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峪村位于太原市东郊城乡结合部,307国道由东向西从村中通过,南部与东客站朝阳经济区相邻,东环过境高速公路沿村西南北通行,太原东山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刚玉东山热电有限公司和杨家峪派出所驻杨家峪村,是杨家峪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区域面积6300余亩;全村700余户,1800余人;区域人口50000人。杨家峪村党支部2011年现有正式党员59名,预备党员4名,重点培养对象2名。
我村积极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各级政府的关怀和支持,投资4000余万元建成了太原市最大的花卉种养基地,安置村民就业约500余人;新建了村居民安居住宅小区20余万平米;在驻地企业废渣废灰的倾倒场地上建起年产60000余万块砖,年治理粉煤灰10万余吨的太原市勤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安排村民就业200余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107010 | 030000 | 0351 | 查看 杨家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道场沟社区 |
道场沟社区位于太原市东北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为牛驼寨烈士陵园以西,省肿瘤医院以东,东山过境高速公路两侧,隶属杏花岭区杨家峪街道办事处,属典型的“城中村”。辖区占地37.16公顷,约557.4亩,共有楼房22幢,现实际已投入使用并有人员居住的19幢,平房140个院落,小二楼160个院落。共有居民350户,总人口950人,常住人口近万人,驻地单位2个,杏花岭区武装部仓库和杨杨家峪派出所。社区办公用房面积550平米,产权归社区集体所有。水、暖均为社区区域自行解决,电力供应主要由北城供电、尖草坪供电局、北郊供电站担负。每年水、电、暖费用支出伍万元,经费由社区集体自行收入开支。我社区于2004年底户口全部农转非,2006年3月挂牌成立社区居委会,制定了社区城中村改造方案,经市城改办、规划局等部门联合会议审定了我社区城中村改造安置用地规划(133划定),成立了股份公司,现正在进行清产核资工作,社区现有4名两委人员(一名交叉任职)和3名社工,工资由上级财政统一拨付。低保对象63人,社区常住户均为零就业家庭,下岗失业人员400人,无空巢老人,无优抚特困人员和特困学生,无信访户。 社区改善硬件设施举措:(1)投资2200万元对社区的供暖设备、管道及自来水管道等硬件设施进行全面改造,改造工程拆除原有6台大锅炉和247台小型锅炉,新上马了新兴煤粉环保锅炉项目,实现了区域集中供暖;(2)投资60余万元,安装了水质净化处理设备,使水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居民用水均为24小时不间断供应的净化水;改造电力设备,对老旧线路进行改造;铺设天然气管道;平整道路,方便居民出行等。 现社区主要经济来源为旧村改造项目,今年社区主要项目为沟内塌方区域的治理改造,拆除原危旧房,建设高层住宅楼40000平方米安置拆迁户和预留今后安置用房;规划的太行路将从我社区穿过,我们借此契机计划兴建以太行路拆迁区域为中心的商业区;完成社区清产核资工作,顺利转制。 |
剪子湾社区 |
剪子湾社区位于太原市东山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东临长江村,西连职工新村,南至307国道,北至凯旋街,社区总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450亩)。社区分为新区和旧区,新区由34栋居民住宅楼构成,旧区由90座民房构成。社区现有居民1203人(460户),常住及流动人口约10000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共四人,社区党员共40名。2003年社区组建了太原市兴城东贸易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2010年社区居民正式入股加入了太原市兴城东贸易有限公司;2003年兴建了太原杏岭实验学校; 2003年组建了太原市富康苑维修队;1999年组建了太原市富康苑物业管理中心。我社区隶属于杏花岭区杨家峪街道办事处,是典型的城中村,因城市规划和发展,于2006年3月8日由村民委员会改制为社区居民委员会。现集体经济固定资产2亿多(含部分土地),2010年社区纯收入2000万元,社区居民人均年收入8000元。 |
城东社区 |
城东社区概况 城东社区成立于2002年2月,位于马道坡街39号,属杨家峪街道管辖范围内的一个分散型社区,其东起大窑头村西至小枣沟村,北起山庄头村南延伞儿树村,现在册登记总户数419户、总人数818人,全部分布在杨家峪街道27.63平方公里内的15个行政村和城中村当中。其中耙儿沟村居民最多,共计88户181人,河里头村人口最少共计6户12人。社区低保户数54户,残疾人员22人,青年人约380人,60岁以上的老人200人,党员人数13人,个体户21个,企事业单位8家。我社区现有工作人员16人,办公室、活动室总面积达200平米。我社区被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集体,老龄工作、社区教育、社区保障、社区-以及团支部等都得到了市、区有关部门的表彰。 |
享堂社区 |
