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成都 >> 邛崃市 >> 夹关镇

夹关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夹关镇谷歌卫星地图)


夹关镇简介

  " 夹关镇始建于三国蜀汉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位于临邛古城西南山区,属革命老区。是“国家级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四川省先进文化乡镇”、“成都市特色文化之乡”、邛崃市五个中心镇之一。幅员面积47.4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9056人;其中镇区面积0.71平方公里,人口5800余人。
   夹关镇属亚热带气候,常年降雨量1100—1300mm,无霜期长。交通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是临近10个周边镇乡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东距邛崃市区37公里(平乐古镇18公里),南距国道108线12公里,西距国家级风景区天台山10公里,距碧峰峡森林公园25公里,是川西旅游环线的重要驿站。已实现村村通水泥路,镇内公共设施齐全,企事业单位近40家,夹关小学已成为全国写字实验学校。二龙山公园是天然氧吧,白沫江穿镇而过,清清江水碧波荡漾,以《红颜》为代表作的多部影视剧在此拍摄。
   近年来,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整体要求,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正带领全镇人民,依托特色资源,定位于“生态旅游小城镇”,大力实施“特色兴镇、旅游强镇”战略,建成了11000亩优质茶基地,5428亩无公害茶叶基地,1000亩有机精品园区和5000亩良种桑基地。茶桑已成为特色支柱产业,小城镇功能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已开通天然气,新村建设亮点突出,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91万人 47.4平方公里 510183105 611530 028 查看 夹关镇谷歌卫星地图

夹关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临江社区 ·邛崃旅游·邛崃特产·邛崃十大特产·邛崃十景·邛崃名人·邛崃 0

----

查看 临江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龚店村 ·邛崃旅游·邛崃特产·邛崃十大特产·邛崃十景·邛崃名人·邛崃 0

----

查看 龚店村谷歌卫星地图
王店村 ·邛崃旅游·邛崃特产·邛崃十大特产·邛崃十景·邛崃名人·邛崃 0

----

查看 王店村谷歌卫星地图
拴马村 ·邛崃旅游·邛崃特产·邛崃十大特产·邛崃十景·邛崃名人·邛崃 0

----

查看 拴马村谷歌卫星地图
福田村 ·邛崃旅游·邛崃特产·邛崃十大特产·邛崃十景·邛崃名人·邛崃 0

----

查看 福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雕虎村 ·邛崃旅游·邛崃特产·邛崃十大特产·邛崃十景·邛崃名人·邛崃 0

----

查看 雕虎村谷歌卫星地图
草池村 ·邛崃旅游·邛崃特产·邛崃十大特产·邛崃十景·邛崃名人·邛崃 0

----

查看 草池村谷歌卫星地图
·邛崃旅游·邛崃特产·邛崃十大特产·邛崃十景·邛崃名人·邛崃 0

----

查看 村谷歌卫星地图
熊营村 ·邛崃旅游·邛崃特产·邛崃十大特产·邛崃十景·邛崃名人·邛崃 0

----

查看 熊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鱼坝村 ·邛崃旅游·邛崃特产·邛崃十大特产·邛崃十景·邛崃名人·邛崃 0

----

查看 鱼坝村谷歌卫星地图
韩坪村 ·邛崃旅游·邛崃特产·邛崃十大特产·邛崃十景·邛崃名人·邛崃 0

----

查看 韩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夹关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临邛镇

