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宅村简介
东宅村位于高平市西南,巴马公路穿村而过距高平市区20公里,马村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全村现有615户,人口2069人,耕地2746亩,分5个村民小组,村公益事业方面建设有村级中心小学、办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村级卫生所、阳光浴室等设施。
该村是一个矿产资源贫乏村,自古就有“踏进东宅无煤田”的说法。长期以来,在发展经济方面与邻近兄弟村相比一直处于劣势,一直是依靠个体经营的20余家铸造企业带动我村经济。近年来,由于个体经营的铸造企业不能达到国家现行有关规定,现已全部停产整顿。
现在,该村有个体铸造企业3家,个体石灰厂一家,民营“鑫佳源”洗煤厂一家,民营玉魁瓦厂一家,民营黑陶工艺厂三家,年产出栏率千头猪场三家,年产出栏率200头养猪场四家,年产出栏率千只獭兔养殖场一家,为解决我村劳动力就业、带头发展经济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581107 | 048000 | -- | 查看 东宅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西周村 |
西周村简介 我村位于高平市西南25公里处的香山脚下,与晋城搭界,交通便利。全村共有456户,1585口人,1400亩耕地总支村委成员各5名,党员65名,村民代表30名。党总支下设农业、企业两个党支部,分四个党小组,四个村民小组,村民大都以农为主,煤炭资源重组、养殖业、加工业蒸蒸日上。 今年以来,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忠实践行“-”重要思想,时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狠抓“三个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新当选的支村委班子精诚团结、互相协调,工作有活力、有朝气、有干劲,及时完成上级下达我村的各项经济指标和任务。 如今,我村社会治安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效益日趋增长,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实现了年总产值7100万元,人均纯收入7400元,被高平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宽裕型小康村”“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五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如今正以矫健的步伐阔步前进。 |
陈村村 |
陈村村位于高平市西南14公里处,紧邻镇政府所在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全村共有1530口人,分八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560亩,两委班子成员9人,党支部下设5个党小组,共有党员39名, 2011年人均纯收入8850元。 今年以来,陈村村党支部在创先争优中认真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和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紧紧围绕镇党委制定的“三三三二五”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工作全覆盖,以党建工作的实际成效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以基层组织工作全覆盖为契机,增强“双带”本领,提升“双服务”水平。树立“不能带头富,就不能当干部”、“不能带领富,就不是好干部”的意识,引导党员干部争当带头创业致富和带领发展致富的标兵,在促进农民增收中比作风、比贡献; 组织党员干部到山东寿光等地学习考察,解放思想,开拓眼界;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组织党员干部学知识、学技术,并且组织党员干部到农业园区、养殖大户实地观摩学习,提高致富技能,增强“双带”本领。实行24小时干部值班制度,真正发挥党员服务点和便民服务代办点服务党员群众的平台作用,为党员群众提供咨询、维权、帮扶救助等各种服务,不断提升“双服务”水平。 二是以“三三三二五”工作机制为抓手,“新农村建设八大工程”、“六村联创”进一步巩固提升。今年以来,村党支部认真落实镇党委制定的“三三三二五”工作机制,支部班子成员包党小组,党员联系农户,在认真摸底的基础上,确定所联农户的争创类型和具体目标要求,将“六村联创”的目标任务细化落实到每一户农户。对党员联户工作目标责任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每月组织党员干部对党员联户进展情况进行督查,由农户签字;年终进行综合考评,党员联户实绩作为党员评议的重要依据,通过奖优罚劣,确保基层组织全覆盖工作取得实效。目前,我村已实现了街巷硬化、安全饮水、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建起了高标准甲级卫生所、阳光浴室、老年活动室、体育健身场所,“文化五有”创建达标,实施街巷绿化、亮化工程,新建了村南小游园,生态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三是以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强势推进农业调产和项目建设。把全民招商引资上项目,壮大集体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点。项目建设方面:投资3000万元的年产2万吨星昶食品饮料项目已经投产运营;新引进高技术新材料项目玻璃微珠。农业调产方面:发展100亩育苗基地;开工建设新绿农业示范园区,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日光温室大棚140栋,现已完成70余栋,园区建成后,可解决100名劳力就业,必将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
马村村 |
