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栗村是野马川镇最边远落后的村之一,离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左右,辖4个村民组,310户,1275人,行政区域2.73平方公里,全村农户分布居住在曹家大山,海拔1675米,山高地陡,土地贫瘠,人多地少,自然灾害严重,全村共有农户耕地面积550亩,粮食产量270吨,人均人均粮食249公斤,人均纯收入1562元。
--人口总数:1275人 农业人口:127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7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9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 生产总值:4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无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毛栗村
--自然条件:山高地陡,土地贫瘠,人多地少 资源:无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527105 | 553200 | -- | 查看 毛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新营村 |
新营村位于野马川镇政府东部,辖6个村民小组753户2850人,有基本农田833.1亩(其中田420亩,地413.1亩),坡耕地885亩,退耕地413亩。2004年全村人均占有粮食200公斤,人均纯收入2650元。现有0党员46人,其中机关退休党员转入6人。2005年发展入党积极分子8人,申请转正3人。 新营村是我镇平均文化水平较高的村之一,也是全镇的人才聚集较多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全村在外工作的国家公职人员有350人,分布在全国15个省市,其中在职博士生3人,研究生5人,教授3人。是野马川镇作为文化大镇的一个支撑点。农民人均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成年人中初中以上文化的人口占80%。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锌罐炉一度兴起,新营村群众纷纷挤身于这一行业,尽管后来受国家环保及产业政策淘汰,但产生了一批在“两土”经济的畸形发展中的暴发户,大多数农户放弃家中的田地,搞起了作坊式的锌罐炉生产加工厂,获得了不菲的收入。“两土”取缔后,群众一下子失去了发展的条件,断绝了收入,纷纷回到土地上开始重操旧业,发展生产。 近年来,由于实施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村形成了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悄然兴起一股生猪养殖浪潮。利用本村陈兴国的闭路电视局域网,开设远程教育专用频道,定时播放远教光盘,全村602户人有280户可以在同一时段收看远教片。开通了远程教育热线电话,远程教育节目公告牌、点播台。提出了远程教育加协会联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养猪产业迅速发展。2005年,全村生猪存栏达2100头,基础母猪623头,种公猪2头,饲养母猪135户,其中养5—10头的有20户,10头以上的养殖户有10户,年出栏肥猪1200头,生产优质仔猪9500头。建立了以新营村为核心的生猪养殖营销协会,本村有协会会员40人,科技示范户60户。有60人通过培训获得绿色证书。 为构建和谐发展的现代新农村,将新营村打造成为具有野马川镇乡村风情的一张“绿色名片”,依托绿色产业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扩大新营村养猪产业在规模化、规范化方面的成果,发挥地方畜牧产品的优势,培育典型。在县委、政府、县委组织部及各有关部门的倾力支持下,在新营村建设和谐文明村寨。建设内容包括:修进村公路2.2公里、串户路3公里、村委会办公楼、彩喷宣传画、制作乡土风情书法、绘画墙、改圈250间、建沼气池50口、改厕150个、绿化工程、学校球场硬化工程、修排洪沟渠、村委会办公楼配套设施。 新营和谐文明村的建设指导原则是充分发挥村支部的作用,整合项目资金,以农户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助的方式建设。建设目标是进一步发挥村党组织的新作用,通过协会加农户的方式发展养殖业,探索中(中介组织)农合作发展农村经济的新模式,树立农村文明新风尚,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新面貌。以公园式的规划,花园式的建设,农业产业化为支撑,打造亮丽、卫生、富饶的村寨形象,构建安居环境好,社会秩序好,生活习惯好,经济发展好的和谐环境,带动地方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到人与自然共生共融,和谐发展。成为全镇农村文明村寨的亮点工程,示范工程,起到较好的辐射带动效应。 --人口总数:2850人 农业人口:2432人 非农业人口:318人 --行政区面积:2.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3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文化为动力 --所辖村:7个组 生产总值:21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蔬菜 办公所在地:新营村 |
山脚村 |
山脚村位于原326国道边,距野马川镇政府1.5公里处,辖5个村民小组480户1724人,其中有劳动力1287人,外出务工156人,全村行政区域3.5平方公里,有基本农田798亩(其中田384亩),牧草地面积474亩,林地面积1500亩,2009年全村人均占有粮食360公斤,人均纯收入2675元。 --人口总数:1724人 农业人口:1668人 非农业人口:56人 --行政区面积:3.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9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5个组 生产总值:16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无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山脚村 |
新田村 |
新田村位于赫章县城的东北部,距野马川镇政府8公里,是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六冲河上游的野马川河支流的下游,地势南北高,中部东西低,野马川河流经此处,由东向西倾泄而下,将新田村冲成南北两块。流域总土地7.53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组,436户,2002人,农业人口密度达256人/平方公里,流域内有农业劳动力905个。 --人口总数:2002人 农业人口:1972人 非农业人口:30人 --行政区面积:3.7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9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6个组 生产总值:1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无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新田村 |
