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城 >> 高平市

高平市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高平市谷歌卫星地图)


高平市简介

  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泽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边缘,地理坐标东经112°40"——113°10"、北纬35°40"——36°0",东与陵川县接壤,西与沁水县为邻,南与泽州县毗连,北与长治县、长子县相接,是晋城市的北大门,因其四面群山环绕、中部相对平坦而得名。
  高平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全市下辖3个街道、9个镇和4个乡,市境总面积946平方千米,总人口48.49万(2010年)。
  高平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的发生地,也是太行太岳革命老区和闻名全国的“煤铁之乡”、“黄梨之乡”、“生猪之乡”和“上党梆子戏曲之乡”。高平还是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明星市、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中部百强县市、中国和谐中小城市示范市、山西省园林城市 、山西省卫生城市、山西省文明和谐城市、山西省环保模范城市 、山西省双拥模范城市、山西省文化强县市、山西省22个扩权强县试点县(市)之一。
  高平古称长平、泫氏。据考古发现,最迟于旧石器晚期,高平就已有人类聚居。高平市是尧封丹朱、神农播种、蚩尤冶铁等神话发源地。高平境内现有长平之战遗址群、炎帝陵、羊头山石窟等古迹多处,是汉代名将陈龟、晋代医学家王叔和、元代水利家贾鲁等历史名人的故里。
  陶唐时期,尧分天下为九州,此为冀州之域,属“帝都畿内”。
  舜建虞朝,舜帝继承尧制,肇启天下为十二州,此属冀州。《左传》云:分冀东丹山为并,东北医无闾为营。
  夏代,十二州复合为九州,此属冀州。《禹贡锥指》曰:夏符合于冀州,与尧时同。
  殷商,祖乙定都于耿城,属畿内地。
  春秋时属晋,为晋国封邑,始称泫氏城。《竹书纪年》曰:周威烈王七年,赵浣城泫氏(赵浣修筑泫氏城),即在于此。
  战国时泫氏改为长平邑,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长平邑隶属于韩。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秦白起伐赵,取代光狼城。《括地志》云:光狼城在泽州高平县西(今山西高平市城西)。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将白起伐赵,冯亭为联赵抗秦,即献上党17城于赵,长平地为赵所有。五十五年,秦、赵于长平邑(今高平市西北)爆发长平之战,后为秦所据。
  秦统一天下后,立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置高都县,属上党郡。
  西汉、东汉、三国、魏、两晋为泫氏县,属上党郡。
  东晋太元中年(公元386年),西燕慕容永称帝,分上党、平阳、河内三郡,置建兴郡(郡治阳阿城),泫氏县改属建兴郡。
  北魏初改玄氏县,属建兴郡,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建兴郡改为建州,领高都、长平、安平、泰宁四郡,今高平市称长平郡,隶属于建州,领泫氏、高平2县,高平之名始于此。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并泫氏入高平县,高平改平高县,北齐末又改平高为高平县,此后只称高平不再称泫氏,改属高都郡,隶建州。
  北周并长平、高都郡为高平郡,高平县隶高平郡,属建州。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建州改为泽州,高平县隶属泽州,开皇十六年,析高平始置陵川县,属泽州。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为郡,泽州改称长平郡,高平县隶属于长平郡。
  隋义宁二年(公元617年),废郡为州,长平郡复改泽州,高平县复隶属于泽州。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析泽州各一部分设盖、建、泽三州,于高平置盖州(治今高平米山镇),盖州领丹川、盖城、陵川、高平四县。武德六年建州废入盖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盖州废入泽州。
  唐贞观元年至金天会五年,高平县为泽州(高平郡)所辖,先后属河东道、昭义节度、河阳节度、昭义军、河东路、河东南路,但地名无改。[6]
  金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泽州改南泽州,天德三年复改为泽州,高平县属之。
  金元光二年(公元1123年),以泽州升忠昌军,高平县隶忠昌军节度。
  元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于泽州置司侯司,高平隶泽州司侯司。至元三年(公元1267年),省司侯司,高平县复隶于泽州,属平阳路、晋宁路。
  明洪武九年,泽州升直隶州,高平县为泽州(直隶州)所辖,属山西布政使司。
  清雍正六年,泽州(直隶州)升泽州府,高平隶属泽州府,为泽州府所辖5县之一,属山西省布政使司。
  民国三年,泽州府撤销,高平改属山西省冀宁道,民国23年,高平县属山西省直辖,民国26年后,高平属山西省第五行政区。民国30年,高平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归太岳区管辖。民国32年高平东南部划归为陵高县,其余部分仍为高平县。1945年6月,高平解放,同年10月撤销陵高县,原划归陵高县的区域仍划归高平县,属太岳四专区。1948年又改属太岳三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撤销太岳区。1958年,原高平县成立高平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为高平县,先后为晋东南专区(地区)所辖。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晋东南地区成立晋城市,高平县归晋城市所辖。1993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高平撤县设市,成为省辖县级市,由晋城市代管。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48万人 946平方公里 140581 048000 0356 查看 高平市谷歌卫星地图