马村村位于高平市西南部,系马村镇政府所在地,这里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是高平市西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全村共1300户,4200多口人,分为12个村民小组,有2300个劳动力,耕地面积4300亩。村党组织为党总支,总支下设三个支部,共有98名党员,近年来,党总支、村委会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武装头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近年来的建设与发展,马村的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总支、村委会始终坚持发展优先的理论,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竞争实力。有力的推进了全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保证了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 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业绩与成就,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和扎实工作,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党总支、村委会多方集资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减轻农民负担,去年我村人均收入达5800元。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狠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为构建一个和谐的新家园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全面贯彻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我村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新的形势面临种种新问题、新情况,这对我村村级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投身到马村的新农村建设中去,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为建设一个富裕、文明和和谐的新马村而不懈努力、不懈奋斗。 |
柳沟村 |
马村镇柳沟村位于高平市西南15公里处,距镇政府所在地马村村1.5公里。地处河谷地带,三面环山,一面是沟,呈南北走向。传说远古时期,这里生长着茂密的一沟柳树,故名柳沟。山上松柏掩映,芳草木满山飘香。从前这里时有洪水泛滥,为挡洪积水抗灾,在村北山洪水易发处建有两个水库。也衬托着秀丽的山区风光小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可为一处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柳沟村东与原村毗邻,北同原村乡秦城交界,紧靠沁辉公路,西接本镇唐东,南与马村相连,总面积9000余平方米,总户数43户,总人口173人,有党员15名,耕地面积230余亩,人均1.22亩。 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两委阵地建设上档升级,修建了阳光浴室、中心广场;并实现户通沼气;实行了“垃圾不落地”长效机制,村容村貌极大改善,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完善,不断创优发展了“硬环境”。2009年抓住户通水泥路的有利契机,硬化村里的大街小巷,全年完成硬化面积2000平方米,实行林权制度改革,分山到户。 2010年在阵地建设上档升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建立了便民超市、老年活动中心、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甲级卫生所和便民服务代办点,为群众办事、购物和就医提供了方便,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柳马路工程于今年4月下旬开工,5月底竣工通车。总投资60余万元,不仅解决百姓出行难的问题,而且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已成功引进混凝土搅拌项目一个,投资约4000余万元,占地十余亩。新发展相约真人CS小型项目一个,投资10万元。为我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今后,我们仍将把招商引资上项目,壮大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和改善民生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着力点,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努力建成和谐、民主、富裕新柳沟。 |
唐东村 |
唐东村基本情况 唐东村位于高平市马村镇政府西1.5公里处,全村共有586户,2087口人,耕地面积2136亩,8个村民小组。 唐东村党总支共有党员88名,下设8个党小组,其中:女党员7名,平均年龄48岁,两委班子11名。 |
唐西村 |
唐西村简介 唐西村位于高平市西南十七公里处,距马村镇仅一公里,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全村现有548户,1689人,辖9个村民小组,65名党员,耕地面积1533亩,人均收入5600元。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村两委班子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骄人成绩,先后获得“五个好”农村党组织、农村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希望工程建设先进单位、户通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等荣誉。 目前,村两委班子正紧紧团结全村党员干部,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 1、狠抓党建凝党心。我村结合创先争优、建设先进性学习党组织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一是制定学习计划,采取集中学习与自由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上级相关政策文件、理论动态,不断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二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在认真学习有关创先争优理论知识的同时,注意选树党员身边的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人和事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切实使理论学习与事迹教育相结合。 