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部。面积199平方公里。人口2.41万,其中彝、回、布依、苗等民族占31.1%。辖14村委会。1932年置迤那、仙马、麻窝乡。1958年撤乡并入牛棚公社。1961年析建迤那、仙马、麻窝公社。1984年改置1镇、2乡。1991年合并置迤那镇。有煤矿。畜牧业以饲养羊、牛、猪为主。产苹果、黄梨、核桃。有中小学13所。镇人民政府驻地迤那,在草海镇西北49公里,大烟公路西侧小山岗上。人口800,有汉、彝、回等民族。海拔 2 140 米。“迤那”系彝语译音,意为水沟。古为彝族迤那家住地,故名。为县古老农贸集市,土特产物资集散地。有公路接大烟公路。.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41万人 | 199平方公里 | 520526109 | 553100 | 0857 | 查看 迤那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青山村 | ·威宁旅游·威宁特产·威宁十大特产·威宁十景·毕节旅游·毕节 | 0 |
---- |
查看 青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五星村 | ·威宁旅游·威宁特产·威宁十大特产·威宁十景·毕节旅游·毕节 | 0 |
---- |
查看 五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双营村 | ·威宁旅游·威宁特产·威宁十大特产·威宁十景·毕节旅游·毕节 | 0 |
---- |
查看 双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中心村 | ·威宁旅游·威宁特产·威宁十大特产·威宁十景·毕节旅游·毕节 | 0 |
---- |
查看 中心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中海村 | ·威宁旅游·威宁特产·威宁十大特产·威宁十景·毕节旅游·毕节 | 0 |
---- |
查看 中海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山村 | ·威宁旅游·威宁特产·威宁十大特产·威宁十景·毕节旅游·毕节 | 0 |
---- |
查看 大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莲花村 | ·威宁旅游·威宁特产·威宁十大特产·威宁十景·毕节旅游·毕节 | 0 |
---- |
查看 莲花村谷歌卫星地图 |
水塘村 | ·威宁旅游·威宁特产·威宁十大特产·威宁十景·毕节旅游·毕节 | 0 |
---- |
查看 水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
乡民村 | ·威宁旅游·威宁特产·威宁十大特产·威宁十景·毕节旅游·毕节 | 0 |
---- |
查看 乡民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田村 | ·威宁旅游·威宁特产·威宁十大特产·威宁十景·毕节旅游·毕节 | 0 |
---- |
查看 新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文昌村 | ·威宁旅游·威宁特产·威宁十大特产·威宁十景·毕节旅游·毕节 | 0 |
---- |
查看 文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合心村 | ·威宁旅游·威宁特产·威宁十大特产·威宁十景·毕节旅游·毕节 | 0 |
---- |
查看 合心村谷歌卫星地图 |
茨营村 | ·威宁旅游·威宁特产·威宁十大特产·威宁十景·毕节旅游·毕节 | 0 |
---- |
查看 茨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
樱桃村 | ·威宁旅游·威宁特产·威宁十大特产·威宁十景·毕节旅游·毕节 | 0 |
---- |
查看 樱桃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草海镇 |
草海镇位于贵州西部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草海湖畔,是威宁县委、政府所在地,是威宁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威宁面积最大的乡镇。全镇辖9个管理区,55个村(居)委会,总面积约360平方公里。辖区内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白等民族,全镇人口10.9万人,2.7万户,344个村民小组,少数民族人口占24%。102省道和326国道通过镇全境,内昆铁路经过全镇28.4公里,全镇耕地10余万亩,地处海拔1800—2000米的高寒地带,但由于依傍草海,常年雨量充足,日照时间长,气候宜人。