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毕节市 >> 威宁县 >> 迤那镇 >> 五星村

五星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五星村谷歌卫星地图)


五星村简介

  一、自然概况
  五星村是迤那镇政府驻地所在村,属迤那镇3类贫困村。全村总面积18.28平方公里,与本镇合心村、中心村、青山村、大山村和龙街镇接壤。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共有1009户4685人,少数民族80户368人,占总人口的7.85%。102省道和内昆铁路穿村而过,交通较为便利,农民人均纯收入3078元。
  全村耕地面积6169亩,人均占有耕地约2.85亩。耕地主要分布在半山缓坡地带及低凹缓坡地带,土壤较为肥沃,以黄土壤和白沙土为主。农产品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
  二、资源概况
  五星村是迤那镇的农业大村之一,种植业以玉米、马铃薯和烤烟为主。在村经济结构中,农业是支柱。村内矿产资源主要是煤,埋藏较浅,一般在2—6米左右,发热量较高,多属含硫煤。畜牧业以养牛、养猪和养羊为主,尤其以小作坊酿酒加生猪养殖为特色。2010年末,全村大牲畜存栏5294头(匹),出栏2682头(匹)。
  三、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在全村4685人中,男性2385人、占50.91%,女性2300人、占49.09%;人口密度为389人/平方公里。全村有劳动力2513(18至60周岁)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1259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0.10%,初中文化125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9.90%。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人员385人。
  四、基础设施状
  五星村是迤那镇政府所在地,与其他村相比较,基础设施较好,有村级小学1所、村级卫生室1所,客运站1个,迤那中学、供电所、卫生院、派出所、烟叶站等镇直单位建在五星村。但其他基础设施建落后,农业基础设施仅有1500亩坡改梯工程。通村公路21,农村沼气池仅有80口,人畜饮水小水窖750个。
  五、产业发展状况
  五星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10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25公斤。
  六、党建情况
   2010年末,五星村有正式党员54人,预备党员2人。
  
  --人口总数:4685人 农业人口:4239人 非农业人口:446人
  --行政区面积:18.2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13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回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两年提速,跨越发展
  --所辖村:新民组,新龙组,新华组,中山组青海组,水平组 生产总值:144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板蓝根,烤烟 办公所在地:五星村
  --自然条件:煤矿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资源比较丰富 资源:种植(玉米,板蓝根,烤烟,金银花等)养殖(猪,羊,牛,鸡)矿产(煤炭)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526109 553100 -- 查看 五星村谷歌卫星地图

五星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五星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青山村

  一、自然概况   青山村位于迤那镇东北面,属迤那镇1类贫困村,总面积23.44平方公里,与本镇合心村、五星村、文昌村、新田村和观风海镇接壤。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共有683户3203人,少数民族74户447人,占总人口的13.96%。农民人均纯收入2758。   全村耕地面积12379亩,人均占有耕地约3.86亩。耕地主要分布在半山缓坡地带及低凹缓坡地带,土壤较为肥沃,以黄土壤和白沙土为主。农产品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   二、资源概况   青山村是迤那镇的农业大村之一,种植业以玉米、马铃薯和烤烟为主。在村经济结构中,农业是支柱。村内煤矿资源储量较多,埋藏较浅,一般在2—6米左右,发热量较高,多属含硫煤。畜牧业以养牛、养猪和养羊为主,2009年末,全村大牲畜存栏3519头(匹),出栏1903头(匹)。   三、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在全村3203人中,男性1618人、占50.52%,女性1585人、占49.48%;人口密度为186人/平方公里。全村有劳动力1830(18至60周岁)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108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9.34%,初中文化71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0.66%。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较少,共有81人。   四、基础设施状况   青山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有村级小学1所,村级卫生室1所,村级公路12公里,没有通组公路,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小水窖,没有农村沼气池,人畜饮水小水窖只有280个,蓄水量少,有管道饮水4公里。   五、产业发展状况   青山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10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15公斤。      --人口总数:3203人 农业人口:3203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3.4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2亩   --主要民族成分:回,彝,苗,汉 发展口号:两年提速,跨越发展   --所辖村: 生产总值:1066.7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玉米,马铃薯,烤烟,绿壳蛋鸡 办公所在地:李子坪组   

