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城 >> 高平市 >> 北城街道 >> 石门村

石门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石门村谷歌卫星地图)


石门村简介

  石门村简介
   高平市石门村位于市区北部3.5公里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主战场,因赵-队坚守要塞垒石为门而得名。
   1986年前,石门村同东、西王寺、边家沟同为一个生产大队,1980年分设大队后改设行政村。
  石门村地处韩王山余脉的干石山区,全村散布在山势形如龙风的两个山脊上历史上曾叫龙风村,长平之战后易现名,全村沙石地质,褐色和红土地貌,南北长2.1公里,东西宽2公里,总面积约4.2公里平方公里,全村现有农户101户,设两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6人(其中非农6人),劳动力150个,耕地481.2亩,人均耕地1.2亩。
   石门村农业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为主,种植比例分别为40%、50%、10%,粮食总产量20.5万公斤,亩产426公斤,畜牧养殖以生猪、绵羊为主,有规模养殖户30余户,果园10亩,种植苹果、荒山83亩已全部绿化。
   全村没有工业企业,仅有杂货小卖部2个,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0万元,人均纯收入2530元。
  位于村东岭上,有-村修建的万亩水池一个,水井2眼,供人畜用水,2003年修通村水泥道路办1.5公里,硬化村中一街一条,本村小学并入边家沟中心校,有农村卫村所(1名医务人员),2004年人口出生率5‰,死亡率4‰,自增率1‰。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581001 048000 -- 查看 石门村谷歌卫星地图

石门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石门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北社区

  城北社区基本情况   城北社区位于高平市区东北部、长平街和建设路交汇处的繁华地带,属北城办事处辖地。城北社区成立于2005年5月,辖区总面积 2.1平方公里。现有13个农业小区,包括:丹东、丹英、丹西,育英、新北、东关正街、东关后街、农贸巷、市北街、布袋底、桥儿上、兴隆街、东梓城;16个非农业小区,包括:新华小区、电业小区、畜牧小区、煤炭小区、煤机小区、保险小区、税务小区、东方红小区、矿山小区、经委小区、诚信小区、农业小区、环卫小区、自来水小区、副食品小区、供销小区。户籍人口近5000 余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00余人,农业人口近2000人;流动人口3000余人。   城北社区内驻有30余家企事业单位,交通便捷,商贸发达,其中机关单位8个;学校5个:东方红小学、高平二中、高平四中、诚信中学、城北幼儿园;医院2个:高平市中医院、高平市妇幼保健医院;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高平支行、中国农业银行高平支行等;有大型商场和超市:红旗商厦、长平商场等。社区内酒店、洗浴中心、等服务业应有尽有。此外,社区内有一支2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  

西关社区

  西关社区简介   西关社区居委会成立于1994年,辖区面积0.66平方公里,现有3个居民小组,居民住宅楼1栋,住户1121户,常住人口2246人,流动人口1139人,农户低保户10户,非农户低保户89户,五保户3户。辖区单位2个,医院1个,个体商业网点40个。   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情况:   社区党组织书记赵有才,男,现年46岁,高中文化程度,身份构成情况,每年参加集中培训不少于2次,连续四年被办事处表彰为“优秀党务工作者”、“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社区工作人员9名,其中专职党务工作者1名,选聘到社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1名。社区工作人员报酬人均7000元。   党员队伍建设情况:   党员总数73名,其中妇女党员13名(占18%)、流动党员1名(占1.38%)、离退休党员26名(占36.1%)、生活困难党员3名(占4.16%)。   初中32人,占44.44% 高中17人,占23.6%   大专4人,占5.55% 中专2人,占2.77%   大学1人,占1.38% 高小9人,占12.5%   初小4人,占5.55%   60岁以上23人,占31.94%   45—59岁20人,占27.7%   44岁以下29人,占40.27%   活动阵地建设情况:   社区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面积约1300平方米,配套设施齐全,设有党员活动室、会议室、远程教育播放室、图书室等。   在市、处两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社区居民的努力下,西关社区正在努力建设成为一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   社区办公电话:5222998   党支部书记联系电话 5221968    13835635600  

