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东南州 >> 黎平县 >> 地坪乡 >> 平茶村

平茶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平茶村谷歌卫星地图)


平茶村简介

  平茶村位于地坪乡驻地东18公里,地处弄相山半山峡谷中,与广西三江县同乐乡岑代村山水相连,海拔730米,辖2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186户,810人,瑶族聚居。总面积8.48km2,耕地面积23.21亩,稻田面积361.91亩,主产水稻、油茶、油菜、薯类、木材等。由于交通落实、信息闭塞,与外界接触不多,人们思想比较保守,周边村寨“封建不封建,平茶瑶寨走一遍,落后不落后,平茶瞅一瞅”之说。特别是瑶族同胞男尊女否卑的思想,女孩尤如盘里之水,直接导致了子女受教程度普遍偏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平茶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西部大开发进山乡,瑶家同胞奔小康。200年接通国家电网,国家扶贫项目自来水引进农家,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带进山里,村党支部结合农民文化学校的办学需要,与学校老师交流意见,通过精心划,制定了切合平茶村实际的党员开展种养殖业技术培训知识课。在黔东南州凯里运输公司对口扶贫的帮助下,充分利用平茶荒山草地多这一平台,2005年以发展两户养羊,种罗汉果示范户。平茶村委以示范带动全集,以点带面到全村普及发展种养殖业。发展科技少不了科学文化。近几年来,送子女进校思想有所转变。目前,小学在校生78人,其中女29人;初中在校生从无到有4;高中生2人,已突破0的记录,仅2005年送一位女生进入高中。从而,拆掉了男尊女卑的帽子,女孩长大如田中的水流往外人田的封建思想,全村共有7部电话。2004年,县委、县政府投资3万元修平茶小学教学楼建设,创办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基地。
  平茶下寨:105户,529人,瑶族,海拔730米;
  平茶上寨:51户,251人,瑶族。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2631210 557300 -- 查看 平茶村谷歌卫星地图

平茶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平茶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平茶村

  平茶村位于地坪乡驻地东18公里,地处弄相山半山峡谷中,与广西三江县同乐乡岑代村山水相连,海拔730米,辖2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186户,810人,瑶族聚居。总面积8.48km2,耕地面积23.21亩,稻田面积361.91亩,主产水稻、油茶、油菜、薯类、木材等。由于交通落实、信息闭塞,与外界接触不多,人们思想比较保守,周边村寨“封建不封建,平茶瑶寨走一遍,落后不落后,平茶瞅一瞅”之说。特别是瑶族同胞男尊女否卑的思想,女孩尤如盘里之水,直接导致了子女受教程度普遍偏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平茶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西部大开发进山乡,瑶家同胞奔小康。200年接通国家电网,国家扶贫项目自来水引进农家,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带进山里,村党支部结合农民文化学校的办学需要,与学校老师交流意见,通过精心划,制定了切合平茶村实际的党员开展种养殖业技术培训知识课。在黔东南州凯里运输公司对口扶贫的帮助下,充分利用平茶荒山草地多这一平台,2005年以发展两户养羊,种罗汉果示范户。平茶村委以示范带动全集,以点带面到全村普及发展种养殖业。发展科技少不了科学文化。近几年来,送子女进校思想有所转变。目前,小学在校生78人,其中女29人;初中在校生从无到有4;高中生2人,已突破0的记录,仅2005年送一位女生进入高中。从而,拆掉了男尊女卑的帽子,女孩长大如田中的水流往外人田的封建思想,全村共有7部电话。2004年,县委、县政府投资3万元修平茶小学教学楼建设,创办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基地。   平茶下寨:105户,529人,瑶族,海拔730米;   平茶上寨:51户,251人,瑶族。   

归公村

  归公村位于地坪乡驻地东北15公里,地处山谷,森林茂密,山青水秀,海拔625米,辖4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120户,523人,苗、侗、瑶民族聚居。总面积2.56km2,耕地面积27.06亩,田256.1亩,主产水稻、油茶、油菜、薯类、木材等。有小学1所,卫生室1所,远程教育活动室1个。   