  临邛镇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是邛崃市城区所在地,是邛崃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幅员面积132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662.7米,最低海拔488.7米,坝内海拔高度平均约500米,地貌为山、丘、坝俱有。临邛镇辖6个办事处,27个村,18个社区,是四川省特大镇之一。临邛镇对外交通便捷,连接成温邛高速公路和成雅高速公路。   邛崃,古称临邛,地处成都平原西南部,距成都65公里,位于成都市“半小时经济圈”;幅员1384平方公里,辖24个镇乡,人口64万,其中,城镇人口26万。距成都国际航空港50公里,成温邛高速公路和成新邛高等级公路横贯其境,规划中的邛名高速公路即将启动,公路网络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   邛崃筑城置县已有2300余年,为巴蜀四大古城之一,是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演绎的中国经典爱情故事“凤求凰”就诞生在这里。“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千古佳话,为这片土地凭添了浪漫动人的色彩。   “舟船争路、车马塞道、商旅敛财”。历史上的邛崃,工商兴盛。而今,“国家级生态示范市”、“省级卫生城市”、“成都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市”、“中国食品工业百强县(市)”、“国家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中国最大白酒原酒基地”和四川省唯一以“食品饮料”命名的生产基地和成都市规划重点发展的食品饮料工业基地等众多沉甸甸的殊荣,则是“临邛自古称繁庶”的现实写照。   临邛,一座正在崛起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正以营建文化生态休闲旅游的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实施“工业强市,开放富市”战略,打造“三区一基地”(工业集中发展区、城区和重点镇、生态休闲旅游区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强力推进工业集约化、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   临邛镇为四川省邛崃市辖镇,市政府驻地。位于市境中心。辖20个社区、25个行政村。108、318国道和成温邛高速公路过境。名胜古迹有十方堂邛窑遣址、西汉文君井、唐代花置寺摩崖造像、文君公园、人民公园、竹溪湖、鹤林寺、大雄宝殿、千佛岩、盘陀寺等   

羊安镇

  " 邛崃市羊安镇位于邛崃市东面,新邛公路横穿其境,交通便捷,东距成都市区50公里,西距邛崃市区25公里,距双流航空港30公里、成昆线青龙站20公里。北与大邑县韩场毗邻,西与邛崃市高埂镇相邻,南与牟礼镇毗邻,东与新津县安西镇和方兴镇相连。全镇幅员面积46.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025亩,辖10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94个村民小组,2005年底,总人口4046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37人。镇域内有高宇化工、川龙化工、高宇水泥、四能稀土、陶瓷熔块、鹏达机械、灵敏化工等企业。    羊安镇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最高气温37℃,最大风力5级,年降雨量1050毫米,无霜期达280天。全镇土地肥沃,属粘土、沙土,水资源丰富,自流灌溉,自然灾害少,为高产粮田区。    2004年,羊安镇被确定为成都市级重点镇,并列为成都市2005年优先发展的14个区域中心镇之一。2005年,羊安镇紧紧抓住被成都市列为优先发展重点镇的历史机遇,在全镇干部群众的努力奋斗下,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8100万元,同比增长19.8%;全口径财政收入1158万元;签订投资项目11个,协议资金8亿元,其中到位资金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7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600元,各项经济指标持续稳定增长,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  

牟礼镇

  "  牟礼镇位于邛崃市东南面,距邛崃市城区25公里。镇辖15个行政村,2个社区,30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4000余人,为邛崃市第二大镇,幅员面积60.3平方公里,丘坝相间,以坝为主, 与邛崃市高埂、回龙、固驿、羊安,新津县永商,蒲江县寿安相邻。中有南河流经全镇,牟礼大桥、蔡渡大桥横跨其上,南面有固回路,北面有高保路纵贯全境。境内有牟场、兴贤场、永丰场(新场)三个集镇,自古商贾云集,交易繁盛,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永丰场为秦时“依政县”,风韵依旧,古貌尚存;清代兴贤塔精美完整;始建于明代的迎祥寺庙全面开放,花碑水库山清水秀。   牟礼镇与时代发展同步,特别是近年来,该镇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特色、文化、生态” 邛崃以及统筹发展添活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着力建设“0”,打造“两岸”,构筑“一线”,相继建成了牟礼大桥、蔡渡大桥、高保路,拓宽改造了固回路,全面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成都炳云客运有限公司为境内企业,每20分钟有一车次客运到达邛崃,每半个小时有一次客运到新津,每天有10车次客运到达成都,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文化、教育、广播电视、邮电通信、卫生医疗等事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向前发展,境内有初级中学两所,中心小学三所,幼儿园四所,镇卫生院两所,分院一所,供电所二所电信服务大楼二处,移动机站五处,联通机站二处。开辟了牟礼、兴贤两处休闲文化广场。无公害蔬菜生产、养殖业、劳务输出具有突出优势,经济繁荣、商贸活跃、百业兴旺。牟礼镇已变成了邛崃市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  

