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川镇位于赫章县城东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4°49’58’’—104°50’03’’,北纬27°08’06’’—27°08’10’’。东邻威奢乡,南接白果镇,西界达依乡、城关镇,北壤平山乡。距县城16公里,海拔高度1450米,地势东高西低。气候温和,属暖温带春干夏湿气候,年均气温13.5℃,年降雨量870~1000毫米,年总积温4745℃,无霜期240天。
野马川镇
全镇辐员面积86.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045亩,其中田5283亩、旱地19762亩,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7954亩,林地面积38752亩,宜林荒山2327亩,森林覆盖率27%。辖25个村(居)委会,134个村民组,11240户、43718人,居住着汉、苗、彝、布依、侗族等7个民族。
-
交通
镇内交通便宜,326国道、774县道穿镇而过,过境段35公里,覆盖14个村。乡村公路主干线10条50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路。电力设施完善,农网改造主干线全面完成,实现组组通电。水利设施齐备,野马川河贯穿全镇东西、水资源充足。通讯功能齐全,程控装机达3500门,移动、联通、小灵通通讯均开通,覆盖面达90%。城镇设施齐全,街面硬化达3.6万平方米,商贸发达。矿产资源以煤为主,煤炭可采藏量3亿吨以上。教育设施完善,镇内有县直中学,寄宿制初级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完全小学15所,私立学校2所、私立幼儿园3所。
全镇共有37个党支部,906名党员(其中男737名、女169名),少数民族党员22名,占党员数的2.6%,16名预备党员,168名入党积极分子,
-
发展
野马川镇党委、0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快速推进“工业强镇”战略的第一要务来抓,广泛宣传,进一步强化全民创业和招商引资意识,大力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及时调解进驻企业与群众发生的矛盾纠纷,为企业出谋划策,指导企业做大做强,协助企业解决用工困难等问题,营造了野马川良好的投资氛围。通过努力,成功引进8家企业(南冲水泥厂、赫章县野马川镇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立兴砖厂、长金页岩砖厂、建星页岩砖厂、大田铸造厂、政礼铸造厂、年产15万吨的水井湾煤矿)进驻野马川。
-
经济建设
野马川镇工农业总产值2.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25亿元,占52.1%,农业总产值1.15亿元,占47.9%,财政总收入257.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0元,农民人均收入2620元,粮食总产量1.2万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4万元。
野马川镇城镇功能日趋完善,经济文化发达,煤炭资源丰富,镇村两级班子团结协调,组织机构健全。热情好客、诚实守信的野马川人民竭诚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土、企业商家前来投资开发,共谋发展,共创辉煌。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86.46平方公里 | 520527105 | 553200 | -- | 查看 野马川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新营村 | ·赫章县旅游·赫章县特产·赫章县十大特产·赫章县十景·赫章县 | 0 |
---- |
查看 新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山脚村 | ·赫章县旅游·赫章县特产·赫章县十大特产·赫章县十景·赫章县 | 0 |
---- |
查看 山脚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田村 | ·赫章县旅游·赫章县特产·赫章县十大特产·赫章县十景·赫章县 | 0 |
---- |
查看 新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寨子村 | ·赫章县旅游·赫章县特产·赫章县十大特产·赫章县十景·赫章县 | 0 |
---- |
查看 寨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
双河村 | ·赫章县旅游·赫章县特产·赫章县十大特产·赫章县十景·赫章县 | 0 |
---- |
查看 双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场村 | ·赫章县旅游·赫章县特产·赫章县十大特产·赫章县十景·赫章县 | 0 |
---- |
查看 新场村谷歌卫星地图 |
苏嘎村 | ·赫章县旅游·赫章县特产·赫章县十大特产·赫章县十景·赫章县 | 0 |
---- |
查看 苏嘎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寨村 | ·赫章县旅游·赫章县特产·赫章县十大特产·赫章县十景·赫章县 | 0 |
---- |
查看 大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
麻初村 | ·赫章县旅游·赫章县特产·赫章县十大特产·赫章县十景·赫章县 | 0 |
---- |
查看 麻初村谷歌卫星地图 |
尖山村 | ·赫章县旅游·赫章县特产·赫章县十大特产·赫章县十景·赫章县 | 0 |
---- |
查看 尖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双营村 | ·赫章县旅游·赫章县特产·赫章县十大特产·赫章县十景·赫章县 | 0 |
---- |
查看 双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田村 | ·赫章县旅游·赫章县特产·赫章县十大特产·赫章县十景·赫章县 | 0 |
---- |
查看 大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
花角村 | ·赫章县旅游·赫章县特产·赫章县十大特产·赫章县十景·赫章县 | 0 |
---- |
查看 花角村谷歌卫星地图 |
乌木村 | ·赫章县旅游·赫章县特产·赫章县十大特产·赫章县十景·赫章县 | 0 |
---- |
查看 乌木村谷歌卫星地图 |
利河村 | ·赫章县旅游·赫章县特产·赫章县十大特产·赫章县十景·赫章县 | 0 |
---- |
查看 利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下街村 | ·赫章县旅游·赫章县特产·赫章县十大特产·赫章县十景·赫章县 | 0 |
---- |
查看 下街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上街村 | ·赫章县旅游·赫章县特产·赫章县十大特产·赫章县十景·赫章县 | 0 |
---- |
查看 上街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三院村 | ·赫章县旅游·赫章县特产·赫章县十大特产·赫章县十景·赫章县 | 0 |
---- |
查看 三院村谷歌卫星地图 |
毛栗村 | ·赫章县旅游·赫章县特产·赫章县十大特产·赫章县十景·赫章县 | 0 |
---- |
查看 毛栗村谷歌卫星地图 |
石丫村 | ·赫章县旅游·赫章县特产·赫章县十大特产·赫章县十景·赫章县 | 0 |
---- |
查看 石丫村谷歌卫星地图 |
石板村 | ·赫章县旅游·赫章县特产·赫章县十大特产·赫章县十景·赫章县 | 0 |
---- |
查看 石板村谷歌卫星地图 |
青狮村 | ·赫章县旅游·赫章县特产·赫章县十大特产·赫章县十景·赫章县 | 0 |
---- |
查看 青狮村谷歌卫星地图 |
前山村 | ·赫章县旅游·赫章县特产·赫章县十大特产·赫章县十景·赫章县 | 0 |
---- |
查看 前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车浪村 | ·赫章县旅游·赫章县特产·赫章县十大特产·赫章县十景·赫章县 | 0 |
---- |
查看 车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双河街道 |
双河街道位于赫章县中部,位于东经104°43′25″,北纬27°07′36″,东抵野马川镇,西、南与白果镇接壤 ,北同达依乡、财神镇相比邻。平均海拔1535米,最高海拔2300米,最低海拔1470米,地处川、滇、黔交通要道,是赫章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7年末全镇辖3个社区、16个行政村, 109个村民组,共12393户4596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734人,农业人口28226人。居住着汉、彝、苗、布依、白等17个民族。2007年年末耕地面积12734亩,林地面积56801亩,牧草地面积5100亩。2007年末,城关镇工农业总产值达5570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884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8825万元,财政税收4081.2万元,突破四千万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66元,2007年末,城关镇实现通电村16个,通邮村7个,通电话的村16个,通公路的村16个,通自来水的村16个。辖区内有汽车站2个,供水站1个信用社1个,全镇公路里程57公里。农村电话装机数量1100门,学校11所,在校学生5891人,教师总数240人,镇办幼儿园1个,文化服务中心1个,卫生院1个,医生9人,病床数10张。集贸市场4个,综合市场4个,自来水普及率29%,有线电视入户率50%,道路硬化面积达7800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3平方米,粮食产量8078吨。 |
白果街道 |
