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盐湖,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以南,中条山北麓,是山西省最大的湖泊。此地古代为解县和解州之地,故又名解池,也称“河东盐池”。运城盐湖自古以产盐著名,所产之盐称“解盐”、“潞盐”或“河东盐”。运城盐湖是个古老而又典型的内陆咸水湖,地质研究表明,运城盐湖诞生于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距今约0.5亿年,它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长约30千米,宽3千米~5千米,湖面海拔324.5米,最深处约6米,总面积132平方千米。盐湖既集死海的神奇,又有死海无法比拟的景色。这里水草丰富、芦苇茂密、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湖中阡陌纵横、银岛万千、碧波浩淼、湖光闪闪,湖内银岛奇景是常年展现满眼的硝堆,远看如皑皑的雪山,环绕盐湖的数十平方千米湿地常年栖息着数十种候鸟。来到运城盐湖,人们不仅可以享受到死海的黑泥沐浴和盐水漂浮,还可以饱览盐湖风光之旖旎,探寻华夏盐文化之神秘,在游乐中提高文化素养。运城盐湖实在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集文化、健身、旅游、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旅游胜地。盐水漂浮 运城盐湖的湖水像死海的水一样含有丰富的盐分。对运城盐湖水的重金属含量检测表明,运城盐湖中铅、汞、镉等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死海,而钠、钙、镁等元素却比死海要高,如此微量的重金属和丰富的元素含量,使运城盐湖成为世界上少见的盐水漂浮胜地。实验表明,运城盐湖的湖水密度高达每立方厘米1.25克~1.29克(与死海湖水的密度不差上下,比人体的密度要大一些),所产生的浮力比淡水高出近三成。因此,当人入水后可自然漂起,水不没腹,这为喜水而不会游泳者提供了方便。在这里,游客可充分享受盐水漂浮的乐趣:游客可以仰卧水面,伸开四肢,如树叶一般随波漂浮,可以围成一圈伸腿挥臂,随意摆弄出水上芭蕾的各种舞姿,也可以手抱双腿,坐于水中,甚至还可以撑开花伞,手抚书卷,“枕波而读”。据研究,人的身体漂浮在含有高浓度矿物质的湖水中,不仅身体可以得到自然的养护,其心灵也可以得到自然的陶冶。有关专家认为1个小时的漂浮相当沉睡4个小时、按摩4个小时,它能使左右大脑相互协调,头脑清醒而富有创造力,减轻思想与身体的紧张感,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由于水中富含矿物质,常在水里漂浮浸泡可以治疗许多慢性疾病。例如,身体浸泡在温热的盐湖水中,由于液体静力压的关系,会使血液在体内重新分布达到利尿的效果,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肿胀症状会因此消退;盐水漂浮时,水中浮力及温热效应还可以减少肌肉张力,增加肌腱伸展性,改善关节活动度;适当的浸泡还可短暂增加部分荷尔蒙在血液中的浓度,并使免疫球蛋白得到暂时抑制,减少风湿性关节炎发炎反应,以及减少病人的疼痛感。但是,由于盐湖湖水中较高的含盐量,人在漂浮过程中,身体中的水分会被交换掉,所以盐水漂浮时间不能太长,漂浮以后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黑泥沐浴
据研究,死海的黑泥以氯化物为主,而运城盐湖的黑泥则以硫酸盐为主,两者都富含有益于人体的矿物质元素。矿物质元素是构成人的机体组织不可缺少的成分,也是维持正常人体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矿物质元素还会刺激皮肤产生功能性行为,诸如产生油脂和水分。当皮肤由于年龄增长而松弛时,矿物质可以协助将血液和油脂带进皮肤的表面以产生保护作用;矿物质具有亲水性,可以促进皮肤保持湿度;它能保持薄膜、粘液的潮湿和增加细胞再生,使皮肤保持较大的弹性。此外,矿物质经皮肤吸收,还可以增加血管收缩的力度,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据研究,人一生中从各种食物中摄入并保留在体内的矿物质元素有60多种,它们约占人体的4%。根据国外经验,利用富含矿物质的盐湖湖底黑泥进行洗浴,其美容和皮肤治疗作用明显。
现在,运城盐湖也已经开发了黑泥洗浴项目,当地企业界还引进了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发出了黑泥浴皂、洗发水、沐浴露、体膜等系列化妆品。游客置身于运城盐湖浴场,可充分享受黑泥洗浴,将盐湖黑泥均匀地敷抹在身体除眼睛、嘴唇等以外的部位,可使黑泥中丰富的矿物质,渗入皮肤的皱纹和毛孔中,这样不仅可以清洁皮肤、消炎、去皱、杀菌、快速治愈小伤口,祛除皮肤的多余油脂和角质层,修复凹凸不平的表皮,收敛粗大的毛孔,促使皮肤新陈代谢,还可以减肥。黑泥沐浴的美容保健作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237平方公里 | 140802 | 044000 | 0359 | 查看 盐湖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盐湖区 |
运城盐湖,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以南,中条山北麓,是山西省最大的湖泊。此地古代为解县和解州之地,故又名解池,也称“河东盐池”。运城盐湖自古以产盐著名,所产之盐称“解盐”、“潞盐”或“河东盐”。运城盐湖是个古老而又典型的内陆咸水湖,地质研究表明,运城盐湖诞生于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距今约0.5亿年,它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长约30千米,宽3千米~5千米,湖面海拔324.5米,最深处约6米,总面积132平方千米。盐湖既集死海的神奇,又有死海无法比拟的景色。这里水草丰富、芦苇茂密、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湖中阡陌纵横、银岛万千、碧波浩淼、湖光闪闪,湖内银岛奇景是常年展现满眼的硝堆,远看如皑皑的雪山,环绕盐湖的数十平方千米湿地常年栖息着数十种候鸟。来到运城盐湖,人们不仅可以享受到死海的黑泥沐浴和盐水漂浮,还可以饱览盐湖风光之旖旎,探寻华夏盐文化之神秘,在游乐中提高文化素养。运城盐湖实在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集文化、健身、旅游、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旅游胜地。盐水漂浮 运城盐湖的湖水像死海的水一样含有丰富的盐分。对运城盐湖水的重金属含量检测表明,运城盐湖中铅、汞、镉等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死海,而钠、钙、镁等元素却比死海要高,如此微量的重金属和丰富的元素含量,使运城盐湖成为世界上少见的盐水漂浮胜地。实验表明,运城盐湖的湖水密度高达每立方厘米1.25克~1.29克(与死海湖水的密度不差上下,比人体的密度要大一些),所产生的浮力比淡水高出近三成。因此,当人入水后可自然漂起,水不没腹,这为喜水而不会游泳者提供了方便。在这里,游客可充分享受盐水漂浮的乐趣:游客可以仰卧水面,伸开四肢,如树叶一般随波漂浮,可以围成一圈伸腿挥臂,随意摆弄出水上芭蕾的各种舞姿,也可以手抱双腿,坐于水中,甚至还可以撑开花伞,手抚书卷,“枕波而读”。据研究,人的身体漂浮在含有高浓度矿物质的湖水中,不仅身体可以得到自然的养护,其心灵也可以得到自然的陶冶。有关专家认为1个小时的漂浮相当沉睡4个小时、按摩4个小时,它能使左右大脑相互协调,头脑清醒而富有创造力,减轻思想与身体的紧张感,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由于水中富含矿物质,常在水里漂浮浸泡可以治疗许多慢性疾病。例如,身体浸泡在温热的盐湖水中,由于液体静力压的关系,会使血液在体内重新分布达到利尿的效果,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肿胀症状会因此消退;盐水漂浮时,水中浮力及温热效应还可以减少肌肉张力,增加肌腱伸展性,改善关节活动度;适当的浸泡还可短暂增加部分荷尔蒙在血液中的浓度,并使免疫球蛋白得到暂时抑制,减少风湿性关节炎发炎反应,以及减少病人的疼痛感。但是,由于盐湖湖水中较高的含盐量,人在漂浮过程中,身体中的水分会被交换掉,所以盐水漂浮时间不能太长,漂浮以后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黑泥沐浴 据研究,死海的黑泥以氯化物为主,而运城盐湖的黑泥则以硫酸盐为主,两者都富含有益于人体的矿物质元素。矿物质元素是构成人的机体组织不可缺少的成分,也是维持正常人体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矿物质元素还会刺激皮肤产生功能性行为,诸如产生油脂和水分。当皮肤由于年龄增长而松弛时,矿物质可以协助将血液和油脂带进皮肤的表面以产生保护作用;矿物质具有亲水性,可以促进皮肤保持湿度;它能保持薄膜、粘液的潮湿和增加细胞再生,使皮肤保持较大的弹性。此外,矿物质经皮肤吸收,还可以增加血管收缩的力度,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据研究,人一生中从各种食物中摄入并保留在体内的矿物质元素有60多种,它们约占人体的4%。根据国外经验,利用富含矿物质的盐湖湖底黑泥进行洗浴,其美容和皮肤治疗作用明显。 现在,运城盐湖也已经开发了黑泥洗浴项目,当地企业界还引进了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发出了黑泥浴皂、洗发水、沐浴露、体膜等系列化妆品。游客置身于运城盐湖浴场,可充分享受黑泥洗浴,将盐湖黑泥均匀地敷抹在身体除眼睛、嘴唇等以外的部位,可使黑泥中丰富的矿物质,渗入皮肤的皱纹和毛孔中,这样不仅可以清洁皮肤、消炎、去皱、杀菌、快速治愈小伤口,祛除皮肤的多余油脂和角质层,修复凹凸不平的表皮,收敛粗大的毛孔,促使皮肤新陈代谢,还可以减肥。黑泥沐浴的美容保健作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 |
