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1.4万人 | 2116平方公里 | 140725 | 030600 | 0354 | 查看 寿阳县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榆次区 |
榆次(Yuci),春秋时期称涂水、魏榆,战国时期就称榆次。秦隶太原郡。北魏、北齐两度易名中都县。公元 979年,宋太宗灭北汉,置并州于榆次,越三年,复迁唐明镇,榆次复县制。以后历代县名不改。1948年设置榆次专区,1958年设榆次市,是晋中行署、晋中地区所在地。1999年9月24日,行政区划改革,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设立晋中市(地级市),榆次市撤销,改称为晋中市榆次区。 榆次位于山西中部的晋中盆地,东与寿阳县交界,西同清徐毗邻,南与太谷县接壤,西北与太原市相连。全区面积1328平方千米,人口约五十三万,民族以汉族为主,辖6镇4乡9个街道办事处,283个行政村、61个社区,是晋中市委、政府所在地,是晋中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标志性建筑:晋商骆驼群雕 区花:月季 区树:国槐 电话区号:0354;邮政编码:030600。 榆次区人民政府网站:www.yuci.gov.cn 【交通区位】 榆次素有“太原南大门”、“省城门户”之称,是山西省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距北京约540公里,距天津约600公里,距省城太原约25公里。距新扩建的太原空港行程不到10分钟,该空港是2008年-的备降机场,开通国际国内航线50余条,年旅客吞吐量194万人次。境内石太、南同蒲、太焦三线交汇于此,太旧、大运高速、108国道穿境而过,榆长、榆邢、榆盂、榆清省级公路纵横交错,在区内有榆次北集装箱堆场,交通的便利,为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气候特点】 榆次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9.8℃,降雨量418-483mm,年日照时数2662小时,无霜期158天。 |
榆社县 |
县情概况 榆社县 榆社县位于山西晋中南部中段,太行山西麓,浊漳北源两岸。东与左权、和顺为邻,北与太谷、榆次接壤,西与祁县相靠,南与武乡毗邻。面积1699平方公里,人口14万。 县人民政府驻箕城镇。邮编:031800。代码:140721。区号:0354。拼音:Yushe Xian。 历史沿革 榆社春秋时属晋。战国先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汉建县称涅县。晋改名武乡县。魏太和十五年迁涅城于南亭川。隋于北亭川分置榆社县。唐初改榆社县为榆州,后罢州以县属辽州。宋熙宁七年榆社县并入武乡县。元复置榆社县至今。 行政区划 榆社县辖4个镇、5个乡:箕城镇、云簇镇、郝北镇、社城镇、河峪乡、北寨乡、西马乡、兰峪乡、讲堂乡。 自然地理 榆社为土石山区,境内群山环绕,浊漳河纵贯县境,山水相间、风景秀丽, 为理想的水果、畜禽、蚕类,鱼类、药材生产地区。榆社笨鸡蛋、榆社阿胶、榆社肉牛、甲鱼、银鱼、酥梨、红星苹果、蚕茧、药材等均为山西名品,享誉日本,港澳及东南亚地区。 本县四周高山环绕,中部多黄土丘陵,浊漳河两岸有狭长的河谷平原。境内主要山峰;东有黑神山、石足岭;西有吴娃背、五云山;北面有通梁山、三县垴等。海拔除黑神山1442米外,其余均在1500米以上。其中以吴娃背1901米为最高。浊漳河由北而南纵贯县境,两侧有云簇河、武源河、泉水河、东河、南屯河等支流遍布全境。本县年均气温为8.8℃,一月零下7℃,七月23℃,年降雨量650毫米,无霜期170天左右。 自然资源 榆社资源丰富。地下埋藏有煤、铁、锰、石膏、油页岩等矿产和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是闻名世界的化石之乡。出土化石数量之多、种类之繁、保存之完整,为世所瞩目,被誉为“化石之乡”和“古脊椎动物的宝库”。煤、铁、锰、石膏、油页岩等矿产。工业主要有化肥、农机、印刷、电表、无线电元件、汽修、酿酒、针织、砖瓦、副食加工、木器、服装等行业。 著名人物 榆社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商有箕子开辟邑境,战国有廉颇、蔺相如“将相和”,名传千古。十六国时,石勒称帝建立后赵。榆社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是太行山区老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老一辈革命家-、-、-、-、-、陈赓、-等,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和战斗过。榆社人民为民族独立、全国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被晋冀鲁豫边区誉为出兵、出粮、出干部、出经验的模范县。 榆社基础设施完备。交通便利,太焦铁路、太长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太邢、榆长两条干线公路与县乡公路交错成网;通讯便捷,太原到阳泉、太原至长冶、呼和浩特至北海、偏关到晋城两条国家级干线通讯光缆通过榆社,通讯状况达到国家一流水平;电力充足,太原至榆社11万伏高压输电线路供褕社专用。山西华能褕社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一期工程2台10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二期2台30万千瓦机组先后投产发电,三期2台60万千瓦机组扩建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筹备。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充足。 |