白果街道位于赫章县城西部,距离县城4公里,地处东经104°43′26″,北纬29°07′14″。东邻城关镇、威奢乡,西、南接水塘乡,北靠兴发乡。全镇平均海拔1550米,年平均气温13.5摄氏度,年降雨量778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境内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交通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326国道和212省道线穿境而过。辖21个村126个村民组6443户29997人,其中:农业人口28973人,非农业人口1024人,少数民族人口3640人,占总人口12.1 %。 全镇地貌复杂,切割深、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明显,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可耕地为石灰岩、砂页岩中的山谷地和丘陵洼地,幅员面积123.0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44人/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800亩。2006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7269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4200亩,粮食总产量7832吨,蔬菜产量5497吨。 我们始终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省、地、县文件精神,努力实践“-”重要思想,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赫章县西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在县委、县0和镇党委的领导下,在镇人大主席团的监督下,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实施科教兴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财源建设,积极寻找替代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白果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和努力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妈姑镇 |
妈姑为彝语“骂谷”的音译,“兵营”之意,古为乌撒部落君长的兵营,乌撒八大首目之一的妈姑首目驻地。民国13年(1924年)设威宁南一区,后改属二区(二塘)置天元镇。赫章建县后设妈姑镇,民国32年易名为铅丰镇。解放后,1950年建妈姑区于此。1953年在妈姑新厂和老厂两条街分别建立铅丰、新河两个乡,1956年合并建妈姑镇,1958年5月改为区级镇,下半年改为乡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为管理区,隶属妈姑公社。1963年改为妈姑镇(乡级),隶属妈姑区。1984年改为铅丰镇,1989年改为区级镇。1991年“建并撤”时,铅丰镇、砂石乡、天生桥彝族苗族乡合并建妈姑镇。居住有汉、彝、回、苗、白、布依、黎、壮、土家、侗等十多个民族,总户数10266户,总人口36953人。 妈姑镇位于贵州西部乌江北源的云冲河和南源的三岔河上游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开始过渡的乌蒙山倾斜地带,处于赫章县西南36公里处。东经104°33′09″,北纬26°58′42″,南北最大宽度为7公里,东西最大长度25公里,总面积141.93平方公里。东邻水塘乡、白果镇,西抵双坪乡及威宁县,南接珠市乡及威宁县,北与罗州乡毗邻。镇境内山高坡陡,峰峦重叠,地形切割破碎,岩石裸露,呈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最高海拔2588米,位于水塘村向雨大山,最低海拔1775米,位于天桥村大板桥,平均海拔2100米,0所在地老厂村中街组,属暖温带气候区,为南温带—中温带之间所特有的高原山区气候类型。全年平均气温12.5℃~13.8℃,年降雨量790.4~910.3毫米之间。年平均日照为1166.3小时,无霜期206~255天,时有春旱、洪涝、冰雹、低温、冷雨等灾害性天气。 1、妈姑为彝语“骂谷”的音译,“兵营”之意,古为乌撒部落君长的兵营,乌撒八大首目之一的妈姑首目驻地。民国13年(1924年)设威宁南一区,后改属二区(二塘)置天元镇。赫章建县后设妈姑镇,民国32年易名为铅丰镇。解放后,1950年建妈姑区于此。1953年在妈姑新厂和老厂两条街分别建立铅丰、新河两个乡,1956年合并建妈姑镇,1958年5月改为区级镇,下半年改为乡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为管理区,隶属妈姑公社。1963年改为妈姑镇(乡级),隶属妈姑区。1984年改为铅丰镇,1989年改为区级镇。1991年“建并撤”时,铅丰镇、砂石乡、天生桥彝族苗族乡合并建妈姑镇。居住有汉、彝、回、苗、白、布依、黎、壮、土家、侗等十多个民族,总户数10266户,总人口3695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585人,占15.1%,非农业人口10636人,占28.8%。人口密度为260人/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合计1675(公顷),人均0.69亩(2006年统计年鉴)。全镇辖24个村民委员会(2008年初村委换届选举将砂石村、后山村合并建立砂石浪村现为23个村民委员会)及2个居委会,106个村民小组,境内有赫章县妈姑镇铅锌矿社区属县级事业单位。镇设置0妈姑镇委员会,委员会委员7~11名,委员会-1名,副-2~3名,下设组织、宣传、办公室等常设机构,还设有-委员会,含兼职和交叉机构人员在内,约16人左右。设妈姑镇人民0,设0镇长1名,副镇长3名,0职能部门有党政办、综治办、城管办、民政办(现为社会事务办)、财政所、派出所、工商所、土管所、企业站、安监站、司法所,事业单位有:林业站、畜牧站、水利站、广播站、农技站、农机站(注:农技站、畜牧站、农机站、水利站合并建农业服务中心),服务性企业有邮电支局、电信支局、卫生院、供销社、粮管所、信用社,兼职和交叉机构人员在内约145人。教育教学单位有中心校、中学等16所学校和镇幼儿园,教职工中正式教师245人,代课教师60余人。 2、2007年,全镇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工业总产值达67218万元,农业总产值341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70629万元;2002年工业总产值30130万元,农业总产值2665.19万元,工农业总产值32795.19万元;2007年比2002年增长215.36%,其中2007年农业总产值3441万元。2007年财政税收完成实际入库2138.4万元,2002年完成财政税收422万元,2007年比2002年增长506.73%,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元,2007年比2002年增长112.2%。 3、镇域处于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开始过渡的倾斜地带。被大韭菜坪、小韭菜坪、白草坪、白雨大山、万丈坡等大山所分割,地势西南、西北和西部高,东北部较低。相对高差一般在300米~500米之间,最大达800米。以西高原面积比较完整,以东地势急剧下降,形成深切割,地形破碎,谷地狭窄,山坡陡峻的地形地貌。海拔1950~2200米的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60%,海拔1775~1900米的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20%。海拔2200~2558米的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7.5%,属浅切割面积占1.3%,属中切割面积占54%,属深切割占55%。 由于地貌基础复杂,碳酸盐岩分布广泛,晚近期强烈的构造隆升,受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因而地貌发育复杂,区域分异明显,地貌类型多样。全镇地貌主要有五种类型:①溶蚀类型,占全镇总面积的40.5%,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东南部。②溶蚀—侵蚀类型,面积最大,占全镇总面积的50.3%,③剥蚀类型,占全镇总面积的15.63%,④侵蚀类型,面积最小,占全镇总面积的1.47%,⑤侵蚀—溶蚀类型,占全镇总面积的15.3%。 4、全镇年降水量在790.4—910.3毫米。 5、全镇土质主要有草甸土、棕壤、黄棕壤、黄壤、石灰土、潮土、紫色土等。 草甸土分布地区气候冷凉,温度低,年平均气温小于10℃,年总积温小于2500℃,植被为矮生灌丛和杂草,终年云雾多,常年风大,成土的腐植过程占优势。土质疏松,心土为棕色或暗棕色,呈强酸性反应,主要分布在水塘村的白雨大山顶和山脊平缓处。 6、全镇矿产资源丰富。现境内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有铁、锌、铅、铜、硫、锑、煤、硅石、重晶石等10多种,并伴生有银、锗、镉、铟、镓等贵重金属。其中铁矿石储量为基础储量43.3万吨,资源量为610万吨,资源储量总数653.3万吨;锌铅矿石金属储量333.95万吨;黔西北队于1960年6月完成赫章猫猫厂、榨子厂铅锌矿勘探所提交报告时,单独编写提交了《赫章县猫猫厂榨子厂铅锌矿分散元素评价报告》,分别计算了两地镓储量,分别探明铅锌矿中锗储量144.3吨,铟23.2吨(1976年2月贵州地质局又批准猫猫厂镉117.7吨,铟7.3吨)。贵州冶金地质队于60年代中期对猫猫厂、榨子厂等铅锌矿区进行补勘时,对镓、锗、镉、铟进一步作了勘查评价,重新计算了镓的储量。经审查,最后批准储量130.7吨,1965年3月、5月、12月分别编写提交了《赫章县榨子厂(锗)铅锌矿补充勘探资料》,探明储量锗178.4吨,镉177.6吨,铟6.7吨,《赫章县猫猫厂(锗)铅锌矿床补充勘探地质资料》探明锗储量4.2吨。煤炭储量属向斜测区资源量0.5241845亿吨,储量总数0.5241845亿吨,主要分布于天桥、新厂、老厂、冲子、平原、九股、团结等村。 7、镇境内唯有一条河流——妈姑河。全长15公里,主流发源于新厂大树脚,支流有冲子、寨子、和平、砂石分别与主流在新厂桥边、鬼打湾、三道水、砂石汇合,流经后河、天桥。水面面积达0.043平方公里。 8、镇辖区内有箐头村发倮组的风景名胜区,位于赫章县城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这里山高坡陡,群山围绕,群山中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中,镶嵌着一片豪放如同高原男子汉的“石林”,石林长的象剑、象人、象塔、象大柱……如同走进一座石的宫殿,庞大壮观的风姿别具一格。“石林”长着杜鹃,还有青松林。 “石林”山中流出一股清泉,人称白水沟,顺山形成瀑布共三阶,第一阶落差4米左右,第二阶落差20米左右,第三阶落差10米左右,雨季水花冲起,尤如仙女撒花。 距“石林”不远处有座名叫“火焰山”的大山。传说只要山顶一吼,天立即响起大雷,大雨就下来。 还有溶洞二处,内石钟乳,石笋等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景观,是一处待开发的旅游胜地。 |
