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长治 >> 平顺县 >> 杏城镇 >> 站道村

站道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站道村谷歌卫星地图)


站道村简介

  站道村基本情况
  站道村位于县城东南37公里处,站道村四周是山:西有寺坡洼、北有老北沟、东有小南洼、南有红岭洼。
  一、自然条件:
  这里气温较低,气候温和,无霜期短,特别适合种植玉米、马铃薯。
  二、社会经济情况:
  全村7个自然庄,47户,154口人。国土面积3200亩,其中林地面积2400亩,耕地面积148.2亩。劳动力49人,外出务工人员15人。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和零散外出打工收入为主,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0253元,其中,最高户人均纯收入6053元,最低户人均纯收入18461780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416元。
  三、基础设施情况:,
  村上有卫生所一个、文化活动场所有健身器材。
  四、农业生产情况:
  农作物主要以玉米、谷子、马铃薯种植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党参等。这里是优质马铃薯、潞党参和的主要产地,其中马铃薯以个大、沙棉,味美享誉内外,年种植45亩,产量达16万斤。
  五、村级组织情况:支村两委共6人,其中交叉任职0人,党员10名。
  六、文化建设情况:村内有农家书屋,藏书5000余册,涵盖了历史、音乐政治、农业、科技等各方面,方便农民在闲暇之余看一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知识。村委还依托远程教育网组织村民学习农业知识,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收看电影等。
  七、农民生活保障情况:
  全村低保户有9户34人,五保户4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合率91%,新农保参合率100%。
  八、项目建设情况:
  1、投资50余万元,完成移民新村地基工程。
  2、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山大坡广,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的山坡优势,种植马铃薯60亩,种植党参10亩。人均产收入增收100元。
  3、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探索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规模种植优质玉米和脱毒马铃薯、潞党参,促使农业发展新突破,与2014年收益相比,每年递增5%。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425104 046000 -- 查看 站道村谷歌卫星地图

站道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站道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站道村

  站道村基本情况   站道村位于县城东南37公里处,站道村四周是山:西有寺坡洼、北有老北沟、东有小南洼、南有红岭洼。   一、自然条件:   这里气温较低,气候温和,无霜期短,特别适合种植玉米、马铃薯。   二、社会经济情况:   全村7个自然庄,47户,154口人。国土面积3200亩,其中林地面积2400亩,耕地面积148.2亩。劳动力49人,外出务工人员15人。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和零散外出打工收入为主,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0253元,其中,最高户人均纯收入6053元,最低户人均纯收入18461780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416元。   三、基础设施情况:,   村上有卫生所一个、文化活动场所有健身器材。   四、农业生产情况:   农作物主要以玉米、谷子、马铃薯种植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党参等。这里是优质马铃薯、潞党参和的主要产地,其中马铃薯以个大、沙棉,味美享誉内外,年种植45亩,产量达16万斤。   五、村级组织情况:支村两委共6人,其中交叉任职0人,党员10名。   六、文化建设情况:村内有农家书屋,藏书5000余册,涵盖了历史、音乐政治、农业、科技等各方面,方便农民在闲暇之余看一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知识。村委还依托远程教育网组织村民学习农业知识,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收看电影等。   七、农民生活保障情况:   全村低保户有9户34人,五保户4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合率91%,新农保参合率100%。   八、项目建设情况:   1、投资50余万元,完成移民新村地基工程。   2、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山大坡广,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的山坡优势,种植马铃薯60亩,种植党参10亩。人均产收入增收100元。   3、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探索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规模种植优质玉米和脱毒马铃薯、潞党参,促使农业发展新突破,与2014年收益相比,每年递增5%。   

赵城村

  赵城村在平顺县东南34公里处,杏城乡正西,位于全平最高的山峰——风岭西北方向的山脚下。同时又在东边的张胡掌山、南面甘树掌山和北边北滩沟山等三座大山托起的一个高原小平原上。这个小平原的面积约100亩左右。在很久以前这个村曾建起过保护村庄的城墙,(也叫城池)。又因为它在三座大山的小平原上,阳光照射的时间充足,多余其他山上够下的村庄。益于阳光普照所以叫做益阳城村。随着时间的流逝,城池破毁倒塌,人们根据原名益阳,即阳光普照之意,又根据城池倒塌,阳光可以不受任何阻挡,招满城池内外之含义,也为了纪念城池,改称为“照城村”。又过了不知多少年,姓赵的迁居此地,很块成为一个大家族,众多势大,改“照城村”为“赵城村”至今。   赵城村有省级龙花公路从村东穿过,东通河南省林州市,西通长治市,北通平顺县城,交通十分方便。合作化时期,曾为六区赵城乡驻地。   南北朝时期,西燕第七个皇帝慕容永为防御后燕慕容垂的袭击,在赵城村修建了“益阳城”,并派重兵进驻同后燕抗衡,现西城门存在完好,随着历史的变迁,益阳城又改名为“照城”和“赵城”。农业主产玉米、谷子、山药蛋,经济作物主产党参、黄芪、芥茉等,中药材主要有柴胡、黄芩、前胡等,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狼、山羊等,属贫困村。   全村503户,1799口人,是全乡唯一的独村。赵城村国土面积9462亩,其中耕地面积1740亩。村内设小学一所、村卫生所、个体诊所。二仙庙为名胜古迹。   2010年,粮食总产量464吨,农村经济总收入7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32元。   