高平市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北城街道 0 0 城北社区 西关社区 城西社区 王寺村 冯庄村 张家村 边家沟村 孔家村 石门村 王降村 围城村 企甲院村 南王庄村 王何南村 王何北村 北沟村 南沟村 李家村 查看 北城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东城街道 约3.01万人 16平方公里 小北庄社区 凤和社区 城东社区 龙王沟村 果则沟村 沟北村 东山村 秦庄村 张家坡村 段庄村 南李村 店上村 查看 东城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南城街道 0 0 桥北社区 圪塔社区 南赵庄社区 城南社区 徐庄村 上韩村 下韩村 西南庄村 庞村村 张庄村 汤王头村 唐庄村 上玉井村 朴村村 庄子村 崔庄村 梨园村 瓦窑头村 南韩庄村 琚庄村 掌里村 北陈村 南陈村 南许庄村 上庄村 谷口村 下玉井村 查看 南城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米山镇 约3.5万人 69.67平方公里 米东村 丼则沟村 北朱庄村 南圪塔村 司家庄村 南山村 侯家庄村 米西村 河东村 下冯庄村 祁寨村 郭村村 董寨村 北庄村 三王村 石桥口村 川起村 南朱庄村 云东村 东善村 石咀头村 孝义村 岭头村 后河村 东南庄村 张壁村 王家庄村 云西村 上冯庄村 吴村村 勾要村 南坡村 酒务村 成家山村 窑栈村 南坡上村 云南村 查看 米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三甲镇 0 0 三甲南村 三甲北村 西栗庄村 槐树庄村 姬家村 长寿村 圪旦村 北庄村 靳家村 邢村村 北李村 路家山村 响水坡村 赵家山村 朱家山村 查看 三甲镇谷歌卫星地图
神农镇 0 0 换马村 洼深村 黄叶河村 长畛坡村 席家村 西坡上村 团东村 故关村 洼里村 庄里村 岭东村 石壑村 口则村 东沙村 团西村 许家村 西沙院村 李家村 张家山村 小河西村 小西沟村 中村村 中庙村 东郝庄村 大西河村 西郝庄村 东沙院村 李家庄村 石沙村 焦家沟村 池院村 申家村 邱村村 查看 神农镇谷歌卫星地图
陈区镇 0 63平方公里 迪阳村 王村村 石村村 水沟村 西山村 郭家沟村 张家庄村 王家河村 铁炉村 营里村 南头村 姬兴庄村 陈区村 郭佛陀村 刘家庙村 北兆庄村 安河村 东窑头村 中庄村 沙院村 关家村 宋家村 任家庄村 西窑头村 闫圪塔村 王家村 西坡村 大山村 查看 陈区镇谷歌卫星地图
