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稿午村位于革东镇西部,西临前进村,南临小稿午村和城西社区,北临城北社区,全村总共有182户、782人,男389人,女393人,耕地面积149亩,其中田68亩,土81亩,有4个村民小组。
大稿午村是水鼓舞的发源地,水鼓舞是一种以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平安的水、鼓、舞相结合的群众舞蹈。保留着当地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沉淀的原生态舞蹈元素,表达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以质朴的形式传递原始的信息来感恩天地!是全国最为独特的一种在水中跳的舞蹈,为省级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至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被专家、学者誉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并于2009年10月31日获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决赛“群文舞”金奖。县委、县政府及我镇党委、政府对“水鼓舞”十分重视,县里通过融资等办法,将在“水鼓舞”发源地大稿午屋背沼泽地改造水鼓舞表演场。该项目规划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不含周围自然绿化林带),建筑用地面积1493平方米。水鼓舞表演场建成后,它将对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苗族服饰文化伴随着苗族历史发展而变迁,其民族文化就在这服饰上得以传承。
大稿午村,村寨古风古俗浓郁,男人帅气豪爽,能歌善舞;妇女心灵手巧,人人能“织”,个个会“绣”。与其他无字民族一样,他们用针当笔、以彩线为墨,把几千年的苦难和迁徙的坎坷绣在衣裙上,绣制在服饰中的图案符号,形成徽记,世代传承,于是服饰图画艺术成为本民族传世的“无字史书”。
刺绣是大稿午村苗族妇女必备技艺,其绣品色彩艳丽,对比强烈,设色单纯,图样取自苗族历史、神话、自然和生活题材,造型手法运用了写实或变形夸张,古朴而艳丽,服饰上刻画的历史、人物、动物、花草等优美图案,不仅涵盖了历史,更涵盖了美术这一学科领域。衣服图案的变化规律,或等距,或对称,或重复循环,结构极为严谨,不仅体现了精湛的刺绣工艺,更体现了苗族人的几何学基础,集历史、美学、纺织、刺绣、几何学于一身,一代又一代的自然传承中,使苗族妇女既是苗族服饰的生产者,又是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人。没有文字的苗族,其历史、纺织、美术、几何学等诸多知识,均靠服饰作为载体传承。
大稿午村苗族群众历来非常重视服饰,特别是妇女的盛装服饰,盛装服饰的制作用料讲究,工序复杂,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一个妇女穷尽一生,也只完成几套盛装。不仅如此,制作苗族服饰,也有着织锦、印染、刺绣的严格步骤。苗家姑娘从五六岁开始便在母亲的身边学习织布、刺绣。她们在出嫁时所穿的一身漂亮嫁衣和嫁妆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
每逢节日,身着花衣花裙,披银戴银的苗族少女,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展示工艺独特的民族服饰。她们以婀娜多姿的舞姿,楚楚动人的容貌,靓丽的服装和闪亮的银饰,翩翩起舞,显现出世界一流的“银角海洋”的壮丽景观。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29104 | 556400 | -- | 查看 大稿午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城东社区 |
城东社区地处剑河新城东面、位于清水江畔校场坝、社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共有11个居民小组,社区总人口2176人,其中常驻人口843户,1723人;流动人口276户,453人。社区内有革东政府、剑河民族中学、城关三小、屠宰场等企事业单位9家。社区党支部有党员26人,社区居委会现有工作人员5人。 |
城西社区 |
一、社情简介: 城西社区社区于2007年7月成立,社区地处新县城西南面、位于革东镇经济文化中心,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南邻方家村老寨村、小稿午村,北邻新方家寨村、大稿午村,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社区,与小稿午村成立党总支。 二、人口信息: 社区划分为五个居民小区,共有24个居民小组,主要以苗、侗、水、汉族为主,社区总户数1291户,总人口4226人。 二、经济支柱: 社区共有个体工商户312户,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30家,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第一和第三产业。 辖区有大型的金泰商贸城、清水江畔民族商业街,闽鑫木业等,正在建设中的斗牛场、体育场。 年生产总值为:2536万元,人均总产值6仟元。 三、特色美食: 苗族同胞自己酿造的香甜米酒,酸汤鱼、姊妹饭、烤全羊等。 四、就业壮况: 消除“零就业家庭”65户,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对象就业66人,扶持登记失业人员实现灵活就业312人。 五:集体荣誉: 2008年荣获革东镇先进单位奖; 2009年荣获革东镇社会综合治理及平安创建集体奖; 2009年荣获革东镇计划生育工作三等奖; 2010年荣获革东镇经济社会发展先进集体奖; 2010年荣获剑剑河县劳动就业再就业工作三等奖; 2010年荣获剑河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奖。 六、发展口号: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平安建设”为载体,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服务和管理,构建和谐文明社区,促进社区各项建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
