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村位于解州关帝庙西一公里,同蒲铁路与运永路一并从村边通过。全村现有460户,1635口人,耕地面积1400余亩,是传统的农业村,劳务输出是近年该村新兴的主导产业。据县志记载,唐朝郭子仪的后代,由汾阳迁至洪洞,后来又从洪洞迁居此地,建立家业,人们为了敬慕他,定村名为郭家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02100 | 044000 | -- | 查看 郭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刘家坡村 |
刘家坡位于盐湖区解州镇南中条山复地,全村现有四个自然村,43户,142口人,土地面积727.4亩,现已前部退耕还林。只知村名于刘姓人家有关系,至于为何叫次村名,则无法考证。 |
社东村 |
社东村位于解州城东,与州城一路之隔。南靠中条山,北临硝池滩,东依盐湖畔,西望春秋楼。太风公路、环城高速公路从村、地穿过,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社东村现辖6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781人,1058户。耕地面积3719亩,主导产业以种植、养殖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6000余元。全村共有党员102人。 相传一千多年前,当时国家强盛,物阜民丰,每年正月都要举办大型“社火”活动,各村拿出绝手好活,(如高跷、锣鼓、游船等节目)参加演出,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庆祝本年风调雨顺,祈盼来年更好收成。由于村庄建在“社火”东边,遂起名为“社东”。 辖区内共有以铸造、冶金、泵业制造、运输等为主体的企业十余家,蓬勃发展,共吸收劳动力500余人,每年可为村民增收500余万元。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开拓创新,大力发展公益事业,硬化道路、修缮学校、改建村委会,一项项富民措施的落实深入人心。另外,全村还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稳定,创造安定团结,文明健康的社会政治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
西元村 |
解州镇西元村位于盐湖区西南部,解州镇的西边和全国最大的武庙——解州关帝庙相邻,北邻解州硝池滩,西接闫家村,南邻五龙峪村,东邻解州村。西元村距运城市20公里,南同蒲铁路和运风公路从村中穿过,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760户,2565人,共有土地面积5050亩,其中耕地面积1050亩,全村分六个居民小组,共有劳力900余人,现有党员40人。 近几年来,全村文化建设有了很大发展,投资80余万元,建成了一个七亩大的文化广场,内设有灯光篮球场,健身器材,汉白玉栏杆,晚霞红木亭,各种树木花草等,是村民休息娱乐的理想场所,村委会里有文化大院、老年活动中心、卫生所、党员活动室、阳光农廉查询室、计生服务室等一应俱全。村里有一支常年打扫卫生的村容管理员队伍天天打扫卫生,村容村貌干净整洁。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深入人心,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居住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因为西元村人多地少,所以村民们依靠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增加收入,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000元。全村主要巷道安装了路灯,大街小巷进行了路面硬化,自来水管安装到家家户户,达到上级要求的全覆盖。 |
闫家村 |
闫家村位于解州关帝庙西一公里处,村北运风公路穿村而过,交通较为便利。全村总土地面积为2850亩,其中,农业用地1500亩;居民住宅用地350亩;工矿用地620亩;其它用地380亩。全村共有农户350户,总人口1240人。养殖业、工厂打工以及劳务输出是闫家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为35.4%,以养殖业为主;第二产业所占比例为24.5%,以工厂务工为主;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为40.1%,以劳务输出为主。闫家村的农业经济结构以养殖业、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以养鸡和猪、牛为主。村内肉鸡和蛋鸡养殖户达30户,正常年末存栏5万只。2011年存栏猪80头,当年出栏150头。养牛户18家,肉牛总存栏300头。目前村民所用能源主要为煤和电,占90%,另有10%农户使用液化气和柴。闫家村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050元,村民们过着幸福的小康生活。 |