城西社区

  城西社区居委位于高平市区西侧,全居委共有2300余户,6043口人,其中农业户670户, 1973口人,非农户1630户,4070口人。党总支部现有党员139名,其中正式党员136名,预备党员3名。居住面积近3平方公里,21个居民小区,休闲健身广场3处。社区内外来流动人口及暂住人口十分繁杂,系市区最繁华的区域之一。   城西党总支部和社区居委会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理念,围绕构建和谐社区,提升人居环境和居民的幸福指数为着眼点,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支部创五好,党员争先锋,同心谋发展,共建新社区。”为活动主题以“争创四型党组织,做好三大工程惠民生”为载体,按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要求,引导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近年来,我们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对社区内新、旧村街巷道路全部实现沥青、水泥路面配套硬化,实行专人长年保洁,达到了亮化、净化、绿化、美化标准,形成了人心稳定思发展,人气上升抓三产,安居乐业享太平的良好氛围。2008年高平市验收我居委进入高标准“特色文化示范村”行列,连续七年被高平市授予“五个农村党组织”和“先进集体”,“园林建设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三八红旗集体”、“模范职工之家”,晋城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晋城市人民政府授予“模范集体”,晋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王寺村

  高平市王寺村位于高平市北部山区,1980年由原来的边家沟大队分设为王寺村行政村,有东、西王寺两个村民小组。   王寺村位于韩王山麓,东与孔家村相连,北与永录乡的东山村相邻,南与石门村相连,全村南北长约1.7公里,东西宽约1.2公里,总面积2.1平方公里,境内地貌以山区为主,有三山一沟一岭,北有韩王山,西有西山,西南有石门山。村北有小型水库两座,2003年,村村通修建了水泥路,经石门村、冯庄村,直通市区。   截止2004年底,全村共有户数96户,人口396人,其中农业人口385人,非农业人口11人,总劳力150人,耕地512亩,人均耕地1.3亩。   王寺村原有农作物品种六种,即:玉米、小麦、谷子、高梁、豆类及各种小杂粮,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玉米面积增长到80%,小麦每年约50余亩,2004年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5.5万公斤,亩产300公斤,全村80%的农户养猪,新建规模养猪厂一个,原有规模养鸡一个,存栏5000只以上。   林业生产,以荒山绿化为主,面积496亩,树种为油松,刺槐和赤柏。退耕392亩,还林为91亩,树种为核桃和金银花,其它果树100余亩。   水利设施两套,机井两眼,主要用于人蓄吃水,农机以农户自购的农用三轮车为主,平均每户一辆。   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2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75万元)农村居民纯收入97.4万元,人均收入2530元。   原有联办煤矿于2004年关闭。   全村现有三神庙、玉皇庙、佛堂庙、晋阳阁四处古建筑,王寺村还是三晋名医、王叔和故里,现还有部分制药用具。  

冯庄村

  冯庄村概况    冯庄村位于高平市区北部,地理位置优越,北环路以东西向从村口通过。全村共有2个自然村,8个村民组,697户,总人口2259人,土地面积总计约2300亩,其中耕地面积约1392亩。2009年人均年收入5200元。全村共有党员57人,村双委成员9人。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外出经商或务工。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在本地和外地打工赚取。    近年来,在处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冯庄村双委班子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发展,以村容村貌和路容路貌的集中整治为突破口,切实改善冯庄村生产生活条件,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使冯庄村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以创建和谐文明村为契机,人民的文化意识不断提高,逐步开始形成和谐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2009年以来,为了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支村双委抓住机遇,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投资90万余元;对全村自来水管道进行全面改造。实现了广播、电视全覆盖。村里设立了卫生室,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7%。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冯庄中心小学的建设,为解决我村及后村上学难的问题,支村两委多方努力,采用“借鸡生蛋”的办法,引进施工队伍修建高标准中心小学,总投资750余万元。现在学生已搬进新学校上课。  

张家村

  张家村概况    张家村位于北城办事处北部,总户数114户,总人口419人,设2个村民小组,支村两委干部5人,党员共22名,土地面积440亩,村上共有2个小型养殖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主要家产品有小麦、玉米。    1982年孟家村合并于张家村委。  