临猗县 |
拼音:linyi 英文:linyi 邮编: 044100 区号: 0359 车牌:晋M 临猗古称郇阳,1947年,猗氏、临晋相继解放。1949年2月15日,猗氏、临晋属晋南行署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于运城专员公署。1954年由临晋县和猗氏县合并而成。1958年10月,属晋南专员公署,将临猗并入运城,1959年10月复分出。1970年,属于运城地区行署。2001年运城撤地设市后,临猗县属运城市管辖。位居黄河中游-豫金三角地带,西临黄河,东望太岳,北屏峨嵋岭,南面中条山,具有四千年灿烂历史,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全县总面积1339.32平方公里,耕地150万亩,人口54万,辖8镇5乡3区,375个行政村。临猗县辖8个镇、5个乡:猗氏镇、嵋阳镇、临晋镇、七级镇、东张镇、孙吉镇、三管镇、耽子镇、楚侯乡、庙上乡、角杯乡、北辛乡、北景乡;牛杜工贸区、卓里工贸区、闫家庄工贸区。 临猗县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平畴万顷、草木繁茂的自然环境,令郇伯封国,猗顿富兴;沃饶近盐、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尧舜时为甸服之地,夏代建有猗国,几成晋拟都之地。在这块热土上,人文尉盛,英才辈出,历朝元勋重臣、各代文人名士尽领-,当代名将傅作义、国务院原副总理姬鹏飞等仁人志士彪炳史册。 临猗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和新兴的工业大县,近年来,全县形成了小麦、棉花、林果三大生产基地,苹果、梨枣、江石榴三条特色林带,化工、机械、针纺、食品、制药五大支柱产业,以及“一级路过境,二级路环网,三级路通村”的良好道路骨架。 临猗县的教育工作、文化工作、林业建设、村民自治、绿化工作、学教活动受到国家表彰,是国务院批准的开放县,是全国文明村镇建设示范县。 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53.1亿元,农业总产值35.3亿元,工业总产值54.4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18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079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亿元。 临猗位居黄河中游-豫金三角地带,西临黄河,东望太岳,北屏峨嵋岭,南面中条山,地势平坦,无山无矿,是山西省的平川县。全县总面积1339.3平方公里,耕地150万亩,人口56万,辖9镇5乡2区,375个行政村。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53.1亿元,农业总产值35.3亿元,工业总产值54.4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18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079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亿元。 临猗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尧舜时为甸服之地,夏代在此建有猗国。春秋时期大商人猗顿在这里畜牧牛羊,经营珠宝,富甲天下,堪称商业鼻祖。历史上曾出宰相6人。当代名人有抗日名将傅作义,前国务院副总理姬鹏飞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临猗是全省的粮棉大县。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灌溉便利,年平均降水量508毫米,日照2271小时,无霜期210天,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每年的商品粮和商品棉曾分别占到全省总量的1/ 7和1/ 8,素有“山西乌克兰”之称。 临猗是全国的林果大县。苹果、梨枣、石榴等林果面积突破100万亩,年产量达30亿斤左右。林果业已经成为该县继粮棉优势之后的又一资源优势,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2004年,迈入全国水果十强县行列。 临猗是全省的教育大县。恢复高考后,曾在全省高考中荣获8连冠,累计为国家培养大中专生5万人,其中大学生3万余人,临猗学子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临猗是全省的文化大县。远古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文化在这里都有遗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春秋猗顿古墓、战国东马坑、隋唐双塔、宋代银棺、元代大堂等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文学、艺术、戏曲、书法、绘画界人才辈出。特别是县眉户剧团在全国3000多个文艺团体中独树一帜,建团50余年来坚持排演现代戏,4次进京演出,受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观看和赞誉。 临猗是山西省村村实现“三通一改”最早之县。1996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通程控电话、通有线电视,一改即降氟改水。全县油路总里程达到1256公里,固定电话近10万门,光缆电视用户6万户。 临猗是新型工业正在崛起之县。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结构调整、规模扩张,全县工业已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富有潜力的化工、机械、轻纺、食品、制药等五大支柱产业。 临猗是全省生态优美之县。由于林果面积大、绿化好,全县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春天遍地是花,秋天到处是果。春天来临猗,可以说是徜徉于花的海洋,秋天来临猗,可以说是置身于果的世界。 自然概貌 (一)面积 临猗县东西阔55公里,南北长33公里,总面积1339.32平方公里。 (二)方位 临猗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三角地带北沿,地理坐标:东经110°17′30.7″"--110°54′38.9″,北纬34°58′52.9″"——35°18′47.6″。东南与运城市接壤,西南与永济市毗邻,西濒黄河与陕西省合阳县相望,北面孤峰拱秀与万荣县相连。 (三)地貌 临猗县地貌是经受长期的和复杂的大地构造运动,以及侵蚀和堆积的作用,特别是燕山期与喜马拉雅山期的构造运动,第四纪以来的侵蚀与堆积,对地貌的形态有决定性的影响。由大地构造运动形成断块与升降变化,表现为地堑和地垒,使临猗的地貌明显分为黄土台垣和涑水平原两个地貌单元,是典型的地貌构造形态。黄土台垣又叫峨嵋岭,占全县总面积的50.96%,南部与西部均有波折。南部边缘海拔500米左右,北部边境海拔约600米左右,最高点位于东北角的孤山为820米。地势呈现为自北向南倾斜。涑水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46.5%,海拔360—400米,呈现东北——西南向倾斜。 (四)气候 临猗县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冬季雨雪稀少;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相对集中,但常有不同程度的伏旱;秋季一般多连阴雨天气。全县日照时间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271.6小时,全年日照总辐射量为123.9千卡/平方厘米。全县历年平均气温13.5°C,年平均最高气温19.7°C,极端最高气温42.8°C,为全省之冠。全县年平均降水量508.7mm,降雨量以冬季最少,春季次之,夏季高度集中,秋季又明显减少。干旱、冰雹、暴雨和干热风等是常见的天气灾害。 资源状况 (一)人口资源 2003年全县总人口54.8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1.65%,占运城市总人口的11.41%,是全省的人口大县和全市的第一人口大县。