郭家村 |
郭家村位于解州关帝庙西一公里,同蒲铁路与运永路一并从村边通过。全村现有460户,1635口人,耕地面积1400余亩,是传统的农业村,劳务输出是近年该村新兴的主导产业。据县志记载,唐朝郭子仪的后代,由汾阳迁至洪洞,后来又从洪洞迁居此地,建立家业,人们为了敬慕他,定村名为郭家村。 |
郊斜村 |
郊斜村位于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西郊,南靠中条山,北临硝池滩,又是闻名天下的的李冰故里。运永路临村而过交通方便,风景优美,环境整洁,是人文居住的好地方。 全村572户,2070人,分六个居民小组。全村共有党员57名。全村耕地面积1428亩,其中水浇地814亩,旱地614亩。村里人多地少,已基本形以种植、养殖为主导产业,村民副业以去附近工厂做工、做生意、外出打工为主。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养殖猪、羊、蜜蜂等。村人均年收入达5000余元。 目前,通过几年来建设,全村道路已进行了户户通硬化。基本上做到了路面硬化、两旁绿化,路灯亮化,垃圾袋装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齐全;垃圾全部进行集中处理,全村绿化、亮化长效机制健全;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李冰家庙的开发,手工纸艺布老虎、木质雕刻等特色工艺远近闻名。每一年进行一次好媳妇评选活动,加大了敬老、爱老的宣传力度还积极鼓励村民参加政府组织的社火表演活动 |
五龙峪村 |
五龙峪村位于解州镇东南方1公里处,全村987口人,耕地面积1033亩,主导产业为苗木种植。五龙峪村包括李家坟、郭雷庄、娘娘庙、王庄四个自然村。1974年从史家坟分出,划分为行政村,因该村村委驻地李家坟,位于五龙堰和五龙涧的中间,故取名五龙峪。 五龙峪村与刘家坡村、社东村、西元村、闫家村、郭家村、郊斜村、史家坟村、白峪口村、解州村、薛家岭村、白家庄村、岱家窑村、斜沟南村、墩台岭村、常平村、曲村村、蚕坊村、董家庄村、扆家庄村、桃花洞村相邻。 |
史家坟村 |
史家坟村位于解州镇正南2.5公里处,是由史家坟村、荻峪口村、王窑头村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现有180户,683人,土地面积1003亩。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户姓史的这里有坟,为了看坟,后住到这里形成村庄,所以叫史家坟村。在山根有两户人家,一姓郭,一姓王,王家在前,郭家在后,住在窑洞里,所以叫王窑头村。荻峪口村在沟口边,耕地也在沟口边,所以叫荻峪口村,至于为什么叫荻峪口,无从考证。 |
白峪口村 |
白峪口村位于中条山下,在解州镇西南方向3公里处,由白峪口和任家沟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现有458人,耕地面积596亩,荒山荒滩荒坡面积大。以外出务工为主导产业。该村现存有明朝大戏台一座。该村位于山峪口的西边,居民多属白姓人家,故称白峪口。 |
解州村 |
解州村位于运城市区西南20公里处,南靠巍巍中条,北依粼粼硝池,东襟百里盐湖,西望风陵古渡,是解州镇政府所在村。 解州村现辖11个居民小组,总人口5430人,1704户。耕地面积2656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辖区内共有省、市、区、镇单位78家,有全市最大的铝厂,有全国著名最大的天海泵业有限公司。近年来,以铸造、冶金、建材、化工、泵业制造、运输等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占全镇国内生产总产值的重头。 解州村交通便利,南同蒲铁路,水永公路横贯东西,解芮公路、解临公路纵贯南北。解州村历史悠久,史称“三晋明珠”,一直是盐湖区西半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镇村内商贸繁荣,设有蔬菜市场、农贸市场、水产市场、百货市场等商业网店300多个。