左权县 |
左权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地区东南部,太行山主脉中段西侧。界于北纬36°45"——37°17"、东经130°6"——113°48"之间。北连和顺,西接榆社,南邻武乡、黎城东,与河北邢台、武安、涉县接壤。左权县原名辽县,1942年5月25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牺牲于此,山西人民为纪念左权将军,遂更县名为左权。 二、行政人口 县人民政府驻辽阳镇。 邮编:032600。代码:140722。区号:0354。拼音:Zuǒquán Xiàn。 下辖5个镇、5个乡:辽阳镇、桐峪镇、麻田镇、芹泉镇、拐儿镇,寒王乡、石匣乡、龙泉乡、粟城乡、羊角乡。379个行政村。 2004年人口16万。 汉族为主,有回、苗、壮、布依、朝鲜、满、羌等7个少数民族。 三、自然地理 面积2028平方千米(全县总面积302.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7.9万亩,林地面积97.8万亩,草地牧地16.9万亩)。 左权县气候适宜。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200米左右,最高峰海拔为2141米,最低谷海拔为650米。地处内陆,属温带大陆季节性气候。常年日照2570小时,四季平均气温7.4°C,昼夜温差15°C——21°C,年无霜期为150天,年降雨量为540毫米左右。 境内河流属海河流域的南河水系。全县有2260多条大小河流,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8%。主要河流有:东清漳河、西清漳河及清漳河干流。清漳河干流全长125.4公里,流域面积为2000平方公里。 四、物产资源 矿产有煤、铁、铬、铝、铅、锌、石英、石棉、云母、硫黄、蛭石、钾长石等20余种。其中尤以煤(储量约48.5亿吨)、铁(储量约 8千万吨)最盛。 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谷子、豆类、小麦、水稻等。 经济作物主要有:葵花、线麻、蓖麻、马铃薯、各类蔬菜等。 兽类动物主要有:金钱豹、狼、狐狸、狍子、猪獾、豹猫、野兔、鼠、黄鼠狼、鼹鼠等。 鸟类动物主要有:雉鸡、石鸡、山鸽、白翅雕、苍鹰、猫头鹰、鹞子、斑鸠、黄鹂、燕子、杜鹃等。 木材树种主要有:杨、柳、油松、侧伯、栎、桦等。 经济树种主要有:核桃、柿子、花椒、板栗等。 中药材主要有:黄苓、连翘、柴胡、酸枣、党参、猪苓等318种。 土特产主要有:核桃、柿子、花椒、长城醋等。 左权县水资源丰富。全县水资源总量2.3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452.83立方米,相当于全省的3.12倍;土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827.9立方米,为全省的4.3倍。 境内牧草品种有120多种,年产牧草2.5万公斤,载畜量可达40万只羊单位。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白羊草组、苔草组、蒿草组为主要的灌木草丛类;二是山地草甸类草。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北国雄风和江南秀色于一体,具有华山之险、黄山之美、桂林之秀、庐山之峻、延安之称,以宏、险、奇、惊、峻、幽、秀等特色在太行山区独树一帜。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0中央北方局、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等党政军机关曾在这里驻扎5年之久,-、左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长期生活、战斗在这里,是0、八路军坚持华北敌后抗战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留下红色革0据地150余处。 名胜主要有: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左权将军纪念亭等。 |
和顺县 |
