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马村位于运永公路线以南1.5公里处,北靠运永线,南靠中条山,交通十分便利,全村2个居民组,103户,367口人,其中年轻劳动力200多人,党员17人,耕地面积588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红薯等,2010年在支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我村588亩耕地全部变成水浇地。村民主要以外出务工、跑运输增加收入,年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
2010年我村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乡党委、政府引导下,先后流转土地100亩发展浅水莲菜种植,并成立盐湖区山水有机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时又种植薄皮核桃200多亩,目前,成活率达90%以上。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我们全村巷道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率达93%以上,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村中建有高标准的文化体育广场、小游园、配备有乒乓球桌、篮球架、健身器材、卡拉OK、投影仪等文体活动器材,建有村级图书室,达到村民人均一册图书,新农合参合率达99%。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02200 | 044000 | -- | 查看 王马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李家庄村 |
李家庄村位于席张乡南部,距离乡政府2.5公里,是乡政府最西南的村,东邻柴家窑村,西邻永济土乐村。全村农业人口793人,222户,全村现有土地面积6.25平方公里9375亩,耕地面积1740亩,辖4个自然村,6个居民小组。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189元,村劳力545人。村党组织支部建制,全村现有党员22名,村民代表18人。2010年全村参合人员99%。村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红薯。养殖业以羊、猪为主。 村支部的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明显,村委会在村支部领导下开展自治工作,群众对村两委有较强的信赖。目前村中有小游园一个,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600平方米,文化活动设备齐全,村民经常自发组织文艺活动。 目前,各项规章制度,村规民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支村两委以身作则,百姓遵纪守法,办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地保障。 |
邵家窑新村 |
邵家窑新村位于东底张村南,是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援助下投资400余万元新建的移民村,全村共48户279人,0党员4名,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约4500元左右。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扶持下,全村所有巷道全部硬化、绿化、亮化,自来水全部入户,建起街心花园1个,健身器材12件,新建村级活动场所300余平米,设有办公室、会议室、图书阅览室等,文化部门配备了音响、投影仪等设备,村容整洁,乡风文明。 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任期内,我村将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着重从增加农民收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实现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文化生活蓬勃开展。 |
柴家窑村 |
柴家窑村位于席张乡中西部,紧靠中条山,下设4个居民小组,240余户,总人口为860余人,耕地面积1300余亩,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红薯等。 我村民风淳朴,各项基础设施比较完善,2011的人均纯收入4100余元,近几年在支、村的坚强领导下,大力提升产业结构,发展核桃经济林,养殖业、特色种植业,计划到2015年核桃经济林能达到2000亩,羊存栏达2000只,林下作物茶菊300亩,红薯300亩,并全部成立合作社。在新产业的带动下,预计到2015年,人均纯收入可达10000元。 全村现有党员18名,村民代表12人。村支部的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明显,村委会在村支部领导下开展自治工作,群众对村两委有较强的信赖。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图书达到了人均一册,文化活动设备齐全,村民经常自发组织文艺活动。 目前,各项规章制度,村规民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支村两委以身作则,百姓遵纪守法,办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地保障。 |
王马村 |
王马村位于运永公路线以南1.5公里处,北靠运永线,南靠中条山,交通十分便利,全村2个居民组,103户,367口人,其中年轻劳动力200多人,党员17人,耕地面积588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红薯等,2010年在支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我村588亩耕地全部变成水浇地。村民主要以外出务工、跑运输增加收入,年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 2010年我村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乡党委、政府引导下,先后流转土地100亩发展浅水莲菜种植,并成立盐湖区山水有机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时又种植薄皮核桃200多亩,目前,成活率达90%以上。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我们全村巷道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率达93%以上,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村中建有高标准的文化体育广场、小游园、配备有乒乓球桌、篮球架、健身器材、卡拉OK、投影仪等文体活动器材,建有村级图书室,达到村民人均一册图书,新农合参合率达99%。 |