2、多办实事得民心。我村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的实惠”的总体目标,为群众干了一系列大事,好事。一是积极响应镇党委、政府招商引资号召,投资600余万元, 占地112亩,建50栋日光温室大棚,形成集农业产业、科研培训、高科技为一体的“唐西村富民绿色农业示范园”,增加了集体收入,创造了就业岗位。二是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投资30余万元建设占地4亩的生态小游园。三是大力开展户通水泥路工程,村硬化面达98%。狠抓户通沼气工作, 90%的农户已投入使用。四是投资13万元对我村学校进行维修改造,大力提高教育教学环境。五是完成了阳光浴室、便民服务超市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10万元建设90平方米的甲级卫生所,极大方便农民群众的生活。六是开展民心工程,关心弱势群众。全面推进“新农合”工作,我村参保率达98%;切实开展“新农保”工作,180名老人每月可享受国家、镇政府发放的养老金;关爱-,共有20人享受低保政策,3人享受五保政策。 我村将进一步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继续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村域经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我村建设为一个生态环境优美,人居环境良好,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永安村 |
一、永安村概况 永安村,当地俗称窑儿头村(亦称窑则头村),座落在距高平市城内约15公里略偏西南部边陲的老马岭高平关东面山脚下。周围总体地形地势是东西呈川,南北为山。东西与唐西村接壤,西面同掌握村相邻。 村庄行政区划归高平市马村镇辖管,设立村民委员会。现有居民225户,745口人。其中,男性354人,女性391人。从年龄结构看,十八岁以下的幼少年195人,青壮年330人,五十岁以上老龄人数220人,结构基本趋于合理,人口老龄化现象尚不突出。 村庄现拥有可耕种土地773亩,人均1.03亩。大部分耕地属于山坡土岭靠天吃饭的土地,平川良田土地寥寥无几。从土地的土壤结构分析,绝大多数为沙土结构,部分为红粘土结构,腐化层土质普遍浅薄,透气性较强,经不起较长时间的干旱无雨气候。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豆类为主产,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基本为空白。 村庄的村貌很具有特色,总观布局是坐北朝南,东西狭窄而且分别有高大的起伏土丘陵构成天然的屏障,南北延伸很长,约二华里许。由北向南呈缓慢倾斜的走势,北依大山,南傍河流,总看村庄的绝大部分村民住房显得非常隐蔽。 1990年以来,原高平市唐安煤矿上技改、上规模,新矿井定位和矿区办公服务后勤等搬迁到永安村的村边,基本与村庄联成一片。矿区的建设与发展从客观形象上给永安村的村容村貌添加了一笔重彩。 二、永安村起源 永安村是何年何时建村的,村庄的历史有多久,准确的文字史料很难查询。因此,很难说得清楚和准确。只有依据村庄和人口的发展规模以及世代老祖先们传承遗留下来的一些古建筑物体和物品,对照相关历史年代加以推论,永安村的起源大约可追溯到公元十六世纪后叶,也就是我国历史上的明朝后期武宗帝正德十六年间前后,距今约五百年左右的历史。 推论永安村起源的依据与理由有二个:其一,明朝洪武三年(即1370年)至永乐十四年间(即1416年),曾先后搞过七次大移民,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是前史未有的,移民走向及范围很广,尤其是移迁至长江下游一带和今日的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直到今日我们谈起寻根祭祖的事来,人们都会顺口说出:“我们的老0是-县大槐树底下”。大移民距今也不过是五百年左右的历史时间。其二,村民世代护存下来的古庙——关帝庙,初建庙时的“华梁”记载着“大清乾隆二十九年戊辰三月二十五日永安掌修造上梁大吉”,即公元1755年间始建。由此推论,村庄的起源只能是明朝后期开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后,才具备了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运输能力等条件,来大兴土木搞公益事业。上述二点,从不同角度推论永安村的建村年代与时间是合理且客观的。 三、村庄名称变更的由来 永安村的起源基本确定后,为什么村庄的称谓几次变更,窑儿头村、窑则头村、永安掌村、永安村,是人们随心所欲而称谓,还是有其变更内涵意义,需要加以阐述而且让后代人知晓其中缘由。 首先,“窑儿头村”这一称谓,可算是村庄诞生后的“乳名”。周边亦有人称其是“窑则头村”,这是和协音叫法。为什么起名“窑儿头村”,是建村的老祖先们定的,也是有其由来和说法。 当初,开辟此地的老祖先们结伴来到这里定居时全是居住在土窑洞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恳田种粮、繁衍后代。住土窑洞是当时人们的经济条件所决定。其次是生活环境所限。土窑洞简单易造,经济实用、坚固耐久、不易倒塌、夏季防暑、冬季御寒。建在高耸的土崖下面,出入只限于一个道口,既不易被外人所发现,又可抵御野兽对人们的伤害,安全幽静,自在逍遥。为与外界和周边邻村进行社交之便,就按着居住状况给村庄定了个名讳——窑儿头村。既让人好记,又让人好叫,这就是“窑儿头”村名的来由和说法。 最早来窑儿头村定居的户员并不多,按姓氏而言有,张氏、李氏、唐氏。最多不过五户,人口不超15口。后来又搬迁来周氏、董氏、陈氏等,随着村庄的社会知名度扩大和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的吸引力,先后又迁居有郭氏、邢氏、田氏、崔氏、袁氏、苗氏、武氏等家户,直至今日,再没有新增别的姓氏家族。 其次,“窑儿头村”改名称“永安掌村”是何时,为什么村民要起心动意更改村名,经分析考查是事出有因的。 依据本村始建“关帝庙”时所写“华梁”记述,“大清乾隆二十九年戊辰三月二十五日永安掌修造上梁大吉”(原文),即公元1755年间,此时期,村庄有所扩大和发展,居民人丁增多,生活条件与方式有所提高与改变,多数村民走出土窑洞,修盖起土木结构的住房,文化造诣和思想的开化有了提高,文明进步的欲望追求也随之增多,首先意识到村名更改的必要性。 “永安掌”三个字很富有内涵意义,从表义上讲,是让村庄永久平安、村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的期盼。从内涵意义上讲,又饱含两重意思:其一,精神寄托。村庄修建了“关帝庙”盼望圣人以神力神威顾护村庄和村民,恩赐百福,扬善镇邪,借武圣关帝之威来掌管和保佑村民安居乐业。其二,风水宝地。村庄总的布局形象和环境地势犹如座落在神仙的手掌中,风水龙脉都汇聚在掌心中,由神仙来掌管村庄定可长治久安、财福双全、人寿年丰。