桑园镇

  " 桑园镇(2004年区划调整时由原桑园镇和南君平乡合并而成)位于邛崃市北面7公里处,是成温邛高速公路终端第一镇。全镇幅员面积37.6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人,耕地面积23944亩,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49个村民小组。2002年被国务院体改委列为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镇内有闻名全国的桑园机场、有红旗水库的自然资源、有万石坝的千亩沃野,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有成都天台山制药、勇升鞋业、启元肉业等企业,经济基础较为雄厚。    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市委“1333”工作战略和党委“125”工作思路。即:1条主线——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为主线;2大战略——突出项目为抓手、产业为支撑,继续推进“工业强镇、三产业富镇”战略;5大措施——建设“四区一带”(以成都天台山制药为依托的医药及药用包装产业发展区、以勇升鞋业为依托的出阝江河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区、以万石坝无公害蔬菜基地为依托的万石坝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成温邛高速公路桑园出口处的现代物流业发展区、红旗水库生态旅游开发带),全面统筹推进桑园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建设和谐桑园新农村,努力把桑园镇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强镇。".  

平乐镇

  平乐镇是邛崃县三个老建制镇之一(其余两个是火井和固驿),集镇的形成期现尚无文字记载。隋朝建立后,场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邛州为临邛郡,先后辖十县,第一次在文字上提到火并县辖区内有个平乐坝(按,坝字古义为村民聚居之处)。这是文字记载最早的平乐二字。初年,邛州临邛挪辖七县一监,平乐属火井县辖区、改名为平乐镇,并在宋太祖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将火井县的治所迁到这里。《宋史》卷八十九,地理五,邛州条,火井县注:“中,开宝三年移治平乐镇。”这是正史对平乐镇名的唯一记载。宋代时期成书的《九域志》,在书中也记载有平乐镇。公元1368年明王朝建立,平乐按照明代的行政建制改为乡,称平乐乡。并分为上乡下乡。《邛崃县志(旧)》“场镇地道考”中对此记载为:“城西南三十五里平乐坝,明号为平乐乡,分上下。”在《环球县志》“汤镇记”场镇目录中记载为平乐坝。《邛崃县志(旧)》“古迹存亡考”中记载:火井县本镇也,镇改县,唐家异地,唐在今油榨论,来在今平乐坝。”从现存史料完全可以说明平乐镇的乐字应为快乐的乐。平乐旅游景点有:秦汉驿道,邓通,卓王孙冶铁遗址,天官试剑石,金华山唐代摩崖造像,天官墓,江西会馆,湖南会馆,古码头,邛南第一桥,观音院,芦沟竹海,天然石佛,元帅井,绿宝石庄园,清代明居,临河吊脚楼等。.  

夹关镇

  " 夹关镇始建于三国蜀汉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位于临邛古城西南山区,属革命老区。是“国家级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四川省先进文化乡镇”、“成都市特色文化之乡”、邛崃市五个中心镇之一。幅员面积47.4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9056人;其中镇区面积0.71平方公里,人口5800余人。    夹关镇属亚热带气候,常年降雨量1100—1300mm,无霜期长。交通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是临近10个周边镇乡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东距邛崃市区37公里(平乐古镇18公里),南距国道108线12公里,西距国家级风景区天台山10公里,距碧峰峡森林公园25公里,是川西旅游环线的重要驿站。已实现村村通水泥路,镇内公共设施齐全,企事业单位近40家,夹关小学已成为全国写字实验学校。二龙山公园是天然氧吧,白沫江穿镇而过,清清江水碧波荡漾,以《红颜》为代表作的多部影视剧在此拍摄。    近年来,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整体要求,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正带领全镇人民,依托特色资源,定位于“生态旅游小城镇”,大力实施“特色兴镇、旅游强镇”战略,建成了11000亩优质茶基地,5428亩无公害茶叶基地,1000亩有机精品园区和5000亩良种桑基地。茶桑已成为特色支柱产业,小城镇功能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已开通天然气,新村建设亮点突出,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  