地广人多,使草海镇在辖区范围有了较为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在种养殖业和旅游业方面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虽然位于凉山,但有草海湖的气候调节,草海镇四季如春,是适宜核桃、板粟、花椒、桃、梨等经果林种植的好环境,也是中药材种植的好基地。乌江源位草海镇赵山管理区,结合水土流失治理及乌江源治理,我镇加强了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并在赵山管理区内的板仓、高坪、阳关等村大力发展了核桃、板粟、花椒、桃、梨等经果林三千亩。 草海镇也是种植马铃薯的优良环境。位于草海镇西北的北镇管理区和小山管理区是我镇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基地,那里生产的马铃薯个大、形美、味好,受到各地客商的好评。每年冬季,外地客商纷纷前来抢购,每年每户人家不少于出售2万斤马铃薯。 草海周边上万亩连片蔬菜地还是种植反季节蔬菜的优良环境,每年草海镇销往云南、湖南、四川、广东及省会贵阳的蔬菜大约250万公斤,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明洪武十四年间,在现今草海镇境内建的乌撒卫城,隶属于夜郎国,即今威宁县城。这里居住着汉、彝、回、布依等民族,容汇了多民族的民族文化。境内还有风景秀丽的高原明珠草海,明洪武年间修建的凤山寺,久富成名的葡萄井等景点。清末贡生苗勃然(威宁人),曾饮宴于凤山寺,并赋有凤山远眺威宁城的七律一首:“凤山深处快攀跻,稍憩禅房别院西。老树参天绿古寺,晚钟震地破人迷。神仙洞口猿狂啸,姊妹坟头乌悲啼。筵贮大观楼上望,海还前面万峰低”。由于草海镇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102省道和326国道内基本实现了公路村村通,交通十分便利,使草海镇具有了较高旅游开发价值。如能在草海投资开发一个以草海农家乐、民俗游为主线,附带民间手工艺品及特色产品开发的项目,一定将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及丰厚回报的项目。. |
幺站镇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南部。面积198平方公里。人口2.21万,其中彝、回、苗等民族占15.8%。辖1居委会、18村委会。1949年为金柱、海马乡。1953年析设抱都、幺站、香厂乡。1958年撤乡建超美公社。1961年析建瓜拉、抱都、香厂公社。1984年改置幺站镇和抱都、香厂乡。1991年合并置幺站镇。畜牧业以牛、羊、马、猪为主。是县内奶牛和商品牛良种基地。有中小学27所。镇人民政府驻地幺站,在草海镇西南12公里,团箐梁子西麓。人口 1 000 ,有汉、苗、彝等民族。海拔 2 100 米。为川黔滇古驿站,西出威宁州城第一站,故名。设农贸集市。有公路接326国道。. |
金钟镇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南部。面积144平方公里。人口2.83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7.4%。辖1居委会、19村委会。1949年为金珀乡。1950年更名金钟乡。1953年析设金钟、文昌、大寨、小寨乡。1958年撤乡建灯塔、红专公社。后并置金钟公社。1961年后析建金水、夸都、文昌公社。1984年改置金钟镇及文昌、夸都乡。1991年合并置金钟镇。畜牧业以养牛、羊为主。产核桃、板栗、梨、生姜、油桐籽。有中小学22所。镇人民政府驻地金钟,在草海镇东南17公里。人口720,有彝、苗、汉等民族。海拔 2 100 米。原名狗店子,曾名民乐店。1920年以镇境一山如钟匍地,更今名。是县东南重要农贸集市。大烟公路经此。. |
炉山镇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东部,乌江上源。面积203平方公里。人口3.36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11.6%。辖23村委会。原属落底乡。1953年析设炉山、结里、腊寨乡。1958年撤乡分属金钟公社和盐仓公社。1961年后析建3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炉山镇。富煤矿。产核桃、茶叶、苹果、梨。有小学26所。镇人民政府驻地炉山,在草海镇东南14公里,香炉山南麓结里河边。人口 1 500 。海拔 1 930 米。因山形如炉,故名。含香炉山、赵家院子、蔡家院子、中营等寨。有公路接大烟公路。. |
龙场镇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东南部。面积240平方公里。人口3.94万,其中彝、苗、布依等民族占15.2%。辖1居委会、31村委会。1949年为龙河乡。1953年析设龙场、河块、柳树、开嘎乡。1958年撤乡建居乐公社。1962年析建龙场(火龙)、河块、柳树、长海、开嘎公社。1984年改置1镇、4乡。1991年合并置龙场镇。有煤、铜、铁矿。畜牧业以养牛、羊为主。产生姜、葵花子。有中小学46所。镇人民政府驻地龙场,在草海镇东南34公里,尖山营山下。人口630,有汉、彝、苗、布依等民族。海拔 2 060 米。古称火烟嘎,系彝语译音,意为大竹山。后以“辰”日赶场,改今名。有面粉、粉条等手工业作坊。贵昆铁路经此,并设树舍站。金钟—树舍公路经此。. |
