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长治 >> 平顺县

平顺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平顺县谷歌卫星地图)


平顺县简介

  平顺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的东部,与河北涉县、河南林州毗邻。总面积1550平方千米。总人口16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青羊镇。邮编:047400。代码:140425。区号:0355。拼音:Pingshun Xian。
  行政区划
  
  平顺县辖5个镇、7个乡:青羊镇、龙溪镇、石城镇、苗庄镇、杏城镇、西沟乡、东寺头乡、虹梯关乡、阳高乡、北耽车乡、中五井乡、北社乡。
  历史沿革
  
  
  ?年,平顺县辖4镇16乡,263个行政村:城关镇、苗庄镇、龙镇镇、石城镇、西沟乡、实会乡、阳高乡、北耽车乡、王家庄乡、虹梯关乡、芣兰岩乡、石窑滩乡、羊老岩乡、中王井乡、杏城乡、玉峡关乡、北社乡、东青北乡、羊井底乡、东寺头乡。
  
  2000年,平顺县总人口160868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27751 龙镇镇 17594 石城镇 9180 苗庄镇 9320 西沟乡 8359 杏城乡 9908 玉峡关乡 4797 石窖滩乡 2630 虹梯关乡 4127 不兰岩乡 4980 羊老岩乡 3265 东寺头乡 6285 王家庄乡 3564 阳高乡 10006 北耽车乡 4808 实会乡 5828 中五井乡 7912 北社乡 8151 东青北乡 8145 羊井底乡 425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地图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6万人 1550平方公里 140425 046000 0355 查看 平顺县谷歌卫星地图

平顺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青羊镇 0 166平方公里 路家口村 崇岩村 北流滩村 小东峪村 刘家村 山南底村 张井村 迴源峧村 峈峪村 草庄沟村 老马岭村 王庄村 莫流村 城关村 野峪村 南掌村 郭和村的村 大渠村 孝文村 白马村 洪岭村 椿树沟村 贾家村 王家村 南北头村 羊井底村 吾乐村 国和村 西岭村 查看 青羊镇谷歌卫星地图
龙溪镇 约1.73万人 ·平顺县旅游·平顺县特产·平顺县十大特产·平顺县十景·平顺县 龙镇村 寺南洼村 南脑村 北坡村 白家庄村 大门道村 新城村 庄和村 杨威村 消军岭村 佛堂岭村 上井村 南小沟村 东迷村 南坡村 东彰村 井泉村 底河村 查看 龙溪镇谷歌卫星地图
石城镇 约9000人 69平方公里 上港村 豆口村 东庄村 克昌村 豆峪村 黄坪村 西庄村 窑上村 源头村 崔家庄村 青草洼村 老申峧村 大坪村 石城村 蟒岩村 岳家寨村 枣林村 流吉村 黄花村 水板石村 自新村 王家庄村 苇水村 遮峪村 恭水村 牛岭村 上马村 马塔村 和峪村 下石壕村 查看 石城镇谷歌卫星地图
苗庄镇 约9000人 37平方公里 北甘泉村 东五马村 岭底村 苗庄村 查看 苗庄镇谷歌卫星地图
杏城镇 约1.24万人 ·平顺县旅游·平顺县特产·平顺县十大特产·平顺县十景·平顺县 站道村 赵城村 黑虎村 西罗川村 十字河村 大石河村 西安村 甘化村 暖泉村 蒲水村 黄崖村 杏城村 东罗川村 忽窑峧村 芦沟村 西山村 岭后村 玉峡关村 达驼村 背泉村 花园村 尖坪村 石门口村 煤窑峧村 牛石窑村 查看 杏城镇谷歌卫星地图
西沟乡 约8000人 62平方公里 李家后村 赵店村 正村村 龙家村 申家坪村 青行头村资料村 韩家村 东坡村 石匣村 流泉沟村 石埠头村 川底村 西沟村 查看 西沟乡谷歌卫星地图
东寺头乡 约7000人 97平方公里 后岭村 虎窑村 西湾村 安咀村 安阳村 棠梨村 焦底村 常驼村 寺头村 门楼村 海棠水村 后庄村 前庄村 大山村 石棠郊村 神龙湾村 秦光村 羊老岩村 黄崖沟村 常峪村 查看 东寺头乡谷歌卫星地图
虹梯关乡 约5000人 105平方公里 棒峧村 查看 虹梯关乡谷歌卫星地图
阳高乡 约1万人 129平方公里 榔树园村 车当村 奥治村 河南滩村 后壁村 享录最村 南庄村 回源头村 任家庄村 阳高村 堂耳庄村 侯家滩村 岗圪道村 空中村 德和村 珩堂村 狮抱口村 鹞坡村 周家峪村 石泉沟村 东坪村 查看 阳高乡谷歌卫星地图
北耽车乡 约5000人 110平方公里 淜头村 安乐村 王曲村 实会村 双射泉村 寺木沟村 南郊村 南耽车村 北耽车村 查看 北耽车乡谷歌卫星地图
中五井乡 约8000人 55平方公里 后南头村 上五井村 北头村 中五井村 后排珩村 排珩村 下五井村 留村村 后留村 西赛村 二龙洼村 后庄村 龙峪沟村 小赛村 天脚村 查看 中五井乡谷歌卫星地图
北社乡 0 58平方公里 庙后村 西社村 高岸村 河北村 常家村 下社村 河东村 清和村 庄上村 集林村 北社村 秦家后村 北岸村 东河村 东青北村 西青北村 大铎村 小铎村 东禅村 黄花掌村 掌里村 牛家后村 西北坡村 查看 北社乡谷歌卫星地图