财神镇 |
|
六曲河镇 |
六曲河镇位于赫章县东北面,地处暖温带温凉春干夏湿气候区。境内地势相对平坦,平均海拔1674米,平均气温10℃—1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辖19个村,100个村民组,总面积104.86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布依、苗、白等民族,总人口为3万余人。镇0所在地老场村距县城19公里,212省道横贯全镇南北。烤烟和煤炭产业是全镇的主要经济支柱。农业生产以玉米、稻谷、小麦、马铃薯、豆荚等为主。 |
野马川镇 |
野马川镇位于赫章县城东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4°49’58’’—104°50’03’’,北纬27°08’06’’—27°08’10’’。东邻威奢乡,南接白果镇,西界达依乡、城关镇,北壤平山乡。距县城16公里,海拔高度1450米,地势东高西低。气候温和,属暖温带春干夏湿气候,年均气温13.5℃,年降雨量870~1000毫米,年总积温4745℃,无霜期240天。 野马川镇 全镇辐员面积86.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045亩,其中田5283亩、旱地19762亩,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7954亩,林地面积38752亩,宜林荒山2327亩,森林覆盖率27%。辖25个村(居)委会,134个村民组,11240户、43718人,居住着汉、苗、彝、布依、侗族等7个民族。 - 交通 镇内交通便宜,326国道、774县道穿镇而过,过境段35公里,覆盖14个村。乡村公路主干线10条50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路。电力设施完善,农网改造主干线全面完成,实现组组通电。水利设施齐备,野马川河贯穿全镇东西、水资源充足。通讯功能齐全,程控装机达3500门,移动、联通、小灵通通讯均开通,覆盖面达90%。城镇设施齐全,街面硬化达3.6万平方米,商贸发达。矿产资源以煤为主,煤炭可采藏量3亿吨以上。教育设施完善,镇内有县直中学,寄宿制初级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完全小学15所,私立学校2所、私立幼儿园3所。 全镇共有37个党支部,906名党员(其中男737名、女169名),少数民族党员22名,占党员数的2.6%,16名预备党员,168名入党积极分子, - 发展 野马川镇党委、0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快速推进“工业强镇”战略的第一要务来抓,广泛宣传,进一步强化全民创业和招商引资意识,大力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及时调解进驻企业与群众发生的矛盾纠纷,为企业出谋划策,指导企业做大做强,协助企业解决用工困难等问题,营造了野马川良好的投资氛围。通过努力,成功引进8家企业(南冲水泥厂、赫章县野马川镇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立兴砖厂、长金页岩砖厂、建星页岩砖厂、大田铸造厂、政礼铸造厂、年产15万吨的水井湾煤矿)进驻野马川。 - 经济建设 野马川镇工农业总产值2.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25亿元,占52.1%,农业总产值1.15亿元,占47.9%,财政总收入257.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0元,农民人均收入2620元,粮食总产量1.2万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4万元。 野马川镇城镇功能日趋完善,经济文化发达,煤炭资源丰富,镇村两级班子团结协调,组织机构健全。热情好客、诚实守信的野马川人民竭诚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土、企业商家前来投资开发,共谋发展,共创辉煌。 |
德卓镇 |
德卓镇位于赫章县西部,地处两省(贵州省、云南省)三县(赫章县、威宁县、彝良县)交界,东邻可乐乡和辅处乡,西接云南省彝良县龙街乡和奎乡,南抵威宁县兔街乡,北与河镇乡毗邻。平均海拔2025米,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2.5℃,年平均降雨量725毫米。全乡辖14个村,133个村民组,总面积118.47平方公里,总人口23607人。境内居住着汉、彝、苗、布依等4个民族,少数民族占20%。 德卓乡矿产资源丰富,探明的有煤、铜、铁、锌等多种矿产资源,全乡可容纳5口以上年产30万吨的煤矿,铜矿储量居全县之首,水能、风能资源蕴藏量10万千瓦以上,可利用6万千瓦,投资9000多万元装机1.6万千瓦的袁家滩水电站等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8月正式投产,该站是毕节地区水能资源重点开发点之一。地理区位优势独特,地处威宁彝良中点,是两县资源汇集加工的理想之地。 乡内民族风情独特,有奎乡梁子疯狂的瑞午斗牛节和正月十五的苗族采花节,有雄伟壮观的天生桥、奎乡梁子万亩草场等景点景色。还有全县著名的德卓洋芋和优质烤烟、半夏、磨芋、辣椒等众多农特产品。 德卓是一方待开发的资源富集地,蕴藏着无限的商机,供成功的你一展天地。德卓人民愿交四海朋友,迎八方宾客,热忱欢迎广大客商前来开发投资建设。 |
平山镇 |
平山镇位于赫章县东部,东邻毕节市杨家湾镇、放珠镇,西接野马川镇,南抵古达乡、威奢乡,北界哲庄乡、古基乡。乡0驻地平山村距县城25公里,326国道由东至西穿乡境而过。全乡被蚂蝗箐梁子、卢家梁子等山脉分割,乡境内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流深切。全乡最高峰蚂蝗箐梁子海拔2114米,最低点江南村海拔1260米,平均海拔1595米。平山乡属暖温带温凉春干夏湿气候区,全年无霜期245天。气温日差较大,年差较小,年均气温12.7℃,年均降雨量870.7mm,雨热同季,光照条件好。 全乡辖水塘、清塘、中心、长冲、江南、对江、中山、中寨、平山、农庄、呆梅沟、双塘、后山、田坝、岔河、雄营、发香河等17个村104个村民组。面积94.5平方公里。 |
哲庄镇 |
哲庄镇位于赫章县城东北部,东经104°49′31″,北纬27°18′55″,地处两省(贵州省、云南省)三县(市)(镇雄县、赫章县、毕节市)交界,距离赫章县城46公里、镇雄县城30公里,0所在地海拔1600米。东与镇雄县中屯乡接壤,南与毕节市放珠乡和平山乡后山接壤,西与古基乡桃园村接壤,北抵镇雄县巴馏接壤。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比较适合发展烤烟生产、优质杂交玉米种植,乡内山脉起伏连绵,蕴藏有大量优质煤矿。212省道横贯东西,全乡幅域面积85.32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89个村民组,主要居住着汉、彝、苗等民族6400户29822人,其中农业人口29436人,非农业人口26户386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1.3%,少数民族4667人,占人口总数的15.65%。全乡有耕地面积1314公顷,基本农田300亩,耕地19260亩,25度以上坡耕地352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66亩。2007年末,全乡完成农业总产值4194.15万元,同比增长2.8%;乡镇企业总产值7971万元,同比增长3.6%;完成财政收入530.7万元,人均纯收入2253元。 |
古基镇 |
古基镇位于赫章县城东北部33公里处,是赫章县典型的北线农业乡镇之一,东与哲庄乡相邻,南接平山乡、野马川镇和达依乡,西连六曲河镇、财神镇、北抵云南省镇雄县安尔乡、场坝乡。全乡总面积110.54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88个村民组。境内气候温和,土地生产潜力大,居住着 古基乡 汉、彝、苗、白等民族。 - 经济概况 全乡有耕地面积20556亩,其中水田200亩,25长以上坡耕地10556亩,已实施退耕还林工程5个村,16个村,578户,2287.8亩。全乡地势呈北南走势,北高南低,西东平行。部分地方峡谷纵横,最高海拔为2350米,最低海拔为1570米。全乡境内交通便利,212省道横穿东西,以乡0所在地为中心的桃园至岔河公路、古基至海子公路连接着全乡除团山村以外的15个和达依乡、云南镇雄的安尔乡。乡境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铁矿石资源有待开发,为古基乡从农业乡向工业乡转变奠定了物质 古基乡 基础。 近年来,古基乡干部和农民都认识到种植绿肥是保持水土,改造中低产田土,增加土壤内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施用量,减轻农民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土壤肥力后劲,确保农业能持续增产的基础,是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发展的关键。为此,该乡4930户农民在自己承包土地上种植绿肥的就有4600多户,占93%以上,除种植蔬菜的少量土地外,耕地基本上都种了绿肥。在科技兴农工作中,该乡包谷种植面积12000亩,实行玉米绿肥聚垄耕作11000亩,占91.6%,实行绿肥聚垄耕作的玉米亩产量均比玉米地膜覆盖或玉米育苗移栽的亩产量高,且投资、投劳较少。由于实行绿肥种植,该乡粮食产量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绿肥种植的发展,已为牲畜提供了良好的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
朱明镇 |
