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范村由刘家窑和范家窑两个自然村组成,位于东郭镇西南角,南依中条山与平陆接壤,东是界村,西邻南城办小李村,北接蚩尤村。共有两个居民组,105户,426人。耕地1820亩,其中退耕还林736亩。产业以种植红薯、花生和劳务为主。建有村级活动中心、图书室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刘范村依山傍水,三山两沟,风景优美。据说,很久以前,这里只有姓范和姓刘两户人家,分别住在两个山头上,以耕田种植为生。有一年冬天,范家主人发现自己的麦子被糟蹋了。于是,晚上蹲在暗处守候。子夜时分,果然看见一头牛正在啃麦子。他吆喝一声,牛就往沟底跑。他跟着牛,走啊、走啊,走到一家大门前,门额写着“牛家园”。他在院子里看见一石磨上有很多黄豆子。牛的主人从里屋出来,一再赔不是,说是牛在拉磨时,偷跑出去啃麦子的。边说边往他口袋里装豆子。他回到家,口袋里全是黄灿灿的金疙瘩。第二天,他再去沟里寻找牛家园,不见大门,原址上方立起一块大石碑,石碑上密密麻麻写着谁也看不懂的字。老人传言,谁能看懂这些字,就能打开满是黄金的牛家园。至今,当地流传着“打开牛家园,能富九州十八县”这句谚语。后来,范家和刘家开采金矿发了家,就在山前定居,群聚成村。
刘范村还有一条运盐古道,直通黄河茅津渡,一处“摩崖石刻”记载着北魏时修路情况。刘家窑沟里还有明朝时挖采银矿的遗址。一清泉传言是神泉,能治百病,历代前来提水的络绎不绝。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02106 | 044000 | -- | 查看 刘范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上月村 |
上月村南靠中条山与平陆接壤,东是界滩,西邻磨河,北接下月。130户,373人。总面积4000余亩,耕地651亩,其中退耕还林256亩。产业以桃果和窑洞鸡腿菇为主。有上月家畜饲养专业合作社、福鑫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和银之源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三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有图书室和女子锣鼓队。 村后有大水沟叫老龙沟,常年泉水喷涌,形成溪流。传说,汉朝光武帝刘秀巡视时,路过虞坂古盐道时,看见东部山沟里云雾升腾,金光闪耀。他抬头一看,正面一道山梁,龙形如飞。他心存疑虑:河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莫不是又有帝王出现?于是,在重兵保护下,悄悄派人挖断那座山脉。结果,挖出来的沙土是红的,水是红的。挖到沟底,两股一米粗的泉水喷出,就像龙的眼睛一样。后来。这两股泉水冲刷成一大圆形水池。每当月圆时,池水清澈,引来无数文人墨客赏月吟诗。有人说,夜深人静的时候,还看见上天仙人聚会。 山前居民,引水浇地,逐渐群聚成村。赏月村,后来演变为上月村。清代光绪三年,河东大灾,居住附近的王新庄遭遇瘟疫,七十余户只剩一家,并入上月。 |
蚩尤村 |