享堂社区,地处太原市区东北部,背靠卧虎山,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临敦化坊村,南接晋安化工厂,与动物园一墙之隔,和矿机宿舍隔街相望,涧河路和石太线将社区分为南、北两处。总占地总面积50.8公顷,是城乡结合部一个典型的村改居混合型社区。辖区内现有常住、暂住居民3268户,12000余人,其中在册居民369户,在册人口847人,党员28名。。社区两委成员共5人,直管党员28人,居民代表12人,在任特别助理2人,大学生村官1人,社工3人,4050社区工作助理3人。 自1999年至今,社区累计投资2.3亿元实施旧村改造。新建居民住宅楼60余幢,别墅型小二楼90余栋,累计新建面积达30余万平米。 享堂社区积极壮大社区经济,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成立了“享福经贸有限公司”、“发润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发润达建材有限公司”、“安顺仓储物流中心”、“银雀大酒店”、“秦妈火锅城”等企业,解决了失去土地的农民就业与养老问题,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功能,先后兴建了“望景老年度假村”“风帆双语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社区服务机构。今年又投资600万元建设“享堂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极大地体现了老有所养、少有所托、病有所医、与民共享的和谐氛围。 |
五龙湾社区 |
五龙湾社区简介 五龙湾社区地处杏花岭区东部,东起东山过境高速公路辅路,西至伞儿树耙儿沟村,南起红沟中街,北与中国人民解放军490仓库交界。现已建成阳光、海滨、逸景公寓、金融花园、山水庭院五个高档住宅区,根据“规模策划、高档设计、超前定位、提升品位、功能配套、设施完备”的思路,兴建了1800米社区办公大楼。 五龙湾社区党支部、居委会自二O一O年八月二十一日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创建一流精品社区”这一目标,提出了工作新规划、新理念、新设计、新举措。以党组织建设为核心,以繁荣社区文化为载体,以强化社区服务为切入点,围绕居民的生活需求,发挥职能,加强管理。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原则,形成“民思我想、民求我应、民需我办、民困我帮、民忧我解”服务新理念,着力打造精品社区,受到省市区领导及专家学者的认可。 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 通过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为居民全程办理社区八大项服务工作,即:党建、社会保障、民政、计生、残联、综合治理、社区教育、文体;通过大厅LED显示屏,滚动显示八大项服务工作的办事程序及社区时事信息,实现了“敞开一扇门,办好千家事”的服务目标。 办公区域 社区居委会办公区域设有书记、主任办公室、综合办公室、档案资料室、警务室、人民调解室、图书阅览室、会议室、文明市民学校、居民之家。 |
河里头村 |
河里头村是杏花岭区杨家峪街办所属的行政自然村,是属于街道的一个小型山区农村。我村设党支部,支部3人,党支部书记1名,支部委员2名。村委会3人,主任1名,委员2人。我村地处太原市东部城乡结合部,东邻小窑头村,南邻东沟村,西邻八库部队,北邻山庄头村。 我村现有人口480人,135户。人均收入9000余元。 近年来,我村主要进行了东山生态建设,积极发展大樱桃生产,村民主要以运输及外出打工为主。 |
东沟村 |
全村是占地面积996.7亩的一个自然村,139户人口340人,常住人口3000余人,其中:现有耕地90亩,退耕还林119亩,枣园30亩,企业占地80亩,填沟造地150亩。 从前的东沟村一穷二白,进村路是一条“晴天尘土飞,雨天泥水路”不到两米宽的坑坑洼洼土路,那里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村民125户人家住的是凌乱散居的旧平房和山坡上挖的破窑洞,虽然是太原市近郊,但人均收入还不到2000元,村委会连招待客人的茶水钱都没有。因此,村里一度-成风,打架成群,-不断。一个穷字弄的全村人狼狈不堪。 近几年,新农村建设愈演愈烈,党中央提出了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在各级领导正确指挥下,东沟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村民,从本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加快发展,紧紧围绕“农村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一主题,积极拓展发展思路、深刻转变发展观念、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坚持走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城郊型农村经济发展之路,有力促进了该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文明。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尤其是在2006年,该村被评为“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试建设点村”后,更是大刀阔斧的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道上。 