归教村

  归教村位于地坪乡驻地东北15公里,有5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寨,120户,523人,苗、侗、瑶民族聚居。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农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缓慢,总面积2.56km2,耕地面积27.06亩,稻田256.1亩,是全乡稻田面积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村寨之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于2004年9月实施,村两委班子,党员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丰富的资源优势,制定措施,强化培训,注重学用转化,使农民得到实惠。   近几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劳务输出特别多,但有很多人因文化知识水平低-返乡。只有发展教育事业,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归教村新一届班子的宗旨,通过动员号召广大群众送子女上学,方能改变地方的贫穷面貌。从而引起送子女上学的社会风气。目前,全村初中在校生9人;小学在校生78人,其中女27人;高中在校生2人(女高中生),大学在校生1人。   是地坪带动教育发展的典型村寨,也许这里有一位文化的转人,早在七十年代就有一位能人被黎平县保送到北京民族学院就读,现任中国人民银行黎平分行行长,他就是我县较为出名的彭德朱。群众投工投劳,政府献料,修建一栋2层3间的教学楼,每家每户都用上自来水,2002年接上国家电网,全村电视普及率达70%,有少部分群众开始用上电饭锅,电灶等家用电器,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村。由于地方竹林较多,传统的竹具加工手工艺还在,全村有80%的农户以上都编箩筐,蓝子等家用的竹具,这些竹具销往广西三江、融水、柳州、湖南靖州、怀化、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等地,是以手工业为主的村,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0元,到2004年农民人均纯入达840元,相据全乡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全村有8户按上公用电话。   归教寨:53户,232人,苗、侗、瑶族聚居,海拔625米;   梅代寨:19户,87人,侗族聚居,海拔700米;   紧登面寨:16户,75人侗族聚居,海拔620米;   大团寨:28户,127人,侗族聚居,海拔500米。   

高青村

  高青村位于县城东南49公里(直线),距乡驻地东北11.6公里。地处坡旁河谷,海拔270米,辖8个自然寨,18个村民小组,535户,2295人,苗族集居,总面积14.13km2,耕地面积14.13亩,田1350.84亩,主产水稻、油茶、油菜、薯类、木材等。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是地坪乡第二大村寨。高青村落远500年前,是一片荒墟无人的山地。后来从从江高新迁来几户苗家落居这里。从此村寨从小变大,为了纪念故地,故名叫“高青”。   高青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建成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设联保,公元1941年为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3年元月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5月改社为乡,管辖高青、归公、归教、归白、岑归、依九等6个村,47个村民小组,27个自然寨,5365人。1992年撤迁并乡后,高青小乡六个村归并地坪乡所管辖。高青设有一所砖混结构的教学楼,有两层四间,办到六年级,是高青小乡全乡农民共建的一所完小。因2004年7月20日,地坪乡境内发生洪涝灾害,高青小学被这场无情的洪魔袭击,高青小学变成危房,全校生252人,教师9人-借民房上课。高青村有11任课教师、退休干部、干部教师工人达30人,是龙额区居民出生人口最多的村,经济文化发展最发达的村。目前,大专毕业2人;中专院校毕业生11人;小学在校256人,其中女86人;初中在校生87人,其中女32人;大学本科在校生1人(女)。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80元,是地坪乡较富裕的村。由于山青水秀,水土合适,驰名省外的贵州小姐,早在80年代就有人外出广东等沿海地区务工,是黎平县劳务输出的发源地。2004年外出务工汇费达80多万元。由于环境优越,气候宜人,人才秀丽,每年正月初七有成千上万游人到此观看苗家礼节(苗家芦笙舞),家家户户蒸上香喷喷的糯米。村寨小巷都烫上水泥街,配齐消防设施。2002年输通了国家电网,现在电视普及率达95%以上,有12家按上电话,家用电器全面普及。   高青寨:350户,1443人,苗族聚居,辖1、2、4、5、6、7、9、10、14、16、17组;   党宗寨:20户,142人,苗族聚居,辖3组;   阶厚寨:17户,76人,苗族聚居,辖18组;   中衣寨:39户,168人,苗族聚居,辖8组;   纠乌寨:22户,69人,苗族聚居,辖13组;   布九寨:30户,133人,苗族聚居,辖12组;   衣梭寨:22户,99人,苗族聚居,辖15组;   本新寨:35户,138人,苗族聚居,辖11组;   

岑归村

  岑归村位于地坪乡驻地东北8公里,地处高山坡旁,土地贫瘠,海拔400米,辖2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146户,597人,苗、侗民族聚居。总面积2.5km2,耕地面积34亩,田216.62亩,主产水稻、油茶、油菜、薯类、木材等。有小学2所,卫生室1所,远程教育活动室1个。   岑归:58户,283人,苗、侗族聚居,海拔400米。   俾否:65户,288人,苗族聚居,海拔660米。   

