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江县东部。面积91平方公里。人口1.54万,其中苗族占99.3%。辖15村委会。清初设覃膏堡。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设番招汛。1932年置李子、覃膏、九龙、乌南、横经等乡。1942年置覃膏乡。1953年析设方召、九龙、李子、翁脚等乡。1958年撤乡并入和平公社。1962年析建方召、翁脚2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2年合并置方召乡。境内多林木,主要为松、杉。产油桐籽。有中小学20所。乡人民政府驻地方召,在台江东8公里,九龙坡西麓。人口 1 000,均为苗族。海拔920米。“方召”系苗语译音,意为召(人名)居住的地方。设农贸集市。有赛芦笙、吃丑节等传统节日。台江—巫忙公路经此。.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54万人 | 91平方公里 | 522630104 | 556300 | 0855 | 查看 方召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方召村 | ·台江县旅游·台江县特产·台江县十大特产·台江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方召村谷歌卫星地图 |
交汪上村 | ·台江县旅游·台江县特产·台江县十大特产·台江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交汪上村谷歌卫星地图 |
展苕村 | ·台江县旅游·台江县特产·台江县十大特产·台江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展苕村谷歌卫星地图 |
巫脚南村 | ·台江县旅游·台江县特产·台江县十大特产·台江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巫脚南村谷歌卫星地图 |
黄毛村 | ·台江县旅游·台江县特产·台江县十大特产·台江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黄毛村谷歌卫星地图 |
养薅村 | ·台江县旅游·台江县特产·台江县十大特产·台江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养薅村谷歌卫星地图 |
泡木村 | ·台江县旅游·台江县特产·台江县十大特产·台江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泡木村谷歌卫星地图 |
基甲村 | ·台江县旅游·台江县特产·台江县十大特产·台江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基甲村谷歌卫星地图 |
反排村 | ·台江县旅游·台江县特产·台江县十大特产·台江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反排村谷歌卫星地图 |
李子村 | ·台江县旅游·台江县特产·台江县十大特产·台江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李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
巫脚交村 | ·台江县旅游·台江县特产·台江县十大特产·台江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巫脚交村谷歌卫星地图 |
交汪下村 | ·台江县旅游·台江县特产·台江县十大特产·台江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交汪下村谷歌卫星地图 |
歹忙村 | ·台江县旅游·台江县特产·台江县十大特产·台江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歹忙村谷歌卫星地图 |
汪一村 | ·台江县旅游·台江县特产·台江县十大特产·台江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汪一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台拱街道 |
台拱镇位于台江县中部,是台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州府凯里54公里、三穗68公里、镇远73公里。全镇辖37个行政村(街),3个社区居委会,87个自然寨,18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571户,总人口39666人。其中农业户6029户,农业人口27215人,占总人口68.75%;苗族人口37682人,占总人口95%。总面积225.93(338887.5亩)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9980亩,其中田15840亩,土4140亩,森林面积12447.2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3.36%;有待开发的宜林荒山5仟亩,牧草地5万亩。2003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9034万元,年财政收入398.03万元,人均产粮37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613元。 境内平均海拔730米,年平均气温15.7℃,有效积温7.85℃,无霜期286天,年平均降雨量1133毫米。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土地肥沃,适合发展种、养、服务业和旅游等行业。 |