五星村

  一、自然概况   五星村是迤那镇政府驻地所在村,属迤那镇3类贫困村。全村总面积18.28平方公里,与本镇合心村、中心村、青山村、大山村和龙街镇接壤。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共有1009户4685人,少数民族80户368人,占总人口的7.85%。102省道和内昆铁路穿村而过,交通较为便利,农民人均纯收入3078元。   全村耕地面积6169亩,人均占有耕地约2.85亩。耕地主要分布在半山缓坡地带及低凹缓坡地带,土壤较为肥沃,以黄土壤和白沙土为主。农产品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   二、资源概况   五星村是迤那镇的农业大村之一,种植业以玉米、马铃薯和烤烟为主。在村经济结构中,农业是支柱。村内矿产资源主要是煤,埋藏较浅,一般在2—6米左右,发热量较高,多属含硫煤。畜牧业以养牛、养猪和养羊为主,尤其以小作坊酿酒加生猪养殖为特色。2010年末,全村大牲畜存栏5294头(匹),出栏2682头(匹)。   三、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在全村4685人中,男性2385人、占50.91%,女性2300人、占49.09%;人口密度为389人/平方公里。全村有劳动力2513(18至60周岁)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1259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0.10%,初中文化125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9.90%。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人员385人。   四、基础设施状   五星村是迤那镇政府所在地,与其他村相比较,基础设施较好,有村级小学1所、村级卫生室1所,客运站1个,迤那中学、供电所、卫生院、派出所、烟叶站等镇直单位建在五星村。但其他基础设施建落后,农业基础设施仅有1500亩坡改梯工程。通村公路21,农村沼气池仅有80口,人畜饮水小水窖750个。   五、产业发展状况   五星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10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25公斤。   六、党建情况    2010年末,五星村有正式党员54人,预备党员2人。      --人口总数:4685人 农业人口:4239人 非农业人口:446人   --行政区面积:18.2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13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回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两年提速,跨越发展   --所辖村:新民组,新龙组,新华组,中山组青海组,水平组 生产总值:144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板蓝根,烤烟 办公所在地:五星村   --自然条件:煤矿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资源比较丰富 资源:种植(玉米,板蓝根,烤烟,金银花等)养殖(猪,羊,牛,鸡)矿产(煤炭)   

双营村

中心村

  一、自然概况   中心村位于迤那镇西北面,是迤那镇集镇所在地,属迤那镇非类别村,总面积10.15平方公里,与本镇中心村、中海村、合心村和牛棚镇接壤。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共有740户3189人,少数民族191户688人,占总人口的21.57%,是迤那镇回族较为集中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186元。   全村耕地面积6485亩,人均占有耕地约2.03亩。耕地主要分布在半山缓坡地带及低凹缓坡地带,土壤较为肥沃,以黄土壤和白沙土为主。农产品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干果主要是核桃。   二、资源概况   中心村是迤那镇的农业大村之一,种植业以玉米、马铃薯和烤烟为主。在村经济结构中,农业是支柱。村内有少量的煤矿资源。畜牧业以养牛、养猪和养羊为主,2010年末,全村大牲畜存栏2889头(匹),出栏1682头(匹)。   三、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在全村3189人中,男性1598人、占50.11%,女性1591人、占49.89%;人口密度为290人/平方公里。全村有劳动力1564(18至60周岁)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65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1.69%,初中文化91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8.31%。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人员159人。   四、基础设施状况   中心村基础设施相对较好。迤那镇中心小学建在中心村,有村级卫生室1所,村级公路9公里,过境迤那至牛棚公路3公里、迤那至斗古公路2公里,农业基础设施有部分坡改梯和配套水池,农村沼气池只有200口。   五、产业发展状况   中心村产业单一,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工商业为辅。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10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15公斤,      --人口总数:3189人 农业人口:3089人 非农业人口:100人   --行政区面积:10.1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32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回族,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两年提速,跨越发展   --所辖村:中原组,中民组,中街组,双河组,中心组,中坪组, 生产总值:101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板蓝根,烤烟 办公所在地:中心村   