衣九村

  衣九村位于地坪乡驻地东北7公里,地处高山坡旁,森林茂密,山青水秀,海拔410米,辖3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240户,1060人,苗族聚居。总面积4.38km2,耕地面积318.8亩,田407.24亩,主产水稻、油茶、油菜、梨子、木材等。有小学2所,卫生室1所,远程教育活动室1个。   衣九:110户,512人,苗族聚居,海拔410米。   那学:71户,338人,苗族聚居,海拔330米。   卡翁:15户,74人,苗族聚居,海拔460米。   

新岩村

  新岩村位于地坪乡驻地东北4.5公里。地处高青河畔,海拔370米。辖7个自然寨,7个村民小组,271户,1060人,苗族聚居,总面积5.3km2,耕地面积435.76亩,其中田397.26亩,主产水稻、油茶、油菜、木薯、木材等。有小学1所,卫生室1所,远程教育活动室1间。   香梭:23户,105人,苗族聚居,海拔370米。7组   正良:32户,142人,苗族聚居,海拔200米。2组   正龙:47户,209人,苗族聚居,海拔200米。3组   王伍:37户,169人,苗族聚居,海拔200米。5组   松樟界:39户,169人,苗族聚居,海拔200米。1组   正甲:34户,143人,苗族聚居,海拔200米。6组   阴邦:26户,119人,苗族聚居,海拔200米。4组   

中平村

  中平村位于地坪乡驻地东北3公里。地处高青河畔坡旁上,海拔200米。辖6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251户,1003人,苗族聚居,总面积5.48km2,耕地面积438.74亩,其中田339.03亩,主产水稻、油茶、油菜、碰柑、沙田柚、木薯、木材等。有小学1所,卫生室1所,远程教育活动室1个。   两方:26户,127人,苗族聚居,海拔200米。4组   阶努:39户,161人,苗族聚居,海拔200米。1组   本南:43户,186人,苗族聚居,海拔200米。2组   根午:41户,173人,苗族聚居,海拔200米。3组   两下:50户,198人,苗族聚居,海拔200米。5组   下邦:35户,148人,苗族聚居,海拔200米。6组   

归白村

  归白村位于地坪乡驻地东北20公里,地处山谷,海拔680米,辖1个自然寨,7个村民小组,261户,1082人,苗族聚居,总面积5.02km2,耕地面积366.4亩,田560.01亩,主产水稻、油茶、油菜、薯类、木材等。有小学1所,卫生室1所,远程教育基地1幢。  

岑卜村

  岑卜村位于地坪乡驻地东25公里,地处高山,土地贫瘠,海拔580米,辖1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163户,658人,瑶族聚居。总面积3.931km2,耕地面积17亩,田318.06亩,主产水稻、油茶、油菜、薯类、木材等。有小学1所,卫生室1所。岑卜村位于乡驻地东部,海拔580多米,距乡驻地25公里,辖1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163户,658人,瑶族聚居。总面积3.931km2,耕地面积17亩,田318.06亩,主产水稻、油茶、油菜、薯类、木材等。有小学1所,卫生室1所。2004年村级收入为120多元,农民人均收入仅为760元,属于典型一类贫困后进村。全村小学在校生110人,其中女55;初中在校生1人,女初中生没有0的除破。岑卜村现有党员22人,其中女党员1人,35周岁的以下的9人,35~59周岁6人,60周岁以上7人。初中2人,小学在校生43人。党支部班子健全,工作,组织有待加强。现有村党支书1人,村民委主任1人,组织委员1人,宣传委员1人。有党员活动室,木质结构2层,远程教育活动室1个。   2004年岑卜村接国家电网,农户都用上自来水,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加强,目前在校生为40多人,高中生尚未除破0的记录。正因为知识文化的滞后,从而障碍经济社会性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尚未提高,群众的思想意识很薄弱。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都是干得脏、累、重、杂的活儿,又没有很好的收入。经过村级新班子的探讨,对岑卜村经济发展思路作出如下:   一、抓党建,促经济。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以建设“五个好”村党支部为目标,继续深入开展“-”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不断提高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   二、发挥区位优势,利用与321国道距离的地缘关系,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茶油生产基地、春秋两季杂交玉米种植、开办砖厂等,同时加快养殖业发展步伐,引导群众走科技致富之路,同时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组织党员、村干、致富能力外出学习、培训、参观、增强自身培训水平,不断提升科技在生产中的含量。   三、发挥独特的气候优势,开发木器加工、罗汉果种植,采取“公司+农户”型的发展模式,通过订单将农产品资源提升为产业。   四、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亮点产业来抓,使之成为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措施和快捷途径,成为农村劳动力再就业的重要渠道,做好劳务输出的引导、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青年人的培训,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法律援助、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服务,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率。   