平顺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区

   城区位于市境中部偏南,西与矿区相邻,东、南、北均与郊区相接。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0′-113°33′,北纬37°50′-37°52′,东西最长处约10.5千米,南北最宽处约10千米。总面积19.28平方千米。总人口21万人(2004年)。   区人民0驻南大街300号。邮编:045000。代码:140302。区号:0353。拼音:Cheng Qu。   行政区划      城区辖6个街道:上站街道、下站街道、北大街街道、南山路街道、义井街道、坡底街道。   历史沿革      城区辖区原属平定县。20世纪初还是一片风沙迷漫、乱石纵横的荒滩,名“沙江口”。清光绪三十一年,正太铁路铺设到此并设阳泉站。至解放前夕,阳泉站区尚不足1平方千米,街道总长也仅1千米有余,总人口不足两万人。民国36年(1947年)5月2日,阳泉解放,随后设阳泉市。市下设一、二、三区党的委员会和人民0。同年7月,一、二区合并为一区(现城区前身),先后改称阳泉镇、三区、站上区,至1969年1月称城区至今。      2000年,城区总人口164288人,各街道人口: 上站街道 46119 下站街道 27498 北大街街道 25639 南山路街道 50199 义井街道 10922 坡底街道 3911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3年末,城区辖上站、下站、北大街、南山路、义井、坡底6个街道办事处,4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年末总人口18.8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9750人。   街道简介   上站街道办事处:辖观象合、阳泉一中、建筑工程公司、晋东化工厂东区、晋区化工厂古区、晋东化工厂南区、晋东化工厂中区、市委、市0大院、崇德里、南新华、瓦窑坡、小阳泉、大兴矿、东垴、油委沟、新华街、三角线、巨兴街、德胜街、岩会、窑坟21个居民区。   下站街道办事处:辖复寿街、铁林巷、新南巷、太上东街、铁路二宿舍、新市东街、新泉市场、新建路、东营盘、教场街、阳胜街、官坊北街、官坊东街、官坊南街、河边街、新市西街、兴隆街、华盛街、桃南东路、官坊西街21个居民区。   北大街街道办事处:辖铝钒土矿、太湖石、三岔口、东沟、七一市场、谷窑西、谷窑东、北大街一居委、北大街二居委、道西梁、东垴湾、西沟、古城、后底沟、青年路、青年路东街、西营盘、二水源计18个居民区。   南山路街道办事处:辖白草堰东、白草堰西、长征路、小将沟、龙躺梁、南深沟、南庄桥、南山路第一居委、南山路第二居委、气象台、北领、大阳泉村、大阳泉矿、新华西街一居委、新华西街二居委、新华西街三居委、新华西街四居委、新华西街五居委、新华西街六居委、北深沟东居委、朝阳街、南庄矿一居委、南庄矿二居委、南庄矿三居委、纺织厂、阳坡垴、南庄村、神峪、大阳坡计30个居民区。   义井街道办事处:辖义井、义东沟、耐火厂、南边堰、小北沟、白羊墅、白羊墅车站、王珑、五O一矿、河坡、冯家沟、高压电瓷厂、阜山、义井煤矿、白羊墅煤矿、小河、铝氧厂17个居民区。   坡底街道办事处:辖程家、娘子关发电厂、河滩3个居民区。  (摘自“山西省城乡信息数据库”,截至时间不详)   