黑虎村

  黑虎村概况   黑虎村,黑虎村位于平顺县东南30公里处,距杏城乡7公里,北邻东寺头乡,西接龙溪镇,龙寺公路(龙镇—寺头)从村西而过,龙花公路距黑虎村只有1公里,交通比较方便。黑虎村村西隔河沟以西的西岸上有一座大山,外形好似一头猛虎头朝东方,即面向黑虎村。站在村中观看北山,有虎眼,虎嘴,头上还有一个天然形成的王字。整个山体无草无树,灰黑一色,活像一头昂首奔跑的黑虎,因此而得名叫黑虎村。黑虎村现今的大姓为马和徐。   全村5个自然庄,318户,1205口人。国土面积12292亩,其中耕地面积1260亩。合作化时期,曾为六区黑虎乡政府驻地。无任何资源,以种植业为主。农业主产玉米,谷子、山药蛋,经济作物主产黄芪、党参、大黄,中药材主要有柴胡、黄芩、前胡,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狼、猪獾和山羊。村中有小学和村卫生所,曾是县级“先进党支部”,是乡级“玉米高产示范村”,仍属贫困村。黑虎牡丹和禁赌碑为黑虎村名胜。   

西罗川村

  西罗川村位于杏城乡西北,平顺县东南、杏城和赵城之间、龙花公路以北、风子岭脚下,距县城36公里。全村13个自然庄,221户,725口人国土面积5080亩,其中耕地面积750亩。因地势象罗形又是山上一川地,故名西罗川,与东罗川对照。   西罗川村以种植业为主。农业主产玉米、谷子、山药蛋,经济作物主产党参、黄芪、芥茉等,中药材主要有黄芩、柴胡、前胡,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狼、猪獾、金钱豹、野鹿、山羊。西罗川村没有集体企业,但个体户很多,有粮食加工厂、小卖部、饭店、汽车、三轮车等,还有长途贩运,建筑等队伍,增加很多农民收入,尽管如此仍属贫困村。   西罗川村有1所小学和村卫生所、个体诊所,是县级“先进党支部”,乡级“玉米高产示范村”、“绿化太行示范村”、“综合评比先进村”。   2010年,西罗川村投资800万元,占地27.5亩,在赵城村东滩建设一座移民新村,可妥善安置60余户,200余人。目前,克服了重重困难,已完成30户房屋主体。2010年,粮食总产量232吨,农村经济总收入28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10元。  

十字河村

  十字河村概况   十字河村位于杏城镇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分散干石山区,共有15个自然庄组成,这些自然庄分布在东西15华里,南北5华里,其形状像个“十”字的十字河沟的沟里沟外,山上山下。跟据这个地形就把这个行政村叫成了十字河村。确切的讲,没有一个村子叫十字河的,村委就设在东西和南北两条河沟交叉的西北岸上,这里没有村庄,只有一个村委办公楼和一个供销社门市。因为这里是15个村庄的中心地带。所以村委设在这里。   合作化时期,曾为六区十字河乡政府驻地。农业主产玉米、谷子、山药蛋,经济作物主产党参、黄芪、大黄,野生动物有野狼、猪獾等,中药材主要有柴胡、黄芩、连翘等。无任何矿产资源,但水资源丰富,曾办过电站,因缺资金停办。河流两旁,庄庄通汽路,仍属贫困村。   十字河村距县城50公里,国土面积25667亩,全村15个自然庄,38户,80口人,十字河村的对子沟自然庄,曾是闻名全县的合作社,称“第六区的小太阳”。南寺上是十字河村的名胜古迹。   2010年,粮食总产量142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86元。   

大石河村

  大石河村概况   大石河村位于平顺县东南37公里处,村委就设在大石河庄上,大石河庄坐落在南北方向的一条河沟里,北高南低,东有窑顶山,西有西坡岭。最初是赵成的张小宝来此定居的,因河滩有一块直径约3米见方的大石头,张小宝依这块石头为北边的山墙盖了房子,以此石头挡风挡洪水,他就在这里居住,故名大石头河,后简称大石河。这个村现今的大姓为张和杨。   合作化时期,曾是六区大石河乡政府驻地。大石河村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水资源,因此工业发展较快,特别是个体工业发展步子大,效益高,带动了第三产业(特别是运输业)的发展。长治钢铁公司西安里铁矿的水沟矿、平顺县后曼矿山公司、开元公司、杏城镇扶贫采矿厂等企业驻大石河村,是本乡的工业区。工业产品是铁矿和精矿粉。农业主产玉米、谷子、山药蛋,经济作物主产党参、黄芪和荏子,中药材主要有柴胡、黄芩、连翘,野生动物有野狼、黄鼠等。   全村11个自然庄,126户,300口人,国体面积15110亩,其中耕地面积720亩。村委办公楼座落在舞台前,宽敞明亮,标志着这里的管理和发展已上新的台阶。这里曾是市级“先进集体”,县级“先进党支部”、“文明村”,乡级“小康示范村”,大部分人家已拥有彩电、音响、洗衣机等高档商品。   2010年,粮食总产量128吨,农村经济总收入26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70元。   

