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营村位于运城市西郊,距城一公里,占地1500亩,人口800人,党员人数33人,,大渠路从村中穿过,交通便利。王家营村以粮棉为主产,全村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核桃为主要作物。由于地处城郊,交通便利,全村外出打工人数占全村人数70%以上,人均收入8000元左右。
王家营村始建于明朝建文帝在位时,原为兵营,一位姓王的一品带刀将军集兵于此,故将此地被称为王营,清朝时更名为王家营,王大将军生有三个孩子,长子、次子和三子分为大门人、二门人和三门人,村巷道呈布袋状,有进无出,现在王家营依老村旧址而建,还一直沿袭古代的分法。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02007 | 044000 | -- | 查看 王家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王家营村 |
王家营村位于运城市西郊,距城一公里,占地1500亩,人口800人,党员人数33人,,大渠路从村中穿过,交通便利。王家营村以粮棉为主产,全村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核桃为主要作物。由于地处城郊,交通便利,全村外出打工人数占全村人数70%以上,人均收入8000元左右。 王家营村始建于明朝建文帝在位时,原为兵营,一位姓王的一品带刀将军集兵于此,故将此地被称为王营,清朝时更名为王家营,王大将军生有三个孩子,长子、次子和三子分为大门人、二门人和三门人,村巷道呈布袋状,有进无出,现在王家营依老村旧址而建,还一直沿袭古代的分法。 |
寺北村 |
寺北村位于运城市正西,距关公像-2公里处,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正西与龙居镇、正南与西城办交界。全村共有12个居民组,2980余口人,总面积7393.95亩,村里巷道整洁,村景怡人,过去农民都以粮棉种植为主导产业,近年来栽植了大面积的杏、桃、梨等经济作物,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寺北村的来历 寺北村,原名“寺北曲村”,65年社教运动中,书写村名,经各方面建议,为了通信及群众各方面的方便,报上级批准更名为 “寺北村”。 唐玄宗年间有一大将,名曲环,安邑人,喜兵法,善骑射,天宝中从哥舒翰讨吐蕃。授果毅别将、安系山反,守邓州,与中将讨史朝义平河北;大历中数破吐蕃,威名大振,封晋昌郡王,卒司空。 曲环为了福泽恩惠一方,弘扬佛法,看中了这块灵地,贞元五年(789)年由陈、许等州节度史在这里建造一个15000多平米的宏伟古刹——“报国寺”请来了德高望重深通佛学医学的一代高僧“泛舟禅师”(李治孙)二位结为挚友,形影不离,淡茶阔论天下事,各排兵马好下棋,高僧棋艺高超,曲总是败局,后高僧称棋艺秘传曲,为了交往便利,曲就在寺的此边择地而居,迁来了全家三百余口人。 后来,国家受外入侵,食君之禄分君之忧,忠心报国的曲环受皇派帅三军御敌,用禅师所授棋艺对敌,所向披摩,凯旋而归。曲环大将由西京长安返家探亲,泛舟禅师已园寂了,曲环好不悲伤,从此天下少知己,为纪念一代高僧,奏明皇上,与唐长庆二年(822年)为禅师起造一座墓塔,已被区文物局列入重点保护行列。 寺北村这个有一千多年悠久历史,几经仓桑巨变,人们安居乐业,由于好客,引来了众人在这片土地上共同耕耘,和谐生活,到了新中国,我们村已有七个生产队形成了一曲二赵三邵四樊五姚六席七董郝及其他姓氏的大家庭,人们互相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共同为这片热土出力流汗。 古建筑:有句谣儿描绘当时的寺北村古建筑“寺北村四角抄,当间加个药王庙”。东边有总神庙,火神庙,西有高庙、玉皇庙,北有娘娘庙,0庙,南有报国寺,中间有药王庙,大巷口小巷底都有不同的关帝庙、二廊庙、财神庙、马王庙古建筑林立各处,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它显示着前辈人的力量和智慧,尤其是报国寺它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孤塔,他的建筑艺术引起了建筑学上的重视,许多专家前来考察。(九女坟)清年间,前来观看者络绎不绝。 |
董家营村 |
