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坪乡地处贵州省黎平县最南端,与本县龙额乡接壤,与广西三江县富禄、洋溪、同乐等乡镇毗邻,距县城107公里、321国道仅7公里,是黎平县经济南下、旅游北上的前沿阵地,素有黎平南大门之称。全乡国土面积117.5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128个村民小组,96个自然寨,4235户,19795人口,主要居住有苗、侗、瑶等少数民族,分别占人口总数的66.7%、25.4%、7.6%,其它民族占0.3%。耕地总面积9476亩,其中稻田面积8756亩,人均耕地0.47亩,人均占有粮290公斤,人均纯收入830元。
乡域内地形复杂,海拔起伏大,最高海拔1162米,海拔最低处为137米(全省最低点)。独特的地理优势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有驰名中外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坪风雨桥,有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的境地——弄相山原始森林(省级重点自然保护区),以及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群众素质整体偏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总总人口的42.1%;经济发展相当滞后,优厚的区位优势、气候优势和旅游优势未能转变成经济优势,农业结构单一粗放,传统产业万亩油茶林未能得到改造升级;基础设施落后,目前仅有黎平至高安公路沿线的4个村通公路,有14个村通电话,12个村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尚有8个村没有村级服务室,20个村没有村卫生室,有8000余人还处在温饱线以下,是全县6个极贫乡之一。".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17.5平方公里 | 522631210 | 557300 | 0855 | 查看 地坪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平茶村 | ·黎平县旅游·黎平县特产·黎平县十大特产·黎平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平茶村谷歌卫星地图 |
归公村 | ·黎平县旅游·黎平县特产·黎平县十大特产·黎平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归公村谷歌卫星地图 |
归教村 | ·黎平县旅游·黎平县特产·黎平县十大特产·黎平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归教村谷歌卫星地图 |
高青村 | ·黎平县旅游·黎平县特产·黎平县十大特产·黎平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高青村谷歌卫星地图 |
岑归村 | ·黎平县旅游·黎平县特产·黎平县十大特产·黎平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岑归村谷歌卫星地图 |
衣九村 | ·黎平县旅游·黎平县特产·黎平县十大特产·黎平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衣九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岩村 | ·黎平县旅游·黎平县特产·黎平县十大特产·黎平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新岩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中平村 | ·黎平县旅游·黎平县特产·黎平县十大特产·黎平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中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归白村 | ·黎平县旅游·黎平县特产·黎平县十大特产·黎平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归白村谷歌卫星地图 |
岑卜村 | ·黎平县旅游·黎平县特产·黎平县十大特产·黎平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岑卜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上寨村 | ·黎平县旅游·黎平县特产·黎平县十大特产·黎平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上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
滚小村 | ·黎平县旅游·黎平县特产·黎平县十大特产·黎平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滚小村谷歌卫星地图 |
滚大村 | ·黎平县旅游·黎平县特产·黎平县十大特产·黎平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滚大村谷歌卫星地图 |
岑申村 | ·黎平县旅游·黎平县特产·黎平县十大特产·黎平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岑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岑懂村 | ·黎平县旅游·黎平县特产·黎平县十大特产·黎平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岑懂村谷歌卫星地图 |
岑扣村 | ·黎平县旅游·黎平县特产·黎平县十大特产·黎平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岑扣村谷歌卫星地图 |
井郎村 | ·黎平县旅游·黎平县特产·黎平县十大特产·黎平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井郎村谷歌卫星地图 |
半江村 | ·黎平县旅游·黎平县特产·黎平县十大特产·黎平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半江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下寨村 | ·黎平县旅游·黎平县特产·黎平县十大特产·黎平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下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丰村 | ·黎平县旅游·黎平县特产·黎平县十大特产·黎平县十景·黔东南 | 0 |
---- |
查看 新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德凤镇 |