朱明镇位于赫章县城西北部,距县城33公里,位于东经104°32′21″、北纬27°13′09″。东接财神镇,北接结构乡和安乐溪乡,西接可乐乡,南接罗州乡和双坪乡,总面积136.02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朱歪村、安甲村、坪子村、营盘村、则安村、白营村、磨角村、则姑村、田坝村、双营村、木营村、发开村、付家湾村、海田村、还山村、女牛墟村),共有163个村民组。 朱明镇总耕地面积25725亩(其中70%以上属25度以上坡耕地)。平均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13.5℃,年总降雨量790.4毫米,年日照时数1166.3小时。2007年末总户数6923户,总人口27546人。居住着汉、苗、彝、布依等民族。境内山高坡陡、蜂峦叠嶂、沟壑纵横、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 农业大乡 朱明乡是一个农业大乡,主产玉米、马铃薯、小麦、芸豆等,粮食年产量10500吨。2008年春播玉米15000亩,其中杂交玉米14000亩,覆盖地膜5000亩,绿肥聚垄13000亩;马铃薯种植13000亩,其中脱毒马铃薯8000亩;豆类12000亩。 畜牧大乡 朱明乡是一个畜牧大乡,现有大牲畜7622头(匹),其中牛5696头,猪17699头,羊10200只,家禽39796只。而且乡内有大面积的荒山草坡等待开发,现已实施退耕还林还 马铃薯基地一角 草12100亩,可提供大量的饲草来源,畜牧业发展尚有巨大的潜力。朱明乡以充实师资力量、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扎实做好“两基”迎国检各项工作。和谐大街建设是朱明乡小城镇建设的起点,也是小城镇建设的主体工程。大街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正在着手实施第二期工程。 矿产资源 朱明乡境内主要有煤、铁、铜、锌和硫等矿产资源,各种矿物质远景储量超过1亿吨。煤主要分布在朱歪村、白营村、安甲村和还山村,锌和铁主要分布在营盘村和则安村,铜主要分布在白营村,硫主要分布在营盘村。目前,顺达公司正在境内进行煤炭勘探。欢迎有识之士来朱明投资开发! 医疗卫生 朱明乡以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目前,全乡共有22562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乡党委、0积极争取资金,为4个村修建了村卫生室,另有5个村的村卫生室正在筹建之中。 - 特色产业 朱明素有“核桃之乡”之称,核桃以个大、皮薄、仁优、出油率高而倍受人们青睐,核桃产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全乡已实施退耕还林核桃基地4605亩,另点播实生核桃10余万株,全乡约有实生核桃36.3万株,在全乡16个行政村均有分布。挂果株数3.2万棵左右,其中常年产量50斤以上的1.2万棵左右,常年产量50斤以下的2万棵左右。全乡核桃常年产量165万斤左右。2008年,分别在 朱明乡双河海联小学 朱歪村和白营村建成核桃标准化种植基地1000亩,预计3-5年后,朱明乡核桃常年产量在200万斤以上。乡党委、0高度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加大对核桃种植的扶持力度,一方面积极鼓励、引导农户种植核桃。2006年成立了核桃协会,目前,核桃协会的成员和产业规模正在进一步的扩大之中。白营村核桃糖厂在县委组织部的关心下,乡党委0高度重视,目前正在选址筹建。乡党委0准备把核桃产业发展成为我乡继烤烟之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经济支柱。 朱明乡以烤烟为经济支柱,2008年种植烤烟10500亩,预计收购干烟叶2.1万担,烟农收入预计达1000万元以上,可实现烟叶特产税200万元以上,占全乡财政收入的70%左右。朱明乡始终坚持烤烟生产的支柱地位不动摇,紧紧抓住烟叶市场形势好转等机遇,进一步夯实烤烟种植基础。2008年共种植烤烟10500亩,目前烤烟长势喜人,很多烟农已经开始了烟叶烘烤,烟站正在为烤烟收购工作做准备。 - 领导简介 周志刚,男,汉族,生于1971年11月,1992年8月参加工作,1998年5月加入中国0,大学文化,在读省委党校研究生。1992年8月至2000年6月在赫章县财政局工作;2000年7月至2001年10月在0赫章县委“三讲”教育办公室工作;2001年11月调0赫章县委组织部工作,任副科级组织员;2002年6月至2004年5月历任0赫章县委组织部干部监督股股长、干部股股长;2004年6月至2005年3月任0赫章县委组织部专职纪检员;2005年4月至2006年4月任0赫章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其间兼任0赫章县委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办公室常务副主任);2006年5月至2008年6月任0赫章县妈姑镇委员会副-、镇长;2008年7月至今任0赫章县朱明乡委员会-。 |
罗州镇 |
罗州镇位于赫章县“中心腹地”,东经104°33′,北纬27°07′之间。平均海拔1875米,距赫章县城31公里。东南面分别与水塘乡、妈姑镇相邻,北面与朱明乡接壤,西面与双坪乡毗邻,东北部与财神接壤。罗州乡现辖20个行政村,119个村民组。罗州乡0驻地位于龙滩、龙科两村上。全乡占地面积114平方公里,总人口24203人。全乡有党员542人,贫困人口3485人。少数民族以彝族、苗族、布依为主,少数民族5149人,占总人口的21%。非农业人口为300多人,占总人口的1.23%。2007年人均纯收入1478元。全乡年均气温13.4℃,最低气温-3.8℃,年平均日照1208小时,年降雨量744.9毫米,无霜期约150-180天,一年结冰时间35天,气候复杂多变,冬寒夏凉。罗州乡土地资源丰富。全乡分布有黄壤、黄棕壤、紫色土及部分水稻土。乡域土地面积165535亩,耕种面积18947亩,森林61700亩,草坡12400亩,荒山20667亩,人均土地7.07亩,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83亩。罗州有森林、森林面积61700亩,站总面积的17.5%。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部高山、长平、红岩、水营等村。全乡有大牲畜存栏4876头,猪存栏6435头,羊存栏4362只,家禽存栏24670羽。罗州乡境内有着丰富的煤、铁铜矿及氧化锌、硫化锌矿产资源,铜铁矿未探明其储量,氧化锌、硫化锌矿已因多年开采尽于枯竭。 |
达依乡 |
达依乡地处赫章县城西北部,乡机关所在地距离县城12公里,212省道经银庄、海马、和平、达依4个村横穿全乡,326国道经娱乐、海马两村,境内公路干线,纵横交错,村村通公路,交通极为方便。幅员面积72.92平方公里,与城关、野马川、六曲、姑基等乡镇接壤。共辖13个村、75个村民组 ,4447户,19098人,其中少数民族2112人。耕地面积1.3万亩;全乡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最高海拔2289米,最低海拔1450米。2007年末,工农业总值实现743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095万元,农业产值3340万元)。财政税收完成487.95万元。粮食产量实现5477.55吨,人均占有粮食288公斤,人均纯收入1717.8元,2007年底农村存款余额达到1456万元,贷款余额788万元。 |
水塘堡乡 |
水塘堡乡位于赫章县西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4°34’04"--104°43’45",北纬26°58’52"--27°08’30"之间,乡0所在地距县城15公里,全乡总面积11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768亩(均为旱地),年平均气温12.6℃,年降雨量920毫米,年平均日照1286小时,无霜期260天。整个地形为四周高、中间低,部分为峡谷地带,地貌复杂多样,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全乡辖14个村63个村民组,2007年年末人口16848人,其中:农业人口16423人,非农业人口425人;少数民族人口3986人,全乡居住有汉、彝、苗、白、蔡等民族,在少数民族中彝、苗两个民族人口较多,为建制彝族苗族乡。326国道经乡0从东向西横穿乡境,212省道经田坝村直贯水城。全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海拔在1400-2600米之间,有荒山草坡灌木林地5万多亩,对发展畜牧业和绿色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水塘堡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乡。明洪武十五年,设水槽屯、水塘屯于此;明洪武二十四年,分设把总1名,守兵60名。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世代生息,形成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情,每逢节日,各民族身穿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盛装,表演各具特色的歌舞庆祝各种节日,宏扬和繁荣了少数民族文化。全乡旅游资源丰富,乡境内有面积二万余亩的国家级夜郎森林公园,园内有金凤湖,每到春天,杜鹃花、茶花、羊毛花等多种花卉盛开,千姿百态,争奇斗艳,迎接客人的到来。郁郁葱葱的-,碧波荡漾的湖水,含苞怒放的花朵,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妙景观。自然资源丰富,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大豆为主,野生植物有生漆、天麻、香菇、党参、续断等,自然条件适宜栽培种植多种中药材。现有荒山草坡林地五万多亩,具有发展畜牧业和绿色产业的良好条件。 地下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铅、锌、铁、煤储藏量较大,分布较广,具有很大的开采价值。目前,有外地客商投资的较大型的采、冶企业就有二十多家,基本形成开采、洗选、冶炼一条龙的矿业生产格局,带动了全乡饮食服务、商业零售、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 全乡各族人民在乡党委、0的领导下,艰苦创业,求实进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各项事业取得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07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9亿元,农业产值3000万元,财政收入为1766.8万元,是1992年建乡时的几十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为1900元。