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长治 >> 沁源县 >> 王陶乡 >> 下壁村

下壁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下壁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壁村简介

  下壁村
  一、村名的由来
  下壁村的“下”原来是“夏”,隋末,窦建德在河北称雄,建立夏国。村西后山有地名叫窦家堡(bu)子,据说是窦建德曾经在此居住过,村里窦姓男女视窦建德为先人,距堡子约500米的地方叫上马石。现在有窦建德上马时的石头,隐约看到上面有人的脚印。下壁就是“夏壁”,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夏”字逐渐演变为“下”。
  二、村前的庙
  下壁村前,进村路的南北原来有一座小庙,路北的叫龙天庙,内供山神等5位传说中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神仙,路南为菩萨庙,两庙相应共同保佑村里风调雨顺,平安昌盛。
  三、下壁村现在的情况
  下壁村现有70户,231口人,耕地面积250余亩,林地600余亩,宜林地300余亩,灌木林地2500余亩。近年来,支村两委精诚团结,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转型发展,寻求村企共赢的新时代农村致富之路。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431208 046000 -- 查看 下壁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壁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下壁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阳儿凤村

  阳儿凤村简介   王陶乡阳儿凤村位于王陶乡的西北方,距王陶村10公里外。阳儿凤村是由三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阳儿凤、甘峪沟、北沟),近年来走的走,搬的搬。现在北沟村已没有了人,甘峪沟也只剩一人,全行政村在册户65户,167口人,其中男89人,女78人,耕地面积278亩,林地面积8756亩。牲畜:牛18头,羊300余只,鸡200余只。全村养殖专业合作社5户,其中养牛2个,养羊3个。   基础实施:2000年引水回村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为了彻底解决人畜用水难,2012年引资200万元,打钻深井一眼,现在还在施工中;2006年国家“村村通达”工程解决了交通不方便的问题,2012年又引资370余万元,对进村公路重新水泥硬化;引700余万元修建了村级纪念馆,对村周围进行了环境美化。为了更好地强村富民,让老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实现小康生活,村委正筹划建设“恒凤庄园经济”。   养殖专业合作社情况:   1、昌寿养殖专业合作社:养牛12头。成员:史昌寿、孙振福、史理保、杨步平、雷步平。   2、昌平养殖专业合作社:养牛10头。成员:孙炳照、孙国为、孙国平、裴建富、孙金珠。   3、振韩养殖专业合作社:养羊200只。成员:孙振朝、孙国耀、孙国强、李维兵、孙国华。   4、新耀养殖专业合作社:养羊150只。成员:孙士耀、孙晓明、史国庆、史清国、孙五生。   5、治远养殖专业合作社:养羊:100只。成员:孙治国、王宏卫、刘宏亮、尤敬卫、韩金宝。   

下壁村

  下壁村   一、村名的由来   下壁村的“下”原来是“夏”,隋末,窦建德在河北称雄,建立夏国。村西后山有地名叫窦家堡(bu)子,据说是窦建德曾经在此居住过,村里窦姓男女视窦建德为先人,距堡子约500米的地方叫上马石。现在有窦建德上马时的石头,隐约看到上面有人的脚印。下壁就是“夏壁”,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夏”字逐渐演变为“下”。   二、村前的庙   下壁村前,进村路的南北原来有一座小庙,路北的叫龙天庙,内供山神等5位传说中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神仙,路南为菩萨庙,两庙相应共同保佑村里风调雨顺,平安昌盛。   三、下壁村现在的情况   下壁村现有70户,231口人,耕地面积250余亩,林地600余亩,宜林地300余亩,灌木林地2500余亩。近年来,支村两委精诚团结,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转型发展,寻求村企共赢的新时代农村致富之路。   