黑石镇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南部。面积323平方公里。人口3.23万,其中彝、苗、回、布依等民族占21.3%。辖1居委会、22村委会。1949年为石寨乡。1953年析设黑石头、蜜蜂、韭菜、贝古、河边、启嘎等乡。1958年撤乡建黑石头公社。1961年后析建黑石头、贝古、河边、芦坪、蜜蜂公社。1984年改置1镇、3乡。1991年合并置黑石头镇。畜牧业以养牛、羊为主,是县内重点牧区。土产有黄梨、核桃等。有中小学25所。镇人民政府驻地黑石头,在草海镇西南30公里。扎营盘梁子山麓。人口 2 000 ,有彝、苗、回等民族。海拔 2 214 米。当地出露的石灰岩呈黑灰色,故名。为县西南部重要农贸集市。有机修、木器加工、酿酒等乡镇企业。326国道经此。. |
哲觉镇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南部。面积278平方公里。人口3.14万,其中彝、苗、回、布依等民族占12.4%。辖26村委会。1949年为哲安乡。1953年析设哲觉、色居乐、铁厂、海田乡。1958年撤乡并入黑石头公社。1961年析建哲觉、海田、铁厂、居乐公社。1984年改置1镇、3乡。1991年合并置哲觉镇。矿产有煤、铜。产核桃、板栗、生漆、茶叶、黄梨、天麻、党参等。镇南杉木箐,为赤杉公路与云南省天生桥—杉木箐公路连接点。有小学31所。镇人民政府驻地哲觉,在草海镇西南51公里,杉木箐山麓。人口600,有汉、彝、苗等民族。海拔 2 298 米。“哲觉”系彝语译音,意为沟边,又为彝族家支名。镇北扑老包垭口,地形险要,公路盘曲,为黔滇边境要隘。. |
观风海镇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部偏西。面积162平方公里。人口2.34万,其中彝、回、苗等民族占16.6%。辖1居委会、14村委会。1932年置得胜镇,后改乡。1953年析设白沙、七里、七舍乡。1958年撤乡建观风海公社。1961年析建观风海、果化(七舍)公社。1984年置观风海镇和果化乡。1991年合并置观风海镇。有煤矿。盛产黄梨、苹果。畜牧业以饲养羊、牛、马为主。有中小学13所。古迹有假良堆汉墓群。镇人民政府驻地观风海,在草海镇西北32公里,野鸡河畔。人口830,有汉、回、彝等民族。海拔 2 240 米。古名赵班镇,为乌撒军事要地,土目住所。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名得胜坡。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更名关防海,设巡检司。1950年后改今名。大烟公路经此。. |
牛棚镇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部。面积182平方公里。人口2.72万,其中彝、回、苗等民族占33.4%。辖1居委会、20村委会。1949年为玉牛乡。1953年析设牛棚子、白碗、红岩、雨朵乡。1958年撤乡建牛棚、白碗、红岩(八地)、雨朵公社。1959年并置牛棚公社。1962年析建4公社。1984年改置1镇、3乡。1991年合并置牛棚镇。有煤矿。畜牧业以养羊、牛为主。产核桃、苹果、梨等。有中小学19所。镇人民政府驻地牛棚子,在草海镇西北54公里,喝革山东麓。人口 1 000 ,有汉、彝、苗、回等民族。海拔 2 100 米。彝语称阿底,为阿底土目家住地,此地曾搭棚放牧牛羊,改今名。设农贸集市。迤那—白碗窑公路经此。. |
迤那镇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部。面积199平方公里。人口2.41万,其中彝、回、布依、苗等民族占31.1%。辖14村委会。1932年置迤那、仙马、麻窝乡。1958年撤乡并入牛棚公社。1961年析建迤那、仙马、麻窝公社。1984年改置1镇、2乡。1991年合并置迤那镇。有煤矿。畜牧业以饲养羊、牛、猪为主。产苹果、黄梨、核桃。有中小学13所。镇人民政府驻地迤那,在草海镇西北49公里,大烟公路西侧小山岗上。人口800,有汉、彝、回等民族。海拔 2 140 米。“迤那”系彝语译音,意为水沟。古为彝族迤那家住地,故名。为县古老农贸集市,土特产物资集散地。有公路接大烟公路。. |
中水镇 |