火井镇

  火井镇是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气的地方,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镇,隋末唐初设立知县,唐代著名的数学家、天相学家袁天罡出任首任县令,历来商贾繁荣,人杰地灵,现存有天罡祠、崇瑕塔、状元桥等名胜古迹供后人瞻仰至今。它位于邛芦公路31km处,距国家级森林公园天台山18KM,有名的文井江贯穿全镇,是邛崃西路最大的商贸中心。   全镇幅员面积31.78km2,最高海拔1,175米,最低海拔564米,年降雨量1200mm,年均温16摄氏度,积温0摄氏度,最低年份为5,768摄氏度,10摄氏度以上年平均积温为5187摄氏度,日照时数:1170小时。辖10个行政村,79个村民小组,一个民委会、耕地面积123,166亩(其中田5,656亩,地6,510亩)、总户数3,610户,总人口13,786人,胜产茶、棕、竹、木。   改革开放以来,全镇人民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在邛崃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三高”农业,以小城镇建设为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发掘历史文化遗产,开发旅游资源,1999年人均纯收入2,488元,社会经济正朝着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水口镇

  " 邛崃市水口镇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陲,位于邛崃市西面、文井江畔,东与临邛镇、北与大同乡、南与平乐镇相邻,西与油榨乡、南宝乡、大邑县接壤。镇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6公里,距市中心7公里,是邛崃市的西大门第一大镇乡,国家级旅游景点天台山环线邛芦路贯穿全境。文井江两岸南北高、东西低,山丘坝均有,水资源极其丰富,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植被、宜人的气候,年均气温13℃,降雨量1659毫米,无霜期230天,适宜农作物生长,属亚热带针阔叶林带,森林覆盖率70%,境内竹、木、中药材、珍稀动物和石灰石矿丰富。全镇辖12个行政村,1个社区,176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106.24平方公里,总人口2300余人,农业占有主导产业地位,最具特色的是六大基地(蚕桑基地、制种基地、色块基地、秋海椒基地、竹源基地、茶叶基地)等产业。辖区内有工商、信用社、电力、卫生、派出所、林业工作站、农技服务站等7个派出机构;有高完中一所、初中2所,小学6所,幼儿园2所,幼儿入园率和小学升学率均达到98%;有中心卫生院2个,村级医疗机构15个,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普及率达85%;集镇自来水普及率60%,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70%,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电视、村村通电话,科普教育宣传面达80%……为了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按市委、市府提出的“三强市”要求,水口镇努力探索求得新发展,建造“绿水清山新水口”新面貌,营造和谐的新水口镇人文景象,为新型农村新村建设努力奋斗,全心全意为全镇人民服务。   ".  

固驿镇

  "  固驿镇位于邛崃市东部,距城11公里,距成都64公里,兼属平坝、丘陵地区,辖11个村、1个社区、175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32659人,其中农业人口26199人,非农业人口6460人,总户数10021户,幅员面积50.1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9924亩,人均耕地面积0.99亩。2005年全镇GDP52886万元,财政收入81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27元,粮食总产量1.6万吨,农业产值8250万元,乡镇企业34525万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6.2:50.7:33.1。镇内有初中、中心小学各2所,幼儿园8所,小学升初中升学率98%。一级甲等医院1所,合格卫生院1所,建成合格村卫生站15个。自来水供给率40%,液化气普及率20%,市、镇村道硬化47.7公里,城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85%,环境质量较好。本镇农业、乡镇企业、商贸服务业发展较快,是邛崃市柑橘、畜牧基地镇,拥有治权集团、春泉集团、金利实业、台资企业等民营企业22家,商业贸易繁荣,形成了辐射周边乡镇相当规模的市场;本镇交通、通讯、电力基础设施完善,天然气资源丰富,行政机构齐全,有数百年传统盛会“春台会”,是“戏圣”康芷林的故乡,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议村瓦窑山遗址,还有水质优良的矿泉水资源。   ".  

