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曹村位于陶村镇以东5公里处,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243户,919口人,耕地面积1785亩,土地面积1246亩,以苹果、油桃为主导产业。
据传,翟曹村原名“泽曹’’,因东起夏县尉家洼西至永济伍姓湖的姚暹渠在村南穿流而过,村东有露沟、东邦沟、毛家沟、等四条沟,每逢雨季,村南低洼水多,泽水成曹,村民择槽而居,常常遭受水灾,村民以为“泽曹”这个村民不吉利,就取其谐音叫“翟曹”。历史上“翟曹”村原为南村北堡两体,村南居住的村民以尉姓为主,人口约占全部人口的65%左右。村北则以刘姓为主。尉姓祖籍太原,传说公元1662年左右,有刘姓和尉姓二人由南往北运送粮草银两,行至此地,闻知康熙入关,明朝覆没,二人商量不再北上,决定将银两就地处理,创建了今存不全的翟曹村的洞泽堡,文武二将其中一位刘姓,在洞内西边留有塑像,塑像曾在文革中被毁,现不复存在。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02105 | 044000 | -- | 查看 翟曹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寺家卓村 |
寺家卓位于陶村镇正北2.5公里,全村共有6个居民组,378户,1380口人,土地面积5719.7亩,耕地面积4800亩,以梅杏、油桃、葡萄等经济林为主导产业。 相传在明朝开国年间,曾经有一名将,姓胡名太海,因为当时战争频频,这位名将率将战功,屡屡激败敌人的进攻,战功卓著,后来年龄大了以后,告老还乡,受到了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御封,答应赐他5000亩土地,粮食几百担,他带领他的先锋官(姓金),压粮官(姓晋),管家(姓张),回乡途中,一路来到鸣条岗上,发现此地土地肥沃,于是就向皇上说要在此地居住,得到允许后,从此便带领家人在这里以农为生,辛勤劳作,男耕女织,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命名为“四家庄”,始建于1400年,当时村里只有四姓氏家族(胡、金、张、晋),自村庄成了之日起,免征皇粮二十年。 后来由于当时村民受旧社会封建迷信和当时社会大建庙宇风气的影响,村里人憨厚纯朴,为保村民平安,兴建了很多庙宇,村内的庙宇越来越多,不知何时,村名慢慢就被改为了“寺家卓”。 |
石碑庄村 |
陶村镇石碑庄村位于运城盆地东部,距市区13公里、空港机场6公里,南有同蒲铁路,北有大运高速公路,二级公路从该村穿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全村共有十个居民组,2860口人,7400亩耕地,其中葡萄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正常年份亩均产值一万元左右,是村民的主要经济产业。 石碑庄村种植葡萄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耐寒葡萄品种栽植。沿袭至今并具规模,这里地处鸣条岗丘陵旱垣坡地,土质疏松,光照充足,雨水适中,昼夜温差大,产出的葡萄色正味香,含糖量高,以玫瑰香品种闻名省内外,俗称“千里香”。 现在这里已经建成了“千里香”葡萄文化生态园,是运城市盐湖区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主要展示玫瑰香、巨峰、京亚、白鸡心、金星、维多利亚、坂田良智等葡萄品种,该项目是全区现代农业“128”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委区政府发展现代观光农业的品牌工程之一。 