德凤镇位于贵州东南部,与湖南、广西两省(区)紧邻,是黎平联系湘、桂的必经之地,是黎平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商贸中心。早在 1955 年就开始以“德凤”为区名,至 1984 年德凤公社与城关镇合并为德凤镇。境内平均海拔 550 米,年平均气温 15-16 ℃,年降雨量 1321 毫米,无霜期 270-280 天。全镇总面积 310 平方公里,辖 17 个行政村 6 个居委会。 2003 年总人口 43641 人,其中:农业人口 22693 人,占 51 .99 % ;少数民族人口 22820 人,占总人口的 52 .29%,以侗族居多。全镇共有耕地17462.23亩,其中稻田16650.97亩。主产水稻、油菜、花生、玉米、黄豆、茶叶、中药材等,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镇。2003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2548万元;粮食总产量完成8510吨,人均产粮37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588元;财政收入完成555.6万元。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德凤镇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极为便利。有长期开通直达浙江温州、湖南靖州、怀化、邵阳、广西三江、桂林、柳州和广东东莞等地的客车。以德凤为中心的交通网络辐射全州以及全县各乡(镇)。程控电话、移动通信、互连网等通讯设施日臻完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松、杉、樟及银杏等林木 700多种。有杜仲、天麻等药材数百种。砂金、石灰石、硅石等矿产十分丰富。城内有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两湖会馆”及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古城门等文物古迹,城南的南泉山古木苍翠,寺庙亭阁耸立、风景迷人。城郊的西园山庄三什江漂流景区,更是景色秀丽,让人流连忘返。这些景点已逐步发展成为贵州东线旅游的璀璨明珠。 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名城、浓郁的民族风情、奇特的山川秀水、自然风光、先进的通讯设施,使德凤这片古朴、美丽的土地更加迷人。大批外地游客、商人纷纷前来旅游观光、投资开发。近年来,先后建起了泉山啤酒厂、新华建材实业有限公司、铁合金厂、东关红砖厂、复合肥厂、茶叶生产加工厂、森泰食品加工厂、建材预制厂等一大批乡镇企业和合资、独资企业,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推动镇域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
高屯镇 |
高屯镇位于黎平县东北部,距县城 17 公里,地处锦屏、湖南靖州两省三县交汇处,与新化等六个乡镇毗邻,是黔东南州有名的边陲重镇,是黎平对外开放的黄金口岸。全镇国土面积 282 平方公里,属低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 430 米,下辖 15 个行政村, 3 个厂(场), 1 个居委会,全镇人口 27000 余人,是侗、苗、布依等民族的聚居地,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这里气候温润,土壤肥沃,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非常适宜于农作物及水果的生长,是全县有名的粮、油、茶、果的主产区。全镇耕地 20484.8 亩,年产优质稻 12190 吨,茶叶 250 吨,干茶籽 800 吨,水果 2 万余吨,中药材 170 吨。其中我镇出产的优质油奈已挤身于广西、广东、香港等省区的水果市场,显示出较强的市场潜力;桂花台茶厂生产的“古钱茶”、“银杏茶”更是闻名遐迩,响誉国内外。 物产的丰富,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境内的高屯、中黄两个集贸市场,均为百年老市,是周边乡镇 农产品的集散地。“高屯牛市”更是湘、黔、桂三省边界县的商品牛交易中心,年商品牛交易量达 1.3 万头。 高屯镇境内资源十分丰富,有杉、松、梓、樟及银杏等林木 700 余种,楠竹、斑竹等竹资源 10 余种,森林覆盖率达 60% ;矿藏有铁、锰、铝、锑、金、煤、金刚石等 20 余种,大理石、石灰石、陶土蕴藏丰富。境内喀斯特地貌特征显著,是我县得天独厚的旅游胜地。这里有风光旖旎的八舟河省级风景名胜区,有雄奇壮丽的天下第一桥——天生桥,有神奇瑰丽的鸬鹚架,有国家级东风林场植物园。众多景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镇区四周。 高屯镇是黎平县的东大门,是北上省城,东出湖南至广西、广东等省的交通要塞,黎(平)—靖(州)、黎(平)—锦(屏)公路呈“人”字形穿越镇区,通村公路、景区公路纵横交织,境内交通十分便利。如今,修建在我镇境内的黎平机场也正处于紧锣密鼓的施工之中, 2004 年 10 月建成通航,届时,我镇交通将得到进一步延伸,高屯与全国各地城市时 空距离,甚至与世界各地时空距离将更紧、更近。 ". |
中潮镇 |
一、基本情况 中潮镇位于黎平县东南部,距县城仅 13 公里(直线),全镇国土面积 296 平方公里。全镇辖 14 个行政村、 1 个居委会,其中有 120 个自然寨、 166 个村民小组, 7044 户, 2004 年总人口 31725 人。年财政收入 172.4222 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 1650 元。我 镇西北与德凤、高屯镇接壤,东南与永从、南与顺化、东北与德顺乡毗邻,北界湖南靖州县平茶镇,黎平至从江、黎平至湖南省通道县两条主要公路交汇于此,是黎平通往东南部 10 个乡镇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南下两广的交通要道。 二、机构设置 镇设机构有中国共产党中潮镇委员会,中潮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中潮镇人民政府,中国共产党中潮镇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潮镇政法委员会,中潮镇人民武装部,党政办公室,中国共青团中潮镇委员会,妇联,综治办公室,村镇办公室,经济开发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财政所,粮油购销公司,邮电营业室,供电所,供销社,信用社,派出所,法庭,司法所,林业站,木材收购站,烟草站,国税分局,教育辅导站,卫生院,计生站,地方税务所,工商所,水利站,国土所,农牧站,农机站,文化广播站,居委会,二望林场,加油站,中潮中学,潘老中学,中潮小学, 14 个行政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 12 所全日制村级中心完小。 三、重点建设项目、工作重心及最新动态 中潮镇实施“农业稳镇、产业富镇、城建带镇、交通强镇、科教兴镇”五大富民兴镇战略。 第一,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 2003 年至 2004 年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推广高山葡萄种植和稻田养渔工程。实施生态立体种养业,巩固和提高“三个一千元”的收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实施 3000 亩皇竹草种植项目,重点发展种草养畜。在巩固现有 3000 亩茶叶基地的基础上再实施 2000 亩优质茶叶基地建设; 第二,通过土地置换 ,启动政府新办公大楼和农贸市场建设。 四、地区资源 1 、农业资源:中潮镇是黎平县的粮食主产区,年产粮食达 13225 吨,也是全县水稻制种基地和西瓜主产地。 2 、矿产资源:中潮镇内矿产资源丰富,硅矿品位含量极高达 99.9% ,蕴藏量在百万吨以上,可供 10 台 6300KVA 的硅冶炉同时生产一百年。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3 、水资源:镇. |
孟彦镇 |