边家沟村

  边家沟村简介   高平市边家沟村位于市区北5公里处的韩王山脚下,东和张家村、孟家自然村相连,西与王寺村为邻,南和石门村接壤,北与孔家村连界。东西长1.1公里,南北宽1公里,总面积1.1平方公里,境内岭多地少,水源丰富,是韩王山南麓的富水区。全村设有2个村民小组,有142户,471口人,250个劳力,486亩耕地,人均耕地1亩,农村经济总收110万元,人均收入2530元。   在粮食种植中品种主要有玉米、小麦、谷子,其中玉米占有80%,谷子10%,小麦10%,粮食年产量14.6万公斤,亩产350公斤,畜牧养殖以养鸡、养鹿为主,现有养鸡大户2户,养鹿户2户,存栏14头。农户自购的农业机械以三轮、四轮为主,村中有砖场一个,年产红砖200万块,总收入20万元。   村内有市社分销店一个,杂货小卖部一个,2002年新一届支、村委班子又大胆开发山水旅游开工建设“归真山庄”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新打水井3眼,开挖村中水塘3座,进行硬化绿化,建设拦河大坝,绿化50亩,植树2万株,在村中200亩荒山上种植小杂果,规划建设园林式旅游住宿区,完成水泥路面1000米。   在文化卫生方面,新一届班子筹资20余万,新建了边家沟中心小学教学大楼,现有学生85人,教师9人,村中有卫生所在1处,医生1人。   2004年全村人口出生率1‰,死亡率1‰,自增率为零。  

孔家村

  孔家村简介    高平市孔家村位于市北五公里处的韩王山腰,北面韩王山上与永录乡接壤,南与边家沟村为邻,东面是李家沟村、西边是王寺村,南北约1500米,东西宽800米,总面积1.2平方公里。    孔家村是独立的自然村,历史上曾是李家村生产大队的一个生产队,1980年设独立的行政村,现有村民小组2个,农户96户,总人口387人,其中非农人数5人,耕地330亩,人均耕地0.8亩。   孔家村农业生产历来以小麦、玉米、高梁、谷子等农作物为主,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达到250亩,占粮田的80%,另有50亩谷子、高梁、小麦面积只有30亩。   全村畜牧养殖以养猪、养羊为证,现有养殖农户10户,生猪年出栏500头,羊只存栏250只。   在农业机械方面,全村现有三轮、小卡,农用三轮40部。   水利设施方面,全村全部是山坡沟坝地,无灌溉面积,大集体时修建的一处塘坝属雨季存水之用。全村人畜吃水由一眼机井供应,家家接通了自来水。   林业及荒山造林,全村现有荒山395亩(含原城关镇林场175亩)退耕110.5亩,还林389亩,主要树种是核桃、金银花。   孔家村商贸企业处于空白,仅有1家杂货小卖部。    孔家村在2003年——2005年三年中,利用村集体煤矿,投资30万元,修筑通村油路1条400米,硬化村中主街道1条长300米(绿化美化)硬化舞台小广场1处,面积150m2。2010年,孔家村抓住市政府户通水泥路的契机,铺设了我村至李家村的道路3000余平方米,至此,户户通工程在我村真正的实现。  

石门村

  石门村简介    高平市石门村位于市区北部3.5公里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主战场,因赵-队坚守要塞垒石为门而得名。    1986年前,石门村同东、西王寺、边家沟同为一个生产大队,1980年分设大队后改设行政村。   石门村地处韩王山余脉的干石山区,全村散布在山势形如龙风的两个山脊上历史上曾叫龙风村,长平之战后易现名,全村沙石地质,褐色和红土地貌,南北长2.1公里,东西宽2公里,总面积约4.2公里平方公里,全村现有农户101户,设两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6人(其中非农6人),劳动力150个,耕地481.2亩,人均耕地1.2亩。    石门村农业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为主,种植比例分别为40%、50%、10%,粮食总产量20.5万公斤,亩产426公斤,畜牧养殖以生猪、绵羊为主,有规模养殖户30余户,果园10亩,种植苹果、荒山83亩已全部绿化。    全村没有工业企业,仅有杂货小卖部2个,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0万元,人均纯收入2530元。   位于村东岭上,有-村修建的万亩水池一个,水井2眼,供人畜用水,2003年修通村水泥道路办1.5公里,硬化村中一街一条,本村小学并入边家沟中心校,有农村卫村所(1名医务人员),2004年人口出生率5‰,死亡率4‰,自增率1‰。