蚩尤村位于东郭镇西边5公里,与南城办事处小李村接壤,南边是刘范村,北临盐池,东为界村。由蚩尤、井园、五里墩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12个居民组,456户,2601人。耕地2600亩,大多数是滩地和沙坡地。产业以传统种植业和劳务业为主。2003年退耕还林430亩。 蚩尤村历史悠久,以中华民族三先祖之一——蚩尤建“古蚩尤城”而闻名。传说,5000年前,蚩尤祖居九黎山(现名九龙山,属中条山一部分),父亲叫圣,弟叫蚩善,全家以打猎为生。有一年,中条山出现一种凶猛怪兽:头上长角,似牛非牛;浑身花斑,似虫非虫;四肢如柱,能站立行走,也能爬行上树,常常残害村民。圣在与怪兽搏斗中身亡。蚩尤继承父业,因英勇无比,被族人推为部落首领。蚩尤部落在与其他部落争斗时,模仿怪兽,头顶牛角,身穿兽皮,手执利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蚩尤占领盐池后,富甲天下,逐步成为黄河以北最大的部落。他与周边80个部落首领结盟,拜为弟兄,被推为盟主,并在盐池南边建立蚩尤城。蚩尤城成为当时政治、经济、贸易中心。同时代生活在黄河南岸日益强盛的黄帝部落,为了争夺盐池,渡过黄河,苦战三年,终不敌而逃。黄帝“得风后于海隅”(现社东村),拜为相,多年后,再次渡黄河,占据九黎山,攻破蚩尤城,尸解蚩尤于解州。其实,杀死的是蚩善。蚩尤率部逃往它地。后来,蚩尤潜回故里,想东山再起,终因年老寿终,被埋在两山两水的风水宝地。一代又一代后人只能堆积沙石做祭奠,形成了后人清明节修坟的习俗。 蚩尤率部开矿冶铁,打造利器,被称为“兵主之神”;首先使用牛耕地,以牛头做部落图腾标记;用牛皮做战鼓,才有现在的锣鼓;开发盐池,盐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 历代尊轩辕,蚩尤因败而贬,蚩尤城改为服善村。明朝万历41年(1613年)改为从善村,而民众不服,一直沿用蚩尤村。为了正本清源,盐湖区政府于2003年6月更名为蚩尤,并召开更名大会,立碑为念。 蚩尤村南一山坡有大量陶片,文物部门考证为蚩尤古部落遗址,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立一石碑。村有祖庙、楼台、门洞等遗迹,烽火台、古城墙、墓冢尚在。农历四月初一,门前插槐叶;十月初一,蒸牛饺;六月六(蚩尤忌日)和十月十(蚩尤生日)闹社火、唱大戏,流传至今。蚩尤村锣鼓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四套鼓点与众不同,属于非物质遗产。该村不信关公,从未建过关帝庙。中央电视台曾录制“寻找蚩尤古部落遗址”三集专题节目播放,现为山西省三晋文化影视资料。 |
磨河村 |
磨河村位于东郭镇政府所在地东郭村南2公里,依中条山与平陆县张店镇凹里、风口村接壤,东为上月村,西是界村。全村4个居民组,247户,895人,耕地914亩。 磨河村自古有一条河流穿村而过,河上有一水打石磨,十分有名。因而河叫磨里河,村叫磨里村,后来村叫磨河。1970年,建磨河水库大坝,容量30万方;2012年,国家投资189万重修;景区新建一20米石坝。村中舞台,因娘娘庙而立,清代建筑,木雕、砖雕极为考究。村后原运城市民兵训练基地,于1990年改建为“扣狮中医肿瘤医院”,闻名河东,乃至全国。村东崖顶有1962年运城县人委立“磨河村新石器遗址”石碑,记载为“七千年人类聚集地”,建有保护区。 磨河村的狮子舞,属于非物质遗产。传说,上古时期,中条山上野兽出没,常常伤害村民。后来,出现一头狮子,赶走野兽,保护村民安居乐业。从此,村民把狮子作为吉祥的象征,开始狮子舞。“狮子上老杆”是流传千年的历史节目,曾到临汾、太原以及陕西、河南、河北、北京等地演出。1996年,代表北方狮子舞,参加中央电视台《南狮北狮》拍摄,多家省、市电视台播放。新排演的群狮舞,山西省获奖节目,常年出外表演。 磨河村娘娘庙,原在九黎山,后建在山口。每年农历二月初九,娘娘庙会。头一天早上,村民组织仪仗队把娘娘塑像迎回村,演戏、耍狮子、闹社火。第三天演完节目再送回庙内,延续母系社会独特的传统习俗。与平陆、夏县吴村的娘娘庙供奉的为三姊妹,各有所长。该村习俗:演戏不演《白蛇传》,社火不耍龙灯,供奉不敬关公。娘娘庙供奉的三娘是《白蛇传》里的白素贞化身;九黎山是蚩尤故里,黄帝是龙的化身,却杀死了蚩尤;宋朝以来流传有关公战蚩尤的传说,蚩尤的阴魂就压在九里山下,上有一宋代铁塔。 