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石村地处马首乡东梁,自然村原来就有5个,分别是碧石、东寨、东河、南阳坡、桦树沟,2001年村级撤并时又将吸马掌村归并到碧石村,全村现有190户562人,至2009年底农村经济总收入3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50元,全村耕地4780亩,人均耕地8亩,是全乡人均耕地最多的村。
该村地广人稀,荒山荒坡面积广大,从2002你那国家出台退耕还林政策以来,这里便成为全乡退耕还林的主战场,全村80户有退耕还林面积总面积1478.7亩,其中退耕878.7亩,还林600亩。时过8年退耕还林效果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显现。
该村生产玉米、高粱、谷子、小杂粮。小杂粮又主要以荞麦和黍子为主。2000年荞麦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产量也达到李历史最高。
近年来组织建设逐步加强,支书、主任实行了一肩挑,既减少了干部职权,又增加了班子的凝聚力,村里街面硬化,水泥路四通八达。今年又开展了支部阵地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完工,配套设施开始修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725206 | 030600 | -- | 查看 碧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富村村 |
富村是马首乡最小的行政村,全村68户199人,耕地面积650亩。该村位于马首乡北面,与朝阳镇东部落村相邻,石太铁路和寿昔公路沿村西边穿越而过。全村三分之二的耕地在铁路和公路以西的白马河岸东面的河滩上,其它的坡地、坪梁地均在村东的坡梁上,近400亩的河滩地,由于土质好土层厚,含水量高,易捉苗且庄稼生长快。近年俩由于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蔬菜种植已渐成规模,成为富村群众的又一大新兴产业,大路菜、精细菜均有种植,亩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现在人们又形象地称其为“存钱罐”。 惟有遗憾的是富村被石太铁路阻挡,出入村仅靠原先铁路局设计的排洪口出入,因当初设计洞口狭小,大型农机具和大型机械不能进入,使得富村发展缓慢,全村居民没有一处小楼房。 |
吴逯垴村 |
吴逯垴村位于马首乡政府西北约2㎞处,全村105户有345人,耕地1450亩,有劳力121人,党员16人,人均收入3880元。种植结构以玉米为主兼种有白菜。西瓜等近百十亩经济作物。 畜牧业以养猪为主,共有五个养殖大户,养猪500余头。 二甲醚工程去年入住我村,占地约500亩,现已完成水、电、路等前期工程已投资8000余万元。 |
北郭村 |
北郭村位于白马河两岸,东面与马首村接壤,沟河地和坪梁地各约对半,沟河地大部分分布在白马河沿岸,水源丰、商情好。春季易捉苗、夏季不干旱、水肥条件足,适宜农作物生长,2008-2009年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基础设施增加、生产条件改善、产业结构调整、蔬菜面积扩大、人均收入提高。 至2009年来,全村165户480口人,人均收入提高。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6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200元。 生产条件改善的同时,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去年马太公路开工建设,今年即将竣工,去榆次、太原不再绕道就可直达,公共车每天好几趟,就从村前经过,为村民出行提供了极大方便。 |
大照村 |
大照村位于马首乡西北角,由大照、后沟、砖窑背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218户544人,耕地面积4280亩,属地广人稀之地。村子座落在沟内,坪梁地较多,沟河地相对较少但很肥沃。全村人以农业为主,剩余劳力在外打工。农业主要是种植业,主栽玉米、高粱、谷子和豆类作物。前些年在坪梁地内实行了退耕还林,但面积不大。近年又开始了仁用杏种植,目前情况看,生长效果良好。 2009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40元。 |
碧石村 |
碧石村地处马首乡东梁,自然村原来就有5个,分别是碧石、东寨、东河、南阳坡、桦树沟,2001年村级撤并时又将吸马掌村归并到碧石村,全村现有190户562人,至2009年底农村经济总收入3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50元,全村耕地4780亩,人均耕地8亩,是全乡人均耕地最多的村。 该村地广人稀,荒山荒坡面积广大,从2002你那国家出台退耕还林政策以来,这里便成为全乡退耕还林的主战场,全村80户有退耕还林面积总面积1478.7亩,其中退耕878.7亩,还林600亩。时过8年退耕还林效果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显现。 该村生产玉米、高粱、谷子、小杂粮。小杂粮又主要以荞麦和黍子为主。2000年荞麦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产量也达到李历史最高。 近年来组织建设逐步加强,支书、主任实行了一肩挑,既减少了干部职权,又增加了班子的凝聚力,村里街面硬化,水泥路四通八达。今年又开展了支部阵地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完工,配套设施开始修建。 |
石泉村 |