中海村

  一、自然概况   中海村位于迤那镇西南面,属迤那镇3类贫困村。全村总面积13.2平方公里,与本镇合心村、乡民村、樱桃村、中心村、茨营村和观风海镇接壤。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共有488户2338人,少数民族93户467人,占总人口的19.97%。农民人均纯收入2988元。   全村耕地面积6930亩,人均占有耕地约2.95亩。耕地主要分布在半山缓坡地带及低凹缓坡地带,土壤较为肥沃,以黄土壤和白沙土为主。农产品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干果主要是核桃,水果主要是苹果。   二、资源概况   中海村是迤那镇的农业大村之一,种植业以玉米、马铃薯和烤烟为主。在村经济结构中,农业是支柱。村内没有矿产资源。畜牧业以养牛、养猪和养羊为主,2010年末,全村大牲畜存栏2695头(匹),出栏1354头(匹)。   三、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在全村2338人中,男性1175人、占50.26%,女性1163人、占49.74%;人口密度为189人/平方公里。全村有劳动力1213(18至60周岁)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65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4.00%,初中文化55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6.00%。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285人。   四、基础设施状况   中海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有村级小学1所、村级卫生室1所,通村公路6公里,农业基础设施有坡改梯1800亩,农村沼气池有300口,人畜饮水小水窖只有150个。   五、产业发展状况   中海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10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05公斤。      --人口总数:2338人 农业人口:2008人 非农业人口:330人   --行政区面积:13.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62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汉族 发展口号:两年提速,跨越发展   --所辖村:仓营组,仓吉组,新坪组,联合组,中海组 生产总值:698.6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核桃,马铃薯,苹果,当归 办公所在地:中海村   

大山村

  一、自然概况   大山村位于迤那镇北面,属迤那镇1类贫困村,总面积15.14平方公里,与本镇双营村、莲花村、五星村、中心村和牛棚镇接壤。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共有450户2037人,少数民族169户691人,占总人口的33.92%,是迤那镇苗族相对集中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762元。   全村耕地面积7790亩,人均占有耕地约3.82亩。耕地主要分布在半山缓坡地带及低凹缓坡地带,土壤较为肥沃,以黄土壤和白沙土为主。   二、资源概况   大山村是迤那镇的农业大村之一,种植业以玉米、马铃薯和荞麦为主。在村经济结构中,农业是支柱。村内基本没有矿产资源。畜牧业以养牛、养猪和养羊为主,2009年末,全村大牲畜存栏2209头(匹),出栏1219头(匹)。   三、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在全村2037人中,男性1025人、占50.32%,女性1012人、占49.68%;人口密度为183人/平方公里。全村有劳动力1164(18至60周岁)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62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3.69%,初中文化539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6.31%。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较少,共有126人。   四、基础设施状况   大山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有村级卫生室1所,村级公路6公里,没有通组公路,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小水窖,没有农村沼气池,人畜饮水小水窖只有300个,蓄水量少。   五、产业发展状况   大山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10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78公斤。   六、党建情况   2010年末,大山村村有正式党员20人,预备党员0人,入党积极分子 1人。      --人口总数:2037人 农业人口:1997人 非农业人口:40人   --行政区面积:15.1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2亩   --主要民族成分:回族,彝族,汉族 发展口号:两年提速,跨越发展   --所辖村:大山村1——5组 生产总值:562.62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玉米,荞麦,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大山村   

莲花村

  一、自然概况   莲花村位于迤那镇北面,属迤那镇1类贫困村,总面积13.31平方公里,与本镇大山村、双营村和黑土河乡、龙街镇接壤。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共有494户1987人,少数民族153户537人,占总人口的27.03%,是迤那镇彝族相对集中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655。   全村耕地面积6885亩,人均占有耕地约3.46亩。耕地主要分布在半山缓坡地带及低凹缓坡地带,土壤较为肥沃,以黄土壤和白沙土为主。农产品主要以玉米、马铃薯和荞麦为主。   二、资源概况   莲花村是迤那镇的农业大村之一,种植业以玉米、马铃薯和荞麦为主。在村经济结构中,农业是支柱。村内矿产资源主要是煤,埋藏较浅,一般在2—6米左右,发热量较高,多属含硫煤。畜牧业以养牛、养猪和养羊为主,2010年末,全村大牲畜存栏2385头(匹),出栏1183头(匹)。   三、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在全村1987人中,男性1002人、占50.42%,女性985人、占49.58%;人口密度为168人/平方公里。全村有劳动力1135(18至60周岁)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59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2.51%,初中文化539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7.49%。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较少,共有79人。   四、基础设施状况   莲花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有村级小学1所,村级卫生室1所,村级公路7公里,没有通组公路,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小水窖,没有农村沼气池,人畜饮水小水窖只有350个,管道饮水4公里。   五、产业发展状况   莲花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10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5公斤      --人口总数:1987人 农业人口:1871人 非农业人口:116人   --行政区面积:13.3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59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回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莲花村1——4组 生产总值:527.54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玉米,马铃薯和荞麦, 办公所在地:莲花村   