城南社区 |
城南社区城立于2007年7月,位于县城的南面,有统建房31栋,自建房348栋;包含杏花小区、宝山小区、环城东路、环城西路、革东大道、健民路、源江路、方家巷、二小巷。现有常住人口1645户,6756人,流动人口1256人,苗、侗人口占总人口的98%,其中非农业人口6707人,农业人口1305人;党支部党员45人。行政面积4.86平方公里;辖区单位33个。 |
城北社区 |
城北社区地处新县城腹地,社区自2007年7月成立,东抵县移民局,南抵仰阿莎大道,西抵体育场,北临县行政中心大楼。辖区有秀山、文昌、雅园三小区,辖区居民小组16个,辖机关单位65个,总户数2927户,总人口10378人,其中:城乡常住人口2399户,9377,农村人户321户1001人,流动人口203户,701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自建房9栋,统建房71栋,社区有协管员:81人,其中:社区工作者6人。聚居汉、苗、侗等多个民族,县行政中心大楼前有5000平方米的阳光广场,广场前一条100米宽的护城河穿城而过,河水中清风徐来,碧波荡漾,是居民观光、娱乐、休闲、健身的好地方,城北社区是城关辖区中最大的社区之一。 社区两委组织健全。社区有支部1个,直管党员48个,流动党员4人,社区居民组织健全,社区成立有治保、调解、矫正、禁毒、计生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残疾协会、妇委会、“两站一会”、义务消防等组织。 四个文明建设在社区不断发展。随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各类文明逐渐进入社区。文化、体育、科技、就业培训进入了社区,增进了广居民文化、科技教育的学习进程,强健广大居民的体魄,法律、家庭暴力防制、禁毒、铲毒、妇女维权、消费者的投诉等进入了社区,加强了居民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卫生、便民便利服务、警务、安全生产、老年活动、城市管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等进社区,副食品批发,农贸市场进入社区,使广大干部生在社区,服务在社区,增强了老百姓的认同感,生态建设、环保监督进社区,为社区打下山水林园文化根基。 近年来,各项工作在社区党委居委会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获得了上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不同表彰。 |
街上村 |
一.村情简介 革东镇街上村地处剑河新县城东部。全村国土面积3.1公里,东临革东寨村和城东社区,西临城北社区,南临城南社区,北临屯州村和建新村。系城中六村之一,村党支部有党员34个,其中女党员7个,全村辖管7个村民小组。 二.自然资源 革东街上村属于城中村,97户村民属于三板溪电站的库区475线下移民,全村大部分耕地被新县城建设征用,目前,有耕地总面积268亩,其中土160亩,田108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作物;拥有林业用地2583.3亩,其中林地面积1208.7亩,灌木林771.45亩,荒山荒地37.5亩。未造林地565.5亩。 三.农村经济 全村经济以农业经济和第三经济产业为主,2010年农村经济产值达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66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年收入10万余元,2010年全村外出误工经济收入50万。 四.基础设施 街上村已实现通电、通电话、通水,安装均已经安装路灯。全村所有农户已经安装自来水,基本每户都拥有拥有移动电话,全村拥有私家车、摩托车、拖拉机的村民占总户数的百分之四十。全村已经有30多户农户安装了宽带。 五.人口卫生 街上村现有农户304户,村人口1268人,其中男性630人,女性638人。全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属汉、苗、侗、杂居的村寨。街上村以苗族为主(是苗族、汉族混居地)。 2010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176人,参合率90%;享受低保203人。 六.集体荣誉 2005年7月1日被0革东镇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5年7月1日被0剑河县党委授予“五个好党支部” 2006年7月1日被0革东镇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 2006年12月被0革东镇党委、镇人民政府授予“2006年先进村” 2008年7月1日被0黔东南州党委授予“五好基层党组织” 2008年3月7日被0革东镇党委、镇人民政府授予“2007年度工作先进村 2009年7月1日被0革东镇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9年1月被0革东镇党委、镇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单位” 2009年1月被0革东镇党委、镇人民政府授予“2008年计生工作鼓励奖” 2010年2月被0革东镇党委、镇人民政府授予2009年度“先进单位” 2010年1月被0革东镇党委、镇人民政府授予“2009年计生工作鼓励奖” 2010年7月1日被0革东镇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1年1月被0革东镇党委、镇人民政府授予“2010年计生工作先进集体” 2011年1月被0革东镇党委、镇人民政府授予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先进集体” |