西安村

  西安村概况   西安村位于县城东南38公里处,属杏城镇西南。明代时,东西各有一庵则庙,时间久了,庵也没有了,人们愿意听这个“庵”字了,因“庵”与“安”谐音,百姓又用其吉利之意,故名西安。   合作化时期,为六区西安乡政府驻地。农业主产玉米、谷子、山药蛋,经济作物主产党参等,中药材主要有柴胡、黄芩等,野生动物有野狼、黄鼠等。   全村3个自然庄,73户,191口人,国土面积4198亩,其中耕地面积270亩。西安村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有采矿厂、选矿厂,主要工业产品有铁矿和精矿粉。西安村曾是县级“红旗党支部”、“先进集体”,原党支部书记杨德勤致富不忘党、不忘国家、不忘孩子们,自愿缴党费1000元,被省教委、团省委授予“对红领巾事业的扶持者”,评为市级“优秀党员”,县级“好支书”,还是乡“小康示范村”。村上家家有彩电,户户有存款,还有少数户有小汽车。明代重修的老君庙为当地名胜古迹,并有淮海机械厂的前身厂——西安兵工厂旧址,当时中央-杨秀峰同志大将到西安村视察过。   2010年,粮食总产量7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1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73元。   

甘化村

  甘化村简介   甘化村位于杏城镇的西南部,距镇政府20华里。全村共有26户,45口人,分别居住在2个自然庄。国土面积有6006亩,耕地面积有270亩,主要资源有铁矿。现在甘化村有一眼矿井,已见矿。但矿体小,出矿量少。有一个选矿厂,正在调试,准备投产。粮食作物以玉米、谷子为主,是上等的绿色食品;经济作物以党参、其他中小药材为主。2010年,粮食总产量22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60元。   甘化村党支部共有党员9人。我支部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措施:一个党员帮扶一户贫困家庭,要求该党员有耐心,有决心,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其家庭走出贫困局面。甘化村党支部书记杨民家多年被评为优秀党员。党员活动的形式主要以开展民主生活会为主,同时还采取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不足与整改相结合的办法,从而提高了党员素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收到了良好效果。工作目标主要是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好党员选拨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中来,加强班子后备力量的储备和培养,从而积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党支部一贯采取激励、激活等机制进行工作。激励就是采用组织鼓励、奖励的办法;激活就是要求党员要具有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精神大胆地探索工作。使党组织始终具有号召力、凝聚力;保持着代表性、先进性。   甘化村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路、通水、学校管理、电话安装,这些建设项目从决策到实施,群众要求迫切,积极支持。   现在使用效果明显,非常良好。全村绿化率达到   30%,垃圾基本实现集中处理。甘化村已建立起完善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实现村务公开制度化,使群众对集体事务和村上财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乡风文明、邻里和睦、互敬互爱、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勉协作的意识明显增强。每户家庭至少掌握1项技术,群众观念更新,公德意识、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逐步养成节约、环保、卫生的良好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甘化村传统的种植业是马铃薯、玉米、谷子、党参和其它中   小药材;传统的养殖业是养猪和养鸡。   由于受外界影响,甘化村杨民家等几人筹建了小选厂,既解决了甘化村剩余劳力,又创造了经济效益。   甘化村的铁矿资源丰富,是当时进入市场前景好的产品;村里还缺乏采矿专业技术人员;村里的发展还缺少养鸡方面的技术。   详细地址:杏城镇甘化村。联系人:杨民家。   联系电话 13593253028   

暖泉村

  暖泉村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   暖泉村位于杏城镇西南方向,暖泉村四周是山,海带梯田,这里气候温暖,特别适合种植玉米、谷子和中小药材。   二、社会经济情况:   全村4个自然庄,34户,68口人。耕地面积93亩。外出务工人员8人。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和零散外出打工收入为主,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18590元,其中,最高户人均纯收入17770元,最低户人均纯收入1600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156元。   三、农业生产情况:   农作物主要以玉米、谷子、马铃薯种植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党参、黄芪、连翘等。中药材主要有柴胡、黄芩等。   四、村级组织情况:支村两委共6人,其中交叉任职1人,党员5名。   五、文化建设情况:村内有农家书屋,藏书5000余册,涵盖了历史、音乐政治、农业、科技等各方面,方便农民在闲暇之余看一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知识。村委还依托远程教育网组织村民学习农业知识,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收看电影等。   七、农民生活保障情况:   全村低保户有4户6人,五保户3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合率100%,新农保参合率100%。   