董家营村地处大渠办事处西北2公里处,距市区2.5公里,运风高速公路从村南穿过。全村土地面积1200亩,耕地面积800亩,土地平坦,灌溉便利,农业以粮棉种植为主。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该村现有两个居民组,共有120户,367人,其中劳动力210人,全村共有党员21名。 据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也不知道在那个朝代,有位姓董的高级将领,不幸重伤,不能随伍,便就地养伤,将他养伤的地方起名叫做董家营,在他把伤养的快好时,为奖励他的两个得力干将,分别让他们两住到他的西北和西南方向,居住在西南方向的就起名为南张村,居住在西北的就叫做北张村。他们世世代代的勤劳耕作,在这片肥沃的地方繁衍生存,仅安邑县就有七张八李之说,他们将村庄筑有围墙、土堡,在土堡内还挖有可以三匹马车通过的千米地道,一直通到赎马岭,他们世代坚守三个村门,分别分为南门、北门、西门,保证了居民安居乐业,抵制了外来侵犯。 又经历若干年后,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在村东建有穿白衣的南海观音庙, 在村东南建有娘娘庙,寺院,并住有和尚。还有关爷庙,在村西南建有钟楼,钟楼并写有对联,上联为:倒影如池塘 水明柳岸。下联为:宏声同霄汉 云淡风轻。横批:觉悟楼。西大门外建有药王庙,在村南建有四大天王庙、观音庙、文章阁、还有刘 关 张大庙,庙中有塑像,还有大戏台,在村北建有穿蓝衣的东海观音庙,在西北建有玉皇庙,庙内塑有玉皇大帝,村内还建有郭家、王家、李家、侯家祠堂,村内还有不知名的小庙不知道有多少。 |
南张村 |
南张村位于运城市区西北方向,大渠办事处中部,东有乡环路南北方向而过,西临龙居镇王吞村,南和寺北村相邻,北与北张村一步之遥全村共有土地1523亩,其中,农业用地1400亩,居民住宅用地123亩,道路交通占地50亩,全村以种植桃、果、梨、为主要作物。我村有2个居民组,全村共有农户182户。 据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也不知道在那个朝代,有位姓董的高级将领,不幸重伤,不能随伍,便就地养伤,将他养伤的地方起名叫做董家营,在他把伤养的快好时,为奖励他的两个得力干将,分别让他们两住到他的西北和西南方向,居住在西南方向的就起名为南张村,居住在西北的就叫做北张村。他们世世代代的勤劳耕作,在这片肥沃的地方繁衍生存,仅安邑县就有七张八李之说,他们将村庄筑有围墙、土堡,在土堡内还挖有可以三匹马车通过的千米地道,一直通到赎马岭,他们世代坚守三个村门,分别分为南门、北门、西门,保证了居民安居乐业,抵制了外来侵犯。 又经历若干年后,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在村东建有穿白衣的南海观音庙, 在村东南建有娘娘庙,寺院,并住有和尚。还有关爷庙,在村西南建有钟楼,钟楼并写有对联,上联为:倒影如池塘 水明柳岸。下联为:宏声同霄汉 云淡风轻。横批:觉悟楼。西大门外建有药王庙,在村南建有四大天王庙、观音庙、文章阁、还有刘 关 张大庙,庙中有塑像,还有大戏台,在村北建有穿蓝衣的东海观音庙,在西北建有玉皇庙,庙内塑有玉皇大帝,村内还建有郭家、王家、李家、侯家祠堂,村内还有不知名的小庙不知道有多少。 |
北张村 |
北张村位于运城西北角,东靠空军机场,西邻龙居镇的赎马村和王吞村,北邻临猗县的南相桃村。 北张村总面积3316.9亩,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居住着301户人家,全村有四个居民小组,共计910人。新修的舜帝旅游路紧靠村东穿过,大西高铁从村北横穿而过,交通便利。 据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也不知道在那个朝代,有位姓董的高级将领,不幸重伤,不能随伍,便就地养伤,将他养伤的地方起名叫做董家营,在他把伤养的快好时,为奖励他的两个得力干将,分别让他们两住到他的西北和西南方向,居住在西南方向的就起名为南张村,居住在西北的就叫做北张村。他们世世代代的勤劳耕作,在这片肥沃的地方繁衍生存,仅安邑县就有七张八李之说,他们将村庄筑有围墙、土堡,在土堡内还挖有可以三匹马车通过的千米地道,一直通到赎马岭,他们世代坚守三个村门,分别分为南门、北门、西门,保证了居民安居乐业,抵制了外来侵犯。 又经历若干年后,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在村东建有穿白衣的南海观音庙, 在村东南建有娘娘庙,寺院,并住有和尚。 还有关爷庙,在村西南建有钟楼,钟楼并写有对联,上联为:倒影如池塘 水明柳岸。下联为:宏声同霄汉 云淡风轻。横批:觉悟楼。西大门外建有药王庙,在村南建有四大天王庙、观音庙、文章阁、还有刘 关 张大庙,庙中有塑像,还有大戏台,在村北建有穿蓝衣的东海观音庙,在西北建有玉皇庙,庙内塑有玉皇大帝,村内还建有郭家、王家、李家、侯家祠堂,村内还有不知名的小庙不知道有多少。 |