孟彦镇位于黎平县西北部,距黎平机场20公里,距县城51公里,东接坝寨乡,西南毗连茅贡乡、九潮镇,东北接壤罗里乡,西北濒临尚重镇、大稼乡,总面积184.47平方公里。全镇辖1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19个村民小组,63个自然寨,聚居着侗、汉、苗、布依、瑶、土和其他民族共3958户1817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83人。耕地面积9158.32亩,其中稻田面积8484.32亩。2003年人均纯收入1208元,人均产粮328公斤。黎平至尚重、敖市至九潮两条“十”字型公路穿镇而过,是连接黎平、坝寨,大稼、平寨、尚重、德化,敖市、罗里、九潮等乡镇的交通枢纽,镇内有孟彦、地理两个综合集贸市场,来自江西、湖南、四川、广西等省以及本县其他乡镇的商户在这里投资经商。 孟彦镇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平均海拔647米,整个地势自西向东起伏。以产水稻为主,兼产油菜、薯类、豆类、花生、辣椒等,茶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现已建成猫鼻岭茶叶基地。近年来,中药材产业初具规模,天麻、百合等逐步形成支柱产业。镇内群峰叠翠,林木葱郁,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53.3%,蓄材量达39.38万立方米,蕴藏丰富的金、水晶石等矿产资源。 我镇在以资源为依托的基础上,逐步确立市场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黎平西北部区位优势。努力把孟彦镇建成我县西北部的交通要道,集贸大镇,经济强镇。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278万元,比去年增长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868万元;第二产业完成1260万元;第三产业完成2150万元。2003年全镇居民存款1950万元,贷款835万元。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341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3708吨,油菜籽产量285吨,期未生猪存栏1.35万头,出栏0.87万头;牛存栏0.98万头,出栏0.46万头。水资源较为丰富,良常河、地理河穿镇而过,现有原孟江电站渠道、全溪两处装机容量500kw待开发。孟彦镇教育教学事业迅速发展,孟彦中学连续3年在同类中学名列前茅。". |
敖市镇 |
敖市原名鳌鱼咀,因村东头有一小山近似鳌鱼状,明初有人居住于山之东麓,即鱼咀处而得名。敖市镇自1953年6月30日建镇至今,已有51年历史。 敖市镇位于黎平县北部,镇所在地敖市距县城34公里。东靠本县高屯镇,距黎平飞机场12公里,西南与本县罗里乡相连,北与锦屏县隆里乡、启蒙镇接壤,距隆里文化古城4公里,离三板溪电站40公里,是邻近两县六乡镇(本县的敖市、高屯、罗里、锦屏县的隆里、新化、启蒙等乡镇)的交界中心地,202省道黎锦公路贯穿敖市全境;县内经济循环道孟敖镶边公路连接罗里、孟彦、尚重等六个乡镇,黎平机场至剑河展架接65号高速公路经过敖市的三板溪库区三级油路正在修建之中,另有四级公路与锦屏县新化乡、启蒙镇等邻近乡镇相连。境内秦溪村有现存古塔两座(白塔、文笔塔)是贵州省珍稀古塔之一,该村有保存较完好的明清时期特色的古民居。 敖市镇国土面积96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积9364亩,人均耕地0.6亩。现有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9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298人,3490户,其中农业人口13794人,非农业人口504人。有汉、侗、苗等民族聚居。人口居住密集,村寨多在公路沿线。 镇政府所在地敖市村,市场开设于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农历每逢三、八日为场期,是县内历史悠久、贸易繁荣的市场之一,现镇区内约有70%的人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平日来此赶集的人流主要来自邻近的乡镇,距中心镇一般距离为15公里左右,最远可达45公里,集市高峰期人数为2.5万人左右,每场商品交易额约100万元左右,主要贸易的商品有:大米、各种家副产品、家禽、家畜、手工业加工产品、生活日常用品、服饰、农用器械、五金制品及家用电器等等,现有17个省(市)的客商到敖市长期居住经商。". |
九潮镇 |
九潮镇位于黎平县西部,地处清水江与都柳江分水岭上,河流短小成溪流,东面有九潮坳,南北两面环山,中间沿小溪为带形小田坝向西延伸,整个镇区犹如一条长龙。 它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和交流中心,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处于黎平与榕江两县交接处,省道穿境而过,距县城60公里,距榕江县城35公里,东接我县茅贡乡和口江乡,西抵榕江县栽麻乡和寨薅镇,南邻从江县网洞乡,北连我县尚重镇和孟彦镇,是黎平至凯里、贵阳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榕江至湖南的必经之路。全镇总面积299.8平方公里,直辖18个行政村,55个自然寨,15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1382.9亩,总5299户2.5万人。 我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乡镇,有瑶族、侗族、汉族、苗族、等民族,其中侗族占90%以上,除绝少数人还保留着他们自己的民族习俗,仍然还过着比较原始的生活以外,其他的都已经被汉化了。 我镇顺寨利用优越的地理及生态优势大量种植薇菜,加工制作成品销售各地;定八的侗族服饰刺绣品,做工精细,精美绝伦;这些产品都闻名于海内外,并引来了世界各地的外宾到此欣赏和旅游观光,对色彩艳丽的侗族刺绣服饰赞不绝口。 我镇生态条件优良,为生产优质高效的绿色农产品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有些人出外打工后,学习好技术回家自己创业,为九潮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提供了优越条件,为进一步改善我镇的社会环境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
岩洞镇 |