一、生产发展 在村主任王贵明上任后,锐意进取,因地制宜,首先打响了填沟造地的战役。东沟村地貌沟壑纵横,可利用土地面积较少,极大的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他组织“两委”班子,带领全村群众造地150亩,解决了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问题;填沟造地,创造了建厂的条件,有了吸引商家的资本。经过努力,终于引进了山西仁源堂药业公司、美德丽涂料公司等五家企业在东沟村安家落户。在三个战役取得胜利的基础上,王贵明又将原来自己经营的万向运输公司进行了改制,动员群众参股入股。现在,东沟村成为了一个以山西新万向运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运输业为主导的城郊型农村,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176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90万元。09年又新建枣园50亩,为生态养殖打下基础. 二、生活宽裕 在村集体经济突飞猛进的情况下,该村加强了对于弱势人员管理,主要体现在帮助他们脱贫上,该村除了开办各种培训班提高村民求生技能外,对于特别贫困,身体状态又不佳的,就特意为安排他们在本村打扫卫生等工作,解决其生活问题。对民政对象“两委”人员每到重大节日便登门走访并送去米面等慰问品,老龄工作也是一样,除了逢年过节为老年人送去慰问品外,每个月还给老年人发放100元的养老金。时至今日,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200元,人均住房面积达50平方米,安装电话数及彩电普及户数均为125户,达100%,计算机安装户数20户,五保户0人,参加养老保险数0人。 三、乡风文明 在物质文明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他们,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这个根本目标,把“-”和“-”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教育结合起来,同贯彻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按照“五个一”工程要求,该村现建成400平方米的文化科技活动室1个,88.5平米的村级卫生计生所1个,参加农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325人,达100%,全部由集体投保。村集体还为全村0-60岁的村民参加了农村小额意外伤害保险。休闲健身场所1个,便民连锁店3个,标准化幼儿园1个。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乡风文明”工作方面做出了努力。 首先,确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固占领农村阵地。农村尽管目前物质条件还比较落后,但决不能成为先进文化的死角,该村党员干部更没有以物质条件落后为由忽视本地先进文化建设。“两委”班子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过年过节“闹红火”的传统,组建了秧歌队、锣鼓队,不但业余为村民演出,还外出参加各项比赛,获得优秀的成绩。不仅如此该村“两委”班子还连续五年为村民组织举办戏曲歌舞晚会,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并及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编成节目教群众传唱,这些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宣传活动贴近农民生活,具有乡土气息,现实感强。不仅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而且提升了农村文明程度,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其次,以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活动是吸引农民参与改造环境、转变风气和建设文明生活的重要途径。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要从优化家庭这个社会细胞做起。“两委”班子高度重视,按照省、市、区、街办有关要求广泛开展了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活动。共评选星级文明户103户,并以创建文明户为基础,做到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齐抓共管、统筹发展。从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为切入点,大力弘扬好人好事,抵制了坏人、坏事;弘扬了正气,鞭挞了邪气。 第三,按照上级的有关精神,为村民建立了大病医疗制度,并给全体村民上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100%,全部是集体投保,解决了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该村村民的平均寿命增长到77岁,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率也达到了100%。 