和顺县地处山西省东陲、太行山中段。全县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30公里,总面积2250平方公里,为晋中市版图最大的一个县。全县现辖5镇5乡,294个行政村,总人口14.38万,其中农业人口11.4万,耕地面积30.86万亩,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和顺古称梁榆,春秋时为晋大夫梁余子养封邑,名盖与。北齐置梁榆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更名为和顺县。1940年,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以平(定)辽(县)公路为界,分为和东、和西两个县。1941年,晋冀豫边区政府成立,和东属太行一专区,和西属太行二专区。1945年,和顺县城解放,和东和西复并为和顺县,属晋冀豫边区第二专区。建国后,属山西省榆次专区(后改称晋中专区,晋中地区,晋中市)。1958年10月,和顺与左权县合并,仍称和顺,县治不变。1959年6月,和顺、左权分置至今。 和顺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上世纪30年代革命处于低潮时,0人就已活跃在和顺。-、彭德怀、任弼时、-、-、-、-、-等-都曾在和顺战斗和工作过。抗战期间,一直是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部所在地。1937年10月,八路军总部首登太行山,就驻扎在和顺石拐。据不完全统计,在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全县共捐献粮食260余万石,参军人数达到12000余人,支前民工达31833人,有6300余位烈士为民族解放和革命成功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全县山大坡广,林丰草茂,宜林宜牧面积150万亩,占总面积的45%,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畜牧业生产以牛为主,是全国黄牛改良基地县。和顺也是全国林业基地县之一,林木覆盖率为35%。主要树种有油松、杨树、旱柳、白榆、落叶松及杂木等。 全县矿藏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铁、铝、耐火粘土、铜、磷、硫、水晶石、辉绿岩、白云石等29种之多。尤以煤炭资源为最,在储量、煤种、煤质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已探明储量156亿吨,为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除煤炭外,其它矿藏约为20—30亿吨,铝钒石储量约为15亿吨左右,金钢砂储量约为2000万吨左右。从资源的地质储量和发展潜力来看,煤炭是和顺最大最重要的资源优势。 和顺县地处太行之巅,平均海拔1300米,年平均气温6.3度,昼夜温差大,夏无酷暑,清凉宜人。清代一位和顺县令曾生动地描述了和顺的气候特点是“春寒如冬,夏无盛暑,初秋陨霜,将冬霏雪”,确属天然的消夏避暑胜地。一县之内,风光秀丽,名胜众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赵国王侯贵族的避暑之地,云龙山赵襄王的避暑台,迄今遗迹可寻。现在的云龙山灵溪胜境、合山泉神奇倒流、走马槽太行风光、阳曲山登高望远、阳曲溶洞、天池寒桃等景观,实属观光旅游、消夏避暑的好去处。和顺境内峰峦叠嶂,森林茂密,养育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太行风光,古迹奇观,清凉气候,为和顺开发旅游业提供了良好条件。与此同时,注重开发人文资源,对牛郎织女故事起源于和顺进行了深度挖掘,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牛郎织女传说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使全县旅游资源的内涵进一步延伸,优势进一步彰显。 全县经济结构基本为以农业为基础、煤炭工业为主导、煤化工、建材业为辅的格局。农业生产以种植玉米、谷子、山药及莜荞麦等为主,品牌黄牛、金奖杂粮、优质玉米、天然森林使和顺具有了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条件。初步形成了以养牛业为主导,种植业为基础,加工业为龙头的产业格局。工业生产以煤炭、化工、建材为主,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煤、尿素、氧化镁、电石、水泥等。第三产业以饮食、服务、建筑、运输为主。 |
昔阳县 |
昔阳县位于山西省东境中部,东经113°20′-114°08′,北纬37°20′-37°43′。东与河北省赞皇县、内邱县、井陉市、邢台市接壤,西与寿阳县为邻,南与和顺县毗连,北与平定县相衔。东西长70千米,南北宽41千米,总面积1952平方千米。总人口23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乐平镇。邮编:045400。代码:140724。区号:0354。拼音:Xiyang Xian。 行政区划 昔阳县辖5个镇、7个乡:乐平镇、皋落镇、东冶头镇、沾尚镇、大寨镇、李家庄乡、界都乡、三都乡、赵壁乡、孔氏乡、闫庄乡、西寨乡。共有421个行政村。 