岩洞镇距黎平县城28公里,1982年设岩洞区,1992年撤区并乡为岩洞乡,1999年12月撤乡改镇。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1.46万人,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5%以上,是一个以侗族为主,兼有汉、苗杂居的少数民族乡镇。全镇总面积146平方公里,海拔在340-800米之间,耕地总面积10058亩,人均耕地0.72亩,年均气温16摄氏度,年降雨量1000-1300mm,无霜期260-280天。 这里是一个资源丰富、有待开发的侗族聚居区。全镇以农为本、兼营林业及其它牧副业生产,主产水稻、薯类等粮食作物和油菜、豆类、棉花等经济作物,森林覆盖率达50%。近年来,以前胡、天麻、茯苓为主的药材和独具民族特色的绿色食品----“庞桶菜”、“金针菜”逐渐成为我镇新兴的支柱产业。 这里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全镇10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路、通电,闭路电视覆盖率达100%,6个行政村开通程控电话、4个行政村通无绳电话,2001年开通了手机移动网络。 这里具有优越、浓郁、古朴、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距县城较近,交通便利。东接肇兴鼓楼群和地坪风雨桥景区,南边从江县往洞乡增冲鼓楼景点,西邻茅贡乡高近、地扪、腊洞等“侗戏之乡”,北与黎平古城、高屯天生桥风景名胜区相通。岩洞是侗族大歌的原生地,清代侗歌宗师吴朝向就出生于岩洞宰拱,在建国初期岩洞村侗族歌手吴培信曾带着侗歌走出国门,岩洞因此享有“侗族大歌走出国门第一乡”的美誉。目前,侗族大歌普及男女老少,形成老人教歌、青年唱歌、少年学歌的浓郁氛围。岩洞中学、各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开设侗族大歌、童歌课程。侗族踩堂歌、拦路歌、瑟瑟歌、流水情歌、牛腿琴歌、侗戏在全镇十分受到喜爱。浓郁、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有:农历正月初五、三月三、四月八、五月端午、六月六、七月半、八月十五等节日,每逢佳节,村民们都要开展斗牛、芦笙、踩歌堂、侗族大歌、情歌对唱、侗戏等民族风情表演活动。 为了保护开发好侗族大歌这一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多贵、邓敏文先生等人申报了<<侗族大歌抢救、保护、继承和发展>>项目,并得到国际福特基金会的资助。2002年10月,在国际福泉基金会和邓敏文先生的支持下,在岩洞中学正式挂牌建立了侗族大歌人才培训基地。每年抽取30至50名优秀学生组成侗族大歌培训班;对全县的侗族大歌歌师进行集中培训班;培养侗族文化传承人;同时. |
水口镇 |
水口镇地处黔、桂、湘三省边陲,位于黎平县东南部,镇所在地距县城37公里,是黎平县南下两广的重要通道,与洪州、德顺、中朝、顺化、肇兴、龙额、雷洞等乡镇毗邻,辖3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03个自然寨,258个村民小组7390户33827人,是黎平县第二大镇。全镇共有51个党支部,党员689名,其中女党员21名。镇内以侗族、苗族为主聚居,总面积2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115亩,其中水田面积15278亩,人均耕地0.45亩。属边远贫困的典型山区。全镇通公路9个村,通电37个村,通程控电话10个村,各项基础设施落后。境内平均海拔425M,年平均气温16.4℃,年降雨量1100毫米,无霜期290—300天。 2003全镇国民生产总值918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4569万元、第二产业3000万元、第三产业1612万元),人均纯收入950元,人均产粮314公斤。截止2003年底各项存款余额135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100万元,资产总额1389万元。全年共完成财税收入863556.56元。 镇内主产木材、茶叶、中药材、植物油及商品牛、羊等农牧产品,油茶籽年产量达1500000公斤,松脂平均年产量150000公斤,百合年产量80000公斤,茯苓年产量30000公斤,天麻年产量4000公斤,茶叶年产量30000公斤,罗汉果年产量1000公斤,竹笋年产量90000公斤,其它中药材年产量70000公斤,肉类产品1641吨,禽、蛋产量60吨,猪年存栏15004头、出栏12485头,牛年存栏14285头、出栏8447头,羊年存栏16296头、出栏11244头。家禽年存栏63821只、出栏57607只。镇内森林履盖率61.8%,其中91--92年世行贷款植造的3.48万亩的杉木林长势喜人。 原水口区辖水口镇、南江乡、已流乡、东郎乡、安民乡、雷洞瑶乡、牙双乡、肇兴乡、新平乡9个乡镇。1992年撤并建新水口镇辖原水口镇、南江乡、已流乡、东郎乡、安民乡5个小乡镇。 水口镇境内以侗、苗为主多种民族交错聚居,民族文化底蕴浓厚,各种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十分丰富。水口村新寨---农历正月初八的“圣母节”广大村民穿着民族盛装吹芦笙比赛、跳民族舞蹈、唱侗族酒令歌,此节日隔年举行一次,热闹非凡。平善村--农历八月十八“团圆节”村民们着盛装、吹芦笙、载歌载舞庆祝丰收。. |
洪州镇 |
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距县城 68 公里, 209 国道 40 公里,枝柳铁道线 42 公里,是边境贸易的“黄金口岸”,全镇国土面积 301 平方公里,耕地 18099 亩,辖 22 个行政村, 1 个居委会,总人口 26764 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 1222.8mm ,无霜期 273 天左右,年平均气温 16 ℃,是农、林、牧的适宜区域。主产稻米、脐橙、柑桔、西瓜、中药材等,其中脐橙、小香桔初步形成品牌,畅销省内外。全镇林业天然屏障保护完好,森林面积 36 万亩,覆盖率 65% 。矿产资源丰富,以硅矿和高岭土最具代表性,已探明硅矿储量 500 余万吨,高岭土蕴藏量在百万吨以上。 洪州镇系贵州省 20 个“双百”小城镇建设和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镇之一, 2002 年又被列为黎平县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和工业重镇。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和工业的发展,城镇功能逐步完善,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先后建成了 35 千伏和 110 千伏变电站,通过招商引进 7 家企业投资办厂,目前已建成 6300KVA 硅冶炉 7 台,在建 22 台, 2003 年工业产值近亿元。 境内侗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以平架为中心,加上三省坡自然保护区和具有“天湖”美称的大塘水库等景观,构成了“返濮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圣地。平架琵琶歌独具特色,被誉为侗族大歌中的精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引得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多次前来采风,深受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誉,蜚声海内外。 洪州镇人民竭诚欢迎各界朋友前来投资兴业、观光旅游。 ". |
尚重镇 |
