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翟底村位于泓芝驿镇东南与北相东翟底接壤,该村现有8个居民组,2050人,500余户,5240亩耕地,以酥梨为主导产业,兼运输业和外出打饼子。西翟底村名由来久远:相传古代有一翟姓人家,迁居到此,遂立名为“翟底村”,“底”者“至”也,即“到”的意思。后来,因家大分居,一支住村东,名为“东翟底村”;一支村西,名为“西翟底村”,一直沿用至今。而现在翟姓人家已在我村绝迹。另据我村原关帝庙神殿前的四根盘龙石柱(现存盐湖区博物馆)上刻我村的全称为:“西张东里翟底村”,此称究竟因何而来,已无从取证。只是我村现户“张”姓居80%以上。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02103 | 044000 | -- | 查看 西翟底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北古村 |
北古村位于运稷路东一公里处,地处北相、上郭、冯村四个乡镇交汇处。现有4个居民小组,178户,781人, 2693亩土地,以苹果、酥梨和大棚蔬菜为主导产业。北古村原名叫“官道村”,原址位于现村址以南一公里处。相传,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西逃时路过此村,有一个当兵的偷吃老百姓的葡萄,当地的百姓就将此事报告各长官,为了严明军纪,长官遂在大道旁将偷吃葡萄的人当场开膛示众。此后,老百姓害怕会有士兵回来报复,决定将全村往北迁移1公里,而且再也不敢叫“官道村”了,以往南2公里的“东古村”、“西古村”为标尺,改名为“北古村”。 |
泓芝驿村 |
泓芝驿村地处盐湖区西北方向,是泓芝驿镇政府所在地。该村现有6个居民组,393户,1562口人,耕地面积2849亩,主导产业是酥梨。糖豆角作为泓芝驿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名优特产,起源于秦代,距今将近2000年历史。泓芝驿村,古称驿站。据《安邑县志》记载:泓芝驿,为北驿路马号所在。人传驿号在真武庙后。庙前有池,池水不竭,池草色红,马稍困乏,驿卒牵至池边饮水食草,马病即愈。时人有灵芝之称,故名泓芝驿。 传说,泓芝驿古称驿官村也。古代因讯息不灵,交通不便,从京城长安到洛阳或边关,路途遥远。故官府在此建立驿站,并派驿官驻守,管理专用的宝马良驹。一有紧急的官府文书传递,驿使便日夜兼程,马不停蹄。路过驿站中途暂宿或少憩片刻,换马换人,风餐露宿,直达目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在驿站的周围,摆摊卖饭的,搭房开店的,或从事农活劳动建房居住休养生息的,越来越多,也就形成了自然村,呼名驿官村。 直到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汉江山(王莽是西汉皇族刘秀的外爷,公元8年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汉刘秀母子被王莽软禁于长安城内。一日,趁监管人员一时疏忽,刘秀乔装打扮,溜出长安城,乘一快骑直奔洛阳,欲投靠屯兵于洛阳的叔父。王莽发觉后即刻派兵追杀刘秀。 刘秀快骑行至河东驿官村一池塘边时,马失前蹄,口吐白沫,长卧不起。幸遇一老中医出手相救。只见这位老中医娴熟地在池塘边拔起几株泓芝草,用手搓碎,放进随身带着的葫芦里,又往葫芦里灌了一些池塘里的清水,摇了几下,灌到病马嘴里。片刻之间,病马恢复元气,腾空而起,骑起刘秀过河直奔洛阳,与其叔父会合,并加入绿林军,伙同赤眉起兵讨伐王莽。公元23年,王莽被杀,新朝灭亡。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都洛阳,始立东汉王朝。刘秀在洛阳称帝后,即刻派钦差大臣前往河东驿官村,拜谢老中医,并赐名改驿官村为泓芝驿村至今。 |
张岳村 |
张岳村是由张岳和张半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现有10个居民组,550户,2270口人,土地5000余亩,主导产业是酥梨,是山西唯一的千亩梨园。张岳,方言琢牙。相传,很久以前,村落里住着一男一女,男的姓张,以雕琢玉器名扬天下,人送绰号玉圣张,妻子岳氏,勤劳贤惠,对夫疼爱有加,夫妻二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村里几乎家家都得到过夫妻二人的帮助,村民对其真是感恩不尽。后来,为怀念玉圣张和他的妻子岳氏,又把村子叫为张岳村。张半,因位于张岳以上的半坡地带,故名张半。张半清一色姓靳,村中央立一大碑楼,上面写着:大汉信武侯靳氏始祖之墓。此碑为了纪念靳歙而立。靳歙当年随刘邦打天下,屡立战功,后被赐封食邑5300户,最终封为信武侯。 |