北诗镇 0 34平方公里 董庄村 北墡村 北诗村 秦家庄村 上沙壁村 中沙壁村 西诗村 平头村 龙泉村 平寨村 野沟村 西山村 山秦村 贺庄村 南诗午村 北诗午村 东吴庄村 掘墡村 长畛村 化壁村 中坪村 南村村 东韩村 西韩村 南诗村 庄上村 东岭村 兴隆村 寨上村 丹水村 龙尾村 姬家庄村 郝庄村 炉引村 查看 北诗镇谷歌卫星地图
河西镇 0 0 杜村村 河西村 官庄村 常乐村 仙井村 下庄村 北岭村 朱家庄村 回山村 刘庄村 焦河村 巩村村 乔村村 宰李村 苏庄村 牛家庄村 丁壁村 永宁寨村 义庄村 岭坡村 西李门村 朵则村 悬南村 双井村 南凹村 牛庄村 向阳村 小仙村 界牌岭村 梅叶庄村 寨沟河村 西李家庄村 查看 河西镇谷歌卫星地图
马村镇 约3.37万人 ·高平旅游·高平特产·高平十大特产·高平十景·高平名人·高平 西周村 陈村村 马村村 柳沟村 唐东村 唐西村 永安村 掌握村 阁老村 古寨村 康营村 金章背村 张家村 大周村 东周村 东宅村 东崛山村 中崛山村 西崛山村 东牛庄村 西牛庄村 沟头村 毕家庄村 庄头村 查看 马村镇谷歌卫星地图
野川镇 约1.5万人 33.2平方公里 北杨村 路家村 后山沟村 大西沟村 东沟村 大野川村 上野川村 唐家山村 后沟村 乔家沟村 沟村村 南杨村 柳树底村 杜寨村 寺沟村 大西社村 圪塔庄村 北常庄村 沟南村 李庄村 圪台村 吴庄村 河底村 红岩沟村 查看 野川镇谷歌卫星地图
寺庄镇 约2.51万人 50.69平方公里 明家沟村 焦家山村 赵家山村 郜家庄村 伯方村 市望村 箭头村 西阳村 寺庄村 地夺掌村 掘山村 西曲村 王报村 李家河村 回沟村 芦家峪村 拌沟村 牛家村 枣河村 贾村村 釜山村 琚家庄村 太平村 赵庄村 靖居村 伞盖村 南峪村 碾河村 举棒村 河泊村 鹿宿村 草芳村 什善村 冯家庄村 小会沟村 柏枝庄村 德义庄村 西德义村 东德义村 官寨村 长平村 马家沟村 望云村 杨家庄村 北王庄村 柳村村 鸦沟村 查看 寺庄镇谷歌卫星地图
建宁乡 约1.7万人 31.6平方公里 吴家村 建南村 东庙村 筱川村 郭庄村 苏庄村 府底村 建北村 西沟村 北社村 苟家村 程家河村 李家河村 张家村 王家村 荒窝村 曹家村 冯庄村 查看 建宁乡谷歌卫星地图
石末乡 约1.71万人 45.33平方公里 秦庄村 三槐庄村 西瑶村 瓮庄村 北凹村 晁山村 王庄村 东靳寨村 侯庄村 寨平村 北张寨村 南张寨村 毕家院村 石末村 查看 石末乡谷歌卫星地图
原村乡 约1.9万人 68.9平方公里 北山村 原村村 秦城村 冯村村 狼儿掌村 下马游村 上马游村 牧沟村 炉沟村 良户村 前河村 里沟村 上董峰村 窑则头村 西坪村 陈山村 何李村 章庄村 交河村 山和背村 大坡沟村 查看 原村乡谷歌卫星地图
永录乡 约1.2万人 28.4平方公里 堡头村 券门村 黄耳沟村 刘家庄村 上扶村 东庄村 泉则头村 马家庄村 许庄村 庙儿沟村 三军村 段家沟村 铺上村 东山村 查看 永录乡谷歌卫星地图