所以,永安掌村的村名很快被人们所认可,从精神寄托上人们也为之而振奋,扬眉吐气。 再次,“永安掌村”后来更改为“永安村”,从时间上讲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实行集体经营化经济时为了简便顺口而删去了“掌”字,称之“永安村”而延伸至今,根本意义没有改变。 四、村庄管理变迁 自从建起村庄后,世代的前辈们为治理好村庄可以说是费尽心机,含辛茹苦。村庄不断发展,人口日趋增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随着时代和社会的炎凉变革而发展。在国不安宁,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民心散乱的旧社会,尽管老前辈们费尽心血来治理村庄,然而国家贫穷而软弱,统治者昏庸而-,民众长期生活在穷困和饥饿的境底中,因此,村庄数百年来发展缓慢,人口增长不快,落后愚昧的小山庄长期处于人们低看的地位。在管理上往往被附属于相邻大村的代管上,二天一变,三天一改,村庄发展和农业经济发展长期处在自由发展状态,数百年来村庄山河依旧、面貌不改。1960年以后,永安村才真正实行了独立自治的管理体制。 |
掌握村 |
掌握村概况 掌握村位于高平市西南15公里处。该村从古至今,以武姓最多,且村形如掌,遂起名武家掌;解放后,又以人类命运人民掌握为由,将武家掌改为掌握。此外,掌握村还辖砖窑上自然村,相传二百年前,晋城柳村底有两人在此落户烧砖故名。掌握村和砖窑上自然村有5个村民小组,共147户,506口人,500多亩耕地。村民过去均以农业为主,兼营养殖、编织、烧砖等副业;现在利用紧邻唐安煤矿的优势,多在煤矿上班,年轻人多在外地打工,也有少数村民发展种养业,人均收入4500元。 近年来,该村在马村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实施六大工程,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发展。一是实施富民工程,抓住镇政府的优惠政策,栽种了80亩的薄皮核桃;支持村民发展养猪业、种植业、加工业等产业。二是实施生态工程,对退耕还林地进行了补栽补种,补种侧柏、刺槐40亩。三是实施户通工程,紧紧抓住市、镇财政补贴政策,投资200余万元,完成了全村2.8万平方米道路硬化。四是实施亮化、净化、绿化工程,投资2万元,购置30盏路灯对全村进行了亮化;成立了村环卫队,严格责任落实,真正做到垃圾不落地; 同时,为给村民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建成了村级休闲小游园,并对所有硬化的道路两侧进行了绿化,绿化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五是实施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共投资60万元对村级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便民服务大厅等进行了装修,为村民提供了更加舒适的服务场所。六是项目招商、引资工程,支村委一班人,积极筹划,引来投资100万元的洗煤厂落户,并积极发展砂盐项目,为推动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放眼未来,任重而道远,掌握村将不断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自主创业意识、发展龙头产业,盘活集体资产、培养新型农民等方面下功夫,利用本土优势,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
阁老村 |
阁老村简介 阁老村位于马村镇西南边陲,有3个村民小组,163户,624口人,全村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养殖业、种植业蒸蒸日上。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余元,在全镇属经济落后村。 今年以来,我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忠实践行“-”重要思想,时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狠抓“三个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新当选的支村委班子精诚团结、互相协调,工作有活力、有朝气、有干劲,及时完成上级下达我村的各项经济指标和任务。 如今,我村社会治安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效益日趋增长,各项工作有序进行,2010年被镇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古树保护先进村”等荣誉称号,如今正以矫健的步伐阔步前进。 |
古寨村 |
古寨村位于马村镇西南4公里处,全村共有495户,人口1685人,有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783亩,党总支共有党员78人。 近年来,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展观,按照村镇规划总体要求,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社会治安稳定,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今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7200万元,人均收入达7750元。 今年我村党支部、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加快我村转型跨越发展、构建和谐古寨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
康营村 |
康 营 村 简 介 一 行政村概况 康营村位于高平市区西10公里,饮马河、湄公河、野川河交汇处,辖10个村民小组,1个非农集体户,农户630户,2140口人,其中农业人口2106人,非农业人口34人,有耕地2122亩。居民以务农为主,兼营工商、运输及其它。有各种工商专业户30余家,运输专业户200余家,从业人员280余人,营业收入1172万元。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72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672元,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00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820元。1999年建为小康村,2009年5月高平市人民政府授予“创业示范村”称号。 二 村名的由来及沿革 康营村古名光狼城。战国长平之战时因秦兵驻扎而名强营。