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城 >> 高平市 >> 野川镇 >> 路家村

路家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路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路家村简介

  路家村简介
  路家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西南7公里处,东与大西沟村毗邻,西和后山沟接壤,南与沟村交界,北和大野川村相连,因以路姓建村,故名路家。杨界公路傍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村内设4个村民小组,149户,共567人,其中劳动力300人,耕地面积822亩,人均1.4亩。
  该村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等,种植比例为6:3:1,粮食总产量60万斤,平均亩产730斤,畜牧业方面,有规模鸡场1个,饲养鸡800余只,规模猪场一个,饲养猪100余头,近年来,农村的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农机具方面有大型拖拉机和深耕犁具各2台,农用小四轮、小手扶等小型农机具15台,农用三轮车80余辆,此外,同样地里发展了3个个体企业,吸收村里劳动力80人,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1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10万元,占总收入的68%,农村居民纯收入190万元,人均3540元。
  村内有卫生所1个,专业医疗技术人员1名,(执业医师)人口出生率为2‰,人口死亡率3‰。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581108 048000 -- 查看 路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路家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路家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北杨村

  北杨村概况       北杨村地处丘陵,位于野川镇北三公里处,距市区14公里,东临红岩沟村,西连杜寨村,北靠柳树底,南接南阳村,因自古以来,河边杨树成林,又地处野川河和南杨村的北面,故名北杨。我村交通极为便利,杨界线公路贯穿全村,杜寨至野川公路也从村中通过。村庄三面环山,村东和村中分别有小河流过。全村有农户340户,总人数1342口,分有四个村民小组,共有耕地1666亩,人均1.24亩,粮食总产量666吨。   村里基础设施完善,主街道铺设有下水管道,村里有达标卫生所一个,老年活动室一个,45平米的农家书屋一个,藏书1500余册,现代远程教育播放站一个,还设有广播室、篮球场、乒乓球室等,村委会门口有健身场地一个,健身器材十余台。户户通水泥路达到99%以上,新增绿地面积30余平方。村民全部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互联网、闭路电视覆盖全村。村里经济发展较好,村民主要以种养为主,兼营工副业;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杂粮等,蔬菜种植业是我村农业的一大特色,在四邻八村都有很高的声誉,现有蔬菜基地70余亩,猪场四座,煤球厂两座,商店数个,农民人均收入5800元。   我村文化底蕴丰富,村名人贾鲁(1296-1353)字友恒。是我国古代著名一位的水利专家,曾官至工部尚书,治理过黄河。清末举人邵祖毕、号召村民集资修建三清庵庙一座,别名大庙,建筑规整,布局严谨。村西北岭上,有一土地庙,我村二月初二的庙会,据说就是源于此庙。现存的两座古庙,近年经村民集资修缮,已焕然一新。土地庙后的一棵古松,据说已有几百年的树龄,但依然枝繁叶茂、苍劲挺拔、四季常青,它承载了我村祖辈们的沧桑历史,也见证着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路家村

  路家村简介   路家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西南7公里处,东与大西沟村毗邻,西和后山沟接壤,南与沟村交界,北和大野川村相连,因以路姓建村,故名路家。杨界公路傍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村内设4个村民小组,149户,共567人,其中劳动力300人,耕地面积822亩,人均1.4亩。   该村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等,种植比例为6:3:1,粮食总产量60万斤,平均亩产730斤,畜牧业方面,有规模鸡场1个,饲养鸡800余只,规模猪场一个,饲养猪100余头,近年来,农村的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农机具方面有大型拖拉机和深耕犁具各2台,农用小四轮、小手扶等小型农机具15台,农用三轮车80余辆,此外,同样地里发展了3个个体企业,吸收村里劳动力80人,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1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10万元,占总收入的68%,农村居民纯收入190万元,人均3540元。   村内有卫生所1个,专业医疗技术人员1名,(执业医师)人口出生率为2‰,人口死亡率3‰。   

后山沟村

  后山沟:地处半山区,位于市区西南6千米处。辖后山沟、崔家湾、半道上3个自然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156户,503人。有耕地822亩,人均耕地1.61亩。年粮食总产量446吨,平均亩产293千克。村民以农为主,种养结合,兼营采矿、铸造、烧石灰等行业。农村经济总收入279万元,人均纯收入3910元。1996年被命名为小康村。  