中水镇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西北部,是贵州省的西大门,距县城102公里。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布嘎乡接壤,距昭通市18公里。全镇辖19个行政村,11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01.7平方公里,2007年末总人口44085人,共9501户,居住着汉、回、彝、苗、布依五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2748人,占全镇总人口的51.6%,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 中水镇花桥村 中水镇区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善,市场繁荣。中水镇被列为全省36个重 中水镇 点小城镇建设之一,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建设成果明显,共投资500多万元,建成大小街道11条,呈现出“十路一街五市场”,农贸市场建设基本骨干架已经形成。 -教育事业 中水镇镇现有小学7所,在校学生9408人,入学率99%;中学2所,在校学生2652人,入学率96%。村通公交车,网通、移动、联通三家通讯信号覆盖全乡,境内有中小型水库二座,公共汽车站一个,加油站三个,乡级卫生院2所,中小学29所,35千伏变电站一座,110千伏变电站正在建 中水镇辣椒产业 设。中水镇下辖村:花桥村 友光村 建山村 小寨村 居乐村 烽火村 上寨村 泉山村 正山村 银水村 石板河村 中河村 新光村 前河村 银厂村 瓦厂村 龙塘村 花红园村 新街头村 中水镇 中水镇地势起伏,四面环山,居中低凹,似一个小盆地,具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水资源丰富。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2290m,最低海拔1450m,小区气候明显,呈立体型气候,年日照总时数1436小时,年平均气温13℃以上,年降雨量在600—1000毫米之间,全年无霜期240天,地处温和半干旱河谷地带,适宜多种农作物和蔬菜、水果的生长发育,俗有“蔬菜水果之乡”的美称。 -农业发展 中水镇辣椒产业 中水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这里气候温和,适合多种经济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大蒜、辣椒、烤烟等。中水镇建立了前河村蔬菜基地,总面积在1000亩左右,还大力发 中水镇大蒜产业 展烤烟等经济作物。特色产业主要有玉米、马铃薯、蔬菜、黄梨、苹果、烤烟、畜牧等。通过努力,现已建成6000亩大蒜示范服务基地;3000亩地膜早洋芋基地;5000亩莴笋等蔬菜基地;5000亩林果基地;2万亩优质烤烟种植基地。中水镇在友光、中河、小寨、建山四个村建成3000亩地膜早洋芋基地;在银水、上寨、正山、泉山四村建成5000亩莴笋等蔬菜基地;在中河、新光、友光、上寨、花桥五个村建成5000亩林果基地;在花桥等17个村建成2万亩优质烤烟种植基地。全镇仅蔬菜生产一项己形成七大蔬菜产业带的良好格局。 中水镇蔬菜种植面积1.55万亩,预计蔬菜总产量达5.45万吨,预计全年蔬菜总产值达3180万元,蔬菜种植收到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大蒜等蔬菜作物生长期短,不但不影响大季作物种植,还能起到轮作和改良土壤结构的功效,收获后,又可种植烤烟或玉米等大季作物。中水镇香辣味浓烈,等特点也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中水镇苹果、黄梨等林果种植有良好的基础。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在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与标准化生产上狠下功夫,着力改造“老、劣、杂”果园,大力实施“优果”工程和“品牌”带动战略,着力提高果品市场竞争力和商品转化率。现在,全镇水果种植面积已达5000多亩,主要分布在烟堆山、水果梁子。其中有500亩红富士、3500亩黄元帅为代表的苹果基地。 -特色产业 中水镇大蒜产业 中水镇先后在中河、新光、新街、前河、花桥五个村建成6000亩大蒜示范服务基地。中水镇新光村是一个回族聚居区,民种植大蒜,建立了多个大蒜党建示范基地,积极引导,改变传统种植模式,从引进良种、科学栽培入手,提高蒜质和效益,提高紫皮大蒜的规模化种植。新光村大蒜的产量远超原记载的全国第一名亩产624公斤的记录。品牌的优势推动了全村大蒜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前河村大蒜种植历史悠久,有蒜头肥、瓣大、包衣紧、味辛辣等特点,蒜苔以翠绿鲜嫩清香、甘甜辛辣适中、体长均匀、味道鲜美为特点,久负盛名。在民间早有“唐蒜”之说,“大蒜之乡”的美称也早已饮誉昭通、威宁、水城、四川等城市。中水紫皮大蒜蒜苔粗细匀称,色彩鲜嫩有透明感,水分充足,口感好,食用方便,营养丰富,可生吃、泡吃、炒吃,具有开胃健脾、清火解毒的工效,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是外商们青眯的商品。蒜头因其瓣大,色彩纯。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勤劳的人民,被称为“中国紫蒜之乡”。 -考古发现 中水镇出土的铜剑鞘 中水遗址群主要有鸡公山遗址、吴家大坪遗址、营盘山遗址、红营盘墓地、银子坛墓地等。中 中水镇出土的铜剑鞘 水遗址以专家全票通过的成绩当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考古系等单位对中水史前至汉代遗址与墓地进行了首次发掘,清理出祭祀坑、墓葬、灰坑和房址等200余处。 鸡公山遗址 威宁中水鸡公山遗址揭露面积2000余平方米,清理出祭坑、墓葬、房屋建筑、沟和路等丰富遗迹200多处,基本弄清了整个遗址的聚落布局。出土遗物中完整和可复原的陶、石器近千件,为鸡公山文化的命名提供了标准器形和典型器物组合。发掘19座,皆为不规则的竖穴土坑墓,其中仰身直肢葬13座,屈肢葬5座,二次葬1座。骨器主要有骨镞和骨饰,玉器主要有有领镯、环,铜器主要有细耳饰、有段铜锛和铜凿等。遗址中发现的大量水稻标本为探讨云贵高原早期水稻农业提供了珍贵资料。鸡公山遗址在发掘的300多个坑中80%以上的坑都有水稻颗粒出土。 吴家大坪遗址 吴家大坪遗址是贵州省威宁县境内一处重要的古代遗址。1960年,贵州省博物馆在该遗址东侧陡坡下的中河大河湾冲沟采集到锛、斧等石器。1972年和1981年的调查分别在大河湾和吴家大坪遗址采集到一批陶片和磨制石器,初步断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95年和2002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钻探,并试掘了3个稻谷坑,同时采集到一批陶器、石器和骨器。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本简报以2004-2005年的发掘资料为主,同时也包括遗址历年调查和试掘中发现的重要资料。 |
龙街镇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北部。面积269平方公里。人口3.6万,其中彝、苗、回、布依等民族占46.3%。辖1居委会、23村委会。1949年前属四圃、黑姑、官胜乡。1953年析设方井、木槽、海龙、天生桥、马踏、补块乡。1958年撤乡建龙街公社。1961年后析建龙街、龙河、马踏、天桥公社。1984年改置1镇、3乡。1991年合并置龙街镇。有石膏矿。畜牧业以养羊、牛、马为主。产生漆、核桃、苹果、党参。有中小学24所。镇人民政府驻地龙街子,在草海镇西北42公里。人口700,有汉、彝、苗、回等民族。海拔 2 070 米。古名“?处”,为乌撒土目?处家住地。后以“辰”日赶场更今名。为县北部重要集市。大山营—格拉河公路经此。. |
雪山镇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部偏北。面积340平方公里。人口3.36万,其中彝、苗、回、布依等民族占43.7%。辖1居委会、23村委会。因境内有雪山牧场,命名雪山镇。1953年前为四圃乡,大官寨乡。此后析设大官寨、妥打、法地乡。1958年撤乡建大街公社。1961年后析建雪山、妥打、法地(摩依)、灼圃、新街公社。1984年改置1镇、4乡。1991年合并置雪山镇。畜牧业以养羊、牛为主。产苹果、黄梨。有中小学28所。镇人民政府驻地狗街子,在草海镇西北29公里。人口300,有彝、苗、汉等民族。海拔 2 450 米。因为“戌”日赶场,故名。为县中部重要集市。大山营—格拉河公路经此。. |
羊街镇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东部,白水河上游东岸。面积195平方公里。人口3.23万,其中彝、苗、白、布依、水等民族占31.2%。辖1居委会、21村委会。1949年为清平乡。部分属三龙乡和龙泉乡。1953年析设羊街、辅处、兴隆、蛇街、严家、松林乡。1958年撤乡建羊街公社。1961年后析建羊街、辅处(银河)、蛇街、松林(松岭)、严家、兴隆公社。1984年改为1镇、5乡。1991年合并置羊街镇。有煤矿。畜牧业以养羊、牛为主。产党参等药材。有中小学22所。镇人民政府驻地羊街子,在草海镇北23公里,白水河(羊街河)畔。人口 1 200,有汉、彝、苗、白等民族。海拔 1 980 米。古名五所伯,系彝语物叔伯音转,为古代彝族部族名,亦为地方官封号。清以前均为土目住地。“未”日赶场,改名羊街子。为县东北部重要集市。特产黄梨、苹果。产核桃、生漆。有公路接大烟公路。. |
小海镇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部。面积200平方公里。人口3.41万,其中彝、苗、白、回、布依等民族占24.6%。辖1居委会、14村委会。1949年属小海乡、龙泉乡。1953年析设小海、朱嘎、松山、三道河、金海乡。1958年撤乡建小海公社。1961年后析建小海、朱嘎、松山、三河、金海公社。1984年改置1镇、4乡。1991年合并置小海镇。畜牧业以养牛、羊、马为主。产甜菜、烟叶、葵花子、苹果、茶叶、党参。有中小学20所。镇人民政府驻地小海,在草海镇西北13公里,草海北侧九头山西南。人口479,有汉、彝等民族。海拔 2 200 米。因附近有一喀斯特湖,故名。设农贸集市。大烟公路经此。. |