绕村而过的虞坂古盐道,尧时禹凿,战国时为“通衢大道”,自古是河东潞盐运往中原的“官道”,多有战事。“伯乐相马”、“假虞伐虢”、“冀北空群”等经典故事发生地。有中国第一个收费站——瓦罐庙、晋虞分衢——古锁阳关、中华0教育——石阴洞等遗址,留有许多名人墨迹。锁阳关上对联“矗矗树屏藩南顶天柱,婷婷萝保障北护虞洲”为隋代遗迹。现保存明代原貌,被称为中国公路“活化石”,“天下第一路”。2006年,已列为山西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村南九龙山,原名九黎山,为中华民族三世祖之一——蚩尤故里。它巍峨挺拔,潭瀑相间,风景秀丽,如诗如画,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东郭先生和狼”、“三娘管狼”、“-盗宝”、“关公磨刀”等故事妇幼皆知。现有娘娘庙、宋代铁佛塔、狼庙、将军墓等遗址。2003年开发为“九龙山自然风景区”,建有漂流、闯关、滑索等水上娱乐项目和宾馆、农家乐等,成为运城市民旅游、餐饮、休闲好去处。 |
下月村 |
下月村位于东郭镇东边,南边是上月,东临下段,西边隔河沟是白庄,北临盐碱滩。有老村、新村两个自然村, 8个居民组,430户,1670人。耕地2300亩,其中退耕还林500亩,产业以种植业和经济林为主。老村东、南、西三面有防洪石坝,高约五米,形成盆地。村南俗称“犁铧尖”。 下月村曾名下王村、杨家庄、月下村、月村。据说,最早落户的只有杨姓、王姓两家,杨家人多时叫杨家庄,王家人多时,叫王村或者叫下王村。后来,该村与上月村合并叫“月村”,因为上月在高处,叫上月;该村在低处,叫“下月”。现在人口多姓融合,“杨王李张乔,杜丁薛孟陶,胡白焦与苏,许金周刘曹。”杨姓、王姓较多。 关于“月下”村的来历有这么个传说:晋国时,有位大夫魏武子,其爱妾不生育。当他病重时,他对儿子魏颗说:“我死后,一定要她为我殉葬。”魏武子死后,魏颗不依父训,趁月色私自将父亲的爱妾送到中条山下一村庄,托付一位心地善良、乐于做媒的杨姓老人,让其改嫁。第二年,秦桓公伐晋。晋国派魏颗做先锋与秦将杜回交战,生擒杜回,秦军败退。魏颗立了大功,升为将军。魏颗寻亲,只记得“月下”村。月下村后来演变为下月村。 下月村自古文化底蕴深厚,出现过很多文人,被当地称为“文凤村”,清末称为“秀才村”。汉朝时,太尉杨震、其子杨秉、孙子杨赐、曾孙杨彪一家四代太尉,皆出自下月杨家。清末杨馨桂与景梅九、阎锡山、李岐山留日同窗,义举辛亥革命大旗,彪炳史册。民国以来,文风传承,更是人才辈出。现在,该村有清华、北大生,以及旅美华侨。当地这样称该村“下了陶家坡,村里水库窝,鱼儿任尔游,秀才比鱼多”。 |
刘范村 |
刘范村由刘家窑和范家窑两个自然村组成,位于东郭镇西南角,南依中条山与平陆接壤,东是界村,西邻南城办小李村,北接蚩尤村。共有两个居民组,105户,426人。耕地1820亩,其中退耕还林736亩。产业以种植红薯、花生和劳务为主。建有村级活动中心、图书室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刘范村依山傍水,三山两沟,风景优美。据说,很久以前,这里只有姓范和姓刘两户人家,分别住在两个山头上,以耕田种植为生。有一年冬天,范家主人发现自己的麦子被糟蹋了。于是,晚上蹲在暗处守候。子夜时分,果然看见一头牛正在啃麦子。他吆喝一声,牛就往沟底跑。他跟着牛,走啊、走啊,走到一家大门前,门额写着“牛家园”。他在院子里看见一石磨上有很多黄豆子。牛的主人从里屋出来,一再赔不是,说是牛在拉磨时,偷跑出去啃麦子的。边说边往他口袋里装豆子。他回到家,口袋里全是黄灿灿的金疙瘩。第二天,他再去沟里寻找牛家园,不见大门,原址上方立起一块大石碑,石碑上密密麻麻写着谁也看不懂的字。老人传言,谁能看懂这些字,就能打开满是黄金的牛家园。至今,当地流传着“打开牛家园,能富九州十八县”这句谚语。后来,范家和刘家开采金矿发了家,就在山前定居,群聚成村。 刘范村还有一条运盐古道,直通黄河茅津渡,一处“摩崖石刻”记载着北魏时修路情况。刘家窑沟里还有明朝时挖采银矿的遗址。一清泉传言是神泉,能治百病,历代前来提水的络绎不绝。 |