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全县总人口为53.62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9‰,性别比为101.7。人口普查表明,全县人口中具有大专及大专以文化程度的为0.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3%;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3.97万人,占7.4%;接受初中教育的24.2万人,占45.13%;接受小学教育的18.5万人,占34.5%。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40万人,占2.6%。截止2000年,全县居住在城镇的人口8.63万人,占总人口的16.09%。 (二)土地资源 临猗县总面积为1339.32平方公里,折合2045844.1亩;按国家统一标准分类,其中耕地101418.6亩,占总土地的49.57%;园地为490134.1亩,占总土地的23.96%;林地2590.8亩,占总土地1.59%;工矿用地11294.0亩,占总土地0.55%;交通用地5800.5亩,占总土地0.28%,水域40197.5亩,占总土地1.96%;特殊用地8483.8亩,占总土地0.41%;未利用地89629.8亩,占总土地4.38%;滩涂46608.4亩,占总土地2.28%。 (三)矿产资源 临猗县境内矿产资源比较贫乏,只有可以用于普通建筑材料的砖瓦粘土、砂、花岗岩石料,但地热资源较为丰富。 1、砖瓦粘土矿:分布非常广泛,储量非常丰富、开采时应注意保护耕地,保护水地流失,开采地址应选在境内二坡台地的荒沟荒坡。 2、砂矿:主要分布在牛杜、嵋阳、黄河沿线的孙吉、角杯、东张等乡。牛杜嵋阳砂层厚约5米,上覆土层厚约5米,砂层厚为5米,储量大约130万吨,质量好。开采时应注意保护耕地和开采后的土地复垦。黄河沿岸砂矿储量大约200万吨。质量优于牛杜、嵋阳,开采时应注意水地流失保护o 3、石料:主要分布在北景乡的马家窑、焦家营以北的孤山山脚下,分布面积较少,但可采储量相当丰富,可采储量大约在200万吨,质量可保证普通建筑要求。 4、地热资源:临猗地热资源以县化肥厂、里寺、三星台为轴心,呈东北沿南走向,面积119平方公里,热水资料总量可达12.42亿立方米,日开采可达800立方米,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钠型和氯化物硫酸钠型为主,水温在42°C—62°C之间,水中所含锂、氟、锶溴、偏硼酸、偏硅胶等六种成份达到国家医疗矿泉水水质标准。 (四)水利资源 黄河流经该县河段全长29公里,据龙门站观测,多年平均流量为19512.2立方米/秒,是本县的主要客水资源。 涑水河在该县自东北向西南流过,流经楚候、城关、牛杜、嵋阳、庙上、七级镇6个乡镇,35个行政村,流域面积985.44平方公里,全长44公里,该河多年枯竭,已成为全县主要排污及泄洪道。 截止2003年底,全县共建成大型电灌站151处,机电井3163眼,发展水地面积87.59万亩,建成人畜饮水工程537处,解决了38.75万人的饮水问题。先后建成防渗渠道3751公里,管灌1983公里,滴灌、涌泉灌、喷灌等10个节水示范园区,发展高效节水面积30.74万亩,全县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4.94万亩。 根据本县气象站1957--2003年记载的资料,我县多年平均降水量499.1毫米,最大降水量849.8毫米(1958年),最小年年降水量276.5毫米(1997年),雨量多集中在六至九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时空分布很不平衡,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县份,全县地下 水资源总量为9945.1立方米,年允许开采量为6108.6万立方米,一般年份地下开采量为9400万方,最高年为12321万立方米,全县人均资源占有量为175立方米,是全省人均456方的1/3,是全国人均1750方的10%,全县年工农业用水总量近年来多大15000万平方以上,其中 1000多万方左右为农业灌溉黄河提水。 (五)旅游资源 临猗文物古迹众多,春秋猗顿古墓、战国车马坑、唐柏、宋代银棺、元代大堂等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特别是位于县城东隅的双塔,建于隋唐,以“日月交影”而远近闻名,堪称我国科技史、建筑史上的奇迹。 (六)主要物产 农业上,主要生产小麦、棉花、苹果、梨枣、江石榴等,其中酱玉瓜1915年获国际巴拿马博览会银奖,小平菇1990年获全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银奖,红富士苹果1996年获全国名优产品博览会金奖,梨枣、江石榴、白水杏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和名牌产品等殊誉。 工业上,主要生产化肥、三轮车、商用挂车、变压器、汽车、纺织品、果汁、果酱等,获得多 项国家及部优产品称号。 历史沿革 临猗县系1954年由原临晋、猗氏县两县合并而成,各取县名首字为今名。 根据文物发掘,临猗县东部与西部皆有龙山仰韶文化遗址。尧舜时代,临猗县地近国都,皆为甸服之地。夏属冀州之域。殷商时,为“郇瑕氏之墟”。西周为郇伯封地。春秋时,猗氏、临晋均属晋。战国时属魏。秦分天下三十六郡,临猗属河东郡。西汉二年,置解县及猗 氏县,属司隶部河东郡。新莽时,属洮阳郡。东汉时,属司隶校尉部。三国时属曹魏。晋分天下为十九州,猗氏、解县属司州河东郡。南北朝时期,属北朝元魏司州河东郡。隋开皇三年,汾阳郡与绥化郡均罢,猗氏属蒲州。唐武德元年,罢郡置蒲州,州治为桑泉,领河东、猗氏、桑泉、虞乡四县。元宝十三年,更桑泉为临晋,临晋县名自此始。五代建置随唐,属河中府。宋至道三年,猗氏、临晋属永兴军路河中府。金天德元年,猗氏、临晋属河东南路河中府。元属晋宁路河中府。明洪武二年,罢河中府,改属平阳府。清属山西省河东道蒲州府。民国元年废府,两县均直隶于省。 1947年,猗氏、临晋相继解放。1949年2月15日,猗氏、临晋属晋南行署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运城专员公署。 1954年8月,临晋、猗氏两县合并为临猗县,县治设猗氏城。1958年10月,属晋南专员公署,将临猗并入运城,1959年10月复分出。1970年,属运城地区行署。2001年运城撤地设市后,临猗县属运城市管辖。 政治概要 (一)领导班子 全县共有基层党委23个,其中乡镇区党委16个。基层支部735个,其中农村支部378个,基层党总支20个。 (二)党员干部 全县共有干部8982人,其中,机关1141人(县直机关839人,乡镇机关302人),企事业单位784人。女干部3512人,其中机关250人,企事业单位3262人。机关干部中科局级干部413人,大学本科197人,专科650人,中专231人,高中及以下61人;30岁及以下267人,31—50岁806人。全县现有党员17336人,其中农村党员13736人,女党员2246人。 (三)民主党派 我国八个民主党派,在该县设有基层支部的,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设立小组的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临猗县支部成立于1988年,现有党员8人。中国民主同盟临猗县支部成立于1987年,现有盟员23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临猗县支部成立于1989年10月15日,现有会员27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临猗县小组成立于1989年,现有成员2人。 (四)民族分布 临猗县现有8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29人,满族14人,蒙古族6人,苗族12人,瑶族3人,藏族2人,布族2人,纳西族1人,共69人。分布于县14个乡(镇、区),其中猗氏镇12人,七级乡11人,楚侯乡15人,庙上乡7人,北景乡5人,孙吉镇4人,角杯乡4人,临晋镇2人,三管镇2人,闫家庄区2人,嵋阳镇2人,耽子乡1人,北辛乡1人,东张乡1人。 (五)宗教 临猗存在三种宗教教别: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共有信徒12383人,遍布全县十六个乡(镇、区)。宗教活动场所27处,其中基督教23处,信徒6467人,天主教2处,信徒202人,佛教2处,信徒5714人。 社会发展 一、交通 1996年,临猗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到2003年底,全县拥有油路总里程1256公里,其中国道一条36公里,省道3条74公里,县道9条227公里,乡村道路919公里,油路密度为96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省油路里程最长、油路密度最大的县。 陆路运输,全县拥有客车238辆,货车1436辆,年客运量4103万人,年货运量160万吨,开辟省际线路6条,省内线路47条,县内线路35条,客车通车率99%。 水路运输,有吴王、南赵两个黄河渡口,有钢质渡船18艘,在秦、晋两省物资交流,人员往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水上交通作用。 