水塘村

  一、自然概况   水塘村位于迤那镇东北面,属迤那镇1类贫困村,总面积10.72平方公里,与本镇文昌村、新田村和龙街镇、雪山镇接壤。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共有449户2157人,少数民族84户386人,占总人口的17.90%,农民人均纯收入2852元。   全村耕地面积6540亩,人均占有耕地约3.03亩。耕地主要分布在半山缓坡地带及低凹缓坡地带,土壤较为肥沃,以黄土壤和白沙土为主。农产品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   二、资源概况   水塘村是迤那镇的农业大村之一,种植业以玉米、马铃薯为主。在村经济结构中,农业是支柱。村内矿产资源有二水硫酸钙(石膏),储量较大。畜牧业以养牛、养猪和养羊为主,2010年末,全村大牲畜存栏2336头(匹),出栏1204头(匹)。   三、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在全村2157人中,男性1113人、占51.59%,女性1044人、占48.41%;人口密度为221人/平方公里。全村有劳动力1225(18至60周岁)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72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4.71%,初中文化39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5.29%。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较少,共有31人。   四、基础设施状况   水塘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有村级小学1所,村级卫生室1所,村级公路8公里,没有通组公路,农业基础设施有60口基本农田配套小水池,没有农村沼气池,人畜饮水小水窖有320个,蓄水量少。   五、产业发展状况   水塘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10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98公斤。      --人口总数:2157人 农业人口:2007人 非农业人口:150人   --行政区面积:10.7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36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回族 发展口号:两年提速,跨越发展   --所辖村:水塘组,徐家组,瓦厂组,上寨组 生产总值:615.17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玉米,马铃薯,烤烟,二水硫酸钙(石膏) 办公所在地:水塘村   

乡民村

  一、自然概况   乡民村位于迤那镇西南面,属迤那镇1类贫困村,总面积11.63平方公里,与本镇中海村、樱桃村、茨营村和观斗古乡接壤。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共有426户1916人。少数民族117户550人,占总人口的28.71%,是迤那镇苗族聚居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867元。   全村耕地面积5166亩,,人均占有耕地约2.69亩。耕地主要分布在半山缓坡地带及低凹缓坡地带,土壤较为肥沃,以黄土壤和白沙土为主。农产品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干果主要是核桃。   二、资源概况   乡民村是迤那镇的农业大村之一,种植业以玉米、马铃薯和烤烟为主。在村经济结构中,农业是支柱。村内有少量的煤矿资源,埋藏较浅,一般在2—6米左右,发热量较高,多属含硫煤。畜牧业以养牛、养猪和养羊为主,2010年末,全村大牲畜存栏2394头(匹),出栏1260头(匹)。   三、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在全村1916人中,男性964人、占50.31%,女性952人、占49.69%;人口密度为207人/平方公里。全村有劳动力921(18至60周岁)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49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3.96%,初中文化42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6.04%。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较少,共有74人。   四、基础设施状况   乡民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有村级小学1所,篮球场1个,村级卫生室1所,村级公路6公里,没有通组公路,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小水窖,有农村沼气池120个,人畜饮水小水窖350个。   五、产业发展状况   乡民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10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98公斤。      --人口总数:1916人 农业人口:847人 非农业人口:1069人   --行政区面积:11.6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444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回族,汉族 办公所在地:乡民村   --所辖村: 生产总值:549.32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业,种植业,矿业 名特产品:养心菜,苹果,桔子,核桃,马铃薯   

新田村

  一、自然概况   新田村位于迤那镇东南面,属迤那镇2类贫困村。全村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与本镇文昌村、青山村、和雪山镇、观风海镇接壤。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共有579户2408人,少数民族88户397人,占总人口的16.49%。农民人均纯收入2977元。   全村耕地面积8733亩,人均占有耕地约3.62亩。耕地主要分布在半山缓坡地带及低凹缓坡地带,土壤较为贫瘠,以黄土壤和白沙土为主。农产品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   二、资源概况   新田村的产业以农业为主,种植业主要是玉米、马铃薯和烤烟。在村经济结构中,农业是支柱。村内矿产资源主要是煤,,储量较大,埋藏较浅,一般在2—6米左右,发热量较高,多属含硫煤,村内有少量的锌矿。畜牧业以养牛、养猪和养羊为主, 2010年末,全村大牲畜存栏2835头(匹),出栏1463头(匹)。   三、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在全村2408人中,男性1208人、占50.17%,女性1200人、占49.83%;人口密度为153人/平方公里。全村有劳动力1254(18至60周岁)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68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4.63%,初中文化569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5.37%。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较少,共有81人。   四、基础设施状况   新田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只有村级小学1所、村级卫生室1所,人畜饮水小水窖150个,且蓄水少,通村公路8公里,没有通组公路,没有农村沼气池。   五、产业发展状况   新田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10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98公斤。      --人口总数:2408人 农业人口:2408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8.5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822亩   --主要民族成分:回,苗,汉,彝 发展口号: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奋力攻坚,二年交卷   --所辖村:新田组,沙子组,枧槽组,树林组,山营组,锅厂组 生产总值:816.42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玉米,马铃薯,烤烟 办公所在地:新田组   