尚重镇地处黎平县西北部,距县城98公里,东抵大稼乡、孟彦镇,南倚九潮镇,西临榕江县寨蒿、朗洞两镇,北靠德化、平寨两乡,全镇总面积227平方公里,境内山峦叠嶂,坡陡谷深,沟壑纵横,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人多田少,河谷地带水土流失严重,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乡镇。境内最低海拔400米(育洞村),最高海拔1338米(宝塘村)。 全镇辖2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99个自然寨,214个村民小组,6978户,30159人,聚居着侗、苗、汉、水等10多个民族,耕地面积14957亩,其中稻田面积13911亩,人均耕地不足0.5亩。有10个行政村54个自然寨处在海拔900米以上,目前尚有14个行政村未通公路。 由于我镇地处边远,交通条件差,信息闭塞,生态恶化,自然环境恶劣,人民群众整体素质较低,接受新观念、新技术能力极差等因素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2002年,我镇又遭受历史罕见的“秋风”灾害,造成稻田大面积减产,人均占有粮食仅为168公斤,至今仍有贫困户2500户,贫困人口12000人,其中,年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特困户有1300户6000余人。 尚重集贸市场有近100年历史,辐射周边四县十个乡镇且一直相当繁荣,极具地方特色的香牛、香米、香鸡等畜禽交易十分火爆,货源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尚重镇亦有着底蕴深厚、传统古朴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绚丽多彩、精美绝伦的盖宝侗族服饰,宛转悠扬荡气回肠的盖宝琵琶歌,蜚声海内外,如画的山水更是使人留连忘返。三板溪电站建成后,高原出平湖的景色与迷人的侗乡风情完美结合,将使得尚重镇旅游开发前景更为广阔。". |
双江镇 |
双江乡地处黎平县西南部,距县城62公里,总面积262平方公里。东北和西北分别与我县的岩洞镇,口江乡相连,东面与永从乡,肇兴乡相邻,南面和西南面分别与从江县的洛香镇,贯洞镇,高增乡,谷坪乡,网洞乡接壤。全乡辖17个行政村,102个村民小组,55个自然寨,3950户,18878人,居住着苗族,侗族,汉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散杂居区域。主要的民族节日由高构,坑洞农历2月15日,四寨3月15日摔跤节和黄岗6月15日“祭天节”。全乡共有耕地面积12766.96亩,其中田12093.72亩,塝坡田占80%,人均0.65亩,土面积673.64亩。双江乡属亚热带温湿气候区,最低海拔240米,最高海拔1218米,年平均气温17。1摄氏度,年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无霜期达290田,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农业气候条件优越,特别是双江,四寨,寨高,贵迷,觅洞,吕孖年均气温17-18.8摄氏度,1月均气温5.4-6.1摄氏度,大于10摄氏度积温4754-5527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6.4摄氏度,是发展柑桔的适宜区。主产水稻,油菜,松脂,天麻,茯苓,香禾,椪柑(480亩),密桔(600亩),沙田柚(150亩),板栗(2500亩),核桃(225亩)。 双江乡森林资源禾水能资源丰富。全乡共有林地面积4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0%,其中松脂基地1500亩,楠竹基地2000亩,天然草场资源1200亩。境内双江河属都柳江上游水系,主河长54.6公里,平均流量18.19立方米/秒,水能资源蕴藏量2.13万千瓦,水能资源占全县开发量47.68%。共有水库5座。乡境内有全县最大的双江水电站,库区容量2345万立方米,库区面积为8.4平方千米。 2012年,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撤销黎平县肇兴乡龙额乡双江乡设置肇兴镇龙额镇双江镇的批复》(黔府函〔2012〕305号)文件精神,撤销双江乡,设置双江镇,镇人民政府驻双江村。 |
肇兴镇 |
肇兴乡位于黎平县城南68公里,北邻永从、顺化乡,东邻水口镇、龙额乡,西南与从江县洛香镇交界。总面积1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539亩。乡驻地海拔410米,年均气温16.3℃,无霜期288天,年均降水量1200mm。辖22个行政村,52个自然寨、16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860人,侗、苗、水、汉等民族聚居。其中侗族人口占90%。 乡内主产水稻、油菜、茶油,土特产品主要有大蒜、金银花、棉花、花生。尤以岑所村的大蒜苔、登杠村的金银花最为出名。 肇兴乡民族风情浓郁,有全国第一侗寨――肇兴、全国唯一的侗族生态博物馆――堂安、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堂鼓楼,还有待开发的皮林溶洞群等众多旅游景点,是全省1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之一,其中肇兴和堂安被列为全省20个重点保护和开发的民族村寨,二OO三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十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之一。目前已有贵州世纪风华投资公司、香港明德创意有限公司等外资企业到肇兴投资开发。 2012年,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撤销黎平县肇兴乡龙额乡双江乡设置肇兴镇龙额镇双江镇的批复》(黔府函〔2012〕305号)文件精神,撤销肇兴乡,设置肇兴镇,镇人民政府驻肇兴村。 |
龙额镇 |
2012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龙额撤乡建镇 黎平县龙额乡位于黎平县城东南部,地外黔桂两省(区)交界处,距县城100公里,距321国道17公里。东与本县水口镇、雷洞乡、广西省三江县同乐乡毗邻,南与本县地坪乡接壤,西接广西省三江县富禄镇,北靠本县肇兴乡地界。黎平南下“两广”的主要通道——黎高公路穿境而过,因此,被称为黎平县的“南大门”。 全乡总面积124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185163.3亩。全乡辖2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78个自然寨,17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068户,总人口22611人,其中侗、苗等少数民族人口22497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9.5%。由于受历史、地理因素的制约,该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还比较低,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是本县六个极贫乡镇之一。 龙额乡地形以山地为主,土壤类型为红、黄壤。境内平均海拔350米,地势北高南低,气候温和,属低海拔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降雨量1000—1500毫升。乡内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木薯、马铃薯、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油菜、油茶林、板栗、罗汉果、八角、百合等经济作物,其中油茶林、罗汉果为最多,总油茶林面积3.626万亩,年产茶籽2000多吨,产油300多吨,品质优良,气味芳香,素有“油海之乡”的美称。我乡油茶林面积虽然大,但相对来说产量并不高,因为茶树已老化,为此,我乡从2000年开始对油茶林进行低产改造,规划在10年内全部改造结束。改造后的油茶林产量比改造前提高三倍多。我乡自1997年从广西引进罗汉果种子以来,到目前,全乡已有12个村270户种植罗汉果,种植面积为1290.8亩,已产生经济效益的有607亩,年产果110吨,产值达385万元,规划到2010年发展到9000亩,力争成为“罗汉果”之乡。境内以杉、松、竹、麻栎、含笑等针、阔叶树木为主,矿产主要有硅石矿和金矿,其中硅石矿储量较多,仅古帮村的白岩(地名)硅石矿总储藏量约100万吨,经科学检测二氧化硅含量达99.61%,是龙额乡急待开发的优良矿产资源,年开采量可达10万吨,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以上。 乡内民族文化内涵丰富,主要有侗鼓楼群,侗戏,侗、苗芦笙舞,侗族竹杆舞,侗族笛子歌,侗族大歌,侗族踩歌堂(哆耶),“圣母庵堂”等民族文化。境内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有“三龙抢宝”、“马尾滩瀑布”和“古帮榕树群”等美丽的自然景点。 (资料来源:网上) ". |