冉义镇

  "  冉义镇位于邛崃市东部,距市区32km,距成都市55km,北靠大邑,东邻新津,地处三(市)县交界之地,交通便利。全镇幅员面积36km2,辖24个行政村,人口约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0人,镇政府驻地冉义场。冉义地处平坝,川西平原西部,境内海拔最高481米,最低470米,地势平坦,属都江堰自流灌区,粮食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甘蔗、川芎、食用菌等,主要养殖品种有猪、鱼、鸡、鸭、羊等。   冉义镇2001年被命名为“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于2002年全镇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村级水泥路总长49km已开通程控电话4000门,已完成电话光缆架设,光纤电视网络覆盖全镇,电力供给充足。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目前城镇建设用地17公顷,建筑面积7.5万m2,道路总长23.5km,其他配套设施正在不断完善。   农业上,目前以形成食用菌种植基地,全镇食用菌种植达1500亩左右;冉义镇园林村已形成特色养殖红鸡公村,年产销红鸡公数万只。冉义企业,目前有全国最大的民族用品生产基地-邛崃市新民民族用品厂(已申报国家级民族用品生产基地),近90%的民族用品该厂生产;永高科农有限公司波尔山羊种羊场;酒厂3家;建筑公司一家;茶叶公司一家;化工厂一家。".  

回龙镇

  回龙镇,据历史考证,古名“蒲口顿”,梁末武陵王肖记(公元555-557年)废临邛郡为州,州治设依政县,于此处设镇。因蒲江河与邛崃南河流经交汇于此,河道曲折,一条河水猛涨,一条河水则倒流,其状如龙,故而得名“回龙”。    回龙镇地处邛崃东南,距邛崃市区30公里,距成都50公里,距彭山青龙场火车货运站20公里。毗邻新津县永兴镇,彭山县保胜乡,岐山乡,眉山市郑军(海珠)乡,蒲江县五星镇及本市牟礼镇。最高海拔617米,最低海拔455米,年均温16.5摄氏度,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全镇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总户数6540户,总人口21138人。幅员面积46.51平方公里,南为丘陵,北为平坝,丘陵35平方公里,平坝11.51平方公里,有耕地:田16000亩,地2800亩。退耕还林面积5500亩,退一还二1000亩,果树3500亩。年产水稻7000吨,油菜籽850吨,柑桔2500吨,慈竹800吨, 出栏肥猪100000头,商品鸡、鹅、鸭、兔30万只,牛、羊出栏3000头,淡水鱼50万公斤,蚕茧400担;页岩、河沙、天燃气资源丰富,现建有年产页岩多孔机制砖7000万块以上的砖厂7个,页岩采矿企业2个,机械采沙场队5个;“平籍天燃气”管线安装工程途经本镇,留有阀室。主要交通有“成雅高速公路”、“成(都)新(津)蒲(江)大件公路”、“邛(崃)彭(山)公路”纵横全镇。常年不停电,水资源充足;集镇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是“五县(市)”边界商贸交易的中心。集镇幅员面积1平方公里,现有7条主街道,建有社区文化广场1座,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5所、卫生院2个、集镇中心有一座清道光年间修建的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戏台—万年台。集镇人口2500人,1999年列为四川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4年被邛崃市委、市政府列为7个区域中心镇之一。   ".  

高埂镇

  "  高埂镇属平坝地区,东距成都60公里,西距邛崃市区16公里,镇政府所在地设在高桥场镇,全镇辖6个行政村,1个街道社区,15个党支部,128个村民小组,镇域东接羊安镇,南邻牟礼镇,西同固驿和前进镇接壤,北靠大邑县的上安镇,全镇幅园面积28.53平方公里,川藏公路贯穿镇域东西,高宝、高上公路通过镇区竖贯南北,村村通水泥路。镇内有高中、初中、小学校、变电所、派出所、卫生院等机关事业单位,全镇有一定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40余家。     全镇耕地面积19007亩,人均0.9亩,镇域总人口19771人,其中农业人口17207人,非农业人口2564人,总户数5505户,其中集镇住户1267户,常住人口6432人。     高埂镇党委、政府在邛崃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高举-理论的伟大旗帜,躬身实践“-”,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围绕项目年工作目标,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高埂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前进镇

  邛崃市辖镇。1940年置东岳乡,1958年更名前进公社,1981年置前进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区8公里。面积33.7平方公里,人口2.3万。108国道过境。辖新江、南江、顺江、靠江、双江、金凤、华山、火花、骑江、马桥、燕山、虎墩、花荷、护国、拾龙、凤凰、前进、新欣1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酿酒、榨油、玻璃制品、食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兼产叶烟、红麻。中国第一个农工商联合企业——凤凰农工商联合企业于1980年在此诞生。.  