郊区

  郊区总面积289平方千米/284.77平方千米,总人口28万人(2004年)。   邮编:046011。代码:140411。区号:0355。拼音:Jiao Qu。   行政区划      郊区辖2个街道、5个镇、1个乡:长北街道、故县街道、老顶山镇、堠北庄镇、大辛庄镇、马厂镇、黄碾镇、西白兔乡。   历史沿革      郊区建制于1976年2月。   2000年,郊区辖2个街道、1个镇、12个乡:长北街道、故县街道、黄碾镇、店上乡、大辛庄乡、老顶山乡、富村乡、壶口乡、堠北庄乡、小常乡、马厂乡、关村乡、故漳乡、西白兔乡、嶂头乡。总人口287473人,各乡镇人口: 长北街道 35495 故县街道 70493 黄碾镇 10557 壶口乡 8355 关村乡 18721 嶂头乡 8693 老顶山乡 2229 店上乡 17581 堠北庄乡 20107 小常乡 12924 大辛庄乡 11413 富村乡 11580 马厂乡 21042 故漳乡 26928 西白兔乡 11355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长治县

  长治县东迤壶关县,西邻长子县,南毗高平、陵川县,北连长治市郊区。地域南北袤33千米,东西阔17千米。总面积483平方千米。总人口32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韩店镇。邮编:047100。代码:140421。区号:0355。拼音:Changzhi Xian。   行政区划      长治县辖6个镇、5个乡:韩店镇、苏店镇、萌城镇、西火镇、八义镇、贾掌镇、郝家庄乡、西池乡、北呈乡、东和乡、南宋乡。   历史沿革      隋、唐、宋、元系上党县,明嘉靖年间取“长治久安”之意,改称长治县至今。      2000年,长治县总人口323236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38127 苏店镇 30995 萌城镇 29696 西火镇 18054 郝家庄乡 19718 高河乡 13790 司马乡 11283 贾掌乡 16396 西故县乡 11945 西池乡 12275 柳林乡 10410 北呈乡 22645 东和乡 14404 屈家山乡 6721 师庄乡 6177 八义乡 18983 赵村乡 9496 南宋乡 8226 王坊乡 15921 东火乡 7974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年,长治县辖4镇16乡,254个行政村:城关镇、苏店镇、荫城镇、西火镇、西故县乡、赵村乡、郝家庄乡、司马乡、高河乡、东和乡、贾掌乡、南宋乡、柳林乡、北呈乡、八义乡、王坊乡、东火乡、师庄乡、西池乡、屈家山乡。   