蒲水村

  蒲水村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   蒲水村位于杏城镇最北边,这里气温较低,气候温和,无霜期短,特别适合种植玉米、马铃薯。   二、社会经济情况:   全村5个自然庄,常住39户,82口人。国土面积13470亩,其中林地面积4100亩,耕地面积351亩。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10000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002元。   三、基础设施情况:   村上有卫生所一个、文化活动场所有健身器材。   四、农业生产情况:   农作物主要以玉米、谷子、马铃薯种植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党参等。这里是优质马铃薯、潞党参的主要产地。   五、村级组织情况:支村两委共5人,其中交叉任职1人,党员19名。   六、文化建设情况:村内有农家书屋,藏书5000余册,涵盖了历史、音乐政治、农业、科技等各方面,方便农民在闲暇之余看一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知识。村委还依托远程教育网组织村民学习农业知识,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收看电影等。   七、农民生活保障情况:   全村低保户有2户2人,五保户3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合率97%,新农保参合率100%。   

黄崖村

  黄崖村基本概况   一、自然条件   村位于杏城镇的东北方向,距杏城镇6公里,这里山大沟深,土薄石厚,交通不便。黄崖庄在黄崖沟的南岸上,村脚下是三十多米高的黄色石崖,因此而得名黄崖庄。因为这个行政村的大部分庄子在黄崖沟两岸,从此称这里为黄崖村。   二、社会经济情况   1、村国土面积14178亩,其中耕地面积650亩,林地面积6000余亩,全村有4个自然庄,105户,总人口275人。其中劳动力156人。   2、本次入户对常住的84户221口人进行了实际调查,本次调查显示:黄崖村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692元。   三、基础设施情况   黄崖村由于长期受历史、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健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已经年久失修,亟待修缮,文化广场50平方米,并配套有健身器材等设施。农村供电覆盖率达100%,主村街巷道基本硬化,2013年安装太阳能路灯15盏。   四、农业生产情况   耕地面积共650亩,农业主产玉米、谷子、山药蛋,经济作物主产党参、黄芪、大黄,野生动物有猪獾、野猪、野鸡、野兔、山羊等,无任何矿产资源和土特产品。种植业和畜牧业主要是家庭零散型为主,没有形成规模。   五、村级组织情况   支村两委共7人,含大学生村官一人,其中无交叉任职数,党员17名(含大学生村官一人),其中女党员4人,监督委员会3名,专职护林防火员3人。   六、文化建设情况   黄崖村设农村书屋一处,藏书1000余册,涵盖了历史、音乐、文化、科技、农业、法律、政治、技术等各个方面。村委还依托远程教育网组织村民学习农业知识、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等。   七、农民生活保障情况   全村低保户8户11人,五保户7人。合作医疗参合率100%,新农保参合率97%。   

杏城村

  杏城村简介   杏城村简介   杏城村位于平顺县东南部,居县城35公里处,壶花线经过此。东通豫省、西卧晋疆,村舍群山环抱,形似盆地,山高岭峻,气候清爽。这里属高寒地区,土地贫瘠,无霜期极短,约120天。国土面积19675亩,林地面积2441亩,耕地面积1482亩,全村536户,农业人口1786人。全村产业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主产马铃薯、玉米、党参。以第三产业为辅,现已有商户100余户,人均收入3070元。   党的建设   杏城村党支部支委人员7名,为了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加强杏城村党支部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杏城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制定了“一课三会”制度。   一课:党课教育,每年安排两次。   三会:支部党员大会,每三个月召开一次;   支部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   党小组会,每月召开一次。   为了加强自身建设,修建了村委活动场所,成为了村级组织和干部学习、工作活动的地方,办成了广大农民群众基础收听、收看电化教育节目、接受科技文化培训、咨询生产、生活信息,参加文化娱乐的主要阵地。   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人民奔小康,党支部成立了无职党员五岗:①带头致富岗;②政策宣传岗;③文明新风尚;④整洁卫生岗;⑤民主监督岗。   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工作思路:一是全面落实党和政府的农村工作政策,搞了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二是加强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自身建设。接收要求进步能人入党,并纳入领导岗位发挥他们的才干,展现他的才华,带领全村共同致富,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杏城。三是加快生产发展,引导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建了一个容纳1万只鸡的养殖场。建了一个容纳100头猪的养猪场,招商引资开设了两个采矿点、两个磁选场。四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是全方位构建和谐杏城、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建立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农村。   今年杏城村深入开展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和“遵纪守法光荣户”活动,使“十星级文明户”达到总户数三分之一;“五好家庭”要达到总数的百分之八十;“遵纪守法光荣户”要达到总户数的三分之二。   在长期的工作中涌现了辛安民、郭刚青等一批优秀0员,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为人民奔小康做出了贡献。   村务专栏   1999年以来,在辛安民同志的领导下,村小学建起了14间教学楼,拓建了九间教室,使村办小学的校舍得到了彻底改善,拓宽硬化了全长900米的主街道,硬化了五条主巷道,白化了村舍墙壁,绿化了街道景点,装点了街景门面,安装了自来水,改造规范了电力设施,接通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有线电视广播。开通了电脑宽带网。2006年在镇政府的努力下,配合村政、建造了一所有规模的文化广场,设有儿童玩乐场,青少年娱乐场、中老年健身场、彩灯喷泉,亭阁石雕,奇花异草。给人营造一种团结向上、积极欢乐的勃勃生机的氛围。建成街心健身小广场200平米。   在村党委的领导下,主要实施了以下公布制度:   1、重大项目公开,建设项目和政策随时公开   2、优抚项目(低保、五保、种植补贴)公开   3、财务项目(半年公布)   4、计划生育,每季度公布   新村特产   1、传统养殖上以养鸡、养羊、养猪为主,种植上以马铃薯、玉米为主。   2、新型种植业上以脱毒马铃薯为主   信息广场   一、购销信息   1、需购正牌高效化肥、农药(虫害)、农作物各种疾病防治药物。   2、杏城村马铃薯块大,质量好、口感佳,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求购。   二、技术人才   1、需要种植马铃薯技术人才   2、需要饲养家禽技术人才   