二、科技 全县科技活动的参与单位愈来愈多。农业生产中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日益迅速。企业的科技人员迅猛增加,科技研发的经费支出比重逐年提高,企业逐渐成为科技活动的主体。2000年,我县开展了“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活动。实施“科技兴临行动计划”, 经科技部验收通过,被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目前,全县共有民营科研机构17家。经省科技厅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有五家,分别是山西巨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临猗县矮化枣研究中心,临猗县枣树研究所、银屑病研究所、山西卫氏鱼康实业有限公司、临猗县颈腰间盘康复中心。 三、教育 全县现有中小学392所,其中:高中6所(含民办3所)、职中2所、初中32所(含民办5所)、小学352所(含民办14所)。幼儿园362所,其公办223所,民办139所。教师进修校1所。中小学在校学生96806人,其中高中学生10262人,初中学生32486人,小学生52883人,职中学生1175人,在园幼儿18510人。中小学教职工5332人,其中公办4836人,民办496人。幼儿教师1044人,其中公办260人,民办784人。 在多年的改革发展中,临猗县先后荣获全国基础教育、幼儿教育、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两基”工作、普通高校招生工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工会工作先进县,荣获山西省教育先进县、德育示范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先进单位、成人教育先进单位、教育宣传先进单位、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县、初中教育质量先进县、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目前全县已基本消灭中小学危房,中小学现有多媒体教室20座,语音室18座,装备计算机3786台。中小学新增图书册3万册,30所初中理化仪器达到二类以上,314所完全小学仪器配备达到三类以上。2003年高考达本科线624人,比2002年增加147人,达线率18.1%,万人达线比11:3,在运城市遥遥领先。职业学校采取联合办学的形式,开办了综合实验班、普通师范、幼儿师范、计算机、汽车维修、纺织等13个专业。在校生达2000人。全县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59所。其中高中2所、初中5所、小学14所、幼儿园139所;在校生17423人,其中高中922人、职校346人、中4037人、小学5830人、幼儿6288人;从教人数1117人,总投资12404.5万元。 四、卫生 近年来,临猗县卫生工作持续稳步发展,全县医疗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农村卫生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逐步健全。 全县卫生系统启动改制试点单位、医疗单位分类管理、人事分配双向选择、工作报酬效益工资、药品统一招标来询、医疗分开单独核算、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尝试卫生社区管理组建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仅2003年,以县医院牵头参加市局药品集中招标来询300余万元,为群众让利30余万元。全县预防保健力度加大。在卫生监督、传染病管理、降氟改水、母婴保健、管婴医院建设等项工作中取得了明显进步和成效。全县降氟改水,累计设水276处,总投资2060万元,使20万病区群众基本摆脱氟危害。尤其是除害灭病、改水改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农民健康教育方面取得较大进步。 文化文明 临猗文化源远流长,远古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文化皆有遗迹;春秋时期的郇遗址至今尚存。猗顿兴富、汉魏碑碣,珍贵文物,蕴藏极富。解放后,全县文化工作日趋活跃,50年代即被表彰为“山西文化县”,1991年,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工作行进地区。1996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文化先进县”。 自1997年以来,先后兴建了文化综合大楼、文化中心、图书馆大楼、博物馆办公楼、县影院、县剧团排练厅等一批龙头文化设施,建立健全了16个乡(区)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形成了三级群众文化网络。开展了争创先进文化乡(镇)和特色文化村活动,先后命名了 8个先进文化乡(镇)、10个特色文化村和百户农村文化活动先进户。节日文化、校园文化、企业热闹火爆。 临猗眉户剧团在全国3000多个文艺团体中独树一帜。至1952年建团以来,坚持47年编演现代戏,深入山庄窝铺送戏下乡,被誉为“硬骨头剧团”。建团以来,先后创作、改编、移植代戏250本(回),演出1.4万场,观众平均每年达50万人,四次进京演出,受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誉。创作的大型现代眉户戏《一颗红心》、《涧水东流》、《唢呐情》三上银幕,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戏缘》、《张小民》获省“五个一工程”奖,《酸枣树·甜枣树》获“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82项大奖,《十里花香》获第七届全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23块奖牌,《山妹》获运城市“五个一工程”奖。 全县群众文化日趋活跃,1997年7月,王申村威风锣鼓赴香港参加“龙的光辉”庆回归大汇演。1998年春节,城关镇贵戚坊春蕾儿童文化园排演的鼓乐“果乡娃娃闹新春”,应邀赴京参加中央电视台“天南地北喜迎春”春节文艺联欢晚会,受到国家文化部的好评。 |
万荣县 |
万荣县位于山西省境西南,运城地区西北,黄河东岸面积1039平方公里,人口34.4万,辖 4镇10乡,县政府驻城关镇。万荣县辖4个镇、10个乡:解店镇、通化镇、汉薛镇、荣河镇、万泉乡、里望乡、西村乡、南张乡、高村乡、皇甫乡、贾村乡、王显乡、光华乡、裴庄乡。 【历史】 万荣县1954年由万泉、荣河两县合并而成。万泉县,始置于唐武德三年,元曾省入猗氏后复置。荣河县,战国为魏汾阴邑,西汉置汾县属河东郡,唐开元十年以得“宝鼎”之祥改称宝鼎县。宋大中祥福四年改为荣河县。 万荣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史书上曾有“皇天后土”的记载。自轩辕黄帝在这里“扫地为坛祭后土”至宋真宗皇帝,先后有8位皇帝24次在这里祭祀。汉武帝8次巡幸河东,就7次到这里祭祀,并留下了千古绝唱《秋风辞》。 【地理地貌】 境内地势东高西低,是峨嵋台地的西部组成部分。东部为台状黄土高原,孤峰山与稷王山突出于高原之上,孤峰山海拔1410米,稷王山海拔1279米。西部为黄土谷地。全县由于地势较高而水源奇缺。素有“干万泉”之称。 【气候】 万荣县气候温和,年均气温 11.9℃,一月零下 3.8℃,七月25℃, 年降雨量500毫米,霜冻期在十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中旬,无霜期190天左右。 【工农业】 全县共有耕地 102.3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棉花、玉米等,花生、高粱也有种植。境内牧业资源丰富,为闻名全国的晋南大黄牛主要产区。 工业主要有针织、酿酒、制药、化肥、奶粉、罐头、农机修造等。 【交通】 境内交通以公路为主,极为方便。有通住侯马、运城的干线公路,且城至各乡镇和大部分村庄,均有公路,大车路相连。黄河上庙前村与陕西省芝川镇间通航。 【名胜古迹】 万荣县名胜古迹以“楼”闻名,城内飞云楼初建于唐,重建于清,系纯木结构建筑,斗拱繁密,翼角荤飞,犹如一片花朵,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秋风楼,因藏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今古迹尚存。稷王庙正殿因无大梁承托,俗称无梁殿,元代建筑,形制古朴。万荣县通化镇,是隋末大儒王通和“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故里。 【名特产】 万荣县盛产柿饼,主销日本;万荣苹果,也深受好评,此外,孤峰山金梨也很有名。“万荣大黄牛”久负盛名,为全国五大优种牛之一。 