寨子村 |
寨子村位于赫章县野马川镇政府北部,距镇政府8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610户2568人,有耕地1486亩(其中田300亩),退耕地619亩。2004年全村人均占有粮食150公斤,人均纯收入620元。贫困人口550人,低收入人口1355人,属野马川镇一类贫困村,农民主要收入来自于外出务工和种植业。 全村现有适龄儿童366人,已入学363人,入学率99.45%。境内有片区中心校、村小学各一所,村小学占地980平方米,有9个教学班,教师15人。全村基础设施薄弱,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尚需建设和完善,已开通程控座机30余门,通讯设施相对完善。 --人口总数:2603人 农业人口:2562人 非农业人口:41人 --行政区面积:4.7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8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9个组 生产总值:22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无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寨子村 |
双河村 |
双河村位于赫章县城的东北部,距野马川镇政府9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组,365户,1585人,其中有劳动力1073人,外出务工153人,全村行政区域3.85平方公里,有基本农田1162亩,全村人均占有粮食255公斤,人均纯收入2143元。 --人口总数:1652人 农业人口:1630人 非农业人口:22人 --行政区面积:3.8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6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6个组 生产总值:18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无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双河村 |
新场村 |
新场村位于赫章县城的东北部,距野马川镇政府10公里,辖4个村民组338户1553人,其中有劳动力1010人,外出务工162人,有基本农田1147亩(其中田253亩),全村行政区域3.43平方公里,全村人均占有粮食225公斤,人均纯收入2245元。 --人口总数:1553人 农业人口:1542人 非农业人口:11人 --行政区面积:3.4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4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4个组 生产总值:16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无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新场村 |
苏嘎村 |
苏嘎村位于野马川镇西部,辖4 个村民组345户1403人。该村境内山高坡陡,土地零星破碎。平均海拔1870米,无霜期245天,年均降雨量900毫米。有耕地850亩,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400余亩,退耕还林地、轮息地、荒山草坡上千亩。 --人口总数:1482人 农业人口:1460人 非农业人口:22人 --行政区面积:3.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4个组 生产总值:17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无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苏嘎村 |
大寨村 |
大寨村现在耕地798亩,属人多地少的村。全村辖3个村民组,278户,1205人,全村2007年粮食人均收入190公斤,人均纯收入1800余元,全村外出务工人口约90人,养殖生猪750头,有专业养殖户2户,生猪产业发展迅速。 --人口总数:1223人 农业人口:1207人 非农业人口:16人 --行政区面积:2.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9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3个组 生产总值:10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无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大寨村 |
麻初村 |
麻初村位于野马川镇东部3公里处,辖七个村民组408户1705人,是我镇人口居住较集中的村寨,耕地面积819亩(其中田267亩),全村外出务工人数59人。 --人口总数:1705人 农业人口:1664人 非农业人口:41人 --行政区面积: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1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7个组 生产总值:1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无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麻初村 |
尖山村 |
尖山村位于赫章县东部,村委会驻地距县城20公里,距野马川镇政府8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组,360户,1461人(其中少数民族20户94人),农业劳动力593人;总耕地面积971亩,非耕地990亩(林地350亩,荒山390亩,岩山250亩);外出务工130人,获绿色证书11人,有高中文化程度的48人,初中文化程度的232人,文盲半文盲280人;儿童入学率98%,电视覆盖率15%;年粮食产量472吨,农民人均粮食353公斤,人均纯收入587人,属一类贫困村。该村海拔1600—1700米,自然条件差,财源枯竭,经济基础薄弱,人均文化生活水平低,农业生产耕作方式粗放。目前,全村只有一条坡陡、弯急、狭窄的黄泥小路,严重制约着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口总数:1470人 农业人口:1450人 非农业人口:20人 --行政区面积:3.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7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 生产总值:1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无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尖山村 |