郭半村 |
郭半村位于泓芝驿镇正北四里的峨嵋岭中脉之处。全村共3个居民组,800口人, 2300亩土地,以酥梨为主导产业。该村海拔300-400米,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该村的酥梨梨形0,色黄亮丽同类无比,果质细胞味甘清香独居之长,誉有“郭半酥梨甲天下”之美称。郭半村原本就是从董杜村里分出来的一枝。董杜村里有三大姓:杜家、郭家、岳家。民间流传一句民谣:“硬杜家,软郭家,戳七捣八南岳家”。郭氏人家都是勤劳、本分、正直、善良的普通民众。软郭家常受他姓的频繁欺负和淩辱。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郭氏族长带领多户族员到村北二里半之处开辟了一块平地驻扎下来。这就成为远近闻名的董杜半坡,因为村里居民均姓郭,也有称之为郭家半坡村。上世纪五十年代,党和国家号召全国各地成立农业高级合作社,我村要与董杜村、泓芝驿村联合成立一个红旗合作社。为了区分和不易混淆村务与各种事项,才把村更名为郭半村。 |
孙余村 |
孙余村地处峨嵋岭下,涑水河畔,全村现有4个居民组,202户,810口人,耕地面积2300余亩,以酥梨、肉鸡养殖为主导产业。据家谱记载,该村由一个姓“孙”和一个姓“余”两个家族组成,故取名孙余。由于家业衰败,姓孙从此迁居到冯村乡郭店一带,姓余的落户临猗一带。随后,外地姓李和姓王的人家来到该村定居。 |
北店村 |
北店村位于泓芝驿镇东。全村现有3个居民组,240户,936口人,1780亩耕地,以酥梨、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北店村和南店村是在元明之前由王过村西北沟边一个土圪塔(名叫店头堡,现遗址尚在)迁移下来,之前,现村址是一片汪洋,水退后迁移现址称之为上堡、下堡两堡,相距半里许。自古上堡和下堡皆是以一个村来行事,1958年上堡、下堡设一个管理区;1962年,上堡、下堡自行立社,将“上堡”改为“北店”,“下堡”改为“南店”。 |
董杜村 |
董杜村位于泓芝驿镇政府北200米处,北靠峨嵋岭,前瞻涑水河。该村现有3个居民组,289户,1104口人,以酥梨为主导产业。董杜村又叫董头村。因该村人多为董、杜两姓而得名。早在宋代,董、杜二姓先祖开始在此安身立命,创建家园,繁衍生息,世代传承。董杜村的社火表演《血故事》,历史悠久,形式独特,在河东一带享有盛名。 |
累德村 |
累德村位于涑水河北岸,运稷路北。现有4个居民组,838人,2700余亩耕地,以酥梨为主导产业。累德村自古民风淳朴,崇孝尚德,《安邑县志》:纽因,南北朝北周人,性至孝,……周武帝表其闾,擢授甘棠令(今河南宜阳)。其子纽士雄,生于隋朝,质直孝友,父殁,亦庐墓侧,负土成坟。……文帝闻之,叹其父子至孝,下诏褒美,号所居为累德里,此后,不仅以居住本村为荣,而且为人至孝,代代相传。 |
寨头村 |
寨头村地处泓芝驿镇西南,西边同临猗县高头村接壤。是泓芝驿镇最小的一个行政村。2009年,该村被确定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全村现有109户,480余口人,850亩耕地,主导产业是酥梨、粮棉和外出打饼。寨头村名来源于隋末唐初时期,隋朝一员大将窦宪德反隋以后,在武阳城(现高头村)称王,唐军攻打武阳城城东,在城东安营扎寨,营寨一字排开分为寨头、寨里、寨尾(现西翟底村),战争结束后,百姓为纪念这次战争,故得名寨头村。寨头村的社火表演“背高”,早在清末民初就享有声誉,现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南店村 |
南店村位于泓芝驿镇以东,全村现有129余户,560口人,耕地面积900亩,以酥梨为主导产业,甜瓜是该村近年来新兴的产业,远销省内外。北店村和南店村是在元明之前由王过村西北沟边一个土圪塔(名叫店头堡,现遗址尚在)迁移下来,之前,现村址是一片汪洋,水退后迁移现址称之为上堡、下堡两堡,相距半里许。自古上堡和下堡皆是以一个村来行事,1958年上堡、下堡设一个管理区;1962年,上堡、下堡自行立社,将“上堡”改为“北店”,“下堡”改为“南店”。 |
西翟底村 |