任家庄村

  任家庄村简介   任家庄村位于王陶乡北5里处,全村总共有318户,1026口人,男劳动力有410人,女劳动力有302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517.2亩,人均1.48亩,通道绿化面积为289.9亩,退耕还林面积为445.6亩。   现全村有专业合作社9人,其中种植合作社有5个,法人代表分别为雷三日,史金辉,王明科,王德正,武贵平养殖合作社3个,法人代表为窦殿政、武万保、王晓琦,商贸合作社有1个,法人代表为王海龙。   因街巷硬化、学校建设,村级活动场所,电力设施,卫生投资,村民福利投资,自来水建设等,村委现有债务300余万元,尽管经济困难,村委积极开源节流,决心继续加大投资,准备修建村中河渠,园林绿化,娱乐健身场所,积极开展旧村改造,为村民改善环境,改善生活条件。   

沙坪村

  沙坪村概况   沙坪村位于沁源县王陶乡西北部,距汾屯公路3公里,现有28户,88口人,现有耕地120亩,牲畜10头,人均收入4000元。总面积7000余亩,森林面积占到1700亩。   沙坪村支、村两委班子正在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要求,一事一议,有事就商量,共同出谋划策,建设新农村。沙坪村积极响应上级的指示精神,本着和谐、安定,锐意进取的宗旨去为民谋福旨,去努力奋斗!   

百草村

  百草村位于沁源县北部的王陶乡,距乡政府驻地约4.5公里,距离县城70公里,省道汾(阳)屯(留)公路从村西部穿过,交通较为便利。全村有212户,718口人,年人均收入约2000余元。  百草村与阳儿凤村、下壁村、任家庄村、沙坪村、松罗村、葫芦沟村、豆壁村、牛郎沟村、城艾庄村、上城艾村、下城艾村、王陶村、义和村、岭上村、王头村、黄段村、北道庄村、大峪村、花坡村、池口村、鹤溪泉村、八眼泉村、王堡庄村、金泉庄村、土岭上村、益泽沟村相邻。  

松罗村

  松罗村位于王陶乡南部4.5公里处,全村共103户,357口人。党员16人,支村两委8人,村集体收入12.5919万元、人均收入6638元。松罗村现在的主导产业为农业,村民主要种植土豆和玉米。   松罗村与阳儿凤村、下壁村、任家庄村、沙坪村、百草村、葫芦沟村、豆壁村、牛郎沟村、城艾庄村、上城艾村、下城艾村、王陶村、义和村、岭上村、王头村、黄段村、北道庄村、大峪村、花坡村、池口村、鹤溪泉村、八眼泉村、王堡庄村、金泉庄村、土岭上村、益泽沟村相邻。  

葫芦沟村

  葫芦沟村位于王陶乡东南方,距汾屯公路1.2公里。全村共有人口278人,83户,全村人均纯收入4000元,耕地337亩,其中通道52亩,森林面积5600余亩,有大小牲畜250余头,有养鸡专业户1个、养野猪专业户1个、养羊专业户1个,有农村专业合作社1个,村办股份制企业1个,村办幼儿园1所。   由于村中土地贫瘠,村民仅靠种地难以维持生存,大部分功动力是靠外出务工为主。   葫芦沟村与阳儿凤村、下壁村、任家庄村、沙坪村、百草村、松罗村、豆壁村、牛郎沟村、城艾庄村、上城艾村、下城艾村、王陶村、义和村、岭上村、王头村、黄段村、北道庄村、大峪村、花坡村、池口村、鹤溪泉村、八眼泉村、王堡庄村、金泉庄村、土岭上村、益泽沟村相邻。  