第四,该村由于人口较少,不足以建小学校,因此,村中仅有标准化幼儿园一座,但该村“两委”并没有把对村民的教育工作落在人后,实现了幼儿免费入托;安排村中适龄儿童安排在周边村就学,还建立了奖学金制度,凡村民子女考入中专奖200元、高中奖500元,考入大学奖1000—2000元。鼓励村民努力求学,我村参加9年义务教育比重达100%。 四、村容整洁 随着该村经济实力的逐步壮大,该村把彻底改变村容村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并没有把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而应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配套工程,拿出适当的资金,投入适当的力量,使乡风文明建设的硬件设施和技术手段有一个大的改观。 首先是集资150万,打通了村西出口的仁源路,拓宽了干道一公里,硬化了路面,安装了街道路灯,宽宽的公路使村与太原市区距离缩短了3公里,除此之外,我村每年硬化道路一公里,时至今日硬化路面通户率达到80%以上;每年清明前后,我村均要组织村民,植树造林,对本村进行绿化,绿化率达38%;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12盏,亮化面积100%;自来水入户率100%,饮用水达到国家相关标准,且村民饮水完全免费;村庄有垃圾倾倒人员5名,清运车一辆,洒水车一辆,垃圾统一处理率100%,做到日产日清,本村还曾借城乡清洁工程的机会将村中清洁死角全部清理干净并粉刷墙面3公里,行道树500余株。沼气入户9户,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完成率90%。 五、管理民主 村级党支部已达到“五好”标准;班子成员无违法违纪行为;组织工作规则健全;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和档案管理规范;财务建立了规范的财务制度;各类群团组织机构健全;各类组织经常性开展活动,发挥作用明显;近三年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也无一般案件和一般刑事案件发生;邻里和睦,无-,封建迷信活动,无铺张浪费和盲目攀比现象。 六、群众满意 多年来,该村把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纳入议事议程,将村务公开做到细化,使每个村民更加详细的了解村集体资金的流向。特别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两委”班子相互沟通,达成共识,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重大事项有村民参与,“两议会”及“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他们做到了办事公开,办事公平,办事公道;做到了财务公开,宅基地公开,计划生育公开,合同公开,农民负担公开,村委会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实行村民自治,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体现党的民主和法治,逐步地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业务素质,逐步引导农民向农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迈进。群众对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实际建设方面、对经济收入、住房、社保、医疗等方面、对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传统美德,继承淳朴民风和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等方面、对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环境卫生整治方面、对“两委”集体班子的发展理念,工作能力,爱民情怀,生活作风等方面的满意率均达90%以上。 总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东沟村的“两委”班子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继续巩固并加强该村的新农村建设,有效的促进本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 |
大窑头村 |