高平市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区

  城区是山西省晋城市市辖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之交,为晋城市腹心地带,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向为兵家必争之地。   城区总面积149.6平方公里,2010年城区人口近50万人。下辖7个街道,1个镇,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共88个社区,67个行政村。是晋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为中原经济区、山西省新型能源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泽州鼓书、泽州四弦书、上党梆子等。   晋城市城区,   最早有人类活动的时间,大致可追溯至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高都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人类就在此定居。是隋代著名高僧慧远、天文学家刘羲叟、诸宫调发明者孔三传、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卜、明代大臣张昺、中将王继堂、著名深海潜水员刘开周等著名人物的故里。   尧、舜、禹时期,《禹贡》记载曰为冀州之域,且属 “ 帝都畿内 ”。传说中的尧封丹朱、蚩尤冶铁、愚公移山、有凤来栖等古老神话均兴于此。   夏、商、周属冀州,夏末,商汤讨伐夏桀,夏桀居住在天门,后迁于垂都(天门即晋城市著名关隘天井关,垂都即高都故城,以产垂棘之壁而著称)。   春秋时期,其地名高都,为赤狄翟人铎辰所杂处。周襄王十七年(前635),晋文公纳周襄王,以避昭叔之难。行赂于草中之戎与丽土之翟,以求东道。文公勤王始振霸声得襄王之赐,始启南阳(今沁阳一带)。是冬即取原国(济源西北),拓开本境至南阳的通道。   周襄王二十八(前624),《吕氏春秋》载晋侯西伐巴蜀(今汾阳),迁巴子于高都   周成候十六年,赵、魏、韩三家置晋静公于晋国端氏邑(今晋城市沁水端氏镇),后又迁晋静公于高都邑祭祀,而后三家分晋。   战国时期,初属魏国,后属韩国、赵国。周赧王五十三年,秦将白起伐韩,攻取野王,上党郡守冯亭以17郡邑归赵。秦庄襄王元年,大将蒙敖讨伐魏国,取高都。   秦始皇统一天下,分天下为36郡,置高都县,属上党郡。   汉代至于曹魏时期,晋城市分属平阳、河内、上党三郡,城区属上党郡高都县。   东晋太元中年(386年),五胡乱华,西燕慕容永割上党南部地区置建兴郡,郡治阳阿城,本境属建兴郡。   北魏永安二年,改建兴郡为建州,属建州高都郡,治高都城,为州治。   北齐,仍属建州高都郡,为州治   北周,废州制为郡制,属高平郡,为郡治丹川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制复为州制,建州改为泽州,仍为丹川县,为泽州州治。   隋大业三年,复州制为郡制,改泽州为长平郡,本境为长平郡高都县。   隋义宁二年,复改为泽州丹川县。   唐武德元年,分置盖州、建州、泽州三州,本境分属建州、盖州,均为州治。   唐贞观元年,盖、建、泽三州复并为泽州,本境为泽州晋城。   唐天宝二年,泽州改称高平郡,属高平郡,乾元初年复称泽州,属泽州,均为郡治和州治。   唐天佑二年,属泽州,为州治丹川县,隶属河东道,后改隶昭仪节度使、昭仪军。会昌三年,爆发刘禛之叛,李德裕率军讨伐,割泽州隶于河阳节度等。   五代时期,属泽州,仍为州治,先后隶后梁、后晋、后唐、后周各朝。   后唐元年,复称泽州晋城,宋、金、元、明历代因之。   宋代,属泽州,隶河东路。   金天会六年,泽州改南泽州,属南泽州,隶河东南路。   金天德元年,复属泽州,仍隶河东南路。   金元光二年,泽州升忠昌军,属忠昌军节度使。   元代,仍属泽州,隶属平阳路、晋宁路,河东山西道政廉访司,属“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属泽州(直隶州),州治晋城省入泽州,本境即为州治,直隶山西布政使司。   清雍正六年,属泽州府,设本境为泽州府所辖凤台县,为泽州府府治。   民国二年,撤销泽州府,府治凤台复称晋城,泽州府所辖五县均隶属于冀宁道,民国十七年,冀宁道撤销,直隶于山西省。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于晋冀鲁豫边区,成立了抗日革0据地。分设晋(城)沁(阳)、晋(城)东、晋(城)北三县,分别隶属于太岳四专、太行八专抗日革0据地领导。   1945年4月28日,全境解放,恢复建制。   1948年10月,析晋城城关区兼置晋城市,1949年8月撤销。   1958年,划归晋东南专区领导,1958年3月,高平、陵川两县并入,1958年7月陵川县分设,1961年5月高平县分设。1971年,划归晋东南地区领导。   1983年7月,为晋城市城区,仍归晋东南地区领导。   1985年5月,为晋城市城区,由晋城市领导。  