豆壁村

  豆壁村简介   豆壁村位于王陶乡东部、汾屯线东2.4公里处,全村共有217户,669口人,党员22人。近年来,豆壁村支、村两委班子在王陶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及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2000年投资16万元新建进村大桥;2001年投资47万元修建村村通水泥路2.4公里;2002年投资34万元修建学校12间二层教学楼;2003年投资5万元对文武庙进行全面维修;2006年投资32万元完成自来水主管道及入户工程;2007年投资5万元完成了有线电视入户安装工程;2008年投资68万元,完成主街道硬化10.4万余平方米,投资3.5万元,完成600平方米篮球场硬化,投资2.6万元安装一副篮球架及八件健身器材,投资8.25余万元架线安装路灯33盏;2009年投资4.7万元修建天寿山观火瞭望台及上山台阶;2010年投资30余万元新建村级活动场所并购置办公用品,投资2.5万元对进村路两侧杨树进行补植补种,投资2.5万元对整村4200平方米进行了刷白亮化。通过大力度推进,全方位实施,豆壁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型农村略见成效。   2008年被王陶乡党委评为红旗单位,2009年被王陶乡党委评为先进集体,2009年11月被沁源县政府评为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2010年2月被沁源县委评为新农村建设优秀村。   豆壁村支、村两委班子正在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要求,一事一议,有事就商量,共同出谋划策,建设新农村。   

牛郎沟村

  牛郎沟村概况   牛郎沟村位于沁源县王陶乡东南部,距汾屯公路3.5公里。现有71户,271口人,是一个以农牧为主的行政村。现有耕地296亩,牲畜4000头,有农村专业合作社5个,全村总产值100余万元,人均年收入2230元。由于村中土地贫瘠,村民仅靠种地难以维持生存,大部分功动力是靠外出务工为主。   牛郎沟村支、村两委班子正在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要求,一事一议,有事就商量,共同出谋划策,建设新农村。积极响应上级的指示精神,本着和谐、安定,锐意进取的宗旨去为民谋福旨,去努力奋斗!   

城艾庄村

  城艾庄村简介   城艾庄村地处沁源县东北部,城艾庄村常住人口46户,154口人,有耕地面积397余亩。   

上城艾村

  上城艾村位于王陶乡东部、汾屯线东北3.5公里处,全村占地4.5平方公里,共有50户,187口人,党员11人。支部班子3人,支部书记1人,支部委员2人;村委班子3人,村委主任1名,副主任1人,村委委员1人;支村两委中有交叉任职,两委班子共4人。  

下城艾村

  下城艾村位于王陶乡北部、汾屯线北2.2公里处,全村占地16平方公里,共有54户,204口人,党员14人。支部班子3人,支部书记1人,支部委员2人;村委班子3人,村委主任1人,副主任1人,村委委员1人;两委班子共4人。党支部不分党小组。  

王陶村

  王陶村概况   王陶村位于沁源县的西北部,太岳山北麓汾屯公路串街面过。地理坐标东径112°10′02″—112°11′56″北纬36°51′17—36°52′50″,东与下壁村、豆壁村、葫芦沟村为邻,南与百草村相连,西与大峪村、黄段村接壤,北与任家庄村紧连。南北长3.4公里,东西3.2公里,总面积10.9平方公里。属沁源县王陶乡管辖,是王陶乡政府所在地,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是革命老区。全村分四大区,共1005户,2876口人。   境内属土石山区,地势高寒、地貌复杂、沟壑纵横、群山环绕。东部、南部、西部为土石山区,中部、北部为黄土丘陵。西南部最高海拔1720米,东北最低海拔1410米,相对高差为310米。山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65%,丘陵面积占土地面积的20%,气候寒冷、日照充足、雨量适中、年平均降水量583毫米,无霜期在125—130天之间。最适应种莜麦、山药、玉米、谷子、豆类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7153.3亩,林地覆盖率为44.69%,有牧草地面积3533.3亩,占地总面积的22.07%,发展林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煤田面积9.83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89.66%,地质储量为7455万吨。其外还有铁矿石、铝土矿、石灰岩、耐火粘土矿,都是发展工业的重要原材料。   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据沁源县气象站近10年观测资料,年降水量最小为463.3mm,年降水量最大为861.3mm,年平均降水量为656.7mm;年平均蒸发量最小为1306.7mm,年平均蒸发量最大为1609.6mm,蒸发量约比降水量大2—3倍;年平均气温8.7℃,年最高气温为32.4℃(7月份),年最低气温为-25℃(2月份);土壤冻结期为10月下旬至次年3月底,最大冻土深度为86cm;夏秋季多东南风,冬春季多西北风,最大风速可达21m/s。   