顺化乡 |
顺化瑶族乡位于黎平县东南部,距县城十九点五公里(直线),与中潮、德顺、肇兴、永从毗邻,总面积五十九点二八平方公里。全乡辖四个行政村,一十六个自然寨,三十个村民小组,一千零四十八户四千六百七十一人。聚居着侗、瑶、苗、水等四个民族。现有耕地面积二千零七十三亩,其中,稻田一千七百五十亩,人均零点三八亩;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五十八点二;全乡农民人均年收入八百二十三元。 顺化,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境内主产杉、松、楠竹等经济林种,其中楠竹面积近三千亩。有名贵天麻、茯苓等中草药,香菇、木耳等林特产品。有五千多亩天然草场,为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科技兴乡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良种良法,实施山区综合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全乡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于一九九八年越过温饱线。 如今,瑶乡人民以百倍的信心,饱满的热情,与时俱进的精神开创富民兴乡的新局面。一是立足乡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农业发展的方向;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三是重点培育茶叶、中药材特色产业,开发楠竹资源;四是积极挖掘民族工艺品,并逐步推向市场,形成新产业。". |
雷洞乡 |
在黎平县东南部。面积82平方公里。人口1.05万,其中瑶、水、侗、苗等民族占90%以上。辖16村委会。1932年置雷洞、岑管、金池等乡。1944年并入水口乡。1953年析设雷洞、牙双2乡。1963年置雷洞、岑牙2公社。1984年改置雷洞瑶族乡和牙双乡。1992年合并置雷洞瑶族水族乡。境内多林木,产樟、楠、杉等优质木材。产香菇、木耳、黄麻等,为县内油茶籽重要产地。有小学35所。乡人民政府驻地雷洞,在德凤镇西南41公里,雷洞河东岸。人口450,均为侗族。海拔300米。“雷洞”系侗语译音,意为聚会议事和祭祀之地。有鼓楼耸立其间。有简易公路接岩寨—水口公路。. |
永从乡 |
永从乡位于黎平县城南部,公路距县城37公里,东与顺化乡相连,南与肇兴乡毗邻,西与岩洞镇接壤,北与中潮镇交界,是一个以侗族为主,汉、苗、水、瑶等多种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乡。 这里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代,乡驻地永从,元代置福禄永从司,明正统六年(1441年)废司置永从县(明、清两代)为永从县驻地,民国30年(1941年),撤县(县城迁至贵州省从江县)建立永从镇。1992年由三龙、永从、顿洞等三个乡撤并建成立永从乡。是一个从事种植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的乡。是我县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生态新村建设的试点乡镇之一。 永从乡国土面积157平方公里,地貌为低山丘陵山区,平均海拔560米,最高峰为韦杆坡海拔1290米,最低为管团地下暗河入口。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6℃,常年降雨量度270毫米。 全乡辖10个行政村108个村民小组,56个自然寨,2003年末有3712户数,人口16394人,少数民族占95%。全乡现有初级中学一所,教师37人;村完小7所,教学点4个;建有乡卫生院一所,医生9人,床位12张。交通较为便利,黎从公路、黎高公路、从江至靖州公路从境内通过,全乡7个村通公路。 全乡有6个村接通程控电话,程控电话380门,移动电话基站年内开通;有地面卫星差转台45个,村村通电视,电视覆盖率98%;有110千伏电站一座,村村通国家电网。乡政府驻地永从建有自来水供水工程一个,日供水量200吨;建有12米宽883米长水泥街道;农历4、9为赶场日。 自然资源有顿洞“ 喊泉”;管团溶洞群;2.5公里管团地下暗河;侗族文化有全乡侗族鼓楼25座,风雨桥5座;侗族大歌发祥地——三龙侗族大歌;侗族民居历史变迁址——顿洞民居;名胜古迹:永从元代县城遗址。 林业和民族风情旅游业可望成为未来永从发展的经济支柱。一是把“南(面)果(板栗、金秋梨、柑桔)北(面)药(中药材)中(面)茶叶”作为全乡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同时在楠竹的开发和发展民族风情旅游业上做文章,并在实践中不断找准经济的增长点和突破口。二是唱响三龙侗族大歌,加大以“侗族大歌”为主的侗族文化宣传力度,要把本乡的民族风情和侗族传统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外资开发“管团溶洞群”;四是修通了“九龙村至双江乡高垢村”、“中罗村至岩洞镇竹坪村”. |
罗里乡 |
罗里乡是贵州黎平县的一个二类边远贫困乡,地处东经108度零6分到109度零1分、北纬26度17分到26度24分之间,距离县城56公里,总面积166平方公里。全乡海拨450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6.0摄氏度,无霜期281天。全乡辖16个行政村,107个村民小组,67个自然寨,总计3477户,1660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9人,少数民族占全乡人口的百分之99.5。土质主要为厚层硅铝黄壤和厚层硅质黄经壤。农业以生产水稻为主,次为油菜、红苕、土豆等作物。林业产杉、松、杂木及薪炭林等,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55.7。清水江上洲流域乌下江途经乡政府驻地罗里面过,去年动工修建的“三板溪”电站水尾到达罗里寨脚,今后将在罗里建立县级码头。2004年通航的黎平飞机场距罗里境内约20公里,形成了水陆空交通便利的区优势。罗里集贸市场在清光绪年间就开始建立,到罗里场购买销售木材、布匹、日杂的商人很多。元代为“古州八万-总管府”驻地;明、清时期“古州长官司”衙门亦设在罗里寨中。改革开放以业,罗里的经济社会得到较大的发展,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已实现全救通,农村电网已全部并入国网。 自然资源: 1、八卦金洞和罗里小河金洞的再续开发:此两处金洞历来就有群众自发地开发,但是由于设备和技术的落后,未能较好的开挖资源。 2、罗里小城镇建设:“三板溪”水电战的修建及黎平机场的修建将给罗里带来无限商机,罗里的县内叭一水码头建设成为必然,希望有识外商前来洽谈。 3、罗里3000亩梨园和1000亩板栗的后期管理:由于技术、资金、口种的原因,1995-2000年已建成的3000亩梨园和1000亩板栗基地,希望得到外商奖金、技术的投稿共谋发展。 4、罗里中药材基地建设:利用罗里的山、水、气候特点优势共同发展天麻、桔梗等生态药业。 5、罗里农副产品加工项目:这里的农副产品多,但由于资金与技术缺乏,未能加工增值,希望您的投入互利发展。 6、罗里纯净水厂:我们这里有纯净的天然泉水,水流量大,四季不枯,泉水无污染,没有对人体有害成份,是优质天然饮用水。. |