上寨村

  一、基本情况   地坪乡上寨村位于地坪乡驻地,地处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最南端黎平边境,处黔桂两省(区)交界处,全村142户,总人口57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主要以侗族为主。距黎平县城107公里,进入321国道仅6公里,正在修建的黎高(黎平县城——广西高安)柏油路穿镜而过,主要农作物以水稻、油茶、油菜、薯类玉米为主;矿产有砂金;耕地面积267.74亩,其中田面积252.48亩,山林面积3141亩,森林覆盖率53.34%。初中在校生35人,其中女11人;大学在校生1人;本科毕业生3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8人,其中2女人。   二、经济发展迅速   1、地坪乡上寨村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50元;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20元;2004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2、主要经济收入来自于种植业(占经济收入的20﹪)、养殖业(占10﹪)、传统手工业(占5﹪)、打工收入(占60﹪)以及其它(占5﹪)。3、人均占有粮食2002年300公斤;2003年人均占有粮食330公斤;2004年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4、外出打工110人;5、收入高、中、低户数的分布情况,高:10户15000元/年;中:40户8000元/年;低:70户2000元/年。6、村级集体经济积累3000元/年。   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1、庭院建设情况:①沼气池已建好108口;②改圈108个;③改厕108个;④改厨改灶108个;⑤庭院硬化16家。   2、交通情况:①交通便利,黎高公路穿村而过;②电力已全村普及,113户家庭都用上了电;③10户家庭都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④已安装电话15户;⑤安装闭路电视110家。   3、公共设施建设情况:因乡财政、村经济困难,目前尚未对上寨村道路进行硬化,未修建文化娱乐场所;排水沟已进行了修整改造,形成了污水良好排放;2003年乡党委、政府已对上寨村级活动室、卫生室进行修建。消防设施建设良好,建有消防水管、消防水塘、配有消防栓、消防水枪。   4、村寨建设规划情况:因农民思想落后,发展意识不强,群众建房多为无意识、随意性建房,自2004年初开始,才有个别农户在乡党委政府、乡国土所规划下有意识建房。   5、绿化情况:①庭院绿化6;②全村绿化53﹪;③山上绿化54﹪。   6、水电路通畅,便利。   7、因自然条件的影响,水利设施建设很少,仅有1000米。   四、社会事业发展加快   1、教育情况:①劳动力受教育情况:目前有小学在校学生60人;初中学生25人;高中生10人;中专生5人;大专生5人;②学校情况;义务教育入学率,小学100﹪,初中为100﹪,巩固率100﹪。   2、农机使用推广情况:①机动车辆数量统计如下:   机动车辆数量(辆)   大货1   拖拉机5   摩托车15   面的3   三轮车5   ②排灌机械准备充分,有2台。耕作机械、植保机械、其他农机因自然条件限制,目前尚未购有。   3、自2002年以来,全村无计划外生育,无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现象出现。   4、远程教育培训,2005年开始至目前为止,远程教育培训共14期;主要内容为:   (一)学习党风建设,观看光碟。   (二)观看种植业、养殖业的有关光碟。   (三)村优秀青年座谈,讨论如何发展上寨村经济。   (四)播放沼气技术及管理、共分三批。   (五)党风建设、如何培养优秀党员带头作用。   (六)组织中小学生代表谈论心得体会。   五、政治文明建设成果显著   1、村“两委”班子建设情况:①上寨村支书为高中毕业生,村主任为初中毕业;②“两委”班子主要人平均年龄33.5岁;③村干年报酬1440元/年。   2、基础组织建设情况:①目前已开展了两次村干述职会、两次党员学习会、两次对村干党内评议会;②2005年1月——5月,共发展党员5人;③广大党员积极探索发展新思路,转变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带头做示范,搞种植、搞养畜、跑运输、创办手工业,极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3、村务公开:①村务公开以财产公开、事务公开、发展党员公开、政策法律学习贯彻情况公开为主;②一个季度公布一次,公布时间为一星期;③群众满意度为优良。   4、村民自治情况:①全村选举权覆盖率已达75﹪以上;②红白事办理正朝着节约、简单化方向发展;-陋习已基本灭绝,人民群众正满怀信心发展经济、搞好农业生产;③各项村规民约、条例健全,正朝着法制化过渡。   