乐平镇 辖:西大街村、南关村、东关村、河东村、梁家沟村、李夫峪村、杏丹峪村、穆家会村、坪上村、新瑶庄村、红土沟村、下思乐村、中思乐村、上思乐村、李家沟村、背峪沟村、赵家沟村、落雁头村、钟村、青岩头村、东会村、建都村、北关村、河西村、瑶头村、安坪村、杨家峪村、北坡垴村、庞家峪村、南瑶村、白村、毛家沟村、鸣枝沟村、苏家岭村、大杏庄村、台沟村、张家沟村、崇家岭村、南掌城村、温家庄村、山庄头村、寺上村、上讲堂村、下讲堂村、蛇沟村、武家庄村、殷家庄村、石亭村、司家峪村、任家垴村、后山村、上庄村、西南沟村、梁庄村、居仁村、毛家山村、上吉家峪村、下吉家峪村、巴洲村、瑶弯村、寺家庄村、褚峪村、野峪村、龙树村、上秦山村、下秦山村、赵家庄村、冀家庄村、北掌城村、小杏庄村、库屯村、天井村、鹅洼村、石山村、寺洼村等。 皋落镇 辖:皋落村、西庄村、罗家井村、南庄村、库城村、碧霞观村、北岩村、圪塔店村、寨背村、南岩村、桃躯村、青岩底村、西沟村、车寺村、簸箕洼村、柳沟村、铺上村、东峪沟村、小东峪村、马蝉咀村等。 东冶头镇 辖:葱窝村、沾上村、井上村、套掌村、前岩村、里岩村、活石村、韩信窑村、陡川村、前庄村、北庄村、南坡庄村、寺家坪村、长沟村、前峪掌村、神堂沟村、龙卜相村、阳坡村、羊圈村、韩信井村、小南掌村、曹家洼村、里峪掌村、东冶头村、雀鸣村、卧龙山村、白沙岩村、万家山村、静阳村、东固壁村、李家垴村、口上村、水磨头村、林咀村、天圣庙村等。 沾尚镇 辖:沾尚村、猛彪村、口上村、马道岭村、大南峪村、北庄沟村、横河村、畔峪村、北头村、吉家峪村、此沟村、坡底村、谷兴沟村、中大寒村、孟先垴村、大寒口村、中山村、阳赛村、胡丰村、里小寒村、前小寒村、土坌村、瑶村、明水头村、安丰村、西峪口村、卷峪沟村、广阳村、水峪沟村、瓦瑶足村、松曲村、瑶会村、台泉村、苗家庄村、前大寒村等。 大寨镇 辖:河南村、南垴村、大南山村、井沟村、龙凤坡村、阎庄窝村、高家岭村、蒙山村、水泉村、孔家沟村、东王家庄村、胡窝村、小南山村、虹桥关村、土巷村、王秦宫村、蒋秦宫村、耿秦宫村、田川村、蒙家峪村、北郝峪村、南郝峪村、潘掌村、阎家沟村、胡家沟村、石瑶坪村、石马村、寺口村、桑园村、学堂沟村、孝经峪村、陈家沟村、洪水村、南峪村、孟壁村、郭庄村、东沟村、毕家岭村、小阳坡村、长胜岭村、安家沟村、赵秦宫村、北亩村、杜庄村、上郭庄村、神堂岭村、峪沟村、麻汇村、元沟村、西山村、马家沟村、杨子江村、白羊岭村、金石坡村、武家坪村、留庄村、树条峪村、厚庄村、前龙凤垴村、后龙凤垴村、阳坡庄村、南冶头村、高业底村、上元村、司家掌村、千亩坪村、杨家坡村、赵家垴村、四十亩村、蔡岭村、黑土岩村、张家峪村、上梁家山村、下梁家山村、大寨村等。 三都乡 辖:三都村、李家河村、罗庄村、路家峪村、葫芦拐村、吕二岩村、花峪村、郭家庄村、韩家沟村、旮旯口村、米家园村、延家底村、黑洼村、西峪村、井沟村、翟絮村、山掌村、小嘴塄底村等。 阎庄乡 辖:峰洼村、张柱村、杏庄村、楼上村、民安村、茶叶洼村、西掌村、河上村、河下村、寺垴村、张家喜村、鸦窝村、阎庄村、陈村、赵庄村、张家庄村、东庄村、台上村等。 孔氏乡 辖:孔氏村、活利坡村、南营村、丁峪村、山上村、杓铺村、李家庄村、朱石铺村、甘川沟村、洪泉村、吴家岩村、马蟾岩村、三教河村、里沙瑶村、刀把口村、黄安村、郝家村、方台村、九龙关村、松树岩村、小腰咀村、务种村、王寨村、泉口村、南泉村、北泉村等。 赵壁乡 辖:东丰稔村、西丰稔村、有仁村、东平原村、西平原村、南思贤村、北思贤村、石子峪村、松庆峪村、梭罗峪村、南横山村、西横山村、东横山村、梨园掌村、楼坪村、北岭沟村、李花峪村、李家庄村、脉山头村、水深村、水峪村、前东峪村、后东峪村、前口庄村、后口庄村、白羊峪村、西石龛村、东石龛村、北石龛村、凤居村、黄岩村、川口村、东寨村、斜峪沟村、黄岩底村、寨上村、徐峪村、贾家庄村、大庄村、巩家庄村、横岭村、斗背村、陈家庄村、南掌村、发生掌村、赵壁村等。 李家庄乡 辖:南渡海村、安阳岭村、黄龙沾村、石寨沟村、胡峪村、王家山村、石坪村、北南沟村、北渡海村、铺沟村、王家庄村、先掌村、崔富垴村、东李家庄村、南李家庄村、西李家庄村等。 西寨乡 辖:西寨村、小寨村、宋家沟村、司家沟村、安家庄村、武家川村、直峪寺村、闹林沟村、窑沟村、王家沟村、七截村、次峪沟村、车道沟村、贾庄村、庄窝村、东五川村、西五川村、白家泉村、红沾村、三烈村、天池沟村、小都村、漳漕村、曲峪村、西沟掌村、茶臼沟村、黄岭村、周家掌村、堡沟村、柳林背村等。 界都乡 辖:北界都村、南界都村、达井村、柏叶底村、克栳会村、马家峪村、安阳掌村、里车掌村、前车掌村、麻地峪村、鸽堂村、石门村、西固壁村、二郎峪村、两坌掌村、里安阳沟村、前安阳沟村、大瓦邱村、长岭村、东峪村、崔家庄村、小瓦邱村、联中峪村、南沟掌村、团前庄村、团里庄村、团大庄村等。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境域属晋,战国归赵,秦属上党郡。东汉建安末年(220年)为乐平郡,隋大业初年改为乐平县。后几经演变,到民国元年(1912年),定名为乐平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昔阳县。1938年5月,昔阳分东西两县。1945年8月县城解放,复称昔阳县。1958年11月,划归阳泉市辖,改称昔阳人民公社联社,次年3月易名为昔阳协作区,5月又称昔阳郊区。1960年恢复昔阳县,属于晋中专区(晋中地区、晋中市)。 建国初为区、村建制,全县共分14区。1953年,改为七个区,80个乡。同年4月取消区级建制,全县500个自然村划为46乡。 1958年8月实行人民公社制,全县设7个公社,辖344个管区。1962年调整为20个人民公社,辖415个生产大队。 1984年,改为16乡4镇,423个行政村。1996年全县调整为421个行政村。 昔阳辖4镇,16乡,421个行政村。4个镇为城关镇、东冶头镇、皋落镇、沾尚镇。