襄垣县

   襄垣因公元前455年赵襄子筑城于此故名。西汉置县,历代未改。全县辖8镇3乡、328个行政村、1088个自然村;总人口25万,其中非农人口6万,农业人口19万;总面积1160平方公里。全境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属丘陵半山区,最高海拔1725米,最低海拔800米,平均海拔1000米,属大陆性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9℃,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无霜期平均166天左右。   襄垣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煤、土、水三大优势。其中煤炭储量75.8亿吨,可开采22亿吨;以中灰、低硫、高发热量、高熔灰份煤质的贫煤为主;耕地面积59万亩、荒山荒坡80万亩;境内有西漳、南漳、北漳三大干流和史水、郭水、郝水等10多条支流,河流总长度约90.5公里。共有大小水库14座,其中宝峰湖为全省6大水库之一,总容量1亿立方米。地下水也相当丰富,属华北地区相对富水县。   襄垣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文景观,古有八景:宝峰晴雪、狮山晚照、凉楼盛观、漳江春渡、市桥怀故、韩山独秀、仙堂旧隐、甘泉嗽玉。历史人物主要有,西汉杰出的政治家张良;东晋著名高僧、旅行家、翻译家法显;明洪武年间监察御史连楹;明嘉靖年间礼部和吏部尚书刘龙等。   行政区划   襄垣县辖8个镇、3个乡:古韩镇、王桥镇、候堡镇、夏店镇、虒亭镇、西营镇、王村镇、下良镇、善福乡、北底乡、上马乡。 328个行政村,1088个自然村。总人口24.3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9.46万人,城镇人口4.9万人。全县耕地面积39322公顷,折合59万亩。人均耕地2.46亩。粮食产量历年来平均在3.6亿斤左右,97年被列为“九五”期间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屯留县

     襄垣县总面积1158平方千米,总人口25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古韩镇。邮编:046200。代码:140423。区号:0355。拼音:Xiangyuan Xian。   行政区划      襄垣县辖8个镇、3个乡:古韩镇、王桥镇、候堡镇、夏店镇、虒亭镇、西营镇、王村镇、下良镇、善福乡、北底乡、上马乡。   历史沿革      襄垣县城建于战国时期,由赵襄子在此筑城而得名。      2000年,襄垣县总人口248383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63985 王桥镇 27539 候堡镇 29926 夏店镇 16093 虒亭镇 13997 西营镇 11602 善福乡 10115 北底乡 8740 八里庄乡 3733 原庄乡 4835 九庄乡 6036 南邯乡 6123 榆林乡 3431 上马乡 4695 东岭乡 3233 史北乡 5121 王村乡 7246 龙王堂乡 4370 下良乡 12621 强计乡 4942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年,襄垣县辖20个乡镇,325个行政村:城关镇、王桥镇、西营镇、侯堡镇、虒亭镇、夏店镇、善福乡、原庄乡、北底乡、龙王堂乡、上马乡、王村乡、榆林乡、九庄乡、南邯乡、东岭乡、下良乡、八里庄乡、强计乡、史北乡。   地图   

平顺县

  平顺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的东部,与河北涉县、河南林州毗邻。总面积1550平方千米。总人口16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青羊镇。邮编:047400。代码:140425。区号:0355。拼音:Pingshun Xian。   行政区划      平顺县辖5个镇、7个乡:青羊镇、龙溪镇、石城镇、苗庄镇、杏城镇、西沟乡、东寺头乡、虹梯关乡、阳高乡、北耽车乡、中五井乡、北社乡。   历史沿革         ?年,平顺县辖4镇16乡,263个行政村:城关镇、苗庄镇、龙镇镇、石城镇、西沟乡、实会乡、阳高乡、北耽车乡、王家庄乡、虹梯关乡、芣兰岩乡、石窑滩乡、羊老岩乡、中王井乡、杏城乡、玉峡关乡、北社乡、东青北乡、羊井底乡、东寺头乡。      2000年,平顺县总人口160868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27751 龙镇镇 17594 石城镇 9180 苗庄镇 9320 西沟乡 8359 杏城乡 9908 玉峡关乡 4797 石窖滩乡 2630 虹梯关乡 4127 不兰岩乡 4980 羊老岩乡 3265 东寺头乡 6285 王家庄乡 3564 阳高乡 10006 北耽车乡 4808 实会乡 5828 中五井乡 7912 北社乡 8151 东青北乡 8145 羊井底乡 425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地图   