沁水县

  沁水县,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隶属于晋城市,位于中条山东北,沁河中游。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24′-36°04′,东经112°47′-115°55′。县境四周环山、东至老马岭、岳神山与高平市、泽州县为邻;西至东坞岭与翼城县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与阳城、垣曲县接壤;北至香山岭、关帝岭、宇峻山与浮山、安泽、长子县毗邻。-   沁水县下辖7镇、7乡,共有239个建制村,9个居民委员会,1378个村民小组,全县总面积2676.6平方公里,总人口205400人(2013年)。   2013年,沁水县生产总值达到167.1亿元,增长11.7%。-   沁水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女娲补天,舜耕历山的传说。70年代发掘的“下川遗址”,证明早在2.3万年到1.6万年前,沁水人的先祖们就创造了灿烂的“下川文化”。现存的河头村汉墓群、武安村战国古寨等,映证了沁水历史的遗迹。   地名由来   《水经·沁水注》:“沁水又迳沁水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是沁水县以沁水而得名。   历史沿革   沁水历史悠久,下川遗址、八里坪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旧时期晚期,人类就在此居住。下川遗址位于于沁水城西70公里的下川乡,1970年从其挖掘出土的箭镞、骨针等细石器文物。   沁水古为端氏城。   春秋属晋,战国属韩。两汉时,属河东郡端氏邑。三国始隶平阳郡。北魏属建州,端氏时废又复置,并在今城西30里另设东永安县,隶属建州泰宁郡,北齐仍属建州,端氏时改为永宁县,和端氏县同属建州安平郡。隋开皇三年属泽州,隋开皇十八年(598),泽州改称长平郡,改永宁县为沁水县,和端氏同隶长平郡。唐至元代,端氏、沁水隶泽州。元至元三年(1266),端氏县并入沁水县,属泽州,隶晋宁路。明代属泽州(直隶州),隶冀南道,清代属泽州府,民国三年改属冀宁道。   1938年3月3日,沁水县城第一次沦陷于侵华日军。1941年中条战役后,0太岳区组建太岳南进支队挺进中条地区,先后在境内开辟出沁西、士敏、沁南三块抗日根据地,分别隶属太岳第四、第二专署。1943年7月沁水(西)县撤销。1944年4月沁水全境解放。1946年5月沁南县改名为沁水县。1947年7月士敏、沁水两县合并,恢复原沁水县建制。1949年4月山西全境解放,沁水县改属翼城临时专署。   新中国成立后,沁水县先后隶属于晋东南专区(地区)。1958年10月,沁水县并入阳城县,沁水县城改为沁水城关镇。1959年10月与阳城分治,恢复沁水县建制。1950年1月至1985年5月,沁水县为晋东南地区行政公署属县。从1985年起,沁水县隶属晋城市。  

阳城县

  阳城县,古称获泽,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地处太岳山脉东支,中条山东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地理坐标在东经112°一112°37",北纬35°12"——35°40"之间。县境南北长约54公里,东西宽约53公里。阳城县东与晋城市郊区为界,北与沁水县为邻,西南与垣曲县接壤,南与河南省济源市相连。   阳城县总面积1930.7平方公里,辖10镇,7乡,1街道,总人口388742人(2012年)。2012年,阳城县全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00516万元,比2011年增长14.5%。   清康熙、雍正年间,阳城与陕西韩城、安徽桐城同为文化发达之乡,在泽州府所辖五县中文风最高,赢得了“名列三城,风高五属”的美誉。阳城县有“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宅”、国家5A级景区皇城相府、有保存较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郭峪古城等。   阳城古称濩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相传古代留下了“舜耕于历山,渔于获泽”,商汤桑林筹雨,等众多的古老传说。古书《墨子》中即有“舜耕于历山,渔于获泽”的记载,《穆天子传》中也曾有周穆王“休于获泽,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的记述。   在传说中的尧舜夏时期,阳城属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   春秋属晋,战国时迭属韩、魏,为获泽邑。   汉置获泽县,治所在今阳城西15公里的泽城,属河东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封邓鲤于获泽城,置获泽侯国。   三国魏黄初之年(220年)废获泽侯国复设获泽县,属平阳郡。   东晋太元中年(386年),获泽县改隶建兴郡。   北魏兴安二年(453年),获泽县治由泽城迁往今阳城县城。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属建州所辖的安平、泰宁二郡。   隋开皇三年,濩泽和西濩泽复并为获泽县,属泽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濩泽为泽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宝元年(742年),改濩泽为阳城县,属泽州,隶河东道。   天佑二年(905年),复称濩泽县,属泽州,隶昭义节度使。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易名阳城,属泽州,隶昭义军、河阳节度使。   宋仍为阳城,属泽州,隶河东路   金升阳城为勋州,属忠昌军节度。   元中统元年(1260年),勋州复为阳城县,隶属泽州。   明、清时,阳城县属泽州(直隶州)和泽州府。   民国三年(1914年),属冀宁道。民国十三年,直属山西省。民国三十二年七月,分为阳南,阳北两县。民国三十四年四月,合为阳城县。抗战时期,属太岳四专抗日根据地领导,1938年3月,0晋豫特委在阳城县成立。1945年6月,阳城县解放。1958年划归晋东南专区领导,1958年10月,合沁水县为阳城县。1959年10月两县分置。1971年划归晋东南地区领导,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撤销,直隶山西省晋城市。  