“十五”期间,农业得到加强,农业适用技术和科技含量稳步提高,尤其是绿肥聚拢耕作与地膜覆盖、杂交玉米种植、玉米育苗移栽等技术的实施,粮食连年增产,农民大幅增收,摆脱了贫困。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铁、锌矿产资源的开发,为全乡增加财政税收奠定了基础。全乡以铅、锌、铁产业为龙头,带动了交通运输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实现村村通电,村村开通程控电话,80%的人户吃上了自来水。文教、卫生、广播电视事业长足发展,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逐步完善。 过去的水塘堡乡是一个极为贫困的山乡,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现在的水塘堡乡正在不断前进,后劲充足,欣欣向荣。今天的水塘乡在乡党委、0的领导下,全乡各族人民正以积极的姿态,以资源为依托,以乡镇企业为龙头,发挥交通和自然资源优势,带动和发展农业、采矿业、畜牧业等多种产业;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机遇、开拓进取、 团结奋斗、与时俱进、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和扎实苦干的作风,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富民兴乡再创新的佳绩。 |
兴发乡 |
赫章县兴发苗族彝族回族乡(以下简称兴发乡)位于赫章县东南部,东面与松林坡白族彝族苗族乡接界,南面与雉街彝族苗族乡毗邻,西面与珠市彝族乡、水塘堡彝族苗族乡山水相连,北枕古达苗族乡、威奢乡。 乡0驻地兴发村距离县城37公里,是“撤并建”前兴发区公所驻地。赫章经兴发至松林公路直贯西东,往东可达纳雍县姑开乡、水城县金盆乡,往南沿发盘公路经雉街乡可达水城县等地。兴发村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兴发、雉街、松林坡三乡的公路交通枢纽。 - 概况 兴发乡处于东经100°48′55″,北纬26°56′50″,总面积188.93平方公里,耕地面 兴发苗族彝族回族乡 积21210亩,人均耕地0.95亩。辖16个村73个村民组,总户数5084户,总人口22819人,其中农业人口4940户,22285人,占总人口数的98.54%,少数民族人口9968人,占总人口数的43.68%。兴发乡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杂居乡,居住着汉、苗、彝、回、白、布依等9种民族,其中:苗族人口4625人,占总人口数的20.27%;彝族3611人,占总人口数的15.82%;回族1179人,占总人口数的5.17%;白族293人,占总人口数的1.28%;布依族16人,占总人口数的0.07%;川青34人,占总人口的0.15%;蔡家43人,占总人口的0.19%;蒙古族25人,占总人口数的0.11%。 - 资源 兴发乡平均海拔1935米,无霜期210天,年降雨量950毫米。地形以山地为主,地下溶洞星罗棋布,是发育较好的喀斯特地貌,气候为暖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2℃左右,雨量充 板桥水库 沛,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的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豆类、马铃薯、荞麦等;野生植物有漆树、香菇、续断、龙胆草、党参及其他中药材,乡内气候及土质尤其适宜中药材生长,是发展中药材种植的理想场所;乡内有宜牧草山草坡81000亩,灌木林地面积64650亩,宜林荒山草坡48000亩,其中,目前已开发的核桃、板栗等干果基地2500亩,用材林幼树15000亩;有乡办林场一个面积950亩,国有林场二个面积880亩;广阔的荒山、草坡及灌木地为发展畜牧业、林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境内的大韭菜坪、大海子地势平坦,芳草萋萋,牛羊成群,牧歌悠悠。一幅幅天然的草原牧歌图,简直是旅游休闲的绝好胜地;位于兴松公路左侧的板桥水库水域面积260亩,蓄水700万立方米,周围群山环抱,绿树成荫,不但调节了小区气候,而且装机容量为2×200千瓦的发电厂,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兴发、松林两乡用电的不足,同时还可以利用广阔的水域进行水产养殖和旅游开发。境内有丰富的铁、煤、铅、锌、铜、硫等多种矿产资源,其中铅锌矿的储量最为丰富。清朝末年就开始开采的丫都、木冲、蟒洞、大街等矿山,位于一条东西走向山脉的不同断层带,至今仍较为红火,日产铁矿、铅锌矿、硫化锌矿300吨以上。乡人民0把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作为全乡经济支柱产业来抓,大力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广东、浙江、湖南、江苏等地投资商到乡内兴办企业。目前全乡共有骨干铁矿井6个,硫化矿洗选厂1个,锌氧粉厂两个,铁厂1个有10立方米高炉5只,全乡已基本形成了从矿产开采、洗选、冶炼一条龙的生产格局,带动了交通运输、饮食服务、商业零售等行业发展。 - 文化 兴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乡,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世代生息、繁衍,形成了特色各异的民风、民情和民俗。每逢节日,各民族群众都身着盛装,欢聚一堂,举行对歌、赛马、吹芦笙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其中苗族的“花场”、“芒笙舞”,彝族的“对歌”、“酒礼”、“铃铛舞”,回族的“古乐邦”节、“开斋”节等活动丰富多彩,弘扬和繁荣了少数民族文化。全乡现有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一所,片区小学3所,完小及教学点11个,正式教师206名,代课教师12名;16个村中有15个村水电路三通,开通了程控、移动、联通等通讯网络;有乡级医院一所,村卫生室、个体诊所13个,医务人员33人;乡广播站安装了闭路电视差转设备;15个村通了广播电视。 |
松林坡乡 |
松林坡乡位于贵州省赫章县城南部边缘,距县城48公里,距六盘水市中心60公里。全乡幅员面积113.03平方公里,东与纳雍县姑开乡、水城县金盆乡相连,南与水城县木果乡,西与本县兴发毗邻,北与古达乡、纳雍县羊场乡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04°45′56″,南纬26°53′12″。 全乡辖行政村16个,名称分别是黄家寨村、大梁子村、拱桥村、半边街村、钱家寨村、喜鹊村、塔土村、花苗寨村、蛇倮冲村、半冲村、官寨村、红砖村、倮柱村、小薯块村、柞落箐村、箐营村,共82个村民组。 |
雉街乡 |
雉街乡位于贵州省赫章县最南端,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在1800-2500米之间,属高海拔低度地区,年平均气温11.4,常年降雨975mm,无霜期240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距赫章县50公里,距水城60公里。土地面积135平方公里,所辖10个村,58个村民组,总人口13731人,这里气候温和,山川秀丽,矿藏丰富,民风古朴,是一个美丽而充满希望的一发宝地。 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铁矿分布较集中,锌、煤、铜、铅分布零散。在我乡木冲村K5的赤铁矿储量达3000万吨,菱铁矿3亿吨。在我乡联发、发达、雉街、双龙几个村属我县南面煤田,煤层达七层,高90多米,可大力进行开发。现有企业采矿企业15家,菱铁矿焙烧企业1家,生铁冶炼企业2家。面对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雉街乡给予的优越条件,铸造业、轧钢厂、采矿业、焙烧业、冶炼业、钢铁产品的深加工前景广阔。 土特产品种较多。雉街乡的农作物以玉米、洋芋为主,以苦荞、燕麦为辅,这里的洋芋品质好,产量多,可以考虑以淀粉生产作为农业的拳头产品,带动农业的发展,由于雉街乡邻近的乡镇兴发、珠市海拔较高,种植大棚蔬菜,市场前景广阔,拥有6万亩的宜牧草坡,畜牧业发展潜力很大,雉街乡盛产核桃、梨、板粟,并有名贵野生中药龙胆草、半夏、续继、党参等,所以先天的自然条件无论对果园、药园的投资,都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旅游业资源丰富。在乡0西面2公里处的全县著名双龙飞瀑景区涵盖了母猪潭瀑布的蔚然壮观和公猪潭的树影水碧,以及千年古树和陆隐秀才跃马飞过的印迹。由此延伸的有距雉街乡大凉山村1公里的天上石林——罗布石林等等风景名胜。 民族文化独特。雉街乡是彝族苗族乡,彝族苗族占全乡人口的46.5%,这里有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民族婚丧习俗和民族歌舞。1991年上电影制片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的彝家婚礼,制作基地就在雉街乡发达村。同时《彝族火把节》、《乌蒙欢歌》、《韭菜坪脚下党旗红》等歌舞先后到全国各地演出。到雉街村去看苗族妇女纺线、跳卢笙舞、吃羊毛鸡,是上好的享受,这是一个品牌,是雉街乡乃至赫章县民族文化的品牌。 丰富的矿产资源,迷人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民族文化,先天的自然环境,充分展示雉街乡广阔的民菜前景。雉街将以优惠的政策,敞开的门户,优良的条件,优质的服务,诚招智者,并同时欢迎前来旅游观光。 |
珠市乡 |
珠市乡位于贵州毕节地区赫章县。下辖: 520527205201 210 珠市村委会 520527205202 220 青杠村委会 520527205203 220 文渊村委会 520527205204 220 核桃村委会 520527205205 220 光明村委会 520527205206 220 韭菜坪村委会 520527205207 220 以那村委会 520527205208 220 兴营村委会 520527205209 220 街上村委会 520527205210 220 上寨村委会 520527205211 220 德块村委会 520527205212 220 高原村委会 520527205213 220 陆坪村委会 520527205214 220 团结村委会 520527205215 220 七一村委会 520527205216 220 矿山村委会 520527205217 220 兴山村委会 520527205218 220 汞山村委会 |