高何镇

  邛崃市辖镇。1955年置高何乡,1958年改公社,1982年复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区31公里。面积84.7平方公里,人口1.3万。邛(崃)大(窖)公路过境。辖靖口、横溪、高兴、王家、沙坝、象林、毛河、何场、高山、银杏1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造纸、酿酒、竹片、竹木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兼产木、竹,特产有茶、果、棕、药材、生漆等。境内有邛崃大窖纸厂。古迹有唐宋塔,为全国仅存两处之一。有苏维埃政权旧址和革命文物红军亭石刻标语。.  

临济镇

  邛崃市辖镇。1940年置临济乡,1961年改公社,1982年复乡,1995年建镇。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区24公里。面积19.4平方公里,人口1万。邛(崃)临(济)公路过境。辖黄庙、郑湾、凉水、赵塝、瑞林、杨庙、喻岗、碗厂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酿酒、榨油、建材、食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兼产林、果,特产柑橘,是川西闻名的柑橘之乡。境内有邛崃曲酒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汉铁矢冲冶铁遗址在境内。.  

卧龙镇

  卧龙镇位于邛崃市区西南10公里,处于两市(县)八镇(乡)交接处,国道318线、天台山旅游环线穿越集镇,交通便捷,是周边乡镇的物资集散地,全镇幅员面积36.9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96个村民小组,镇属机关单位11个,全镇总人口15779人,其中劳动力9236人。全镇耕地面积30223.86亩,林地面积8751.7亩。2014年全镇人均纯收入12023元。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降雨量1120毫升,年平均气温16.5℃,年日照时数1100小时左右,无霜期285天,主要灌溉水系受玉溪河控灌。    卧龙镇地处五绵山中段,属浅丘区,海拔平均高度500米。镇域内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降雨量1106.1毫米,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占年降水量的70%,年平均气温16.3℃,日照时数1037.2小时,无霜期283天,最多风向NE,平均风速12m/s。镇内水利条件十分方便,有团结堰、玉溪河两大水系贯穿全境,灌溉面积1.65万亩,占耕地面积70%,灌溉条件好。    境内土壤以酸性土为主,粘土最多。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全区PH值7.5—8.5的微碱性土3344亩,占该区耕地面积1.98%;PH值6.5—7.5的中性土3341亩,占1.98%;PH值5.5—6.5的微酸性土58625亩,占34.71%;PH值小于是5.5的酸性土103577亩,占61.33%。土壤质地:全区粘地土94328亩,占该区耕地面积的55.85%;是壤和重壤土72515亩,占42.94%;沙壤和轻壤土2044亩,占1.21%。主要耕作方式为水稻—水麦(或蔬菜)或水稻—油菜,秋季种晚秋作物,全镇耕地年平均复种指数251%。    全镇以盛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为主,粮食产量达12530吨;有以年产800吨海椒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有以年出栏6万头生猪为主的鸡、鸭、鹅、兔等家禽家畜;有年产成鱼480吨为主的南方大口鲶养殖基地;有年产630吨布朗李、黄金梨、风水梨、柑桔等优质无公害水果基地;有丰富的竹木资源;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开发潜力很大。    镇内企业达40家,其中文君米业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家,产值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18家。在40家企业中酒类企业占47.5%,粮油加工企业占10%。镇内个体工商户达550家。.  

天台山镇

  "  天台山镇地处邛崃市西南边陲,距邛崃市45公里,素有""邛崃的西藏""之称。东连火井、夹关,南邻名山、雅安,西接芦山,北界高何,北与高何接壤,幅员面积106.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712亩,总人口15984人,其中农业人口15501人所辖9个行政村,1个社区,121个村民小组。森林覆盖率达65%。境内山势雄峻,沟睿纵横,竹木繁多,四周群山环抱,山清水秀,处处鸟语花香,最高海拔1812米,最底海拔596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台山及接引寺等著名景点,镇政府驻三角社区。   天台山镇属革命老区,1935年红军长征时曾在此安营扎寨,建立苏维埃政权,留下了许多石刻标语,至今保存完好,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时刻激励着天台山人民奋发向上。   ".  