16乡为大寨乡、李家庄乡、安坪乡、巴洲乡、凤居乡、赵壁乡、白羊峪乡、丁峪乡、王寨乡、西寨乡、界都乡、瓦邱乡、洪水乡,闫庄乡、杜庄乡、三都乡。其中城关镇辖25个村,东冶头镇辖35个村,皋落镇辖20个村,沾尚镇35个村,大寨乡23个村,李家庄乡16个村,巴洲24个村,安坪26个村,洪水28个村,杜庄乡24个村,三都乡18个村,凤居乡16个村,赵壁乡11个村,白羊峪村19个村,闫庄乡18个村,界都乡17个村,瓦邱乡10个村,丁峪乡15个村,王寨乡11个村,西寨乡30个村。1999年末,全县总人口236113人,其中非农人口29060人,乡村人口207053人。 2000年,昔阳县辖4个镇、16个乡:城关镇、东冶头镇、皋落镇、沾尚镇、界都乡、王寨乡、丁峪乡、洪水乡、杜庄乡、阎庄乡、三都乡、赵壁乡、凤居乡、瓦邱乡、李家庄乡、西寨乡、安坪乡、白羊峪乡、大寨乡、巴洲乡。总人口221361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48740 皋落镇 11664 东冶头镇 14038 沾尚镇 8614 大寨乡 13366 洪水乡 12161 李家庄乡 16459 安坪乡 9802 巴洲乡 7614 杜庄乡 7937 三都乡 9419 白羊峪乡 8965 赵壁乡 6546 风居乡 7871 界都乡 8470 闫庄乡 8757 瓦邱乡 4352 丁峪乡 6043 王寨乡 5928 西寨乡 4615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昔阳县乡镇区划调整(本站目前缺资料)。 |
寿阳县 |
|
太谷县 |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始建于西汉,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与祁县、平遥共同成为闻名遐迩的晋商故里,境内有诸多晋商大院遗存,以曹家大院和孔祥熙宅院(孔祥熙出生在太谷)为其代表。是盛唐诗人白居易的祖籍地,近代大财阀孔祥熙的出生地。久负盛名的宫廷圣药“龟龄集”和“定坤丹”出产于太谷。太谷饼和壶瓶枣享誉全国。明清民国时期,太谷富商巨贾云集,成为山西的金融、商业中心,固有“旱码头”、“小北京”之称。 太谷县总面积1033.6平方公里,总人口29万人(2004年),其中耕地面积45万亩,农业人口21万人。太谷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8摄氏度,无霜期175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9600立方米。农业基础条件好。因盛产粮、棉、油、果、菜、肉、蛋、奶而著称三晋,是山西省的商品粮基地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国的瘦肉型猪基地,是全国八个最适宜种植优质酿酒葡萄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除了稳定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田面积外,大力发展蔬菜、林果、色素、酿酒葡萄等特色经济作物。太谷拥有各类工业企业2000余家,目前已形成玛钢铸造加工、精细化工、农机、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制药、纺织、运输等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城乡基础建设以及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县人民政府驻明星镇。邮编:030800。代码:140726。区号:0354。拼音:Taigu Xian。 太谷县位于中国山西省晋中盆地中部。汉族为主,有回、满、朝鲜等13个少数民族。面积1033.6平方千米。西汉置阳邑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更名为太谷。唐武德三年(620)太谷、祁县合并置太州,六年废州复县。1958年11月祁县并入。1961年祁县析出复设。自然资源主要有林木、野生动物等。土特产主要有龟龄集、定坤丹、太谷饼、太谷果。名胜古迹主要有白燕遗址、三多堂(曹家大院)、无边寺、净信寺、鼓楼、孔宅。 行政区划 太谷县辖3个镇、6个乡:明星镇、胡村镇、范村镇、侯城乡、北洸乡、水秀乡、阳邑乡、小白乡、任村乡 |
祁县 |
祁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岳山北麓,太原盆地南部,汾河东岸。东与太谷县相邻,西与平遥县接壤,南与武乡县交界,北与清徐县毗连,东南与榆社县峰峦相依,西北与文水县隔河相望。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因古时有昭馀祁泽薮而得名。全县辖6镇2乡(昭余镇、东观镇、古县镇、贾令镇、城赵镇、来远镇、西六支乡、峪口乡),160个村民委员会,289个自然村。境域面积854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26.1万人。- 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2°12"5"-112°39"6",北纬37°4"5"-37°28"6"之间。平面轮廓呈东南至西北长条状。