王降村

  王降村简介    王降村位于高平市西北部,距市区8里,地处丘陵地带,现有三个村民小组,农户271户,农业人口897人,全村有耕地1030余亩,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耕,一部分青壮年外出经商或务工。近年来,王降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为村民谋福利,积极筹款率先完成户通水泥路的工程,有效地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铺设水管管道,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村委为村民生态养殖积极提供便利条件,使村民增收有了稳定基础。王降村党支部于2010年被北城办党委评为“红旗党支部”荣誉称号。    王降村的来历,传说长平大战时,突围的赵军在王何村实在呆不下去了,便冲过南边的土岭,到另一个小村。村子里只有一眼水井,大批赵军不仅无食,弄得连水也喝不上。村子四面尽是高岭,形势更加艰险,秦军围困更加森严,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情况下,赵军的中军大营只好投降。这时,百姓又纷纷传说:“王师投降了”!“三师投降了”!后人便把这里称为王降。    王降村是高平的革命老区,1940年为适应当地复杂的地下斗争,0高平地下县委书记,侯景域到我村以经商开小铺为公开身份,主持县委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干部吕蛮女、悦二女等十七人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献身。村中现有姬家十字旧址和王降村革命烈士纪念碑。   北城办王降村   一、行政村概况及沿革   概况 王降村位于高平市西北部,距市区8华里,地处丘陵地带,现有三个村民小组,农户298户,农业人口1012人,全村有耕地900余亩,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以农为主,兼营工副业,主要是劳务输出,组织起来外出打工,村集体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全村经济总收入300多万元,农村人均总收入4600元,1993年建为小康村。   村名的由来及沿革   传说长平大战时,突围的赵军在王何村实在呆不下去了,便冲过南边的土岭,到另一个小村。村子里只有一眼水井,大批赵军不仅无食,弄得连水也喝不上。村子四面尽是高岭,形势更加艰险,秦军围困更加森严,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情况下,赵军的中军大营只好投降。这时,百姓又纷纷传说:“王师投降了”!“三师投降了”!后人便把这里称为王降。   解放前,王降是普通的小山村,1945年高平解放后,仍为独立村,1953年改属一区箭头乡,1956年改属王何管区,1958年11月高平人民公社城关管理区,1961年4月19改属高平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改属城关镇,1994年属北城街道办事处,称王降村民委员会。   二、历史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村中有识之士和爱国群众在村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积极挺身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3月15日由八路军总部,高平分部宣传部长万青同志主持成立于王降支部,共发展党员13名。1940年为适应当地复杂的地下斗争,0高平地下县委书记,侯景域到我村以经商开小铺为公开身份,主持县委工作,村民将最好的房子让出来支持开小铺,支部和村民对万青、侯景域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工作上支持配合。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干部吕蛮女、悦二女等十七人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献身。解放战争时期,王降党支部动员群众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组织妇女做军靴,青壮年男子送军粮,运送枪枝弹药,救护伤员,还为前线加工制造土地雷、土0等。悦仁义、悦良等在随军作战中牺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三、经济状况   在集体化时,村里有铁矿窑、丝绸厂、平车运输队等,有很好的经济收入,年度分配,劳动价值每工壹元以上,在当时也是城关公社的先进村。   土地下放后,村集体企业倒闭,从此,村里没有任何经济收入,每年村民种地收的粮食,外出打工挣的钱也只能维持家庭的生活,往来及孩子念书,修房盖屋,孩子结婚百分之八十的家庭都得靠借钱来办事。   四、基础设施建设   2009年借助市委市政府对八大工程补贴的优惠政策,硬化了巷街路面,结欠包工方20万余元的工程款。全村有百分之七十的家庭装有电话。   五、社会事业发展   小学教育:2003年由我村在外工作人员的引荐,香港一位老板支助于20万元,建起了“希望小学”一座,占地面积250平方米,教学楼为单面双层上下18间,校园450平方米。配备了崭新的课桌凳,但由于生源缺、学生很少,无法办下去,剩下少数学生合并到南王庄学校去学习。   幼儿教育:小学不存在了,幼儿园搬进了学校,配备了新桌凳、图书等,幼儿园改善了教学环境,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围城村