黎城县

     黎城县位于长治市东北部。东经113°11′-113°35′,北纬36°23′-36°53′之间。东临河北涉县,南接平顺、潞城,西连襄垣、武乡,北界晋中左权,与河南林州为邻。总面积1166平方千米。总人口16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黎侯镇。邮编:047600。代码:140426。区号:0355。拼音:Licheng Xian。   行政区划      黎城县辖5个镇、4个乡:黎侯镇、东阳关镇、上遥镇、西井镇、黄崖洞镇、西仵乡、停河铺乡、程家山乡、洪井乡。   历史沿革         2000年,黎城县总人口155075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35692 东阳关镇 14259 上遥镇 6531 西井镇 14253 东崖底镇 13733 西仵乡 7568 李庄乡 6528 停河铺乡 8158 龙王庙乡 3109 岩井乡 1632 程家山乡 8395 柏峪乡 7379 平头乡 4571 洪井乡 5460 柏官庄乡 3493 源庄乡 5439 南委泉乡 8875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年,黎城县辖5镇12乡,252个行政村:城关镇、东阳关镇、上遥镇、西井镇、东崖底镇、西仵乡、李庄乡、停河铺乡、龙王庙乡、岩井乡、程家山乡、柏峪乡、平头乡、洪井乡、柏官庄乡、源庄乡、南委泉乡。   乡镇简介   链接   

壶关县

   壶关县位于山西东南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13度10`──113度40`,北纬35度51`──36度13`之间。东与河南省林、辉二市相连,西与长治市为邻,北与平顺县隔界,南与陵川县壤。因古治北有百谷山(今名老顶山),南有双龙山、两山夹峙,中间空断,山形似壶,且以壶口为关,而得名壶关。属长治市管辖。全县辖 5镇15乡,389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27.4万人,有汉、回、满、壮、白、彝、蒙等七个民族。县城距长治市只有13公里,是长治市的东大门。故西铁路、荫林公路横贯县境,是国家中部地区经济开发的重化工基地,也是晋豫经济文化交流的要冲。   行政区划   壶关县辖5个镇、7个乡:龙泉镇、百尺镇、店上镇、晋庄镇、树掌镇、集店乡、黄山乡、东井岭乡、石坡乡、五龙山乡、鹅屋乡、桥上乡。   历史沿革   汉王刘邦元年(前206)年,始置壶关县,属上党郡,因古壶关口山形似壶,且在此置关,古名壶关。始于商、周时,属黎侯国,为冀州域。春秋,属晋。战国初期,属韩上党郡,后为赵所有。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属上党郡。魏、晋、十六国时期,属并州上党郡。北周建德七年(575),属潞州。隋开皇元年(581),更名上党县,仍属上党郡。隋大业三年(607),并入上党县。唐武德四年(621),复职壶关县,属河东道上党郡潞州。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改属河东路昭德大都督府威胜军节度。元大德九年(1305),为晋宁路潞州所辖。明初,属山西布政使司冀南道潞州。清朝,属山西省安府。民国元年(1912),属山西省冀宁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长治专区。1959年,属晋东南专区。1974年,属晋东南地区。1979年底,属晋东南行署。1985年4月30日至今,属长治市管辖。  