双营村 |
双营村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大青山上,盛产野生天麻、北五味、半夏、重楼等中药材,辖2个村民组,145户,595人,实有耕地801亩,林地面积3500亩,其中有劳动力310人,外出务工126人,全村人均占有粮食225公斤,人均纯收入1582元。 --人口总数:595人 农业人口:593人 非农业人口:2人 --行政区面积:3.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0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2个组 生产总值:1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中药材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双营村 |
大田村 |
大田村位于赫章县野马川镇政府东部,距集镇中心4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组854户2651人,有基本农田1310亩(其中田435亩,地875亩),退耕地651亩。全村人均占有粮食220公斤,人均纯收入2350元。近年来,全村农牧业发展迅速,樱桃、生猪两大产业逐步形成村级经济的支柱,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引入到千家万户,群众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人口总数:2651人 农业人口:2520人 非农业人口:131人 --行政区面积:3.8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 生产总值:18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樱桃;生猪 名特产品:樱桃 办公所在地:大田村 |
花角村 |
花角村位于野马川镇东部,距镇政府10公里,与威奢乡、白果镇接壤,全村辖5个村民组,427户1720人,有耕地1350亩。境内多为沙壤土,土壤涵养水分能力较差,土层结构较为疏松,由于山高坡陡,农户居住分散,村民组之间相距较远。交通不便等多种因素,导致全村贫穷落后。 --人口总数:1720人 农业人口:172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 生产总值:4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花角村 |
乌木村 |
乌木村位于赫章县东面,距县城5公里,毕威高速公路、326国道穿村而过,全村面积14.5平方公里,耕地3183亩,辖12个村民组,964户4216人,有党员53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2615元。曾多次被省地县各级单位评为“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先进党支部”、“农村远程教育优秀站点”。 --人口总数:4216人 农业人口:4182人 非农业人口:34人 --行政区面积:14.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18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中坡组,大田组,白果组,中坝组,长田组,沙田组,木厂组,东山 生产总值:4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乌木村白果组 |
利河村 |
利河村位于野马川镇政府西面1公里处,辖4个村民小组435户1774人,其中有劳动力931人,外出务工212人,全村行政区域4.1平方公里,有基本农田1147亩(其中田150亩),干河坝土地面积467亩,林地面积150亩,全村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人均纯收入2525元。 --人口总数:1774人 农业人口:1754人 非农业人口:20人 --行政区面积:4.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4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4 生产总值: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无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利河村 |
下街村 |
下街村位于野马川镇政府所在地,属于野马川小城镇范围,交通便利,生态良好,辖9个村民小组765户2759人,其中有劳动力1489人,外出务工225人,全村行政区域3.5平方公里,有基本农田913亩(其中田356亩),干河坝土地面积470亩,林地面积。全村人均占有粮食230公斤,人均纯收入2745元。 --人口总数:2759人 农业人口:2546人 非农业人口:213人 --行政区面积:3.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1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9 生产总值:16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无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下街村 |
上街村 |
上街村位于野马川镇政府所在地,属于野马川小城镇范围,交通便利,辖8个村民小组584户2278人,其中有劳动力1171人,外出务工206人。全村行政区域3.8平方公里,有基本农田890亩(其中田332亩),林地面积80亩,干河坝土地面积515亩,2007年全村人均占有粮食250公斤,人均纯收入2850元。 --人口总数:2278人 农业人口:2156人 非农业人口:122人 --行政区面积:3.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9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 生产总值:20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无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上街村 |
三院村 |
三院村是野马川镇最边远的村之一,全村3个村民小组197户823人居住在山高坡陡的大山上。当地群众一直以来都是人背马驮,为了生存,从海拨1800米的山上到1500米的山脚往返劳动,一个来回就得3个小时。许多群众不堪重负,纷纷卷起行囊外出打工,据村支部书记李洪良介绍,现在在外打工的人就达200人,每年带回收入100万元左右。 --人口总数:823人 农业人口:754人 非农业人口:69人 --行政区面积:2.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4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 发展口号:樱桃产业起带头作用 --所辖村:郭院组、陈院组、杨院组 生产总值:1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 名特产品:樱桃 办公所在地:郭院组 --自然条件:地势险要 资源:无 |