因解州村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来解州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大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同时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扩大对外开放、走“关公扬名、企业兴解”之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稳定,创造安定团结,文明健康的社会政治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借关公在海内外的声誉,有效地利用这笔财富,开发旅游景点,吸引国内外游客,既可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关公故里的知名度,又可以此为龙头,促进经济交流,带动物质贸易,导引解州经济腾飞。受传统优秀文化熏陶,受关公人格、道德、行为影响,关公故里——解州的人们性情豪爽、侠肝义胆、热情好客、极善合作,我们现在正以蓬勃朝气,崭新的精神面貌努力建设着新解州。 |
薛家岭村 |
薛家岭村位于解州镇西南20华里的中条山顶峰。全村现有16户,34口人,耕地面积501.2亩,荒山面积大约1.5万亩,现已全部退耕还林,以养殖业和畜牧业为主导产业。该村最早由薛户人家起居,并居住在高岭之上,故名薛家岭。 |
白家庄村 |
白家庄村位于运城市区西南方向,解州镇社东村南部,北有解杨路东西方向而过,南临中条山脉,东和扆家庄村相邻,北与社东村一步之遥。 全村共有土地1600余亩,其中,农业用地900亩,居民住宅用地400亩,道路交通占地50亩,全村以种小麦、玉米、棉花,红薯等传统作物为主要作物,畜牧业以养猪、养羊为主。 我村有2个居民组,全村共有农户171户,总人口723人,适龄劳动力300余人,党员21人。村委占地6亩,办公设施齐全,功能划分明确,村内有集体卫生所1个,能够满足村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村内健身活动广场1个,配套有各种健身器材,村内有便民超市1个,普通商店1家,能够满足村民的日常购物需求。 小麦玉米种植是我村的主导产业,我村的主要收入已外出打工和工程运输为主.人均年收入5000元左右.近年来,我们村两委班子紧紧围绕两个“千方百计”开展工作。经过努力,使村的人居环境得到大的改善,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秀美。 |
岱家窑村 |
岱家窑村位于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以南20华里的中条山顶峰,与芮城、平陆两县相邻,周围邻村有墩台岭、斜沟南、刘家坡,本村共有人口446人,121户,耕地面积1767亩,2002年退耕还林面积1480亩。 岱家窑村原来以种植冬小麦、玉米、土豆、豆类为主,养殖业以养牛、养羊为主,家庭每户散养鸡、猪等,没有工业。随着国家保护生态、防止水土流失的政策落实,于2002年山上村的耕地退耕还林,主要栽植国槐、刺槐等树木。 随着退耕还林、合并学校等政策的落实,村里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年轻人只有到山下镇上务工,才可以稍微改善一下生活状况,另外,山上的孩子必须到山下上学,来回路途遥远,很不方便,所以,村民们想尽办法搬到山下居住,生产、生活方便了许多,现山上村里就剩余一些老年人看村护家。 |
斜沟南村 |
斜沟南村处于芮城、平陆、盐湖三县(区)交界处的洪石岭。全村现有54户,180口人,土地面积546亩,荒山3000余亩。现已全部退耕还林。相传古时有老兄弟俩,带上媳妇在此地落户,当时,此地有条大沟,大沟的名字叫斜沟,因其住在斜沟的南边,因此叫斜沟南村。该村在村中间建有一座关老爷庙,村西有一座山神庙,村南有一座观音0庙。 |
墩台岭村 |
墩台岭村位于解州关帝庙东南5公里处。全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共83户,272口人,土地1190余亩,荒山7000余亩。墩台岭村这个山河秀美的小山村,从古至今,一直遵循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已两易其址,发生了名副其实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朝中期,为了镇守解州,确保解州人民平安,人们在该村山岭最高峰上修建了一座墩台,故名墩台岭。 |
常平村 |