双坪乡 |
双坪彝族苗族乡位于赫章县西南部,距县城60公里,地域辽阔,东西相距14公里,南北相距50公里。全乡总面积192.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700亩,平均海拔1910米,无霜期250天,年降雨量900毫米,有汉、彝、苗、白、布依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乡人口的27%。全乡辖26个村136个村民组34446人。 双坪乡矿产丰富,儿马冲的花岗岩储蓄量680万立方米;五里至回水一带的铅、锌、锗、钼、锡等有色金属,储量20万个金属吨;分布广泛的铜、铁具有较大开采价值;法都和海子蕴藏着大量的煤。全乡主产玉米、洋芋,盛产烤烟、白芸豆、核桃、生漆、大蒜、苦荞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双坪乡交通便利,全乡16个村通公路,“妈---可”公路和“双---羊”公路横纵形成交通网络;通讯方便,移动通讯和程控电话开通;电力设施保障,3.5KV输变电路和农网改造工程为全乡提供正常、稳定的电。全乡有法都 、丰沟、双坪、回水四个集贸市场,为农特产品的交易提供了场所。 双坪乡山清水秀,有天然林面积12000亩,朔有“绿色之乡”之称;从法都流出的乌江源流流经全乡中部;以穿洞为代表的溶洞扑朔迷离,以石庄和五里为主的石林雄伟壮观;刺竹山脉至戛摩岭宽敞的万亩草场,豁然开朗,令人心旷神怡,为旅游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乡党委、0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出台了政策,制定了措施和规划: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烤烟种植面积,创建畜牧专业村;搞好以法都、海子为重点的煤炭资源开发,以五里为中心的金属矿资源开发和儿马冲花岗岩石开发;争取和协助有关部门到双坪进行资源详查,建立项目库;竭诚为投资者创造基础环境和治安环境,提供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 双坪乡党委、0热忱欢迎有识之士来双坪投资作客! |
铁匠乡 |
|
辅处乡 |
辅处彝族苗族乡(以下简称辅处乡)位于赫章县西部,东与可乐、双坪两乡毗邻,南与铁匠乡相连,西与威宁县羊街镇、大街乡隔河相望,北与德卓乡接壤,羊街至可乐 辅处彝族苗族乡 公路穿越乡内大部分村寨,与可乐至妈姑公路交汇于葛布村。乡0驻地位于东经104度19分02秒、北纬27度08分51秒处,距赫章县城78公里,离威宁县城44公里。 全乡总面积83.1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1725亩,其中水田390亩,旱地11335亩。辖拖二、辅处、杨家沟、开嘎、幸福、茶花、兴旺、营塘、葛布9村,57个村民组3273户13442人,其中农业人口13277人,占总人口的98.54%;非农业人口165人,占总人口的1.46%;少数民族912户3523人,占总人口的26.61%,居住有汉、彝、苗、布依、白、蔡家等六种民族,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和苗族人口较多、为建乡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乡。 辅处乡最高海拔2276米,最低海拔1739米,平均海拔1900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200一一1300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12.5度一13度,年降雨量800一一900毫米,无霜期230天一240天,一月份最低气温为-4度。全乡地貌多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农产品有玉米、洋芋、烤烟、辣椒、蔬菜、板栗、核桃、生漆、中药材等。乡内有宜牧荒山草坡和林地65230亩,矿产资源有煤、铁、铜、铅锌等十分丰富。 |
可乐乡 |
可乐彝族苗族乡位于赫章西北部,距县城60公里,地处东经104°23′34″,北纬27°14′23″。年均温10.9─13.4度,无霜期216─245天,日照时数1400─1500小时,降水量793.1─953.0毫米,海拔1560─2200米。平均温度13度,极端最高气温32度,最低气温-7度。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等。全乡总面积为137. 32平方公里,有耕地26672亩,其中,25°以上坡耕地6450亩,占耕地面积的21.2%;有林地面积66747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5421亩,占林地面积的8.13%。 全乡辖19个村,120个村民组,7945户,32054人,其中,彝族1593户,6749人;苗族1087户,4023人;布依族161户,645人;白族36户,185人;回族1户,1人;“穿青”31户,123人;“蔡家”13户,50人;少数民族户数占全乡总户数的36.78%,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6.74%。其中,农业人口31374人,占总人口的97.88%,适龄儿童入学率达 98.89%,有失学儿童79人,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4513人,占总人口的14.08%。 全乡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83亩。2006年,全乡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0636亩,粮食播种面积62000亩,其中,杂交玉米播种面积17100亩,绿肥聚垄免耕14329亩,水稻种植200亩。马铃薯播种面积17000亩,其他粮食作物27700亩,粮食作物总产量12500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90公斤。烤烟种植11737亩,共收购烟叶2.72万担,单价4.60元,共创税收2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8元。2006年年末大牲畜存栏9812头,猪存栏27681头,羊存栏7635只,家禽存栏53120只。 可乐乡有通电的村16个,通电话的村6个,电视覆盖率43%,通自来水的村13个,饮水困难的村12个,人饮困难人口7120人,饮困难牲畜7130头(匹、只)。全乡共有小学在校学生7172人,初中在校学生2046人;小学教师235人,其中,代课教师19人,民办转公办教师27人,专业学校毕业教师189 人;初中教师97人。 全乡文化、教育、卫生极其落后,没有文化活动室,我初级中学,几所村级小学破烂不堪。全乡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小麦等,以烤烟种植为主要经济支柱,发展以蔬菜、大蒜、魔芋、半夏、核桃、犁等为辅的特色农产品。 |
河镇乡 |
河镇彝族苗族乡位于赫章县西北部,距县城81公里,毗邻云南省彝良、镇雄两县;平均海拔2200米,年平均气温11℃,年降雨量923毫米,无霜期210天;境内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土地破碎,倒春寒、冰雹、洪涝、冷雨低温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条件差,是国务院2001年划定的国家级一类贫困乡。 由于受历史、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 “疾症”。基础薄弱,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缓慢,文化落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问题非常突出,是全县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攻坚难度最大的乡,全乡尚有13个一类重点扶贫村,6个二类村,人均纯收入86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2465户,10083人,分别占总户数,总人口的35.6%、33.1%,人均纯收入为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1486户,5590人。 全乡总面积176.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214亩,辖20个村,197个村民组,6756户,30421人,其中少数民族3171户13796人,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41.7%、45.4%。在少数民族中,苗族同胞主要居住在海雀村的海雀、学堂、先锋、长海、瓦厂五个组;新寨村的新寨、老寨、光明、松林、坪子、木厂六个组;发开村的女母、马豆、上寨、树林、发开五个组;以则村的新营、松林、环山三个组、油房村的花场、核桃二个组;恒底村的半山、中寨二个组;河边村的半山、炉房、矮子三个组;发达村的发达、营上、寨上三个组;四方村的小沟、高坎、纸厂三个组;舍虎村的上坝组,共计10个村,33个村民小组,855户4046人。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13.5%、13.3%,在少数民族中所占的比例为27%和29.3%,全乡从事各项工作的苗族干部共12人,其中在职行政干部4人,在职教师3人,退休行政干部2人,退休教师2人,其他事业单位退休1人,在职行政干部占全乡从事行政工作干部的13.3%。 2004年,全乡种植各种粮食作物63800亩,粮食产量11195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73公斤;国内生产总值5366.7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00万元,农业总产值4866.73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64元,纯收入31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0元。 