界滩村 |
界(gai)滩村位于东郭镇东南角,南依中条山,西临上月,东接夏县庙前镇小解滩,北是下段。运三高速与运城环城高速在此交汇,留有出入口。全村210户,845人,荒山3280亩,退耕还林280亩,现有耕地600亩。 界滩村地理特殊,方向与周围村错一个方向,与指北针吻合;气候特殊,什么作物都比其他村早。站在山上看,村两边是山谷,流水不断,村前一片沙石滩。村庄就像一块界石将平陆、夏县、盐湖三县分开,故名界滩。 村后山峰叫堡疙瘩顶,建有七星庙,供奉一位背弓舞刀的武士。站在峰顶,登高望远,鸡鸣三县,可望七县。山坡上松柏挺立,遮天蔽日。山腰有一狐仙洞,洞前楼台亭阁,供奉曾经救过全村人的一狐仙。洞底左侧有一小窗,通往可容300人的大洞,大洞北又有一小洞通往一个瞭望台,可看见村庄。洞口外面一棵大的丛生柏树,正好做掩护。每当发生战乱,村民可藏此躲避,又能观察村庄情况。 村西文昌阁,高二丈,正对七星庙。二层一面墙上是彩绘,中间用木刻分开,结子花门,阁里供奉圣人孔子、孟子文人相会塑像。解放前,村西村口有大村门通往村外,有楼台、舞台、玉帝庙等古建筑。村南关帝庙,村北龙王庙,村中四家大祠堂,到处是亭台楼阁,古树参天。 村中观音庙,做东面西,左右明柱石碑,正中观音菩萨坐像,周围一百多个小孩子,形态各异,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现保存的石碑记载:“旹大明国山西平阳府解洲安邑县下口乡第四都下段里见界滩口,万历乙巳年重修粧補塑贴金......立碑。”另一石碑记载明代重修观音庙捐资纪念。 |
界村村 |
界(gai)村位于东郭镇政府所在地东郭村的西边,南靠中条山与平陆接壤,西邻蚩尤村,北临鸭子滩与安邑办事处杨家庄隔滩相望。村南赵家窑、郭家窑、段家窑、杨家窑四个沿山村庄属界村。全村10个居民组,611户,2166人。总面积21000亩,占全镇四分之一,其中耕地2676亩。产业以传统种植业和劳务为主。村有图书室和业余剧团,龙灯舞为传统社火节目。村南有运城环城高速,村中有解杨公路穿村而过,村东有安东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村民杨姓最多,其次张姓,二姓占总人口一半。 界村是一个古老村庄,原名“麦郭村”。据碑记载,原村址在村西一界。由于中条山经常发大水,村庄向东迁移一界,故名界村;有一说,黄帝战蚩尤,以界村为分界线,故名。1989年,村民王建民在村西挖出战国时期魏国七枚货币;2001年,村民范中文挖出石羊、石狮;还出土有唐代海兽葡萄镜。1983年,底水上潮,村庄开始向南搬迁,全村进行新农村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界村发生了巨大变化。1955年被评为全省优抚工作先进单位,奖木匾“优军模范村”和一匹大军马;1964年,全省“农业生产先进集体”,界村党支部为晋南十杆旗之一;1965年,全省“林茂粮丰”先进村,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临视察,并留下《访界村》诗一首;1973年,全国林业现场会在运城召开,界村是参观点。模范人物有全国“三八红旗手”王玉霞、山西省劳动模范张四涝、晋南专区先进支部书记张山虎等。 1934年《安邑县志》记载有界村城堡,即北关门和南关门,均为明朝兵科给事中杨炳建造。杨炳平白莲教有功,为鲁王赞许,著《平妖禄绘》。归里筑村墙如堡垒状,有人密奏,被魏忠贤害,失头。后朝廷为杨炳平反,赐金头,鲁王亲赠“功高社稷”大匾。杨坟多次被掘,为后葬者戒。 赵家窑的龙戏凤古槐、段家窑沟口的凤翎舞春风古槐、杨家窑观音庙前威虎镇山古槐,均有500年历史,约明朝正德年间栽植。其中,虎槐为盐湖区最大的古槐。同治2年(1864年)的观音庙石碑记载,康熙初年、嘉庆七年、道光七年重修观音庙和咸丰扩建照壁等。 |