  围城村基本概况    围城村隶属高平市北城办事处,位于市区北部,东侧与石门村相临,西侧与永录乡、企甲院村相连,南与张家坡村紧连,北接迎宾路、北环路,村庄距北城办事处约3公里,距高平市区约4公里,地理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全村总面积约3000亩,总人口1300人,320户,村域总面积2平方公里。    全村主要产业是养殖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养猪、牛、鸡、羊等为主,人均纯收入约3000元。    围城村原名吴程村,是上党梆子的发源地,也是长平之战的发生地之一。在村西侧有一“西佛阁”曾为围城村的唯一出口,在围城村西约300米处有一烽火台,据说为高平最大的一处。战国时期,赵国的士兵曾被秦军围困在此地,赵军在此地被围困45天后覆没,统帅赵括,也在最后一次突围中被射死。因此长平之战后,吴程村演变为今天的围城村。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围城村紧密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养殖和三产服务业,村域经济逐步增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老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祥和之象。“十二五”期间,围城村将进一步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八大工程”,为在建一个新围城而努力奋斗。  

企甲院村

  企甲院村概况   企甲院村隶属高平市北城办事处,位于市区北3.04千米处。东北与围城村接壤,西与南王庄相接,南侧紧临张家坡村。村村通公路从村庄南侧接入,是其主要的对外交通道路。交通较便利,且区位优势明显。   企甲院原名弃甲院,为赵军溃败之地。本村是长平之战的重要遗址之一,存有文昌阁、旗杆院、花墙坟等文物古迹。其中文昌阁俗称西阁。始建于清朝乾隆十年(1749年),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167户,人口544人。现有党小组2个,党员23名,其中女党员1名。村里耕地面积共有500多亩,村民以农为主,兼营养殖、建筑、运输、家政服务等行业。因本村地处高平市城乡结合部,村民充分利用这一区位优势,农闲时进城务工,农忙时回村务农,使三产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主导地位。  

南王庄村

  北城办事处南王庄村位于市区西北3公里处,是高平市区西北第一大村,属城郊结合型村庄。南王庄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区位突出,北面与王何南村为界,西边与王降村接壤,南边与城西、西关居委为邻,东边以丹河为界,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2公里,总面积1.8平方公里。全村532户,人口1943人,劳动力1070人,总耕地1623亩,人均收入9300元。支、村两委共9人,其中支委4人,村委5人。党小组6个,村民小组8个,共有党员59名,其中正式党员58名,预备党员1名。   我村于2006年投资170万元新建了村委办公楼,办公条件得到了改善,硬件设施日趋完善。阵地设立了党员活动室、党员服务点、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农廉查询室、农家书屋、大学生村官便民服务室、计生服务室、监控室等,并逐步配备了相应的设施,大大提升了为民服务水平。我支部坚持按时开展组织生活,每月25日开展党日活动,定期组织党员学习、开展义务劳动、集体讨论村上的重大事项等,并将具体情况进行公示。同时支部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实现了村内的重大事项交由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决策;结合市委组织部的双服务工作机制,对支部党员进行分类管理,定岗定职,并认真落实了党员联户工作,要求党员做出承诺、认真践诺,承诺践诺情况及时公示,定期开展党员互评、自评工作,每半年由村民代表对支村两委干部进行民主评议。自去年设立党员服务点以来,我支部形成了一系列长效机制,实行干部坐班、便民代办,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王何南村