陵川县

  陵川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端最高地带,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人民政府驻崇文镇。西连高平,西南连泽州县,北、西北与长治市的壶关,长治县毗邻,东部和南部与河南省辉县市、林州市、修武县毗邻,辖7镇5乡。总人口233719人(2013年),总面积1751平方公里。2013年,陵川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3亿元。   陵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塔水河遗址、西瑶泉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2.6万年前旧时期晚期人类就在此居住.塔水河遗址位于今陵川夺火乡塔水河畔,1985年出土了一个六龄童头盖骨化石及大量哺乳类动物化石、石制品、灰烬层、烧骨、破碎骨片等。-   陶唐时代,尧分天下为九州,属冀州之域,陵川地区是尧舜两个部落的地盘。-   舜建虞朝,舜帝继承尧制,肇启天下为十二州,此属冀州。-   夏商两代,均为冀州所领,且属于 “王畿”之地。-   西周初期,陵川地区属于晋国的封邑。后为北狄所据,至春秋中期复为晋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赵、魏被正式册命诸侯,三分晋地,陵川地区当时隶属于韩。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将白起伐赵,上党太守冯亭为了联赵抗秦,即以17城归赵,陵川地区为赵所有。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长平大战后,陵川地区归于秦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天下,推行郡县制,陵川地区属上党郡。   西汉初期,汉武帝始置并州,领上党、雁门、河东等郡,陵川地区划归上党郡泫氏县。   东汉大致沿用西汉旧制。   三国时期,陵川地区属曹魏。   西晋政权建立后,泫氏县仍属并州上党郡。晋光熙元年(306年),陵川地区为北汉领土。晋永嘉五年(311年),刘渊族人刘翟攻陷长安,北汉之平阳以东地区皆归羯人石勒,陵川地区也在其内。   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建赵国于邯郸,史称后赵,陵川地区属后赵。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西燕慕容永称帝于长子,分上党置建兴郡(郡治阳阿城),陵川地区属建兴郡,称泫氏县。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罢建兴郡为建州,领高都、安平、长平、泰宁四郡。由原泫氏县分置平高县,二县都隶属长平郡,郡治设于泫氏。陵川地区当时划归平高县。北齐末,改平高县为高平县,并把泫氏县并入。   北周灭北齐后,于周建德三年(574年)并高平、长平二郡置高平郡,属建州,陵川地区为建州高平郡所辖。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天下郡,改建州为泽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划高平县东之一始部置陵川县。陵川立县不久,于隋大业三年(607年)又废州改郡,泽州改置为长平郡,陵川属长平郡。隋义宁元年(617年),长平郡复改为泽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分泽州为盖、建、泽三州。于高平置盖州,领高平、丹川、陵川、盖城等四县。其中的盖城县为设置盖州的同时,在陵川境内西南部新置县,其范围大部在陵川,包括高平、丹川两县接近陵川边境的一些地方。县治在今县城西南21.5公里的盖城村。唐武德六年(624年)建州废入盖州。武德九年,并废丹川、盖城两县。原盖城县所领的地区,分别划归陵川和高平二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盖州废入泽州。全国分为10道,泽州、陵川县属河东道所辖。泽州州址迁于晋城。   五代十国时期,陵川沿革时有变更。唐末属泽州、隶昭义节度、河阳节度等。后晋属泽州、昭义军。当时因梁、晋时常争夺泽州,陵川县时属梁,时属晋,时属时间都不长久。   宋太宗时,划全国州郡为15路,陵川归河东路泽州所领。金正大元年(1224年),升泽州为忠昌军,陵川属忠昌军。   元纪祖中统元年(1260年),于泽州置司侯司。陵川县隶泽州司侯司,元至元三年(1266年),废司校司,省陵川。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仍属泽州,复置为陵川县。元代确立行省制度后,陵川隶泽州,属中书省平阳路,元大德九年(1305年)改属晋宁路。   明洪武元年(1368),泽州隶属于山西布政使司。洪武九年(1376年),改泽州为直隶州,直属于山西布政使冀南道,后改冀宁,陵川县隶属于泽州直隶州。   清朝初期,仍沿明朝建制。清雍正六年(1728),升泽州为泽州府。陵川为山西省泽州府所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等5县之一,直至清末未变。   民国三年后,撤销泽州府。山西分为雁门、河东、冀宁3道。陵川属山西省冀宁道管辖。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裁道,实行省、县二级制,陵川又直接归山西省政府辖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山西实行专署建制之后,陵川属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该专署原为阎锡山所辖政权机构,不久变为0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政机构。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爆发后,陵川成了-晋东南和豫北一带的活动中心。-在其所占领的地区,设立了军区设计委员会。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日军侵占陵川后,把陵川划归上党道。1943年,太行抗日根据地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在原陵川和高平两县边境划出一部分,设立陵高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陵川全境解放,太行解放区日益扩大,行政区划作了新的调整,废陵高县,恢复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以前的建置。1945年12月,属太行第四专区。辖7县1市(除陵川之外其余都在豫北),专区初驻沁阳紫陵镇,后移焦作。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焦作之后,一度迁至陵川盖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下半年,撤销边区建制,成立华北人民政府之后,陵川划归太行第三专区。专区所辖各县在原晋东南地区。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后,撤销太行行署,恢复原山西省建制,陵川归属山西省第三专区。1958年省府调整行政区划,改为晋东南专区,陵川仍归其属。1958年11月,于原陵川地区设陵川联社。1959年2月,改为陵川公社。1959年7月20日,陵川县恢复原建制。1985年晋东南地区撤销,陵川归晋城市管辖。   