盐仓镇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东部。面积157平方公里。人口1.99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8.5%。辖1居委会、16村委会。古名鲁烘那娄,系彝族部族名。向为乌撒部统治中心。明置乌撒府,亦名盐仓府。为乌撒土司安氏官邸。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吴三桂平水西安坤及南明旧臣皮熊,盐仓被毁。康熙四年徙乌撒府治于卫城。1932年置盐仓镇,后改永连乡。1953年析设永连、可界、四堡、腰站乡。1958年撤乡建盐仓公社。1961年后析建盐仓、四堡(高峰)、腰站公社。1984年改置1镇、2乡。1991年合并置盐仓镇。盛产马铃薯。是县内畜牧业基地之一。产核桃、板栗、天麻。有中小学25所。镇人民政府驻地盐仓,在草海镇东北13公里,大坟梁子西部。人口 1 200,有汉、彝、苗等民族。海拔 2 260 米。是县境大牲畜集市。镇周多向天坟。有公路接326国道。. |
东风镇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东南部。面积82平方公里。人口2.62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14.1%。辖15村委会。1949年为乐底乡。1953年析设?桥、木城乡。1958年撤乡并入二塘公社。1962年析建鲁章、?桥、木城公社。1966年鲁章、?桥合并置东风公社,木城更名草坪(营坝)公社。1984年改置东风镇及草坪乡。1991年合并置东风镇。富煤矿,产原煤、焦煤。有小学18所。镇人民政府驻地胡尿营,在草海镇东31公里,乌江上游结里河边。人口500,有汉、彝、苗等民族。海拔 1 880 米。为县东南部煤炭工业城镇。有公路接水煤公路和大湾火车站。. |
二塘镇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东南部。面积88平方公里。人口1.41万,其中彝、苗、回等民族占34%。辖1居委会、12村委会。原属发扬乡。1953年析设鸡场、新胜、新合乡。1958年撤乡并入二塘公社。1961年析建新合公社。1984年改置新合、梅花乡。1991年合并置二塘镇。富煤矿。产茶叶。有中小学18所。镇人民政府驻地二塘,古称白归大家,在草海镇东南37公里,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境。人口700。贵昆铁路水大支线及水煤公路经此。. |
猴场镇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东南部。面积92平方公里。人口1.85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22.7%。辖16村委会。1949年为发场乡。1953年析设猴场、人民、联合乡。1958年撤乡并入二塘公社。1966年析建红旗公社。1984年改置猴场镇及人民、联合乡。1991年合并置猴场镇。土产有生漆、核桃、梨。有小学15所。镇人民政府驻地猴场,在草海镇东南46公里,乌江上游结里河畔。人口 1 500 ,有汉、彝、苗、回等民族。海拔 1 740 米。昔以“申”日赶场,故名。街区依土岗分布。为县东南部煤炭工业城镇。贵昆铁路水大支线及水煤公路经此。. |
金斗乡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南部。面积101平方公里。人口2.18万,有汉、彝、苗、水、回等民族。辖17村委会。1949年为金柱乡。1953年析设金斗、高坡、帷帐乡。1958年撤乡并入幺站公社。1962年析建金斗、黑泥、帷帐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金斗乡。主要经济作物为烟草、油菜。有中小学27所。乡人民政府驻地箐头铺,在草海镇南20公里,大包包(山)西麓小溪边。人口950,有汉、苗等民族。海拔 1 940 米。昔多森林。故名。设农贸集市。有公路接326国道。. |
新发乡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东南部。面积142平方公里。人口3.09万,其中布依、彝、苗、回等民族占32.3%。辖31村委会。1949年为欧坪乡。1953年析设新寨、松发、拖海、乐居、开坪、发那、响水乡。1959年撤乡并入乐居公社。1962年析建新发、开坪、响水、坪子公社。1984年改置3乡、1民族乡。1991年合并置新发布依族乡。有煤、铜、铅锌等矿。畜牧业以养牛、羊为主。产核桃。有小学30所。乡人民政府驻地倮格,亦称新发,在草海镇东南45公里,沙山梁子南坡,拖海小河边。人口240,有汉、布依等民族。海拔 1 700 米。“倮格”系彝语译音,为彝族家支名。聚落依山分布。设农贸集市。有祭祀、祷礼、祭牛等民族习俗。. |