毛栗村 |
毛栗村是野马川镇最边远落后的村之一,离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左右,辖4个村民组,310户,1275人,行政区域2.73平方公里,全村农户分布居住在曹家大山,海拔1675米,山高地陡,土地贫瘠,人多地少,自然灾害严重,全村共有农户耕地面积550亩,粮食产量270吨,人均人均粮食249公斤,人均纯收入1562元。 --人口总数:1275人 农业人口:127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7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9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 生产总值:4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无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毛栗村 --自然条件:山高地陡,土地贫瘠,人多地少 资源:无 |
石丫村 |
石丫村位于野马川镇北部,据镇政府仅一公里左右,野马川中学位于该村,正在建设的毕—威高速穿境而过,石丫村辖四个村民小组185户790人,外出务工212人,总耕地面积655亩,人均占有0.8亩,2009年人均占有粮食240公斤,人均年纯收入1600元,全村有党员11人,预备党员2人,儿童入学率100%,有沼气池仅8口。全村人口稀少,地势陡峭,海拔较高,导致石丫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传统种植业,村民以销售水稻、玉米、马铃薯、樱桃等农作物作为主要收入。全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灌溉沟渠老化,无文化娱乐场所,严重阻碍了全村经济的发展。 --人口总数:790人 农业人口:726人 非农业人口:64人 --行政区面积: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0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中药材为领头产业 --所辖村:5 生产总值:13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中药 名特产品:陶瓷 办公所在地:石丫村 --自然条件: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怡人 资源:木材 |
石板村 |
石板村位于野马川镇政府东面3公里处,辖5个村民小组532户,2130人,其中有劳动力1181人,外出务工182人,全村行政区域3.4平方公里,有基本农田766亩(其中田327亩),干河坝土地面积435亩,林地面积50亩,全村人均占有粮食230公斤,人均纯收入2675元。 --人口总数:2130人 农业人口:213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6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 生产总值: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无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石板村 |
青狮村 |
青狮村位于野马川镇南面,全村行政区域3.5平方公里,距镇政府约8公里,海拔约2000千米,山路崎岖,气候独特。三院村是野马川镇最边远的村之一,,辖4个村民组,167户,586人,全村行政区域3.8平方公里,实有耕地1319亩(其中水田319亩),林地面积2200亩,其中有劳动力330人,外出务工81人,全村人均占有粮食235公斤,人均纯收入1562元。 --人口总数:586人 农业人口:586人 非农业人口:586人 --行政区面积:3.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0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所辖村:岩口组,白水组,张家院,朱家院 生产总值:5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中药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青狮村 |
前山村 |
前山村位于野马川镇西南方,距政府所在地约四公里。全村共6个村民组,531户,2012人。该村境内土地肥沃,阳光充足,对各种疏菜种植极为适宜。多年来为野马川镇的农作物供应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市场资源。但该村境内交通条件相对落后,原326国道虽过其境,但只通过公房和丫口两个村民小组,且到野马川镇的距离较远,无法解决村民人工背运的老式运输方式,特别是原路绕道较远,制约了该村民各种农产品顺畅流入市场。 --人口总数:2012人 农业人口:2012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所辖村:公房组,丫口组,前山组,黄泥组,上寨组,龙塘组 生产总值: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无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前山村 |
车浪村 |
车浪村位于野马川镇东大门,326国道和正在建设的毕—威高速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生态良好,辖5个村民小组390户1434人,其中有劳动力1003人,外出务工56人,从事运输、经商、修理、建筑、加工等行业200余人,全村行政区域3.9平方公里,有基本农田913亩(其中田356亩),年末实有耕地995亩。全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种植业,水稻、玉米、马铃薯是当地群众常年种植的粮食作物,2009年全村人均占有粮食245公斤,人均纯收入2345元。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无村计划生育服务室、村文化活动室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人口总数:1434人 农业人口:1434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9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穿青 发展口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 生产总值:3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煤炭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车浪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