大西沟村

  大西沟村简介   地处丘陵,位于市区西6公里处,北靠东沟村,南接沟村,西连大野川,东邻南城办事处,因位于璩庄之西,村东有沟,故名西沟。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和建宁乡西沟村重名,加之邻近有小西沟,故更名为大西沟,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180户,共640口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人,劳动力320人,耕地面积1091亩,人均耕地1.7亩。   村民以农为主,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种植比例为1:1,粮食总产量40万斤,亩产平均400斤,各种农机农具110台次,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1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14万元,占51%,农村居民纯收入227元,人均3558元。   村内有卫生所一处,医疗技术人员1人,人口出生率为2‰,人口死亡率为2‰,村民郭文现任长治市政法委副书记。   2005年,省里在村东投资3.5亿元新上晋城市500kv输变电项目。   

东沟村

  东沟村情况简介   东沟: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4.5千米处。下辖东沟、洞上、常家沟、蒲沟4个自然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485户,1568人。东沟村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现有祖师庙、古戏台、砖结构六棱塔等文化古迹。近年来在野川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今年我村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阵地建设、人畜饮水工程上加大投入,力争把我村建设成为和谐富裕、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大野川村

  大 野 川 村 简 介    大野川村地处平川,位于市区西8公里处,北与上野川村和唐家山村毗邻,南和路家村相望,是野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野川镇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起先这里曾叫做“临时”,在该村南门上有记载。后来,由于这里地处许河谷地,土肥草绿,一片原野,没有村庄,故称野川。以后年深日久,有人居住了,村庄也大了,住在这里的人们便以地名为村名,叫做野川。因比上野川大,故叫大野川。杨界公路纵贯南北,交通十分便利。   村里下设12个村民小组,780户,共267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8人,劳动力1490人,耕地面积2905亩,人均1亩。   村民以农为主,种养结合,兼营副业,上个世纪村里的五小企业发展迅猛,高峰时出现“家家点火,户户冒烟”,有“日进斗银”之说,为野川经济做出过重大贡献,近年来,村里依靠区位优势,第三产业发达,村里小饭店、旅店、商店星罗棋步,同时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到镇办煤矿等工矿企业进行劳务用工,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69.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995.5万元,占85%,农村居民纯收入982万元,人均3588元。   村东有小学一所,在校学生400人,各类教师15人,村东北有镇办中学一所,在校学生1000人,各类教师65人,义务教育普及率为100%,野川中学东面有镇办医院一座,专业医疗技术人员20人,人口出生率为7‰,人口死亡率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   野川的文物古迹众多,从前,有股长流水穿街而过,后因地层变动,水位下沉,致使水流中断,这里地势上有山,有川,建筑上有塔,有庙,是这一带出名的好地方。人们常这样形容,野川是支船,船上有塔、塔上有庙,庙上有山(塔、庙建于山坡,指座落高低而言),景色秀丽,村貌壮观。大野川村庙多,有关帝庙,汤王庙,东岳庙,三皇庙,土地庙,奶奶庙等,关帝庙大门前的经幢,高约5米,周刻-,雕工精细,艺术价值较高。东岳庙的泥塑,造型别致,工艺精湛,保存也较完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和九月二十六有物资交流大会。   野川村民郭清光,出生于1904年,是野川村唯一的革命烈士,生前任抗日村长,1944年在高平韩庄被日本鬼子杀害。   

上野川村

  上野川村简介    上野川地处平川,位于市区西7.5公里处,过去曾以愿望得名永乐村,以后又名小野川,至今仍有小野川的习惯叫法。这里地处许河谷地,在大野川上面,故改称上野川。    上野川南邻大野川村,东邻唐家山、后沟村,北邻乔家沟、南杨村,村西有镇级公路及许河、山脉,道路交通比较方便,本村为单独行政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为450户,总人口166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人),劳动力750个,总耕地1993亩,人均耕地1.2亩。    本村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豆子,粮食总产量为996吨,平均亩产520公斤。农副特产有黄梨。村中有三轮车230辆,手扶拖拉机30个,农民生活条件较好。本村拥有果园80亩,果树1100棵,畜牧养殖业6户,其中1户养鸡,2户养猪,3户养羊,村中有一个池塘,能灌溉100亩粮田,农村经济总收入98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99万元,农村居民纯收入581万元,人均3546元。    本村境内有高平选煤有限公司,镇办西山煤矿,市办南阳煤矿。全村商贸总收入为10万元,村中有1所学校,在校学生222人,各类教师13个。村中有二仙庙成院、大庙成院文物古迹,村中建有卫生所,医务技术人员1人。2005年本村人口出生率为9‰,人口死亡率为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   