2008年,由支村两委牵头并投资350万元成立了市北庄村禾丰葡萄专业合作社,现已发展成员300余户,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建立保鲜冷库1200平方米,储藏量达1000吨以上,以弥补往年葡萄保鲜难的问题,从而能让新鲜葡萄销往外省,并投资建立葡萄塑料包装厂,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每到葡萄成熟季节,这里客商云集,将葡萄销往广州、河南、湖南、江西、东北及越南等市场。 目前,多数村民已经基本掌握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工艺。正在考虑研究葡萄酒的进一步生加工,以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 |
赵棠庄村 |
赵棠庄位于陶村镇西北5公里处。全村3个居民组,193户,717口人,耕地面积2100亩,以粮棉种植为主导产业。赵棠庄原来叫“张金庄”,是张金村的派生村。由于村庄规划的缘故,部分村民离村中心较远,加上张金村是个大村,为了便于管理,后成立了张金庄,此后,不断有外来人口慢慢迁入,有山东、河南等地的人,民国初年,因为纳税,张金庄村和张金村村民之间出现了纠纷,多年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非常激烈,不可调和,最后对簿公堂,经调和多次无效告终,张金庄村民从此与张金彻底分离,要求该村名,因为当时的县官姓赵,名棠,判该村胜。村里人为了纪念该县长,于是就改名“赵棠庄”。 |
张金村 |
张金村位于陶村镇以西北3.5公里处。全村现有5个居民组,553户,2080口人,耕地面积4200亩。以粮棉种植为主导产业。据传说,张金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其雏形,当时村里面就有姓张的和姓金的两个大姓。另有村旧志残记,清朝光绪三年间,连续大旱,村民遭受了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庄稼颗粒无收,百姓食不果腹,遍地尸骨,疾病、瘟疫蔓延,村民纷纷举家外迁,村里仅剩余五百余人,后来村里有个姓张的老医生草药治好了村民的疾病,后又由于河南、山东等地遭遇灾荒,那里的人们纷纷逃荒到此地,不断有新的姓氏的人在此地居住,但是村里还是主要以张姓和金姓为主,所以就叫”张金“。 |
西纽村 |
西纽村位于运城市盐湖区陶村镇西面,距陶村镇约2公里,交通便利,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行政村,辖4个村民小组,农户425户,人口1504人,其中劳动力902人,党员29名。现有耕地面积2834亩,以种植玉米、棉花、小麦、油桃冬枣为主要产业,2011年我村玉米种植户279户,共2370.3亩;棉花种植户58户,面积达249.6亩;小麦种植户278户,面积达2087.1亩;油桃500亩,人均年收入4500元。近年来,在支村两委的领导下,发展温室蔬菜大棚、经济林、温室冬枣等产业,使我村经济发展稳步前进;村中设有环卫队,负责清扫村中垃圾,村内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力,村内无工业生产企业;村民文明向上,邻里和睦,干群关系融洽。 |
东纽村 |
东纽村位于陶村镇以西2公里处,全村5个居民组, 550户,2027口人,耕地面积3557亩,以冬枣为主导产业。西纽村位于陶村镇以西3公里处,全村4个居民组,427户,1504口人,耕地面积3195亩,以冬枣为主导产业。东纽村和西纽村历史悠久。据说在北周时便已建村。北周时,村里出了个姓纽的大孝子名为纽因,勤于立事,教养兼举,辞官养亲,孝亲备至。辞官后,得知其母喜吃柿子,即在村北遍植柿树。感其至孝,该村便以其姓名为纽村,日渐繁富。后族人又分为东、西两个村庄,局东者为东纽村,局西者为西纽村。现在东纽村北有纽姓孝子坟墓遗址。 |
半坡村 |