【近况】 改革开放以来,万荣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农业结构不断优化,40万亩粮田、30万亩苹果、20万亩柿子为主的干果经济林、10万亩以药材为主的经济作物这一“4321”的格局基本形成;工业经济发展呈蓬勃之势,磁材、医药、化工建材、金属镁、焦化、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境内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209、108国道穿越县境而过;电力充足,水质优良,通讯便捷,政府网站、中国国际商务网站相继开通,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近年来,万荣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三大一强一中心(果业大县、旅游大县、劳务输出大县、工业强县、中华民族根祖祭拜中心)的宏伟目标,着力打造五大品牌(中华圣母、笑话王国、华荣果业、恒磁科技、三九与华康药业),构建两区五园(两区是规划建设新经济开发区和中华圣母旅游开发区。五园是恒磁工业园、鑫峰工业园、亚都金属镁工业园、中鲁农副产品工业园和荣河化工工业园),做强六大优势产业(医药、磁材、洗煤炼焦、化工建材、金属镁治炼和农副产品加工),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 行政区划 万荣县辖4个镇、9个乡:解店镇、通化镇、汉薛镇、荣河镇、万泉乡、里望乡、西村乡、南张乡、高村乡、皇甫乡、贾村乡、王显乡、光华乡、裴庄乡。 解店镇 辖:张户坡村、太贾坡村、太贾村、万和村、沟北村、新城村、西贾村、南薛朝村、北薛朝村、芦邑村、西解村、南解村、北解村、七庄村、南牛池村、下义村、集义村、上义村、北牛池村、南张户村、北张户村等。 通化镇 辖:通化一村、通化二村、通化三村、东毋庄村、西毋庄村、东卫一村、东卫二村、张家院村、东畅村、西畅村、六毋村、高望村、东孝原村、西孝原村、东陈村、西陈村、南陈村等。 汉薛镇 辖:汉薛村、梁家庄村、南景村、东杨李村、西景村、东景村、四望村、薛村沟村、南坡村、东坡村、北坡村、兴盛村、怀介村、东文村、南文村、西文村、柳林庄村、柳林岭村、生番村、东风村等。 荣河镇 辖:范村、西卓子村、东卓子村、东师村、西师村、南甲店村、北辛村、河庄村、郑村、荣张村、谢村、北里庄村、贾巷村、中里庄村、南里庄村、马家庄村、南池庙村、南坑东村、宝井村、邱家村、社南村、金井村、龙井村、志范村、庙前村、仓里村、上范村、坑西村、北杨村、南杨村、荣河村、周王村、上朝村、寨子村、刘村、南辛村、临河村等。 万泉乡 辖:古城村、北涧村、北里村、东丁村、西丁村、属里村、届后村、杨家垛村、桥头村、桥上村、柳院村、林山村、荆村、荆淮村、涧薛村等。 里望乡 辖:里望村、和井村、上井村、平原村、长乐村、西张村、上阳村、毋村、南阳村、北阳村、北阳堡村、上牛村、乔薛堡村、乔薛村、东平原村等。 西村乡 辖:典咀村、庄利村、岭南村、桥南村、徐庄村、望嘱村、岭西村、永利村、北仁村、南仁村、居善村、龙行村、西村、刘和村、大德村、五龙村等。 南张乡 辖:南张村、太赵村、薛里村、百帝村、李家村、王家村、尚家村、姚家村、闫村、东苏村、西苏村、万荣庄村、范村、孙庄村等。 高村乡 辖:高村、乌停村、北薛村、曲村、王亚村、薛店村、闫景村、潘朝村、杨庄村、小桃村、南里村、卓里村、郭村、薛村、张薛村、王里村、丁樊村、麻沟村、冯村、半坡村等。 皇甫乡 辖:皇甫村、前小淮村、后小淮村、灵池村、乌苏村、新庄村、胡村、北吴村、南吴村、东杜村、西杜村、袁家村、东埝村、中埝村、西埝村、彦城庄村、漫峪口村、周家村、陈闫村、高家村、西杨李村、马家村、新寺村等。 贾村乡 辖:杜村、大谢村、吴村、鱼村、大谢庄村、大甲村、巩村、五福村、东思雅村、西思雅村、杨郭村、贾村、张李冯村、孙家庄村、吴薛村、通爱村、李家村等。 王显乡 辖:王显村、张仪村、贤胡村、偏店村、青谷村、青谷庄村、东裴庄村、念村、东和村、小谢村、王正村、范家村、吴庄村、竹家村、东赵村、兴王村、杨庄村、东王村、东张村、许村、程家村等。 光华乡 辖:东光华村、西光华村、北火上村、南火上村、小屈村、新安村、秦村、大兴村、北甲店村、罗池村、庄头村、王胡村、杨蓬村、贵兰村、邻居村、西丁王村、东丁王村、冯张村、小樊村、薛吉村、乔村、徐村、李家坡村、丁村等。 裴庄乡 辖:裴庄村、南卫村、集贤村、范新村、西卫村、远停村、南埝村、徐家崖村、西范村、老庄村、五星庄村、西孝和村、孙石村、岔门口村、寺后村、北百祥村、南百祥村、上王信村、太和村、绍坛村、大荣村等。 |
闻喜县 |
闻喜县位于山西省境西南,运城盆地北部,面积1164平方公里,辖7镇14乡,人口33.97万,县政府驻桐城镇。闻喜县辖7个镇、6个乡:桐城镇、郭家庄镇、凹底镇、薛店镇、东镇镇、礼元镇、河底镇、神柏乡、阳隅乡、候村乡、裴社乡、后宫乡、石门乡。 全县现有耕地79.2万亩,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玉米、高粱、谷子、豆类、油料作物等。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铜、长石、石英、大理石、水泥、石灰岩、蛭石、型砂等均有分布。主要工业有陶瓷、玻璃、五金、工具、活塞、巾单、糖醛、化肥、钾肥、水泥等行业。其中玻璃制品、陶瓷制品、活板手、糖醛、地毯、巾单等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及欧洲等许多国,深受用户欢迎。 闻喜,春秋为晋地,战国属魏。秦置左邑属河东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北征匈奴至此,闻南粤大捷,始改县名为闻喜。北魏属正平郡。隋初郡废县属绛州,宋属解州。历代县名未改。 南同蒲铁路自北而南纵贯闻喜县境,礼元至古堆支线铁路为通往中条山矿区的专用线。太原至茅津渡和焦作至侯马两条干线公路穿越县境,此外有县城通往永济县的支线公路与通住县内各社队的简易公路多条,交通方便。 闻喜交通发达。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路、大运二级路、太风路穿境而过,闻垣、新闻、桐石二级公路全线贯通。通讯、电力设施先进。 【地理气候】 闻喜县三面环山,地势西北、东南高、中间低。中条山横亘东南,一般海拔1100米,最高唐王山海拔1571米;西有稷王山,海拔1279米;东有紫金山,海拔达千米左右。中部和南部地势平坦,海拔一般在650米以下,丘陵垣地遍布县境。峨嵋岭位于县境北部,一般海拔为650至800米。境内河流主要有涑水河及沙渠河二条。涑水河发源于绛县陈村峪,在县境内流程83公里,由东向西南流入黄河。沙渠河发源于唐王山北麓,由东向西于县城北汇入吕庄水库。 喜县属典型暖温带大陆气候,年均气温12.5℃,一月零下3.2℃,七月26.5℃,年降雨量506毫米,无霜期190天。 |
稷山县 |
稷山县位于山西西南部,运城市正北端,距太原市410千米,距运城市85千米。东靠新绛,西临河津,南以稷王山和闻喜、万荣6接壤,北为吕梁山与乡宁相连。处在东经是110.4818°——111.544°,北纬是35.2248°——35.4832°的位置。县政府驻城关镇(现为稷峰镇)。 行政区划 稷山县辖5个镇、2个乡:稷峰镇、西社镇、化峪镇、翟店镇、清河镇、蔡村乡、太阳乡。 稷峰镇 辖:孙家城村、陶梁村、姚村、平陇村、贾峪村、桐上村、上柏村、杨赵村、管村、王村、小杜村、太杜村、管村堡村、下费村、崔村、下庄村、武城村、下迪村、吴城村、富乐村、上迪村、和合村、姚家庄村、马家巷村、关家窑村、西店头村、西薛村、史册村、阳史村、东北街村、东街村、西街村、南街村、西北街村、甘泉村、寺后窑村、羊牧头村、荆平村、苑曲村、加庄村、吉家庄村、新庄村、下柏村、马村、永宁村、南阳村、东渠村、原家庄村、涧东村、桐下村、上廉村、下廉村等。 西社镇 辖:西社村、高渠村、马家沟村、沙沟村、白坡村、清水庄村、范家庄村、三界庄村、张家庄村、刘家庄村、刘堡村、李老庄村、东庄村、中社村、杨家庄村、山底村、麻参坡村、柴家庄村、曹家庄村、肖家庄村、薛家庄村、仁义村、铺头村、韩家庄村、-垛村等。 化峪镇 辖:化峪镇村、化峪村、南堡村、西堡村、位林村、吴付村、南位村、西段村、东段村、梁村、梁堡村、程杜村、胡家庄村、路村、路村庄村、邢堡村、邢家庄村、付家庄村、上胡村、开东村、开西村、李家庄村、李马吴村、四合庄村、刘家庄村、佛峪口村、阳平村、宁翟村、宁翟堡村等。 翟店镇 辖:翟东村、东小翟村、西小翟村、翟西村、南翟村、太郝村、南梁村、北吴村、东位村、寺庄村、北小宁村、西小宁村、南小宁村、西位村、太宁村、宁南村、西位坡村、仁和村、东大有村、古路岔村、宝泉村、南吴坡村、峨嵋村等。 清河镇 辖:清河村、三交村、南松鹤村、北松鹤村、七级村、南阳城村、北阳城村、段壁村、荆庄村、北辛庄村、南辛庄村、秦家庄村、薛庄村、上费村、刘村、薛村、晋村、马家庄村、店头村、吴壁村等。 蔡村乡 辖:蔡村、薛家堡村、段家堡村、复兴庄村、五里井村、郝壁村、上李村、小李村、大李村、杨村、柴村、东柏村、西柏村、仁义庄村、坑东村、东蒲村、底史村、西埝村、南埝村、东埝村等。 太阳乡 辖:三堡村、白家庄村、坞堆坡村、修善村、丁庄村、兴隆庄村、东王村、西王村、北王村、三坡村、杨家庄村、太阳村、坞堆村、庙岔村、-坡村、-堡村、-村、勋重村、东里村、西里村、董家庄村、均安村、均和村、西小郝村、白池村、白辛村、上王尹村、长岭村、刘家坪村、石佛沟村、下王尹村等。 |
新绛县 |
新绛县面积 598平方公里,人口32万,县0驻龙兴镇。新绛县辖8镇1乡1区:龙兴镇、三泉镇、泽掌镇、北张镇、古交镇、万安镇、阳王镇、泉掌镇、横桥乡、商贸经济开发区。共有220个行政村。 新绛旧称绛州,辛亥革命后废除州治改称新绛。 该县南北高中间低,是运城盆地的一部分。中部有汾河、浍河等,两岸为河谷平原是该县主要粮棉产区。年均气温27度,年降雨量 550毫米,天霜期 194天。该具现有耕地52.5万亩,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等。工业主要有纺织、机械加工、化肥等。 |