唐朝时一位姓康的将军又曾带兵在此扎营,故又改名为康营,一直沿用至今。这里四面环山,三面绕水,文化历史悠久,人民勤劳淳朴。 1945年高平解放后,属七区康营编村,1953年改属北陈乡,1956年改属七区康营乡,1958年属高平人民公社马村管理区,1961年改属高平县马村人民公社,1984年改属马村镇称康营村管理委员会,1994年称康营村村民委员会。 三 历史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村中有识之士和爱国群众在村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八路军驻村布防中,广大村民把最好的房子让给八路军。解放战争时期,康营村党组织积极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支前,广大村民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踊跃报名参军,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在册烈士有17名,村民还为前线将士做军靴、送军粮、运送0弹药、药品、抬担架、运送伤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四 经济状况 康营村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北接曲辉二级公路。南邻南唐铁路专线,东有晋城煤炭进出口公司铁路站台,东南靠山西兰花集团丹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村南新建高平维高水泥制造有限公司。村东高平化工有限公司也在筹建中,康营工业园区的雏形正在形成。村民除了辛勤耕耘土地之外,还兼营粮油加工、交通运输等产业,经济逐年上台阶。据2009年统计全村共拥有货运汽车100辆,农用三轮运输车190辆,小轿车40辆,摩托车200辆,农民除农忙季节务农外,其余均为对外承揽运输、建筑、劳务挣钱。197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0万元,人均纯收入仅200元。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728万元,人均纯收入5672元,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提高27倍。2009年全村共有男女劳动力1040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280人,占总劳力数26.9%,从事商业服务业外出务工劳动力76占人,占总劳力数73.1%。 五 基础设施建设 1978年以来,先后由个人和集体建房550余套,房屋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原来15平方米提高到40平方米以上,在改善住房面积的同时,村委会投资300万元硬化了街巷路面,铺设了下水管道,扩大了绿化面积,南大街安装了太阳能路灯35盏,南大街进行了拓宽改造,新建了围墙。家家安装了自来水,户户通了电话,并组建了垃圾专车,做到垃圾不落地,街巷卫生定期打扫,改善了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六 社会事业发展 小学教育 1998年在村党支部的努力下,自筹资金和村民集资36万元,兴建了康营小学新校舍。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教学楼为单面双层上下26间,校园860平方米,操场1750平方米,师生告别了阴暗潮湿、透风漏雨的学习环境,搬到了环境优美、崭新漂亮、设备齐全的新校舍。康营小学现有师资10名,1——6年级学生240名。 幼儿教育 2004年投资33万元兴建了康乐幼儿园,建筑面积1067平方米,园分前后两院,前院为办公教学生活区,后院为儿童娱乐活动区,中间是二层教学楼。现有幼儿教师两名,两个幼儿班,入学幼儿80名。2002年又投资15万元,为幼儿园和小学配置了电脑、复印机、VCD、现代远程教育等现代化设备,使学校、幼儿园改善了教学环境,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被镇教办多次评为“教研教改先进集体”。 群众文化 康营村历来是高平群众文化活跃之地。康营村的民间乐队、故事推小车、跑旱船、踩高跷在周围村都很有名的,每年元宵佳节,文艺活动都能取得好的名次,获得嘉奖。2007年村委投资建成康营舞台,2008年又筹资办起了文化活动中心,配备有图书室、棋牌室、羽毛球、篮球、各种健身器材,为康营村民开展文化活动、开展体育活动、健身,提供了必要的活动场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0年康营村新农合参合人数为2074人,比上年增17人,参合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极大的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的问题。 |
金章背村 |
金 章 背 村 简 介 金章背村地处高平市西南端30公里处,南与泽州、西与沁水相接,村内共有8个村民小组,416户,总人口1357人,党员42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村民代表32名,8名村民小组长,耕地面积1032亩,村民以农业为主,种养结合,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畜牧养殖业以养猪、养羊、养兔为主,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同时,结合本村实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拓宽村民致富发展门路,养猪方面,由原来的4户养殖户又扶持了2户养殖户,共存栏猪2010头;养羊方面,今年又新增养羊户5户,累计养羊300余只;利用煤矿闲置的厂房,为村民提供80余间房屋,办理了“金月养兔合作社”手续,目前养兔存栏为1000余只。 |
张家村 |