义和村

  一、村名的来历:   相传在西汉末年,公元9-25年即王莽赶刘秀期间,在义和村的窑门前一带和现在义和村地带就已有人居住,当时在其周围还有阳坡、西洼、猗稍泉等多个小山庄,因其他当地人豪爽侠义,固名为“义和”,所以当时在窑门前一带居信的称南义和村,在现在义和村居住的称北义和村。现在,在义和村窑门前带还能找到旧时的砖瓦残垣,昔日风貌隐约显。   当时,南义和村人多以郭姓为主,北义和村人以候、史两姓为主,现在的韩、岳两姓是在明朝中期嘉靖年间陆续由文水石永和河南汤阴县陆续迁来,现在,义和村还有“候泉峪”史家峪等地名。   关于义和村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南义和村有一名郭万山的大户,家丁众多,土地肥沃,有年春,三个月未见点滴雨,以农为主的庄稼户天下种,百姓焦急万分,求天祷地,数米下锅,度日如年,郭万山此时却说,三年不下一滴雨,我家粮仓还有米,屯屯吃上干涝饭,永远饿不死我郭万山。俗话说,人怕欺客,活怕欺天,事也凑巧,就在当晚,郭家整个庄院被天各之火燃烧一空,殃及到南义和村的居民,在百般无奈之下,南义和村的人纷纷搬在了北义和村居住,双村的人为了和平共处彰显义庄,把北义和村就叫做现在的“义和村”一直沿用至今。   二、地理位置:   义和村位于距汾屯线西侧1.7公里,位于王陶乡政府北部6.5分时,东于益泽沟霎壤,南与王头相隔,西与阳儿凤相望,北于南坪相靠,户数108户,人口408人,男劳力120人,女劳力101人,现有七十岁老人32人,占地13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663.7亩,退耕还林面积463.9亩,村庄座北向南,呈梯形形状,村东有一清朝年间修缮的古庙一座,现在庙里雕刻精致,图案如生,因年久失修多处瓦砾残落,村中央新建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化广场平坦,且接有各种健身器材,丰富了村民的文娱活动。办公室后面紧靠一株百余年的参天杨树,虽历经沧桑,但依旧根深叶茂,仿佛像一把保护伞站立在那里,呵护着义和人民。   三、隶属和体制沿革   在前清时期,义和村就隶属沁源县管辖,抗日战争时期,义和属于沁源第五区所辖,一九五六至一九五七年隶属于黄段乡,一九五八年隶属王陶人民公社,一九八三年至今,义和村隶属王陶乡。   义和村在人民公社期间就下设四个生产小队,分别是义和村第一小队,第二小队,阳坡第三小队,西洼第四小队。   四、民族姓氏   在西汉末年,郭、候、史等姓迁到此地居住,经长约两千年的发展变迁,有韩、岳、王、孙、郝、孟、冀、朱、李、史、樊、高等姓氏陆续迁入居住,虽然姓氏较多,变动较大,但民族成分单一,均为汉族,并且有一套一致的礼仪章程和民族风情。   五、民俗民情   义和村风俗简朴、道德文明向上,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越来越多的旧风陋习逐渐废弃,解放前的父母包办婚姻,遵循的“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等传统彻底打破,新风尚下提倡自由恋爱,和谐生活。   旧时妇女在家庭、社会中没有地位,被逼裹脚等习俗一去不复返,如今的妇女意选担任干部,真正撑起了“半边天”。   义和村历史先人以农为主,勤劳耕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靠传统的生产方式维持生计。他们以“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为家教宗旨,倡导子女起支礼,注重文化教育的同时,还十分注重传统美德教育。   建国前,受传统观念影响,义和村多以四喜同堂,五世同堂为主,认为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美美最好,因此,村内院落以四合院,窑洞为主,家庭等观念较深,正房、下房布局分明,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解放,且进一步深化,村民逐渐树立起要想方便,一家一院,老人户、儿女户、三人户、两口家在村越来越多,随着经济突飞猛进,半农半副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浓,由于受到新时潮的影响,村民从