南孙坞村 |
孙坞村由东孙坞、南孙坞、北孙坞三个相邻的自然村组成,位于大渠办事处正北10公里,西与临猗县交界,北与北乡镇交界,东与姚梦办交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东孙坞村东临运泓路,设有6个居民组,全村共有1760人,总面积6226.95亩。 南孙坞村分2个居民组,全村共有809人,总面积2496.6亩,运临路从村南穿过,交通便利。 北孙坞村由四个居民组组成,全村共有 人,总面积2496.6亩。 三个村灌溉设施齐全,土地肥沃,小麦、玉米和棉花是为主导产业,近年来,本村大力发展经济林木种植,桃树、梨树、苹果树、柿子树和核桃树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村民勤劳朴实,除种地之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 相传本地远古时期四周都是湖泊,孙氏人家最早在此居住,以修造船只和捕鱼为生,被称为孙坞,后来湖泊逐渐减少,陆地面积不断增加,迁来此地居住的人家越来越多,地域也不断扩大,为了区分,根据地理位置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孙坞,传说西孙坞村的人后来成了仙,夹着簸箕骑着凳子上了天,现在只剩下三个孙坞了。 “孙坞”本地人也称为“松坞”,根据另一种传说,很早以前小丘上是茂密的松树,当地人称之为“松坞”,在小丘以东、、南、北的村就叫东松坞、南松坞、北松坞,后来被改叫做东孙坞、南孙坞、北孙坞。 三个村大巷原来都有关爷庙,庙内有神殿、戏台,后都因战乱被毁,现在东孙坞、南孙坞两村只留下三棵古老的大槐树,依然枝繁叶茂,见证着孙坞村世世代代的变迁。 |
北孙坞村 |
孙坞村由东孙坞、南孙坞、北孙坞三个相邻的自然村组成,位于大渠办事处正北10公里,西与临猗县交界,北与北乡镇交界,东与姚梦办交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东孙坞村东临运泓路,设有6个居民组,全村共有1760人,总面积6226.95亩。 南孙坞村分2个居民组,全村共有809人,总面积2496.6亩,运临路从村南穿过,交通便利。 北孙坞村由四个居民组组成,全村共有 人,总面积2496.6亩。 三个村灌溉设施齐全,土地肥沃,小麦、玉米和棉花是为主导产业,近年来,本村大力发展经济林木种植,桃树、梨树、苹果树、柿子树和核桃树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村民勤劳朴实,除种地之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 相传本地远古时期四周都是湖泊,孙氏人家最早在此居住,以修造船只和捕鱼为生,被称为孙坞,后来湖泊逐渐减少,陆地面积不断增加,迁来此地居住的人家越来越多,地域也不断扩大,为了区分,根据地理位置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孙坞,传说西孙坞村的人后来成了仙,夹着簸箕骑着凳子上了天,现在只剩下三个孙坞了。 “孙坞”本地人也称为“松坞”,根据另一种传说,很早以前小丘上是茂密的松树,当地人称之为“松坞”,在小丘以东、、南、北的村就叫东松坞、南松坞、北松坞,后来被改叫做东孙坞、南孙坞、北孙坞。 三个村大巷原来都有关爷庙,庙内有神殿、戏台,后都因战乱被毁,现在东孙坞、南孙坞两村只留下三棵古老的大槐树,依然枝繁叶茂,见证着孙坞村世世代代的变迁。 |
东孙坞村 |