五、   “四个民主”在上寨村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落实覆盖率在广大党员、人民群众中达95﹪以上。   六、   精神文明及法制建设情况   1、社会治安状况:①近三年来,上寨村未发生一起刑事、民事案件;②在乡政法委、综治办指引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得到有效的落实;③由综治办牵头,由上寨村青壮年2003年初建立了一支治安联防队,健全了各村治安防范联防体系;④并成立了村级调解协调委员会,协调人民群众各种纠纷,进一步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2、精神文明状况:①封建迷信活动早已被村民抛弃,全村人民形成了“学文化、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新风尚;②上寨村经过多年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出现-组织。2004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村寨”。   3、各项建设、各种施工、生活生产都在监督中进行,安全指标实在、准确,没有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   七、   上寨村其它工作也在法制、道德、舆论监督下进行,人民群众文化、科技、思想道德素质普遍提升,“两个文明”   建设开创了全新的局面!   八、文明生态富裕村建设的思路   2005年,上寨村被定地坪乡文明生态富裕建设村,为把文明生态富裕村建设搞好,要制定建设规划。以沼气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以养殖为龙头,以种植为重点“三位一体”的“猪一沼一果”,“猪一沼一菜”,“猪—沼一粮”等生态模式,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西部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等,推进农村生态家园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好改圈、改水、改厕、改路、改厨改灶、人畜分居,改造村庄和环境的绿化美化;抓好农民文化科技、思想道德建设,完善球场、戏台、文化活动室、宣传栏等活动场所,创建上寨村以“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道德高尚;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的生态文明富裕村。通过三方面的推进建设,不断推进地坪乡上寨村农村人居环境清洁美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政治思想当代化;形成农户生产、生活单元内部的生态良好循环,取得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态质量和文明素质的综合效益,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一是经济建设部分,其要点是:根据上寨村实际,采取种植业强村、旅游兴村,养殖富民的经济发展路子,依托发展机遇,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罗汉果、杂交玉米为主导品种种植业和仔猪繁殖、仔猪养殖产业以及民居接待的旅游业。种植、养殖规模的扩大,有力的促进了村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民农闲工的兴起与发展。继续加强种植建设,准备扩大规划面积500亩,给各农户扩大规模、上新项目,预置发展空间。   二是精神文明建设,以建设先进文化为根本出发点,以倡导公民道德规范为重点,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建设一个文明进步新农村。主要项目:建一个占地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文明创建活动。   三是政治文明建设,以-为根本指导思想,建设一个社会稳定、政治民主、治安良好的新农村,主要健全村支部、村委会等组织,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财务管理制度和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管理。   四是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道路要硬化,路旁村周围要绿化,农户门前院内要美化,整体环境要净化,夜晚要亮化。同时要大力提倡使用沼气,采取措施鼓励农民建沼气池。   

