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村位于高平市南10公里处,因坐落在丹河两岸,原称丹西村后改为河西村,是镇政府所在地,东邻仙井村,南邻新庄、牛村,西邻巩村、宰李,北邻北苏庄村,南北长2400米,东西宽2100米,总面积8300亩,由10个村民小组组成,1060户,3698口人,总土地5000亩,4900亩耕地,人均1.25亩。旧太洛路穿村而过,东邻丹河,西邻许河,交通便利,村北有部分丘陵地,其余为平川地。
农业主要以种小麦、玉米为主,种植比例玉米89.3%,小麦占10.3%,粮食总产量550万斤,平均亩产1100公斤,畜牧业以养鸡、猪、羊为主。有大型拖拉机8台,全部配套,有农用三轮车800余台。农村经济总收入5000余万元。
工业方面主要有予制厂、砖厂、面粉加工厂、制造打谷机修配、木料加工、煤球厂等10个企业,从业人员79人。农村工业收入80万元。
新建小学教学楼一座,占地面积4亩,有老年体操文艺队,村北有山中岭古庙一座,村中有大小古庙5所。
河西村近年来以环境整治为主线,加大了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以村容整洁促民生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2010年以来,我们村完成以下主要工作:1、投资130万元完成村上1270户的水网改造,总计7万余米;2、投资60余万元铺设了6300余米的下水管道,全村农户实现了足不出户排污水;3、投资395万元(自筹70余万元),完成户通水泥路69797平方米,基本上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与此同时,拆除厕所、猪圈100余处,房屋30余间;4、对舞台、大庙进行了改、扩建工程,拆除原加工场等房屋29间,清理垃圾180余车,投资10余万元新建健身场所两处;5、拆除原卫生院27间,清理垃圾150余车,投资近50余万元,新建了村委办公楼;6、投资20余万元新建篮球场2个,其中西环路上的篮球场为高标准篮球场,投资8万余元配备了健身器材29件,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7、在原垃圾场的基础上,拆除厕所、猪圈10余处,另新建公厕两处,投资18万元完成许河东岸河坝上加墙520余米;今年全村实施了“垃圾不落地”工程,为我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581106 | 048000 | -- | 查看 河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杜村村 |
杜村位于高平市最南端,座落于高平海拔最低点,丹河水环绕村西南而过,南同泽州县接壤。全村297户,共计1110口人,人均纯收入6400元,村民经济收入仅靠单纯的作物种植。 |
河西村 |
河西村位于高平市南10公里处,因坐落在丹河两岸,原称丹西村后改为河西村,是镇政府所在地,东邻仙井村,南邻新庄、牛村,西邻巩村、宰李,北邻北苏庄村,南北长2400米,东西宽2100米,总面积8300亩,由10个村民小组组成,1060户,3698口人,总土地5000亩,4900亩耕地,人均1.25亩。旧太洛路穿村而过,东邻丹河,西邻许河,交通便利,村北有部分丘陵地,其余为平川地。 农业主要以种小麦、玉米为主,种植比例玉米89.3%,小麦占10.3%,粮食总产量550万斤,平均亩产1100公斤,畜牧业以养鸡、猪、羊为主。有大型拖拉机8台,全部配套,有农用三轮车800余台。农村经济总收入5000余万元。 工业方面主要有予制厂、砖厂、面粉加工厂、制造打谷机修配、木料加工、煤球厂等10个企业,从业人员79人。农村工业收入80万元。 新建小学教学楼一座,占地面积4亩,有老年体操文艺队,村北有山中岭古庙一座,村中有大小古庙5所。 河西村近年来以环境整治为主线,加大了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以村容整洁促民生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2010年以来,我们村完成以下主要工作:1、投资130万元完成村上1270户的水网改造,总计7万余米;2、投资60余万元铺设了6300余米的下水管道,全村农户实现了足不出户排污水;3、投资395万元(自筹70余万元),完成户通水泥路69797平方米,基本上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与此同时,拆除厕所、猪圈100余处,房屋30余间;4、对舞台、大庙进行了改、扩建工程,拆除原加工场等房屋29间,清理垃圾180余车,投资10余万元新建健身场所两处;5、拆除原卫生院27间,清理垃圾150余车,投资近50余万元,新建了村委办公楼;6、投资20余万元新建篮球场2个,其中西环路上的篮球场为高标准篮球场,投资8万余元配备了健身器材29件,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7、在原垃圾场的基础上,拆除厕所、猪圈10余处,另新建公厕两处,投资18万元完成许河东岸河坝上加墙520余米;今年全村实施了“垃圾不落地”工程,为我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