唐家山村

  唐家山村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6千米处。辖唐家山、芦家2个自然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128户,376人。有耕地803亩,人均耕地2.02亩。年粮食总产量191吨,平均亩产199千克。村民以农为主,种养结合,兼营采矿、编造、劳务输出等行业。农村经济总收入165万元,人均纯收入4120元。1996年被命名为小康村。2009年,在支村委班子的带领下共完成户通面积九千余平方米。2010年,在原有的阵地建设基础上,扩大规模,新修十一间平房,进一步对村委大院进行了装修。  

后沟村

  后沟村概况   后沟: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6千米处。辖后沟、背里、窑沟3个自然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205户,790人。有耕地1200亩,人均耕地1.48亩。年粮食总产量392吨,平均亩产284千克。村民以农为主,种养结合,兼营冶炼、采矿、翻砂等行业。农村经济总收入547万元,人均纯收入4150元。1996年被命名为小康村。  

乔家沟村

  乔家沟村地处高平市野川镇北部3公里处,三面环山。全村共有农户380户,包括一个自然村郑家河,总人口1180余人。全村拥有耕地面积14500亩,林地面积8000亩。    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有小学、达标卫生所各1所;户户通水泥路硬化率达98%以上;绿地面积新增700余平方米;村民全部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互联网、闭路电视覆盖全村。    村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建有老年活动室1个;35平米农家书屋1个,藏书3000余册;现代远程教育播放站1个;村里设有广播室、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定期播放现代远程教育,90%以上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互联网。村里还建有两个休闲广场,并配备了完善的健身器材供村民使用。    村域经济发展较好:现有6000万块/年矸石砖厂一座;特色养殖有牧岭养殖场、梦现山庄等养鸡、养羊、养猪、养孔雀、枣树种植、金针菇种植、蔬菜大棚种植若干栋;煤球厂2座;石渣厂1座。去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65元。

沟村村

  沟村村是野川镇最南边的一个行政村,坪曲公路绕村而过,雪白的屋脊、粉色的墙壁、干净清洁的院落相互映衬,好一幅和谐安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全村辖7个村小组,1500余口人,50名党员,耕地1900亩。村内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齐全。长期以来,,村民们固守着这些地,虽然守着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但村民思想意识落后,集体经济薄弱,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村内环境的真实写照;村民增收长期乏力,“种粮过日、喂猪过年”成为村民增产增收的全部内容。   近几年来,村党支部引领群众转变思想,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沟村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让沟村村党支部受到了群众的拥戴,也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沟村村党支部1994年被命名为小康村,目前已连续5年被市委和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南杨村

  南杨村简介   南杨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西北13公里处,北靠北杨村,南连上野川、西与杜寨村交界,东和红岩沟毗邻,自古以来,河边两岸杨树成林,村子处于野川河岸,称为杨村,为和北杨相对称,故叫南杨。杨界公路从村东傍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下设6个村民小组,320户,共12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0人,劳动力680人,耕地面积1080亩,人均耕地0.8亩。   村民以农为主,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总产量65万斤,亩产平均600斤,南阳村三面靠河,南面靠维屏山,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近年来,依托市属南阳煤矿和杨界公路,第三产业发展很快。   村东有村民贾长有投资元,创办的南阳免业有限公司,其生产的兔肉系列制品远销省内外,产品供不应求,为本村解决剩余劳动力20人,为国家创税130万元。村南有市属年产60万吨的南阳煤矿。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5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38万元,占48%,农村居民纯收入519万元,人均4201元。   村内有小学和卫生所各一处,在校学生110人,各类教师7人,义务教育普及率为100%,人口出生率为7‰,人口死亡率为6‰,人口增长率1‰,2005年,被高平市委政府授于“宽裕型小康村”和“文明村”称号。   

柳树底村

  柳树底简介   柳树底村地处丘陵地区,位于市区西北10千米处。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252户,903人。有耕地1132亩,人均耕地1.25亩。年粮食总产量322吨,平均亩产362千克。村民以农为主,种养结合。有镇办煤矿,梨果和苇叶、苇席为该村的农副特产,村里80%的农户都会编席。农村经济总收入367万元,人均纯收入5600元。1997年被命名为小康村。  

杜寨村

  杜寨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11千米处。原为杜寨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辖杜寨、尹家沟2个自然村。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393户,1160人。有耕地1916亩,人均耕地1.62亩。年粮食总产量1178吨,平均亩产267千克。村民以农为主,种养结合,兼营运输、商贸等行业。该村煤炭资源丰富,原有一座年产30万吨的煤矿,有果树80多亩,盛产黄梨、苹果。1975年在村西修建了杜寨水库,总蓄水量为268万立方米。2007年后半年进行了水库维修加固工程,2009年完工。过去曾办过酿酒厂,20世纪50年代后期停办。抗日战争时期办过小型丝棉厂。农村经济总收入486万元,人均纯收入3965元。村里建有寄宿制小学校、幼儿园等,年初开展了杜寨小学公寓楼修建工程,目前此项工程已接近尾声。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有物资交流大会。  