文昌村

  一、自然概况   文昌村位于迤那镇东北面,属迤那镇2类贫困村,总面积8.3平方公里,与本镇新田村、青山村、水塘村和龙街镇接壤。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2009年末共有305户1353人,少数民族212户799人,占总人口的59.05%,是迤那镇苗族和彝族相对集中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978元。   全村耕地面积3536亩,人均占有耕地约2.61亩。耕地主要分布在半山缓坡地带及低凹缓坡地带,土壤较为肥沃,以黄土壤和白沙土为主。农产品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   二、资源概况   文昌村的产业以农业为主,种植业主要是玉米、马铃薯和烤烟。在村经济结构中,农业是支柱。村内矿产资源主要是煤,埋藏较浅,一般在2—6米左右,发热量较高,多属含硫煤,村内有少量的锌矿。畜牧业以养牛、养猪和养羊为主, 2009年末,全村大牲畜存栏1686头(匹),出栏1123头(匹)。   三、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在全村1353人中,男性687人、占50.78%,女性666人、占49.22%;人口密度为167人/平方公里。全村有劳动力761(18至60周岁)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41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4.93%,初中文化34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5.07%。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较少,共有63人。   四、基础设施状况   文昌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只有村级小学1所、村级卫生室1所,人畜饮水小水窖200个,通村公路6公里,通组公路5公里,没有农村沼气池。   五、产业发展状况   文昌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10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6公斤。      --人口总数:1353人 农业人口:1340人 非农业人口:53人   --行政区面积:8.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36亩   --主要民族成分:回族,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两年提速,跨越发展   --所辖村:保罗组,河边组,坪子组,文昌组,青松组 生产总值:402.92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业,畜牧业,矿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玉米,烤烟,煤 办公所在地:文昌村   

合心村

  一、自然概况   合心村位于迤那镇东南面,属迤那镇3类贫困村,总面积20.37平方公里,与本镇中心村、五星村、中海村、青山村和观凤海镇接壤。全村辖16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共有1123户5165人,少数民族253户1368人,占总人口的26.49%,是迤那镇回族聚居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900元。   全村耕地面积16836亩,人均占有耕地约3.25亩。耕地主要分布在半山缓坡地带及低凹缓坡地带,土壤较为肥沃,以黄土壤和白沙土为主。农产品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干果主要是核桃,水果主要有梨子,但品种老化,种植水平不高,双边白瓜子也是合心村的一大特色。   二、资源概况   合心村是迤那镇的农业大村之一,种植业以玉米、马铃薯、双边白瓜子和烤烟为主。在村经济结构中,农业是支柱。村内有少量的煤矿资源。畜牧业以养牛、养猪和养羊为主,2010年末,全村大牲畜存栏5532头(匹),出栏2876头(匹)。   三、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在全村5165人中,男性2608人、占50.49%,女性2557人、占49.51%;人口密度为169人/平方公里。全村有劳动力2951(18至60周岁)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166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6.52%,初中文化128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3.48%。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较少,共有395人。   四、基础设施状况   合心村有村级小学1所、村级卫生室1所,村级公路8公里,过境102省道3公里、内昆铁路2公里,迤那火车站建设在合心村营山组,迤那二小建在合心村青水组。农业基础设施有2000亩坡改梯,农村沼气池只有80口,没有人饮工程。有连体烤烟房26所,烟苗培育大棚41个;投资180万元的河渠治理10公里正在实施;正在建设中的“芙蓉王”新村占地84.8亩,入住烟农70户,项目建设总投资1838.94万元,每户建筑面积为242.36㎡,整体风格为黔西北民居风格,社区配套454㎡综合会所,主体工程及附属设施于2011年5月30日前完成,2011年6月30日前70户烟农全部搬入社区居住。“一事一议”项目联户路和串户路正在硬化。投资20余万元的村级活动场所和投资120余万元的老年公寓全部完工。   五、产业发展状况   合心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10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26公斤,2010年末,全村大牲畜存栏5542头(匹),出栏2816头(匹)。   六、党建情况   2010年末,合心村有正式党员58人,预备党员0人,入党积极分子7人。      --人口总数:5165人 农业人口:2556人 非农业人口:2609人   --行政区面积:20.3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224亩   --主要民族成分:回族,汉族,水族 发展口号:两年提速,跨越发展   --所辖村:石河组,新营组,元龙组,石桥组,海马组,营山组,清水组,营盘 生产总值:1497.8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矿业,养殖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煤,金银花,玉米,马铃薯,当归 办公所在地:合心村   