张家村位于高平市西南20公里处,全村有86户, 290口人,380亩耕地,有支、村委干部4人,党支部共有党员17名,村民代表20名(其中党员12名),农民人均纯收入06年5400元,07年5800元,08年6200元。 近年来,我村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建设农村建设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在创建和谐新农村活动中,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握重点,整体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全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坚持先规划,后建设,聘请晋城市规划设计院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产业布局规划》两个规划,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二是全力推进生产发展,积极实施强村富民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投资80万元建成了规模养猪小区,年生猪出栏3000余头。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益事业的投入,改善村民福利待遇,真正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和各方面的实惠。我村累计投资500多万元,完成了村内主要街道硬化、小巷缸砖硬化以及配套的下水道污水排放、农民篮球场修建、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广场改造、街道两侧美化绿化、阳光浴室、卫生所等大小工程10多项,实行了垃圾不落地,大大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基本达到了"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的"五化"标准。对支、村两委阵地进行了高标准建设。今天投资230万元打深水井一眼,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问题。卫生保健方面。从05年开始,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到100%。村民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全村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村级重大事务做到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务、财务公开大大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 通过以上工作,我村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2003年获晋城市“改厕改造”先进村,2004年获山西省爱委会"卫生村"、获晋城市"文明村"称号。 |
大周村 |
大周村简介 大周村位于高平市西南,距马村镇区约5公里,南与晋城大阳镇搭界,西邻沁水,交通便利。大周村村域面积2.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 720户,2468口人,耕地面积2289 亩。支村两委干部8名,交叉任职一人,村党总支共有党员 83名,村民代表36名。历史上曾经叫做周纂镇,传说周朝武将杨纂在此镇守因其治理有方而得名。 大周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历经宋明清时期,形成了独特多元的地方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规模宏大、独具特色的城堡、民宅、商院相结合的古建筑群,“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等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目前,已经成功申报了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今年以来,大周村党总支、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村党员群众,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忠实践行“-”重要思想,围绕镇党委、政府的总体工作思路,强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今,社会和谐稳定,治安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极大改善。 今后,我们将紧紧抓住项目建设促转型这个重点,克服煤矿资源重组后的各种不利因素,挖掘我村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这个’低碳产业’,以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保障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
东周村 |
东 周 村 简 介 东周村地处高平市西南端30公里处,南与泽州相接,村内共有13个村民小组,680户,总人口2580人,党员63名,耕地面积3000余亩,村民以农业为主,种养结合,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畜牧养殖业以猪羊兔为主,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本村实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拓宽村民致富发展门路。特别是今年,我村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一轴六块三组团”发展思路,在村东头投资5200万元建设绿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目前已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80余栋,大大加快了我村调整产业结构步伐。 |
东宅村 |
东宅村简介 东宅村位于高平市西南,巴马公路穿村而过距高平市区20公里,马村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全村现有615户,人口2069人,耕地2746亩,分5个村民小组,村公益事业方面建设有村级中心小学、办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村级卫生所、阳光浴室等设施。 该村是一个矿产资源贫乏村,自古就有“踏进东宅无煤田”的说法。长期以来,在发展经济方面与邻近兄弟村相比一直处于劣势,一直是依靠个体经营的20余家铸造企业带动我村经济。近年来,由于个体经营的铸造企业不能达到国家现行有关规定,现已全部停产整顿。 现在,该村有个体铸造企业3家,个体石灰厂一家,民营“鑫佳源”洗煤厂一家,民营玉魁瓦厂一家,民营黑陶工艺厂三家,年产出栏率千头猪场三家,年产出栏率200头养猪场四家,年产出栏率千只獭兔养殖场一家,为解决我村劳动力就业、带头发展经济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
东崛山村 |