寺沟村

  寺沟村基本概况    寺沟村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13千米处。辖寺沟、王家庄、西庄、峰儿背4个自然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180户,580人。有耕地1297亩,人均耕地2.09亩。年粮食总产量359吨,平均亩产199千克。村民以农为主,种养结合,兼营采集、编造等行业。该村注重果树种植,盛产黄梨。地埂桑树较多,栽桑养蚕、养蜂为村民的传统习惯。农村经济总收入306万元,人均纯收入2680元。村里有一泉水,长流不息,水温常年保持在摄氏15度左右。  

大西社村

  大西社村简介    大西社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13公里处,在旧社会该村是个大社,位于马鞍山之西,故名西社,后来上面有个村叫上西社,该村比上西社大,故又称大西社。该村有由大西社、上西社、圪套三个自然村组成,西邻圪塔庄,北邻十字岭,东邻吴庄、南邻杜寨。    全村总人口838人,总户数240户,13个村民小组,劳动力532人,总耕地176.9亩,人均1.9亩,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粮食总产量为70万公斤,平均亩产360公斤。果树以黄梨、苹果为主,年产20万公斤,畜牧业以养猪为主,年出栏生猪2000头,农村经济总收入28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90万元,占32.1%,农村居民纯收入180万元,人均收入2750元。全村人口出生率为10‰,人口死亡率为1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   

圪塔庄村

  圪塔庄村简介    圪塔庄村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16公里,据传说村南有一棵又粗又大,枝叶茂盛的柳树,长满圪塔,村由树而得名,故称圪塔庄。北靠圪台、大西社、南连寺沟村、东邻杜寨水库,西和沁水接壤,圪塔庄村原为独村,隶属杜寨乡,2000年底归于野川镇,2001年后辖圪塔庄,西郭庄和韩家庄三个自然村,全村设15个村民小组,215户,共850人,其中劳动力425人,耕地面积1380亩,人均耕地1.6亩。   居民以农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粱、谷子为主,粮食总产量50万公斤,亩产平均350公斤,此外果树方面产有黄梨、苹果,年产20万公斤,畜牧业主要养猪为主,年出栏生猪2000头,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90万元,占30%,村民纯收入180万元,人均纯收入2150元。人口出生率为10‰,人口死亡率为10‰。   

北常庄村

  北常庄村简介   北常庄村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15公里处,传说,起先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是原村乡常庄村的一户常姓农民,故得名常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系重名大队,为和原村公社常庄相区别,按村的高位更名为北常庄。   北常庄所辖两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为167户,总人数625人(非农业人数42人),劳动力人数309人,耕地920亩,人均耕地1.4亩,当地农作物主产玉米、高粱、谷子等。粮食产量平均亩产250公斤,农副特产以黄梨为主,苹果为副,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4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为146万元,农村居民纯收入为1601250元,人均2530元。村中有两个卫生所,两名医务技术人员,村人口出生率为5‰,人口死亡率为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   该村百万院,圪档上院,新房院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曾一度是县抗日民主政府机关及下属一些单位的所在地。本村有革命烈士韩福之,出生于1924年,牺牲于临汾,时任连长。本村韩福生任晋城市水利局副局长。本村后梨园有韩百子墓地,碑石坡多。有后碑、前碑、小碑、后土碑、底龙碑:有两根圆柱,两根子柱,方称柱头为卧狮。后碑为:皇清浩授奉直大夫布政司经历加三级显祖老绍光韩府君暨配。   

沟南村

  沟南村概况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13.5千米处。辖沟南、沟北、上庄庄3个自然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135户,444人。有耕地706亩,人均耕地1.49亩。年粮食总产量246吨,平均亩产400千克。村民以农为主,种养结合。盛产黄梨、苹果。该村昔日制做罗底享誉四方,为独特的传统工艺。农村经济总收入195万元,人均纯收入3160元。  

李庄村

  李庄村简介   地处丘陵,位于市区西北20公里处,因李姓建庄立业,故名李庄。李庄四面环山,东与河底为邻,全村设1个村民小组,77户,共28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154人,耕地面积596亩,人均耕地2亩。   居民以农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谷子、大豆、粮食产量23万公斤,平均亩产400公斤,农副特产有高平大黄梨,此外养殖业近年来也有所发展,年出栏200只羊、2000只鸡、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2万元,占总收入66%,农村居民纯收入59万元,人均2100元。   村内有医疗技术人员2人,义务教育普及率85%,人口出生率为3‰,人口死亡率6‰,人口出现负增长。   