事运输业和第三产业的开发成效显著,村民的年收入由建国前的180元变为现在的1.8万元,整户提交了100倍,随之而来的是村貌焕然一新和民风的积极上进,随着网络的普及,村级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村级规划越来越走向正规,村民民主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和推进,村民参与政治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幅度进一步拓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在“中国梦”有力感召下一个由内向外美丽富饶,热情诚恳的义和村展显有世人面前。   六、历史名人   义和村人杰地灵,从古至今人才辈出,历史上勤劳智慧的义和村人有爱国思想和独特的眼光,有创业思想和走出去的意识,不胜枚举。有韩清汉原任青海省公安厅厅长。   韩忠杰原任泉州市人大副主任   岳光斌原任内蒙古商业厅处长   韩殿举孝义武装部置业后调原任孝义粮食局局长,在周围沁源二年半时,在义和村等畔则上把千米之外的一名日军队长击毙,曾荣获过“神-”等光荣称号。   韩永光原任介休县委主任   岳光恒原任沁源县县委宣传部长   王恩信原任县农机局长、计委主任等职   孟政原任沁源县政协办副主席   韩保国原任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郝金才原任花坡乡-   韩国斌原任沁源县工商联副主任   现在在工作岗位上的还有:   韩再川任省第三建筑程公司经理   韩兔平任沁源县沁新财务总监   史小宁任省邮电局纪检科长   孟立任沁源县法庭执行庭庭长   这些奋斗在不同岗位上的义和村人,精于业务,勤于奋斗,在名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一定好评。此外,在抗日战争时期及有许多义和村人前赴后继,为祖国的解放和独立抛头颅洒热血,先后有七人为国捐躯。他们是:   朱光明1924—1946年,在运城战斗中牺牲   岳光印1925—1944年,在浮山战斗中牺牲   岳超群1914—1945年,在古寨被日军杀害   岳光应1924—1944年,在浮山战斗中牺牲   王七小1919—1939年,失踪   韩学功1920—1941年,在沁源王陶战斗中牺牲   在地方被日军杀害人员:   岳国泰1920—1942年,在沁源县牛郎沟被日军杀害。   七、历任村干部及民间艺人   解放前义和村村干部名录   韩清汉、韩殿忠、韩清焕、岳光堂、韩殿丁   解放后义和村村干部(支书)名录   1949—1967年郝振明任支部书记   1967—1968年岳光太任支部书记   1969—1973年郝振明任支部书记   1974—1977年朱光标任支部书记   1978—1985年岳瑞义任支部书记   1986—1988年岳瑞功任支部书记   1989年张清汉任支部书记   1990年韩殿庆任支部书记   1991年李维民任支部书记   1992—1995年岳瑞功任支部书记   1996—1999年宋继成任支部书记   2000—2004年王春生任支部书记   2005年岳瑞义任支部书记   2006年至今韩殿敏任支部书记   义和村支村两委现任职名单:   韩殿敏任支部书记   岳春明任支部副书记   韩彩风任支委委员   岳林敏任村委主任   韩卫俊任村委副主任   张建梅任村委委员   义和村民间艺人:   孙学其,曾是义和村一名目不识丁的民间艺人,但他的快板书《大小不义》《韩湘子招亲》等享誉方圆数百里。   杨桂花,曾是义和村剪纸、裁缝第一人,其剪出的纸有《富贵图》《龙凤呈祥》《十二生肖》《观音送子》等是各家婚嫁的必备之品。   马支宁,手工纺麻绳,在我县也是一流的技艺在轻工系统手屈一指。   岳建中,书法大师,其作品曾秀入《中华书法大全》等国家级文书中。   畅双弟,义和村面食艺人,其捏的而今像“吉祥如意”“莲花佛手”等在方圆甚称一绝。   张玉珍,其绣的鞋垫,十字绣及是如生,像“蝉蝉吹笙”“-抱砖”等深受大家的喜欢,曾义务献军,是拥军模范。   义和村是名副其实的有识之村,文明之村,礼仪之村。义和村人正以自己的聪明睿智,奋发向上,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在各条线上。   