宝林镇

  "   宝林镇位于邛崃市境东南面,东与固驿接壤,南同西崃、复兴连界,西与卧龙、南河相连,北同临邛、前进相临。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6公里,幅员面积42平方公里。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后,我镇辖7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16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1.6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0.04万人,2005年,全镇GDP 达2.5亿元,其中一产业达5922万元,二产业11418万元三产业83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60元。有全国第二高塔-------回澜塔.    各村基本情况:宝塔社区,百胜村,金鸡村,三一村,南岳村,凤山村,广岩村,洪院村。 ".  

茶园乡

  邛崃市茶园乡位于邛崃市城区以北15公里,经成温邛高速至成都市65公里,属成都市1小时经济圈的一个生态文化小镇。   茶园南接临邛、桑园,西邻大同乡,东、北与大邑县新场、三坝交界,为邛崃山脉与川西平原交接的丘陵地区,山丘坝皆备。茶园依山傍水,西部峰峦绵延,东面出阝 江河蜿蜒长流,平川沃野,物产丰富。跃进堰、八河堰贯穿全境,灌溉便利。全乡辖西禅、张坝2个涉农社区,和乐、凤仪、箭道、周场、茶坝5个行政村,人口13419人,幅员面积3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2.51公顷,平均海拔693米,年降雨量1000毫米,年均气温20°C,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茶园古镇是经川府函(2005)244号文件命名的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虽然历经风雨沧桑,却依然保存了古代“茶马道”大码头风貌。古镇街巷布局独特,纵横规矩、长宽有度,构成“方格式”街道格局,营造出极好的商业流通环境。古镇临街建筑皆一色“木构青瓦”店铺,总建筑面积约15.2万平方米,这在四川小集镇中是颇为少见的。在一般场镇改造项目中,茶园乡形成了风貌古朴、流水潺绕的川西民居特色。集镇区面积0.5平方公里,新增西禅中心村、周场聚居点两个集中居住区,总居住农户1100余户,集镇人口3500余人。   茶园盛产茶叶,茶叶种植面积266公顷,旧西禅场、周沟场均为古代茶叶集散地,乡名亦由此而得。茶园发展目标定位为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特色镇”。以“公司+农户+协会”模式,在西禅社区建立秦王桃园区,同时覆盖箭道村、周场村发展秦王桃种植,打出茶园“三月赏桃花、七月品秦王桃果”的特色旅游品牌。以周场为核心建设优质茶叶产业园区,壮大茶园茶叶产业规模。实施了以一般场镇改造、土地整理新区建设、场镇滨水新区建设、农业产业项目建设为主的文化旅游特色镇打造,完成一般场镇风貌及基础设施改造,新增集镇景观节点及旅游配套设施,建成聚集周场村89户农户的场镇新小区,建设了“ 出阝 邛宫殿”为标志的滨水新区及独具摩梭文化特色的休闲旅游点出阝 江农趣园,打造具有“出阝 江夜女国都”文化旅游特色的古镇新区。联手新场发展古镇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新场赶场,茶园逛园”旅游格局。   乡域内有小学校1所,占地面积10132平方米,建筑面积4288平方米, 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20人,教师38人;有标准化幼儿园1所,占地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余平方米,3个教学班,138名幼儿,幼儿教师及幼教保育员6名;茶园乡公立卫生院1所;乡综合文化站1个;乡派出所1所。  

道佐乡

  " 绿色食品园、 生态文化乡——邛崃道佐,距邛崃市25公里,地处山区幅员面积3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57亩,全乡辖7个自然村,88个村民小组,2516户,人口8688人,属革命老区之一。    全乡有森林面积22080亩,其中竹林18637亩,年产商品竹20000吨柑桔1000亩,年产柑桔2000吨;优质南方早熟梨2000亩,年产优质早熟梨500吨,无公害蔬菜2500亩,年产无公害疏菜10000吨。境内盛产天然气和钾盐而闻名,旅游资源丰富,有川西独一无二的假溶洞群、寨沟风光和石河堰等风景旅游区。欢迎各界人士和商家前来观光投资。".  