滚小村

  滚小村位于地坪乡驻地东10公里,地处高山,海拔475米,辖3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198户,849人,苗族聚居。总面积4.76km2,   虽然交通闭塞,但信息不予落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主要村里一支很强村两委班子,能够在乡里发挥着主要作用,村党支部书记是州人大代表,各面工作任务落实到位。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全村小学在校生51人,其中女24人;初中在校生18人,其中女4人;高中(中专)2人,大学生2人。   2005年4月,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韦义文开一个宝石加工厂,月连本带利达伍仟元以上,随着工人的技术越来越熟悉,到2005年9月份月收入达一万元,解决就业人数达20人。根据这一程度发展,到2006年初,工人人数达40多人,这很好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滚小村基础设施建设雄厚,设有小学办工楼,村两委办公室,每家每户都用上自来水,于2001年接上国家电网。是地坪乡先进村级单位之一。   

滚大村

  滚大村位于地坪乡驻地东10公里,地处高山,峡谷坡旁,海拔450米,辖7个自然寨,13个村民小组,627户,2566人,苗族聚居。总面积16.98km2,耕地面积720.80亩,稻田面积1149.65亩,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建乡,二十八年(1939年)建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建为乡,1959年1月设立区,1963年建人民公社,1984年5月改社为乡,1984年7月20日,经贵州省政府批准建立为滚懂瑶族乡,由平茶村瑶族沈志明任乡长。   管辖平茶村、岑卜村、滚小村、滚大村、岑申村等五个村,拥有4000多人口。到1992年撤迁并乡,从此,将滚懂乡撤开为平茶、岑卜、滚小、滚大、岑申五年村小乡人员合折到地坪乡为一个大的乡。   由于交通闭塞,信息落后,经济文化难以得到发展。滚懂小学在校生共260人,其中女140人。2005年小学升学率为98.5%,全村小学在校生360人,其中女140人;全村初中在生共62人,其中女5人;高中(中专)毕业生3人;大专毕业3人,大学本科毕业生0人。   2004年,政府出资大部分,群众积资一部分,于同年12月底地坪至滚懂全线7公里正式开通,从而改变过去交通闭塞历史。   2010年,由国家投资,群众投劳建设消防水池,配齐消防设施。人民群众同时用上自来水,接上国家电网。全村电视普及率达50%,2004年农民人均年均收入870元,主要生产水稻,茶油、木材。现设有完小一所,村两委办公楼一栋。   滚懂寨:224户,1105人,苗族聚居,海拔450米;   两档寨:35户,186人,苗族聚居,海拔450米;   婢利寨:63户,375人,苗族聚居,海拔450米;   务开寨:42户,243人,苗族聚居,海拔450米;   务坤寨:34户,187人,苗族聚居,海拔450米;   派阳寨:25户,135人,苗族聚居,海拔450米;   杜金寨:21户,109人,苗族聚居,海拔450米。   

岑申村

  岑申村位于地坪乡驻地东偏南5公里,地处坡旁,海拔390米,辖3个自然寨,8个村民小组,310户,1386人,苗族聚居。总面积9.21km2,耕地面积22.23亩,田499.28亩,主产水稻、油茶、油菜、碰柑、梨子、白合、木材等。有小学1所,民族风情有赛芦笙、踩歌堂、斗牛。卫生室1所,远程教育活动室1个。目前小学在校生83人,其中女22人;初中在校生45人,高中在校生7人;大专毕业生6人;本科毕业1人(夏明华);由于交通闭塞,信息落后,经济社会难以发展。   为此,于2004年年底,乡党委、政府召集村干部召开动员工作会议,动员群众投资历部分,政府投资部分修建地坪到岑申通村公路。为了尽快的开通通村公路,乡党委、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于2005年月日修全线开通并投入使用。   从此,从此岑申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全村共有人购买了摩托车,有人购上农用车。为岑申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全村外出务工达250多人,年向岑申村汇来款项达20多万元,为全村农民纯收入直接增长144元,全村共有8部电话,有人都用上手机,全村有农户购买家用车,有户农户购买摩托车。   岑申:138户,690人,苗族聚居,海拔390米。   婢秀:29户,158人,苗族聚居,6组、海拔360米。   务秀:67户,365人,苗族聚居。5、8组   

岑懂村

  岑懂村位于地坪乡驻地西南4.5公里,地处高山,海拔440米。辖1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124户,544人,侗族聚居,总面积2.56km2,其中耕地面积8.57亩,稻田面积237.8亩。   岑懂村与广西三江富禄乡毗邻,稻田与广西稻田交叉在一起。自1992年撤区并乡以来,岑懂村经济发展得到较快的发展,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00元。到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到890元,主产主产水稻、油茶、油菜、薯类、碰柑、梨子、板栗、甜笋、白合、木材等。由于交通闭塞,信息滞后,经济文化事业难以发展,全村初中在校生14人,其中女2人,高中在校生5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0人,大中专在校生1人。有一所只办到四年级的教学点,今年在校生共41人,其中女19人,有2个教师。村级设有远程教育基地,有村两委办公楼,设有消防设施,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   岑懂村是地坪乡第一个村接上国家电网,也是接上广西国家电网的四个村之一。由于当地用上广西电网,而岑懂村由贵州省黎平县管辖,有时贵州用广西电而发生冲突,在农村电网管理上受到一定的束缚,给岑懂村民用电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2005年8月政府测量井郎河口到岑懂通村公路线路,9月政府与广西三江县柳城机械公司李强永签订通村公路施工合同,预计2005年年底全线通车。   