半坡村位于陶村镇正北1公里处,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222户,901口人,土地面积2312.1亩,耕地面积1695亩,以苹果为主导产业。 相传,村北二百米处建有一个“烽火台”,这个先是当时古人为传递战争信息而建立的。一但有情况就在这个台上点火、把信息传达出去,台侧有一条深沟,相传叫做“人家沟”,当时只住了六户人家,很久以前,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贫穷落后的人们,由于没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无吃无穿无住所,成了朝不保夕的游民。当时由于该村原处鸣条岗畔的阳坡地,长期的洪水冲刷,形成了一道道南北走向的深沟,灾民在沟崖上挖洞寄身,随着时间的推移,住户越来越多,后来条件改善了,人们才从沟里迁出,在阳坡较为平坦的地方建房居住。而另一侧则是一条大路,这个路叫做:“盐车路”,这条路主要是拉送食盐的车辆,少则几辆,多则十多辆,都是从运城古盐池拉盐,送往各地,慢慢年已久远。由于交通便利,因此,外来人纷纷落户于此,在这里形成了小小的村庄,有山东的、河南的、安徽的,还有河北,村内姓氏复杂,有种田的,有经商的,文化繁荣,人杰地灵,因在鸣条岗下,乃称之为半坡村。 据历史传承,半坡村祖先用舞灯来庆祝丰收,形成了传统的“云灯”,这是一种很古老的传统节目,在方圆几十里都很有名。每年春节,村民都会舞云灯,来庆祝节日,使这个非遗节目得到传承。 |
张良村 |
张良村位于陶村镇以东2.5公里处,全村10个居民组,1007户,3680口人,耕地面积3555亩,土地面积3727亩,以红薯为主导产业。 张良村历史悠久,西汉前称“许庄”,据《资治通鉴》记载,汉高祖刘邦及军事留侯张良和名将韩信,曾于韩建国后之次年(公园205年),三月和八月分别来魏地绛,虏魏豹,置河东后,张良拟屯兵许庄,至今留有村西南饮马斜、饮马池、马练道等都是张良兵马曾活动的地名。多年后,张良-为留侯,为便于纪念,“许庄”改成为“留侯村”,清朝中期又直呼为张良村。 |
裴郭村 |
裴郭村地处陶村镇以东4公里处,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241户,911口人,耕地面积1440亩,土地面积850亩,以苹果、梨枣为主导产业。 裴郭村由裴郭两姓先居而得名,后陆续有其他姓氏迁入,成为多姓共处的村庄,历经沧桑现已成为没有裴郭两姓居住的裴郭村。据传很早以前这里曾是漠野荒滩,两千多年前不知从何地来了一裴姓家族,他们选择者依坡傍滩之地建起家园。不久,又迁来一过郭氏家族,郭氏家族仗着人多势众,欲将此村改名郭家庄,此举遭到裴氏家族的强烈反对,后经裴郭两家协商,以两姓组成村名,但在姓氏的排序上又起争执,裴氏以为先到者应排在前,郭氏认为族大者应为首,因此村名一时难定,后来不知从何处来了以为算命先生,自称能解万难之事,裴郭两姓的族长闻讯赶来请先生在村名上给以指教,先生悉知裴姓先来,郭姓后到,应叫裴郭村,就编了一套谎言称:郭氏家门宏伟壮观,久后必出元帅,裴氏家门锐气朝前,将来只能出先锋官,按军事法规先行官冲锋在前,具震慑之威的元帅在后,那么这个村名就应该叫裴郭村了。郭氏族长闻听此言当然也很乐意。裴郭村这个难定的村名,就这样被算命先生的善意谎言给顺利地定下,并世代相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
翟曹村 |
翟曹村位于陶村镇以东5公里处,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243户,919口人,耕地面积1785亩,土地面积1246亩,以苹果、油桃为主导产业。 据传,翟曹村原名“泽曹’’,因东起夏县尉家洼西至永济伍姓湖的姚暹渠在村南穿流而过,村东有露沟、东邦沟、毛家沟、等四条沟,每逢雨季,村南低洼水多,泽水成曹,村民择槽而居,常常遭受水灾,村民以为“泽曹”这个村民不吉利,就取其谐音叫“翟曹”。历史上“翟曹”村原为南村北堡两体,村南居住的村民以尉姓为主,人口约占全部人口的65%左右。村北则以刘姓为主。尉姓祖籍太原,传说公元1662年左右,有刘姓和尉姓二人由南往北运送粮草银两,行至此地,闻知康熙入关,明朝覆没,二人商量不再北上,决定将银两就地处理,创建了今存不全的翟曹村的洞泽堡,文武二将其中一位刘姓,在洞内西边留有塑像,塑像曾在文革中被毁,现不复存在。 |