茅贡乡 |
茅贡乡座落在黎平县西部,距县城42公里,302省道黎榕公路穿境而过。 茅贡乡处于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地带,全乡境内以低中山为主,最高海拔1122米,最低海拔510米,年平均气温15度,年降雨量1308毫米,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如春。境内虽无大江河流,而山泉星罗棋布,水源丰富。野鸡、野免、竹鼠等山珍野兽颇负盛名,红豆杉、榉木、紫檀和樟树等名贵树种是本乡的镇山之宝。品质优良的天麻、松茯苓等中药材倍受外省客商亲睐,每年都要有几万公斤的干品俏销省内外,有的还出口海外。中药材、松脂、优质米、茶叶、果品、楠竹等己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茅贡乡农业资源非常丰富。林业主要以杉、松为主,兼有多种杂木,全乡森林覆盖率45.5%,总蓄积量40.8万立方米。同时,我乡还是黎平县优质米生产基地和全县三大主要产粮区之一,本地香禾糯具有独特品味,“茅贡精米”、“茅贡香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茅贡香鸡”、“茅贡香羊”、“茅贡小黄牛”以其肉香细嫩而著称。 茅贡乡土特产品独特而味佳。茅贡重阳酒是用本地的香糯和优质米于古历九月初九这天酿制而成,加之本地独特的水土和气候条件,使酿制的重阳酒格外醇香绵甜,且营养丰富,素有“开坛十里香”的美味。侗家人的腌鱼、烧鱼、血红、牛瘪等民族食品堪称美味佳肴。地扪村的辣椒、己炭村的杨梅、中闪村的野核桃、登仟茶场的花绿茶是本地很有名气的土特产品。 茅贡乡是享誉海内外侗戏的发祥地,腊洞村吴文彩是侗族人民公认的侗戏鼻祖。乡内侗族风情浓郁,斗牛、吹芦笙、踩歌堂等习俗别具风格。侗寨的鼓楼、花桥、戏台和侗族民居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高近田间风雨桥、古戏台和腊洞吴文彩墓被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扪村的花桥群、鼓楼群、寨门,登岑村中日友谊鼓楼等建筑是侗族建筑的精华,是民族建筑的瑰宝;独具风格的侗戏、侗歌更是民族文艺花园里一枝绽放的奇葩。全乡村村有侗戏队,人人爱看侗戏,个个会唱侗歌。一九九四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侗戏之乡”。". |
坝寨乡 |
坝寨乡政府驻地处黎平县西部,距县城29公里,是西出县城的交通咽喉。全乡辖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80个村民小组,2684户,12813人,侗族人口占95%,全乡总面积13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50.42亩,其中稻田面积6271.586亩,森林履盖率66.4%。2002年末,全乡人均产粮323公斤,国民生产总值23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27元。有8个村(居)在省道黎(平)榕(江)、县道坝(尚)公路沿线上,全乡11个村全部实现通电、通程控电话。 近年来,坝寨乡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抓松脂、茶叶、中药材和绿色食品四大产业。年产天麻3.8万平方米,松脂近100吨,730亩茶叶已实现经济收入,推广稻鱼工程257亩。". |
口江乡 |
口江乡位于县城西南44.25公里处,西与从江县往洞乡交界,东与岩洞镇,南与双江乡,北与茅贡乡、九潮镇接壤。全乡总面积116平方公里,境内多山,海拔310—900米,乡驻地地处坡塝山谷,海拔320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290天,年均降水量1000—1300毫米,森林覆盖率53.3%。1992年撤并建后,银朝乡并入现口江乡人民政府,全乡辖9个行政村,31个自然寨,53个村民小组,侗、汉、苗民族聚居。二00三年末全乡总人口9103人,1936户,其中侗族占60.45%,苗族占32.35%。耕地面积5525.48亩,其中田面积5260.86亩,占耕地面积95.21%,主产水稻、油菜、棉花、黄豆,辅之产辣椒、马玲薯,红薯、花生、木耳、药材等。人均耕地面积0.61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032元,人均吃粮371公斤。全乡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4人,占0.264%;中专(高中)文化程度70人,占0.771%;初中文化程度2498人,占27.5%;小学文化程度6245人,占68.75%;文盲半文盲占2.715%。乡党政班子已配齐配强,是一支团结、互助、奋进的领导班子,根据实际需要乡党委下设党政办公室3人、团委办公室1人、妇联办公室1人、综治办公室1人;乡政府下设经济发展办1人、社会事务办1人、计划生育办公室2人,全体党政干部职工都在努力积极探索谋求发展大计,为口江富民兴乡而努力奋斗。全乡共有机关单位16个;村级完小8所共有教师35人,其中口江小学附设初中1所共有教师13人,教学点6个共有6人;卫生院1所共有5人,村卫生室9个。 境内有一条从岩洞至口江途经岑仟14.25公里的镶边公路;通有口江到朝坪江村15公里的林区公路,途经侗民族风情浓郁的银朝村,摆东、兰扒、德脑、双溪、几胖5个村仅能通农用车、拖拉机的简易林区公路。乡政府驻地已建成移动基站一座,辐射能力达全乡的口江村、摆东村、岑仟村、双溪村、几胖村、兰扒村、德脑村和银朝村。同时口江、岑仟、银朝、朝坪四个村已开通程控电话,其余德脑、摆东、双溪、几胖、兰扒5个村安装接通有无绳电话。随着通信业的进一步发展,联通公司正在我乡建立基站一座,目前工程已接近尾声。乡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中药材、松脂、楠竹、山核桃、板栗种植和养牛、养羊、养鱼. |
地坪乡 |
地坪乡地处贵州省黎平县最南端,与本县龙额乡接壤,与广西三江县富禄、洋溪、同乐等乡镇毗邻,距县城107公里、321国道仅7公里,是黎平县经济南下、旅游北上的前沿阵地,素有黎平南大门之称。全乡国土面积117.5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128个村民小组,96个自然寨,4235户,19795人口,主要居住有苗、侗、瑶等少数民族,分别占人口总数的66.7%、25.4%、7.6%,其它民族占0.3%。耕地总面积9476亩,其中稻田面积8756亩,人均耕地0.47亩,人均占有粮290公斤,人均纯收入830元。 乡域内地形复杂,海拔起伏大,最高海拔1162米,海拔最低处为137米(全省最低点)。独特的地理优势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有驰名中外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坪风雨桥,有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的境地——弄相山原始森林(省级重点自然保护区),以及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群众素质整体偏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总总人口的42.1%;经济发展相当滞后,优厚的区位优势、气候优势和旅游优势未能转变成经济优势,农业结构单一粗放,传统产业万亩油茶林未能得到改造升级;基础设施落后,目前仅有黎平至高安公路沿线的4个村通公路,有14个村通电话,12个村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尚有8个村没有村级服务室,20个村没有村卫生室,有8000余人还处在温饱线以下,是全县6个极贫乡之一。". |