岑扣村

  岑扣村位于坪乡驻地西南3.5公里。地处高山,海拔380米。辖1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150户,668人,侗族聚居,是地坪乡善歌好舞的侗寨。全村小学在校生74人,其中女35人;初中在校生29人,其中女11人;大中专毕业生人,其中女人。总面积2.62km2,其中耕地面积24.38亩,稻田面积303.72亩。主产水稻、油茶、油菜、薯类、碰柑、梨子、板栗、甜笋、白合、木材等。是地坪乡侗族歌师最为集中的地方,全村歌师达50多人,由于当地人民好歌善舞,不管男女老少,每人都能唱出几首让人陶醉的歌曲。也许是遗传因素,也许是水土适宜,每人嗓子都那么明嗓,讲起话来特别响亮动听。当在夜深人静时,你走过村寨小巷,就会听到优耳动听的歌声和织花带声、织布声。因为当地群众善歌好舞,与其邻居相处融洽,常有青年男女到广西对歌跳舞,从而引来广西电网,是地坪乡第一个村接上国家电网的原因之一。   2003年,岑扣小学撤去木质教学楼,由政府投资,群众投劳修建一栋150平方米,设有5间教室一层小学教学楼。家家户户都用上自来水,每人都能受到远程教育和农村科技教育知识的教育。村里设有消防设施、村级卫生室、村两委办公楼,有古楼供给当地群众休息对歌,由于岑扣村群众思想观念较高,通过群众投入一部分资金,政府投入一部分资金,于2005年8月与广西省柳州李强永签订通村公路责任状,全长3公里,2005年10月全线修通。   1956年6月5日,这里出生了一个能人,1986年,他作为一名农村的青年人,不甘落后的他到乡卫生院从事职业,因在工作中,他为人正实,公平、正派,区委、县委发现有这样的人才之后,县委、县政府及时组织人员下乡调查,了解其能人的一些问题。从此,他从一般卫生员调任区委副书记,撤区并乡后的乡纪委书记等职位,他在工作克克业业,认真负责,他任职至今,为地坪乡人民群众、干部树立了党员代表的旗子,是岑扣村有所着为的人才之一,他就是石文高。   

井郎村

  井郎村位于地坪乡驻地南3公里,地处河畔山谷,海拔148米。是贵州省海拔最低点所在地——井郎河口,海拔仅137米,是地坪南下两广的南大门,与广西三江高安毗邻。辖3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169户,809人,侗族聚居。总面积2.98km2,其中耕地面积16.94亩,田362.77亩。这里有优越的区位,年平均温度18度。无霜期达300天,能种上两产稻谷,有油茶、油菜、碰柑、沙田柚、甜笋等土特产。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5元,到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940元。1984年开通地坪至高安公路,从此与321国道并轨。经济文化滞后难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直到2001年才接上国家电网。教育事业有待发展,目前,小学在校生32人,其中女15人;初中在校生40人,其中女15人;高中生5人,正式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仅2人,占总人口的2.7%。   随着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党和国家重视教育,由县教育局传拨资金重建井郎小学,修建一栋五间一层混泥砖质结构教学楼,为丰富体育文化,硬化510平方米水泥篮球场,设立远程教育基地,配齐村级两委办公楼。   要致富,先学好技术,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到来,部分群众到外地打工挣钱回来买车专跑运输。中老年人在家养羊盈利,能够供应上邻居乡村,又为所急需解除疑难问题,目前,饲养羊已有50头,覆盖3户,人们致富意识得到了增强。   井郎寨:72户,322人,侗族,海拔139米,辖3、5组;   岑九寨:65户,265人,侗族,海拔139米,辖1、2组;   甲海寨:32户,122人,侗族,海拔140米,辖4组。   

半江村

  半江村位于地坪乡驻地西北2公里,地处河谷,海拔170米。是通往黎平的交通要道,辖2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158户,732人,侗族聚居,总面积5km2,其中林地面积15.04亩,稻田面积263.88亩。   自从1984年8月16日开通半江到黎平公路以来,村民积极利用交通这个优越条件,在全村范围内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的氛围,积极打造科技兴农的热潮,从而改变了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方式,用科技带动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全村共有5辆四轮车专跑运输,每辆年收入达1.5万元,能够很好地解决当地交通难的问题。现在每家每户都用上自来水。半江小学共设三个年级班,有两名教师,小学在校生共45人,其中女23人;初中在校生28人,其中女17人;全村大专院校毕业生1人,大专在校生2人。设有远程教育基地、村两委办公楼一栋;给半江村文化、科技教育作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半江上寨:88户,422人,侗族,海拔170米。   半江下寨:70户,310人,侗族,海拔165米。   