五曹村 |
五曹村位于陶村镇以东5公里,全村共有6个居民组,448户,1714口人,耕地面积3495亩,土地面积4704.3亩,以油桃和大棚蔬菜为主导产业。2006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12年被评为盐湖区十大幸福村庄。 据传说,汉朝时,曹操之子曹植定居于此,其后裔分居东、西、南、北、中5个曹村,后合为一村,故名五曹。五曹村因居住姓“伍”和“曹”而得名,“伍”长期演变成“五”,五曹村地处辛曹、翟曹、裴郭、张良、石碑庄之中。本村人杰地灵,条件优越,一直是这几个村活动之中心,历史上后土娘娘庙就是这几个村集资修建,后土娘娘庙建筑雄伟,气质磅礴,闻名晋、豫、秦三省,解放前夕被-反动派破坏,现庙虽不在了,但为了纪念后土娘娘,农历三月十八日庙会一直流传至今。 |
辛曹村 |
辛曹村位于陶村镇东边5公里处,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228户,824口人,耕地面积2205亩,土地面积2942.5亩,以油桃为主导产业,2010年辛曹村东坡桃花岭被确定为盐湖区十三大农业观光景点之一。 村北友条大沟,据传沟底有股泉水,故名“泉沟”。“泉沟”呈东北西南所向,全长一千二百四十米,宽度二十一米、二十七米、三十一米不等,两壁崖地如削,沟深比原来浅了二三米,然仍有二十米。因为沟内有水,沟西边友土垣,当时有人利用其自然条件,在此地开了砖窑,又因为沟西边建有古墓,需用大量的砖,沟西和沟东都有当时有钱人家的大塚,这些都是建砖窑的主要原因,当时烧砖的劳工,大都是来自山东,河南的汉子,因为当时山东、河南闹灾荒,人们纷纷外逃,至此就在沟西边挖沟居住,在砖厂昼夜辛苦做苦工,以此养家糊口,又住在沟内,后来外来的人多了,便成了小村庄,故而叫“辛曹”。 又据传说这一神奇的泉沟,又分为主沟和前沟,主沟牛家凹至辛曹全长七百六十九米,前沟辛曹至五曹,全长四百七十一米,里沟两边友深浅不一的窑洞,大多是两三个相连,况且内有拐弯和斜坡,更可贵的是还有一眼阴面洞,从下面看不见上面的洞口,里面能看见外面。洞内有石磨、土炕,空生活所需,还有沟直通祠堂,出口在沟里,这是“神泉宝洞”,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就是村民的避难所。据传说,沟尾有神泉,流向安邑,沿途老百姓的饮水极为方便,当时司马光每七天来泉沟饮马一次,马从未得病。后欧阳功发现此泉,就把欧阳家族迁于此地,因与五曹相邻,遂命为“六曹村”,辛庄与六曹村相邻,有史、张、南、刘等姓氏居住,因辛庄遭水灾,后迁往“六曹村”,遂改名“辛曹”。 |
陶村村 |
陶村是陶村镇政府所在地。该村现有6个居民组,720户,2680口人,耕地面积4695亩,以核桃、葡萄、服务业为主导产业。据传说,春秋战国周敬王年间,此地因盛产陶器而出名,誉称陶山,越国大夫弃官扁舟五湖,经商隐居此地,自号陶朱公。陶朱公到了这里后,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此地的陶器生意更加兴隆,再加上交通便利,陶器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促使经济飞速发展,富裕了一方百姓,陶朱公死后,百姓为了纪念陶朱公,就将他厚葬于村西30余米处,就把这里叫做“陶村”。另据传说,陶村历史上是一座凤凰城,现陶村龙王沟是凤凰尾巴,村南现在的大村及大村东500米处的小村是凤凰的两只眼睛,西门外土地庙、东门外观音庙是凤凰的两只翅膀,东西南北四城门均有双层木城门、城楼及瞭望台。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