官庄村 |
官庄村位于河西镇东北,207国道、长晋高速于村西村东平行而过,高平新胜肉类有限公司位于我村村西。 |
常乐村 |
常乐村位于镇区东两公里,地处平川和丘陵衔接地带。村西是一马平川的开阔地,村东和村北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东面的岭地上建起了家园,所选择的位置也很有时代特征,按现在的角度来看还是很有折服力的:一是把村子建在岭地上不占用平川农田,二是视野开阔,一望无际的原野尽收眼底,像平静的水面,,一眼就能看到河西。村子的西边是几丈深的断壁,故称“断岗村”意为到此中断之意。据相关记载:“吾乡居泫城之南二十里许,负岭列屋,茂树周遮,曰:断岗村”岭下有一水池,池里的水一年四季清澈透明,到了夏天“池莲盛开,驾一叶之扁舟,游数亩之荷市,如在潇湘洞庭之中。”水池边有眼水井,水源充足,井水甘甜可口。 据说有一年气候异常,瓢泼大雨连降了半个多月,村当中被洪水冲刷成一条深沟,多数房屋倒塌,百姓流离失所,于是人们便迁到岭下重建新村,建新村的起因还是另有一种说法: 相传二仙娘娘从苏庄的圣姑庙往二仙岭搬迁时,夜里给周围村子里有牲畜的家户托梦:要借用牲口车辆帮助搬运,当行至野后破前,不慎从车上掉下一个石头香炉,第二天看稀罕的人都说这是天意,于是便有人带头集资在石头香炉北边修建了一座庙,名叫“金阙宫”,也就是现在的玉皇庙。人们倚庙建村,庙前的香炉因是神仙所遗,很有灵气,烧香的络绎不绝。庙的周围松柏成荫,门前是条大路,过往的行人走累了便坐在树荫下歇歇脚,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村叫“香炉村”。 香炉村的人非常喜欢文化娱乐活动,村里有秧歌班,演出的剧目有“断桥”等。还有旱船、扛桩等耍乐,每逢过节和庙会都要去演出助兴,在方圆几十里很有名气,尤其是剪纸艺术在高平版报上曾发表过不少优秀作品,远近闻名。 悠闲自得与开阔的胸怀是香炉人的特点,赶会看戏总爱凑个热闹,图个红火,这也合了古人的一句话:知足者常乐。久而久之香炉村就演变成了常乐村,一直沿用至今。 |
仙井村 |
仙井村简介 仙井村位于高平市南8公里,西距河西镇500米,东临207国道,交通十分便利,我村共有396户1325口人,土地面积1200余亩,党员49名,村民代表22个,5个村民小组,低保60个,村内建有山西凯永养殖有限公司、山西凯永农业循环示范园、山西兰花﹒华润制药公司、山西国淳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正易养殖有限公司及太行拔丝制钉厂等多家企业,仙河路从我村中央穿过,路两旁都是商铺,人均年收入7100余元。 近年来我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村两委干部的积极配合和努力下,各项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一、村容村貌整治方面: 为了提升群众的生活条件,改善居住环境,至2012年底共完成近50000平方米硬化面积,全面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对村主干道路进行了亮化,并安装路灯四十余盏。 二、关注民生,办实事方面: (1)投资25万元修建太阳能浴室和甲级卫生所一座。(2)投资19.5万元,完成200立方米蓄水池一个;(3)2011全村合作医疗参保人1184人,参合率达95%以上;(4)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28人,60周岁以上老人186人,对符合条件的老人发放了惠家卡。 三、文体方面: 近年来,支村两委把繁荣群众生活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大了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建成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中心,从去年开始组织群众开展篮球、羽毛球、拔河比赛等,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党群、干群关系更密切了。 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始终是农村发展的主题,2010年完成保护性耕作1000余亩。 新形势下,我村在党的好政策和正确的引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一定会实现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富裕。 |