德顺乡 |
德顺乡位于黎平县城东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8公里,东南端与湖南省靖州县的平茶镇、新厂镇及通道县的播阳镇接壤,县内与洪州镇、水口镇、顺化乡、中潮镇毗邻。全乡有干部职工69人,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68个自然寨,102个村民小组,3459户,15208人,国土面积211.6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2907.02亩,其中:水田12640.69亩,旱地266.33亩。乡由侗、苗、汉等民族杂居,境内多以山地为主,无霜期280天,年降水量1400毫米—2000毫米。2003年乡村经济总收入2468.3万元,人均收入1169.83元,粮食总产量7246吨,人均产粮418.51公斤,农村劳动力7937个,年末猪存栏8809头,牛存栏4514头,羊存栏1379只,肉类总产量509吨,水产量139吨。全乡共有村完小8所,小学教学点19个,在校生2075人,教职工122人(公办87人);有中学1所,教职工40人,在校生793人;有卫生院(室、门诊)10个,医生31人。全乡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接通了国家电网,开通了6个村的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在乡所在地开通。乡内资源丰富,境内有德顺木竹采育场,有森林面积140649亩,有国家级生态旅游区(太平山),土特产品以竹笋、香桔、侗果、腌鱼最为特色,有集贸市场1个,商业活跃,是全县经济较为发达、发展较为平衡的乡镇之一。. |
大稼乡 |
大稼乡位于黎平县西北部,距县城72公里,东临罗里乡,南接孟彦镇,西靠尚重镇,北与锦屏县固本乡接壤。全乡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31个村民小组,3683户145606人,其中农业人口15083人,居住有侗、苗、鍫、汉等民族。境内为典型的中低山峡谷地貌,切割深,平地少,土壤以黄壤为主。平均海拔800米,最高海拔为竹山村的双龙坡1270米,最低为八里村的八里河450米。年平均温为15.1℃,属中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年最高温33.9℃,最低温-6.1℃,年总积温5488.8℃,无霜期194天。年降雨量1310毫米。全乡土地面积167426.8亩(111.67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30299亩,草地面积9639.6亩,耕地面积6479.4亩,人均占有耕地0.41亩。人均纯收入仅为998元,人均产粮183.5公斤,吃饭问题远远不能自给。全乡共有贫困户747户3122人,其中五保户104户113人,属省级二类贫困乡和州委州政府“两山”扶贫乡镇之一。 全乡17个行政村只有5个村通公路,3个村处于半通状况,9个村未通公路;也就是说58个自然寨,仅有7个通公路,4个处于半通,还有47个尚未通公路。全乡共有13所完小,1所戴帽中学,11个教学点。其中有砖混结构校舍仅为4个,其余均为木质结构校舍,校舍极共简陋。中学至今尚未独立,没有办学场地,目前还在租借乌下江场部办学,师生校舍拥挤,办学条件极其艰难,教育基础设施亟待改善。 大稼乡位于清水江水系上游,住着侗、汉、苗、鍫等民族,他们依山傍水而居,除了在当地发展生产,推进地区经济繁荣,还创造了传承后人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民居独特,民族工艺精湛、民族山歌、琵琶歌、酒令歌、拦路歌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特别是侗族琵琶歌已闻名远近。民居以吊脚木楼为主,民族工艺主要有刺绣、竹料编织、芦笙制作、木工、石碑雕刻等。大型的民族民间活动有举行山歌对唱,身着民族盛装的苗族芦笙踩堂,侗族芦笙伴琵琶歌踩堂等。具有典型代表的是邓蒙村和高孖村。邓蒙村位于我乡东南部是苗族特色风情的代表,距乡所在地5公里,有303户,居住着苗、侗两个民族,苗族占95%,森林覆盖率62%。境内自然生态独特,民族文化保持完好,村寨内古树参天,林中有寨,寨中有林,山青水秀,气候宜人,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容之境。邓蒙村的建筑、服饰、民族风情均保持着古老的苗族特色,民居住房均. |
平寨乡 |
平寨乡是全省100个重点和州“两山”扶贫开发乡镇之一,位于黎平县西北部,距县城87公里,地处黎、锦、剑三县交界处;地处国家“十五”期间重点水利建设项目三板溪水电站库区上游。全乡总面积为91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46个自然寨,99个村民小组,2793户,11382人,居住以苗、侗为主等四种民族,其中:苗族占人口总数的55.3%;侗族占人口总数的31.6%;其它民族占人口总数的13.1%。全乡耕地面积7226.58亩,其中田面积6821.22亩,土面积405.36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64亩,且多数为冷阴烂锈和坡傍望天水田。 平寨乡是一个高海拔山区,乡境内1000米以上海拔的山峰22座,最高海拔为1392米,最低海拔520米,相对高差872米。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5%,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多在900米海拔左右的地貌类型。乡境内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13.7℃,相对湿度为85%,雨量不均;年均降水量1325.9毫米,全年无霜期为260天左右。境内土质分为黄壤、红壤、潮土土类,土壤表层浅,质地差,土壤酸性强,土壤养分贫瘠。水资源主要有乌麻溪至固本、乌潮溪至固本两条溪流,年均径流量337毫米。矿产尚未探明,以石材和高岭土为主。中药材资源有及野生的板兰根、金银花、桔梗、月亮草等多种名贵药材;自然植被有阔叶林、灌木林、蕨类草丛等。 全乡聚居苗、侗、水族等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文艺生活丰富,民族节日有:苗年节、尝新节、斗牛节和吃牯藏节(又称祭祖节)等。节日期间,各村寨男女老少皆穿上民族盛装,唱民族歌,侗族歌有琵琶歌、木叶歌、踩堂歌、拦路歌、情歌、敬酒歌等;苗族歌有山歌、夜间歌、酒令歌、放浪歌等。男女老少以歌言情、以歌代言,以歌会友、以歌述史,歌词内容广泛、丰富,音韵别具风采。 |
德化乡 |
德化乡位于黎平县西北部,地处黎、榕、剑、锦四县交界处,乡政府驻地德化村距县城123公里。全乡共辖10个行政村,93个村民小组,30个自然寨,2328户,10611人。国土总面积107.1平方公里,其中稻田面积4789.35亩,人均占有耕地0.45亩。居住着侗、苗、汉、水四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97.3%。乡内山高坡陡,最高海拔为乌孟村的老山届1593米,最低海拔为培基村的格里自然寨490米;平均气温15摄氏度,年降雨量1330毫米,环境气候条件十分恶劣,粮食产量低下,群众生产生活十分困难,2003年人均纯收入仅为758元,人均产粮184公斤;截止2003年底,全乡共有极贫户626户,2548人,五保、孤儿户44户,62人,是我县六个极贫乡镇之一,2000年被州委、州人民政府列为两山重点扶贫乡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