圪台村

  圪台村位于高平市西北部山区,全村共有10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5个党小组,党员63名,农业人口1020余人,人均收入3000余元,总面积33平方公里。   1941年至1945年,高平抗日民主政府驻扎在这里,被誉为高平的“小延安”。在长达五年的抗战岁月里,圪台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保证了抗日政府的安全,为迎来全县的解放做出了很大贡献。   圪台村既是革命老区,又是贫困山区。那时”人畜吃水贵如油,羊肠小道紧靠沟;打下粮食不够吃,添置衣被都犯愁,一辈子难进一回城,生活贫困没奔头”。   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在高平市委、市政府及野川镇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圪台村党总支、村委会带领全村人民为改变老区面貌,改善老区人民生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发挥区位优势,实施“红”革命传统教育)、“绿”(绿色生态种植)、“白” (山区养殖)经济发展战略,致力基础设施建设,使老区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种植结构渐趋合理,大力发展小杂粮种植,注册了“圪台红”商标,成立了圪台山食业有限公司,年加工小杂粮1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50万元。完成退耕还林1500亩,种植桑园500余亩,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促进了农业调产、农民增收。山区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全村共建千头以上养猪场8个,150箱以上养蜂场3个,50头以上养牛场一个,百只以上养羊户8个,千只以上散养土鸡场5个。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实现了“八通”,即:水通、电通、油路通、班车通、有线电视通、程控电话通、互联网通、移动信号通。2009年又完成了村通户通工程,极大地改善了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老区更好更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起了抗日战争高平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发展红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起了标准化村卫生所,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保率达到了95%以上,方便了群众就医买药,有效减缓了因病返贫现象;建起了农民健身园、图书阅览室、电脑室,极大地活跃了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素质;建起了便民浴室,方便了山区群众洗浴,发展了60户户用沼气,村民用上了清洁能源。   当前,圪台老区人民在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决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开拓发展空间,进一步做大做强“红”“绿”“白”产业,加快老区各项事业发展,全面改善老区人民生活。把圪台建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农村。  

吴庄村

  吴 庄 概 况    地处丘陵区,位于市区西北11.5千米处。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190户,600人。有耕地1143亩,人均耕地1.83亩。年粮食总产量417吨,平均亩产370千克。村民以农为主,种养结合,兼营运输、劳务等行业。有果树400余亩,盛产黄梨。苇叶苇席为村里的农副特产。农村经济总收入400万元,人均纯收入3380元。1938年,高平县牺盟会特派员王静波、牺盟游击队指导员张子廉牺牲于此地。  

河底村

  河底村简介   河底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西北12公里处,因村子座落在东山脚下,又在河边,地势低下,故名河底,全村有个村民小组,165户,共62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人,劳动力535人,耕地面积864亩,其中果园面积108亩,人均耕地面积1亩。   农业方面,村内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河底基历史上曾是远远闻名的梨果之乡,年产苹果100万斤,为村民带来不菲的收入,村西有一镇办煤矿,吸收了全村90%以上劳动力就业,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5万元,占总收入的55%,农村居民总收入85万元,农民人均2908元。   

红岩沟村

  红岩沟村简介    红岩沟村地处山区,野川镇政府西北处4公里处,三面环山,东临乔家沟村,西连南、北杨村,有村级公路一条,分别是通往南杨和乔家沟的,本村从1973年列为行政村,之前隶属于乔家沟。   我村有51户,人口190人,其中,非农人数3人,1个村民小组,劳动力70人,有210亩耕地,人均耕地1.1亩。   我村农业以产小麦、玉米为主,谷子、菜类为辅,小麦亩产300公斤,玉米亩产400公斤,果树以产梨为主,果树有1000余棵,村经济总收入1965000元,其中农业收入33万,占17%,农村居民纯收入100百元,人均5117,主认证以主,一个养鸡厂。   本村有一个村办煤矿,从业人员计90余人,占总人口的5%,农业人员总收入160.3万元,商业收入2万元。   本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率100%,村人口出生率2%,人口死亡率1% 。我村自2003年至今年年底基本上完成了我村的旧村改造工作,村内街道、巷道都已硬化,排水管道、吃水管道,各种线路完全配套,主要街道配置了体育器材,娱乐桌椅,形成了娱乐、健身一条街,修建了四批村民住宅楼,至年底,实现了我村每户都有新房,大大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村由街道都没有花池,村内今年专门建立了村专业卫生队伍,负责村民的卫生工作,种植了优良树,营造了一个硬化、美化、净化、亮化的良好环境。   


路家村特产大全




路家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