东崛山村位于高平市西南26公里处,与晋城搭界。全村共有160户,人口578人,耕地面积695亩,支村委干部6名,共有党员21名,村民代表24名。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村民大都以农为主,兼营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还有一小部分村民以打工为生。支村两委一班以“-”精神为指针,科学发展为统领,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狠抓“三个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经济效益日趋增长,各项工作明显提高,实现年总产值1160万元,人均纯收入5850元。如今正以矫健的步伐阔步前进。 |
中崛山村 |
中崛山村位于高平市西南25公里处,与晋城搭界。全村共有80户,人口304人,耕地面积454亩,支村委干部6名,共有党员15名,村民代表20名。全村共有2个村民小组,村民大都以农为主,兼营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还有一小部分村民以打工为生。支村两委一班以“-”精神为指针,科学发展为统领,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狠抓“三个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经济效益日趋增长,各项工作明显提高,实现年总产值700万元,人均纯收入5850元。如今正以矫健的步伐阔步前进。 |
西崛山村 |
西崛山村简介 西崛山村位于马村镇西南部,与泽州县大阳镇相邻,巴马公路沿村而过,东临中崛山村,西临东周村,全村共有人口376人,耕地面积440余亩,全村共有党员19名,支村两委干部5人,村民代表25人。值此“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我村为全镇人民献上精心准备的节目歌伴舞《美丽中国》。 |
东牛庄村 |
东牛庄村位于马村镇南部3公里处,村委会下设三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90户,597口人,630亩良田面积,60亩退耕还林面积,992亩森林面积。3个党小组,党员20名,农民人均收入4800元。 全村以交通运输业为主要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以及商贸业、饮食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近年来,党支部、村委会在镇 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大力提升基层组织建设的档次和水平,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目前,全村政治安定,社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
西牛庄村 |
西牛庄村简介 西牛庄村位于高平市西南20公里处,全村有142户, 550口人,714亩耕地,2个村民小组,年产6000万块新型墙体材料厂1个,年产 30万吨洗煤厂1个,养猪场2个。截止2009年底,全村 经济总收入2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00元。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重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握重点,整体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全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我们的主要做法: 1、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在我村的两个煤矿旧址上建设新项目,一个是建成年产6000万块煤矸石烧结砖项目,另一个是建成了3户年产2000头规模养猪小区。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先后建成了新品种核桃为主。发展栽桑养蚕户12户,薄皮核桃种植20余亩。总投资40余万元。在市综合开发局的引导下恢复耕地20余亩,修建喷灌蓄水池一个,铺设喷灌上水管1000余米。下水管4000佘米。可灌溉农田面积300佘亩,灌溉薄皮核桃、田柿市等种植园地50余亩。 2、根据市、镇两级惠农政策开展了户通水泥路工程,投资28万余元,共铺设水泥路面积3750平方米,铺设下水管道250余米。全村水泥路面积覆盖率达90%以上。 3、下一步在市水利局和镇府的支持下同邻近村解决连片供水工程,更换水管老化200余米,完善户通水泥路工程。 |
沟头村 |
沟头村基本情况 沟头村位于高平市西南20公里处,距马村镇所在地南2.5公里处,地处丘陵,土地肥沃。全村共有220户,680口人。设党支部1个,有党员24名。村委会下设四个村民小组,有村民代表20名,粮田面积1260亩。 |
毕家庄村 |
毕家庄村简介 毕家庄村位于马村镇南1.5公里处,全村共有106户,人口394人,有2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705亩,党支部共有党员22人。 近年来,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村镇规划总体要求,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社会治安稳定,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今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328万元,人均收入达5630元。 今年我村党支部、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加快我村转型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毕家庄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
庄头村 |
庄头村简介 庄头村位于马村镇西南8公里处,全村共有260户,人口820人,有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713亩,党支部共有党员34人。 近年来,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村镇规划总体要求,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社会治安稳定,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今年我村党支部、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加快我村转型跨越发展、构建和谐庄头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