石泉村位于马首乡东梁,现在全村共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即合并前的上石泉、下石泉和2001年合并时加入的杨村、石崖湾,至2009年底全村总户数205户499人,耕地5015亩,农村经济总收入336.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20元。 石泉村从2003年开始率先开工建设村村通工程,该村距乡政府所在地11公里,路途遥远、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但两委班子齐心协力,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带领全村群众进行建设,能出工的出工,能出钱的出钱,经过两年苦干与2005年10月份完成铺设油路路面任务,成为当年村级油路最长,工程量最大的村村通工程。 石泉村也是我乡第一个新农村建设推进村。三年来建设硬化道路、净化环境,鼓励村民修建沼气池,在全乡首屈一指,美化村容村貌,植树万余株,修建花池花坛和垃圾池,将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收集、集中清理,沿路亮化,安装路灯20多盏,硬化文化广场700平方米,建设高标准的支部活动室五间。纵向地看,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村貌、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横向地看,与其他友邻乡镇及其它高标准的新农村比,差距仍然存在,石泉村党支部、村委会仍然在不懈地努力,向更高标准迈进。 |
河底村 |
马首乡河底村位于东南部的一个行政村。2001年村组合并时由普湮、直峪、河底三个自然村组合而成,全村245户,720百余人近4500多亩耕地。2009年新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3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60元。为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村组织进程,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从去年开始调整了两委班子,做到了机构健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通过分工协调,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环境卫生有了很大改变,人畜吃水工程基本结束,扫尾工程还在进行中。支部活动场所4月26日开工,主体工程已经封顶,将于8月底全部完工。造地工程通过两委的共同努力,现已立项上报,将于8月份全面铺开。林改,养老保险等多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
三岔村 |
三岔村位于寿阳县马首乡南部,辖2个自然村,共用耕地3872亩,215户702口人,是全县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三岔村交通便利,村-行方便。近年来全村种植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以茴子白为龙头的蔬菜种植业带动全村经济快速发展。劳务输运也为村民增加了收入。从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30元,2012年已增加到7400元。 该村属丘陵地,土地肥沃,三岔河流纵贯全村,县乡公路穿村而过。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建材砖厂、全粉厂相继投产,解决了全村剩余劳力就业,为全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目前,全村人口稳定,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村人民正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为把三岔村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
钮家庄村 |
钮家庄村是由大落坡、钮家庄、树儿岭、宇家庙四村于2001年经政府撤并时合并起来的一个秤杆。全村总户数160户,440人,耕地面积3900亩。至2009年底,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90元。 该村位于马首乡东北面的坪梁上,土地较多,虽不平坦但还算广阔,适宜于农业机械化作业的面积占到了三分之二。去年成立了朝辉农机服务合作社,促进和带动了全村农业机械的合作服务。 该村的树儿岭、宇家庙两个小组由于荒坡较多,从2002年开始搞退耕还林,共有31户,面积达228.1亩,还林面积70亩,总面积约300亩。 该村主要种植玉米、高粱,此外还有青豆、荞麦、黍子等小杂粮。 该村虽属合并后的行政村,但各小组的财务均为单独核算,各小组间互通有无,协调配合与未合并前没有两样。 |
马首村 |
马首村位于寿阳县城正南,距县城7.5公里。毗邻县工业园区。全村总面积16.8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523人,人均耕地3.5亩。人均纯收入达到6590元。 近年来,新凿300米深井一眼,同时修建水塔两座,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畜吃水。马首村的植树造林、“四旁”绿化总数达20多万株,干果林总数300亩、各种苗木培育180亩,每年可增加经济收入50万元。 马首村属传统农业区,主要种植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农作物。近年来蔬菜种植势头强劲,设施农业初具规模。建设新型大棚蔬菜50亩。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