东孙坞村别名东松坞村,位于运城市市郊西北方。东临运弘路北靠舜帝陵,现有土地5400亩,人口1826人,554户。环境优越,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盛产棉花,五谷齐全,是大渠街道办事处北部较大的村落。经济比较富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村里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勤劳致富,开商店,办企业,打饼子,开饭店, 超过半数以上住户购大车买小车,95%的农家都盖了新房,新建八角石柱凉亭一座,增设下水管道,安装健身器材,建小乐园,,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广大群众一致拍手叫好。 东孙坞村的村名来由可从辞海辞典里得知,翻阅古典典籍得知“坞”有3个含义,一是指构建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叫库城,也叫坞。《后汉书董卓传》坞于郡高土又号万岁坞,杜甫《发阆中》溪行尽日无村坞 。二是指四面高而中间低的山地。三是在水边建筑停船的地方如船坞。以上3点都说明‘坞’是一个村落(建筑在水边的地方叫船坞,董卓建的坞叫万岁坞),那么孙姓建筑的坞应叫孙坞,因在坞的东边所以叫东孙坞,再者1962村民在东孙坞村东挖土积肥时发现7件文物被鉴定为秦汉时期就足以证明东孙坞早在秦汉时期或更早时期就建立,历史上东孙坞村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进士董其恕,因上奏荒情其言真挚感动乾隆-御使后有董克贤进士。又有举人曹克敬·吴俊贤等等~~~~~~~ 东孙坞历史悠久但在解放前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历史变迁的原因旧社会发展缓慢,但次从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广大村民的致富热潮,在党的各级政府的指导下村容村貌,村民生活水平起翻天覆地的变化,又在党的18大方针指导下,我们又会信心百倍,我们的生活又会更上一层楼!~ 盐湖区大渠乡东孙坞村委会。 |
乔安庄村 |
乔安庄位于大渠办北端7.5公里处,运泓旅游线路穿村而过,距舜帝陵景区五公里。现有村民413人,总面积1116亩,耕地面积800亩(目前已被盐湖区文化产业园征用),主导产业为粮棉与交通运输业,人均收入达到万元以上。 乔安庄村先前被称作廉家庄,相传很早的时候,乔安庄村无人居住,后来泓芝驿廉家堡的廉姓人家搬到乔安庄来居住,其家业不断壮大,最终形成村落。因为是廉姓,所以称为廉家庄,后来,其他地方陆姓、谢姓等人家也搬到乔安庄落户,而且家族发展很快,他们认为以廉姓为村民不公平,几个家族都争着以自己的姓氏为村命名,后来把官司打到安邑县,时任县长姓乔,为公平起见,乔县长并没有采取其中任何一家族的姓,而以乔安庄命名,寓意平安和谐,但是还有些年龄稍大的长者仍习惯把村名叫做“廉家庄”。 村中解放前有关帝庙、龙王庙等古庙,解放后均被拆除。 |
程家庄村 |
程家庄又称北李村,方言(bu)北李村(qun)。 程家庄隶属运城市盐湖区大渠街道办事处管辖,位于运城市西北方五公里处,地处运临公路——运城市与舜帝陵之间。东临羊驮寺,北靠乔安庄,西连南阳姚,南接南李村。尊村引黄主灌溉渠贯通东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共有人口1279人,由六个居民组构成,现占地总面积4002.15亩,其中耕地面积1340亩,宅院及路面180亩,原有耕地2640亩,二OO三年因招商引资,将1300亩耕地租与鑫源兄弟公司,二OO七年底有偿转让给该公司。 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该村曾有不少爱国志士,热血青年,奋勇抗日,东征西战,保家卫国。解放后曾有南振生、介景千、常根命、李根印等四名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自解放以来,经历届党支部与村委及村民的不懈努力,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后为村民打深井,建水塔,通自来水管,盖学校、安路灯、硬化路面、建村委办公楼与舞台。村民的生活水平象芝麻开花节节高。于为二OO六年被评为“盐湖区小康示范村”。 改革开放以来,村委及有志之士,不失时机紧抓机遇,招商引资,办企业、建工厂,为剩余劳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先后开办:造纸厂、石棉瓦厂、锅巴厂、饮料厂、家具厂、制药厂、砖瓦窑等二十多个企业。