  王何南村简介   北城办王何南村位于高平市西北5公里处,毗邻交通干线太洛公路,交通便利。全村共有345户,总人口1223人,全村耕地面积1190亩。多年来经济发展滞后,农村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善。2009年新一届支村两委班子产生后,在村主任赵爱国同志的带领下,党员干部团结一心,勇于开拓,真抓实干,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使王何南村的面貌焕然一新。2011年还被上级确定为省级新农村推进村。   党员干部齐用力,团结一心谋发展。三年来,两委班子将改变落后的村容面貌,改善群众生活环境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户通工程方面,多方筹措资金300余万元,硬化大街小巷25000平方米,巷道硬化率达到90%以上,并对自来水管道进行了更新,还铺设了下水管道;两条乡村公路年久失修,给群众的出行造成不便,又投资80余万元,对两条乡村公路进行了全面硬化。绿化方面,对村中主要街道和乡村公路沿线全部进行了绿化,绿化面积达20余亩,退耕还林100多亩,栽种各种苗木2500余株。环境卫生和医疗卫生方面,街道有专人清扫,生活垃圾定点归位,按时转运,实现了垃圾不落地;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建成一个村级卫生所,聘请了专业医务人员,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亮化方面,在村中主要街道安装了80多盏路灯,为群众夜晚出行带来便利。旧村改造方面,两委干部克服重重困难,拆迁农户30多户,拆迁面积12000余平方米。水利工程方面,投资90万,修缮河坝3500余立方,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汛期水患问题。在老龄工作方面,成立了老年活动中心,配置了麻将、象棋等娱乐设施,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还被上级评为尊老敬老先进单位。教育投入方面,对小学教学楼进行了加固修缮,硬化了校园活动场所,配置了部分活动器材;还成立了村办幼儿园,使本村适龄幼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学前教育。今年又投资80多万元,建成一个小游园,为全村群众又提供了一个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形成了以生猪蛋鸡养殖、苗木花卉种植为主导产业,建成一个万头猪场,三个千头猪场,一个万只蛋鸡养殖场,一个养鸭场,引进三家苗木花卉种植户,我村的种养业已逐渐形成规模。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下一步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在现有四栋蔬菜大棚的基础上再建设100栋。这样将会形成一个养殖、苗木花卉、蔬菜基地。同时,还将利用我村的区位优势,乘着长晋一级路开通的东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   目前,王何南村两委班子坚强有力,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热情高涨,已经为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我们要以正在深入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把王何南村建设的更加美好。  

王何北村

  北城办事处王何北村位于市区北3公里处,毗邻市区、交通便捷。全村现有居民 287户,总人口863人, 710亩耕地,村支部共有党员26名,其中2名女党员,两委成员中,支委3人,村委2人。2009年全村工农业经济总收入950万元,人均纯收入5880元。近年来,村党支部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把一个地下无资源、地面无企业的穷村、乱村和落后村,建设成一个基础设施完善,村务管理民主,精神文明多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先后被各级组织授予“红旗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生态园林绿化村”等荣誉称号。   强村先强组织。一是强班子。围绕“五好农村党支部”创建目标,坚持不懈强基础、固堡垒,建立健全并落实了“一课三会”党员联户结对、学习教育等规章制度。二是强队伍。通过走出去学先请进来传经验等方式,使广大党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素质。在第八届村委会换届和基层支部换届选举中,实现了村支书主任“一肩挑”。三是强管理。狠抓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其他村级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了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民主理财小组、红白理事会等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制定了《村规民约》、村务财务定期公开等管理制度,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障。   富村狠抓项目。面对地下无资源、地面无企业的客观现实,两委一班人解放思想,克服困难招商引资,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近年来,先后有四家企业在王何北村落地生根:一是恒远洗煤厂,2006年投产为年洗能力60万吨,2009年技改实现年洗120万吨,当年实现利润3000万元,解决本村劳动力50余人;二是华泰新型建材厂,2006年投资1500万元建设,2009年实现利润80多万元;解决本村劳动力40余人;今年又投资3000余万元新上两条生产线,解决本村劳动力150余人;三是昌兴粮业,建厂于2008年,近期即将投产;四是华泰科技养殖园,今年将建成蔬菜大棚200余栋,解决本村剩余劳动力90余人。   兴村以民为本。一是以村庄规划入手,着力改善人居环境。2005年,依据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根据村容村貌杂乱不堪的实际情况,村两委会以换房盖问题为突破口,开启了旧村改造的进程。截止目前共拆除旧房610多间,修建新住房150座。就这样,全村低矮破旧的老平房,变成了城里人艳羡的两层小洋楼,不但实现了红顶、白墙、绿树,而且实施了街心公园建设,完成了主要街道的设施配套工程。二是创优环境入手,着力改善基础设。大力实施了主要街道“美化、绿化、亮化、硬化、净化”工程,彻底解决了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建了村级卫生所,100℅村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兴建了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村里的基础设施实现大改观。三是从提高村民素质入手,提升新农村建设品味。修建了文化活动中心,办起了农家书屋和老年活动中心,修建了高标准篮球场,实现了全村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实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北沟村