展架村 |
展架村位于剑河县东面,距离剑河县城4公里,辖区面积3.99平方公里,东临剑河县岑松镇,南邻革东镇下寨村,西邻革东镇革东寨村,北邻岑松镇。 全村三个自然寨,六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35户,总人口1391人,农业人口1378人,非农业人口13人,苗族人口占99%,是剑河县革东镇下辖的行政村之一。全村耕地面积292亩,其中田面积171亩,土121亩,展架村主要种植水稻、花生、玉米等。 |
革东寨村 |
革东寨村位于革东镇区域东部,1个自然寨,4个村村民小组,总户数221户,总人口886人,耕地面积404亩。 革东寨村自然风光优美,位于清水江沿岸,房屋建设模式统一规划,具有优美的民族风格。 这里人美歌也美,2007年,革东寨的苗族飞歌在多彩贵州歌咏比赛中荣获民歌组优秀奖,在中央电视台CCTV青歌赛中荣获原生态民歌组优秀奖。 这里是多方女篮的故乡,多方女篮,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台江县东风区东风公社东风大队苗家女子篮球队。这个东方大队就是现在的剑河县革东镇革东寨村。东方女篮是贵州省解放后第一支打出省门走向全国的农村女子篮球队,深受国家、省、州体委的赞扬和好评。 近年来,革东寨村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发展之路,全村人民安居乐业。 |
方家村 |
方家村地处剑河县城西社区郊边,辖有三个自然寨五个村民小组,203户总人口1808人,其中农业人口794人,非农业人口14人,东邻城南社区,南邻白浪村地界,西邻大、小稿午村,北邻八郎村、屯州村。 方家村的农业是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的农业村,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上级和村党委班子的领导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单一落千丈的水稻、玉米种植向多元化种植业发展,目前方家村水稻种植面积达200亩,蔬菜大棚10余亩,年产蔬菜850公斤,主要有韭菜,黄瓜,茄子,西红柿,草莓等等,年产优质大米10万公斤,年产玉米10万公斤。养猪300头,养鸡3000只,近年来方家村还不断组织农民学习各种农业科学知识,为提高方家村种蔬菜农户的种植水平,方家村组织了广大种植蔬菜大户到北镇等地参观学习,通过学习,提高了广大农户种植水平,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 随着方家村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方家村经过了多年改造和建设,目前全村的各条道路硬化平整,绿化了全村各条道路,村容村貌不断完善。全村广大村民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断努力。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家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几年来经过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全村的村容村貌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卫生保洁化和环境美化绿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方家村新建了活动室。 两个文明的不断建设,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方家村的干部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配合上级党委的指示,为村内我办实事,好事,组织扶贫助困,对贫困户,五保户进行节日慰问,组织农村民兵进行夜间巡逻,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保正了村内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 |
小稿午村 |
小稿午村位于剑河新县城西部,东低方家村,西低交洗村,南低高速公路,北低三十米大道,全村共有1个自然村2个村民小组,80户,413人,其中劳动力218人,男204人,女209人,非农业人口5人,均为苗族。全村辖区地域面积3680亩,耕地面积164亩,其中田59亩,土105亩。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玉米。 |
大稿午村 |
大稿午村位于革东镇西部,西临前进村,南临小稿午村和城西社区,北临城北社区,全村总共有182户、782人,男389人,女393人,耕地面积149亩,其中田68亩,土81亩,有4个村民小组。 大稿午村是水鼓舞的发源地,水鼓舞是一种以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平安的水、鼓、舞相结合的群众舞蹈。保留着当地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沉淀的原生态舞蹈元素,表达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以质朴的形式传递原始的信息来感恩天地!是全国最为独特的一种在水中跳的舞蹈,为省级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至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被专家、学者誉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并于2009年10月31日获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决赛“群文舞”金奖。