养殖专业户十多个,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程家庄,古城“长条李,北李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碑文验证了“先有长条李,后有潞村城”这一古老的传说。据运城史记,早在7000年前,运城就有人类群居从耕,依照这一记载,程家庄应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从耕。 初期,程家庄只有一条巷道通东西,且大多数为李氏家族,因此得名“长条李”。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人们又把“长条李”简称为“李村”。后因位于南李村北,为使两村不易混淆,于是在“李村”前边添了个“北”字,即为“北李村”,当地方言俗称为“北(bu)李村(qun)”。 据说,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该村“程氏家族”势力强大,名噪一时,凭借势力将“北李村”更名为“程家庄”。因人们的思想观念一时半会难以转变,也随着程氏家族的败落,程家庄一直没有叫应。直到解放后五十年代中末期,程家庄才被人们所认可,渐渐叫应,七十年代初期,运城行政规划图才将“北李村”正式更名为“程家庄”。 |
南李村 |
南李村位于运城西北部,东邻运临路,北邻程家庄村,西邻临猗县南阳姚村,南邻北空飞机场,总面积2832.45亩,全村人口870人,耕地2100亩,主导产业为粮棉种植,土地平展,道路顺畅。 古云:“先有长条李,后有潞村城”,指先有南李村,后有运城。据清乾隆54年(1789)《河东盐法备览》记载:“运城出境的盐道共十五条,”其中临晋道、猗氏道从南李村通过,故先祖将此地称为“长条李”,清朝年间有一位三品道引官——李二虎在此地统管盐商,村内有座娘娘庙,庙里有个宝秤,夜间称东西就会发出熠熠光彩,而且斤两丝毫不差,因而四面八方的盐商都慕名来到这里。因长条里在娘娘庙南边,李二虎因此将长条李改叫为“南李村”。 新中国成立前,村中建有祖神庙和官老爷庙,村内有马王庙、火神庙、月王庙、老君庙等,村中建有露台,每逢佳节都会举办社火表演,村东西两大门各有一座门楼,村民轮流在此值班守卫本村安全,日本侵华时,所有文物均被摧毁。 |
羊驮寺村 |
羊驮寺村位于运临路边,距运城5公里处,共有土地2800亩,全村有5个居民组,470余户,人口1457人。主导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以车辆运输和副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人均平均年收入5600余元,村巷道硬化9.5公里,投资50余万元盖起村门楼,投资100余万元建起村委办公大楼和人民舞台、村医疗卫生室和日间照料工程房屋和设备,真正体现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变化,使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羊驮寺村原本不叫羊驮寺,在很早以前村名原是叫古西王曲村,传说在很早以前,村北边有个村叫羊圈村,村里有户农夫种了十几亩麦子,这位农夫有天到地里看麦子发现麦子被羊吃了一大片,晚上回到家里后,非常生气,就安排邻居叫了几个人,晚上到地边等候看看到底是谁家的羊吃了自己的麦田。这天晚上果然有一群羊到地里来吃麦子了,他很生气就和叫来的几个人去赶羊,但羊跑得很快,他们一直追到现在的羊驮寺村(原是古西王曲村)的东边一座寺院里发现羊不见了,这位农夫就和寺院的人争吵,说他们寺院的羊吃了麦田的麦子。寺院的人说,他们没有羊,更谈不上吃了你家的麦子。你们不信就去找好了。这位农夫就和带来的几个人在寺院里到处找怎么也不见羊的面,他们就用锄头在寺院里刨找,结果在寺院下面刨出几个石头羊来,大家看了以后,都目瞪口呆,这是怎么回事?从此以后,传说这是羊驮着寺院了。以后古西王曲村就叫成现在的羊驮寺村,羊驮寺村名的来历就是这样的。 羊驮寺村原叫古西王曲村时,曾有一座铁塔庙,铁塔庙曾建在村西头(现在的羊驮寺学校),那时村里曾有炼铁厂,练过熟铁、生铁,打造人类各种铁具,正因为有炼铁厂,所以就建造一座铁塔庙,现在村里好多地方下面都有炼铁用的煤渣。现在没有一点遗留物产。这就是羊驮寺村村名的来历说明。 |
大渠村 |