白庄村 |
白庄村位于东郭村东边,南边沙石滩与磨河、上月接壤,东边隔河道和下月为邻,北边是盐碱滩。南北狭长5公里,东西不足400米。全村638人,749亩耕地,其中退耕还林150亩。产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制管业和劳务付出是主要经济来源。2003年以来,在新农村建设中,白庄率先完成巷道硬化、绿化、美化,新建村级活动室、图书室、篮球场、彩色喷泉,以及4000平米的村中花园。2004年该村被盐湖区命名为第一个生态园林村,2005年被运城市命名为文明村,2006年成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推进村,2008年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村和全国敬老模范村。白庄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泉水莲菜、大棚蔬菜、农家乐等现代农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白庄村来源于白姓最早落户成村。原来叫白家庄,因区别其他同村名而改叫白庄。据说,白家是当地大户,历史上多有官宦,祖坟墓碑林立,而多有破坏、丢失,现只有按察司等三块墓碑。清朝乾隆53年(1789年),白家在村口建有关帝庙;乾隆60年,庙前建舞台;光绪16年(1891年)建门楼。庙、台相对这种模式的院落,在明清十分时期相当普及,而现在保存完好的,运城市仅此一家。2004年、2005年,该村先后投资55万元,进行修缮,修旧如旧,保护原貌。此庙院最大的特点就是,什么都不对称,比如院落、正殿和献殿的墙、檐等。远看高柱大殿、金碧辉煌,近看古朴典雅、活灵活现。这里已成为全镇的文化活动中心。 |
东郭村 |
东郭村是东郭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总人口3532人,其中回族80人。9个居民组,1020户。0党员81名。耕地面积3840亩,农业以粮、棉、果为主。大棚桃103亩,规划建设百亩浅水莲菜。2011年人均纯收入4780元。 该村历史悠久,曾叫东果村,东躲村。传说四千年前,古部落首领蚩尤在附近建筑蚩尤城,东郭村为东边重镇,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商品集结地,历年来成为中条山下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代,魏国重臣段干木隐居下段村,同朝臣僚东郭先生农历七月十五路过此地,发现暴雨引发洪水迹象,动员村民向东移居,救了全村人,故改村名东郭村,七月十五立-。解放前,东郭村文物古迹很多,日本人建据点时给予很大破坏。目前,尚有社沟、三官庙、火神庙、关帝庙、南门洞等遗迹。 改革开放后,东郭村的工商业、农业、餐饮业有了很大发展,成为全镇商贸中心。2005年,新建居民小区、花园和体育活动中心,大搞植树造林,发展果林业,人居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005年以来,新建大棚桃33个,占地103亩,亩均收入5000元以上。2011年,发展浅水莲菜20亩,规划建设200亩莲菜基地,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优质桃、杏、果面积1000亩。全村呈现蓬勃发展强进势头。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