东罗川村

  东罗川村基本情况   东罗川村位于县城东南39公里处,东罗川村四周是山:西有向阳岭、北有大脚岭、东有东岭山、南有南背岭。四个山高低差不多,围成了一个圆圈如罗面,中间是个丘陵平川。他的地形和西罗川相似,又在西罗川的东面,所以叫东罗川,这里的大姓是徐和杨。   一、自然条件:   这里气温较低,气候温和,无霜期短,特别适合种植玉米、马铃薯和中小药材。   二、社会经济情况:   全村2个自然庄,116户,345口人。国土面积4350亩,其中林地面积3800亩,耕地面积400亩。劳动力153人,外出务工人员84人。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和零散外出打工收入为主,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05131元,其中,最高户人均纯收入20916元,最低户人均纯收入1846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216元。   三、基础设施情况:,   村上有卫生所一个、小学一所,目前在校学生仅有9人,教师一人,采取复式教学。有健身器材。   四、农业生产情况:   农作物主要以玉米、谷子、马铃薯种植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党参、黄芪、芥茉等。中药材主要有柴胡、黄芩等,这里是优质马铃薯、潞党参和的主要产地,其中马铃薯以个大、沙棉,味美享誉内外,年种植260亩,产量达150万斤。   五、村级组织情况:支村两委共6人,其中交叉任职0人,党员17名。   六、文化建设情况:村内有农家书屋,藏书5000余册,涵盖了历史、音乐政治、农业、科技等各方面,方便农民在闲暇之余看一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知识。村委还依托远程教育网组织村民学习农业知识,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收看电影等。   七、农民生活保障情况:   全村低保户有3户3人,五保户3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合率100%,新农保参合率99%。   八、项目建设情况:   1、投资60万元,完成村内与交通主干道1.8公里道路的拓宽、硬化、极大方便村民出行运输。   2、村委会后面的戏台因年久失修坍塌,计划对戏台进行修缮,利用广阔的空间建一个文化广场,安装健身设施,让全村人民有一个集健身、文化活动于一体的场所。。   3、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山大坡广,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的山坡优势,种植马铃薯200亩,种植党参100亩。人均产收入增收100元。   4、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探索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规模种植优质玉米和脱毒马铃薯、潞党参,促使农业发展新突破,与2014年收益相比,每年递增5%。   

忽窑峧村

  忽窑峧村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   忽窑峧村位于杏城镇东南方向,忽窑峧村四周是山,海带梯田,这里气温较低,气候温和,特别适合种植玉米、马铃薯和中小药材。   二、社会经济情况:   全村耕地面积400余亩。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和零散外出打工收入为主.   三、基础设施情况:   村上有卫生所一个。   四、农业生产情况:   农作物主要以玉米、谷子、马铃薯种植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党参、黄芪等。中药材主要有柴胡、黄芩等,这里是优质马铃薯、潞党参的主要产地。   五、村级组织情况:支村两委共7人,其中交叉任职1人,党员11名,支书、主任一肩挑。   六、文化建设情况:村内有农家书屋,藏书5000余册,涵盖了历史、音乐政治、农业、科技等各方面,方便农民在闲暇之余看一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知识。村委还依托远程教育网组织村民学习农业知识,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收看电影等。   七、农民生活保障情况:   全村低保户有10户12人,五保户6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合率98%,新农保参合率97%。   八、项目建设情况   投资50万元,修建十字河——忽窑峧断头路1.7公里。   