杨家峪街道大窑头村是2006年的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位于杏花岭区最东端,占地面积7063.2亩,其中耕地86亩,退耕还林地420亩。全村118户,275人。村“两委”班子成员4人,党员16人,村民代表8人。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571元。 近年来,大窑头村在区委、区政府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创宜居环境建和谐城区”的战略部署,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东山生态建设,将支部星级化管理与全村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全力提升“两委”推动发展、服务群众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强组织,稳基层,创新星 大窑头村两委班子始终以科学发展为指引,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把“基层组织建设年”和“三级联创”活动切实变成实际而具体的工作行动,使党建工作得到全面提升。 为确保村民的对重点工作、有关事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大窑头村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凡村级重大事项都实行“一事一议”。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优抚对象、低保户、五保户的确定,村集体大额资金的支出、使用,等等,都经过支部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的程序,并且将决议结果和实施结果及时公开。同时,大窑头村按照市、区和街道的要求,全面实现了“3.15”和“7.15”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做到了重大事项及时公开,化解群众疑虑,接受群众监督。 二、抓生态,促转型,见绿荫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抓住全区推进东山生态建设的契机,大力实施造林绿化,迈出了转型跨越发展的新步伐。2011年,在村南梁山坡空地完成新造林1000亩。2012年在苗木稀疏区实施了提档绿化,拓宽了生态道路的路基。2013年对村内已关停的高耗能和污染企业的高炉、厂房等进行了拆除,对危旧房屋实施了搬迁,拆除建筑1.877万平方米,种植各类苗木1万余株,新增绿地4.7万平方米。与此同时,配合区交通局修通了杨家峪至大窑头的生态旅游道路6.54公里;配合区林业局对307国道的岩石立面进行了绿化,对村域内的岩石山进行了绿化,实施新造林和提档绿化1900余亩。一个绿量最大、景观最美、生态最好的园林化新农村展现在了大家面前。 三、解难事,办实事,得民心 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村党支部从村民最关心、最难办的小事、实事、难事入手,为民解忧。2012年,在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村民回迁楼和小别墅的配套建设;硬化了道路7条,6565平方米;配备并完善了清扫保洁人员和垃圾清运车辆,及时清扫保洁。201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村民回迁楼配套建设了存车棚,并加固了小区护坝。 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为大窑头村的各项社会事业也提供了坚实基础。标准化卫生所、农家书屋、党员活动中心、远程电教室为村民提供了便利。同时,村民福利实现了“两补两保两奖励”,(即:村民养老金补助和上学交通补助;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率和覆盖率均达100%;独生子女及双女户家庭奖励和考入大中专院校入学奖励);低保户做到应保尽保,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村民福利待遇逐年提高,每逢节日村里都发放米、面、油等,村民生活无忧,安居乐业,所办实事、难事、好事,深得民心。 如今的大窑头村,环村林带郁郁葱葱,307国道平坦笔直,生态旅游沿线风景如画,村民楼院布局统一,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文化卫生设施配套齐全,村民安居乐业。下一步,大窑头村将在继续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紧跟区委、区政府的发展步伐,积极推进产业转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推进绿色、宜居、和谐、富裕的大窑头作出更大的贡献。 |
小窑头村 |
小窑头村位于东山区域,距离火车站7公里左右,属于杨家峪街道办事处管辖,四面环山,地形地质条件较差。全村160余户,500余人。占地面积2950亩,有耕地、退耕还林地1126亩。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20多万元,人均收入7500余元。 |
石柱沟村 |
石柱沟村位于太原市东北部,隶属于太原市杏花岭区杨家峪街道,距办事处驻地杨家峪6公里。南靠小窑头村,北交中涧河乡,西与河里头村接壤,东与大窑头村毗邻。村域面积较大,全村总占地面积1913.6亩,经济林248亩,生态林250亩,剩余多为山地,可利用耕地有限,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全村现有人口38户150人,主要收入来源依靠笨鸡养殖及枣树种植,2010年全村总产值680万元,集体纯收入7万元,人均年收入4500余元。 村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建筑空间布局形态散落分布,主要集中在307国道的北部。党支部、村委会办公所在地位于村庄中部,2010年经过全面改造投入使用,设有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等,是村民活动的主要场所。村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11人,预备党员1人,广大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力军的重要作用。 |