岭上村

  岭上村位于王陶乡西北部,距乡政府驻地约15公里,全村30户,110口人。有两委干部6人,其中:支委3人,村委3人,有党小组1个,党员12名,村集体收入3.93万元,人均收入6500元。村内主导产业为种植业(马铃薯、莜麦、荞麦)。先后被县委和王陶乡党委政府授予“先进集体”、“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王头村

  王头村简介   王头位于王陶乡西北部5公里,人口458人,耕地1000多亩,没任何煤矿企业。有5人联保合作社11个。其中是义盛养殖合作社(养羊)运行正常羊68只。所涉农户郝忠义2口人,郝生智3口人,刘志宽2口人,马尔华5口人,郝仁林4口人。牡利种植合作社运行正常,所涉农户李怀奇5口人,郝05口人,李明光3口人,郝狗小4口人,郝明治3口人。清英养羊合作社。羊105只,所涉农户阴艮狗6口人,梁怀明4口人,郝狗小4口人,张芝蕊4口人,阴贵林3口人。万宝山羊合作社运行正常68只羊,所涉农户郝英俊4口人,郝桂永6口人,武变珍1口人,李海英1口人,杜建根4口人。康宝种植合作社运行正常,所涉农户韩卫5口人,郝志勇3口人,阴怡苍3口人,刘占宝6口人,郝狗小4口人。红云山羊养殖合作社,运行正常68只羊,所涉农户郝红云2口人,史立世4口人,王开红5口人,郝红强1口人。明治养殖合作社,运行正常15头猪,所涉农户郝明治3口人,裴建寿4口人,孙占生6口人,武耀明6口人,孙金明5口人。盛昌种植合作社,运行正常,李红星5口人,李林元6口人,梁堂忠6口人,郝桂秀5口人,郝桂华3口人。鸿泽獭兔养殖合作社,运行正常,兔158只,所涉农户许永明5口人,许金明3口人,李晓东3口人,孙文成2口人,李维成3口人。昌胜养鸡合作社,运行正常280只,所涉农户郝生丽2口人,张桂林3口人,孙文明2口人,阴明俊3口人,贺志军3口人。庆丰养殖合作社,运行正常,猪38只,所涉农户刘利庆3口人,刘巨政4口人,李维强2口人,李桂云4口人,李维成2口人。   