县城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山西省会太原市67公里。 自然条件 地势由东南渐向西北倾斜。从山地、丘陵逐渐过渡到平原。三类地区各占总面积的46.6%、12.4%、41%。山川秀丽,景色万千。山地峰峦重叠,沟壑交错,表层为土石结构,大部分为灌木覆盖,宜林适牧。丘陵地区表层为厚层黄土覆盖,粮丰林茂。平川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为主要产粮区。全县土地面积854平方公里。 祁县属温暖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充足,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9.9°C,年平均日照时数267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41.8毫米,无霜期171.2天。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涝、风、雹、霜等自然灾害,以干旱现象最为普遍。 河流属汾河水系。共有汾河、昌源河、滹溪河、乌马河、阎灿河、王贤河等大小6条季节性河流。多年平均地面水径流量7037.6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8943.7万立方米,允许开采量为6597.4万立方米。 祁县地当通衢,历来是山西省交通枢纽之一。古时有两条驿路通过。一条是秦陇等地北上必经之路,另一条是由晋中通往晋东南的孔道。子洪口,东有板山,西有白寺岭,海拔均在1100以上,沟宽500米,长20公里,双峰对峙,形成天然关隘,是进出上党之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现今,交通更加方便。南同蒲铁路东西向横贯县境,长20公里,设祁县、东观2个车站。祁临高速、国道108线、208线及大运公路纵横贯穿县境,乡村公路网络交叉。县境内公路通车里程204公里。 历史沿革 祁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对梁村古文化遗址考证证明,早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先民们就在祁县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祁县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春秋晋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至今仍被奉为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楷模。王允、温峤、温大雅、王珪、王维、温庭筠,王溥、罗贯中、戴廷栻、渠本翘等历史人物,在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对人类社会进步,对物质精神文明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员、抗日民族英雄武克鲁英勇善战功勋卓著,令日军闻风丧胆。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昭馀儿女雄姿英发,涌现出一代风流人物。有党政军高级干部,有科技界专家学者,有文化界名流,更有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祁县素以文风著称,历来注重教育。创办于金代大定年间的学宫及后建之昭馀书院,至今遗址犹存。1905年,渠本翘首倡创办祁县中学校,是山西省最早的县办中学之一。1909年,孟步云力排众议,创办女子小学,开女子教育之先河。尊师重教相习成风,藏书、出版亦很可观。祁县图书馆现有藏书11.7万册,其中古籍图书5.03万册,善本图书3万余册,数量之多,版本之精,为县级图书馆少有。宋版书《昌黎先生集考异》系海内孤本,被誉 为“国宝”。祁县文物管理所馆藏文物达4600多件,其中古字画1000多件。历代名家如南宋管道升、明唐寅、仇英、蓝瑛、董其昌、清傅山、何绍基、钱载等人的真迹,均有所藏。 祁县为晋剧主要发祥地。同治七年(1868)创办的上下梨园,是较早的晋剧班社。张庄的荣升班也培养了众多的晋剧艺徒。晋剧爱好者们还组织了许多技艺很高的票庄社。对晋剧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祁县又是祁太秧歌的发源地之一,为当时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小戏曲,拥有剧目300多个。还派生出一个新的艺术品种--祁县武秧歌,表演方式以武打为主,采用传统武术套路,真刀真枪,具有独特风格。 祁县民居建筑,集实用、艺术于一体,实现了二者和谐的统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被中央电视台列入《中国民居精华》系列片,已介绍到国外。祁县古城明风清韵,古色古香。全城共有古院落1000多所,明清建筑风格的房屋2万多间。民居代表作乔家大院和渠家大院,被誉为“双璧”。乔家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6个大院,含20个小院。整个宅院呈双“喜”字型,不仅富有整体美,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又各具特色。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的所有场景都在乔家大院拍摄,因而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