下庄村 |
下庄村简介 下庄村位于河西镇东南部,交通便利,地势平坦,西靠丹河,距高平市中心10公里,距河西镇政府1.5公里;村东西长度550米,南北宽度120米,土地总面积1589亩,耕地总面积1429亩,人均纯收入4200元。 下庄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传统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近几年,该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食用红薯、花生、酿酒葡萄面积大面积扩大,养鸡、猪、羊为主的养殖业迅猛发展,年畜禽出栏1000只,民营企业,扎实有效,预制厂、型煤场相继建成,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也有较大发展。 下庄村历史悠久,据古庙宇碑文记载,夏朝时期,村址就有人类活动,民国初期,隶属第四区(治常乐村)所制。1945年6月高平解放,1947年重新调整区划,属七区(河西)所辖。1956年3月撤消区级建制,设8镇27乡,下庄村属河西镇所辖,1958年10月为河西管理区,一个生产大队,1961年恢复高平县制,设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属河西公社;1984年恢复乡、镇建制,此后,下庄村一直属河西镇所辖的行政村至今。 下庄人民身居炎帝故里,有重文尚德、淳而好仪,俭而循礼之风,村中庙宇,楼阁建筑完好无损,以供后人祭祀先祖。四合院,东西楼阁,保存完整,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主干道硬化、绿化。文化教育事业步伐坚实,2008投资20万元对学校了翻新改造,先后有10余名学子升入高等学府,毕业后在重要岗位任职,其中有大学毕业就职的晋检院郭进峰,晋城市教育局焦勇等。另外山西大学研究生1名;山西财大2名;石家庄武警指挥学院1名;晋南师院1名;山西工商学院1名等优秀学子。下庄支村委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
北岭村 |
北岭村基本情况 北岭村位于河西镇南部,与马村镇陈村相邻,村民小组4个,农业户数300户,农业人口1162 北岭村与杜村村、河西村、官庄村、常乐村、仙井村、下庄村、朱家庄村、回山村、刘庄村、焦河村、巩村村、乔村村、宰李村、苏庄村、牛家庄村、丁壁村、永宁寨村、义庄村、岭坡村、西李门村、朵则村、悬南村、双井村、南凹村、牛庄村、向阳村、小仙村、界牌岭村、梅叶庄村、寨沟河村、西李家庄村相邻。 |
朱家庄村 |
朱家庄村位于河西镇中部,东邻国道207线,晋长高速公路沿村东通过,地势平坦,盛产红薯。 |
回山村 |
回山村位于河西镇西南部,因位于回龙山下,故名回山。回山北接南岭,南靠下崖底,西邻马村镇沟头村,东邻寨沟河村,南北长约2.5千米,东西宽约2千米,总面积4.5平方公里,共有7个村民小组,全村330户,1210口人,耕地1442亩,人均1.19亩,地下资源丰富,9号、15号煤储量较大,村西有可供休闲钓鱼的水池,环境优美,宽5米的油路南北大街,横贯全村,距离约20公里,交通便利。 该村农作物种植主要以小麦(豆子)、玉米为主,播种面积比例约2:1,粮食总产量60万公斤,平均亩产410公斤。现有百头养猪场3个,退耕还林约60余亩,96年完成了机深井工程,解决了人畜吃水,三个水池也可供农业生产,主要农具有旧50拖拉机1部,小四轮15辆,三轮170辆。经济总收入约50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0万元,占总收入的12%,纯收入338万元,人均2800元。 该村现有企业康华福利铸造有限公司,从业人员40人,产品主要有生铁、离心管、井盖,总收入1000万元,净收入20万元。 该村现有一所小学,教师10人,学生180人。有分别修建于唐宋元明清不同朝代的五阁十庙古建筑,很早以前就有上党梆子剧团,1951年归县新光剧团,后改为人民剧团。 在外人员的大力支持和捐助,使得该村近几年完成了机深井、油路、舞台、文物修复等重大事项。 |
刘庄村 |
刘庄村简介 刘庄村位于河西镇最南端,与泽州县坛岭头村相邻,总人口1100人,户数298户,总耕地面积为1350亩,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为种植业、养殖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刘庄村支村委干部5名,党员34名。 |
焦河村 |