敦化坊村 |
太原市杏花岭区杨家峪街道敦化坊村民委员会,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正东偏北部,东邻富力城,西邻晋安化工厂宿舍,南邻小枣沟村,北邻动物园、享堂社区。全村有两委成员8名,党员32名,现有360户,927人,居住人口3465人,其中租房居住人口2538人。全村共有土地695.7亩,其中:村集体建筑占地面积70亩,办公楼及集体用地3亩,村民宅基地230亩,未利用土地392.7亩。 |
淖马村 |
淖马村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正东偏南部,行政关系隶属于杏花岭区杨家峪街道办事处,属于城郊型农村。2007年列入城中村,2010年列为新农村。淖马村位于太原市城东,距太原火车站4公里处的城乡交错地带,全村510余户1500余人,全村有党员45人。村北与杨家峪村、东山煤矿相接,南部是水峪、松庄,西为东山过境高速公路、伞儿树村民营经济园区。淖马村土地总面积3318亩,其中建设用地1077.2亩,宅基地828.2亩,企业用地209.6亩,公益用地5亩,中小学占地5亩,未利用地527.3亩,淖马村村村民住宅大部分集中在村西泰然居小区、淖马小区,阁外街,旧村庙前街等四个区域。村民收入以养殖业、房屋租赁、外出打工,运输业为主。 |
杨家峪村 |
杨家峪村位于太原市东郊城乡结合部,307国道由东向西从村中通过,南部与东客站朝阳经济区相邻,东环过境高速公路沿村西南北通行,太原东山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刚玉东山热电有限公司和杨家峪派出所驻杨家峪村,是杨家峪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区域面积6300余亩;全村700余户,1800余人;区域人口50000人。杨家峪村党支部2011年现有正式党员59名,预备党员4名,重点培养对象2名。 我村积极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各级政府的关怀和支持,投资4000余万元建成了太原市最大的花卉种养基地,安置村民就业约500余人;新建了村居民安居住宅小区20余万平米;在驻地企业废渣废灰的倾倒场地上建起年产60000余万块砖,年治理粉煤灰10万余吨的太原市勤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安排村民就业200余人。 |
耙儿沟村 |
耙儿沟村是杏花岭区杨家峪街办所属的行政自然村,是列入太原市城中村名录的城中村之一。我村设党支部,支部5人,党支部书记1名,副书记1名,支部委员3名。村委会5人,主任1名,委员4名。现有党员48名,村民代表13名。我村地处太原市东部城乡结合部,东邻杨家峪村南梁,东山过境高速公路,南邻伞儿树村,西邻红沟北街,北邻490部队。府东街东延已打通,成为我村发展经济的优势。 2、我村现有人口1106人,361户。人均收入14000余元。 3、我村现有土地510亩,根据城中村改造安置村民用地标准,集体收入有:发包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
山庄头村 |
一、村基本情况 太原市杏花岭区杨家峪街道山庄头村,位于太原市城东四公里处,距杨家峪街道办事处正北两公里,系东山丘陵地区。全村占地1526、65亩,拥有151户,586人,其中常住人口486人,暂住人口100人。现有耕地200亩,果园100亩,退耕还林136亩,全村经济总收入 7000 万元,产值 7500万元,工业为主要产业,占农民收入的80%。 二、新农村建设情况 我村投资30万元完成了街道硬化工程,硬化街道4条,1.5千米,户通率达到了80%;投资5万元安装了路灯80盏,亮化街4条,约1000米;投资8万元栽植树木500棵,绿化街道3条,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40%;粉刷墙壁 300平米。目前我村建有6个公用垃圾池,配备2辆垃圾清运车,有3名专职垃圾清运人员,采取日产日洁的垃圾清运方式,基本实现了垃圾净化。 三、社会保障工作 近年来,我村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召开两议会,根据实地调查走访为村里17户、20人申请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为那些年老有病、残疾人士以及孤寡老人解除了后顾之忧。其次,除了区里发放的养老金外,我村还另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共计42人)按每月30元的标准发放养老生活补贴。再次全村152户、486人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了100%,费用全部由村财政予以支出。另外,村集体每年给全体村民发放三次福利,每人每次一袋大米、一袋白面、一壶油。 四、安全工作 我村历来重视安全工作,机构健全,并有专人管理。现有28个企业全部与之签定了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书。对某些特殊行业,制定了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并对全体职工进行岗前安全生产培训,形成了人人讲安全、时时抓安全、处处保安全的好风气,迄今为止,无一例伤亡事故发生。 |