常平村位于镇区东8公里处,中条山下,硝池以南,是关帝的故乡。全村共有四个村民小组,293户,1150人,耕地面积1283亩,劳动力698人,主要产业以种小麦、玉米为主, 关公家庙开放旅游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全村人均收入6461元. 为接纳八方游客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支村两委一班人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号召,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改善人居环境,结合本村实际,总投资120余万,硬化、绿化三条大街小巷,建起了高标准的村心公园一座,新建办公大楼一座,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并配备了高标准的办公设施、党建活动室、图书馆、便民服务室、农廉查询室、文化活动室。今年又投资40余万元为全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46盏和农村巷道监控设备。 现在进入常平村,你将看到一个巷道绿绿丛丛、道路明明亮亮、公园广场上人们翩翩起舞、百姓自娱自乐。常平人民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共创美好明天。 |
曲村村 |
曲村位于解州镇最东部,与南城办银张村交界,镇守着解州的东大门,南邻中条山,北接盐池滩。全村共有15个居民组,人口4231人,耕地面积5400亩,共有劳动力2105人,全村人均纯收入6244元。主导产业以劳动输出为主,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支村委一班人摒弃了陈旧的思想观念,在新农村建设中紧紧围绕两个千方百计,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实施了八大工程,通过八大工程的实施,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的现象,一个净化、绿化、亮化的村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连续三年被盐湖区委、区政府评为盐湖第一村。如今的曲村到处洋溢着新时代小康生活的文明气象,点击着新时代小康生活的节拍,村民们豪情满怀、喜气洋洋、和睦相处、健康向上。 |
蚕坊村 |
蚕坊村南靠中条山,北依硝池滩。全村现有5个居民组,430户,1820口人,耕地面积1500余亩。该村的主导产业是小麦和玉米。根据民间流传,该村西晋时建村。当时以养蚕、纺丝、做丝绸生意为主,蚕丝生意远销东八方而得名。村东南大路是马帮通往平陆、河南必经之路,西同解州、西安,来往客商十分频繁,村里建有很多作坊、客栈、饭店等。 |
董家庄村 |
董家庄村现有388户,1353人,耕地面积1720亩。主导产业为小麦、玉米和劳务输出、名优特产有花生、红薯。董家庄有清朝解州知州如泗所建“关圣故宅”石碑一座。董家庄曾叫杏花里,后改董家庄,这与村内的姓氏有关。本村有董、相、扆、梁、上官、柳六大姓,但姓董的最多、最古老。 |
扆家庄村 |
扆家庄村位于运城市区西南方向,解州镇东部,北有解杨路东西方向而过,南临中条山脉,东和董家庄村相邻,西与白家庄村一步之遥。 全村共有土地1600余亩,其中,农业用地900亩,居民住宅用地400亩,道路交通占地50亩,全村以种小麦、玉米、棉花,红薯等传统作物为主要作物,畜牧业以养猪、养羊为主。 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共有农户396户,总人口1585人,适龄劳动力700余人,党员34人。村委占地20亩,办公设施齐全,功能划分明确,村内有集体卫生所1个,能够满足村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村内健身活动广场2个,配套有各种健身器材,村内有便民超市1个,普通商店5家,能够满足村民的日常购物需求。 小麦玉米种植是我村的主导产业,我村的主要收入以畜牧、外出打工和工程运输为主.人均年收入6000元左右.近年来,我们村两委班子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开展工作。经过努力,使村的人居环境得到大的改善,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秀美。 |
桃花洞村 |
桃花洞村位于解州镇最西边,南靠中条山,是因村地处桃花洞而得名。全村300余口人,耕地面积470余亩,该村主要以小麦、玉米、棉花及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桃花洞是古时解州八景之首。桃花洞地处中条山间,有成片的青松翠柏,连绵的青山奇石,将树林包裹其中,山间穿梭着潺潺溪水,泉水滴打奇石,状如桃花。春夏时节,百花齐放,溪流穿过柏林,越过花丛,缠绕其间,像一条长炼从天而降,倾泄不断,拍打在奇石之上,溅起无数水花,极似万朵桃花,此景只应天上有,出奇却在桃花洞,故得名“仙洞桃花”,俗称桃花洞。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