芦沟村

  芦沟村位于风子岭下、县城东南32公里处,距杏城乡5公里,全村3个自然庄,70户,226口人,国土面积3515亩,其中耕地面积256亩。芦沟原名“炉沟”,相传很久以前,这里的先人们发现这里有铁矿。于是就挖矿建炉炼铁。传说在这个沟中,共建过72盘小型炼铁炉,现今种地挖矿还能不断地挖出小土炉和铁焦块。后来炉子没有了,时间久了,人们都不理解这里叫炉沟是什么意思。于是就查其根由。发现这里有些地方有生长着多处芦苇,误认为这里是因为有芦苇而得名的,所以就改为芦沟村,一直沿用至今。目前这个村的大姓为张和武。   合作化时期,曾为六区长沟乡政府驻地。农业主产玉米、谷子、山药蛋,经济作物主产党参、芥茉,中药材主要有黄芩、柴胡,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狼、山羊和猪獾。芦沟村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长治钢铁公司西安里铁矿芦沟矿就在芦沟村,早在八四年就创办村办采矿厂,并组建车队,安排剩余劳力,八五年开始人均收入超千元,近几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这个村曾是市级“先进集体”,县级“先进党支部”、“先进集体”,乡级“小康示范村”、“绿化太行示范村”。在部分人家住新房、买高档、看彩电、听音响。穿时装、吃细粮,洗衣用的是“海棠”(名牌洗衣机),村民比较富裕。   2008年,芦沟村投资750万元,占地18亩,在赵城村庙圪道建设一座移民新村,可安置50多户,170余人,并建设高标准党组织活动场所一座。2010年,粮食总产量9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1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24元。   

西山村

  西山村概况   西山村位于县城东南31公里原一座山坡上,距杏城镇8公里,北连东寺头乡,西接龙溪镇,三西线从村下通过,交通比较方便。全村2个自然庄,73户,181口人。国土面积4330亩,其中耕地面积315亩。   因西山村的两个自然庄都在黑虎河沟以北3华里处的河西磨盘脑山的半山腰上。故名“西山”。这个村的大姓是宋、张、李、魏。西山村以种植业为主。农业主产玉米、谷子、山药蛋,经济作物主产党参、黄芪、芥茉,中药材主要有黄芩、柴胡、前胡,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狼、猪獾、山羊和猫豹。   2010年,粮食总产量9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1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89元,有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岭后村

  岭后村基本概况   岭后村位于平顺县东南33公里处,距杏城镇10公里,与东寺头乡达界,交通不便。村委设在红土不脊上,红土不脊因在一个红土疙脚上而得名。岭后村是按黑虎村的方向叫的。岭后的6个自然庄都在黑虎村东北边的井岭山后边,因此人们习惯称其为井岭后村,为了简单化干脆叫岭后村。同时也因为这个村位于龙溪镇的福堂岭村以东,所以那里的人们也叫岭后村为东峤沟。但是总体来说对内对外叫的多的还是岭后村,岭后村的大姓为马。   全村6个自然庄,47户,126口人,国土面积4809亩,其中耕地面积210亩。无任何资源,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农业主产玉米、谷子、山药蛋,经济作物主产党参、黄芪、大黄、芥茉,中药材主要有黄芩、柴胡、前胡、连翘、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狼、猪獾、山羊和猫豹。岭后村有养大牲口、养羊、养貂、养兔的历史,尽管这样也未摆脱贫困。村中设有小学和村卫生所。   

玉峡关村

  玉峡关村基本情况   玉峡关村位于县城东南方49公里,四面环山,东与背泉为邻,西与杏城接壤,南环凤凰岭山脉,北接牛石窑村真正的三山两沟,龙花公路、后石公路穿村而过,全村辖17个自然庄。   一、自然条件   全年平均气温较低,气候凉爽,无霜期短,光照充足,特别适合玉米、马铃薯、党参、连翘、黄芩等中小药材的种植。   二、社会经济情况   全村17个自然庄,240户,803口人,国土面积16316亩,林地面积7018亩,荒坡2045亩,耕地1175亩,在村劳动力280人,外出务工人员150人,经济主要以种地和零散外出打工收入为主,2014年全村总收入32万余元,人均收入4000余元。   三、基础设施情况   村里有卫生所一所,小学一所,在校学生38名,村级活动场所一处,村民健身小广场一个。   四、农业生产情况   农作物以玉米、谷物、马铃薯为主导产业,经济作物有党参、连翘、黄芩作为中药材扬名全国。   五、村级组织情况   支村两委机构健全,两委成员7人,监委会3人,交叉任职4人,党员39名。   六、文化建设情况   村内有农家书屋藏书5000余册,涵盖农业、科技、历史、地理、音乐、政治、哲学、医药等各方面,使村民在农闲之余补充精神食粮,村委装有远程教育,经常组织村民观看党的政治方向、政策、农业、科技等知识。   七、农民生活保障   全民低保户40人,32户,8户8人为五保户,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合率99%。新农保参合率100%。   八、项目建设情况   1、投资。21万元完成引水工程一处,解决饮水困难人口400余人,大牲畜300余头。白花街道3000余平方米。   2、为增加农民收入,累计投资10万余元,种植马铃薯400余亩,党参150亩,连翘1000亩,使当年人均收入增加150元。   

