优惠的政策、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热忱欢迎各届有识之士到这方热土投资置业。". |
升平镇 |
升平镇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7年),为祈求社会平安,经济繁荣,而取名“升平”。 升平镇地处彭州市区东北部,距城区9公里,幅员面积30.87平方公里,人口3.2万人。是四川都督尹昌衡的故乡。该镇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清罗公路穿境而过,全镇在成都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十分便利。境内水利设施完善,是彭州市旱涝保收的农业大镇之一。 全镇贯彻“稳粮调结构,增收奔宽裕”的指导思想,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推进科技兴农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率每年以10%递增,在土地流转上取得新的突破。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覆盖面达95%以上,新科技、新品种示验示范基地发挥作用良好,组织引进蔬菜新品种12个,发展了以双丰村、统圣村、墓山村为基地的无公害蔬菜4000亩,重点培育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光达养殖场”、“石桥养殖场”、“彭州市龙腾绿色食品加工厂”,带动农户占总户数的36%,巩固绿化成果,年四旁植树58万株,年育苗面积达60亩,整治了旱片死角和防洪渠道,加强了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开发复垦工作。成立了花木研究中心,全镇花卉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加强对乡镇企业的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推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做好企业的改制工作和集体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改制面达到100%。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为全镇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盘活纸业企业一家,兴建了四川省励自生态与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改善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增添了发展后劲。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投资环境大大改善,小城镇建设总规评审已经完成,并通过评审鉴定,投资开辟了益民路,升平场兴农街详规编制结束,正按照规划进行建设,为经商办企业提供了很大的商机,天然气管网建设可望年底完成,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巩固发展“普九”成果,且教育设施如语音室、微机室、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齐备,教育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 |
白鹿镇 |
白鹿镇位于彭州市北部、白鹿顶东南、白鹿河上游,距彭州市区36公里,东部与什邡市接壤。全镇幅员面积78.8平方公里,属山区和林地。全乡动植物资源丰富,分布有多种珍稀动植物品种;气候凉爽宜人,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矿产资源以煤炭、石灰石为主,蕴藏量较大。 全镇旅游资源丰富,森林植被良好,景观秀丽独特,尤其以“青藏高原冰川漂砾”地质奇观蜚声中外,省级白鹿森林公园位于境内,塘坝子风景区更是国家级龙门山地质公园核心景区。 白鹿生产的无公害蔬菜久负盛名,农业主产玉米、马玲薯等旱地作物,经济作物以无公害蔬菜、“三木药材”和黄连为主。是彭州市“三木药材”基地,更是全国闻名的“黄连之乡”。 白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宗教人文资源。《华阳国志》载:周慎王五年(前316年)秋,秦伐蜀,蜀王败绩,为秦军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由此可见白鹿之名源远流长。全镇共有寺庙宫观遗址17所,均为佛、道两家所建,道教二十四治之漓沅治也位于境内。清代末民初,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此创建教会活动场所多处,以-院(领报修院)和下书院(无玷书院)最为知名,其中-院为培养高级神哲人员的高级修院,至今保存完好。 继往开来,白鹿镇正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围绕打好一张牌、实施两项工程、建立三大基地、搞好四项建设,即:打好国家级龙门山地质公园这张名牌,实施小城镇建设和生态观光农业两项工程,建立中药材、无公害蔬菜和速生丰产林三大基地,搞好组织、思想、作风和精神文明四项建设的总体思路,团结全镇人民,不断开拓进取,为建设一个繁荣、文明的新白鹿而奋斗。 ". |