萃文街道 |
萃文街道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下辖街道,是台江县城街道办事处之一,2016年1月1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6〕28号撤销台拱镇建制,析设萃文街道。 新设置的萃文街道辖原台拱镇萃文社区、翁你河村、桃源村、番省村、九里村、南省村,共1个社区5个行政村。 |
施洞镇 |
在台江县北部,清水江南岸。面积99平方公里。人口1.37万,其中苗族占94.9%。辖1居委会、20村委会。1932年置清河镇及人雅、鸣凤、明德、尚志、维新等乡。1939年置友助镇及尚志、蹈和乡。1953年析设施洞、平兆、烂田、南哨等乡。1958年撤乡建施洞公社。1962年后析建施洞、南哨(四新)、烂田(良田)、平兆等公社。1984年改置1镇3乡。1992年以施洞镇及四新、良田、平兆3乡合并置施洞镇。境内多林木,主要为松、杉。有中小学25所。镇人民政府驻地施洞,在台江北21公里,清水江南岸,喊天坡下。人口 3 000,有苗、汉等民族。海拔512米。“施洞”系苗语,意为石洞。苗语又称郎西,因河对岸有一石灰岩洞穴,故名。清代已为繁华集市,物资土产集散地。为县第二大镇。每年农历五月苗乡“龙船节”盛会,笙萧歌舞,斗牛赛马,云集数万人。古迹有白骨塔。镇远—台江公路经此。镇西施洞渡口为要津。清水江可通航木船。. |
南宫镇 |
南宫乡位于台江县东南部,地处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距县城54公里,320与321国道线的连接线穿境而过,周边与雷山、剑河、榕江三县接壤,与本县台拱镇、方召乡毗邻。境内层峦迭嶂,莽莽苍苍,溪河交错,飞禽走兽,鸟语花香,自然生态保存完好。海拔最高1980米,最低650米,无霜期250-285天,气候特点十分明显,属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年均气温14-20℃,年均降雨量1000-1400毫米之间。土壤肥沃丰厚,PH值在4.5-5.5之间,宜林宜草程度高。辖24个行政村58个自然寨109个村民小组,3189户15352人,98%以上为苗族。总面积为26945公顷(40.5万亩),耕地面积12085亩(其中农田11065亩,旱土1020亩),林地面积19475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8%,目前,有活立木蓄积120671立方米。地形复杂,土质丰厚,地貌、土壤多样复杂;宜林宜牧地广阔,面积达5万多亩,资源丰富。2003年人均占有粮343公斤,人均纯收入1263元。为“两山”重点扶贫乡镇之一。全乡有23个村(44个自然寨)修通了人畜饮水,11个村(16个自然寨)修通了公路,2个村(南宫、汪江)开通程控电话,21个村开通了闭路电视,乡政府驻地开通了移动电话,实现了村村通电,乡内有1所中学(南宫中学),37所小学,1所卫生院。得宜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主要特产有黄牛、南江黄羊,有薇菜、蕨菜、薅菜等品种繁多的野菜,有大扇型猕猴桃、杨梅、八月瓜等不同季节的野果以及野人参、野生天麻、冰球果等名贵的中草药。南宫民族风情古朴浓郁,文化底蕴深邃,内容博大精深,积淀悠久厚重,民间节日种类繁多,绚丽多彩,可谓“五里各一俗,十里各一节”,苗歌、芦笙歌舞场面慰为壮观,服装精细美观,银饰独具匠心,吊脚木楼独具民族特色,令人留连忘返,叹为观止。 近年来,由于禁伐天然林,南宫的传统林业产业支柱地位已经成为过去,财政减收,部分群众返贫。我乡审时度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扶持和全乡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南宫以务实进取的精神,积极实施乡村发展带动战略,水、电、路及闭路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村村通”;大力发展种草养牛,截止2003年底,全乡优质牧草播种面积累计3796亩,养牛6673头,涉及24个村,其中播种面积5亩以上的有98户,. |
革一镇 |
革一乡是苗疆腹地台江县的西北大门,位于清水江和巴拉河流域之间。西北面与黄平、施秉两县交界,西南面与凯里市凯棠乡接壤。总面积93多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39个自然寨,6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2万人,苗族人口占97%。耕地面积为1.03万亩,其中,田7950亩,旱地2385亩;待开发荒地2.4万亩,其中,适宜发展经济果木林1.2万亩,利于发展畜牧业的草山资源1.5万亩。是块蕴藏无限商机的生态农庄。 乡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温热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海拔均在600—800米之间,年降肉量100一1100毫米,年均温度计17摄氏度左右,全乡土地资源优势土壤热化程度高,地层深厚。Ph值在5一6度之间,适应各种植物生长。 农业,畜牧业和经果林是革一乡的支柱产业,农产品主要有大米,玉米,洋芋,红薯,花生;畜产品有猪,牛,羊,鸡,鸭,鹅;果品有金秋梨,大批把,杨梅,李子,葡萄;水产品有鲤鱼,草鱼,娜鱼。目前,金秋梨种植覆盖10个村,面积6250亩,批把920亩,葡萄50亩,均已形成经济效精。苦丁茶420亩,杨梅、李子等320亩。今年实施冬季农业开发,种草面积达2365亩,掀起种草养牛的热潮。 革一乡交通便利,通迅快捷,自然条件优越。