达驼村

  达驼村概况   一、达驼村的基本情况。达驼村位于杏城东北部,距镇政府约30华里,全村有55个自然庄,265户,817口人,国土面积3.7万亩,耕地面积1028亩,支村两委干部7人,党小组6个,党员31人。   二、达驼村的经济收入结构。村民大多仍以第一产业既种植业为主,种植业是群众主要的行业.畜牧业以养猪、牛、羊等几个传统的养殖种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三、达驼村基层领导班子的建设情况.村里共有党员31名,村两委班子健全团结,在李栓吉为党支部书记的村两委带领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听取达驼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带领全村人民群众发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达驼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由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以及在达驼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和大的发展和进步,2009年达驼村共投资50万余元修筑了从村口到达驼岭2公里的水泥路,和户与户之间的连户路,大大改善了达驼村的交通状况今年又新建建文化广场一座。该广场面积约200平方米,投资5万元,购置健身器材6件。至此达驼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达驼村的计划生育工作情况.近几年,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村民中深入地开展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工作,达驼村的计划生育率逐年降低。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达驼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一定会取得更新的发展和进步.   六、环境状况.近几年来,在达驼村两委成员的领导下,达驼村大力发展荒山造林,使达驼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7﹪,达驼村还大力发展经济林,共种植核桃经济林1000余亩,不仅绿化荒山还提高了人们的收入。   

背泉村

  背泉概况   一、自然条件   背泉村位于平顺县杏城镇东南部,地理条件崎岖复杂、土地零碎薄弱,气候偏低、植物生长期长,春冬季节干旱、夏秋季节潮湿多雨。   二、社会经济情况   背泉村国土面积1861万平方米,22个自然庄,全村158户,452口人。其中,常住户92户248人,人均收入5028元,在外务工66户204口人,人均收入7659元。全民人均收入6216元   三、基础设施情况   背泉村现有村级卫生室1个,医护人员1名。   四、农业生产情况   背泉村靠人作业,耕种735亩薄田,以种植玉米和土豆为主,产业发展单一,收入微薄。   五、村级组织情况   现有新领导班子。   六、文化建设   背泉村有图书室1间供村民阅读,涵盖历史、文化、科技、农业、政治等各个方面,为村民投放电影10余次,提升村民文化生活。   七、农民生活保障情况   背泉村有低保户5户,五保户8户,新农合参合率100%,养老保险有保障。   

花园村

  花园村概况   花园村很早以前只有十多户人家,还不在一块集中居住。而在花园沟,距现今村庄以南100米处的山腰南塌凹中,有座寺院,寺院前的山头上个小石券(现今寺院和小石券都已经不存在了)。当时花园沟的东西南北山上全是森林树木,花园村的西北山上有棵松树,6个人才能拉手合抱。花园沟从沟口到桃花洞共约3华里,到风门口约8华里(正所谓的8里梯)的河沟里外全是山桃山杏树,每年3月初春,桃杏花遍沟遍野的盛开。和尚们一出寺院的石门,视全沟桃杏花开,真如花园一般。因此,而得名“花园村”,后来来这里定居的人多了,形成一个小型的村庄,村名也就叫“花园村”至今。-县政府曾在这里驻扎。   花园村共有9个自然庄组成。花园村现有人口129户,373口人。国土面积6459亩,其中耕地面积356亩。粮食作物以玉米、谷子、红薯为主,是上等的绿色食品,经济作物以党参、其他中小药材为主。   2010年,粮食总产量124吨,农村经济总收入2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21元。   

尖坪村

  尖坪村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   这里气温较低,气候温和,无霜期短,特别适合种植玉米、马铃薯和中小药材。主要自然资源有天然生态林和奇险为一体的山峰。   二、社会经济情况:   尖坪村共有12个自然庄,101户,205口人。国土面积17161亩,其中林地面积5200亩,耕地面积625亩。其中退耕还林195亩,全村劳动力80人,外出务工60人,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14500元,其中,最高户人均纯收入15000元,最低户人均纯收入2300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059元。   三、基础设施情况:,   村上有卫生所一个、目前没有学校,配有健身器材的小广场一个、党员活动室配套家具等,高位自来水池两座。   四、农业生产情况:   粮食作物以玉米、谷子、马铃薯为主,是上等的绿色食品,经济作物以党参、连翘及其他中小药材为主。   五、村级组织情况:支村两委共7人,其中交叉任职1人,大学生村官2人,党员14名。   六、文化建设情况:村内有农家书屋,藏书4000余册,涵盖了历史、音乐政治、农业、科技等各方面,方便农民在闲暇之余看一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知识。村委还依托远程教育网组织村民学习农业知识,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收看电影等。   七、农民生活保障情况:   全村低保户有6户10人,五保户3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合率100%,新农保参合率99%。   八、项目建设情况:   大力发展连翘种植基地。充分利用山大坡广,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的山坡优势,利用黄坡种植连翘1000亩,人均产收入增收200元。   