岔河乡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南部。面积183平方公里。人口1.9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5.2%。辖17村委会。1949年属石寨乡、大鸦乡。1953年析设银厂、恰西、岔河、石寨(大寨)乡。1958年撤乡并入黑石头公社。1962年析建银厂、恰西、岔河(诺着)、大寨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岔河乡。畜牧业以养牛、羊、猪为主。火腿、黄梨有名。有小学21所。乡人民政府驻地诺着,又名岔河,在草海镇西南50公里,岔河与黑神庙河汇合口。人口200,有汉、彝等民族。海拔 1 900 米。“诺着”系彝语译音,为彝族家支名。村周多森林。有简易公路接326国道。. |
麻乍乡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南部,面积259平方公里。人口2.75万,其中彝、回、苗等民族占32.7%。辖17村委会。1949年为麻田乡。1953年析设麻乍、德磨、嘎利、耿家乡。1958年撤乡并入黑石头公社。1962年析建麻乍、嘎利、德磨、富乐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麻乍乡。产核桃、黄梨、苹果。有小学24所。乡人民政府驻地麻乍,在草海镇西南30公里,可渡河支流麻乍河边。人口 2 250 ,有彝、汉等民族。海拔 1 950 米。含营脚、海坝、皂角树、张家院子等寨。“麻乍”系彝语译音,意为有兵驻过的地方。为麻乍土目家驻地,故名,一说麻乍意为杜鹃花山谷。畜牧业以养牛、羊为主。有公路接326国道。. |
海拉乡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部。面积223平方公里。人口2.41万,有汉、彝、苗、回等民族。1949年为大鸦乡。1953年析设枧槽、大鸦乡。1958年撤乡建海拉公社。1962年析建枧槽、新林、海拉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海拉乡。有煤矿。畜牧业以养牛、羊为主。产苹果、梨等。有小学14所。乡人民政府驻地海拉,在草海镇西53公里,仙鹅山东麓小溪边。人口820。海拔 2 360 米。“海拉”亦称海那落,系彝语译音,意为深水塘。分上、下2寨。有公路接黑石头—新村公路。. |
哈喇河乡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部。面积136平方公里。人口1.44万,其中回、彝、苗等民族占70%。辖8村委会。1953年置哈喇河、小米、牛街乡。1958年撤乡并入观风海公社。1962年析建哈喇河、小米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哈喇河乡。以坑内哈喇河名。“哈喇”系彝语译音,意为回族居住地。畜牧业以养牛、羊为主。名特产有火腿、苹果、黄梨、核桃。有小学11所。乡人民政府驻地马脖子,在草海镇西30公里,姬家梁子西麓,哈喇河边。人口210,有回、汉等民族。海拔 2 020 米。山形延伸形似马脖,故名。有公路接大烟公路。. |
秀水乡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部。面积142平方公里。人口1.77万,其中回、彝、苗等民族占70.6%。辖14村委会。原属果化乡。1953年析设秀水、清水乡。1958年撤乡并入观风海公社。1962年析建秀水、清水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秀水乡。富煤藏。有铜矿(储量少)。畜牧业以养牛、羊、猪为主。产核桃、黄梨、葵花子。有小学13所。乡人民政府驻地秀水海子,在草海镇西34公里,秀水海子西北3公里处,得来山西麓。人口 1 050 ,有回、汉、彝、苗等民族。海拔 2 240 米。俗称煤水为秀水,喀斯特湖为海子,故名。有公路接大烟公路。. |
斗古乡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部。面积119平方公里。人口1.35万,其中彝、苗、回等民族占22.9%。辖11村委会。原属迤沟乡。1953年析设米落、百家、斗古乡。1958年撤乡并入牛棚公社。1962年析建关口、水塘、斗古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斗古乡。有煤矿。产核桃、苹果、梨、葵花子等。有小学16所。乡人民政府驻地三枯院子,在草海镇西北46公里,天桥山西南。人口500,有汉、彝、回、苗等民族。海拔 2 140 米。“三枯”系彝语译音,意为水塘。牛棚—关口公路经此。. |
玉龙乡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部,牛栏江中游东岸。面积139平方公里。人口2.11万,其中彝、苗、回、布依等民族占9.9%。辖13村委会。原属玉牛乡。1953年析设玉龙、长坡、王寨乡。1958年撤乡并入牛棚公社。1961年析建玉龙、田坝(江畔)、王寨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珑乡。有煤矿。畜牧业以养牛、羊、生猪为主。产苹果、黄梨、核桃。有中小学15所。乡人民政府驻地大明槽,在草海镇西北61公里,老鸦箐山西部山腰。人口约100。海拔 1 700 米。传在此开凿明槽采铜矿,故名。有公路接大烟公路。. |