截止2003年,全乡12个村己实现村村通电,通水,通闭路电视。90%的村已通电话,2/3的村落已通公路。乡政府驻地距州府凯里和县城仅40公里,320国道和省道盲通,镇台旅游干线横穿腹地,途经的烂塘水库占地234亩,蓄水量420万平方米,塘外四面绿树成荫,塘内鱼虾成群,是休闲垂钓的首选区。大塘片拥有居全县溶洞之首的北方双龙洞群,怪石磷峋,仪态万千。境内的清水江流经西北部三个村九个村民小组,舟揖上通凯里,下至湖南洪江,沿途山峦叠障,连绵起伏,气势雄伟,引人入胜,为大力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现正值西部大开发之机,全乡人民以-精神为指导,认真实践“二个代表”,开拓进取,奋起拼搏,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三围绕四产业一示范”的发展思路,结合县情乡情,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向小康目标迈进 |
方召镇 |
在台江县东部。面积91平方公里。人口1.54万,其中苗族占99.3%。辖15村委会。清初设覃膏堡。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设番招汛。1932年置李子、覃膏、九龙、乌南、横经等乡。1942年置覃膏乡。1953年析设方召、九龙、李子、翁脚等乡。1958年撤乡并入和平公社。1962年析建方召、翁脚2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2年合并置方召乡。境内多林木,主要为松、杉。产油桐籽。有中小学20所。乡人民政府驻地方召,在台江东8公里,九龙坡西麓。人口 1 000,均为苗族。海拔920米。“方召”系苗语译音,意为召(人名)居住的地方。设农贸集市。有赛芦笙、吃丑节等传统节日。台江—巫忙公路经此。. |
排羊乡 |
在台江县西部。面积107平方公里。人口 8 100,其中苗族占95%。辖13村委会。清设排羊屯,为丹江厅屯堡之一。1932年置绥宁镇及排羊、台洛2乡,属丹江县。1941年划归台江县。1942年置绥阳乡。1953年析设白扎、排羊、摆九3乡。1957年合置排羊乡。1958年撤乡并入前进公社,1962年析建排羊公社。1984年改置排羊乡。境内多松杉林。有中小学20所。乡人民政府驻地排羊屯,在台江西南14公里,翁你河边。人口近400,均为苗族。海拔760米。与排羊寨、排羊岩寨、场坝总称排羊,总人口 2 000。320国道经排羊寨、排羊岩寨,支线通排羊屯。. |
台盘乡 |
台盘乡位于台江县西部,东南面与台拱镇接壤,北与革一乡交界,南与排羊乡相邻,西与凯里市毗邻,平均海拔700米,地形呈高山与冲击小坝并存。境内有320国道和镇台旅游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乡幅员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82.4亩(其中:田6598.7亩,土1983.7亩),有可开发非耕地4398公顷,林地面积5267公顷,森林覆盖率54%以上。一九九八年以来,实施以金秋梨为龙头的优质果品基地建设达492亩,二00三年实施种草养畜394.7亩。全乡辖15个行政村,45个自然寨,77个村民小组,共有3153户,总人口15120人,其中农业人口14748人,非农业人口372人,劳动力7415人。 二 00三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实现297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576万元,乡镇企业产值642万元),财政收入完成42.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12元,粮食总产量4402吨 ( 其中:夏粮401吨 , 秋粮4001吨 ) ,农民人均口粮293公斤。". |
老屯乡 |
台江县老屯乡地处苗岭腹地,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距台江县城约28公里。有828县道贯穿其问,清水江支流巴拉河、翁你河流经其境。境内山高谷深、河沟纵横,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座落在东经107°32′—108°02′之间,北北纬26°52′—26°32′之间,总面积为100多平方公里,是苗族人口集居地之一,苗族人口占全乡人口的98%以上。总人口为1.43万人,2003年人均纯收入1356元,人均占有粮348公斤,是典型的“远、边、山、穷”乡,区内盛产花生、李子、大板栗等等色农产品。 2003年提出的片区特色好济发展思路,较快地促进了老屯一报效一坝场三大片区的经济,三大片区资源各异,优势明显,其中的警虎屯村、卷寨村、排略村是全乡的典型示范村,在全乡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农业产业结构最近几年得到较快发展,畜牧业、种植业成效明显。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辣子公路、长滩铁索桥、岑邦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完成。 静态投资一亿余元的岩寨电站和投资100万元的报效通讯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为老屯乡经济注入新的活力,2003年底在全县各项工作评比中是荣获表彰奖项最多乡镇,得到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肯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