  北沟村简介    高平市北城办北沟村位于市区西北4公里处,是典型的半山区农村,全村座落于山脚,西边与野川乡乔家沟村为邻,南边与北城南沟村接壤,东边与北城王何南村为界,北城与寺庄镇寺庄村接壤,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2.1公里,总面积2.52平方公里。    北沟村属于石山区地质,50%面积为荒山共685亩,土壤为褐色,黄色两类,现有耕地464亩,有135多户,共513人,劳动力320个,人均耕地0.9亩。   北沟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为主,其中玉米面积80%,2004年粮食总产28万公斤,亩产500公斤,畜牧养殖以养猪、养羊为主,现有规模养殖大户十多户。    林业方面,现有荒山685亩已全部绿化,其中退耕104亩,还林202亩,集体化时种植经济林现存80亩,以黄梨为主,产量每年50余吨,农业机械现有农用四轮、三轮20余辆,主要用于农田运输。   北沟村农村经济单一,无工业企业,商贸企业,村民以地为主,农闲时外出打工,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7万元,人均收入2530元。    北沟小学并入王何南中心小学,村内有私人药铺1个,医生1人,2004年未,人口出生率2.85‰,死亡率2‰,自增率0.5‰。  

南沟村

  南沟村简介   北城南沟村位于市区西北5公里处,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0.7公里,总面积1.05平方公里。全村有户数180户,人口730人,总劳力420人,耕地413亩,人均耕地0.9亩,农村经济收入730万元,人均收入2515元。支部、村委由5人组成,其中支委3人,村委2人。党小组3个,共有党员30名。    近年来支部连续投入资金对阵地进行升级改造,办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设立了党员活动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远程教育播放室、农廉查询室、图书阅览室、大学生村官办公室、计生服务室、民兵武装储备库等等,配备了相应的设施,提升了综合使用功能。同时坚持每月25日的党日活动雷打不动,在党日活动中安排党员学习、党员集体义务劳动等,并将情况进行公示;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严格按照程序,对村内的重大事项交由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决策;对无职党员实行分类管理,定岗定职,并结合各自岗位,实行党员承诺,并定期对践诺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每半年由村民代表对支村两委干部、全体党员进行民主评议。全面落实双服务工作机制,年初,支部和全体党员结合各自联系户对办好事、事实情况进行承诺,每季度对服务情况进行汇总、公示,并记录于党员双服务手册中。支村两委干部认真履行便民服务制度,不论节假日都设有轮流值班岗,为党员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李家村

  李家村基本情况简介   李家村位于高平市城北5公里处,东与三甲镇靳家村相邻,西与北城办孔家村相接,南和北城办张家村接壤,北靠韩王山。全村共有195户,人口约750人,土地面积518亩。村集体年收入约12000元,农民人均收入约5000元。我村交通便利,村容村貌整洁,处于城乡结合部,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我村的经济繁荣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村组织机构为:   支、村两委共5人,大学生村官1人。   二、村集体收入情况:   村集体经济薄弱,主要经济渠道,以筹集资金为主,争取国家资金,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三、村民收入情况:   (1)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为玉米、谷子。有10余户养殖户。   (2)零星外出务工。   四、今后的主要任务是以种植立村,养殖兴村,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村民增收,构建和谐新农村。  


石门村特产大全




石门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