长子县

   长子县位于山西省境东南,长治市西侧。面积1029平方公里,现辖5镇18乡,人口32.1万。县政府驻丹朱镇。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为太岳山向长治盆地的过渡地带。西部山地高峻,自南向北为峰峦起伏的发鸠山。著名山峰有顶顶山、方山、雨井山等,方山为最高峰,海拔1646米;中部、北部、东部地区辽阔平坦。海拔在 ;900至千米之间,是长治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内主要河流有岚河、雍河、丹河、浊漳河等,其中以浊漳河最大。浊漳河又名漳河南源,发源于发鸠山东麓,属海河水系,长年流水不断,由西而东转东北注入长治市区;其次是岚河,发源于屯留盘秀山,在境内长约33公里,为季节性河流。   长子,相传是上古尧帝封长子丹朱的封邑,并由此而得名。秦为上党郡治。西汉置长子县,治上党郡。汉、魏俱为长子县,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永据长子称帝,为西燕国都。北魏仍为长子县,北齐废。隋开皇九年寄氏县来治,于开皇十八年复称长子县。此后,县名历代不改。当地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往昔尧王的故里、丹朱的封地、精卫的故乡、西燕的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2007年被评为中国千年古县。CCTV10播出千年古县探秘之长子县 ;   全县共有耕地 ;54.3万亩,农作物以玉米、高粱、谷子、小麦、薯类、豆类为主。经济作物有麻皮、油料、甜菜、药材等。同时长子也是具有规模的蔬菜种植基地,尤以大青椒为主,素有“中国青椒之乡”的美称。   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尤以煤、铁、硫碘蕴藏量最大。工业生产有煤炭、机械、电力、化肥、水泥、炼铁、印刷、建筑、材料、 ;皮革等。   太焦铁路纵贯县境东南部,长治至屯留支线公路途经县城。境内公路四通八达,全县乡、村均已通了公路。   党参为长子县的主要土特产。此外,长子县的理发业是民间的传统技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长子炒饼”色鲜味美,历史悠久,是长子县特有的名吃。   

武乡县

   武乡县位于太行山区东麓,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最北端,东经112026’至113022’。北纬36039’至37008’。东邻黎城、左权;西界祁县、平遥;北与榆社毗邻,南与襄垣接壤,西南与沁县交界。平面图上,疆界总长287公里。县境东西长150公里,南北最短距离10公里。全县总面积1610平方公里。   武乡县交通便利。太焦铁路、208国道、太长公路纵贯南北。武墨铁路、沁涉公路、权马公路横贯东西。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长457公里,包括国道1条(208国道武乡段)24公里,省道2条(南沁公路武乡段67.271公里,太长公路武乡段30公里)97.271公里,县道8条(权马线、故石线、上韩线、西东线,蟠砖线,石西线、榆洪线、北王线)114公里,注册乡道19条219公里。截至2002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28公里,其中油路(水泥)路419.6公里,砂砾路和土路308.4公里。全县14个乡镇、1个开发区,全部通了油路,372个村通了公路,187个村通了油路,全部通了机动车。   武乡县地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太行山脉由东北向西南蜿蜒。 太岳山脉从西北向西南逐渐延伸。地势呈东西高,中间低的马鞍形。 县境东部地区大部在海拔1400米以上,最高峰花儿垴达2008米。 西部地区海拔在1300米左右,最高峰紫金山达海拔1809米。 北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山岭多在1000-1300米之间。中部地势比较平缓。最低处监漳滩至西川一带海拔800米。全县属黄土丘陵地带,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河流交错。全县可分为石质山区,黄土丘陵区和较平川区三个不同的地形区域。   武乡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是一年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季风强盛。 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各地因海拔高低不同气候差异较大,最热的监漳滩,年平均气温约在10℃左右,最冷的花儿垴,年均气温只有3℃上下。境内年平均无霜期在150天左右,最长的城关地区,无霜期在170天上下,东西两侧山区,无霜期一般在140天,境内各地的地形、地势差异较大,年降雨量分布亦明显不均,西部地区降水偏多,东部偏少。分水岭、故城、涌泉一带年降雨量在580—600mm,洪水、窑湾、韩北一带降雨量在540—580mm。   武乡县现有耕地面积47万亩,宜林荒山面积8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6%。境内地下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石油、石灰石、铝矾土、硅藻土等。东部地区已探明媒炭储量14. 4亿吨,全县煤田面积128平方公里,分布在墨镫、洪水、广志、窑湾、蟠龙、石门、东沟、韩北、监漳等9个乡镇,1987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 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油页岩储藏量1400万吨,主要分布在涌泉、城关、石北等乡镇。硅藻土储量1亿多吨,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10。   