焦河村简介 焦河村位于高平市河西镇南部,距市区12.5公里,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450户、1560口人,村党支部下设5个党小组,共有党员66名,耕地面积2406亩,人均耕地1.5亩,荒山造地110亩,退耕还林地201.5亩,是全市新农村建设推进村。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被高平市授予“五好农村党支部”称号。 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按照“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工作思路,狠抓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使新农村建设工作初具规模。 一是抓班子,强队伍。为使广大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通过建立党员干部管理、干部值班、党务公开、党员联户、党员承诺、党员干部评议等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党日活动,全面提高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特别是在重大事项决策上严格按照“4+2”工作法的程序进行,充分调动了党员干部和村民参与解决村内重大事项的积极性,树立了村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 二是夯基础,建设施。先后投资46万元建成了集篮球场、乒乓球室、棋牌室、图书室、展览室于一体,功能一应俱全的村文化活动中心;投资35万元建成了一座占地为2000平方米的街心公园,给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地;投资200万元对全村的大街小巷进行了硬化,面积达3万平方米。今年五月份,借市委、市政府投巨资搞户通的有利契机,对剩余的3万平方米进行全部硬化,现在户通水泥路工程正在有序实施中。同时,结合户通,对全村道路进行了绿化、亮化,绿化面积达9000平方米、安装路灯160余盏,实现了硬化、亮化、美化的 “三化”目标。 三是兴文化,惠民生。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关系民生幸福,该村始终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搞文化就是干事业的理念,在抓好节日文化的同时,每年在秋后举办一次“丰收杯”农-动会,现在已连续举办五届,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民健身活动方兴未艾。民生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连续五年达100%。村上每年在九九重阳节及春节期间给五十岁以上的村民每人发放200元的生活补贴。节日文化和健身活动的开展,社会公共事业的完善进一步开创了焦河村新农村建设新局面,构建了焦河和谐新境界,为焦河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四是抓调产,促增收。随着煤矿的关闭,支村委干部着力转变发展思路,改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根据地理和传统优势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先后扶持发展起蔬菜大棚20栋、桑园200亩;修建存栏80头的奶牛场一座,创建了英杰兔业有限公司。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积极创优发展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兴建起年洗煤能力达20万吨的洗煤厂一座。目前,在“稳定种植业,提升养殖业,创新经济增长点”的发展规划下,村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集体经济正逐步迈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如今的焦河村,正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发展形势和农民需求,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党组织的内在活力和向心力得到了明显增强。我们相信,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在全体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焦河村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 |
巩村村 |