下寨村

  地坪下寨村位于地坪乡驻地东0.2公里,地处河畔山谷,海拔160米,辖2个自然寨(地坪下寨:134户,607人,侗族,海拔160米;甘龙:56户,287人,侗族),6个村民小组,190户、887人,小学在校生60多人,初中在校生36人,其中女14人,侗族聚居,总面积4.3km2,这里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是贵州南下两广的南大门要道,交通便利;也有优良的气候条件,全年平均温度18.3度,无霜期达299天以上。但由于落后的观念,使她在过去变成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   机遇终于来了。2004年远教工程正式在我乡落户,我地坪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作出指示,精心部署,密切安排,切实让远教工程成为惠民工程,成为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而作为远程教育基地之一的地坪下寨村也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力图做到“用远教促发展”。经过广大干部群众思考、讨论,最后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思路,相信党的政策,依托远教新兴平台,结合自身优势,大力推广能源工程,全力发展种养植业,走出一条开放式的发展特色产业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主产水稻、油茶、油菜、薯类、木材、甜笋、罗汉果等。村级卫生室1所,村委会(含远程教育基地1幢)、戏台1幢,鼓楼1座,防火水池1个。   要致富,先学技术。在政策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干部群众纷纷行动,依靠先进技术传播手段,学习、培训、试点继而推广,他们志气、高昂、干劲十足,呈现出一幅建设小康社会的热火朝天的场面。功夫不负有心人,下寨村各种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上马。   (一)大力推广沼气工程,先试点再推广,走出一条绿色、安全、节约、环保的能源之路。目前,全村190户中,已有户建立了沼气工程,基本上达到普及,并开始产生经济效益,大大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农民开始在思想上由过去的“要我建”,转变为现在的“我要建”。   (二)仔猪繁殖工程示范成功。过去由于没有技术指导,仔猪繁殖率低,加上由于市场价格的影响,饲养母猪的农民大大减少。通过远教培训,技术扶持,增强了农民的信心,通过科学繁殖,仔猪繁殖率有所提高,又由于拥有便利的交通这个条件,目前饲养母猪头数已达36头,覆盖农民3户,农民的收有所提高。   (三)杂交玉米工程示范成功。在政策和技术的扶持下,杂交玉米工程已初显成效,并做到科学种植,目前杂交玉米种植已达130亩,年产84500公斤,这无疑又是远教嫁结下的另一惠民工程。   (四)罗汉果种植工程示范成功。罗汉果具有很高的中药材价值和经济价值,由于下寨村拥有优良的气候条件,通过远教培训,技术指示,这里成为了重要的罗汉果种植基地,目前,罗汉果种植面积已达5亩,共农2户,毫无疑问,下寨村农民的钱袋子又会鼓一点。   (五)、地坪乡下寨村2002年家家户户都用上自来水,配齐消防水池、消防拴、消防泵。每家每户都用上国家电网,南下两广交通要道穿梭寨脚而过。   地坪下寨:134户,607人,侗族,海拔160米   甘龙:56户,287人,侗族。   以上这些都是地坪下寨地充分利用创造出来新兴的一条农业经济发展路子,也是一套循环、绿色、立体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这也是地坪下寨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写照,相信在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下,在依托政策扶持、技术指导下,地坪下寨村的明天将会大有作为。   

新丰村

  新丰村位于地坪乡驻地北4公里。地处坡旁河谷,海拔440米。辖5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207户,948人,苗族聚居。总面积4.97km2,其中耕地面积80.02亩,由于自然条件差,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后,村两委高度重视,抢抓机遇,克服困难,在条件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建起一个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播放点,构建起了跨越时空的新课堂。好景不长,2004年7月20地坪乡境内遭受一场严重的洪涝灾害,新丰村两委办公楼、远程教育设施被那无情的洪涝吞噬了。洪涝过后变成了一场废墟。   由于居住分散,集中办起公益村事业存在困难,改变农村生活方式受到极大的影响.目前,有3个村民小组用上自来水,有25家配上沼气设施,给农村环境卫生做出应有的奉献。2002年9月全村家家户户都接到国家电网,电视普及率60%。全村初中在校生20人,女生没有0的除破,高中(中专)在校生1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3人,本科毕业的1人。大学本科在校生3人;村级小学办学点一所,共设3个班级,全校在校生42人,其中女20人。   向友寨:59户,247人,苗族,海拔440米,辖3组;   江利寨:55户,230人,苗族,海拔440米,辖1组;   卡游寨:28户,115人,苗族,海拔440米,辖2组;   架公寨:43户,181人,苗族,海拔440米,辖4组;   派江寨:44户,189人,苗族,海拔440米,辖5组。   


平茶村特产大全




平茶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