大渠村位于关圣像转盘岗正西1公里处,为大渠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全村有683人,总面积1918.2亩。村内柏油路四通八达,巷道整洁,10(B)公交车从村中通过,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村中农民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其余劳动力大多在城务工,主要街道设有乡镇中学“河东中学”和“标准示范小学”各一所,设有大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邮电所、信用社、电力管理所等部门。村入驻企业有“河东龙铝业有限公司”、“南国风光生态园酒店”等。 大渠村,又名大(tuo)村。东依西冯村、西邻寺北村、北靠董家营村、南旁王家营村,为中心低洼地带,每逢雨季发洪水,四邻洪水皆绕村四周而过,经村南渠汇入运城姚堰渠,因而得名“大渠村”,一直沿用至今。 大渠村具体起源于那个年代,现已无从考证。据村94岁高龄原住民周兆祥老人回忆,大渠村在清光绪之前,人丁兴旺,村里形成南周家、北周家、拜家、宋家四大家族,建有“华仙庙”、“药王庙”、“财神庙”三座庙宇(后均毁于抗战期间)和大财主宋家的宋家楼,又名大(tuo)村。 光绪年间,因旱灾弄饥荒,逃荒的逃荒,饿死的饿死,使村人口剧减;随后在民国十八年又因一场“霍乱”的大爆发,使得有名的大(tuo)村仅剩170余人。便有了随后的“大(tuo)村不大(da),小曲(相邻村)不小。”一说。 抗战期间,日寇占领宋家楼,以此为据点,发动侵略。智慧的大渠人,利用地道和日寇展开斗争,使得日寇的三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便有了后来“三进-”这一说。 解放后,划分行政区域,曾一度将西冯村和王家营村划归大渠管辖,统称“大渠村”,大(tuo)村又一度大(tuo)了起来。到了七十年代重新划分行政区域的时候,三个村子又各自为一个行政村,一直保持至今。 名胜古迹: 大渠村域内有一闻名遐迩的“河东书院”,坐落于大渠街道办事处后院。河东书院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后屡遭劫难,现仅存藏书楼。藏书楼位于书院四教亭后,坐北朝南,方形二层,砖石构造,歇山式仿木结构楼顶,通高近7米,底层面积81平方米,有砖砌拱形门洞可进入。二层面积38平方米,墙壁四周浮雕有鱼龙变化图案,十分精巧。明代河东名儒吕冉写诗赞道:“离城十里地清幽,南对中条起玉楼。坟典以来俱顿足,海山何处可寻头。” 据县志记载,河东书院原占地30余亩,有学田40余亩,座北朝南,沿中轴线向北,前有先门、仪门、讲经堂,堂前台阶上建有卷棚,台下栽松槐,东侧配崇义斋,西侧配远利斋。讲经堂北是五间的退思堂,堂东偏南是左曲房,堂西偏南是右曲房。过退思堂,为四教亭。过四教亭,即为藏书楼。楼上中间是祭祀三晋名贤的神堂,两旁是藏书的房间。藏书楼四周环以池水,名环池,池内种莲,可泛舟而行。环池以北是乱石滩,滩北有九峰山,上建仰止亭。山东名杏坛,山西名桃源。 山旁有砖井,叫源头,山下有四洞,曲折通往后山,洞名游仙。山上怪石磷峋,树木繁茂,左山名豹变,右山名风鸣。前人登藏书楼曾写有“怪石攒成九叠屏,层楼上倚六符星”之句,即指假山而言。在其两侧建有石榴园、葡萄园、牡丹园等,内皆有亭供人们游赏,最后有百果园和游息亭等。书院内殿宇庄严,亭阁傲立,小桥流水,园林清秀,环境优雅,风景宜人,堪称当地一绝。前人咏河东书院一诗,生动描绘其胜景:“胜地幽深草树新,开先卜筑待居邻。山连华岳环三晋,水带黄河见七津。剩有琴书期自得,不妨鱼鸟月相亲。渚莲径竹多风日,坛杏宫芹与暮春。” 河东书院自建成至停办,历经明、清、民国三代,计423年,为当时晋南最高学府。 县志载:明万历八年(1580),张居正奏毁天下书院,御史李廷观改为“三圣庙”得免,万历十三年(1585)御史赵楷更名“崇圣馆”,万历十六年(1588)御史吴达可又更名“育才馆”。清初恢复河东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河东道吴匡改名“河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又将其改为“省立第二中学校”,后又改为“省立运城中学校”。1937年抗战爆发,10月奉令停办。沦陷后被日军占据,后被焚毁。除藏书楼外其余建筑均为废墟。但假山、石桥遗迹仍可辨析。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