巩村简介 河西镇巩村位于河西镇中部,汤王山北,长晋公路从村南通过,东西宽1500米,南北长2000米,总面积30000km2, 全村共有村民小组7个,1540口人,耕地2789亩,404户,人均耕地1.8亩。党支部有5个党小组,56名党员。 2013年巩村党支部在党建方面率先成立了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完善了干部值班、工作制度,完善了党员管理制度,延伸“0员家庭”挂牌。严格按照镇党委提出的“六大员”的要求管理党员,从发放河西报入手,每月由党小组长及时将报纸发放到党员,再由党员发放到所联户,并且不定时抽查。发挥党员创业致富带头效应,成立了0员创业示范项目“绿都蔬菜专业合作社”,配备了相应的配套设施,22栋在8月份将全部投产使用。办实事方面:1、投资70万元实施阵地美化工程,现正在紧张施工阶段,预计9月底全部完工; 2、于7月底完成了对村内800米排洪渠整修工程。3、成立了村级环境卫生保洁队伍,实现了常态化保洁。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安全、稳定、发展……党建就是一条总的基线。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巩村支部将按照市委提出的“456”目标和“一日工作法”,按照镇党委“5+3”工作思路,争取在各项工作中赶超先进! |
乔村村 |
乔村位于河西镇西南方向,全村面积12000平米,共240户,950口人。 支村委共8人,支委5人,村委3人。 警务联络站负责人由许海印担任,信息员共5名,可有效掌握全村治安动态。 重要部位和人员: 水源2处,学校1处,企事业单位4处,商场营业网点6处,空闲厂房3处。低保户40 |
宰李村 |
宰李村概况 高平市河西镇宰李村位于高平城南牛山脚下,地理坐标北纬35度49;东经112度55。背靠牛山,面临平川,太焦铁路贯穿南北;南临许河横贯东西。东与苏庄接壤,南与河西、巩村相连,西接南城办许庄、南陈,北与牛山煤矿、南城办朴村、庞村毗邻。总面积约一千六百余万平方米。 宰李行政村下辖宰李、南陈铺、牛山三个自然村,分设11个村民小组。现有970户,3280人,另有非农居住人口300余人。现有劳动年龄内人口2150人。耕地4550亩;林地1000余亩。主要从事种植、养殖、运输、建筑、外出务工、商贸经营等。 |
苏庄村 |
高平市河西镇苏庄村西靠牛山东临丹河,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富甲一方,村内民居星罗棋布,古街老巷旧貌犹存,其中仅清中前期的院落就有近百处,这些民居从建筑工艺到数量均为高平之最。自古就有“苏庄民居冠全县”的美誉。 苏姓何时建村已不可考,相传初有苏姓建庄,故取名为苏庄。后分成南北二庄。南苏庄在发展中逐渐没落,而北苏庄到明清时,有贾、杨两姓迁入。随着贾、杨两大家族的繁荣兴盛,村中人口剧增,村庄扩大,形成今天的北苏庄。 贾氏家族是北苏庄第一大姓。根据现存的“贾氏世系图”和“创建宗祠碑”记载:贾氏始祖名贾景通,于明嘉靖年间携家由长治县西和村迁来,最初从事农耕,后又以商贾起家,逐步发迹。经商致富后的贾家十分注重教育。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5年),贾氏五世孙贾松年中甲子科武举开始,此后贾家许多人逐步步入仕途,贾家逐渐鼎盛起来。贾家当年在村中修建大量住宅大院,虽然不少院落已被毁,但保存比较完好的有“长门院”、“老桥底院”、“贾氏老院”、“九宅院”等。透过这些古老的建筑,可以想象到贾家昔日的繁荣兴衰。 杨家比贾家来得晚,但后来居上,财力远超贾家。据杨氏家谱记载,其家原在高平赵庄村,约在明末清初时,其始祖杨希清才率家族迁至苏庄村。此后杨家人丁兴旺,分为北杨、南杨和东杨三枝。从那时一直到清末民初的300多年间,杨家世代经商。鼎盛时期,店铺遍及河南、湖北等地。从清乾隆初年杨家发迹起,便开始耗资在村中大兴土木,建造宅院。直至清道光年间,杨家先后在苏庄建有大小宅院近百个。现在保存较好的有“翠锦堂”、“七宅院”、“沟底院”、“油房院”、“杨家老院”、“东棱上院”、“杨家东院”等。 杨家宅院三进以上的串串院居多,代表性的“翠锦堂”内建院落多达六个,除主体大院和书房院、马房院外,还有占地七亩的大花园。杨家财力雄厚,几乎所有的院落大门均是台基高筑,门面修得高大宽敞,不少院落大门还采用了数米高的砂岩石柱撑顶,上有木雕、横枋、雀替,下施石雕柱础,大门上为精致的眺阁,迎门为工艺精细的砖雕照壁。如从大门外看,总体建筑威严高大,整齐端庄;进院里看,住宅厅房富丽堂皇、井然有序,显示了家族特有的居住格调和阔绰。 北苏的建筑艺术、装饰艺术、雕刻技巧鬼斧神工,超凡脱俗,别具一格,并巧妙地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无论是院内院外,还是房上房下,都随处可见雕刻精细的建筑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从屋檐、墀头、斗拱、雀替到础石、门窗、照壁均是精雕细刻,匠心独运。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居民建筑艺术珍品。 。 |