泽州县

   泽州县地处太行山南端,是山西通向中原的重要门户,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东与陵川县相连,西与阳城、沁水县衔接,北与高平市毗邻,南与河南省济源、博爱、沁阳等县市交界,县域环绕晋城市城区。县域东西宽 62.75 公里,南北长 58.85 公里,总面积 2023 平方公里,约占山西总面积的 1.2% , 其中山区面积 1328.4 平方公里,丘陵面积 577.9 平方公里,平原面积 116.7 平方公里。辖 14 镇 3 乡, 633 个行政村, 14 万户, 52.6 万口人,其中农业人口 45.4 万, 耕地面积 72.5 万亩,人均耕地面积 1.42 亩。   泽州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一般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全县年平均气温 10℃-11℃ ,气温总的分布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减;盆地由平地向山区递减。全县多年无霜期 192.6 天,最多为 226 天,最少为 138 天。降水量的区域分布总趋势是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山区多于平川、丘陵;南部和东南部山区大于北中部地区。降水量主要分布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 60 %.   全县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河流为沁河和丹河两大流域。沁河的主要支流有长河、白水河、犁川河、龙湾河、范河;丹河的主要支流有东丹河、东大河、巴公河等。干流流向多由北向南,其支流流向多为由西向东。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 3.54 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为 3.37 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 2.54 亿立方米,重复资源为 2.37 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资源量为 1.11 亿立方米。   历史沿革   泽州县是我国人类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源远流长。高都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 2 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尧、舜时期,泽州为冀州之域,且属 “ 帝都畿内 ” 。秦汉时先后在这里置高都县、阳阿县、高都郡。北魏时属建州。隋开皇三年 (583 年 ) 改建州为泽州,时境内为丹川县。唐武德三年 (620 年 ) 始称晋城县,后数易其名,或称晋城,或称丹川。明洪武省县入州,晋城为泽州州治。清雍正六年 (1728 年 ) 升泽州为府,析郭置凤台县。民国时复称晋城县。抗日战争时期,太岳、太行抗日革0据地在边缘地带分置晋 ( 城 ) 沁 ( 阳 ) 、晋 ( 城 ) 北、晋 ( 城 ) 东县, 1945 年 4 月 28 日晋城县全境解放,同年 5 月恢复晋城县建制。 1948 年 10 月撤晋城县城关区置晋城市 ( 县级 ) ,与晋城县并存, 1948 年 8 月撤销晋城市,辖区仍归晋城县。 1958 年,高平、陵川两县并入, 1958 年 7 月陵川县分设, 1961 年 5 月高平县分设。 1983 年 9 月晋城县改设县级市。 1985 年 5 月,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原晋城市 ( 县级 ) 分置为城、郊区。 1996 年 8 月,撤销晋城市郊区改设泽州县,辖区不变。  