绛县 |
绛县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市东北端,北同侯马、曲沃、翼城接壤,东连沁水,西南边与垣曲、闻喜毗邻。总面积968平方千米。总人口28万人(2004年)。 县人民0驻古绛镇。邮编:043600。代码:140826。区号:0359。拼音:Jiang Xian。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区面积据半,丘陵占到三分之一。绛山主峰紫金山海拔1115米。最低处为浍河谷地,海拔481米。主要河流有涑水河,浍河、洮河等。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夏季高温,日照充足;秋季凉爽,雨量充沛;冬季寒冷,雨量稀小。年平均气温11.4度,最冷一月,均温为-4度;最热七月,均温25度,年均降雨量630毫米,无霜期 190天。 行政区划 绛县辖8个镇、2个乡:古绛镇、横水镇、陈村镇、卫庄镇、么里镇、南凡镇、安峪镇、大交镇、郝庄乡、冷口乡。 古绛镇 辖:东关村、城内村、乔村、渠头村、路村、里村、盖家沟村、西赵村、崔必村、王家窑村、南乔野村、北乔野村、乔野堡村、吴北坡村、东吴村、西吴村、东吴必村、沟西村、柴家坡村、毛家坡村、南城村、勃村、西荆村、西乔村、南牛村、中牛村、北牛村、东山村、南步康村、北步康村、西山村、东窑村、北仇村、东仇村、上高池村、下高池村、岗底村、小张村、新胜村、中杨村、北杨村、沟塄村、郝家窑村、白家涧村、焦家涧村、尧宇村、巩村、南官庄村、申王坡村、峪南村、孔家庄村、西吴必村、赵堡村等。 横水镇 辖:南下吕村、乔寺村、西山底村、山底坡村、东外村、许家村、柳庄村、柳堡村、横北村、横东村、横南村、南横水村、新庄村、西么里村、坡底村、柳泉村、居太村、爱里村、东录村、西录村、周家庄村、崔村、西仇张村、下庄村、加堡村、东山底村、许家园村、灌底堡村、东灌底村、西灌底村、东刘家村、东下吕村等。 陈村镇 辖:陈村、东荆上村、东荆下村、郭家庄村、卓子沟村、紫家村、红卫村、西峪村、东峪村、陈村峪村、花圪塔村等。 卫庄镇 辖:卫庄村、韩庄村、张上村、任村、范村、新三村、睢村、义沟桥村、增村、里册村、涧东村、下村、斜曲村、前峪村、后峪村等。 么里镇 辖:么里村、河王村、东官庄村、尧寺头村、西崖下村、史家庄村、焦家洼村、庞家岭村、郭家庄村、炭元河村、回马岭村、垣址坪村等。 南樊镇 辖:柴堡村、中堡村、西堡村、史村、尧都村、西三涧村、赵村、吉峪村、范柴村、沸泉村、北柳村、南柳村、郑柴村、槐泉村、陈家坡村、王良坡村、迁桥村、兰峪村等。 安峪镇 辖:大神殿村、小神殿村、长畛岭村、冯村岭村、丁家洼村、安峪村、孙王村、郇王村、董封村、东三涧村、仓丰村、长杆村、永乐村、北晋峪村、东晋峪村、西晋峪村、下柏村、冯村等。 大交镇 辖:大交村、大郡村、程景村、浍南村、么头村、范必村、北册村、续鲁村、张村、梅村、堡里村、东贺水村、东杨村、续鲁峪村、裴家岭村、洪家岭村、南坂村、北坂村等。 冷口乡 辖:东冷口村、宋西村、宋中村、宋东村、西冷口村、郭堡村、马堡村、李堡村、乔堡村、老堡村、寨子村、烟庄村、大虎峪村、平道村、横岭关村、小峪村等。 郝庄乡 辖:牛庄村、南永青村、北庄村、大吕村、南庄村、上吕村、闫庄村、永青村、大角村、小山村、西郝村、东郝村、小祁村、中董村、薛家洼村、东牛坞村、西牛坞村、四眼沟村、北牛坞村等。 历史沿革 绛县历史悠久,史称古绛。春秋属晋,汉属绛县(今曲沃),东汉属绛邑县(今曲沃)。北魏太和十八年称南绛县,西魏大统五年改为绛县。 2000年,绛县辖8镇6乡:城关镇、南樊镇、横水镇、大交镇、安峪镇、陈村镇、卫庄镇、磨里镇、勃村乡、中杨乡、郝庄乡、东山底乡、冷口乡、续鲁峪乡。总人口264708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38334 横水镇 25300 陈村镇 11980 卫庄镇 18864 么里镇 11501 南凡镇 24911 安峪镇 27839 大交镇 27924 山底乡 19040 郝庄乡 19697 冷口乡 9969 勃村乡 13926 中扬乡 11679 续鲁峪乡 3744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绛县乡镇区划调整(缺资料)。 地图 |
垣曲县 |
垣曲县位于山西省境南端,北依太行,隔黄河与河南省渑池、新安县相望。面积1176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人口20.3万,县政府驻新城镇。 【名称由来】 因境内山垣环抱地处黄河九曲之一而由宋朝时定名至今。垣曲县, 商、周时始称:亘(gen)方。春秋战国时称:东山皋落氏部落。战国魏地时称:垣。西汉时称:垣县。东汉魏晋时称:东垣。北魏皇兴四年时称:白水县。北周武元年时改称:亳城县。隋朝时复称:垣县。宋朝时称:垣曲县至今。 【行政区划】 垣曲县辖11个乡镇:新城镇、历山镇、古城镇、王茅镇、毛家镇、蒲掌乡、英言乡、解峪乡、华峰乡、长直乡、皋落乡。 【垣曲历史】 垣曲县历史悠久,商周为亘方,春秋为东山皋落氏部族。战国魏地称垣,西汉称垣县,东汉、魏晋时为东垣。北魏皇兴四年改名白水县,北周武成元年改为毫城县, 隋复称垣县。宋代始称垣曲县,至今未改。一九五九年县治由古城迁至刘张西坡。 2000年,垣曲县辖17个乡镇,总人口219371人,各乡镇人口: 新城镇 66419 同善镇 10680 古城镇 15867 王茅镇 8465 毛家镇 12378 窑头乡 3130 蒲掌乡 12437 英言乡 16956 谭家乡 10810 历山乡 1281 望仙乡 1377 安窝乡 3293 解峪乡 3907 陈堡乡 9182 华峰乡 10226 长直乡 12591 皋落乡 20372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地理地貌】 垣曲县东跨王屋,西踞中条,南界黄河,北接太行,山环水绕,沟壑纵横,地貌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峰东北有舜王坪、锯齿山、流流山、皇姑漫等,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其中舜王坪海拔2321米,为垣曲县最高峰;北有园谷炉山、天盘山、教尖秸等,海拔均在1650米上下;西有余家山、歪头山、大凹山、蚁山等,海拔均在1300米左右境内较大河流有毫清河、流西河、板涧河、西阳河、五福涧河等, 均由北而南注入黄河。河流两岸多为狭窄的河谷平原,灌溉方便,人烟稠密,为主要农作区。 全境地形的水平轮廓近似一个极不规则的四方形。地理坐标为:东经111度31分-112度10分,北纬35度00分-35度39分。东界-西界最宽间距63KM,北界-南界最宽间距58KM。最高海拔2358M(历山的舜王坪),最低海拔167M(西阳河和黄河的交汇处,窑头乡的马蹄窝)。 【垣曲气候】 垣曲县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4℃,一月零下1.5℃,七月27.5℃,年降雨量780毫米,霜冻期在十一月上旬至次年三月上旬,无霜期200天以上。 |
夏县 |
夏县位于运城市中南部。总面积1328平方千米。总人口35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瑶峰镇。邮编:044400。代码:140828。区号:0359。拼音:Xia Xian。 行政区划 夏县辖6个镇、5个乡:瑶峰镇、庙前镇、裴介镇、水头镇、埝掌镇、泗交镇、尉郭乡、禹王乡、胡张乡、南大里乡、祁家河乡。共有256个行政村。 瑶峰镇 辖:南关村、西关村、中留村、杨社西村、裴社西村、韩社西村、四董村、车寺村、秦寺村、小郭村、大辛村、小辛村、埝底村、赤峪村、上留村、南山底村、樊峪村、大侯村、解村、苏村、小侯村、石桥村、湾里村、下留村、北山底村、李家峪村、文德村、挪过村、兴隆村、全村、南师村、上师村、下师村、郭道村、陈村、周村、大洋村、石泉沟村、李家坪村、康家坪村、韩家后村、大庙村、上焦村、张家坪村、尚家坪村、窑头村、古垛村、神头岭村、涧底河村、郭家河村、裴裴岭村、后坡村、沙岭村、井曹村等。 庙前镇 辖:文家庄村、桑村、陈庄村、龙卧村、庙凹村、皂庄村、虎庙村、辛元村、井沟村、通峪村、西村、南岭村、梨树坪村、下庄村、王峪口村、付村、杨村、南上晁村、北上晁村、张郭店村、薛庄村、南吴村、中吴村、北吴村、史家村、堡尔村、上埝底村等。 裴介镇 辖:双庙村、樊韩王村、兴郎庄村、裴介村、大吕村、姚村、郭村、大吕庄村、小吕村、四辛庄村、朱吕村、石桥庄村、墙下村、墙下堡村、毛家埝村、高家埝村、营里村、西浒村、鲁因村、裴介庄村、吉家庄村、元村、师村、南卫村、北卫村、陈桥村等。 水头镇 辖:水头村、南乔村、洛沱湾村、水南村、付家村、坡底村、闫赵村、常村、后堡村、仪门村、马乔村、下牛村、上牛村、张付村、柳付村、曹张村、大张村、小张村、东张村、西张村、西下晁村、岳村、张庄村、兴南村、牛家凹村、小晁村、三贤庄村、中原村等。 埝掌镇 辖:埝掌村、常马庄村、崔家河村、东下冯村、上冯村、三坡底村、枣庙村、北坡村、探马沟村、孟家村、八峪村等。 泗交镇 辖:泗交村、窑头村、西沟村、唐回村、王家河村、于家岭村、太宽河村、任家窑村、下秦涧村、砖庙村、曹家庄村、架桑村、温峪村、大寺坪村、圪马沟村、交口村、马家庙村等。 尉郭乡 辖:东洋桥村、苏庄村、三联村、高村、楼底村、东阴村、西阴村、阴庄村、下张村、马村、白张村、大台村、小台村、西董村、中卫村、苗村、尉郭村、西洋桥村等。 禹王乡 辖:禹王村、辛庄村、郭里村、西赵村、中其里村、西其里村、史庄村、司马村、中秦村、秦寺村、西秦村、师冯村、东浒村、东浒庄村、秦家埝村、李庄村等。 胡张乡 辖:胡张村、下晁村、泊头村、小李村、西下冯村、王村、东张南村、西张南村、西晋村、中晋村、大里村、沙流村、其毋村、张村、郭村、枣元村、西河头村、、东河头村、西谷村、柳村、朱村、冯村、永兴庄村、窑头村、上晁村等。 南大里乡 辖:南大里村、北大里村、郭牛村、古垛沟村、古垛村、上董村、圪塔村、上辛庄村、南郭村、小王村、南晋村、北晋村、赵村、于家村、东王家村、马家村、苋坪村等。 祁家河乡 辖:祁家河村、庙坪村、横口村、旗杆岭村、后家山村、七泉村、西北庄村、佛峪村、祁家坡村、西庄村、麻岔村、前坪村、小庄村、上坪村、杨家山村、西山头村、东庄村等。 历史沿革 夏县,古称安邑,因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 ?年,夏县辖:城关镇、泗交镇、裴介镇、水头镇、埝掌镇、庙前镇、祁家河乡、郭道乡、大庙乡、禹王乡、胡张乡、尉郭乡、曹家庄乡等等。 2000年,夏县总人口342870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62127 庙前镇 29058 裴介镇 48450 水头镇 43337 埝掌镇 11718 泗交镇 6676 尉郭乡 25123 郭道乡 13296 南大里乡 17715 禹王乡 30398 大庙乡 6290 胡张乡 35478 曹家庄乡 3086 祁家河乡 1011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夏县乡镇区划调整(缺资料)。 |