牛家庄村 |
牛家庄村位于高平市河西镇东南部,207国道长晋线路边。全村土地面积450亩,69户,共245人。主要作物有小麦和玉米,传统产业为红薯种植,系朱门红薯种植园区。 |
丁壁村 |
丁壁村简介 丁壁村位于河西东南部,由丁壁和小丁壁两个自然村组成,小丁壁曾用“臭椿坡、松木河”,是河西镇对外交流的东大门,该村交通便利,河石线亲村而过,村辖面积4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625口人,460户,总耕地面积3134亩,人均收入3900元。 |
永宁寨村 |
永宁寨位于高平市与泽州、陵川两县的交界地带。四周山高谷深,地形复杂,除寨东与丘陵相接外,南、北、西三面均为深沟,从远处望,如若一个平地崛起的小山寨。 根据寨内现存碑记,永宁寨创建于明末。由于村落地处边缘山区,古代多有盗贼出没,再加上明末社会-,于是村内的张姓大户,其中最有名的大财主张百万,为了维护族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带头捐资募工修筑而成。 永宁寨依山势而建,东高西低,周长2800多米,整个寨墙为砖石结构,结合天然地理屏障,将整个村落环绕在内,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集生产、生活和军事防御为一体的古村寨。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口的增多,村民不断往寨东的平缓山丘上建房,因此,寨内的老房和古建都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行走在石板街巷上,穿行于鳞次栉比的古建、老院中,望着那斑驳残破的寨墙,让每个造访者都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寨内的民居建筑考究,工艺精良,木雕门额、窗扇,石雕门墩、柱础,制作得精美绝伦。寨西南的祖师庙是古代村人祭祀神灵的重要场所,规模宏伟,布局严谨。此外还有文昌阁、观音堂、三教殿等古建筑,其木、砖、石雕都很精美别致。 永宁寨作为古代冷兵器时期的建筑遗存,表现出浓郁的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军事研究价值。它那独特的城寨建筑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古代农村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生活风貌,又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摘自太行日报晚报版) |
义庄村 |
义庄村简介 义庄村位于河西镇中部,南依泽洲县北义城乡西黄石村相邻,北和本市西李门、东李门村相接,村北边有陈石线公路东西贯穿。全村有三个村民小组,199户,720口人,现有耕地1453亩,人均耕地2.07亩,共有党员35人,村民代表21人。 为了丰富满足群众的业余文化需求,投资15万元建设文体广场1处,完善文化配套设施,配备齐全文化活动设备、器材,添置图书2000余册,报刊、杂志30余种,设置阅览室、图书室、棋牌室、籃球场等。 2009年至2011年,我村新建村级卫生所1处、阳光浴室1处,村内西坡街建5000立方的蓄水池一座,村南建用以灌溉、钓鱼、休闲为一体的人造湖一座,村外、村内绿化面积5千余平方米,硬化面积8万余平方米,安装路灯50盏,建一个小型活动广场,组建一支老年秧歌队,一支青年舞蹈队,成员有40余人,积极参加镇村两级组织文化活动,并在河西镇举办的“庆元宵构和谐”全民健身秧歌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同时还成立了16人的篮球队,经常参加镇里举办的篮球友谊赛。 |
岭坡村 |
岭坡村位于河西镇东南5公里处,全村60户,230口人,耕地460亩,村南有著名的二仙庙。 |
西李门村 |
西李门村简介 西李门村位于河西镇东南10.5公里处,属丘陵地带。东邻朵则、东李门村,南邻岭坡村,西邻常乐村,北邻米山镇郭村。南北长度1500米,东西宽度1600米。总面积为3606亩。七个村民小组、535户、人口1890人。有耕地2853亩,人均耕地1.5亩。地下有煤、矿石,资源丰富。有地下深层水,水质较好。南邻县乡公路、河石线柏油路。 全村主要种植农作物有玉米1712亩,约占百分之六十;小麦1141亩,约占百分之四十,粮食总产量713250公斤,平均亩产量250公斤。畜牧养殖业主要有猪、牛、羊、鸡,规模养猪场有3个,年出栏1000余头;奶牛场1个,养羊1户。全村有优质果树60亩。村北有水利配套,深机井一眼,500立方供水池壹个;提水设备及管道一套。投资20余万元用于调产使用。农业机械化作业有75型东方红链轨车壹部,70型轮式拖拉机两部,全部配套。村民耕种全部机械化作业,农民生产、生活日益提高。