黄段村

  一、黄段村基本概况:   黄段村位于王陶乡西北方向距汾屯线3公里处,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人口总数689人,常住人口约350人,耕地面积1500亩,森林面积400亩,粮食生产以玉米、荞麦为主,   由于辖区内没有企业,全村以种植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黄段村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黄段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黄段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新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   黄段村支部现有支部书记1人,副支书1人,委员三人,女性1人,现有党员30人,其中60岁以上的有14人,60岁以下的有16人,19人长期在村居住,11人长年在外打工,30名党员中有5人有高中文化程度,1人为大专文化程度,其余24人均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在带领广大群众走富裕道路,同时还始终坚持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村支部首先抓两委班子建设。黄段村党支部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的村级组织运行规则,一方面,强化党支部在村级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加强村两委班子的团结合作,增强工作合力。实行两委班子交叉任职,现村“两委”班子成员共8人,1人交叉任职。涉及到的工作如低保、修路、房基地审批、征地拆迁等大事,都提前交换意见,进行沟通,村支部还始终坚持把群众愿望与心声作为工作第一信号,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优化村内环境。   三、学校情况:   黄段村现有六年制小学一所,共有17名学生,9名教师,其中公办教师7人,带课教师2人,黄段村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历来重视教育,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和村党支部的努力下对学校的校舍进行了翻修,购置了必要的教育教学用品,教育教学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资金有限,还有许多发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学生的课外活动场地,教师的生活条件等。   四、产业发展现状:   黄段村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牛羊养殖业特色产业和种植药材等。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不是很好,经济增长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资金缺乏。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导致种养殖业管理投入减少,不能形成规模种养,散户居多,养殖数量有限,效益下滑,最终走入不投资,无效益的恶性循环。   (二)、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玉米、荞麦的销售价格低下,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   (三)、其他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最直接的困难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新农村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人力资源支持。另外,由于外出打工的这部分人大都是年轻有为,有能力、有才华、有技术的农村“能人”,长期的城市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积极性,由于他们见多识广,大多数人都做了远离故土的打算,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被城市化了,过不惯以前的穷日子,所以他们宁愿呆在城市要饭,也不愿留在农村种粮。   五、近年的打算:   发挥黄段村地理优势种植中药材。   

北道庄村

  北道庄村概况   北道庄村位于汾屯线以北11公里处,现有农户30户,人口102人,党员7人,村委成员3人,支村两委成员3人,耕地面积377亩,山林面积5201.54亩,牧坡面积500亩,现村委会有配套远程教育器材,设配农家书屋,村级卫生所正在改建阶段,又自筹资金4万余元安装全村路灯、健身器材。养殖牛30余头、羊800余只、鸡100余只、养羊专业户1户,猪养殖1户,种植业以玉米、山药、莜麦为主。村集体无资金收入来源,人均收入4320元,主导产业为种植业、畜牧业。   北道庄村活动场所运行良好,建筑面积为260平米,已办理土地使用证,属改建场地,场地有明显标识,有规范的党旗,有健全的制度,有必须的文件柜、桌椅,有齐全的档案,由于平时在村的人少,目前没有安装取暖设施。   村级活动场所是在原来的旧房租用的,只有内部设施装满,全部是村集体自筹资金。   北道庄村村级活动场所,有健身器材、安装路灯,全属自筹,管理正常,制度齐全,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如党员培训、决事、议事、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功能。   

大峪村

  大峪村位于王陶乡的西南部,全村总户数174户,户籍人口540人,拥有煤矿、铝矿厂,全村常住人口960余人,距离县城70公里,离乡镇住地10公里。  

花坡村

  花坡村概况   花坡村位于沁源县王陶乡西南部,距汾屯公路23公里。现有38户,114口人,是一个以农牧为主的行政村。现有耕地522.6亩,牲畜1000头,有农村专业合作社2个,全村总产值200余万元,人均年收入2230元。由于村中土地贫瘠,村民仅靠种地难以维持生存,大部分功动力是靠外出务工为主。   花坡村支、村两委班子正在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要求,一事一议,有事就商量,共同出谋划策,建设新农村。积极响应上级的指示精神,本着和谐、安定,锐意进取的宗旨去为民谋福旨,去努力奋斗!   