平陆县 |
平陆县地处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南临黄河水,北靠中条山,是山西的南大门。辖6镇1区4个乡,223个行政村,24万口人,总面积1173.5平方公里。 平陆县山垣沟滩遍布,地形地貌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有3195条沟,268座山,71个滩,24条垣,已探明的矿藏达26种,总储量在25亿吨以上。特别是铝土、煤、铁、石膏等品质优、易开采,加工开发前景喜人。 平陆县临河靠山,气候独特,沟多坡多,林广地沃,发展生态经济林条件优越。全县有耕地55万亩,宜林宜牧宜渔面积116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40.8%,各种野生动植物及各贵药材达百余种,果、桃、菜、牧等主导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为生态经济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打下了良好基础。 平陆县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发展旅游事业得天独厚。古有“七贤八景”追寻着尧舜许由、殷商傅说,春秋百里奚,三国周仓的依稀足迹,展示着茅津晚渡、竹林晓钟、砥柱奔涛、中条积翠的怡人景色;今有曹川红叶、龙陡双虹、高峡平湖、冀都桃园、万亩松涛、黄河飞桥,平添了许多感受自然、陶冶情怀的醉人风光。 平陆县虽为山区,但地处三省交界,交通通信便利,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与河南三门峡一河之隔,一桥相连,运三高速公路横贯南北,陇海铁路三门峡站、同浦铁路运城站及正在兴建中的运城机场近在咫尺,前往郑州机场、西安机场也十分方便。加上县上四通八达的国道、省道、乡道油路网和先进的通信手段,形成了少有的投资开发区位优势。 行政区划 平陆县辖6个镇、4个乡:圣人涧镇、常乐镇、张店镇、张村镇、曹川镇、三门镇、洪池乡、杜马乡、部官乡、坡底乡。共有223个行政村。 历史沿革 平陆,周称虞国与虢国。春秋为晋之大阳邑,战国属魏,素为河东郡地,汉置大阳县,北周天和二年改称河北县,唐天宝元年陕州太守李齐物开凿黄河三门峡以利河运,得古刃有篆文曰“平陆”,因改之,沿用至今。 ?年,平陆县辖5镇11乡:城关镇、常乐镇、张店镇、张村镇、曹川镇、洪池乡、西侯乡、留史乡、老城乡、杜马乡、部官乡、晴岚乡、南村乡、三门乡、坡底乡、下坪乡。 2000年,平陆县辖6镇10乡。全县总人口241879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38262 常乐镇 27448 张村镇 13071 张店镇 18196 三门镇 9726 曹川镇 13291 洪池乡 15610 西侯乡 9712 留史乡 7405 老城乡 14002 杜马乡 12718 部官乡 15574 晴岚乡 6475 南村乡 16649 坡底乡 9297 下坪乡 8259 茅津开发区虚拟镇 6184 2002年,下坪以撤乡。 经济发展 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39亿元,同比增长7.4%;工业总产值达到6.61%,同比增长11.2%;工业增加值达到1.85亿元,同比增长12.0%;农业总产值达到2.34亿元,同比增长1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3亿元,同比增长37.9%;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财政总收入分别达到1040元和5819万元。 |
芮城县 |
位于中国山西省西南端,黄河中游。全县国土面积1178.76平方公里。矿产有金、镁、铜、磷、煤、石油、大理石、石灰石、紫砂石、白云石、石英砂等。土特产主要有芝麻糖、无核蜜枣、麻片、酱菜、泡泡油糕。名胜古迹主要有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西侯渡遗址、大禹渡。 芮城县辖7个镇、3个乡:古魏镇、风陵渡镇、陌南镇、西陌镇、永乐镇、大王镇、阳城镇、东垆乡、南卫乡、学张乡。 全县行政区划分为7镇3乡、310个村民委员会、707个自然村、1990年人口33.16万 。汉族为主 ,有回、蒙古、满、苗等少数民族 。2002年底全县总人口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耕地面积为93万亩,其中林业产值938万元,牧业产值5992万元,渔业产值291万元。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40402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8159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96元。2001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634903亩,粮食作物531718亩,总产量93552吨;其中夏粮、小麦面积430007亩,产量68490吨;秋粮101711亩,总产量25062吨;油料39611亩,总产量2534吨;棉花41156亩,总产量3317吨;药材4380亩,总产量(元)3399320元;蔬菜8059亩,总产量17155吨;苹果142674亩,总产量230276吨 。 政区沿革 芮城殷商时属方国,称“芮国”,西周初分封诣侯,武王封姬姓子弟于此,称魏国,今县城北有魏城遗址。魏城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秦 置郡县,魏属河东郡。汉立河北县于魏城,仍属河东郡,相沿至晋。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始建芮城县于今县城。 隋初芮城县属蒲州唐武德二年(619年)设芮州,辖芮城、永乐、河北(平陆)等县。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芮城、永乐县属永兴路陕州。熙宁六年(1073年)废永乐县并入河东县(永济)。元、明、清芮城县属解州。 民国36年(1947)4月29日芮城县解放,芮城、永乐县属晋鲁豫边区太岳行政区第三分区。 民国38年(1949)7月1日,永乐县并入芮城县,同年8月1日划分山西省运城专区,芮城县属之。 人口状况 据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芮城县总人口为372773人。人口构成基本情况是: 1、性别构成:男性为189709人,占总人口50.89%;女性为183064人,占总人口49.11%。 2、家庭户,全县总户数为96247户,其中家庭户95478户,占99.2%;集体户769户,占0.8%。 3、城乡人口:非农业人口28932人,占7.76%;农业人口343841人,占92.24%。 4、文化构成:接受大学教育的4276人,占总人口的1.15%,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38018人,占10.22%;接受初中教育的163746人,占 43.93%;接受小学教育的115294人,占30.92%。 5、民族构成:汉族人口372147人,占总人口的99.83%,少数民族626人,占0.17%。2002年统计公报,全县总人口38.06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4.3779万 。 |
永济市 |