沁县

    沁县位于山西省晋东南地区北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东接襄垣、武乡,南邻屯留,西部与沁源毗邻,北部与武乡及晋中地区的平遥接壤,位居省城太原与市府长治的中轴线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自古就有“冀州门户、潞泽咽喉”之称,是长治市北部四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全县总面积为1315平方公里,属黄土丘陵山区,全境地形四周隆起,中部低平,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000米,最高点为位于西部的棋盘山,主峰海拔1745.5米,最低点为南池乡的二神口,海拔高度为916米。   区划   全县辖4镇17乡 319个行政村,总人口16.7万人。沁县辖6个镇、7个乡:定昌镇、郭村镇、故县镇、新店镇、漳源镇、册村镇、段柳乡、松村乡、次村乡、牛寺乡、南里乡、南泉乡、杨安乡。   气候   沁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8.9℃,全年无霜期167天,沁县城市区域内空气质量达三级以上天气达30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606mm,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典型农业县,也是全省的产粮大县之一,大部分地区农作物采用二年三熟制。  

沁源县

    沁源县位于太行山东麓,长治市西部。总面积2556平方千米。总人口15万人(2004年)。   县人民0驻沁河镇。邮编:046500。代码:140431。区号:0355。拼音:Qinyuan Xian。   行政区划      沁源县辖5个镇、9个乡:沁河镇、郭道镇、灵空山镇、王和镇、李元镇、中峪乡、法中乡、交口乡、聪子峪乡、韩洪乡、官滩乡、景风乡、赤石桥乡、王陶乡。   历史沿革         2000年,沁源县辖4个镇、18个乡:城关镇、郭道镇、王和镇、柏子镇、法中乡、柏木乡、中峪乡、五龙川乡、李元乡、韩洪乡、鱼儿泉乡、定阳乡、交口乡、白狐窑乡、官滩乡、景凤乡、赤石桥乡、庄儿上乡、聪子峪乡、王陶乡、花坡乡、王凤乡。总人口154305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35273 郭道镇 16753 柏子镇 8937 王和镇 10457 中峪乡 5549 五龙川乡 1314 法中乡 7715 柏木乡 1318 交日乡 6920 白狐窖乡 2570 聪子峪乡 5966 定阳乡 2444 韩洪乡 9519 鱼儿泉乡 1270 官滩乡 3745 景风乡 3144 赤石桥乡 5515 庄儿上乡 2358 王陶乡 9836 王凤乡 2201 李元乡 10580 花坡乡 921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潞城市