池口村

  池口村位于王陶乡西南15公里处,属偏僻的山区,交通不很方便,全村10户,总人口数为75人,村民以种殖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生活比较困难。  

鹤溪泉村

  鹤溪泉村概况   鹤溪泉村位于王陶乡西部,地理位置偏僻,距王陶乡15公里,海拔2000米,气候较寒。24户,78口人,耕地面积150亩,有林地4000亩,无林地8000亩,牛50余头,羊500余只,运输车辆5辆,人均收入3000余元,近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正确领导下,鹤溪泉村修建了村级活动场所,安装了路灯,硬化了街巷道路,安装了闭路电视,改善了村民的出行难问题,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下一步我支、村两委将继续带领村民谋求新的致富路子,发展新农村建设,加大旅游发展渠道,带领村民又好又快发展。   

八眼泉村

  八眼泉村概况   八眼泉村位于沁源县王陶乡西北部,距汾屯公路15公里。现有22户,62口人,现有耕地306亩,牲畜700头,人均年收入2500元。八眼泉村积极响应上级的指示精神,本着和谐、安定,锐意进取的宗旨去为民谋福旨,去努力奋斗!   八眼泉村与阳儿凤村、下壁村、任家庄村、沙坪村、百草村、松罗村、葫芦沟村、豆壁村、牛郎沟村、城艾庄村、上城艾村、下城艾村、王陶村、义和村、岭上村、王头村、黄段村、北道庄村、大峪村、花坡村、池口村、鹤溪泉村、王堡庄村、金泉庄村、土岭上村、益泽沟村相邻。

王堡庄村

  王堡庄村概况   王堡庄村位于沁源县王陶乡西北部,距汾屯公路5公里,现有31户,93口人,现有耕地171.1亩,牲畜30头,人均收入6000元。总面积1万余亩,森林面积占到5600亩。   王堡庄村积极响应上级的指示精神,本着和谐、安定,锐意进取的宗旨去为民谋福旨,去努力奋斗!王堡庄村支、村两委班子正在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要求,一事一议,有事就商量,共同出谋划策,建设新农村。   

金泉庄村

  金泉庄村概况   金泉庄村位于沁源县王陶乡西北部,距汾屯公路10公里。现有58户,201口人,现有耕地355亩,大牲畜50头,羊150只。人均年收入3000元。   金泉庄村积极响应上级的指示精神,本着和谐、安定,锐意进取的宗旨去为民谋福旨,去努力奋斗!   金泉庄村与阳儿凤村、下壁村、任家庄村、沙坪村、百草村、松罗村、葫芦沟村、豆壁村、牛郎沟村、城艾庄村、上城艾村、下城艾村、王陶村、义和村、岭上村、王头村、黄段村、北道庄村、大峪村、花坡村、池口村、鹤溪泉村、八眼泉村、王堡庄村、土岭上村、益泽沟村相邻。  

土岭上村

  王陶乡土岭上村位于王陶乡西南部30公里处,全村共有80户人家,总人口300人,土地面积764亩,大牲畜300头,羊4000只,其中,杂粮508亩,土豆256亩。  

益泽沟村

  一、村名来历:   据古人传说益泽沟村原名叫凤凰村,以村地形地貌说,东为青龙西为黑虎山、北为凤凰山。凤凰山降落过凤凰,凤凰是吉祥鸟,无宝处不落,此名叫凤凰村。后来传说结合时代背景和小农资产思想以利益为主,能让各家各户发财致富,村里文人又改为益泽沟村。   二、基益泽沟村情:   家族以德、善、勤、劳兴家,说话办事不能丢家族的信,不能做败坏门风的人。   三、历史典故:   益泽沟村原属文明村,前人教育后代不说胡话不办坏事,以理服人,附近村也怕了益泽沟村人,据名人传说,老爷王恒均是个武状元,功夫特好。有一次来了抢马大贼,听到村里有好武功人,立马走了,免除了一趟损失。   四、特色风俗:   村里自古以来办婚白事,每个人都尽心竭力和办自己事一样,这个传统流传至今。   五、特殊工艺:   村里重视写作书法、妇女们捏手工、做鞋垫、绘画工艺都很突出。   六、其它:   益泽沟村从建国后直至90年代初,村里的文艺宣传很有名次,小歌剧、街头剧获得了县、乡多次表彰和奖励。   


下壁村特产大全




下壁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