李家坟村 |
李家坟村位于盐湖区西南端中条山北麓,席张乡政府东面山脚下5公里处,在运永线路南1公里,通村有水泥路。土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6亩,自然条件为半山区。截止2010年人均收入4000余元。 本村1个居民组,共65户,246口人,其中男劳力74人,女劳力63人,60岁以上老年人39人,18岁以下70人。全村党员共9名,平均年龄52岁。 文化建设方面,在上级支持下建成图书室一座,现有各种书籍250余册,达到人均一册书,并在村级活动场所安装健身器材等。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下,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俗得到很大改观,并涌现了多名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等。多年来基本没有打架、吵架和违法犯罪现象,大家团结一致,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全村巷道基本全部硬化并栽植各种树木、花草等。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村集体经济、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等有了很大发展,以优质薄皮核桃为主导产业,已初现规模,预计在2012年仅此一项可使全村人均收入提高百分之十左右,到“十二五”末,预计可使人均收入提高百分之五十。 |
东胡村 |
东胡村位于盐湖区席张乡东大门,与解州镇郊斜村接壤,交通便利,土地面积3000余亩,耕地面积1200余亩,以种植粮棉为主,南靠山北靠滩,大部分是盐碱地,年人均收入3945元。 现有三个居民小组,341余户,1221人,党员36名,劳动力820余人,外出务工500余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99%。 村支部的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明显,村委会在村支部领导下开展自治工作,群众对村两委有较强的信赖。目前村中有一个高标准小游园,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修建了一个标准化篮球场,图书达到了人均一册,文化活动设备齐全,村民经常自发组织文艺活动。同时还拥有一个农村便利店和一个村级卫生所,为村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目前,各项规章制度,村规民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支村两委以身作则,百姓遵纪守法,办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地保障。 |
西胡村 |
西胡村是沿运永路的一个小村庄,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土地面积1540亩,耕地面积1340亩,自然条件较差,南靠条山,北依硝池滩,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靠粮、棉和外出打工。 西胡村由三个居民组形成一个大家庭,全村268户,人口1021人,全村主要劳动力400余人,全村党员30人。多年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倡导下,村民素质有了明显改观,从党中央-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以“-”重要思想为动力,坚持科学发展观,服务村民为理念,扎实开展工作,2007年占地13亩,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校址适中的中心西胡小学落成。2008年支村两委办公室落成,设有办公桌、会议室、计生办、图书室,北边是各种花丛异草和名贵风景树,并没有多种健身器材,一个漂亮的一个文化娱乐场所呈现在全体村民面前。2009年,在人大的帮扶下,对大东路拓宽改造,5月上旬全面完成了长460米,宽10米,面积2800平方米的帮建路建设任务,给我们村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营造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村容村貌得到改观,主要巷道硬化,两旁树成荫,设立四个垃圾池,基本满足村民倒垃圾的需要。 在党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展为题是主流,和谐为曲是大同。2010年两委班子,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红薯产业,红薯粉条现成为村民的主导产业,农业水利设施基本解决,农民收入水平每人均3800余元。 |
小胡村 |
小胡村位于运永公路沿线,全村1个居民组,120户,438口人,耕地面积36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红薯等,村民主要以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去年年人均纯收入5100元。 1、 调产增收方面:(1)在乡党委、政府引导下在村南坡地种植薄皮核桃150亩,成活率达90%以上,明年将产生效益,并成立专业合作社,加强服务管理。(2)因地制宜,结合我乡的土质特点,我们小胡、西胡、东胡等村的红薯口感甘甜,营养价值丰富,加工的红薯粉条更是远近闻名,近年来,我们正在努力探索,发展我们的“三胡”粉条。 2、新农村建设方面:我们全村巷道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率达95%以上,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村中建有高标准的文化体育广场、小游园、配备有篮球架、乒乓球桌、健身器材、卡拉OK、投影仪等文体活动器材,建有高标准图书室,达到村民人均一册图书,90%的农户用上了数字电视,新农合参合率达99%。 |