高平市

  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泽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边缘,地理坐标东经112°40"——113°10"、北纬35°40"——36°0",东与陵川县接壤,西与沁水县为邻,南与泽州县毗连,北与长治县、长子县相接,是晋城市的北大门,因其四面群山环绕、中部相对平坦而得名。   高平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全市下辖3个街道、9个镇和4个乡,市境总面积946平方千米,总人口48.49万(2010年)。   高平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的发生地,也是太行太岳革命老区和闻名全国的“煤铁之乡”、“黄梨之乡”、“生猪之乡”和“上党梆子戏曲之乡”。高平还是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明星市、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中部百强县市、中国和谐中小城市示范市、山西省园林城市 、山西省卫生城市、山西省文明和谐城市、山西省环保模范城市 、山西省双拥模范城市、山西省文化强县市、山西省22个扩权强县试点县(市)之一。   高平古称长平、泫氏。据考古发现,最迟于旧石器晚期,高平就已有人类聚居。高平市是尧封丹朱、神农播种、蚩尤冶铁等神话发源地。高平境内现有长平之战遗址群、炎帝陵、羊头山石窟等古迹多处,是汉代名将陈龟、晋代医学家王叔和、元代水利家贾鲁等历史名人的故里。   陶唐时期,尧分天下为九州,此为冀州之域,属“帝都畿内”。   舜建虞朝,舜帝继承尧制,肇启天下为十二州,此属冀州。《左传》云:分冀东丹山为并,东北医无闾为营。   夏代,十二州复合为九州,此属冀州。《禹贡锥指》曰:夏符合于冀州,与尧时同。   殷商,祖乙定都于耿城,属畿内地。   春秋时属晋,为晋国封邑,始称泫氏城。《竹书纪年》曰:周威烈王七年,赵浣城泫氏(赵浣修筑泫氏城),即在于此。   战国时泫氏改为长平邑,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长平邑隶属于韩。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秦白起伐赵,取代光狼城。《括地志》云:光狼城在泽州高平县西(今山西高平市城西)。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将白起伐赵,冯亭为联赵抗秦,即献上党17城于赵,长平地为赵所有。五十五年,秦、赵于长平邑(今高平市西北)爆发长平之战,后为秦所据。   秦统一天下后,立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置高都县,属上党郡。   西汉、东汉、三国、魏、两晋为泫氏县,属上党郡。   东晋太元中年(公元386年),西燕慕容永称帝,分上党、平阳、河内三郡,置建兴郡(郡治阳阿城),泫氏县改属建兴郡。   北魏初改玄氏县,属建兴郡,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建兴郡改为建州,领高都、长平、安平、泰宁四郡,今高平市称长平郡,隶属于建州,领泫氏、高平2县,高平之名始于此。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并泫氏入高平县,高平改平高县,北齐末又改平高为高平县,此后只称高平不再称泫氏,改属高都郡,隶建州。   北周并长平、高都郡为高平郡,高平县隶高平郡,属建州。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建州改为泽州,高平县隶属泽州,开皇十六年,析高平始置陵川县,属泽州。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为郡,泽州改称长平郡,高平县隶属于长平郡。   隋义宁二年(公元617年),废郡为州,长平郡复改泽州,高平县复隶属于泽州。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析泽州各一部分设盖、建、泽三州,于高平置盖州(治今高平米山镇),盖州领丹川、盖城、陵川、高平四县。武德六年建州废入盖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盖州废入泽州。   唐贞观元年至金天会五年,高平县为泽州(高平郡)所辖,先后属河东道、昭义节度、河阳节度、昭义军、河东路、河东南路,但地名无改。[6]   金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泽州改南泽州,天德三年复改为泽州,高平县属之。   金元光二年(公元1123年),以泽州升忠昌军,高平县隶忠昌军节度。   元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于泽州置司侯司,高平隶泽州司侯司。至元三年(公元1267年),省司侯司,高平县复隶于泽州,属平阳路、晋宁路。   明洪武九年,泽州升直隶州,高平县为泽州(直隶州)所辖,属山西布政使司。   清雍正六年,泽州(直隶州)升泽州府,高平隶属泽州府,为泽州府所辖5县之一,属山西省布政使司。   民国三年,泽州府撤销,高平改属山西省冀宁道,民国23年,高平县属山西省直辖,民国26年后,高平属山西省第五行政区。民国30年,高平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归太岳区管辖。民国32年高平东南部划归为陵高县,其余部分仍为高平县。1945年6月,高平解放,同年10月撤销陵高县,原划归陵高县的区域仍划归高平县,属太岳四专区。1948年又改属太岳三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撤销太岳区。1958年,原高平县成立高平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为高平县,先后为晋东南专区(地区)所辖。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晋东南地区成立晋城市,高平县归晋城市所辖。1993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高平撤县设市,成为省辖县级市,由晋城市代管。  


高平市特产大全




高平市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