二、生存条件(自然资源优势) 河镇乡地域面积较大,有丰富的优质无烟煤、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可供开採,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林地面积107212亩,森林覆盖率34.5%,有丰富的草山草坡面积43600亩,发展畜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作物种植方面,我乡是全县优质马铃薯的主要生产基地,年产量在35000吨左右,除去人畜食用,每年还要销售4000吨左右到毗邻县市和贵阳、安顺等地,因其个头大、皮薄、粉质含量特别高而深受欢迎,产品供不应求。特别是野-在我乡人工种植成功,全乡38214亩土地有近21500亩比较适宜种植半夏,种植面积由几分几亩发展到2005年的4000亩。年产鲜品由几十、几百斤增加到2005年的600吨。因其人工种植的半夏颗粒特别大,是野-的3-7倍,便于精加工,粉质含量特别高而深受省内外客商的青睐,至今仍为出口日本免检产品。繁殖的半夏良种是毗邻县乡种植农户的-货,经过粗加工的半成品,大颗粒的被-、深圳客商高价抢走,细颗粒的被湖南等客商“通吃”,产品供不应求,只要有货,“黄帝女儿不愁嫁”。 三、基础设施情况 1、教育基础设施方面:全乡建有设备较为完善,教育教学功能比较齐备的完小7所,建有基本教室(含办公室)的教学点11处,另有6处教学点借用民房给学生上课;全乡建有教育教学功能齐备,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的职业技术初级中学一所,学校占地50多亩,建有可容纳学生1500人的教学楼2幢及综合办公楼一幢。全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两基”攻坚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截止2005年9月,全乡苗族4046人中,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2人,专科文化程度的2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20人,初中文化程度的60人,小学文化程度的(含小学三年级以上在校生)1176人。 2、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到2004年底,在各有关单位的帮扶下,全乡20个村都先后修建了100-120平方米不等的村级综合办公用房。 3、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情况:到2004年底,全乡20个村已有16个村先后修建了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126个村民组,3550户16420人,4550头(匹)大牲畜,20000余头(只)小牲畜的饮用水困难问题。 4、农电建设方面:到2004年底,全乡20个村有16个村163个村民小组架通了输变线路,5280户25050人告别“煤油灯”使用上照明用电。 5、道路建设方面:到2005年6月底,全乡20个村已有17个村修建了通村公路。通村公路总长82公里,贯穿17个村82个村民组,还有双乐、双河、新寨三个村未修通村级公路。 6、能源建设方面:全乡建有沼汽池23口70立方米。还有200口1200立方米沼汽池正在准备实施。 7、通讯建设方面:2001年架通程控光览,开通程控电话,全乡有2个村6个村民组290户用户装上了程控电话。2002年底修建了移动机塔,开通了移动通讯,信号覆盖我乡4个村36个村民小组,2005年6月开通了联通通讯。至此,移动信号覆盖我乡10个村100余个村民小组,拥有移动用户300多户。 四、扶贫开发情况 1、贫困状况:截止2004年,全乡人均纯收入只有1060元,还有新寨等三个村未通村级公路;以则等三个村未修通人畜饮水工程,三个村28个组1165户4610人,1100头(匹)大牲畜,3000头(只)小牲畜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饮用水困难;全乡20个村都只建有一个规模较小,设备很不完善的综合办公室,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20个村有13个村为国家一类重点贫困村,截止2004年底,全乡人均纯收入625-825元的低收入人口2465户10083人,分别占全乡总户数和总人口的35.6%、33.1%;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1486户,5595人。其中,需开发式扶贫人口1232户4840人,需易地搬迁扶贫人口583户1984人,鳏寡孤独残等贫困人口191户298人。 2、国家扶贫资金投入:从2003年到2005年8月底,国家投入到我乡的财政扶贫资金共540.3万元,另外,单位、部门和社会帮扶资金(含爱德资金)共计1500余万元。 3、面貌改观程度:在上级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大力帮扶下,我乡贫困面貌不断改善,主要表现在: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逐年减少。从2002年的14700人减少到2004年的10083人,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从2003年的925元增加到2004年的1060元,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呈直线上升,全乡“两基”攻坚工作顺利开展,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五、生产力解放情况 到2005年8月底,全乡拥有农用运输机动车75辆,承担全乡75%的生产生活物资和农副产品的运输任务,生产力大大提高;已架通输变线路的16个村163个村民小组5280户农户中,拥有电视机和地面接收器1320套,拥有小钢磨1750台,小型饲料粉碎机630台,全乡60%的农户不同程度的都能看上电视,50%的农户能够享受到农用车、小钢磨等带来的便利,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和提高。 六、制约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制约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很多,就我乡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口众多,地少而瘦薄。全乡人均占有耕地不到1.3亩,基本良田只有0.25亩,粮食单产低,同时“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是贫困地方的“顽症”和“怪圈”,每年多生产出来的粮食和增加的收入都被多生的人口消耗掉,无剩余积累。 2、环境因素:河镇乡远离县城81公里,是全县最边远的死角乡镇,没有什么过境公路,很难享受到交通带来的便利;同时,乡内大部分地方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土地支离破碎,通村公路难以延伸到各民小组,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另外,海拔高、日照少、低温冷雨多,倒春寒、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农户保种不保收。 3、资源因素:我乡是农业乡,全乡无一定规模的工业和乡镇企业,也无大型的金属矿藏,只有储量较丰富的优质无烟煤,但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至今未能得到有效、合理的开发。 4、经济文化因素:河镇乡是2001年划定的全省100个一类贫困乡之一,经济落后,人均纯收入最高年份(2004年)1060元,教育欠发达,文化落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 七、农业发展状况和前景 河镇乡是农业乡,95%的农户以种养殖业为主,全乡耕地面积38214亩,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14244亩。人均基本良田只有0.25亩。 2005年,全乡种植洋芋25100亩,其中,种植脱毒马铃薯10600亩,套作13000亩,乡0在恒底、老街建立一个1000亩连片的高产洋芋示范样板点,各村建一个200亩连片的村级高产洋芋示范样板点;种植玉米24000亩,其中种植杂交玉米8500亩,地膜玉米19050亩,育苗移栽8000亩,绿肥聚垄和玉苞套作各13000亩,乡0在法冲村建立一个1000亩连片的高产玉米示范样板点,其余各村建一个200亩连片的高产玉米示范样板点。全乡农业科技含量达95%;另外种植中药材半夏4000亩,芸豆、荞麦等杂粮12200亩,蔬菜、绿肥等其它作物37550亩。 畜牧业生产情况:截止2005年6月,全乡大牲畜存栏7320头(匹),出栏350头(匹),存出栏同比增长8%;生猪存栏19400头,出栏6900头,存出栏同比增长10%;羊存栏13800只,出栏3100只,存出栏同比增长10.5%;家禽存栏42700只,出栏19500只,存出栏同比增长11%。 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河镇乡也有相当大的普及程度,整个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在95%以上,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半夏的人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乡党委0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一是狠抓科技兴农兴粮工作,下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确保全乡粮食产量稳产增收;二是采取多种措施和办法逐年扩大半夏种植面积,使之成为全乡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大支柱,我乡的半夏种植面积开始时只有几分几亩地,产量不到1000公斤,到2002-2005年,种植面积分别发展到600亩、1200亩、1960亩、4000亩,年产量分别增加到150吨、290吨、600吨(2005年因灾减产5成)。种植半夏收入由200万元、300万元、580万元增加到2005年(因灾减产5成)1200万元,农民种植半夏收入直线上升;三是借助我乡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采取多种措施和办法多方筹集资金,下大力发展畜牧业,努力增加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中的比重,从2002年到2005年,全乡大牲畜存出栏每年均上升8-11个百分点,猪羊等小牲畜存出栏每年均上升10-13全百分点,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由25%上升到35%。 