茨营村

  一、自然概况   茨营村位于迤那镇西南面,属迤那镇2类贫困村,总面积12.94平方公里,与本镇中海村、乡民村和观风海镇、斗古乡接壤。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共有620户2870人,少数民族377户1688人,占总人口的58.82%,是迤那镇回族聚居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930元。   全村耕地面积7859亩,人均占有耕地约2.74亩。耕地主要分布在半山缓坡地带及低凹缓坡地带,土壤较为肥沃,以黄土壤和白沙土为主。农产品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干果主要是核桃。   二、资源概况   茨营村是迤那镇的农业大村之一,种植业以玉米、马铃薯和烤烟为主。在村经济结构中,农业是支柱。村内矿产资源主要是煤,埋藏较浅,一般在2—6米左右,发热量较高,多属含硫煤。畜牧业以养牛、养猪和养羊为主,2010年末,全村大牲畜存栏3275头(匹),出栏1734头(匹)。   三、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在全村2870人中,男性1455人、占50.70%,女性1415人、占49.30%;人口密度为191人/平方公里。全村有劳动力1283(18至60周岁)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79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1.89%,初中文化489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8.11%。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较少,共有215人。   四、基础设施状况   茨营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有村级小学1所、村级卫生室1所,人饮管道5公里,村级公路较少,只有6公里,没有通组公路,农业基础设施有的小水窖120个,没有农村沼气池,人畜饮水小水窖只有150个,蓄水量少。   五、产业发展状况   茨营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10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05公斤。      --人口总数:2870人 农业人口:1068人 非农业人口:1802人   --行政区面积:12.9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239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汉族,布依族,回族 发展口号:两年提速,跨越发展   --所辖村:茨营组,合营组,关营组,营盘组,营山组,双龙组 生产总值:840.91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烤烟,核桃,玉米 办公所在地:茨营村   

樱桃村

  一、自然概况   樱桃村位于迤那镇西北面,属迤那镇1类贫困村。全村总面积16平方公里,与本镇乡民村、中海村和牛棚镇接壤。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共有594户2881人,少数民族363户1742人,占总人口的60.47%,是我镇苗族聚居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751元。   全村耕地面积8300亩,人均占有耕地约2.88亩。耕地主要分布在半山缓坡地带及低凹缓坡地带,土壤较为肥沃,以黄土壤和白沙土为主。农产品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樱桃是该村的一大特色。   二、资源概况   樱桃村是迤那镇的农业大村之一,种植业以玉米、马铃薯和烤烟为主。在村经济结构中,农业是支柱。畜牧业以养牛、养猪和养羊为主,2009年末,全村大牲畜存栏3305头(匹),出栏1800头(匹)。   三、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在全村2881人中,男性1451人、占50.36%,女性1430人、占49.64%;人口密度为192人/平方公里。全村有劳动力1489(18至60周岁)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80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4.06%,初中文化68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5.94%。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较少,共有83人。   四、基础设施状况   樱桃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有村级小学1所,村级卫生室1所,村级公路6公里,没有通组公路,有农村沼气池110个,人畜饮水小水窖只有300个。   五、产业发展状况   樱桃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10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5公斤。      --人口总数:2881人 农业人口:1406人 非农业人口:1475人   --行政区面积:16.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533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回族,汉族 发展口号:两年提速,跨越发展   --所辖村:樱桃组,大寨组,大梨组,四方一组,四方二组,立新组,中河组 生产总值:792.56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畜牧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烤烟,养心菜,荞麦,玉米 办公所在地:樱桃村   


五星村特产大全




五星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