小枣沟村 |
1、小枣沟村是杏花岭区杨家峪街办所属的行政自然村,是列入太原市城中村名录的城中村之一。我村设党支部,支部7人,党支部书记1名,副书记2名,支部委员4名。村委会3人,主任1名,副主任1名,委员1名。现有党员28名,村民代表14名。我村地处太原市东部城乡结合部,东邻太原市牛驼寨烈士陵园,东山过境高速公路,南邻山大三院,西邻北同蒲铁路,北邻晋安开发新区。胜利街东延打通即将开工,成为我村发展经济的优势。 2、我村现有人口1071人,350户。集体收入167.0881万元,人均收入9200元。 3、我村现有土地936.2亩,根据城中村改造安置村民用地标准,我村应划定安置用地340亩,村民宅基地340.2亩,道路用地35亩,剩余土地221亩。集体收入有:发包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
长江村 |
太原市杏花岭区杨家峪街道长江村,位于太原市杨家峪片区,东邻空八库,西邻剪子湾社区及道场沟社区,南邻307国道,北邻太原解放纪念馆及山庄头村。长江村于2007年列为太原市城中村名录,为落实区委贯彻省委-书记讲话精神,目前计划列入杏花岭区打造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现将长江村基本情况简介如下: 一、人口情况:长江村共有常住农业人口1151人,419户;有宅基地的市民户1521人,276户。村民主要生活来源依靠外出打工及房屋租赁。 二、两委班子情况:长江村党支部共有党员50名,设支委2名,支部书记孟智尚,委员梁佩琳;村委3名,主任孟智尚,委员王福喜、史润保;村民代表14名。 三、土地利用现状:长江村村现有集体土地49.27公顷(739亩)。包括农用地12.18公顷(182.7亩);建设用地35.09公顷(526.3亩),未利用地地2公顷(30亩)。 四、规划及建筑情况:长江村村所在的《杨家峪片区用地控制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城中村改造安置用地范围已批,划定长江村村城中村改造安置用地23.2公顷(348亩)。我村现有建筑总面积16.53万平方米,其中村民住宅楼建筑面积4.52万平方米,村民宅基地上建筑面积9.63万平方米,各类经济组织(企业)建筑面积2.38万平方米。 |
伞儿树村 |
伞儿树村简介 伞儿树村有百年历史,据阳曲县地方志记载原名“黑松坡”,后因有棵像树冠如伞的千年古树故名“伞儿树村”现有百年历史。现在的杏花岭区杨家峪街道伞儿树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位于太原市五龙口街,地处东客站西侧,南临太原服装城、太原火车站,附近有华北广播电视学校、东华苑、太原民营经济园区等片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615、619、863、614、904、826、19路公交车直通伞儿树村,为村民出行提供了极大方便,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是省城的窗口村。 伞儿树村土地总面积559.95亩,无耕地面积。全村现有369户,本村常住人口1045人,外来暂住人口10000人。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伞儿树村现有企业2个,涉及饮食、服务业、运输等行业。集体自办企业主要是东昌源宾馆。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第三产业,2010年集体经济纯收入 1200万元。 村庄内主要街道已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户户通工程已完成,硬化面积20000多平方米,实现了雨天不泥泞,刮风不起尘,绿化面积7000平方米,栽植各种树木7000株,铺草坪3000多平方米,村中安有路灯,组建23人环境卫生清洁队,负责全村卫生清扫和保洁工作,采用垃圾上户收集,垃圾不落地,天天按时清运,免收村民卫生管理费。没有乱堆、乱放、乱倒、乱流现象,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 全村100%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村文化广场内建标准篮球场一个,体育器材基本能够满足村民锻炼身体需要。村内建有小学、幼儿园各一所,村中建有图书阅览室,因藏书量有限,品种不多,所以不能够满足读者需要,另有老年活动室可供老年人娱乐,村内有连锁超市,村民购物比较方便,村内开通数字电视,可连通宽带网络,电话由中国网通贯穿,95%的农户安装有固定电话,60%的村民使用移动电话,615、619、863路公交车直通伞儿树村,为村民出行提供了极大方便,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伞儿树村是典型的“城中村”,依据《0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意见》及有关文件精神,我村进行了“城中村”改造工作,并成立了改造领导组。在改造成过程中,改制是主要的工作,确定参于“城中村”改制主体人数,对纳“城中村”改制的集体资产进行认定,对改制后组建公司的性质、名称、注册资本、股东情况进行确定。 伞儿树村委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市、区有关“城中村”改造成的文件精神,我村撤村建居工作总体上采取整体转制、平稳过渡的办法进行,制定了一系列的实施步骤及相关安排。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