西翟底村位于泓芝驿镇东南与北相东翟底接壤,该村现有8个居民组,2050人,500余户,5240亩耕地,以酥梨为主导产业,兼运输业和外出打饼子。西翟底村名由来久远:相传古代有一翟姓人家,迁居到此,遂立名为“翟底村”,“底”者“至”也,即“到”的意思。后来,因家大分居,一支住村东,名为“东翟底村”;一支村西,名为“西翟底村”,一直沿用至今。而现在翟姓人家已在我村绝迹。另据我村原关帝庙神殿前的四根盘龙石柱(现存盐湖区博物馆)上刻我村的全称为:“西张东里翟底村”,此称究竟因何而来,已无从取证。只是我村现户“张”姓居80%以上。 |
东庄村 |
东庄村位于涑水河畔,全村现有3个居民小组,921口人,耕地面积1872亩,以种植酥梨为主导产业。东庄村系康熙四十八年迁居于此,至今已近400年之久,曾是寨里的一个派生村,原名为寨里河北东庄(过去简称闾),由于距离寨里较远,老百姓办事不方便,经申报批准成为独立村,因该村位于寨里以东,得名寨里东庄,后来人们简称为东庄。 |
寨里村 |
寨里村位于泓芝驿镇以南,是泓芝驿镇最大的一个村,全村现有14个居民组, 3218口人; 7213亩土地,以酥梨、粮棉和外出打饼为主导产业。寨里村原名薛村镇,据民国23年(1934年)景定成(字梅九)博士编纂的《安邑县志》载,“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率义军征战武阳(今高头村一带)时,在此地安营扎寨,估有寨头、寨里之村名”。现存东庄关帝庙于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立的一块碑,其碑文首句曰:“寨里村,古薛村镇也。”而村内显庆寺于道光26年(1845年)立的一块碑,比前碑晚93年,其碑文中却还有“余村薛村镇”之说。可见,清代时有叫薛村镇的,有叫寨里村的,二名共用。自民国初年起至今,村名一直沿用“寨里村”。该村的关帝献殿,始建于元代,原有大殿三间,现仅存一间,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乔阳村 |
乔阳村位于涑水河南,全村现有16个居民小组,629户,2300口人,4860亩耕地,以枣和外出打饼子为主导产业。该村的“千层饼”是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民间食品;其盛产“婆婆枣”是滋补养身的珍贵名药。早在明末清初,就列为朝廷贡品,也称贡枣。据史载,乔阳村原名“桥南重阳村”。传说舜帝巡守鸣条,见到此地许多老人沿街乞讨,上前询问,才知他们儿女均为国治水身亡,老年无依无靠,舜帝立即将这些老人安置在附近学校供养,为养老,舜帝制定了“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的国家养老之创举,并于每年九月九日为老人设宴敬酒,形成敬老重阳节。为纪念舜帝养老敬老之举,把此村名改为“桥南重阳村”。因此村名颇长,以后,简称“乔阳”村一直延续至今。 |
余林村 |
余林村地处泓芝驿镇最南边,与舜帝陵相毗邻。全村现有3个居民小组,130户,579人,总耕地面积1300余亩,主导产业是枣、粮、棉和玉米。据史载,盐湖区舜帝陵的西北隅有个余林村,过去村周围长着茂密而葱绿的榆树,当地人们多认为村名是以榆树命名的,其实它和一座庙宇有关。原先,村当中就有一座庙宇,庙里供养着一位黑脸白睛,络腮胡须的大汉,手擒苍龙,神仪威严。传说这大汉是虞舜帝的邻居,所以庙前额匾题为“虞邻庙”。在这庙周围,人们聚居的越来越多,逐渐形成较大的村舍,便以庙名为村名“虞邻村”。由于世代久远,庙址如今已荡然无存,但村名留下来了,直到解放初期,因二字颇繁,随着文字改革,人们就以繁就简,把“虞邻村”改成“余林村”。 |
王过村 |
王过村地处峨嵋岭台地前沿,是山西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全村共4个居民组,350户,1467人,3500亩耕地,主导产业是酥梨,它以个大、皮薄、核小、质脆、汁多、色泽金黄、含糖量高而闻名三晋大地。很早以前,在村子里只有姓王和姓郭的两个家族,因此得名“王郭”。相传,东汉初年,刘秀去洛阳准备登基路经此地,村民们为了纪念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帮把村名改为“王过”。 王过村与北古村、泓芝驿村、张岳村、郭半村、孙余村、北店村、董杜村、累德村、寨头村、南店村、西翟底村、东庄村、寨里村、乔阳村、余林村相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