县委、县政府及我镇党委、政府对“水鼓舞”十分重视,县里通过融资等办法,将在“水鼓舞”发源地大稿午屋背沼泽地改造水鼓舞表演场。该项目规划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不含周围自然绿化林带),建筑用地面积1493平方米。水鼓舞表演场建成后,它将对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苗族服饰文化伴随着苗族历史发展而变迁,其民族文化就在这服饰上得以传承。 大稿午村,村寨古风古俗浓郁,男人帅气豪爽,能歌善舞;妇女心灵手巧,人人能“织”,个个会“绣”。与其他无字民族一样,他们用针当笔、以彩线为墨,把几千年的苦难和迁徙的坎坷绣在衣裙上,绣制在服饰中的图案符号,形成徽记,世代传承,于是服饰图画艺术成为本民族传世的“无字史书”。 刺绣是大稿午村苗族妇女必备技艺,其绣品色彩艳丽,对比强烈,设色单纯,图样取自苗族历史、神话、自然和生活题材,造型手法运用了写实或变形夸张,古朴而艳丽,服饰上刻画的历史、人物、动物、花草等优美图案,不仅涵盖了历史,更涵盖了美术这一学科领域。衣服图案的变化规律,或等距,或对称,或重复循环,结构极为严谨,不仅体现了精湛的刺绣工艺,更体现了苗族人的几何学基础,集历史、美学、纺织、刺绣、几何学于一身,一代又一代的自然传承中,使苗族妇女既是苗族服饰的生产者,又是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人。没有文字的苗族,其历史、纺织、美术、几何学等诸多知识,均靠服饰作为载体传承。 大稿午村苗族群众历来非常重视服饰,特别是妇女的盛装服饰,盛装服饰的制作用料讲究,工序复杂,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一个妇女穷尽一生,也只完成几套盛装。不仅如此,制作苗族服饰,也有着织锦、印染、刺绣的严格步骤。苗家姑娘从五六岁开始便在母亲的身边学习织布、刺绣。她们在出嫁时所穿的一身漂亮嫁衣和嫁妆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 每逢节日,身着花衣花裙,披银戴银的苗族少女,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展示工艺独特的民族服饰。她们以婀娜多姿的舞姿,楚楚动人的容貌,靓丽的服装和闪亮的银饰,翩翩起舞,显现出世界一流的“银角海洋”的壮丽景观。 |
源江村 |
源江村位于剑河县城中区,辖区内有一个自然寨五个村民小组,户数285人口1008人,其中农业人口988人非农业人口20人,主要居民为苗族,耕地面积84亩。 源江村党支部书记:张勇,男,苗族,43岁初中文化;村主任:张宽富,男,苗族,46岁初中文化;村副主任:张德全,男,苗族,34岁中专文化; 源江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水稻,玉米,花生等等. |
交洗村 |
交洗村位于剑河县城西部郊外,交洗村辖区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交洗村设一个自然寨2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16户506人(其中男263人,女243人)。拥有耕地面积近158余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约为0.2亩。拥有杨梅、桃、李、梨等经济果林50余亩。 交洗村,村两委干部由7人组成,党支部3人:书记由邰正州担任,主任由邰秀强担任,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17名,目前,党员队伍中,高龄党员比例占到65%。近几年来,党支部注重年龄结构调整,已经陆续吸收4余名有事业心、有新思想、新观念的青年加入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考察对象行列。 交洗村,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积极探索农村工作新方法、新途径,不断夯实基础管理,交洗村各项事业正日益完善和蓬勃发展,前进中的交洗村正在为构建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与和谐云村而努力奋斗。 |
打老村 |
打老村距剑河县城12公里,距岑松镇政府33公里,打老村辖3个村民小组,118户,620人,其中苗族人口占100%,农业人口620人。耕地面积338亩,其中:田263亩,土75亩。打老村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经济产业有花生,全村生产总值65万元,打老村旅游景点有溶洞群。 |
寨章村 |
寨章村距剑河县城3公里,距岑松镇政府17公里,寨章村辖4个村民小组,91户,377人,其中苗族人口占100%,农业人口375人,非农业人口2人。耕地面积172.54亩,其中:田133.54亩,土39亩。寨章村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及外出务工为主,主要经济产业有种植业,全村生产总值18.91万元。 |
川洞村 |
川洞村距剑河县城3公里,距岑松镇政府24公里,川洞村辖7个村民小组,269户,1153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侗族人口占0.2%,汉族人口占0.8%,农业人口1120人,非农业人口33人。耕地面积358.72亩,其中:田279.72亩,土79亩。川洞村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主要经济产业有种植业,全村生产总值53万元。 川洞村旅游景点主要是溶洞群,乡村驿站川洞名副其实洞穿寨,名特产品有花生、杨梅、李子,特色美食有野菜酸汤。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