全村经济总收入75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02万元,约占百分之四十,全村村民纯收入529.2万元,人均2800元。 全村现有工业:机砖厂壹个,从业人员15人,年产量200万块,收入26万元;缸砖厂十个,从业人员60人,年产量150万块,收入60万元;村办煤矿1座,现正在建设之中。投资千万元。 二OO二年村委修建新教学楼1座,教师办公室10间,投资46万元;现正在扩建教室及办公场所,约投资12万元,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村内有玉皇庙、文庙、东主师庙、西主师庙、南阁观音庙,村正中有风化寺、关帝庙。是我村的传统文化文物,最为突出的是该村的文庙,教育学家孔夫子之庙。村医疗合作方面,有医护人员4人,小病及预防、保健不出村,使村民人身健康、安居乐业。人口出生率占6‰,人口自然增长率占7‰,该村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有一古庙会 |
朵则村 |
朵则村位于河西镇东部丘陵山区,距镇政府所在地7.5公里,是典型的纯农业村之一。现有109户,总人口383人,党员13名,耕地面积1045亩,人均纯收入6000元。 |
悬南村 |
悬南村位于河西镇西南部,是原悬南乡政府所在地,全村共308户,1140口人,47名党员,下辖4个村民小组,村小磨香油美名由来已久。 |
双井村 |
双井村位于河西镇东南部,总面积3900亩,共有4 个村民小组,290户,1070口人,2191亩耕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元,双井村党支部共有5个党小组,47名党员。 近年来,该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全镇发展目标,夯实工作基础,探索工作方法,强化队伍建设,全面推动了党建工作的发展。一是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构筑坚强堡垒。投资50万元提升改造了阵地建设,先后购置了办公设施,制定完善了党务村务公开等16项工作制度;实行了“0员家庭”挂牌并进行严格考核和评星定级;设立了便民服务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和棋牌室。二是提升形象上下功夫,整治村容村貌。完成全村水泥路硬化4万平方米;建设文体广场2处,小游园1个,篮球场1处,健身场2处;改造更新吃水管道5000米,维修水池一座,建立垃圾不落地长效机制,组建专业清洁队伍。 双井村党支部一班人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
南凹村 |
南凹村位于我镇的东南边陲,与陵川、泽州搭界,过去曾号称“三不管”地方,交通不便。全村共有185户,625口人。耕种着1100亩耕田。 |
牛庄村 |
牛庄村简介 牛庄位于高平市区东南14公里处,过去此村以养牛驰名,村中有一根拴牛的大石桩叫牛桩,村名由此而得,后演变为牛庄。 牛庄村位于河西镇的东部,属丘陵山区,河石二级公路沿北大街穿过,东接丁壁,南靠泽州鲁村,西邻东李门,北部和乔里相连,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1.7公里,全村共有1010人,290户,有6个村民小组,总耕地面积为2114亩,人均拥有耕地2.1亩,是一个纯农业村,以种田和劳务输出作为经济来源,种植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红薯、谷子等杂粮,面积比例为1:1:1,粮食总产量可达到1040吨,平均亩产为490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43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65万元,农村居民纯收入291万元,人均2890元,村办企业有一座生产400元块的机砖厂和两个小型机瓦厂,从业人员有46人,同时,村里还建有寄宿制中心小学,学生人数在 人,教学设施齐全,教师队伍严谨,全村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人口自然增长率在7‰。 |
向阳村 |
高平市河西镇向阳村原名“窑则头”村,距今建村大约300年,据前辈讲,先到这里定居的人,依北岸挖窑洞而居住,因此得名“窑则头”村,1980年经高平市民政局批准而改名为“向阳村”。整个村庄位于东西长500米、南北宽120米的一条狭长地带上,村庄四周高。向阳村东邻宰李村,南邻巩村、乔村,西邻小仙村,北邻南许庄村,全村260口人,70户,耕地635亩,人均耕地2.4亩。村庄西高东低,属东西走向,许河绕村东北方向流过,村级公路和长晋路相连。 全村以农业为主,夏粮种植小麦;秋粮种植玉米为主,夏秋粮比例1:1,小麦单产600—700斤,玉米单产800—1000斤。畜牧养殖以家庭小型养猪为主,农村经济总收入150万元,农业收入33万元,占66%,农村居民纯收入83.7万元。 2005年5月经村民大会同意,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建设了向阳新村,现已整体搬迁。向阳村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在党的阳光沐浴下,向着全市一流的生态园林村、和谐文明村迈进。 |