平遥县 |
|
灵石县 |
灵石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市最南端,全县国土面积1206平方公里,辖6乡6镇291个行政村,总人口25.1万,为山西省25个经济扩权试点县之一,位列中部百强县(市)第61位和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第44位,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之一。 自然资源丰富。灵石素有“矿藏之乡”美称,目前探明的矿物有煤、石膏、硫铁矿等32种稀有金属和非金属,其中尤以煤炭资源为最,储量大、分布广、品质好、易开采。全县含煤面积860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71.3%,地质储量91亿吨,其中:肥煤59亿吨、焦煤14亿吨、瘦煤13亿吨、气煤5亿吨。石膏储量17.2亿吨,纯度达到95%以上,是华北地区第二大石膏矿床。硫铁矿储量2亿吨,是全国煤系硫铁矿的主产基地之一。 交通区位优越。灵石县东与沁源县隔山相望,西和交口县毗连,南以霍州市、汾西县为邻,北同孝义市、介休市接壤,距省会太原仅150公里、首都北京725公里,素有“-要道,川陕通衢”之称。三晋南北大动脉—南同蒲铁路复线纵贯全境,为省内设车站最多的县。全县已建成及在建铁路货用专用线共26个,发运能力3790万吨。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262公里,108国道、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县域,与城乡公路网互联贯通,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路网。 基础设施完善。京—太—西通讯光缆干线和220千伏、110千伏两条输变电干线穿境而过,建有110KV变电站3个,35KV变电站 5个,全县供电负荷5万kw。村村通广播电视、移动电话、固定电话和通邮率达到100%。城区基础设施齐全,“三纵七横”的交通循环路网框架形成,集中供热和供气覆盖率达到80%,金融机构、商业网点、星级宾馆、广播电视、通讯网络一应俱全,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完全适应大开放的需要。 产业基础雄厚。以产业优化升级、企业集群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为发展方向,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全力实施大项目、大企业战略,已初步形成以煤焦、煤化工、冶金、建材、电力为主的五大骨干支柱产业体系,列入山西省重点发展的八大焦化基地和五大-联产中心,工业经济占全县国民经济比重的80%。煤炭行业通过资源整合,煤矿从216对减少为90对,原煤生产能力1803万吨/年;洗煤行业现有企业223户,60万吨以上36户,精煤生产能力8896万吨/年;焦炭行业6大机焦企业形成焦炭生产能力420万吨;煤化工行业的中煤九鑫30万吨-、九鑫30万吨煤焦油和聚源10万吨-等项目开始筹备建设;建材行业的晋投夏工68万吨水泥项目为干法回转窑水泥生产线投产;冶金行业现有6户碳素企业,阴极碳块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一,晋阳碳素是全国最大的铝用阴极碳块生产企业,销售份额占全国的1/5。电力行业现有企业6户,电力装机容量12.85万KW。到2011年,全县将形成2300万吨原煤,1500万吨精煤、600万吨焦炭、10万吨碳素、50万吨-、30万吨焦油加工120万吨水泥以及50万KW电力装机容量的生产能力。 旅游资源众多。灵石境内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景优美。静升镇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命名为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并位列榜首;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国家4-景区王家大院,以其独特的三雕艺术和恢宏的气势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千年古刹资寿寺以十八罗汉头像失而复得蜚声海内外;“灵石”,为全国第二大铁陨石。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静升历史文化名镇、王家大院为龙头,集建筑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人文名胜为一体的旅游景观和独具特色的旅游经济带。 投资环境宽松。