东底张村 |
东底张村位于运永旅游路沿线,全村4个居民组531户2105人,耕地面积2780亩,主导产业以种植小麦、棉花、玉米为主,2010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 在区委、区政府组织的盐湖区干部下乡住村活动中,区政法委书记陈建国包村东底张。陈书记多次下乡住村,与村“两委”主干一起,就东底张村目前的现状和实际情况作了详细的调研,为东底村的农民增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设想: 1、发展设施农业,建设大棚蔬菜。目前,东底村10户农民已建大棚15栋,集中于席张村大棚示范园区,每个大棚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为全村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 2、发展红提葡萄产业500亩,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立足当地、辐射周边为原则,建立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这一产业,目前规划已全部完成。 3、更换退耕还林树种,双季槐米替换原有的树种,以此增加农民收入。 4、增加文体器材投资,定期请剧团演出戏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
西底张村 |
西底张村位于盐湖区席张乡中部,与东底张村和南贾村为邻,运永路村中穿过,交通便利,土地面积3500余亩,耕地面积2207余亩,其中水地800亩,旱地1407亩,荒地820亩,退耕还林1273.2亩,以种植粮棉为主,南无山北无摊,大部分是盐碱地,年人均收入4300余元。 现有四个居民小组,465余户,1725人,党员34名,劳动力560余人,外出务工200余人,村内共有21户,2户五保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99%。 村支部的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明显,村委会在村支部领导下开展自治工作,群众对村两委有较强的信赖。目前村中有一个高标准小游园,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图书达到了人均一册,文化活动设备齐全,村民经常自发组织文艺活动。 目前,各项规章制度,村规民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支村两委以身作则,百姓遵纪守法,办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地保障。 |
南贾村 |
南贾村地处盐湖区西南端,是席张乡第二大行政村,南同蒲铁路与运永旅游线穿村而过,交通条件便利。全村共有耕地3390亩,其中旱地1314亩,水浇地2076亩,退耕还林地643.3亩。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村南全部是土地薄脊的沙石滩,村北是常年泛白的盐碱地。主要以粮棉生产为主,人均收入4774元。 全村共有8个居民组,总人口2073人;八个党小组,党员70名,其中女党员11名。全村现有青壮年劳动力1300余人,除少数在外打工,大多数在家从事农业生产。 我村有学校一座,教师11人,学生237人,每年考试成绩排在全乡前列。建有图书室一间,平均村民人手一册,有文化知识、科学养殖、现代农业、天文地理、武打文艺等方面书刊,常年为群众免费开放,为村民提供信息,增长知识,科学种田。由于现代文明与德孝文化的传播,我村村民精神文明得到好转,民风淳朴,家庭和睦,邻里和谐。 我村建有卫生所一座,医生2人,护士2人,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每年为我村村民提供免费体检,标准卫生室达标。承担着全村村民的看病就医,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 新农村建设以来,在支村委的努力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去年新建村委会一座,给支村委为群众办事提供了阵地。以“改善人均环境为抓手”建立村容管理队伍,并健全了长效管理机制,每月2、5、8清扫拉运,保证巷道干净卫生。目前全村巷道硬化达90%以上,并全部绿化。剩余巷道2012年底前全部硬化并绿化。全村700余户村民,全部饮用安全放心的自来水。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突破口,去年以来在我村发展温室大棚57座,每棚年收入3-5万元;并在村南规划发展核桃基地,此两项将成为我村村民的主导产业。力争在2015年实现人均收入过万元。 |
席张村 |
席张村位于盐湖区西南方,是乡政府所在地,东与南贾村相邻,南和李家庄村相望,西北和永济市土乐村相连,全村1300户,4500多人,辖19个居民小组,有耕地7000余亩,其中干果经济林1800亩,以优质核桃、枣、杏为主,养殖业占地300多亩,年出栏生猪6000头,鸡3万只,设施蔬菜大棚占地400亩,年产优质无公害黄瓜400万斤。村西北紧靠董村火车站,运永旅游公路傍村南而过,交通十分便利。现村里有大型货运卡车20多辆,客车5辆,中小型农业机械500多台,基本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求,村里现在有初中、小学、幼儿园各一所,师资雄厚,教学水平较高,尤其以“王剑泡馍”为品牌的餐饮业15家,年营业额300多万元。新规划的大型养殖小区正在筹建中,到时猪存栏将达一万头,鸡达10万只。目前我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村民安居乐业。 席张村是席张乡政府所在地,与永济市虞乡镇土乐村接壤。全村现有19个居民组,1300户,4500余口人,7000余亩耕地。以经济林、养殖业和大棚蔬菜为主导产业。席张,又名“西樟”。因地处解州关帝庙西端,素有州西屏障而得名。后因席、张二姓居住于此谐音而为席张。又据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解州盐泽之南,秋夏间多大风,谓之‘盐南风’。其势发屋拔木,几欲动地。然东与南皆不过中条,西不过席张铺,北不过鸣条,纵广止于数十里之间。解盐不得此风不生,盖大卤之气相感,莫知其然也。”铺,在古代时称作驿站。席张村在宋代就作为驿站,说明该村的历史最少已有1000多年。该村姓氏以闫、李、王、丁、肖和韩为主,有“李一巷、王一多、肖一部、丁一角、韩一豁、闫半村”之说。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