八、乡党委、0工作思路及工作进展情况 乡党委、0在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经过认真思考,反复调研,提出了:“农产富乡、矿业强乡、生态立乡,做好试验区发源地这篇大文章”的总体思路,并认真付诸实施。 (一)以中药材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已迈出实质性步伐。 1、制定了乡中药材发展规划。为使半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乡党委、0提出了进行半夏GAP认证工作,2005年3月聘请贵州大学客座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贵州高地发展研究所理事、国际发展企业(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ENTERPRISES)中国项目主任、贵州大学扶贫中心主任罗小鹏为河镇彝族苗族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高级顾问。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副局长商国文对半夏的药理有效成份进行检测;请地区药监局副局长海市对半夏的药理有效成份进行跟踪监测;与贵州农科院和省科技厅合作进行为期三年的省中药材产业化重点科研课题“半夏病虫害研究”;请毕节学院为河镇半夏进行组织培养的研究。 2、请毕节学院的专家为河镇乡和海雀村作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规划,将此规划请试验区办公室组织专家论证后付诸实施。 3、加大基础设施改善力度,努力提高执政能力。 乡党委0已下定决心,争取河镇至树林公路早日开工,河镇汽车站、河镇乡综合办公楼早日建成,各办事处办公用房全面改造;法冲街面硬化、亮化工程尽早实施,给河镇乡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个暂新的面貌。 4、加大对教育、卫生等的投入。 乡党委、0将加大力度,对河镇乡的所有学校、教学点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对河镇乡卫生院及部分卫生室进行改造,完善各种设施,解决老百姓就医和上学难的问题。 虽然有许多困难和问题,相信经过党委和0的努力,不远的将来,一个暂新的河镇将会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可以肯定的说,明天的河镇将会是美好的河镇。 |
安乐溪乡 |
安乐溪乡位于赫章县城西北部,乡0所在地距县城60公里,位于东经104°40′,北纬27°26′。东接云南省以古乡,东南接结构乡,南接可乐乡,北邻云南省镇雄县的花山乡,处于两省四乡交界处 安乐溪乡 。辖区面积98.2平方公里,共辖13个村,78个村民组,3375户,13836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2%,居住着汉、彝、苗、蔡家等民族。全乡耕地面积14747亩,人均1.11亩,其中25°以上的坡耕地占80%以上。 - 自然环境 乡内最高海拔2400米,最低海拔1640米。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破碎,形成了“三沟六面坡”的特殊地理状况。气候低温多雨,年平均气温14℃,年平均降雨量890毫米。生态环境良好。全乡退耕还林面积2412亩,荒山造林5000亩,生态林65000亩。全乡境内煤炭资源非常丰富。辖四个村,30个村民组,四个村均位于0东面。 - 矿产资源 全乡境内煤炭资源非常丰富,辖四个村,即青山村、营坪村、花秋村、瓦窑村,30个村民组,四个村均位于乡0东面。2007年,县委、0对原农用煤井的整合工作中,安乐溪乡煤矿是农用煤井整合的其中一对,矿界范围2.5平方公里,位于营坪村境内,年生产能力15万吨,煤矿业主为广东省的黄锦华。目前,该煤矿的资源补偿价额已上交,已取得采矿许可证等相关证件,矿井设计今年二月底前可完成,目前正在进行矿井建设征地的前期工作,预计矿井建设三月份可全面动工,由此可解决剩余劳动力200余人。 - 乡镇发展 安乐溪乡在县委、0的领导下,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把发展作为富民兴乡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把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根本主题,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到2007年底,全乡财政收入102万元,比2005年增长58.4万元。全年粮食产量4184吨,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人均纯收入1270元。 |
结构乡 |
结构彝族苗族乡 结构:彝语译音,意为风景优美,因本地中部风景较好而得名,也是其彝族家支名称。 结构彝族苗族乡位于赫章县西北部,距县城51公里,东南与朱明乡连接,西北与可乐乡、安乐乡连接,北与云南镇雄县以古乡接壤。地处黔西北边缘山区,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交错。地势高寒,地形破碎。气候复杂多变,气温冬寒夏凉,境内平均海拔2085米,最高2422.1米。全乡地理位置为东经104°26′53″--104°32′35″,北纬27°12′50″--27°24′18″之间,总面积102.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975亩,其中陡坡耕地面积16950亩,站总耕地面积的45.5%。造林面积达27000多亩,退耕还林7355.5亩,全乡森林覆盖率为55.36%,全乡共辖多魁、松林、中山、青江、毛姑、沙坝、大山、大寨村。8个村85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苗、等民族4191户16522人,其中少数民族8454人,占总人口的51%。乡0住地中山村,街道长约300米,乡0,派出所,乡卫生院,计生办,结构小学,结构中学,分布在街道的周围。在乡0往南几百米处建有基督教堂。1920年英籍传教士贝尔克在此建立基督教内地会结构总堂,开办私立明德高初级两级小学。 近年来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较快,安财油路经过境内,有通往朱明、安乐、可乐、则姑的乡级公路4条,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前结构---可乐的油路正在修建中。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炭、锌、铜、铁等,而且分布较广,仅煤炭分布面积就达69平方公里,据探测储量6亿吨。主要粮食有玉米,马铃薯,荞麦,大豆等,土特产有香菇,核桃。有益牧草山草场81500亩。结构乡苗族民族文化浓郁,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情。每逢民族节日,各族人民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还有射弩等活动,最为浓重的是端午节,各民族群众上万人欢聚在结构梁子上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
古达乡 |
古达苗族彝族乡地处贵州省赫章县东南部,与毕节、纳雍接壤。乡0所在地距县城33公里,境内峰峦重叠,沟壑纵横。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2350米,最低海拔1230米。位于赫章县最低处的刹界河,享有“鸡鸣三县”的美誉。 古达为彝语“格夺”(意为关隘)的音译。古达乌撒部东北军事要塞,古达安氏土目镇守。雍正六年,属德化里,1924年至1992年间几经变迁,终以古达、响河、石板河苗族乡,安啷苗族乡并建现今的古达苗族彝族乡。 全乡幅员面积129. 13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120个村民组。2003年末总户数5579,总人口22284人,其中少数民族5300人,占总人口的24%,有苗、彝、白、布依、蒙古等少数民族。 古达乡属乌江水系六冲河流域,亚热带温暖夏湿春干气候,年平均气温13.50C,降雨量900㎜,年日照数1494.5小时,相对湿度70%,无霜期245天。 古达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古达还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 植物资源:用材林主要有华山松,杉和各种阔叶林;珍稀树种有银杏、红豆杉、狮梨等;经济林主要有核桃、板栗、桃、梨和生漆等。大宗中药材有毛桃、续断、-、淫羊藿、半夏、金银花等。 水能资源:主河流有两条,其中刹界河常年流量达60立方米/秒。水力发电理论蕴藏量为8万千瓦,现已开发利用1300千瓦。刹界河河道宽敞平坦,乘船可西上七星关,东下总溪河,是赫章县内唯一的水上运输点。 矿产资源:金属矿有铅、锌、铁、钼、非金属矿有煤、花岗石、大理石、萤石、高钙石灰石等。其中煤已探明的可开采储量在一亿吨以上,由香港一家公司投资的三爱村年产15万吨煤的煤井正在紧张施工当中。 著名的旅游景点有:老羊坡百米飞瀑,杨青海峡谷,大狼箭,田坝渡,古驿道——干河桥,三锅庄,小梵净,圆顶山,老虎洞,孔雀山,古驿道,元宝洞。 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彝文碑、彝文牌位、孝道图,其中1972年2月出土的碗口铳一门,现陈列于中-事博物馆。 古达乡内土特产品较多,主要有生漆、大蒜、芸豆及樱桃、枇杷、桃子、梨、柑桔等水果,在全县及周边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 古达乡各民族能歌善舞,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韵味和风情习俗。其中尤有彝族《铃铛舞》、《撒麻舞》、《七月火把节》,苗族的《芦笙舞》、“赶花场”、“二八月”和汉族的节日对歌等,最为吸引游人。 一杯桃花酒迎接远方到来的您;一碗腊肉,礼遇我远道的饥肠;一碗酸汤,温暖我的心扉;大水井的一眼清泉洗却你沉甸的伤悲;石板河的水让你目田的遨游;二台坡的万亩草场让你的心目田的驰骋。 快来吧!古达的这山这水正敞开怀抱欢迎远方您的到来! |
威奢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