小仙村 |
小仙村简介 小仙村隶属高平市河西镇所辖的一个自然村,现有271户人家,1000余口人,耕地面积1800亩,荒山面积250亩,东临207国道1.5公里,西、北两面距现修建的晋城至高平南王庄一级公路分别为200余米、300余米,南临河西镇所辖的司家川自然村1.5公里,交通便捷,自然条件优越,是得天独厚的人居优美之地。 |
界牌岭村 |
界牌岭村简介 界牌岭位于高平市的最南部与泽州县相邻是高平市的南大门,距离市区15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太洛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共有农户101户,360口人,耕地500余亩,是典型的农业村。2009年至2010年在支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首先同上级部门申请,与铁路部门协商将困扰村民多年的危桥进行了修建,现在已经竣工投入使用。其次是进行了危房改造,以前的破旧房屋不见了,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两排崭新的房子。再次是借市里户通水泥路的东风,对全村的大街小巷进行了硬化,共投资70余万元,共硬化面积12000平方米。在硬化的同时还进行了绿化和亮化工程。最后是投资15万元修建了党员活动室和村级卫生所。改变了党员开会没有阵地以及村民看病就医没有卫生所的历史。 |
梅叶庄村 |
梅叶庄村简介 近年来,河西镇梅叶庄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务实求新、积极筹集资金,致力于农村环境整治和旧村改造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使一个多年来处于贫困状态的小山村焕发了勃勃生机。 梅叶庄就是我市河西镇南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一百六十余户,780口人。长期以来,地下无资源,地面无企业,始终没能摆脱贫困的影子,近年来,新的支村两委干部,依靠团结务实的精神,把改变山村面貌,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工作突破口,积极筹集资金壹佰万元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后铺设成一条3公里的通往外界的乡村道路,建设村中娱乐园,农村休闲广场,修建自来水塔一座,建成梅庄村东西门两个,整修改造村中心街道一万五千多平方米,村中主要街巷十一条,维修村内围墙一千五百多来,绿化种植面积增加2000余平方米。 如今的梅叶庄村,生态环境优美,安居乐业,一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文艺宣传队伍和健身舞蹈队每天活跃在村中和大街小巷,古老的山村洋溢着一派和谐文明景象。 |
寨沟河村 |
寨沟河村位于河西镇西南部,全村现有133户,423口人,党员28名,总耕地面积741亩,总粮田面积603亩,人均纯收入6100元。种植业是该村的主导产业,是典型的农业型村庄,农田耕作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
西李家庄村 |
西李家庄村简介 该村位于河西镇东北部,东邻本镇东李家庄村,南邻桥南,西邻朵则,北与米山镇孝义村相邻,东西长500多米,南北宽300多米,总面积150000平方米,村民小组4个,168户,人口657人,耕地970亩,人均1.5亩。该村于2003至2005年与桥南两村铺通通往双井村的路,并把村内街道硬化, 该村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粮食总产量252200公斤,平均亩产260公斤,有千头猪场一个,林业面积60亩,果树20亩,退耕还林50亩蔬菜种植10多亩,农村经济总收入34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85万元,占24.9%,农村居民纯收入1571万元,人均2391元, 于2002建教学楼一座,实现了标准化小学,2004年接通了有线闭路,家家看上闭路电视,有卫生所从业人员两个,人口出生率1‰.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