南宝山镇

  南宝乡位于邛崃市西部,距邛崃市城区40公里,幅员面积94.98平方公里,辖8个自然村,5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28户,总人口4756人。境内海拔高度700—2025米,水平距离南北长17公里,东西宽11公里,东与邛崃市油榨乡毗邻,南与邛崃市火乡接壤,西与邛崃市高何乡相连,北接芦山县大川乡。   南宝乡是以林为主的山区乡,是邛崃市的林业大乡,林地面积占全市的17%。全乡植被完好,野生动植物繁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4%,天然林约5万亩,占总面积的36%;次生林约2.5万亩,占总面积的18%;人工林6万亩,占总面积的40%,其中各类竹2万亩,占总面积的13.7%、各类中药材9500亩,占总面积的7%、棕片1.2万亩(折合面积),占总面积的8%。   南宝乡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环境优美,年平均气温15℃左右,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零下5℃,年降雨量1300毫升左右,无霜期240天左右。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地理和气候条件非常良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棕、茶、竹、木、药、生漆是南宝乡的特产,这些产品用途十分广泛,品种繁多,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南宝乡历史人文景观较多,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在我乡境内有古寺庙和寺庙遗址达30多处,文物遗产有红军标语,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七十六团驻军甘山子、小胡椒时,在朱文奎等家屋灰壁上有用土红悬书的大幅标语“解放中国、解放人民”至今保存完好。有1958年大办钢铁时留下的小高炉遗址。历史遗址有盐井天然气,在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使用天然气和盐井遗址就在南宝乡境内(原盐井村),有奇特的海螺石,奇异的石狮,有古老的银杏、珙桐、红豆衫等名贵珍稀树种,有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有各式各样的溶洞群几十个,有天然峡谷群,自然景观十分良好,天然林资源十分丰富,是今后开发旅游、休闲、渡假的好地方。   南宝乡境内能源、交通、通讯良好。(1)有充足的电力资源,目前邛崃市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宝珠山水电站就在我乡大胡村,100千瓦以上的小水电站有4个,小水电发电量在1600千瓦/小时以上,完全能够确保生活和工业用电。(2)交通十分方便,有各种等级公路100多公里,80%的村组都通了公路,形成了良好的公路网络。(3)通讯良好,在我乡境内有各种无线通讯机站5个,大部分地区都能使用手机和小灵通。   

大同乡

  大同乡位于邛崃市西北部,距市区18公里,全乡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166个村民小组。全乡总户数5430户,总人口17632人,其中农业人口17028人,非农业人口504人,耕地面积20827亩,其中田5032亩,地15795亩。辖石坡场和大同场两个集贸市场,主产水道、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特产有蚕丝、茶叶、竹源、红梅、金条子海椒、三木药材和枇杷等。有省级保护文物唐代石刻“石笋山大佛”,川西文明的吊脚楼古街、桥楼,还有冬暖夏凉的“川洞山”。.  

孔明乡

  " 邛崃市孔明乡地处邛崃城南,距城6公里,浅丘地貌,县道土平路穿乡而过,紧临108国道,交通便捷。年平均气温16℃,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全乡幅员面积30.2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3个行政村,69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12547人。    孔明因三国诸葛孔明南征屯兵于此而得名,尚存马刨井,古堰冲等三国遗址。境内资源丰富,四季白兰飘香,是川西南最大的白兰花生产基地(俗名:黄桷兰)、天然气产量居川西之首、茶叶、竹木产业方兴未艾,酒类食品工业蒸蒸日上。    近年来,村通水泥路工程全线竣工、生猪、竹木、茶叶、黄桷兰等农业产业化项目逐步形成,全乡经济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随着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孔明乡党委、政府正常领全乡人民向营建农业产业化基地之乡,酒类食品工业强乡,文化生态新村目标前进。   孔明──这一片投资的热土,竭诚欢迎你的光临!!   ".  


夹关镇特产大全




夹关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