葛仙山镇 |
一、自然地理 葛仙山镇位于彭州市中部,东接红岩镇,南邻敖平、军乐、隆丰三镇,北界白鹿、通济镇,西与丹景山镇接壤,地理座标北纬31o08’,东经130o57’,距天彭镇20公里,成都60公里。本镇以鸭子河为界,北是丘陵、低山区,南是广袤平原,幅员面积72.4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235个村民组,场镇社区居委会2个。全镇12134户,36378人,其中场镇776户,非农业人口3007人。耕地面积32925亩,其中水田30673亩。 全境自然条件优越,山、丘、坝俱全,地势由南向北逐步升高,最高点尖峰顶,海拔1362米,最低点涌泉村刘家院子,海拔662米。气候属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日照1000小时左右,无霜期长达278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为发展经济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人文景观 东汉末年,葛永贵(亦名葛贵)道长修道于白石山,后羽化,因他能驱邪辅正,遂名葛仙山。晋末,成汉政权创始人李特,被广汉益州刺史罗尚追击至繁县之官桑(今官仓村),李特战死(见《华阳国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于咸亨二年应九陇县令柳太易之邀到九陇,游葛仙山,著有《山中》诗:“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并著《莲花峰赋》,曾朱书于葛仙山殿壁,惜失传。唐四川节度使韦皋,微时师事葛贵,经仙翁指点,后果高官,皋为葛立祠,并作记。“泉名富贵,韦节度之故步犹留;峰矗莲花,王子安之佳篇可读”联语,记述了王勃、韦皋来葛仙山游历的佳话。清代四川按察使黄云鹄多次游葛仙山,在其《天彭记游》等篇中均有记载。清代才子李调元,留有咏葛仙山的诗篇。大曲境内云居院塔为宋塔。花园村内宝台寺石牌坊系清代康熙年间建造。熙林村境内一巨大岩石上镌刻有清代四川按察使黄云鹄诗。 三、打造生态绿色长廊,发展乡村旅游 依托葛仙山是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核心景区、飞来峰公园主体地位的品牌,镇政府制定了丘陵八个村发展五大园区,建生态绿色长廊,发展乡村旅游。目前涌泉、张沟两村优质牧草、干果园区面积达1000亩;蒲沟、花园两村花园李、杨梅、伏季小水果园区面积达4500亩;袁江、玉河两村食用笋(雷竹、麻竹)、浙江优质杨梅园区面积达1000亩;花园、玉河两村低山区“三木”药材园区面积达1000亩,熙林、大曲生态休闲区1200亩。. |
致和镇 |
一、概况 致和镇地处彭州市南大门,幅员面积64.5平方公里,农业人口67294人、居民人口4700人。成彭高速彭州的起点,成灌铁路贯穿全境,可谓交通四通八达。致和镇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彭州市向南发展的主区域,也是彭州市的工业开发区所在地。同时也是成都市半小时经济圈的发展区域。其投资环境优越,目前已先后有联邦制药、力思特制药、联泰化工、宜尔爽制衣、东太印染、茂良皮革、华明电器等诸多大中型企业到致和落户,发展势头良好。加之本镇原有的民办企业,如:双虎家私、齐心家私、齐心包装厂、世豪冶业等较大私营企业的带动和发展,使致和不但是工业重镇。而尼众佛学院的建成,彭州重点名校彭州中学地处境内,加之在不久即将建成的规范化学校,致和镇将成为彭州市的教育名镇,同时也是农业发展重镇。 二、投资环境 1、交通优势:致和镇位于成都北郊,地处彭州市南大门,是城乡结合部。境内交通发达,青灌铁路贯穿全境,年货运量可达4000万吨,也是成彭高速的起点,成彭高速全长19.92公里,从致和到成都用时只要10分钟。出境公路有成彭路(全长20公里)、成彭高速(19.92公里)、彭郫路(15公里)、汉彭路(40公里),并且实现了村村通水泥公路,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能源优势:致和镇境内有丰富的水源水能,人民渠一、二、三、四、五、六、七号支渠贯穿全境,为辖区内工业用水、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青白江绕境而过,水能优势强大。境内有两个大型水利发电站──太平电站(地处棋盘工业区)、致和电站(地处彭州工业开发区),装机总容量7070千瓦,年发电量3200万度。致和境内有大小变电站2个,为工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天然气管道铺设到位,能保证企业发展用气。 3、劳动力优势:致和镇有人口6.7万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余人。近年,致和镇加大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提高了剩余劳动力的素质,为企业用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强对剩余劳动力的档案建设,方便企业选人用人。一般企业职工年工资6000~10000元,管理人员年工资10000元~100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