黑土河乡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北部。面积124平方公里。人口1.34万,其中彝、苗、回等民族占27.6%。辖12村委会。1949年为黑姑乡。1953年析设黑姑、新华乡。1958年撤乡并入中水公社。1963年析建新华、黑土河、白磨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黑土河乡。有煤矿。畜牧业以养牛、羊为主。产苹果、葵花子。有小学14所。乡人民政府驻地黑土河,在草海镇西北58公里,黑土河上游两溪汇合处。人口700,有汉、彝、回等民族。海拔 1 910 米。土质呈黑色,故名。设农贸集市。有公路接大烟公路。. |
石门乡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北部。面积141平方公里。人口1.33万,其中彝、苗、回、布依等民族占27%。辖15村委会。1949年为云炉乡。1953年析设石门、云炉、女姑乡。1958年撤乡并入中水公社。1963年析建石门、云炉、女姑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石门乡。有煤、铅锌矿。产生漆、核桃。畜牧业以养牛、羊为主。有小学10所。乡人民政府驻地石门坎,在草海镇西北65公里,模洛河西岸。人口700,有汉、彝、回、苗等民族。海拔 2 200 米。村寨背靠绝壁,下临深壑,为一险要关卡。原有石砌房屋一幢,立于两山之间,以大石条做门和门槛,故名。有公路接大烟公路。. |
云贵乡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北部。面积139平方公里。人口1.41万,其中彝、苗、布依等民族占12%。辖10村委会。原属云炉乡。1953年析设云贵、水塘、新民乡。1958年撤乡并入龙街公社。1961年析建云贵公社。1984年改置云贵、新民乡。1991年合并置云贵乡。是县内重要畜牧区。产茶叶、葵花子。有小学6所。乡人民政府驻地厂上,在草海镇北偏西57公里,洛泽河西岸。人口60。海拔 1 900 米。清嘉庆年间曾在此开采铅锌矿,故名。以牛、羊饲养为主。大山营—格拉河公路经此。. |
兔街乡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部偏南,面积131平方公里。人口1.61万,其中彝、回、苗等民族占43.3%。辖8村委会。因境内双龙桥得名。1949年为双潮乡。1953年析设双潮、凉山、耿家乡。1958年撤乡并入小海公社。1961年析建3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双龙乡。主产马铃薯、玉米、荞麦。畜牧业以养牛、羊为主。产苹果、茶叶。有小学8所。乡人民政府驻地姬家营,在草海镇西15公里,双龙桥河与响水河之间,元宝山北麓。人口150,有汉、彝、回等民族。海拔 2 220 米。以姓氏命名。. |
双龙乡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部偏南,面积131平方公里。人口1.61万,其中彝、回、苗等民族占43.3%。辖8村委会。因境内双龙桥得名。1949年为双潮乡。1953年析设双潮、凉山、耿家乡。1958年撤乡并入小海公社。1961年析建3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双龙乡。主产马铃薯、玉米、荞麦。畜牧业以养牛、羊为主。产苹果、茶叶。有小学8所。乡人民政府驻地姬家营,在草海镇西15公里,双龙桥河与响水河之间,元宝山北麓。人口150,有汉、彝、回等民族。海拔 2 220 米。以姓氏命名。. |
板底乡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东部。面积99平方公里。人口1.09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68.8%。辖8村委会。1949年为落底乡。1953年析设板底、新华、登底乡。1958年撤乡并入盐仓公社。1961年析建板登公社。1984年改置板登、登底乡。1991年合并置板底乡。为彝族聚居地区,民族风情浓郁。是县内重要牧业区。主产马铃薯、荞麦。有小学13所。乡人民政府驻地板底,在草海镇东北24公里,布嘎梁子东北山坞。人口320,有彝、汉、苗等民族。海拔 2 200 米。“板底”系彝语译音,意为大山坪子。有公路接326国道。. |
大街乡 |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东北部。面积118平方公里。人口1.44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54.1%。辖9村委会。1953年置大街、大松乡。1958年撤乡建大街公社。1984年改置大街乡。畜牧业以牛、羊、生猪为主,产核桃、葵花子。有小学15所。乡人民政府驻地大街子,在草海镇北30公里,仙水梁子东侧。人口约500,有汉、彝、苗等民族。海拔 2 100 米。曾名同化场。昔以“寅”日赶场,俗以虎为大,故名。狗街子—大街公路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