石门口村

  石门口村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   石门口村位于杏城镇的东南方向,距杏城镇20公里、毗邻壶关县和河南省林州市,这里山大沟深,土薄石厚,交通不便,海拔在1500米以上,气候凉爽。   二、社会经济情况   1、石门口村国土面积1.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60亩,林地面积3003亩,全村有9个自然庄,107户,总人口236人。其中劳动力212人,劳动力中外出务工人员138人。   2、本次入户对常住的30户69口人进行了实际调查,本次调查显示:石门口村全村经济总收入484510元,其中,农户家庭经营收入288200元,工资性收入110900元,财产性收入1500元,转移性收入83910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021.9元。   三、基础设施情况   石门口村由于长期受历史、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石门口村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健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只有80平方米,文化广场150平方米,并配套有健身器材等设施。供电、安全饮水覆盖率达100%,主村街巷基本硬化。   四、农业生产情况   耕地面积共460亩,其中山坡地近185亩,农业用地275亩,林地面积3003亩,全部确权到户,农业生产总收入24.31万元。   五、村级组织情况   支村两委共6人,其中无交叉任职数,党员10名,监督委员会3名。   六、文化建设情况   石门口村设农村书屋一处,藏书2000余册,涵盖了历史、音乐、文化、科技、农业、政治、技术等各个方面。村委还依托远程教育网组织村民学习农业知识,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收看电影等。   七、农民生活保障情况   全村共107户236人,低保户8户12人,五保户5人,优抚对象1人。合作医疗参合率100%,新农保参合率97%。   

煤窑峧村

  煤窑峧村基本情况   煤窑峧村主要是因为北沟庄以西的西沟山上半崖脚下有5-6个天然的溶洞,北边鸡冠山的半山腰也偶4-5个天然溶洞,而且他们一排一排的非常整齐,很早以前人们刚来这里定居时,对这些石窑稍作加工,用石头圣个门子就在里面居住,人们称其为石窑。而每个是要的石壁上都是天然形成的一层黄色石头夹一层黑得像煤炭一样的石头,峧为地名。于是人们称这里为“煤窑峧村”。   一、自然条件:   这里气温较低,气候温和,无霜期短,特别适合种植玉米、马铃薯和中小药材。主要自然资源有天然生态林和奇险为一体的山峰。   二、社会经济情况:   煤窑峧村共有10个自然庄,61户,120口人。国土面积8716亩,其中林地面积5200亩,耕地面积355亩。在村劳动力40人,外出务工30人,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5848元,其中,最高户人均纯收入11628元,最低户人均纯收入2350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792元。   三、基础设施情况:,   村上有卫生所一个、目前没有学校,配有健身器材的小广场一个。   四、农业生产情况:   粮食作物以玉米、谷子、马铃薯为主,是上等的绿色食品,经济作物以党参、连翘及其他中小药材为主。   五、村级组织情况:支村两委共5人,其中交叉任职2人,党员11名。   六、文化建设情况:村内有农家书屋,藏书4000余册,涵盖了历史、音乐政治、农业、科技等各方面,方便农民在闲暇之余看一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知识。村委还依托远程教育网组织村民学习农业知识,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收看电影等。   七、农民生活保障情况:   全村低保户有5户9人,五保户5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合率100%,新农保参合率99%。   八、项目建设情况:   1、大力发展连翘种植基地。充分利用山大坡广,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的山坡优势,利用黄坡种植连翘400亩,人均产收入增收200元。   4、计划申请修通庙后至煤窑峧19.8公里的水泥路,为发展旅游提供便利条件。   

牛石窑村

  牛石窑村概况   牛石窑村位于县城东南,杏城镇东北5公里处,北接石窑滩村,南连玉峡关村,村中有一天然石窑,因打仗住过部队,叫“聚天窑,后又用它圈牛,故名“牛石窑”。   全村5个自然庄,98户,304人,国土面积15048亩,其中耕地面积195亩。农业主产玉米、谷子、山药蛋,经济作物主产党参、黄芪、大黄、主要中药材有柴胡、前胡、黄芩、连翘、野生动物有野狼、猪獾、金钱豹和疱。无矿产资源,但水资源丰富,自来水通到家门口,有的到了锅台上。今年来,这里交通也比较便利,新修的全县旅游路---后石线贯穿全村,2009年在国家福利彩票的支持下新修了杏牛公路。村中有1所小学和村卫生所,村委办公楼位居村中,宽敞明亮。   2010年,粮食总产量121吨,农村经济总收入16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40元。   


站道村特产大全




站道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