  潞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东北边缘,海拔高度616~1316米。西北与襄垣县以山为界,东北与黎城县隔河相望,东南与平顺县谷岭交错。潞城全境轮廓呈不规则四边形状,东西长31.5公里,南北宽19.5公里,面积615平方公里。西南与长治市郊区垣川接壤.西南至长治市20公里,西北距省城太原240公里,东北距首都北京623公里.   行政区划   潞城市辖2个办事处、4个镇、3个乡:潞华办事处、成家川办事处、店上镇、微子镇、辛安泉镇、翟店镇、合室乡、黄牛蹄乡、史迥乡。人口约20万。   历史沿革      潞城是长治地区唯一的县级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集居,播下了文明礼仪的火种。商殷时代就有“微子国”、“潞子国”之称,秦置潞县,属上党郡,北魏时代为刈陵县地,隋开皇十六年开始称潞城县,唐天佑二年改为潞子县,五代复称潞城县。   古史记载,早在黄帝时期就有炎帝的后裔参卢受封于今潞城市一带,建立了潞国,他的子孙遂以“路”为氏。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到附近长治市百谷山神农庙、长子县神农泉、熨斗台炎帝庙、高平市炎帝陵等众多炎帝文化遗迹的历史渊源。   到商代武丁以后,商王朝与西北部的鬼方、土方、昌方等邦国的战争时有发生,这些邦国都分布在山西的南部,其中鬼方的一支叫西落鬼戎就活动在今潞城市一带。《竹书纪年》载:“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后汉书·西羌传》也印证了这一史实:“及子委历,遂伐西落鬼戎。”陈梦家等先秦史专家认为“落”即“潞”,并指出:“武丁卜辞中所见的多方与诸国,尤其是与商王国敌对的方国,多在晋南,即汉代的河东郡,一部分在上党郡。”“这些部族有些一直保持较原始的生活方式,即殷以后称为‘北戎’、‘北蛮’、‘赤狄’的;有些则混和了不同程度的中原文化,或其社会已进步到了高一级的形式。如隗姓的隗、潞———鬼方、狄。”   到春秋时期,随着人们对狄人的认识,把狄人分称为赤狄、白狄、长狄等部族。其中赤狄又以其所处的地名分为潞氏、甲氏、留吁、铎辰、蔷咎如等族群。据考证,赤狄人最鲜明的特色是崇尚红色,身着红衣,故名赤狄,这显然是受到华夏文化的影响,华亦赤也。从晋献公到晋景公在位的近百年间,赤狄与晋国的冲突、交往从未间断。晋成公为了和赤狄中最强大的潞子国(即潞氏)表示睦邻诚意,曾把自己的女儿伯姬嫁给其国君潞子婴,通过和亲换得暂时安宁。公元前594年,潞子国权臣酆舒逼迫国君绝晋之好,并诬伯姬以罪,杀害了她,又装作不小心打伤潞子婴的眼睛,潞君力不能制,只好求救于晋国。晋景公听说自己的亲姐姐被杀,怒不可遏,便欲立即发兵讨伐潞子国,众大夫一齐劝谏道:“不行,酆舒有三大优势,不如等他退位以后再作打算。”这时只有大夫伯宗支持景公出兵,他从晋国长远利益考虑阐明道理,罗列了狄人酆舒的五大罪状作为征伐理由:不祭祀祖先,一也;嗜酒群饮,二也;强占黎侯国土,三也;杀我伯姬,四也;伤潞君的眼睛,五也。这年六月,晋景公派大将荀林父兴师问罪,在曲梁(今潞城市石梁村)大败潞军,随之杀酆舒,灭潞国。第二年,晋又派大将士会伐灭甲氏、留吁、铎辰。公元前588年,最后击溃赤狄余部,才彻底清除了赤狄侵扰,将上党地区统归晋国疆域。到现在潞城市的古城村还有春秋潞子国都城遗址,续村有潞子婴墓,石梁村有曲梁之战古战场,潞祠山有潞子婴祠等潞氏文化遗存。   战国时期,潞子国故地称为“潞”或“露”,为韩国上党十七邑之一。当时,潞、露二字可通假,当前仍有存世的韩国方足露布,其地望即今潞城市。西汉初,在潞子故都城置潞县,属上党郡。西晋时期,潞县一度为上党郡治所。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改潞县为刈陵县,县治在今黎城县古县村,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69年),又从刈陵县划出南部区域置潞城县,县治设在今潞城市区。“潞城”县名始此。   唐末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权臣朱温为避其父朱诚名讳,改潞城县为“潞子县”,同时还有翼城县改“浍川县”,晋城县改“丹川县”,黎城县改“黎亭县”等等。五代唐时才都恢复了原名,潞子县也复名为潞城县。1954年4月,潞城县与长治县合并为潞安县,县人民0驻长治。1958年11月,撤销潞安县,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入长治市和黎城县。1962年3月,恢复潞城县。1994年4月26日,撤县设潞城市。   


平顺县特产大全




平顺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