灵石县大力倡导“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必须一流”的理念,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理制”,对来灵投资的企业实行全程跟踪,提供保姆式服务,对项目所涉及的税收、土地、规费、配套服务实行全面优惠,提供全程、完善、优质、高效服务,着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乐商”的投资软环境,使企业能集中精力创业。目前,中央大型企业中煤能源集团、保利集团,世界铝业三大巨头之一的俄铝集团,世界知名的电力企业日本电源开发株式会社,全国知名民营企业横店集团、银亿集团等30余户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已经在灵石稳定投资,达成引资意向150亿元,落实资金30亿元,成为灵石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十一五”期间,灵石县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突出率先发展主题,全面实施“开放引进、民营赶超、项目带动、环境保障”四大战略,突出抓好“工业新型化、规模化、循环化”和“城镇集群化”两个重点,采取“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小区集中”三项措施,加快建设,加速发展,努力构建实力强劲、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和谐的新灵石,把灵石建设成为山西中部最具活力的经济带和城市群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到2010年,争取实现三大目标:全县财政总收入超过20亿元,农村人口转移占到农村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
介休市 |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丘山北侧,汾河南畔。距省会太原市139公里,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年轻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744平方公里,人口37万,辖7镇3乡251个行政村5个街道办事处。境内平川、丘陵、山区各占三分之一,从北向南梯次排列,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交替分明,日照充裕,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0.4℃,平均降水量477.2毫米。 行政区划 介休市辖5个街道、7个镇、3个乡:北关街道、西关街道、东南街道、西南街道、北坛街道、义安镇、张兰镇、连福镇、洪山镇、龙凤镇、绵山镇、义棠镇、城关乡、宋古乡、三佳乡。 历史沿革 介休历史悠久,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名达,素有“三贤故里”之称。总面积744平方公里,总人口37.25万人。 介休历史悠久,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时,曲沃庄伯伐翼,晋翼侯奔随,随在今介休城东,当时为晋大夫士会食邑。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录,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竟与母抱树而死。后,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自公元前514年起,介休历史上先后东部建置邬县,西部建置平周邑,秦始皇设郡县,城区建置界休,以后改为界美、介休、平昌。东魏时,定阳郡一度侨治境内。北周时期,曾设置介休郡。隋、唐时期一度设介休郡、介州。邻县灵石公元590年建县前,一直为介休地域。隋、唐时设介休郡、介州时,兼领平遥县。孝义历史上曾几度并入介休县。宋、元、明、清时期,介休县域和领属关系基本保持不变。199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下文,介休撤县改设县级市,行政区域不变,依旧隶属晋中行署。现辖7镇3乡、232个行政村,5个街道办事处。 春秋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置邬县。秦置界休县。新莽改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西晋改介休县,以春秋时晋文公的臣子介之推死亡在其境内的绵山(介山)上而得名。十六国时期邬县、介休两县废。北魏太和八年(484年)置介休,十九年复置邬县。北齐天保年间并入永安县。至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恢复。大成元年(579)改名平昌县。隋开皇十年(590)析置灵石县,十八年复名介休县。隶属太原郡、西河郡、汾州、汾州府等。1992年撤县设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