永济古称蒲坂,史为舜都,地处山西省西南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总面积1221.06平方公里,全市辖7镇3个街道,人口43万。199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永济市辖3个街道、7个镇:城西街道、城北街道、城东街道、虞乡镇、卿头镇、开张镇、栲栳镇、蒲州镇、韩阳镇、张营镇。 永济,古称蒲坂,传为舜都,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古蒲州城濒临黄河,古为畿辅重镇,曾建中都,是古代全国六大雄城之一。永济历代明贤辈出,舜帝、柳宗元、王维、聂夷、杨贵妃、司空图、马远、杨博等堪称历代英杰,声名远扬。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著名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中的鹳雀楼就位于永济市内黄河岸边,它同武汉的黄鹤楼、湖南 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一起,并称中国的四大历史文化名楼,同时也是四大名楼中唯一位于中国北方和黄河岸边的文化历史名楼。 永济市内的普救寺,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缘定三生的地方,也成了千千万万青年人追求爱情的圣经。“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也成了人们对追 求爱情的祝愿和向往。 永济市黄河岸边的蒲津渡遗址和铁牛馆,在1991年,黄河岸边古蒲津渡遗址出土的四尊唐朝开元年间铸造的每个重达60吨左右的大铁牛,模型在人民大会堂展出,震动了世界考古界、冶金界、工艺美术界。 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山川秀丽,风景独特。早在史前时代,文字出现以前,五老峰就是中国研究、解读、传授结绳记事《河图》的地方。这里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研究院和大学。 历史沿革 古称蒲坂,相传为舜帝之都。战国时属于魏国,称蒲邑。秦置蒲坂县,王莽时改蒲城。东汉复名蒲坂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蒲坂县置河东县,大业二年(606年)省蒲坂入河东县。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省河东县入蒲州。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为蒲州府,并设附郭永济县,以境内永济渠命名。1912年废府存县,1958年与安邑、解虞、临猗三县合并为运城县(现运城市)。1961年析运城县复置永济县。1994年1月撤县设市,目前隶属于地级运城市。 |
河津市 |
河津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位置优越,人民勤劳。新一届市委、市0领导班子上任后,全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河津市辖2个街道、2个镇、5个乡:城区街道、清涧街道、樊村镇、僧楼镇、小梁乡、柴家乡、赵家庄乡、下化乡、阳村乡。 【地理位置】 河津市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运城市的西北角,汾河和黄河汇流的三角地带。东迎汾水与稷山县为邻,西隔黄河与韩城市相望,南有台地与万荣县毗连,北依吕梁与乡宁县接壤。地理坐标,东经为110度32分15秒至110度50分45秒。北纬35度8分17秒至35度17分至15秒,海拔高度在367.5公尺至1107公尺之间。全市东西宽27.5公里,南北长35公里,管辖面积为593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河津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集居,殷商时期商祖已在此建都七世,国都名耿,春秋时为耿国,秦置皮氏县,隋唐间为龙门郡治,邻数县,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名河津,因境内有黄河和禹门口而得名,公元1994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河津县,设立河津市。今全市总面积593.1平方公里,人口38.5万,分为2镇5乡2个街道办事处。铝矾土等20多种。原煤储量7亿吨左右,煤田展布面积68公里,埋藏浅,开采易,多矿藏。地面蕴奇养秀,梧桐树全国稀有,香椿树香溢四海,翅果油为国家级保护树种,平原绿化全国先进;各种中药材200多种,龙门麻黄,药材魁首;灰天鹅国内珍禽。水资源年总量3.2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近千方立方米,堪称华北一颗明珠。 河津山奇水秀。数万年沧海桑田,天造地设出人间奇景:黄河峡谷山崖壁立,水势汹涌,惊涛折岩,龙门、石门形如门阙,船行其中有惊无险,可与长江三峡相媲美,黄河三门游已波列入国际旅游热线。瓜峪清幽,万泉跳殊,虽处工业区而不闻喧闹,虽盛夏而不知暑热。几千年社会衍进,河津人-用白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境内现存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20多处,麟岛上真武庙的红墙蓝瓦处于绿树掩映之中,殿坡栈道依山势而上下,亭台楼阁随地形而参差,琉璃庙建筑奇巧,金碧辉煌;高庙人初之祖,遐尔闻名;镇风塔的回音似鸟鸣;薛仁贵寒窑雄距虎岗;卜干夏墓,司马迁坟,王通弹琴山,王绩隐居洞,古朴神秘各有千秋。禹门口钢桁铁路桥,悬索公路吊桥,斜拉钢丝桥,圆拱石桥,小半径高层引桥,五桥并架一处,世界奇观,加上禹凿龙门的优美传说,使得河津这块风水宝地更加瑰丽多姿,让人悠然神往。 河津人才辈出。春秋时晋国上大夫谷缺夫妻相敬如宾为人称道,河津别名“如宾乡”即源于此。隋代大儒王通,-授徒,造就了盛唐十名宰相。初唐四杰之首的大诗人王勃,一篇《滕王阁序》千古传诵。名将薛仁贵屡立战功,唐太宗欣喜地说;“联不喜德辽东,喜得彪将”。明代大理学家薛瑄是“河东学派”的缔造者。辛亥革命首义大原的总司令姚以价、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其武皆生于河津,都有过他们的辉煌。 【自然气候】 河津市于山陕高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凉温润,冬季寒冷多风,春夏多东南风,秋冬多西北风,全年平均气温13.5度左右,全年平均降水量544.9毫米左右,无霜期一般为200天左右。 【人口资源】 2004年末,全市总户数100433户,总人口37219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91942人。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195486人,女性人口176707人,人口出生率13.91‰,人口死亡率5.46‰,人口自然增长率8.45‰。 【交通运输】 河津市境内交通四通八达,水陆两便。209国道纵贯南北,108国道横穿东西。三条运煤专线(龙虎公路、上山公路、上固公路)公路,昼夜车辆川流不息。稷西、万苍、东张三条公路干线现已全面贯通。已实现乡乡村村通油路。侯(马)西(安)铁路贯穿全境,境内铁路长28公里。侯禹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有河津东和西两处出入口。 【土地资源】 河津市共有土地870154.3万亩,其中农用地403484.4万亩,含耕地35635.7万亩,林地32385.1万亩,园地14767.0万亩,牧草地16.6万亩,建设用地135678.0万亩,含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15013.7万亩,交通用地20664.3万亩,未利用地229477.2万亩,水域用地101514.7万亩。 【水利资源】 黄河北出龙门顺西缘流长15公里,年平均水流量为336.9亿立方米。汾河千里东来齐腰横贯,流经黄村乡、柴家乡、城关镇和阳村乡西入黄河,年平均流量为14.6亿立方米。泉水主要有遮马峪、瓜峪、神峪,俗称三峪,三峪总流量为0.268立方米,年经流量为940万立方米。洪水流量丰年为1377万立方米,枯水年为590万立方米。 【矿藏资源】 河津市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硫铁矿、石灰石等。煤田面积为68平方公里,地质储量为7亿吨左右,硫铁矿探明的面积为8.3平方公里,储量为2268万吨。石灰石储量在20亿立方米以上。还有铁矿石、沙等。 【旅游资源】 河津的湖潮村的汾河风光无比美丽!每年夏天吸引成千上万的天鹅野鸭,吸引了无数游人,被誉为“观年天堂”,河水清澈,有一年一度的捕鱼会!河津有被载入《中国名胜辞典》的“鱼跃龙门”-禹门口(大禹庙原址所在地),有“三箭定天山,滩留射雁名”的唐朝大将薛仁贵的寒窑,有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卜子夏的墓祠,亦有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成语“相敬如宾”的出处--清涧“如宾乡”。其它古建筑有:真武庙、高媒庙、抬头庙(西岳庙)、琉璃庙(玄帝庙)、原土庙舞台、樊村的明代舞台等,均在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古塔有:镇风塔、汾阴塔、白虎塔(射雁塔),其中镇风塔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回音古建筑,它和樊村的明代舞台都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